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蒲松龄是哪个朝代的篇一
狼蒲松龄这位明代小说大家才子,他的小说笔锋犀利,趣味幽默,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不仅能够感受到小说的情节,更能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人情世故。
第一段: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心机灵敏,机智过人的人物形象,而他的妻子“宗女”则是一个灵秀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小说的情节,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产生共鸣。
第二段: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
狼蒲松龄的小说中的情节非常精彩,情节起伏和爆点足够,让读者能够一次性看完整个故事。比如《聊斋志异》中的《牡丹亭》,以及《绣像村》等,故事情节非常紧凑,让读者在紧张刺激的情节中感受到小说的真正含义。
第三段:小说中的文化内涵丰富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这些文化元素在狼蒲松龄的小说中得到了极好的体现。比如在《聊斋志异》中,他讲述了许多民间传说和小故事,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这样的文化内涵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一窥中国的传统文化。
第四段:小说中的语言生动形象
狼蒲松龄的小说语言非常生动形象,不仅意境深刻,寓意丰富,而且文笔流畅,具有很高的可读性。比如《聊斋志异》中的《西华山》,在描写仙女的衣服时将“错搭花云错搭浪霞”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出来。
第五段:小说中的人性思考深刻
狼蒲松龄的小说中不仅仅是仙女、妖怪之类的描写,还有很多思考人性的小故事。比如《聊斋志异》中的《铁冠禅》,讲述的就是主人公为了获得一桩宝藏之后,最终却发现自己被深深地束缚住了。这些故事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弱点和缺憾,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更深层次的思考。
总之,狼蒲松龄的小说,非常具有收藏价值,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能够获得娱乐,还能够增长见识,进而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深邃与博大。
蒲松龄是哪个朝代的篇二
1、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2、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3、泪中为写相思字,写到相思泪转多。
4、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5、达人观之,生死一耳;何必生之为乐,死之为悲?
6、始知千里之物,狐能摄政,而不敢终留也。
7、置身青云无忘贫贱,此其所以神也。今日车中贵介,宁复识戴笠人哉?
8、宴笑友朋多,患难知交寡。
9、欲读天下之奇书,须明天下之大道。
10、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1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无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是哪个朝代的篇三
蒲松龄,字渊明,号蒲松涛,自幼聪慧,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以其编纂了《聊斋志异》而名噪一时。然而,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成功并非来自天分的优越,而是源于他不断地努力和勤奋读书的经历。在蒲松龄的读书过程中,他积极探索思考,形成了一系列独到的读书心得和体会。下面将从他对书籍的态度、读书的方法、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收获以及读书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蒲松龄对书籍持有敬重的态度。他认为书籍是人类的友谊之源,是指引人生的明灯。在他的眼中,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蒲松龄不仅将读书视为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将其视为一种忠实的朋友。他说:“读书得之,则知文义,万事大呆也;若纵观四方事物,全凭自发,岂不叫人孤愚所累。”这一观点体现了蒲松龄深深地领悟到了读书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其次,在读书的方法上,蒲松龄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主张读书要细心、用心,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他推崇边读边想,边想边写的读书方式。他认为,通过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内容,掌握书中的精髓。蒲松龄强调在读书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思考与体验,将书中的知识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见解。他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一观点表达了他强调读书要有思想深度的观点。
第三,蒲松龄读书的目的在于增长知识、开拓眼界。他始终坚信,知识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他力求将自己对于知识的渴望转化为实际的行动,通过对各种书籍的阅读,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经验。他说:“学有所成,智有所长,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逐渐走向成功。”这一观点凸显了他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第四,蒲松龄在读书中获得了丰富的收获。通过对各类图书的阅读,他积累了广博的知识,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他通过书籍中的不同作者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不断提高了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他从书中获得了许多人生的智慧和人际交往的经验,这些都对他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蒲松龄所获得的这些收获,不仅增加了他的才干,而且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
最后,蒲松龄的读书经历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书籍的研读,他的智慧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他的思想得到了巨大的开阔。他通过与许多名人的交流与学习,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与方法,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世故、博学的人。蒲松龄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综上所述,蒲松龄读书心得的体会是他对书籍的敬重、读书方法的精心选择、读书目的的明确规划、读书收获的广泛涵盖以及读书对其产生的深远影响等方面的总结。这些心得和体会不仅是蒲松龄个人读书经历的结晶,也是他为后人树立的良好榜样。作为现代读者,我们应当从蒲松龄的读书心得中汲取经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阅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蒲松龄是哪个朝代的篇四
三、第三展室------著作展室
蒲松龄先生由于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年代,他体察封建社会统治的黑暗、人民的疾苦,审视当时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种种龌龊现象,加上本人的坎坷经历,自然就激起他愤世嫉俗的思想,遂以深微的寄托手法,写成了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孤愤之作------《聊斋志异》。蒲松龄先生一生著书丰厚,除了《聊斋志异》外还有诗、词、歌、赋、俚曲、杂著等近二百万言。
蒲松龄是哪个朝代的篇五
蒲松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文化名人,以他所编纂的《聊斋志异》而闻名于世。在这个百科全书般的作品中,蒲松龄描述了各种各样的奇闻异事,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关于狼的故事。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和描写,蒲松龄在这些故事中找到了狼的内心世界,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了狼的本质。在深入研究蒲松龄的作品之后,我对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在蒲松龄的作品中,狼被描绘为一种机智和狡诈的动物。在一篇故事中,狼想法设法欺骗农夫,以获取食物。蒲松龄生动地写道:“狼像一个倒悬在树上的猴子,躺着讲大道理,非常有说服力”。这个细节展示了狼的聪明和计算能力。狼是一个非常擅长观察和伪装自己的动物,它们知道如何隐藏自己的动态和意图,以获得最大的利益。这种机智和狡诈的特质令我对狼深感敬畏。
其次,蒲松龄还通过他的作品展示了狼的勇敢和坚韧。在《聊斋志异》中的一个故事中,狼与猎人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尽管它们知道这场战斗几乎没有胜算,但狼仍然毫不畏惧地对抗。蒲松龄写道:“狼发出决绝的咆哮声,并毫不犹豫地冲向猎人”。这种坚韧和勇气令我深受感动。狼是一个真正的战士,敢于面对困难和危险。它们的勇气和毅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此外,在蒲松龄的作品中,还能看到狼对家庭和社群的关注。在一篇故事中,一只狼为了保护它的幼崽,不顾一切地与人类展开了搏斗。蒲松龄写道:“无论多么凶狠的猎人出现,狼总是毫不畏惧地站在幼崽们的前面”。这种母爱和家庭观念令人动容。狼是一种很重视家庭和社群的动物,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它们甚至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这种无私和牺牲精神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最后,蒲松龄通过他的作品传达了狼与人的关系。在一个故事中,狼被描述为一个臣服于人类的动物,与人类和平共处。蒲松龄写道:“狼与人类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关系,它们彼此之间充满了信任和友谊”。这种关系令我思考我们与狼共同生活的意义。狼与人类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敌对和冲突,也可以是和平和友谊。这让我再次反思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物种的关系,我们应该更加尊重和珍惜这些生物。
综上所述,在研究蒲松龄的作品之后,我对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狼是一种机智、勇敢、注重家庭和社群,并与人类存在着复杂多样的关系的动物。蒲松龄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狼的内心世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动物。通过研究蒲松龄的作品,我也更加意识到了我们与自然界其他物种的关系的重要性。
蒲松龄是哪个朝代的篇六
10、泪中为写相思字写到相思泪转多――蒲松龄
15、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蒲松龄《聊斋志异》
18、宴笑友朋多,患难知交寡。――蒲松龄
19、所以念君者,为百年,不为一夕。――蒲松龄《聊斋志异*胭脂》
20、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聊斋志异》
21、始知千里之物,狐能摄政,而不敢终留也。――蒲松龄《聊斋志异》
27、欲读天下之奇书,须明天下之大道。――蒲松龄
28、“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蒲松龄”
29、人情厌故而喜新,重难而轻易。――蒲松龄《聊斋之恒娘》
30、达人观之,生死一耳;何必生之为乐,死之为悲?――蒲松龄
31、下笔风起云涌――蒲松龄
32、人生世上,只须合眼放步,以听造物者之低昂而已。――蒲松龄《聊斋志异・叶生》
34、天下事,仰而(音qi)之则难,俯而就之甚易――蒲松龄《聊斋志异》
35、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鸣。――蒲松龄《聊斋》
1.蒲松龄的名言名句
2.哈佛的名言警句
3.失败的名言警句
4.爱国的名言警句
5.苦难的名言警句
6.列宁的名言警句
7.孝的名言警句
8.成才的名言警句
9.交友的名言警句
10.晏子的名言警句
蒲松龄是哪个朝代的篇七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方撤帐归家。17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蒲松龄是哪个朝代的篇八
首先,蒲松龄非常重视读书的过程和方法。他认为,读书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阅读上,而是要通过深入思考和理解,才能从中获得真正的收获。他在读书的时候喜欢做笔记,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记录下来。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加深自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他日后的著述提供了宝贵的素材。这种深入思考和整理的过程,使蒲松龄在读书中获得了更多的启发和灵感。
其次,蒲松龄注重选择读书的内容。他坚信“三百卷,勤则明”这一道理,因此他通读了大量的经典著作。他对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涉猎,这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文化背景。他认为,只有广泛阅读和积累,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变得丰富和成熟。蒲松龄的作品中融入了许多不同的文化元素,正是因为他注重选择读书的内容,才使得他的作品独具一格,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第三,蒲松龄在读书的过程中注重心灵的交流和沟通。他不仅读书,还喜欢与他人讨论和交流阅读中的体验和感悟。他经常与文人雅士们交流,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他不仅能够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够获得不同的观点和思考方式。这种交流和沟通,使蒲松龄在读书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共鸣和互动,从而使他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和充实。
第四,蒲松龄悉心品味和欣赏书中的美。他认为,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一种审美的体验。在读书的过程中,他善于品味文字的美感,享受其中的音韵之美,欣赏其中的情感表达。他经常引用他人的诗句或韵文,将自己对书中的美的感受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这种品味和欣赏,使蒲松龄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和艺术感,更加吸引了读者的目光。
最后,蒲松龄的读书心得之一就是实践和应用。蒲松龄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往往会将书中的思想和观点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他认为,读书只有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让自己受益。他在读书之后,会思考如何将书中的智慧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这种实践和应用,使蒲松龄的作品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和情感的张力,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总之,蒲松龄的读书心得是一个全面的过程,从选择读书的内容到深入思考和整理,再到与他人交流和沟通,最后到实践和应用。这样的读书心得体会使他成为了一位优秀的作家和学者。通过他的习惯和方法,我们也可以借鉴他的经验,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和体验。读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丰富我们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让我们一起热爱阅读,从中汲取智慧,成为更好的自己。
蒲松龄是哪个朝代的篇九
是是谁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要组织到我们学校附近的蒲松龄纪念馆和聊斋宫参观游览。全班一阵欢呼,当然我也不例外,有个同学甚至把帽子都扔到了天花板上。
是谁是我们站好队,穿着整洁的校服,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我们一路上说说笑笑,在老师的带领下,不一会儿就到了蒲松龄故居,进了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古色古香青砖青瓦的'古老建筑,蒲松龄故居就坐落在这座四合院内我们踏进故居正门,迎面墙上挂着蒲松龄的大幅画像,两侧是大文豪郭沫若题写的一副:“画皮画狐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对联。“嘿嘿,”有几个同学看到蒲老先生的画像笑了起来,老师严肃地对他们说:“这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画像,他写的《聊斋志异》世界闻名,是我国八大名着之一你们怎么能耻笑他呢?”那几个无知的同学低下了头,小声说:“对不起,”老师的面孔终于多云转晴了。
是谁是其实我们最想看的还是聊斋宫的鬼怪狐妖,我们迫不及待的让老师和我们来到了聊斋宫。下到地宫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呲牙咧嘴的鬼怪狐仙,他们还呵呵大笑呢,真瘆人!里边那些飞狐、下油锅、下地狱、大劈棺等场景,让我的心始终悬空着一个个恐怖惊险的场面,让我至今心有余悸。
是谁是聊斋宫里的一幕幕,让人想看又不敢看,想听又害怕。真是既惊险又刺激!通过参观,让我明白了世间的一些道理:“要多做好事、善事不做坏事,做了坏事会遭报应,没有好结果。
事实上参观结束了,要回学校了,我们恋恋不舍的走了,可是我的心依然沉浸在欢乐当中,我回头望着蒲松龄纪念馆,想着聊斋宫,我明年还会再来。
蒲松龄是哪个朝代的篇十
康熙初年的一个盛夏,在山东淄川东城的满井庄大路口上,每天当金鸡唱晓,炊烟四起之后,经常可以看到在路旁一棵大树底下,三十多岁的蒲松龄粗布短衫坐在芦席上,身边放着一个装满浓茶的大瓶子,那茶瓶小口大肚,瓶边放有四五只粗瓷大碗和一包当地出产的烟丝。
每当有行人路过的时候,蒲松龄就站起身来,热情地邀对方坐下,喝茶休息。蒲松龄有个规矩,喝茶不收茶钱,喝茶人只要讲一讲自己的所见所闻。于是来往行人都喜欢在这个茶摊歇脚聊天,说着各种奇闻异事,讲得口渴了,蒲松龄马上又献上一碗茶,让人润润嗓子继续把故事讲完。
有一个白发苍苍的驼背老人,见多识广,蒲松龄对他彬彬有礼,毕恭毕敬地请老人讲他所知道的奇闻异事,老人一边喝着茶一边抽着烟,说了个“马骥飘海到罗刹国”的故事,蒲松龄听得入神,回去就写了“花面相迎、世情如鬼”的《罗刹海市》。他就这样搜集一篇写一篇,日积月累,终于写成了容纳百川的《聊斋志异》。
有一天,一个身背包袱的中年人风尘仆仆地来到茶摊前,蒲松龄请他坐下,一边倒上浓茶,一边笑着说:“你得讲个故事给我听听。”中年人接过茶碗喝了一口茶,说:“我给你讲个茶的故事吧。”于是中年人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起来。
说杭州灵隐寺有个和尚,以善于烹茶而遐迩闻名,他所用的茶具都十分精致,收藏的名茶也很多,而且分出好几个等次。烹献哪一等级的茶,常常根据来客身份的高低而定,最上等的名茶,如果不是贵客或善于品茶的知己,他是绝对不会拿出来的。
有一天,寺里来了一位大官,和尚恭恭敬敬地迎上去行礼,然后拿出好茶,亲自汲泉烹茶,献给大官品饮,满以为能得到大官的一番赞誉。谁知大官只喝茶一句话也没说,和尚非常疑惑,又拿出了家里最上等的名茶沏好给大官奉上,茶快喝完了,那大官还是没有一句称赞的话。和尚急得再也等不下去了,鞠躬问道:“大人觉得这茶怎么样?”大官拿起茶杯拱了拱手说:“很烫!”
蒲松龄一听哈哈大笑,说:“刚才一位客人说了一个鸽子的故事。一个叫张幼量的鸽子迷,四处搜罗各个品种的名鸽,像母亲哺育婴儿一样喂养鸽子。有位大官想要鸽子,张幼量见是父亲的好朋友,便选了两只最珍贵的白鸽送去。过了几天,张幼量见到大官忍不住问起鸽子,大官说:‘挺肥美的,煮着吃了。’张幼量懊悔不已。我听你说的故事与张幼量赠鸽给大官,是同一性质的笑话。”
到了晚上,蒲松龄坐在灯下,细细品味白天所听到的故事,便加工成篇,写成了《鸽异》。蒲松龄在村口大路旁设茶摊,供行人歇脚聊天,在边喝茶边闲聊中,蒲松龄“搜奇索异”,时常能够捕捉到写书的素材。
读故事,悟道理
蒲松龄一生郁郁不得志,始终未能实现夺冠科场、博取功名、匡时补世的夙愿,然而,他在无限寂寞凄凉、怀才不遇的境况中,以顽强的意志,不屈的性格,终于在文学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2、蒲松龄赴宴
蒲松龄中了贡生回来,心里很高兴。虽还没有中举,也算是个“候补举人”了。亲戚都来贺喜的时候,蒲松龄接到了新上任的淄州县官的请帖,请他明天赴新官上任的喜宴。
几十年来,蒲松龄从不赴新官上任的宴请。今日一见请帖,倒是欢喜起来。也就答应送帖的衙役,明日准时赴宴。
这新上任的县官,是两榜进士出身,也是苦熬了几十年,才考中进士当上知县的。五十出头的年纪,比蒲松龄小了20岁。
第二天,蒲松龄到了宴会厅一看:在座的全是县里的财主和秀才,也有稀稀朗朗的几个举人,足有三十来号人。宴会开始,衙役们先抬上两坛“状元红”。他一看这酒,就知道不是本地生产,是从外地买的名贵酒。“三班”“六房”斟满酒,端上菜,县官起身拱手说:“列位才士、东家,下官来此,请多行方便。今日特备水酒一杯,不成敬意。来,共干一杯?“众秀才们也都起身,端起”状元红“一饮而尽。一齐咂摸咂摸嘴儿,拱手说:”蒙大人恩典,好酒?好酒?“县官看大家一饮而尽,心里也挺高兴。可看到蒲松龄那里,只见他咂了一小口儿,就把酒杯放下了,也不拱手致谢,只是低头沉吟。
县官一看,心想:此中定有道理。便自己另斟一杯,端着走到蒲松龄的跟前,说:“蒲兄,这酒如何?”“苦涩。”“这状元红是天下名酒,人人都说好,怎么苦涩哪?”“这酒来之苦涩。是富人家送的吧?”“不错,下官上任,本县富户祝贺,送酒两坛,特请大家来一起享用。”“大人应知无功不受禄。无功受禄则为贿赂。行贿者如无求于大人,何必行贿?平日说吃了人家嘴软,使了人家手短。日后,如涉官司,行贿谋私而理歪,大人何以对之?顺其歪理则不法。这样,百姓冤不能伸,理不能直,如何治天下?大人岂不就成了赃官了?做官不为民作主,满腹才学总是零。所以,我说这酒味儿是苦涩的?”县官一听,一时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时,一个衙役过来拉了拉他的袖子,说:“大人,酒喝光了,酒兴正浓,您看怎么办?”县官随即从衣袋里摸出一锭银子,说:“这是在京临上任时领的一点俸禄,到街上打点白酒,请客人们尽欢吧?”不大工夫,又来了白酒三坛。揭盖一饮,就不是状元红那个滋味了。众客为了不抹面子,都小口儿抿,只沾沾嘴唇,不比先前那个场面了,也没有拱手的了。
蒲松龄一见,可来了劲。他大叫衙役:“拿大碗来。”衙役拿来了饭碗。只见蒲松龄一连骨突突喝了三大碗。七十多岁的人了,喝完把胡子一摸,哈哈大笑着说:“真好酒,天下第一美酒。”又向秀才们拱拱手,说:“列位知道这酒的名吗?”半天没人放声。“这叫清明酒。是咱县太爷,用自己的俸禄,买酒招待列位。它不是列位方才喝的那种贿赂酒--状元红。”就这工夫,只见那些袍儿帽儿的富户,都一个个地溜跑了。秀才、举人们没走,倒是痛痛快快地又喝了三坛酒。
酒宴散后,这位县官闭门三天,也不问案,也不出门,只是在屋里打转转,琢磨蒲松龄这话中的道理。
听说,这县官官做得清明如水。临卸任时,蒲松龄死了。他嚎啕大哭,挂冠出了城门,百姓也泪汪汪地送行,边送边问:”大人为官清正,今日升调本是好事,为何大哭起来?“县官擦擦泪,边走边说:”官职大小是小事,失去恩师教导,却是痛心的大事啊?“”谁是恩师?“”本县蒲圣人,松龄先生。“这县官叫什么名,没传下来。
3、灯下读诗
淄川城的东边有一个蒲家庄。村子四周被垂柳环绕,村外有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不远处是蜿蜒起伏的群山。1640年,蒲松龄就出生在这个山青水秀的村庄。
蒲松龄家兄妹五人,他排行第三。父亲蒲某很有学问,却没有取得功名,后来就去做生意。由于不善经营,买卖并不兴隆,家里人口又多,生活很不富裕,没钱请老师,父亲就亲自教孩子们念书。几个孩子里数蒲松龄最聪明,最刻苦,也最得父亲的宠爱。
蒲松龄不但学习用功,方法也很巧妙。一天晚上,他在灯下读诗,一首古人描写月光的诗吸引了他,尤其对“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这两句,十分欣赏。他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图景:
山峦披着月光,就像布满了积雪;河岸一片白茫茫,就像铺了一层银色的沙子。
这两句写得多么逼真,多么优美啊!蒲松龄马上把这首诗抄在了本子上。他又想:这位诗人还有没有其它描写月光的诗呢?于是,他又翻阅起诗集,把写月的诗都找出来,仔细抄在本子上。
后来,蒲松龄又把其他诗人写月的诗都抄录下来,还用同样的方法阅读抄录了很多古人咏雪的诗歌。
就这样,他广泛阅读,分门别类抄录下来,再加以比较,细心体会,渐渐地掌握了写诗的方法。后来,他的诗写得十分出色,和小时候下了功夫很有关系。
4、三次第一名
十九岁那年,蒲松龄参加了一次考试。这次考试很重要,决定他是否能成为“秀才”。他自信能考好,因为在这以前的县、府两次考试中,他都得了第一名。
那时候,科举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在起股到束股这四段中,每段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共八股,所以叫“八股文”。八股文写的主要是四书五经上的东西,文章格式死板,就连字数都有规定。所以,这种考试制度,很难看出一个人的真才实学。
蒲松龄参加的这次考试,主考官是著名诗人施闰章。他不喜欢八股文,所以,出的作文题目同一般糊涂的考官不大一样,有些文学色彩。
那天,天刚刚亮,考生们排着队进入考场。考场有士兵把守,严密地监视着考生,这气氛真是令人紧张。
蒲松龄从容进入考场,领了试卷,按照卷面上印的座位号坐好。这时候,考场的院门已经上了锁,一阵敲击木板的声音响起,场内一片肃静,只有差役举着题目牌在过道上走来走去。
作文的题目是《早起》。蒲松龄看了题目以后,不禁有些犹豫,要是完全按照八股文的要求写,只能把文章写得死板枯燥,就对不起这道好题了。经过一番斟酌,他决定按自己的心意,写出一篇好文章。他想到,大官儿们早早起来,去朝廷争权夺利;那些卑鄙的小人,也早早起来,跑到富贵人家,奉承拍马。想到这儿,他忍不住笑了,立刻提笔写起来。一篇讽刺社会丑恶现象的文章完成了。
考试成绩如何呢?蒲松龄又得了第一名,成了秀才。因为施闰章非常赞赏他的文章。施闰章写下了这样的批语:好像在空中闻到了奇异的芬芳,把当时人追逐富贵的'丑态集中在“早起”这两个字上面。读了这样轻松明快的文字,使人能享受到甩着胳膊随意游玩的乐趣。
后来,施闰章见到了蒲松龄,非常喜欢这个有才华的青年,就收他做了自己的学生。蒲松龄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
5、摆茶摊
蒲松龄回到家乡以后,为了谋生,到本乡的有钱人家当了一名教书先生。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从此竟一连教了四十年书。
但是,他最大的乐趣,还是写故事。为了收集更多的故事材料,他经常在村外的路口旁边,摆个茶水摊,自己坐在席子上,招呼过往的行人:
“歇歇脚吧,喝口水,抽袋烟。”
“谢谢啦。您这茶水多少钱一碗?”客人问。
“水随便喝,烟随便抽,不要钱。”
“噢?有这么好的事?”
“不过,您要是有什么新鲜的故事,就请讲给我听听。”蒲松龄诚恳地说。
客人奇怪地问:
“您这么爱听故事吗?喜欢听什么样的呢?”
“讲什么都行。”蒲松龄爽快地说,“当然越奇怪越好,神啊鬼呀的,更欢迎。我最爱听奇闻。宋朝的苏东坡,不就喜欢听别人讲鬼的故事吗?我跟他一样。”
客人们见他这么有趣,也就天南海北地聊起来。他们中间有出外干活的汉子,有做买卖的商人,还有云游四方的文人,见多识广,讲的故事五花八门。不管什么故事,蒲松龄听得都十分认真,回到家里,还把听到的记下来,等有了时间,再编成完整的故事。
有一回,蒲松龄听一个木匠讲了这么一个新奇的故事:
有个皇帝喜欢斗蟋蟀(就是蛐蛐)玩。地方官吏就逼老百姓每年捉蟋蟀上贡。有个人因为交不出蟋蟀,被官府打得死去活来,还罚了很多钱。后来,那个人好不容易捉住一只又大又凶的蟋蟀,不料又被他的小儿子弄死了。小儿子害怕父亲打他,就悄悄地投了井。全家人正哭得死去活来,忽然见到一只大蟋蟀,忙捉住它献给皇帝,全家人才免遭灾难。后来才知道,这只蟋蟀是那人的小儿子变的。
这个故事多悲惨哪!蒲松龄听了,不觉流下了眼泪。他想: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写成动人的故事,让大家看看官府压榨百姓是多么残忍!
后来,他真的写下了不朽的名著《促织》。多少年来,谁看了《促织》这篇故事,都会感慨万分的。
蒲松龄是哪个朝代的篇十一
蒲松龄是中国明代作家,也是《聊斋志异》的作者。作为一个文化人,他对读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的读书心得体会不仅影响了他个人的成长,也对后来的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从读书的乐趣、读书的技巧、读书的收获、读书的态度和读书的影响等五个方面来阐述蒲松龄的读书心得体会。
首先,蒲松龄深刻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他说:“读书如其有乐者谓之读书。”他认为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能够带给人快乐和满足感的活动。在读书过程中,他感到心旷神怡,顿觉世界的繁复和纷争都变得微不足道了。他常常沉浸其中,忘却烦恼,得以放松。因此,他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享受读书给他带来的愉悦。
其次,蒲松龄总结出了一些读书的技巧。他认为读书要善于抓住重点,要有选择性地阅读。他说:“读书者,百读不如一记。”他强调了读书记笔记的重要性,通过笔记可以更好地梳理和掌握所读书籍的要点。他同时还提到要学会阅读的技巧,包括快速阅读和品味阅读。快速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迅速了解一本书的大致内容,而品味阅读则是更深入地理解和体味书中的思想和意境。
再次,蒲松龄从读书中获得了丰富的收获。他说:“读书能得进取之谋,达遣闲之娱,考验心计之机,仿效圣贤之道。”他通过读书,不仅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还培养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他从各类书籍中汲取养分,不断吸收各方面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正是通过这些收获,他才能够成功地创作出《聊斋志异》等经典之作。
然后,蒲松龄强调了读书的态度。他认为读书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读书偷工减料,读了子欲婴之,犹不得其所。”他知道读书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事业,必须付出持续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才能达到成果。他鼓励读书者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要持续地学习和进步,不断提高自己。
最后,蒲松龄的读书心得体会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通过自己的读书修养和文学创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的作品《聊斋志异》深受读者喜爱,为中国古代的奇幻小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后来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读书心得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引,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读书方法和态度。
总之,蒲松龄的读书心得体会丰富而深刻。他深刻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总结出了一些读书的技巧,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收获,强调了读书的态度,并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读书心得对于我们今天依然有着启迪意义,希望我们能够吸取他的经验,勤奋读书,不断进步,为我们自己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蒲松龄是哪个朝代的篇十二
《狼》是蒲松龄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讲述人与狼的故事,展现了狼的生存智慧和狼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篇文章揭示了人性的贪婪和复杂性,让我深思生活中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阅读《狼》,我不仅仅体验到蒲松龄优秀的叙事技巧,还对人性和动物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以下是我对《狼》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引出主题
《狼》开篇即以狼的形象和行为勾勒出生态环境和人性的复杂性。狼作为一种野生动物,生活在自然界,追寻着猎物,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存智慧。而人类作为智慧的生命,却往往迷失在物质欲望中,贪婪和欺骗在人类之间肆意蔓延。这种对比让我深思人类文明的本质以及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段:狼与人类的比较
蒲松龄通过对狼的刻画,揭示了人类的贪婪和自私。狼在寻找猎物的过程中,显现出了极高的智慧和坚韧。而人类却往往只追求自己的利益,对自然的掠夺使得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狼追求的是合作共赢,而人类却过于追求个人利益,忽视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让我意识到人类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摒弃贪婪和自私,追寻和谐与共生。
第三段: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狼》中,蒲松龄通过描绘人与狼的互动关系,深刻展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类要想生存发展,就需要与自然和谐共生。而忽视这种和谐,只追求人类自身的利益,必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四段:狼的悲剧命运
《狼》中狼的悲剧命运让我深感痛惜。狼作为一种野生动物,也是地球上最顶级的食物链捕食者之一。然而,由于人类的贪婪和对狼进行不断的猎杀,狼的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濒临灭绝。人类的自私与短视让我感到愤慨,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需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
第五段:对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阅读《狼》,我深刻认识到贪婪是人类的一种弱点,我们应该努力摒弃它,追求合作与共赢。我们应该学习狼的智慧,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让人类和自然共同繁荣。
总结:
《狼》这篇散文通过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狼的生存智慧,唤起了我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保护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摒弃贪婪和自私,追求合作与共赢,才能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共同繁荣。我们要珍惜与狼这样的野生动物共同生活的机会,与它们共同分享这个美丽而多样化的地球。
蒲松龄是哪个朝代的篇十三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齐国古都蒲松龄的故乡-----淄博。我是这次淄博之行的导游xxx,大家可以叫我小**。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的蒲松龄纪念馆,就坐落于我们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村。他始建于1989年,由蒲家村先后投资2100多万元建成,总占地面积24公顷。请各位朋友跟随我一起去领略蒲文化的深厚内涵吧!
沿着青石铺成的小路,走过古香古色的明清式建筑商业街,就会来到一座青砖灰瓦的大宅院前,这也是具有北方居民特色的明清式格调的四合院建筑。首先映入眼帘的这门楣上的匾额,是由我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提写的“蒲松龄故居”。
走进大门便是故居前院,各位朋友面前的这尊汉白玉石雕坐像,就是蒲松龄先生了。他正在捻须沉思,似乎在构思聊斋故事呢。再看四周的四块太湖石,他们是四个象形文字,大家不妨猜猜看,是哪四个字。对--------就是“山明水秀”。
一、第一展室----生平展室
请大家跟随我往后面走,进入我们的第一展室----生平展室,去了解蒲松龄先生平凡坎坷的一生。蒲松龄先生,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享年76岁。
蒲松龄先生出生在一个日趋没落的地主兼商人家庭,(也算是世代书香门第呀)。蒲松龄先生的父亲蒲磐原是读书人,但因困于屋场连个秀才也没中,遂去经商多年,家中称“素封”,到四十岁还没有孩子,对家业也不怎么治理,正值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日子就一天不如一天了。单四十岁以后连生四子,蒲松龄先生是其嫡董氏所生,而排行老三,从此后人口多了,生活就日趋贫困了。因家中请不起塾师,蒲磐就亲自教孩子门读书,蒲松龄先生自幼聪明过人,经史过目辄了,父亲非常钟爱他。
蒲松龄先生18岁时应父母之命完婚,19岁时初应童子试,便以“县、府、道”三第一而中了秀才,受到当时的山东学政施愚山先生的赏识,并收为门生。说到这位施大人呢,看过电视剧《胭脂》的朋友一定知道,剧中有位断案如神的施大人,就是蒲松龄先生对恩师感激之情的演义了。20岁时蒲松龄先生与同窗好友李希梅、王鹿瞻、张历友共结“郢中诗社”,但是蒲松龄先生在此后三年一次的乡试中,却屡试不第。
了解了蒲松龄先生的一生,请大家随我到我们将要参观的第二展室,蒲松龄先生当年生活、居住并写下《聊斋志异》的地方-----聊斋正房。这座农家小院具有典型的北方农家建筑,三间正房就是著名的“聊斋”,东西各有两间厢房。这是1954年重新修复的。
来到正房门口,大家迎面看到的这幅画像,是蒲松龄先生74岁生日时,他的儿子蒲筠,请当时居住在济南的著名画师朱湘鳞所画的。在画像上还有两道蒲松龄先生的亲笔题跋,第一道是:“尔貌则寝,尔躯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奕世对尔孙子,亦恐之羞。康熙癸巳自题。”这句话是说:我相貌平平,身体修长,今年74岁了,共计25000多天,什么事也没有做成,头发也白了,面对自己的子孙,感觉很羞愧。。第二道跋写到:“癸巳九月,筠嘱朱湘鳞为余肖此像,作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松龄又志。”这道跋是说:癸巳年九月,蒲筠请朱湘鳞为我做此画,身上穿着贡生衣服,并不是我的本意,恐怕百年之后被后人所耻笑。
在这幅画象的下面条几上,摆放着的这块石头,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大家说象什么?似的,就像一只正在鸣叫的青蛙,据说是蒲松龄先生健身用的,此石是蒲松龄先生在毕府教书时的旧物,名为蛙鸣石。此石在年谱中有首诗记载为证:“我与蛙鸣兼明月,俨然鼓吹小山边”。
再看房间的西侧,是当年蒲松龄先生盘腿而坐休息的地方。南窗边还有蒲蒲松龄先生松龄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和砚台,他们看上去简朴而平凡,却仿佛能告诉我们先生满腹的才华和怀才不遇,以及他的落魄与执着。东边的有炕的这间就是蒲松龄先生的卧室,当年蒲松龄先生就是坐在这个炕上“依窗危坐而卒”的。炕头上这盏锡灯是从蒲松龄先生的墓中出土的。
好了,看完了的朋友,请跟随我继续往前走。进入下一展室。
三、第三展室------著作展室
蒲松龄先生由于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年代,他体察封建社会统治的黑暗、人民的疾苦,审视当时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种种龌龊现象,加上本人的坎坷经历,自然就激起他愤世嫉俗的思想,遂以深微的寄托手法,写成了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孤愤之作------《聊斋志异》。蒲松龄先生一生著书丰厚,除了《聊斋志异》外还有诗、词、歌、赋、俚曲、杂著等近二百万言。
四、第四展室------书画展室
大家一走进了外文展室,就会深深的感受到一部伟大的作品,是没有国界的。到目前为止,《聊斋志异》已被翻译成各种语言文字20多种,版本60多种。《聊斋志异》最早的译本是1880年在英国伦敦出版的。《聊斋志异》已经成为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蒲松龄先生也因此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五、第五展室-----书画展室
蒲松龄先生纪念馆建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有关蒲松龄先生的字画的收藏,现在以收藏的当代文化名人、著名书法家、著名画家的作品一千余幅,这些书画都体现了后人对蒲松龄先生的敬仰之情,《聊斋志异》对后人的深远影响。
走到这里,很多不了解《聊斋志异》的朋友会问了:《聊斋志异》到底是写什么的?怎么会有那么大魅力呢?那就请大家随我进入我们参观的最后一个展室吧,去更近距离的了解蒲文化带给我们的震撼吧!
六、第六展室------彩塑展室
在这里,我们精选了十则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以泥塑的形式将其主要情节立体、形象的展示出来。更好的帮助朋友们了解〈聊斋志异〉的故事情节。
下面请大家自由参观。
蒲松龄故居导游词怎么写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1938年遭日军焚毁,1954年人民政府修复。1958年政府专门设立了管理机构“蒲松龄故居管理委员会”,对其进行妥善保护。““””时期,故居一度被占,但文物遗失不严重。
1973年故居被重新收回,1977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城东约8华里,有一个至今还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的古老村落,就是这个偏僻不易被人发现的村落,却因一部《聊斋志异》饮誉海内外而名声大震,传递到五洲四海大江南北,这就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诞生地—蒲家庄。
蒲家庄,原名三槐庄。始建于宋代,以村内三棵古槐而得名。明初,村东沟壑内有一水井,古时常满而溢为溪,故村名称满井庄。据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蒲松龄撰写的《重修龙王庙碑》记载:“淄东七里许,有柳泉。邑乘载之,忘胜也。水清以渝洌,味甘以芳,酿酒旨。瀹增茗香。泉深丈许,水满而异,穿甃石出焉,故以又名满井。”这是尚能找到最早“柳泉”和“满井”称谓的惟一文献记载。
村里建有满井寺,飞檐螭首,画栋雕梁,轩敞疏朗,典雅大方。明代邑令陈时万《重游满井寺即事三首》曰:“细草垂柳一涧青,病身聊复憩幽亭。老禅行脚归无日,闲饵僧雏学诵经。寺门南对树峰斜,携酒重寻上界花。病骨瘦来终跌宕,犹能击鼓弄掺挝。敞襟露顶趁天风,叠膝临泉万虑空。坐对寒岩浑面壁,乱山折断夕阳红。”
1980年建蒲松龄纪念馆,对故居、柳泉、墓园进行了修葺、扩建,征用民宅,改建了著作版本、书画题咏展室,资料室,接待室,办公室,增设了南大门,使故居的管理日趋完善。现在,故居已成为一处初具规模的蒲学研究阵地和驰名中外的旅游点。
今日的故居,是一座恬静的院落。故居门前是几株古槐,荫翳天日。郭沫若1962年题写的“蒲松龄故居”的金字门匾,高悬于故居大门。
穿门北折是一正两厢的庭院。其中正房3间,东西厢房各2间,为1954年修建。正房两侧的桧柏、石榴,以及厢房前面的迎春花,百日红等,均系后人所栽,院内太湖石也是故居修复后增添。故居正房为砖石、土坯结构的普通民房,木棂门窗,房内路大荒手书的“聊斋”匾额迎门高悬,匾下悬挂着蒲松龄。
蒲松龄故居导游词范文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中国历代名人录》这本书里,共录了几百人,其中以齐鲁人最多,但又多集中在公元前,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在元、明、清三代七百多年间,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只出了“两位人物”,一是民族英雄戚继光,一位是文学家蒲松龄。蒲松龄的故居在淄博市淄川区,一个叫蒲家庄的幽僻的山村。故居为四进院落,门楣上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匾额:“蒲松龄故居”。院内有瓦舍茅屋,花丛瓜架,既有书屋情趣,又还有农舍野味。
书房“聊斋”内,高悬着蒲松龄研究专家路大荒手书的“聊斋”匾额,匾下是蒲松龄74岁时身着公服、手捻银须的画像。画中蒲松龄神采飘逸,但眉宇间又微露着悲愤感慨。上面有蒲松龄亲笔题词二则。其一:“尔貌则寝,尔躯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白头,奕业对尔孙子,亦孔之羞。”其二:“癸已九月,筠嘱江南朱湘鳞为余肖此象,着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画像两侧有郭沫若手书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室内陈列蒲松龄当年在西辅村设馆时用过的桌、椅、床、几等家具,及两方端观、各种石景。在《聊斋》著作展览室里,展放着几百种不同版本的《聊斋》。其中有半部《聊斋志异》手稿的影印本;有1880年英国希·阿·格里斯译的英文本、日本大正十五年的日文本等。还有新版《蒲松龄集》上下两卷,以及蒲松龄的诗、词、文、俚曲、杂著等各种传抄本。
聊斋正房后面新建六间展室,展出了关于蒲松龄的各种论文和专著,以及当代名人为蒲松龄故居的题词、书画等。其中有胡厥文的题诗:“若若宏才未得申,挥毫弄墨染风尘;意弥情挚开金石,天顺人和狐鬼训。绣口锦心无若有,生花彩笔假尤真;千篇恩爱悲欢剧,易俗移风劝世人”。老舍先生的题词是“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从故居向东走200米,便是著名的柳泉。因蒲松龄爱恋这个地方,故自称“柳泉居士”。今日柳泉、绿枝飘拂依旧,地上野草凄凄,再也见不到居士身影,游人常在此流连忘归。井旁有石碑一座,上书当代文学家茅盾所题“柳泉”二字。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754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