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摘抄 鉴赏诗歌心得体会(汇总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29 08:32:02
诗歌鉴赏摘抄 鉴赏诗歌心得体会(汇总14篇)
时间:2023-12-29 08:32:02     小编:JQ文豪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歌鉴赏摘抄篇一

诗歌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有着深刻的意义和独特的魅力。作为一名文艺爱好者,我对于鉴赏诗歌有着极大的兴趣与热爱。这使我从诗歌中不仅能感受到美的享受,更能领悟到诗歌所蕴含的深意。在此,我将分享我的鉴赏诗歌心得体会。

一、诗歌是艺术的语言。

诗歌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精雕细琢的词语、植入荡气回肠的音韵,将我们带入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境界。这里可能是一个美轮美奂的仙境,或是一个孤寂绝望的地狱犹如《庐山谣》中的“独钓愁网千古心,一片孤城万仞岑。”诗人可以通过语言的魔力,打破常规的想象,带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艺术空间。

二、诗歌是传递情感的方式。

诗歌之所以能够引起共鸣,是因为它传达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情感。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在表达离别之情的同时,也将古原自然之美绎于文字之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通过对自然美的描写,表达出对离别的苦痛与无奈。诗歌的意义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感受。文字与感情、意义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正因如此,诗歌才成为那么多人渴望敲打心扉的窗户。

三、诗歌是源自生活的艺术。

人们往往认为诗歌是一种虚构的艺术,但实际上,诗歌大多数情况下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杜甫的《春望》即是对春季景色的观察与抒发;《将进酒》描绘了辛苦的历程与豁达的心态;《悯农》体现农民劳作的艰苦与生活的光辉。生活就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家通过他们的感性体验与反思,将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事物用诗歌表达出来,放大了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与关注。

四、诗歌呈现质与量的协调。

对于诗歌的鉴赏,不仅要注重词、音和意义的协调,还要注重质与量的协调。这种协调不仅体现在整篇诗歌上,也体现在每句的长度、节奏、押韵、音律和修辞上。同时,诗歌涉及词汇、语法和文化、时代背景等的综合运用,更是一门全方位的艺术。不同于诗歌之于散文,每个字在诗歌中的位置和作用都被赋予了更加巨大的作用,在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精致化过程中,完美地呈现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与内容美。

五、鉴赏诗歌需要顶住压力。

最后,鉴赏诗歌需要顶住汹涌的“潮流压力”,坚持读经典。一定要慢慢地研究、享受诗歌的魅力,而不是蜻蜓点水地匆匆浏览。《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雾。”诗歌的美只有在细品、从心扉中进入到我们的生命中,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其强大的魅力。

总之,鉴赏诗歌需要全面的思考与体会,既需要自己的感悟和灵魂的贡献,也需要对文章本身的深入、周全全面的分析。这便是我在诗歌鉴赏中得到的体会,希望对于爱好文学的读者有所启发。

诗歌鉴赏摘抄篇二

在学习中国现代史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毛泽东的一些作品,其中包括了一些诗歌。这些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令我深受触动。通过对毛概诗歌的鉴赏,我增加了对毛泽东思想的了解,并对现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体会。

首先,毛概诗歌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情感表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这些作品中,毛泽东通过诗歌这一媒介,生动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疾苦。例如,他的诗歌《沁园春·雪》中,以雪花为象征,深情地歌颂了中国农民的勤劳和坚强。同时,他也借助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对时代的热爱。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让我在欣赏中感受到了毛泽东作为时代伟人的真情实感。

其次,毛概诗歌的深刻主题和独特表达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作品中,毛泽东以独特的诗意和激情,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对人民的热爱。他的诗歌《七律·长征》中,以长征为主题,以恢宏的景象和独特的表达手法,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红军的顽强和坚定。这些诗歌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只有坚定的信仰和对确立理想未来的追求,才能推动自己不断进步和奋斗。

另外,毛概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和节奏感。在毛泽东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独特的诗意表达方式。他将中式散文和西洋诗体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例如,他的诗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以豪放的诗句和奔放的节奏,赞美了人民解放军的壮举和中国人民的胜利。这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带给我极大的震撼,让我体会到了诗歌的力量和美感。

最后,毛概诗歌向我展示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和高尚情操。在这些诗歌中,毛泽东用直接、鲜活的语言,表达了对人民、对社会的无尽关怀和深厚的责任感。他的诗歌《沁园春·春晓》中,用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人民幸福生活的渴望和为之奋斗的决心。这种奉献精神和崇高情操深深打动了我,并激励着我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

总之,通过对毛概诗歌的鉴赏,我不仅加深了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还对毛泽东的艺术创作和个人情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诗歌以其独特的时代特色、深刻的主题、独特的表达方式和高尚的精神境界,为我提供了一种美学的享受和人生价值的追求。通过欣赏这些诗歌,我对中国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加深了我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我深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这种对毛概诗歌的鉴赏将成为我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石,给我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激励。

诗歌鉴赏摘抄篇三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为《诗经》的首篇。写一君子思念自己爱慕的淑女,希望与她成婚。是表现男女恋爱的作品。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浅注]

黄鹂:又称黄鸟,雄鸟羽毛金黄色,雌鸟黄中带绿,名声婉转,栖于高枝。白鹭:羽毛雪白、双腿细长的能够捕食鱼虾的一种水鸟。千秋:千年,谓年代久远。东吴: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简析]

绝句是诗体名。绝句、律诗为唐代的`今体林诗(后世称为近体诗),以区别于古体诗。这首诗以绝句写入诗题,又因同时有同体诗四首,所以合题为《绝句四首》,不令立体目。这首绝句为四首中的第三首。

这首七言绝句每一句各写一种眼前的景物。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本栖息高枝,此时鸣与翠柳之上,古代诗词中于字长被省略,如果补进去就是鸣于翠柳。翠柳表明柳叶新绿春意渐浓,黄鹂在柳叶新绿的枝头婉转的发出呖呖的声,显示了春日风光。

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飞上高空,随着春暖而更有勃勃生机。

窗含西岭千秋雪,从窗框中望出去,西岭的久积未消的雪清晰可见,好像就包含在窗框中一样。

门泊东吴万里船门前停泊的是万里航行的东吴船,是驶向长江下游地区的,还是由下游驶下来的?长江虽长,航程虽远,但江上船只总是往返行驶,无论是驶来的、驶去的,都使诗人想到沿长江而下,可至中游地区的襄阳,转道可至故地洛阳;正因为如此,他系情于门前停泊的东吴船,对它产生遐想。

四句尽管都写景物,但前两句写的景物以色彩(绿柳、黄鹂、白鹭、青天)、声音(鸣、飞)、动静显示春光明丽,后两句则以静景(远景、近景)暗示动意;禽鸟在春暖时节如此活跃,自己不能无动于衷的心思也得到映示。诗人的眼前景物当然不止这些,他把它们摄入诗中是有选择的,因景生情、以情取景,这就是他的选择准则。

诗歌鉴赏摘抄篇四

第一段:引言(200字)

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表达形式,其在语言、韵律和意境上都更加深邃而富有张力。作为一名老师,我有幸多年来从事着鉴赏诗歌的教育工作,对于诗歌的欣赏和理解也越发深入,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启发和感悟。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从鉴赏诗歌中所体会到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发现美感(200字)

诗歌是艺术的瑰宝,它具有无与伦比的美。通过阅读和欣赏诗歌,我发现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美感。诗人通过细腻的描述和精确的选择,将平凡的事物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在鉴赏诗歌过程中,我沉浸在诗歌的美感之中,和诗人一起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诗歌通过极简的语言创造出丰富的联想和感受,让我对美的体验更加深刻。

第三段:提升审美意识(200字)

通过鉴赏诗歌,我不仅发现了诗歌的美感,还提升了自己的审美意识。诗歌中的意象和符号常常需要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去感受和理解。这种感悟能力的训练,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敏感和细致地观察自然和人文景观,发现其中的美好和价值。诗歌的鉴赏不仅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种修养。正因为如此,我在教学工作中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

第四段:增长智慧与情感(200字)

诗歌是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和感悟。通过鉴赏诗歌,我扩宽了自己的思维视野,拓展了智慧的边界。诗歌的内涵和哲理常常超越了日常琐事,引发我对人生、情感和存在意义的思考。同时,诗歌也能够温润我的情感世界,给我带来宽广的情感触动。在鉴赏诗歌中,我与诗人一同感受着爱、恨、喜、怒等情感的起伏与流转,使我更加成熟与坚定。

第五段:传递教育力量(200字)

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鉴赏诗歌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修养和体验,更是一种教育的力量。通过将诗歌引入课堂,我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和哲理,引发他们对语言和文化的热爱。在诗歌的熏陶下,学生的心灵得到滋养,洗涤着颓废与浮躁。诗歌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表达方式,塑造了一个更加美好和纯粹的教育环境。

总结(100字)

通过多年的鉴赏诗歌,我体会到了诗歌的美感、提升了审美意识、增长了智慧与情感,并将这些体验运用于教育中,传递着鉴赏诗歌的力量。诗歌是文化的传承与激发,希望能够通过鉴赏诗歌的方式,为更多的人带来心灵的洗礼和力量的滋养。

诗歌鉴赏摘抄篇五

正义韵律实漫长,少有几君美名扬。

亘古史书细阅之,几君因正美名扬。

而今又现反贪云,几君愁之几君忙?

妙观正义之小棒,他日史书定飞扬。

金银财宝古风韵,几君有志几君藏。

妙提白酒一小杯,细心阅之细品尝。

家乡美酒韵味长,群雄尝之乐悠悠。

奉劝群生皆品尝,亘古韵味实在长。

蒜乡韵味实漫长,几君尝之乐悠悠。

奇妙禅诗韵味长,人皆赏之人皆尝。

愁云辗转独迷茫,莫把往昔来畅想。

魂魄凋零人犹在,恐难再秀往昔场。

菊花台上春江水,妙观阅之独彷徨。

亘古韵律独唱响,几君听之几君扬?

辗转反侧难入眠,细品余生实渺茫。

脑液散去化云烟,亘古韵味独盘旋。

何时方可讲台站,潇洒育才乐开颜。

空握己之无为棒,苦思冥想亦彷徨。

[编辑:终点]

诗歌鉴赏摘抄篇六

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推崇和崇敬。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一直深深地被古代诗歌所吸引。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一堂《诗歌鉴赏优课》的学习,这堂课让我深入了解了古代诗歌背后的意境和精华,也让我对古代诗歌的美更加热爱和向往。

第二段:课程内容

这堂《诗歌鉴赏优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古体诗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登高》、《古朗月行》、《静夜思》等著名古体诗歌。通过老师的详细讲解,我们深入理解了这些诗句背后的意境和感情,也更好地认识了唐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在近体诗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现代近体诗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学习了鲁迅、余光中等著名诗人的优秀作品,并且可以自己尝试写作。

第三段:学习收获

通过这堂诗歌鉴赏的学习,我不仅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内涵和技巧,也学会了欣赏和写作近代诗歌。同时,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载体,其深刻、优美、独特的韵律和意境,不仅可以表现出诗人的思想感情,也为读者带来美好的心灵享受。

第四段:实践经验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有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也有课堂上的实践练习。在这里,我学会了在欣赏和写作诗歌时需要注重语言的运用、韵律的表现、情境的描绘等方面。诗歌的鉴赏是一个细致、耐心、体悟的过程,需要我们仔细领会每一个细节,也需要我们勇于挑战自我、勇于创新。

第五段:结语

总之,《诗歌鉴赏优课》的学习让我深入了解古代诗歌的内涵和风采,也让我更好地欣赏和写作现代诗歌。诗歌鉴赏不仅是经典和文化的传承,也是文学和艺术的追求。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坚持不懈地学习和欣赏诗歌,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诗歌爱好者。

诗歌鉴赏摘抄篇七

诗歌是一种以语言和艺术的形式来表达人们情感和思想的文学作品,是文学的瑰宝。而老师作为诗歌的倡导者和引导者,对于诗歌的鉴赏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有幸跟随一位教师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并从中受益良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并阐述我对老师鉴赏诗歌的认识。

首先,在学习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诗歌是一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形式。诗歌源自于生活的点滴,蕴含着人们的情感和思想,给予人以启迪和感悟。这一点,我从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有了深刻的体会。老师常常通过引用生活中的例子和情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例如,通过观察一朵花、一片叶子令人深思,一句诗的美妙。

其次,老师教导了我鉴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首先,要注重词语的把握和理解。诗歌是由词组成的,而词语是诗歌意义的基础。通过正确地理解词语的意义和隐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其次,要注重诗歌的音乐性。好的诗歌不仅需要有深刻的意义,还需要具有优美的韵律和节奏感。通过体味诗歌的音韵之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第三,老师教我学会借助诗歌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诗歌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有时比散文更能准确地表达我们的内心世界。老师常通过给我们朗读现代诗歌和经典名篇,帮助我们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例如,有一次,老师给我们朗读了余光中的《乡愁》,描绘了乡村的美丽和记忆,激起了我的深情之感,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从此以后,我开始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享受到了诗歌给予我的情感宣泄和心灵抚慰。

第四,老师教导我学会欣赏和品味不同流派和风格的诗歌。诗歌作品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每一种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艺术特色。通过欣赏不同流派的诗歌,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提高诗歌鉴赏的水平。老师经常与我们分享他对闻名诗人的喜爱和理解,让我们了解到不同诗人的思想和艺术追求。通过欣赏这些经典之作,我们不仅能领略到诗歌的魅力,更能够培养独立思考和审美能力。

最后,老师教导了我欣赏诗歌的态度和方法。他告诉我,欣赏诗歌不仅是一种学习的任务,更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在心灵平静的状态下,通过沉浸于诗歌的世界,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的智慧和感悟。老师常对我们说:“诗歌是一种可以抚慰和启迪心灵的艺术,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其中的力量。”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并推动着我更加努力地欣赏和鉴赏诗歌。

总的来说,跟随老师学习鉴赏诗歌的心得体会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诗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了鉴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懂得了如何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品味了不同流派和风格的诗歌,同时,培养了欣赏诗歌的态度和方法。这些经验和体会使我更加喜爱诗歌,更加热爱文学。我相信,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断的学习,我会在诗歌的世界中收获更多的欢乐和智慧。

诗歌鉴赏摘抄篇八

众所周知,学习诗歌鉴赏是相对繁琐且压力巨大的一项任务,但是对于文学爱好者而言,这是一件让人欣喜若狂的事情。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许多优秀的在线课程让我们受益匪浅。本文旨在分享我在参加“诗歌鉴赏优课”的过程中的感悟及体会。

第二段:先入为主的概念

在诗歌的鉴赏过程中,先入为主的概念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与实践,我意识到诗歌的各种元素如韵律、格律、押韵来阐述主题与情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先入为主的概念,以便更好地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第三段: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部分。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对于难解的句子进行翻译和注释,并将它们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联系起来。通过观察和解析文本,发现诗歌中的美妙之处,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第四段:赏析技巧

赏析技巧对于鉴赏诗歌也至关重要。我们需要了解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通过对诗句、词语的巧妙运用来推断出诗人的寓意和创作意图。另外,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切题,评价诗歌的价值和意义,努力找到自己的视角和方法。

第五段:感悟收获

在学习诗歌鉴赏优课的过程中,我不仅加深了对文学概念的了解,更学会了如何解读和欣赏诗歌。最重要的是,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我开始愉悦地感受到文学的乐趣。我相信,将来也会有更多的人通过学习诗歌鉴赏,探索文学背后的无穷魅力。

总之,诗歌鉴赏是一门复杂而需长时间培养的技能。通过参加“诗歌鉴赏优课”,不仅是学习,更有可能会改变我们对文学的认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些课程来学习和探索,以期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

诗歌鉴赏摘抄篇九

诗歌鉴赏(2个)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出自《全唐诗》,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近。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

2《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王维《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3《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倍受历代诗家推崇,明代诗坛领袖李攀龙甚至推其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意境雄浑深远,耐人寻味。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三、四句抒情,表达了诗人期望朝廷任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争,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但使”、“不教”,含蓄委婉,将厌恶战争、同情百姓、不满朝廷等诸多情绪尽蕴其中,加深了诗歌的蕴藉。“巧妙互文,灵活用典,精妙炼字”是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4《行路难 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全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是诗人在离开长安时的心情写怀。这首诗特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怀时而失落苦闷,迷惘不知所措;时而充满希望,信心倍增,继尔又彷徨无据感时伤逝,最后又能豪情万丈,豁达自信。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5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本诗系杜甫于代宗大历二年重阳节登高望远、触景生情之作,亦为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前四句是一幅雄迈壮美的“秋景图”,意境载阔,气势磅礴;后四句并只是个人的叹老嗟贫。而是感叹世事多艰难,人民多灾祸。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6《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7《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作者写自己思恋已逝的岁月,思恋美好的年华。这种感情往往是悲苦交加,然而句中无一“悲”字,“苦”字。五十弦,一弦一思念,可见思念苦之多,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庄生晓梦迷蝴蝶”,似水年华恍如梦,又像美丽的蝴蝶,却更苦于无奈的现实,于是“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死后化成杜鹃悲啼,自己又该怎样面对现实,又将把一切托付何物呢?人们尽可能传诵。但谁也不会轻易说出这是句的悲,于是他迷惘了。“沧海明月珠有泪,蓝天日乱玉生烟”想的多了,悲伤滚滚而来,自然有泪了。作者也许有点绕性心理,人太悲伤了,就需要一点安慰。想想将来,或许今天的泪水将成为明日的珍珠。美玉总伴随好运而来,运气好了,说不定蓝田的玉„„还没有想完,想象中的“玉山”却生烟渺茫,自己有一次跌入现实的苦闷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唉!”李商隐叹息着流走的时间里,我惋惜!“只是当时已惘然”作者扪心自问,“当时已惘然”,那么现在就不能再“惘然”了,要做些有意义的事,不能就这样一直沉浸在悲哀之中。

整个篇幅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但给人的感觉却飘然脱俗,用传说来写感情,诗句的优雅更显露出柔和凄美。情悲而不失美,静而又波澜,有后悔更有勇气,无不表达作者最深切的感受。

8《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9《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最难忘怀的却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气”句,点出眼前的阳春烟景既与去年无异,而作者置身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的场所。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夕阳西下”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何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因此,此词不但以词境胜,还兼以理致胜。后来苏轼的词,就大畅此风了。

10《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这是一首寄托个人身世之感的抒情词。上片写孤独的处境。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出力。“桃源望断无寻处”。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不远。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晏殊的这首词有一种对时光年华的流逝的深切的慨叹和惋惜存在,而且更在极幽微的情思的叙写中,流露出了很深挚又很高远的一份追寻向往的心意,这种情思,虽然表面看来也许只不过是伤春怀人之情而已,但是隐然间却可以使读者的心灵感情感受到一种提升的作用。

11《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

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12《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的上片,写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作者带着这样的思念和渴望进入梦中。他恍惚觉得天已拂晓,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他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让他们分享;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以助兴壮威。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

词的下片,紧接着描写了壮烈的战斗和胜利的结局:将士们骑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敌人崩溃了,彻底失败了。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13《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这首词创作于辛弃疾被南放之后的第十七年,当时辛弃疾正再一次被当时的朝廷调任,好友为其饯行时,辛弃疾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

在上片中,作者心绪不宁,是哀惋,是叹惜,更是一种迷惘与无可奈何。万紫千红的春,离我匆匆而去,一时万树枝头,落花飞红。这凋零衰败的景色本就够惨淡的了,它怎么能再经得起风风雨雨的几次摧残呢?花是春天的象征,我生怕花落春去,而希望花儿迟开晚放,但这只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一种幻想而已。然而尽管如此,我仍心有不甘,向春反问:“你且留步!听说海角天涯并无你的归处,你能去哪里呢!”春默默无语、依旧悄然离去。如果说,在人间还有什么春的痕迹,那只有画檐蛛网上沾着些的柳絮,给我们一丝慰藉。

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这一片可分三个层次,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从“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是第一层。这是词中的重点。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揭示自已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层,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闲愁最苦"至篇终是第三层,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 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

这首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一是通过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拟人化的手法与典故的运用也都恰到好处。第二是继承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第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

14《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词的上阙,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词人先从自己的 行踪写起,写自己初次经过扬州城,在著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马,稍作停留。走在漫长的扬州道上,词人所见到的全部是长得旺盛而齐整的荠麦。而昔日杜牧对扬州城美景的由衷溢誉一去不复返。自金人入侵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废池乔木”的了。人们说起那场战争,至今还觉得心有余悸和刻骨痛恨。

词的下阙,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可是,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杜牧算是个俊才情种,他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他有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可是,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唉,试想下,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可是到底还有谁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呢?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纵观全词,行文的基调都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无论是词人所见到的“荠麦青青”、“废池乔木”还是在黄昏里听到的“号角”和“空城”还是词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难赋深情”和不知亡国恨的“桥边红药”,都是一种悲剧的写照。

15《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下片。“花自飘零水自流”,词人的思绪又由想象回到现实,并照映上片首句的句意。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由盼望书信的到来,到眼前的抒写流水落花,词人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油然而生,尤其是两个“自”字的运用,更表露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奈。“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次写词人自己思念丈夫赵明诚,也设想赵明诚同样在思念自己。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爱的基础上的。末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此外,这首词在意境的刻画,真挚、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语言运用的艺术上,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6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诗是苏词豪放词代表作之一。享有“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的美赞,本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耐人寻味。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和心灵的启示。

本词通篇咏月,构思奇拔,畦径独辟,它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契合人事。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本词意境虚虚实实:文字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间中徘徊。孤独的作者终于求得出路:离合的悲欢,政途的苦闷,只可借自宽自慰来消解,只能旷达的一笑而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传说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游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17《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生在世,总是到处流浪漂泊,这像什么呢?就恰似那飞来飞去的鸿雁一样,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片刻,也许会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迹,但等到鸿雁飞去以后,又有谁知道它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呢?当年曾经热情招待过我们的老僧已经死去,变成了寺院里的一座新塔;而我们曾经题的那堵墙壁也已经破败,所题之诗也不见了痕迹。还记得我们当日在路上行走的情景吧?漫漫前路,人困驴蹇,嘶鸣声声。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雪泥鸿爪”由此成为一个被后世广泛传诵的成语。这四句是针对苏辙原诗中的人生感慨更进一步发表的议论。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老僧新塔,坏壁旧题,也都水过是泥上爪印而已。这样的持论似乎带了虚无主义的色彩,和佛教所说的“诸法亦如是,因缘合乃成,因缘离散即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并无本质的不同。

诗歌鉴赏摘抄篇十

——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在语文学习中,阅读理解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长期以来,现代文阅读一直困扰着广大中学生,成为制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瓶颈。

现代文阅读

尤其是现在的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全部出自课外,而且占有很大的比重,这就促使我们语文教师格外重视它。

我们知道,阅读理解题是根据选文出的,即:题从文中来。因此,要解答题目,就必须先熟悉选文理解选文,然后再答题。如果连选文都不了解、不理解,匆忙答题,其解答是缺乏根据的,肯定很不准确。要解答好阅读理解题,首先应该分析题型,把握好答题技巧。

就题目答案的类型而言,阅读题可分为“背”“抄”“编”三大类:“背”即背答案,就是在答题时把平时积累的记忆性知识一成不变地默写出来即可;“抄”即抄答案,这种题型要到原文中去找现成答案,然后抄录出来;“编”即编答案,这种题能够考察出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难度较大,但只要结合前后文仔细推敲,还是可以“编”出比较准确的答案的。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浏览选文,整体感知。先花一点时间粗略地浏览一遍选文,先对文章作感性接触,对文章有个初步的、总体的印象,这样可以避免答题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第二步:分析语段,把握题型。这是第二遍阅读选文,如果选文是多个自然段,则在领会段意的基础上划出层次,给层次安上小标题,给没有题目的选文安上标题;如果选文只有一个自然段,则要划出段内层次,写出层意。特别要注意文中的中心句和关键性词语。把握题型就是对选文进行细致的分析理解,并且仔细分析各题属于什么类型。

第三步:深入理解,细致答题。深入理解就是对选文中重要词句做深层次的分析领悟,这是做好抄、编的前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a、联系上下文,领悟题目中的深层含义。b、联系选文的立意、主题来理解词句的含义。c、多方面揣摩词句的含义。做到这几点,胸有成竹,才能够准确地答题。不管哪一种类型的题目,答题时一定要紧扣原文,根据选文的具体语言环境进行推敲,“题从文中来,答案文中找”,这是做阅读题的基本原则。

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4.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

诗歌鉴赏摘抄篇十一

在诗歌的世界里,振聋发聩、意蕴深远的优秀诗歌饱含着浓郁的文化底蕴和人类的感性体验。因此,诗歌在中小学的人文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然而,如何有效地教授诗歌并且让学生喜欢上它,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和探索的问题。近日,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诗歌鉴赏优课,深受启迪和感受,在此分享我的体会。

第二段:体会

首先,诗歌鉴赏课程需要重视情感体验的引导。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营造课堂氛围,在课间播放相关音乐,带领学生共同感受。此外,课堂互动也极为重要,教师可以设立“诗歌语音测验”等小测验,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诗歌鉴赏的兴趣,并且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及时的反馈。

其次,课堂讲解的方式以及方法也是诗歌鉴赏成功的关键之一。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感性理解,不能单纯地按照诗歌字面意义教授,而应从太阳、风、花等客观形象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形象和感受之间的连结,从而在情感上引导学生。同时,也要侧重讲解诗歌作者的背景和时代背景,这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形象和情感的引发。

第三段:诗歌鉴赏与生活息息相关

诗歌有时被认为是高深难懂的文学形式,但事实上,优秀的诗歌是可以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能够触发人们的共鸣。如何让学生体验到这个过程,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创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如在春季赏花比赛时邀请学生发表对于春天的诗歌创作,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更好地贴近生活。

第四段:激发学生诗歌鉴赏的内驱力

教师的目的并不是在于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记住一些诗句,而是让学生对于诗歌拥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感悟。因此,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这可以通过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诗歌鉴赏,例如分析句型、翻译古诗等,让学生自主完成相关课堂任务。同时,也需要发扬学生诗歌鉴赏的表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成果,积极地面对挑战。

第五段:总结

总之,在诗歌鉴赏课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引导学生情感体验,还是讲解的方式以及方法的有机搭配,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诗歌鉴赏也是诗歌鉴赏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教师在诗歌鉴赏课程中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和表现能力,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诗歌,感受到诗歌深邃之美。

诗歌鉴赏摘抄篇十二

古代诗歌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先贤们的智慧与情感。在鉴赏古代诗歌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与感动,对这些古老的文字产生了许多感悟。通过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读和欣赏,在欢乐、悲伤、思考和勉励中,我领略了其内涵,并体味到了它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地位。

首先,古代诗歌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愉悦。无论是李白的豪放痛快,还是杜甫的悲怆苦难,每一首古诗都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独立的人生态度。诗歌的艺术之美,使我感到心灵沐浴在清新的春风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和体验。诗中所表达的各种美,如山水、花鸟、风雪等,让我意识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妙。同时,古代诗歌也通过朴实真挚的情感抚慰了我的情感,带给了我愉悦的心灵享受。

其次,古代诗歌启迪了我的思考和智慧。古代诗人在叙事、议论中展现了过人的智慧和独到的见解,使其作品超脱了时空的界限。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思索,使我明白人生短暂,应该珍惜每一刻。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则是对国家状况的论述,使我对社会变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些古代诗歌通过呈现人类共同的存在和社会问题,引发了我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反思,启迪了我的智慧。

古代诗歌还给我带来了凝聚力和归属感。在翻阅诗歌时,我感受到了与整个中国文化相连的责任和使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背负着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历史。读着李白的《静夜思》,我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思绪和心境,与他们建立起一种心灵的共鸣。这种共鸣让我觉得自己不再孤单,有了一种与古代文化相连的归属感。古代诗歌让我在时空中与众多的文化传承者相会,成为一个集体的一员。

此外,古代诗歌也激发了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古代诗歌的意象丰富多彩,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让我陶醉其中,展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从经典中汲取营养,运用到我的创作中。古代诗歌的启示让我明白,文学创作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灵感和想象力的发挥。这种启发让我在写作中勇于创新,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使我的作品更具个性和魅力。

综上所述,古代诗歌的鉴赏给我带来了莫大的智慧、美感和快乐。它不仅在审美层面触动了我的内心,还在思考、凝聚、创造等方面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珍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只有通过传承和发扬古代诗歌,才能让我们更好地领略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并将其传递给后代。

诗歌鉴赏摘抄篇十三

在学习英文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

首先,英文诗歌从艺术形式上就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它通过韵律和音韵的安排,让人们在朗诵时产生一种独特的音乐感。同时,英文诗歌在词汇和句法的使用上也相对自由,使得作者们更加灵活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些都使得英文诗歌具备了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不断吸引着读者的关注。

其次,英文诗歌作品的主题十分广泛,不仅包含了自然风光、情感生活等传统主题,还涉及了当代社会、人类命运等更为深刻的话题。在阅读英文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精神世界中的美好和矛盾,从而进一步认识并思考我们自身的生活和人生意义。

同时,通过学习英文诗歌鉴赏,我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阅读方法。我会从诗歌的背景和前因后果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理解诗歌,把握作者的感情和思想。同时,我也更加注重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努力体会和品味其中的美。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首先,英文诗歌的阅读需要较高的语言水平,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尚未形成较强英语语感的高中生来说,是一大挑战。其次,许多英文诗歌在表达上十分玄妙,需要我们通过反复品味和理解才能真正领略其中的美妙。

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就能逐渐攀登英文诗歌的高峰,享受诗歌艺术的魅力。我也希望通过这个过程,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并更好地投身于生活和社会。

诗歌鉴赏摘抄篇十四

(四)语言炼字类

考查方向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3、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4. 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解题格式

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答题要领

a.炼字类答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b.关键词类答题: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xx年高考题)

答:

c.分析语言特色类答题: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例2: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4分)

答:

附诗歌语言鉴赏知识:

一、鉴赏用词之妙——炼字

炼字的基本内容: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炼动词。

例1: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

例2: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答:由于“云破月来花弄影”而使满篇生辉。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例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2、炼形容词(或副词)。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3、炼数量词。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    4、炼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5、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二、总体的语言特色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王维、孟浩然的诗相对比较清新。

平淡: 平淡又称质朴,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的。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

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简洁:语言简练利落。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还有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这一般是用在诸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身上。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76688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