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范文(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25 13:46:10
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范文(19篇)
时间:2024-01-25 13:46:10     小编:MJ笔神

总结是对过去某个时期的工作或学习进行总结和归纳的重要方式。写一份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角度和方法。时间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努力和培养,下面是一些建议和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篇一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英语教学要适应新课程的改革,要改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这种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要改变教学策略,落实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要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以问题为导向,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加强交际,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能力;核心素养;思维品质。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扑面而来,让每个教育工作者应接不暇。而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改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和教学方式。它旨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个性发展的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教学要适应新课程的改革,要改变教学理念,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转移。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必须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重,让每个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教师有效、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也必须为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为学生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让每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还能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稳步的发展。核心素养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英语教师必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承载目标,有效实施。

二、以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或者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并作出适时、适当的评价。学贵有疑,疑就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从问题出发设计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英语新教材内容丰富,思想性强,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是很宝贵的资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挖掘,运用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优秀思维品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不要刻意要求学生达到某个既定的目标,而是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逐渐形成国际通用的行为规范。比如教师在教生气的英语表达时,可让学生联系自己平常生气时的状态,可能会出现的后果,以及造成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发泄情绪,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将学生的情绪、行为以及品格融入语言教学的活动之中。在英语语言的活动中,实现思维品质素养的培养。

三、加强交际,扩展学生的文化意识。

任何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蕴藏无尽的文化资源。每一种语言都与其文化相互依存。中西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只有了解西方文化背景,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英语的思想内涵,灵活地运用英语。例如人教版高一英语中有一篇文章“bodylanguage”,通过学生表演体会文化差异,加深印象。教师可以通过学生阅读与讨论的方式,借助所阅读的英美文化与习俗等方面的书籍,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够提高运用英语文化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中的谚语俗语也很多,也是学生窥探西方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这个窗口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等。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少,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异国风情,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也可以通过英语歌曲欣赏、英文小品大赛、阅读英文小说和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外国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文化背景所表现的文化。

四、合作交流,催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够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实现共同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要分工,更要合作,彼此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以合作为催化剂,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随着学习能力的增强,又能反过来对其他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助推作用,让其他的核心素养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总之,合作实现了学生间智慧的互换、心灵的接纳,是培养文化领域中语言沟通素养的有效途径。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时代的要求,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要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选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教育目标,努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养的社会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安德,张翔.论外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j].外语与外语教学,(6).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跨文化交际丛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宋桂月.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徐文丽.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语言负迁移现象[j].中小学外语教学,(3)。

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篇二

我们自1989年起,成立了小学数学学法研究小组。小组成员每周半天深入有关班级听课,每月召开一次研讨会并组织几堂研究课。研究活动历时五年,分为学习文献(1989年4月----1990年7月),经验筛选(1990年9月----1992年7月)和对比实验(1992年9月----1994年4月)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互相衔接,互相渗透,形成一个整体。下面介绍我们第二阶段所做的研究成果。

我们通过学习,对众多的有关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经验进行选择,优化,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征,发展成新的经验。继之,对新的经验在教学中加以实施,组织考察、评价;然后,再实施、再评价。如此多次往复,直至提炼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四个主要能力:读书、讲解、笔记和练习。对这四方面的能力,我们作了从“扶”到“放”的研究和探索。

1.读书。

读书即阅读,阅读是强化自我识记的重要手段。阅读数学课本的关键是读通、读懂、读会。读通,即阅读后了解某节课文的全貌;读懂,即阅读后理解某个例题或习题安排的意图;读会,即阅读后掌握某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学会应用这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读数学书同样要提倡逐字、逐句读。为此,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结构、教材内容,对不同年级学生作了培养和训练。训练以数学课本为范本,以课堂教学为范例,采用默读、朗读、齐读、领读和自由读等多种读书方法。阅读应当有分层次的要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循序渐进。

低年级学生要求能正确地读懂课本。读书时,要学会“想一想”,对图文结合的内容,也能用正确的语言有顺序地说出课文的意思;还要会读一些简单的、图文并茂的数学知识普及读物。

中年级学生要求能完整地默读课文和分析课文的例题,能模仿例题正确解答课文后的练习题。读书时要学会“会想”,会一边思考一边在书上圈圈点点划划;并要求他们会读些数学家的故事书、数学习题书和某些浅显的数学知识普及读物。

高年级的学生要求能用完整、简洁、正确的语言表达所读课文的内容,掌握阅读课文的方法(目录--内容--重点--结论--运用)。读书时要学会“多想”,就是有根据地前思后想,多思多想,提出不同见解;还会在书的'左右天地批出自己的看法。对他们,还要求会读简单的数学工具书、数学学习指导书和其它数学课外读物。

教师指导读书时,重点放在默读的指导上;而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多种读法交替使用,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深领会知识内容。

2.讲解。

讲解是读书的继续和延伸,讲解的过程是一种思维的过程。通过讲解,可以使阅读时获得的知识、明确了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和深比。

讲解,可以自己讲给自己听,自言自语,把算理讲一遍,学生讲给教师听,以取得教师的评价;可以学生讲给学生听,在“悄悄话”中辨清正误,以得到更快的提高。

讲解有利于思维的发展,要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进行思考,而且能够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的过程,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从低年级抓起,坚持做到三“性”一“心”:(1)语言的科学性。

数学语言是极其严密的、非常精炼的,有严格的界定和明确的含义的,有的一字之差,意义就不一样了。因此,我们在训练学生讲解的过程中,特别重视语言的准确、严密,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进行叙述。

数学语言与生活语言不完全一致。有些生活用语,会对正确理解题意造成障碍,因此,必须培养学生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来叙述算理,讲解题目的意义。

(2)语言的逻辑性。

数学以严密的逻辑结构作为学科的骨架,违背了逻辑就违背了数学的真缔。

因此,训练学生讲解的语言要符合客观的规律性,也就是说,讲话要有根有据、有因有果、有前提有条件,足以反映出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逻辑思维是指含有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数学中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定义、分类、归纳、演绎等等,无不与逻辑思维有关。在学生讲解时,要培养他们遵循这些规律。

(3)语言的有序性。

语言的有序性,指讲话有条理,先讲什么,再讲什么,然后讲什么,要有次序。语言上的有序性与思维上的有序性是一致的。学生讲解上的有条有理也必然反映出他思维上的条理性。培养学生语言的有序性,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篇三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所认同,我们各个学校同样一直在倡导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那何是素质教育呢?它指的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我们既然了解并知道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要唤醒国人对数学的关注,在数学教育和培养和提高数学素养上担当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什么是数学素养呢?数学素养是指我们用数学的观点、思维方式和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和品质等等。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显然数学的严密有序性、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我们提高数学素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一、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第一章升与毫升,这章是及其贴近生活的,我让学生自己去记录学生自己家瓶瓶罐罐的容量,再到喝的饮料瓶和酸奶瓶的容量,一步步引导,让学生对升和毫升有基础的认识,以及比较表象的比较。所以在教学中,我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创设情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新知识,并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另外,课堂上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使之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之中。

二、关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原来在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结果,而新课标的改变,却将过程与方法放在重要位置,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享受成果,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动手以及动脑能力,这就是一个本质的改变。这就是为何老师却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助,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生主体地位的改变使学生更加对学习感兴趣,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的、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我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孩子以下习惯:多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动手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而且懂得如何去获取知识;多思,通过自学、操作、尝试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多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去创造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探索过程中还将动手操作与观察、思维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如在五年级数学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节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体验、发现、猜想、验证去认识、归纳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数学活动,孩子们有了不同的获取信息的经历,有了不同的学习收获,同时更有了不同的学习体验,他们个个都对数学表现出了无限的热爱,对学好数学充满了信心。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篇四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素养?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时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小学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素养,希望对你有帮助!

1.小学数学教师应牢记育人为本,树立大数学观。

很多数学教师认为,讲好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十分注重讲,而学生则习惯于被动倾听、勤学苦练。但未来社会需要的数学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计算能力,还要具备数学思想及实际应用能力。因此,为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要牢记育人为本,树立大数学观,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努力提高数学教学的自主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其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2)注重挖掘课程资源。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与生活中的数学零距离接触,培养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提倡合作学习。合作交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

学习。

方法。

教师通过合作交流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取长补短吸收和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进一步发展自身的智力与非智力品质。

2.小学数学教师应做到以本为本,合理利用教材资源。

现行数学教材的。

教育。

资源十分丰富,小学教师应在把握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尽可能地发挥教材功能,在提高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的同时提升其数学素养。例如,在学习《圆锥体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圆柱和圆锥,体验“底相等高不相等”“高相等底不相等”和“底相等高不相等”等区别,经过猜想―验证等探索过程后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圆锥相关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养成缜密思考的习惯,发展其数学思想。此外,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数学史料,向学生介绍数学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古代数学所取得的成就及其数学思想,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还可根据教材中安排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教师可巧借“我们去植树”“货币兑换”“了解自己”等与现代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培养其自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从中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中本无定法,以得法为贵。小学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具体教材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情境中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与学习工具培养学生的。

理性思维。

在学习长方体时,教师可使用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数一数面的数量,看一看它的形状,想一想其相对面的关系还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来。

总结。

其特征,培养学生的思维条理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善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

创新思维。

引入该技术可直观、形象地将数学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另外还可应用导学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其学习能力。导学案以学生自学为基础注重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发现并自主解决问题为主线。实践证明这种方案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

巩固探究成果。

学生经过了艰苦的探索过程,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和较丰富的主观感受,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意向,不吐不快。交流给每个同学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而且丰富了学习的。

想象力。

对于有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争一争、辩一辩,学生能够豁然开朗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一定意义的建构者学生在探究中经过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对提出的假设进行了论证,一定会形成一定的探究成果,这种成果自然对错交织教师不可盲目评价,不可对的表扬、错的批评,要注意保持学生的探究心理,保持学生的探究热情,鼓励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认识。

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发展,也可以充分让学生感受探究学习的价值,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艰苦的探索,得到的结果虽有些杂乱无章、有对有错,却凝结着学生探究的辛苦。教师要因势利导,对于正确的、合乎逻辑的结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于错误的甚至是不着边际的结果要巧妙地进行处理,注意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决不能武断地予以全面否决。教师最终要将规律性的结论准确地告诉学生,使学生们对照自己的探究过程,从中体味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对探究的信心与决心,同时深化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

改善指导探究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提出假设是学生自我探究的开始。“假设”可以是学生对结论的初步估计,方案是否可行,对结论的估计是否正确,都有待于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去验证。教师要组织学生间的交流活动,让他们通过交流、讨论筛选出有一定价值的假设或者猜想,再进行探究。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手、眼、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这样做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思考的问题往往由教材或教师呈现出来,这不可取,要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当然,不管怎样提出的问题,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同时,要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乐意探究、能够探究。

著名心理教育学家奥苏泊尔说过:只有学生亲身经历、亲身感受得到的东西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对于每个数学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亲身探究,教师只要在关键处给予点拨,充当学生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协作者、促进者,学生就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在这种进程中,学生还可能对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有新的发现,从数学活动的实践中,他们能够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也学到数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

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生活是一切创造的源泉和动力,人类的一切都不可能脱离生活,只有植根在生活的土壤里,我们的学习才会有发展和创造的潜力。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唤起学生的生活。

经验。

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初中生喜欢用平常接触到的事物去理解记忆所学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心理上越来越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同又喜欢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是引起兴趣的重要方法。如在学习“黄金分割”时可以从生活入手列举古希腊的帕提侬庙的高:宽=0.618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完美建筑;画家设计出人体身材最优美的腿长:身高=0.618:1;音乐家发现二胡演奏中的“千金”分弦的比是0.618:1时奏出的音调最和谐最悦耳;自然科学家还发现:当外界环境温度为人体温度的0.618倍时人会感到最舒服。诸如此类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努力架设起一座通向数学宫殿的兴趣之桥使学生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去发现兴趣的源泉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所取得的成就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欢乐。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

运用直观教学。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

抽象思维。

过渡的阶段。在数学上,他们比较喜欢认识具体和形象的事物。重计算,轻概念,重记忆,轻理解。如用“字母表示数”,由于字母在表示数字上的任意性和不确定性,具有“代”和“变”的抽象性,他们原有的对数的认识就感到不太适应,所以教师根据这一思维特征对数学概念的引入法则的说明,特别注意加强直观形象和具体的教学,把教学内容处理成符合学生原有认识上的东西,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数轴”概念的教学,教师是拿着实物温度计上课,温度计上有刻度,根据温度计上液面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测量不同的温度;与温度计类似,我们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刻度,标出读数和方向,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那么这样的直线叫什么?于是引出了数轴的定义,这样的讲解生动具体使学生看有实物,想有形象,记有特征不但使他们学得有感、记得牢固,而且使他们理解得也较为准确和深刻。这样处理教材的例子是相当多的,数学老师都加以充分利用,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也注意到直观形象教学的局限性,不能监用,要特别注意类比的事物与新的概念法则间的内在联系,慎重考虑他们之间比较的科学性。

良好的课前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知识教学之初,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好的开端,能够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积极情感,能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这样做,不仅能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而且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使其自动地获取知识。比如在讲“三角形的内切圆”时,教师采用了这样的开场:“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学校刚收到一封某个数学基金会的来信,谁能在这块三角形的下脚料上画出一个面积最大的圆,可免费三日神州游。要想一举成功,请看课本。这样一来就将学生成功地吸引住了,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一堂课就这样开始了,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注意力就特别集中,学习兴趣非常高涨。教师适时点拨、启发、诱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的学习,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的提高了。

一、运用情景教学方法,拓展学生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思维最好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对老师的教学任务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上课变得轻松简单,学到的知识能牢记于心,更有兴趣去自主学习,这无论对数学成绩还是数学思维,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充分备课,运用正确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贴近生活,用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有形象的理解;组织数学竞赛,利用小学生对比赛感兴趣的特点,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提高;设置情景。

故事。

让学生在故事中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这些情景结合的教学方法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拓也是很有帮助的。

二、注重作业的新颖性,实现创新型思维。

现在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每一门课都需要课后作业来巩固课堂知识,而学生的时间精力有限,如果得不到充足的休息,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大大降低。我们知道,题海战术和素质教育的观念是相悖的,且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给学生充足时间的前提下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呢?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后作业上下功夫。如何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做最少的练习,却收获最牢固的知识,是素质教育下小学数学老师的一项新任务。数学学习讲究的是方法,因此在布置作业时,要尽量覆盖更多的知识面,而不是用很多道没有差别的题目让学生有了惯性思维,剥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作业中,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种方法来解一道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开放了,不止拘泥于一种方法,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创新是巨大的提升。。

三、创新教学传授方式。

针对小学教学方式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学的内涵和深意。创新自我教学方式,改变一味教授的教学方式。可以采取探索式教学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教学做到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自我思考空间。当然,这并不是减少对学生教材知识的教授,教师可以在学生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及时地根据自身扎实的数学教学经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最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更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中抽象的公式等知识的把握和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获得好成绩。

文章。

1.

出处 wWW.xUEFeN.COM.cn

怎样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2.

3.

4.

核心素养如何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5.

6.

7.

如何提高初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8.

教师怎样把数学成绩提高。

9.

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篇五

把数学教学和数学应用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许多人认为,数学在生活中没有任何用处。事实上,数学的应用在生活中是常见的。旧教材可能与生活实际联系不是很紧密,但新教材在这方面有了很大改进。例如:平面图形的镶嵌、三角形的稳定性、平面直角坐标系等在生活中都有很广泛的应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尽量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真正有用途的。

重视最基础的知识,使学生易于接近数学。

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之中,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数学。我们教师不能一开始就设置些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来吓唬学生,让学生产生畏惧、谈“虎”色变的感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最基本的、最易于学生接受的题型和例子入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产生乐趣,在问题解决后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让学生愿意并乐于接近数学。

把知识传授与数学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动口、动脑,参与课堂教学。尤其是让学生动手演算、操作,参与包括探索、发现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把问题解决的最关键处或最后阶段留给学生,让学生说出或作出结论、结果,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来自于自己的努力,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

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篇六

数学素养是指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受主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的影响,使得知识与能力在内化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数学化”思维意识与“数学化”地观察世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其中就包括利用学生对知识错误的理解。想要对知识错误进行理解,就应该采取课后评价方式,该方式可以反馈学生整个知识获取过程,教师根据学生错误理解具体评价结果,能够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情况。例如,教师在结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内容讲授后,可以给每名学生发放评价表,该表包括学生存在疑虑的地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基本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习题错误情况,这样教师就可以清楚知道所有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进行否定及批评,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变得不自信;应该结合评价结果对学生产生的错误理解进行引导,这样学生不仅能改正错误,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再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教思考”主要指让学生知道如何“想数学”,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数学思考方式。而数学思考方式就是通过数学眼光看待整个世界,站在数学角度进一步思考问题。小学教师开展数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该采取合适的方法,有效引导各个学段的学生真切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并且在数学思考中感受到数学所具有的价值,获得成功应用数学处理现实问题的乐趣。例如,教师在讲授小学三年级“认识分数”这节内容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野餐活动,在活动过程之中,将其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5个人,然后给每组分别分发5根香蕉和一个蛋糕,让其平分这些食物,其中香蕉刚好每人一根。而对于蛋糕的分配,学生首先会想到将蛋糕分成五等分,然后每人取其中的一份,这时候教师就能够提出问题“怎样描述每人手中蛋糕的量”,让学生自由讨论,最后进行总结,并且在总结中引入分数的概念。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还是为了能够利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问题解决中进一步深入理解数学知识,逐步发展数学思想,不断积累合理应用数学方法、知识以及技能处理简单问题的相关活动经验,强化数学应用意识。通过知识技能处理问题的时候,可以体现并且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例如,教师在讲授完小数乘除法相关知识之后,可以让学生采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为学生布置课外实践任务,让其对自己小区或者是自家用电情况进行调查,然后按照自来水公司为达到降低居民日常用水量为目的而使用的计费标准“实施按月分段计费手段收取水费,如果用水量没有超过规定吨数,就依据基本标准进行收费,可是若大于规定吨数,那么超过部分就必须提高收费标准。”对小区或自家近一个月的用电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然后按照所获得的调查数据计算出最终结果,这样学生就能够明白数学知识所具有的实际应用价值。

中国是文化积淀十分深厚的国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冲之的圆周率以及刘徽的极限思想等,同时还可以融入一些现代数学问题,比如“七巧板”“哥德巴赫猜想”或者是“鸡兔同笼”等。例如,教师在讲授小学四年级“四则运算”这一小节内容的时候,可以在课堂中通过“鸡兔同笼”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拓展,对于“鸡兔同笼”题,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假设,先假设全部是鸡的话脚有多少,然后求出和实际情况的差异,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将兔子看作鸡了,这时候若用同等个数的兔换相等鸡,则每换一头脚就会多2只,所以计算出脚差异数中有几个2,即能得到兔的只数。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背景资料,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以及数学发展的历史。除此之外,也可以涉及一些国外的数学问题,比如,莫斯乌比带的具体用法以及阿拉伯数字的来源,这种方式对增加学生数学兴趣以及进一步了解人类文明成果非常有利。通过上述丰富课堂数学文化的方式,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数学,对学生自身数学素养的提升非常有利。

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篇七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当做主体,就要真正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了解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过去,我们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总是习惯让他们熟记概念、公式,做大量的练习,搞题海战术,以为“见多识广”,题型练习得越多,考试的时候就越熟悉,越轻松,当然成绩也就越好。可事实是,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尤其是我们的小学数学,更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基础,如果我们现在只让他们学了应付考试,他们就会觉得很无趣,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些能力就可以陪伴他们一生。比如说数学运算,无论是我们的工作还是生活都是永远离不开的;还有数据分析,我们也常常用到。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去超市里购物,我们想到买到价格便宜洗涤剂,也要将自己先前收集来的各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某种品牌的洗涤剂最便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想要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培养与提高,我们的老师必须要转变观念,由过去的那种看重考试成绩的思想转变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为主的思想。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因为大家认为学习数学,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培养和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必须以思维培养为基础,这样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得到提高。比如,教学《简便运算》这部分内容时,对于第一题目图中的李叔叔“第一天看到66页,第二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有多少页没有看?”然后教材中展示了三位小朋友的算法,问学生哪种更简便。课堂上我没有这样直接问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读清题目,因为教材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看懂题目意思。题中的“看到”与“看了”是不是同一个意思,需要学生认真读,这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一个步骤。这个题目并不难,观察一下题目,看看这些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想想我们可以怎样算得更快,还要让他们想想这是根据什么定律来思考的。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也就会从直观的思维到抽象的思维过渡,懂得归纳。

一、在课堂上善于激活学生已有的。

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教师要能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巧妙地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索生活的问题,能加深学生对学习数学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情感,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积极营造开放性课堂。

在数学课堂中,要为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的发展学生自我,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一个轻松而丰富的课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把课内外、校内外的。

教育。

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质疑情境,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了疑问学生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样,学生才会向主动探索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改进中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场所,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这样自由开放的课堂,才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三、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

同一阶段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心理,就像有的学生喜欢。

唱歌。

有的喜欢跳舞有的喜欢绘画一样数学课堂学习也是如此有的学生爱举手回答问题哪怕是错误的而有的学生则不轻易举手即使心中已有了答案还有的学生想举不敢举。这时就需要对症下药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受伤害。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好强心他们做梦也想超越他人他们有权利得到社会、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只是有的学生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缺少自信心需要我们的支持与帮助。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在实践与探索中认识数学、了解数学。

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得到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方面,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

创新思维。

能力。第一,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

思维方式。

将课堂范围进行拓宽在课堂中引入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行为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读中有思、行中有思。第二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课堂主体中走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或者指导者的角色。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

方法。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与认可。作为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对学生在课堂中发表的不同意见要认真倾听,并且引导学生。

发散思维。

减少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小学生没有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的心理支持就是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和培养创新潜质的基础。

不同的。

教学方法。

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采用合理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引导,作适当的提示,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主探索,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体现数学学习在现实中的社会意义,又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教学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把数学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并存,使学生在学习时不至于觉得数学学习的枯燥无味,逐渐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的通过幻灯投影演示、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等电化教学形式,使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到生动的函数图象变换,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提高学习兴趣,因为视觉和听觉会给学生学习数学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之外,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例如趣味数学小讲座,相关数学专题讲座,数学课墙报等来调动各类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采用小组教学,个别辅导等形式的教学,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好奇生疑,在“奇”中启思维。

小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铺陈设疑,让学习自己提出问题,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然后从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多提问,并发表新见解。

比如,在教学面积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示范摸一摸黑板的表面,在让学生去摸一摸课本的表面,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物体的表面。由于这些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得出面是有大有小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还能想到什么,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

篮球。

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茶杯的表面是什么样的?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适时地引导,让学生知道: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能自己解决,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质疑式教学。

学习的兴趣来源于思考,现今的学生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事物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联想,因此,“数学课堂中的好奇心”对学生来讲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首先,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质疑环境。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往往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期待的目光和充满爱意的笑容,都会对学生起到鼓励的作用。学生大胆的质疑,发挥。

想象力。

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某一自学环节后学生可能不自觉地相互讨论并提出一些问题。某个同学会指向中心而大多数同学却了解片面。这时教师不应给予评价应多采用鼓励的方式把握轻重。

其次,要善于引导,大多数学生的“疑”却不知从何“质”起,在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说理能力。我们可以采取学生领说,学生仿说的方式。如在讲解“感受大数”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的爸爸买彩票中了五百万,要从银行取回来,他拿了一个麻袋能装回来吗?学生顿时来了兴趣,讨论五百万元人民币摞起来,体积有多大。在浓厚的兴趣下学生感受了大数。

文章。

2.

3.

4.

核心素养如何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5.

6.

7.

各学科的教学模式。

8.

各年级数学学习方法大全。

9.

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篇八

数学教学的目标,以前是“双基教学”,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后来又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现在又将“双基”细化、强化为数学素养,特别关注是在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次次改革,使目标更进步、更人性化。因为数学是每一个孩子从求学开始都必须要学习的主课,我们教给孩子们的不应只是冰冷的数学知识,也不单是为高考,更重要是要教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问题,要终生收益。

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呢?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通俗的说,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或者说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以及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的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对于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通过抽象概括,把握事物的数学本质,逐渐养成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并能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思维品质。对于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表述和论证,形成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增强数学交流能力。

数学模型构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形式。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够针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求解模型,从而提升应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直观想象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是探索和形成论证思路、进行逻辑推理、构建抽象结构的思维基础。直观想象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发展学生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运用图形和空间想象思考问题的意识,提升数形结合的能力,感悟事物的本质,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运算是数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演绎推理的一种形式,是得到数学结果的重要手段。数学运算是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础。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使学生提高数学运算能力;能有效借助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思维发展,养成程序化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数据分析是大数据时代数学应用的主要方法,已经深入到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使学生提升数据处理的能力,增强基于数据表达现实问题的意识,养成通过数据思考问题的习惯,积累依托数据探索事物本质、关联和规律的活动经验。

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思维产物,它是高于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培养并提升核心素养,不能依赖模仿、记忆,更需要理解、感悟,需要主动、自觉,将“学生为本”的理念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下面对数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谈几点认识: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在数学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数学核心素养教学中关注的重点。学生面对问题化的学习内容,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不仅经历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以及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而且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到数学思想方法,切实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在教学中要合理创设情境。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提供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探究感兴趣的现实问题,学生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有助于他们在数学知识与其应用之间建立即时联系。如果能把教学中的数学知识根植于情境中,将更有利于学生找到知识学习的意义,进而促进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适当增加数学史与数学建模的教学。数学教学应当是以知识为核心的文化教学,是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活动。数学史与数学建模的教学,对老师的数学素养提出了较大的挑战,需要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多思考,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没有这方面的积累,数学文化与数学建模的教育不可能真正有效。

四、要加强对学生的“会学”指导。“会学数学”应包括:阅读理解、质疑提问、梳理总结、表达交流。如:数学阅读理解,需要清楚数学语言由数学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组成,它的特点是准确、清晰、简洁,数学阅读就要会读“数学普通话”“符号”“图形(表格)”。而数学符号、图形又是一个系统,彼此联系,学生不能很快习惯,需要指导。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的灵魂,“会学”要以思维为基础,能力提升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作为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数学素养,特别是数学核心素养,关注数学内容、数学教学理论、数学教学实践与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有效的给学生提供能够脱颖而出的条件。

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篇九

答案很简单,一句话,儿童数学学习的最基本价值追求,就是发展他们的数学素养。而要真正实现这样的课程价值,最关键的在于要把我们的小学数学学习变成让儿童去亲自体验一下的数学问题解决的一种活动。即不要总是将详细整理好的证明(事实)材料提供给儿童,而要尽可能地让儿童通过自己仔细的观察、粗略的发现和简单的证明,来发展自己的数学素养。

从这个角度看,潘小明老师执教的《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不失为一堂好课。

首先,这堂课潘老师抓住了儿童学习数学的重要的内在动机。研究表明,儿童生来具有一种好奇的倾向,天生具有探究或发现事物的兴趣,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这些新奇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总是想通过触摸等手段来达到探索周围环境的目的,并在这种探索中同时产生一种要与周围人进行交流以及与同伴分享发现的强烈愿望。

其次,潘老师很好地理解了数学学习的本质。要让儿童在自主体验的过程中去建构数学,去发展数学,就要将数学学习变为一种在教师引导下的儿童的主体性的数学活动。这种活动的主体性特质主要表现在:第一,面对一个情境,自己发现了什么?提出了哪些问题?第二,面对任务,自己做了些什么样的'猜测或假设?自己是如何去设计并行动探索方法的?第三,面对初步的发现,自己是怎样去辨析和修正的?自己又获得了哪些新的信息和新的体验?第四,面对教师的提问或演示,自己想到了些什么?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自己有了哪些新的启示?等等。

可见,经历的价值在于获得自主的体验,而体验的意义则在于激发主体投入进一步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去的动机。经历的过程可以由教师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或呈现的一系列的情境来引导,但体验却必须是学生自己的。因此,不同的对象在操作中获得的不同结果,应是学生自己经历后的发现。而对不同对象之间的性质关系理解,也应是学生自己经历后的发现。

之所以称之为一堂好课,还在于潘老师深悟到数学事实的掌握并不等于数学能力的发展。于是我们注意到,在本节课中,让儿童去自主地探索,其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证明事实上,而是努力使儿童能获得发现。兰本达(lansdownbrenda)等人就认为,科学是一种“探究意义的经历”,任何发现意义、领会意义都是学习者自己经历、卷入和参与的结果。例如,面对一堆比较复杂的对象或信息,如何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发现其中的性质关系,可能是数学学习更为重要的能力目标。

当然,我们同时也会注意到,在很多的情况下,教师在潜意识中可能还是会太过于注重数学事实,因此,在教学组织中,往往会不知不觉地把教学中心放在那些事实上。

例如,当学生用“这话有时候是对的,有时候是错的”来表述自己的发现(结论)时,教师究竟用什么方法来回应更好?第一,教师的看似幽默的诘问,却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误解:我回答的对与不对,取决于老师的认可!第二,只要外延不周延,命题就不成立,这是一个逻辑规则。而这种逻辑规则虽然不适宜直接让学生理解,却可以通过教师的适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实际上,研究表明,“追问”是一种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如教师就可以进一步追问:“这个‘有时候’又说明了什么呢?”以此来发展学生数学逻辑的水平。

再如,教师可能认为数学的严格证明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当学生的两次探究完成后,教师就自己做了小结:“只举一、二个正例是很难证明的。不过,老师告诉你们‘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当长与宽越接近时面积就越大,当长与宽相等时,面积最大’这话是正确的”。而我们恰恰忘了,这种不完全的归纳,就是儿童自己的探究方式。我们在这里给出了一个“规范”的结论,那对儿童来说,他们的活动却只剩下了“过程”,而没有了“发现”了。实际上,教师完全可以把继续学习的“任务”交还给学生的:“随着你们的进一步的数学学习,就能用更多的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篇十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不仅是一种应用工具,还是一种理性思维模式,上升到更高层次来说,更是一种素养,即数学素养。

在一般教学理论中,数学素养指的是在应用知识的基础上,对数学基础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应用的意识与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转换思维模式,随机应变,发挥自身数学素养。例如,有些学生对数学公式掌握得非常好,但在应用数学题中却得不到正确解答,或者只能在题目中解答,实际生活中无法应用,导致所学数学知识根本没有转换成一种素养。再如一些不再从事数学专业工作的人,数学公式、定理与解答方法早已忘记,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很好的数学逻辑思维与理性判断思维,在工作与生活中,面对数学应用,能全面思考、思路清晰、做出缜密解答,这种能力就是让人一生受用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一般来说是指学生能把所学知识进行转换,从数学角度,通过缜密的逻辑思维,科学的判断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从专业层次来说,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学习者在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能通过数学背景和本质素养,运用正确、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身的数学思想素养。解决问题的时候,态度明确、观点科学、思维清晰,既能运用数学定律,又能结合新思想、新概念的数学素养,面对现实中各种问题,能够有条有理地进行简化和量化,从数学思维出发,从事物各个角度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素养。

2提高学生数学运算能力。

更新观念,加强自身思想建设。

提高数学素养首先要深刻领悟数学素养的含义,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除了具有素质的一切特性外还具有精确性、思想性、开发性和有用性等特征。提高数学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只有通过量化才能达到完善的展示,而数学正是这一高超智慧成就的结晶,它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应认清“应试教育”体制给数学教育带来的弊端。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数学教育重智轻能、重少数尖子生忽视大多数学生、重视理论价值忽视实际。当今,应用价值的现象非常严重。理论与实际脱节,知识与能力脱节,无法跟上时代的要求。

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篇十一

新世纪新时代,学生终身发展已经是教育要面对的重大问题,也是教育界的共识。在终身发展理念下,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学生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以后做一个优秀的`职业人打基础。所以从学校时代起,就要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学一项基础工作来做,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职业人才,促进国家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关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学校教师明确两项工作:一是要明确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二是要明确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具体办法,下面笔者将进行分述。

现在的学生是将来的职业人,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清楚的问题。如果一味地突出教学的知识性,教育出来的学生恐怕只会研究知识。为了学生的未来,学校和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终身发展,把学生的职责素养培养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工作来做。(一)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素为什么而学,这是学生在学习之前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因为学生只有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才能唤起强大的学习动力,进而为实现学习目的而奋进。为了以后职业更好发展而学习的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比盲目地进行学习的人要更努力得多,这样的学生善于思考,并把学习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容易形成边学边用的习惯,也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学习成绩提上去,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虽然说有的学科的学习看上去似乎与将来的职业并不沾边,这些看似没有太大作用的学科,对今后学生从事自己的职业或多或少有着一定的影响。正是因为如此,只有学生有具体的规划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才会在学习中有意识地把学科知识转化成职业素养。(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以及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举措职业素养培养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包括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两个方面。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必将明显改进其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素质,这是毋庸置疑的。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职责素养,必然先要从职业道德做起,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是学生发挥好职业技能的基础和保障。试想,一个没有良好思想道德和没有职业道德的人,是做不好任何事的。所以,只有有良好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的职业人才会一门心思地把自己的职业技能应用到自己的事业当中,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一个重要方面,是促进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进步的有力措施。

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过程性的东西,也是一个方法性的东西。只有掌握了培养职业素养的方法,才会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一)建议学校开设职业素养课程,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打下基础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对培养学生的职责素养所开设的课程尚有欠缺,在这个方面做得最好的当属职业学校。职业学校的定位很明确,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数以千计的职业人才,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正是因为如此,职业学校特别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提升,培养合格优秀的职业人才。职业学校通过开设这些职业素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也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二)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校要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除了要开设职业素养培养课程之外,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才能更好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要让学生知道他们以后要从事什么职业,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以及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和在职业生涯中奉献自己的职业技能,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目前所学习的课程与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存在着密切关系。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举行一些教学实践活动和实训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一个长期的工作,学校教师要明确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意义和途径,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注:本文系2017年白银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成果(课题立项号:by[2017]g237)。

参考文献。

[1]许湘岳.职业素养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07).。

[2]黄晶.大学生职业素养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12).。

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篇十二

核心素质培养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核心素质培养中还存在素质与技能概念不清、应用范围狭窄等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改变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意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

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篇十三

在未来的社会里,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获得一堆知识,而在于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怎样使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去掌握无限增长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法”本身就包含着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而“主动探究”正是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将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即学习中学生所遇到的知识,就是学生所要探究与解决的问题。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中注重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注重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

1、在教学实践中,我尽可能向学生积极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尽可能充分和丰富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使学生在这种背景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认知需要和探索欲望。

2、我注意立足于教材,适度地再现和引入数学家思维活动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卷入问题被提出的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等等。

3、引导学生通过展开独立的、充分的思维来获得知识,以至想“活”起来。我尽可能做到让学生有机会暴露自己在思维过程所必然要碰到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同时给予时间加以解决,不贪图方便,不以讲解乃至直接的灌输代替引导和启迪。因为那样会导致学生以听讲代替思维,而结果是听起来好像什么都明白,事后自己动手做起来什么都不明白。

二、注重加强解题的思维力度。

例如在进行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品牌牙膏出口处直径为5毫米,小红每次刷牙时都挤出1厘米牙膏,一支牙膏可用36次。现在该品牌牙膏推出新包装,将出品处直径改为6毫米,其它保持不变,小红还是按习惯每次刷牙时挤出1厘米牙膏,问推出新包装后这支牙膏可用几次?”

对于这题学生的一般解法是先求出每次挤出牙膏的体积,再求出这支牙膏的容积,然后求出推出新包装小红每次挤出牙膏的体积,最后再求出可用的次数。这样显然较为麻烦,我启发能否考虑运用比进行求解。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123。

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篇十四

(4)语言的自信心。

讲解要有自信心。要培养学生常用“我认为……”、“我发现……”、“我不同意……”、“我赞成……”等等语气来讲解,要学生讲得理直气壮。还要培养学生对说错了的,要勇于承认,敢于纠正;对未被说服的,要坚持到弄懂为止。

讲解有信心的学生,才是对算理坚信不疑的,对概念达到守恒程度的、对解法充满信心的、有健康学习心理的人。

讲解上的三“性”一“心”,要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采劝逐步要求,循序渐进”的做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讲解能力能够科学地得到提高和发展。

3.笔记。

写课堂笔记不是课本内容的搬家,写笔记的过程是一个深入思维的过程,是一个提纲挛领、归纳整理的过程,是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告诉我们,一个善于写课堂笔记的学生,有较强的归纳、概括能力,会自己整理知识、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他们得到的是清清楚楚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不是模模糊糊的一大片。

我们从三年级起采用了一“看”、二“抄”、三“记”、四“理”的训练方法。

一“看”:教师认真设计板书,把一堂课的精华都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看后记住要点。

二“抄”:在看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写课堂笔记的要求,并在课上把该记的内容写在黑板上框出来,留有时间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抄录下来,供复习用。

三“记”:先指导学生在抄下的笔记中添上自己的内容,再指导学生自己写听课笔记。

四“理”:升入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了前两年的培养和训练,已学会听课要抓重点、学习要解决关键、知识要系统化。这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的本领。先从一节、一章教材起,指导学生“竖成线”、“横成片”,再提出全册教材梳理的要求,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由厚厚的一本书变成薄薄的几页笔记,把学过的知识穿成线、结成网络。

4.练习。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的过程是对习得知识巩固的过程。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材施教”,必须对“练习”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实验中,我们注重以课内练习为主线,辅以课外练习,使练习形式多样、内容充实、效果显著。

课内练习搞各年级各种不同课型抓好口头、笔头、操作三种类型的练习。

[1][2]。

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篇十五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湖南长沙410100)。

摘要: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当今职业教育的又一主要培养方向。文章分析现代职业教育中的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从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手段、建设师资队伍四方面对校企深度融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职业素养;校企深度融合;学生。

作者简介:曹英(1977-),女(汉族),湖南益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资产评估专业教学与研究。

目前大学生就业模式是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模式日益市场导向化,企业的用人要求随着企业间的竞争增大而提高,仅仅拥有一技之长而不能在职场各个环节游刃有余的人迟早是要被淘汰的。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而将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的重点培养方向。本文拟从分析现代职业教育中的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浅谈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目前高职教育在职业素养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教育为了迎合市场需要,存在着重技能、轻素质、重专业、轻做人等问题。调查数据显示,高职生就业后的离职率与本科生相比偏高,主要体现在毕业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职业生涯模糊、缺乏诚信意识等,这些都直接指向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纵观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现状,普遍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1.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很多高职院校虽然都设置了职业素养相关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等,但是仅仅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者几门课程,而没有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2.职业素养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虽然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了社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但没有形成较为合理的职业素养内容和培养方式,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

3.学校和企业之间没有形成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机制。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自身科技优势不明显,对企业参与合作的吸引力不大,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不适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需要。而因为没有经验,许多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这些因素势必制约了校企合作,更不用说深度融合了,导致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对于企业文化、相关岗位工作模式、职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然而随着我国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人力资源市场对就业竞争力的导向已经向职业素养偏移。职业素养是就业的敲门砖,它对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弥补、调节和促进作用。只有不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才能提升就业竞争力,使其立足岗位、融入社会。而校企深度融合是相对于校企浅层合作而言的,不仅指校企双方的“结果”的合作,更是指“过程”的合作,通过这种合作,企业全程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够将企业文化、职业规范等更好地融入到高职教育中,对于解决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关键性的作用。

二、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的构建。

校企深度融合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并不是简单地引入几个企业案例或者讲一些行业规范或者请几个企业专家指导下实习实训就可以的,而应该在教育目标制定到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有实质性的融合,在产教融合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

1.以企业对人才需求规格为标准制定职业素养培养目标。近些年来,高职教育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但很多专业教师在进行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时候,虽然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确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等,但最终制定出来的仍然是“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方式,即只考虑了训练学生孤立的岗位技能,只考虑学生是否能去做这个工作。有很多学校在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时,认为学生对口就业率高就是好事,而他们却从不注意学生就业后的发展如何。以我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为例,每年学生对口就业能达到90%以上,但在一年以后的毕业生跟踪调查中发现,能坚持在岗位上做下来的不到30%,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经反复调研,结果是绝大多数的企业反映高职学生虽然动手能力不错,工作容易上手,但缺乏创新,不能吃苦,交际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还是和本科生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企业甚至提出职业素质比专业素养更为重要。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该和企业一起制定培养目标,将目标定位于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并要明确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学校和企业的职责、实施的具体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在具体、完整、综合的工作过程中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时感受职业情境,提高专业技能。

2.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平台构建职业素养培养的课程体系。基于校企深度融合,学院要根据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和专业课。其中,公共课侧重于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精神和通用职业能力,专业课培养专业能力。很多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升格上来,很多专业也是新开设的,看到什么专业好就业什么专业好招生了就立马开设,这样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就难免出现了只简单罗列几门与专业相关的课程,缺乏一系列基础课的支撑,缺乏职业发展的专业基础;另外对课程内容定位也没有很好地针对行业需求进行取舍,也不能及时地引入或者更新企业、行业的案例、工作规范等。解决这种问题,需要校企深度交流,专业老师要从企业那里充分了解岗位对应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基础课程要考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规律,核心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与行业接轨,并对照专业培养目标,综合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构建出完整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工作需要,制定每门课程的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能力目标。课程体系建立过程中还应该考虑课程开设的可行性,明确哪些课程或者哪些知识点在校内完成,哪些课程或者哪些知识点需要在企业完成,在学校内侧重专业基础知识讲授,在企业内侧重专业技术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知识传授。除了以上专业课和公共课,还应该开设一定的专题讲座,主要聘请企业专家讲课,讲授企业文化,讲授工作要求,讲授工作前景等,以侧重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满足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3.以企业工作项目为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在构建企业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中提到了,有的课程或者课程的某些知识点需要由企业参与才能完成,这意味着高职院校的课程实施需要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可分为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校内实践主要通过建立仿真实验室、多功能教室、情景教室等,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全真或仿真教学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非常直观地感受实际现场的氛围,可以缩短课堂与实际的距离,提高学生对实训的兴趣,提高实训效果,也能使学生在参加工作后尽快适应环境。校外实践教学也要改变单一地把学生带到企业讲授完课程内容,或者把学生全权交给企业,老师不闻不问等方式,这样的做法最终会导致学生给企业创造的收益不多,企业失去热情,慢慢地所谓的校企合作就无法实质性地开展,流于形式,专业发展也不可以做到可持续性发展。而倘若通过企业和学校的'深度融合,把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统一起来,教师、企业专家与学生三方在教、学、做、练的过程中完成某一工作任务,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且能在工作中学会如何与人沟通,也能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会在工作中因感到快乐而对生活充满热情,会因在工作中克服了困难而对工作充满耐心等。另外要改革评价方式,对于成绩评定也应该采用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有机结合的方式,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标准,从多角度全面评价。例如,在顶岗实习阶段,既要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又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做出综合评价。

4.以校企师资整合组建“产教结合”教学团队。校企深度融合下企业参与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也决定了职业素养的培养主体是“产教结合”、“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基于产学研平台,校企双方在师资建设上应该全方位合作,共同参与到学校教育和企业生产实践中。首先,要重视教学梯队建设。建立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来源上实现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专兼结合,学缘上实现科学研究和教育研究的专攻方向结合;注重专业教师层次的提高和双师素质的培养,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制订校内专业教师培训计划,专业课教师每年在假期期间至少参加1个月及以上的企业锻炼,感受企业文化,体验工作流程,从而能更好地把握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不断思考除了教会学生会做工作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好工作,做久工作。其次,要重视专兼教师队伍间的沟通联系。建立定期联系机制,学校教师要和企业专家定期联系,让兼职教师担任项目教学,指导学生在实践工作中运用专业知识;让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认知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外兼职教师还要参与指导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让学生的专业学习始终围绕着企业工作这条主线。

校企深度融合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在满足个人可持续发展需要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解决当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陈伟民。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1,(2)。

[2]张明。构建高职经贸类专业职业素质培养体系[j].高等教育,2011,(8)。

[3]李振秋。基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与理论思考[j].高教论坛,2012,(11)。

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篇十六

阅读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能,它不像英语有四、六级证书可拿,也不像奥林匹克数学可以参加竞赛,可是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一个人的一生可能会有长足而深远的影响。以往一提到阅读我就会想到语文,在数学课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以前从未考虑过的问题,但是自从我加入了自育自学课题小组,在不断的学习和实验过程中,我却越来越认识到阅读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我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已十四载有余,可是自从改教苏教版新教材后,学生的状况却一直让我觉得困惑不解。新教材是根据新的教学大纲、按照新的教学理念重新编排整合的,教材图文并茂,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计算等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也降低了,整体的难度有所下降,按理说学生应该学得比以前更轻松,成绩也应该更好。可是,我从这几年的教学中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学生的成绩从低年级开始就出现了明显的两级分化,中年级后更加明显,很多孩子不像以前的学生那么喜爱数学,他们觉得学习数学很困难,完成作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学习成绩也总是不太理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如果不考虑学生先天的智力因素、行为习惯和周围环境影响,我认为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很多家长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孩子的理解力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很多家长都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从上小学才开始的,学前很少会去教孩子识字,去教孩子如何读书,加上受现在的电视娱乐节目影响,许多孩子对读书并不感兴趣,少读书就对很少会接触书面语言,对文字的理解能力相对也就较弱。可是,再来看看现在采用的苏教版教材,它的内容比以往更丰富,练习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比如说,旧的人教版教材,在第一册数学书中,多半都在教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加减法,以及数的比较和简单的图文应用题,整册书涉及的内容比较单一,题型也就相对简单,很多题目都是反复出现,学生不需认识很多字也基本可以完成练习,因此,多数学生在低年级的学习成绩都比较接近。而现今使用的新教材,第一册就包含了这些“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认数(一)、认识物体、分与合、加法和减法、统计、认数(二)、认识钟表、加法”共计十二个单元,从内容上看,涉及的面要比以前广得多,而且有些单元只有一两课时一带而过,练习题的形式也灵活多样,其文字表述自然也多了许多。

那么,当孩子来到学校,从他们面对的第一次数学作业开始,就有大量的题目需要阅读和理解,很多学生无法独立完成作业,很多家长也反映孩子写作业时需要家长读题,完成作业非常得慢,这也就造成有些学生在考试时因为不识字或不理解题目含意而无法正确完成试卷。也有很多家长虽然知道阅读理解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常常认为给孩子买了书或订了报纸,孩子学会了拼音就可以独立阅读了,很少会去指导孩子读书。

其实,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词汇积累,对学生来说用文字表述的东西,远比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得难理解的多,因此,很多学生觉得书面语言很难理解,会对阅读没有兴趣,阅读理解能力也就长期得不到提高,这也就对他在各科的学习上制造了障碍。总而言之,现在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必需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丰富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所学知识。

那么,面对学生现在的这种情况,要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也就必须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不断的实验摸索中,我尝试着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在课堂上,我经常带领学生精读比较易错的题目,同时让他们圈出重点字词、划出不理解的句子,重点解释数学专有名词,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正确理解题义。学生对数学练习中出现的“大约”经常分辨不清,容易出错,我就经常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和分析。例如课本中有这么两道题,“空调器每台3976元,vcd机每台1008元,爸爸想买1台空调器和1台vcd机,大约需要带几千元?”“如果每根小棒长5厘米,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大约各是多少厘米?”学生一看到“大约”首先就会想到估算,但是“大约”还包含着不确定、不是准确得数种种情况,求周长这题便是如此,一口就能报出答案,为什么要求“大约”是多少呢?学生经过对比思考就会发现,奥秘就在给出的图中。经过这种对比强调练习,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就更清晰了。

二、在课堂中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数学书籍。

三、向学生推荐数学课外读物,例如《数学课外补充读本》,让数学课外阅读成为学生读书活动中的一部分。通过有趣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挤出课堂时间,带领学生读书。以往,在课堂的空余时间里,我总是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时间多做点数学题,在数学课上只能做和数学有关系的事,现在,我却经常让他们多读书,只要是有益的课外书籍也可以,配合学校积极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

五、家校配合,共同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课外阅读无处不在,且更广阔的空间是在家庭中。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每次和家长的谈话中,我总是积极向家长提出加强孩子阅读习惯培养这一建议,和他们分析孩子落后的原因,畅谈阅读带来的好处,得到了很多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为学生尽早养成阅读习惯打下了基础。

当然,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促而就的,它的效果展现也需要很长时间,但我会坚定不移的坚持下去,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篇十七

今天,在读余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时,看到《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保障——学科考评》一节的内容时,产生了些许关于中招美术学业评价的想法,现将其梳理如下。

济源作为美术中招考试的先行者,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我自2014年毕业参加工作,2016年第一年带九年级学生参加美术中考,至今已有六年。在此期间美术中招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也是几经演变。

考试内容与形式从技能十评价或设计十说明,到必考(生活或学习用品)十选考(绘画、国画、书法三选一),再到今年的鉴赏知识十技能,分值也从10分变为330分,所有的这些改变都是为了探寻更适合的核心素养下美育的评价模式。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中招美术学业评价的发展趋势。

首先,落实核心素养。这也是最重要的发展趋势。202年4月颁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艺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设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这是对艺术课程着力培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高度概括,对我们课堂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是我们必须要贯彻和落实的。

其次,强调文化自信。在2022年版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增强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太多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优秀传统文化。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到仇英的《汉宫春晓图》,无数杰出的画家为我们留下了难以估量的优秀美术作品,值得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细细品味。今年中招美术对鉴赏知识的考案即是承载历史文化的一种形式。

再次,贴近生活情境。《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对“情境”的解读中提出:“情境要实现生活问题与学科问题、原始问题与课本问题的统一”。我们的中招美术学业评价对技能考察的内容为学习或生活用品,这与学生的生活情境紧密贴合,不仅可以降低“难度”,让学生能够大胆地去表现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最后,促进全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最重要的目标。就美术教育而言,只是单纯地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或美术鉴赏能力都不能称之为“全面”,只有我们兼顾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能力之后,才能培养出具有“大美术观”的学生。

所谓具有“大美术观”的学生,即有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学生,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追求的目标。

我相信,随着观念的持续更新,我们的美术学业评价将会以更完善、更从容、更丰富的姿态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篇十八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年轻教师学习《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个人心得体会800字。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而好的教师不但拥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还要有丰厚的文化素养。素养和知识有什么区别呢?素养来自于知识技能,又高于知识技能,素养是智慧,是文化,是精神。而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

有学科素养的教师一定痴迷和深爱所教学科。有了这种痴迷与深爱,他会主动学习学科知识,钻研教材,博览群书,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不断把知识扩展和深化。他咀嚼吸收其中的精华,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并且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智慧,迸发教育学灵感,形成教育素养。

我最开始从教时,觉得编写教案的人很优秀,他们往往能够抓住文本的核心问题,巧妙设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去解读、探究文本,而我竟什么也看出来。随着工作时日的增加,我也慢慢积累了经验,当然这也得益于对教材反复研读,积极吸取他人经验,再结合自己的体悟日积月累而成。

譬如这学期我们学习选修教材《外国文学》这本书,这本书每一单元有一个主题,这些主题都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也是我们在做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经常碰到的概念。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叙述”,包括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几个概念。如果在以前我总是着重讲解本单元的第一课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而让学生自己读读《墙上的斑点》和有关话题“叙述”的理论性文字。但今年再去教这单元时,我把重心放在了主题“叙述”上,而把《桥边的老人》《墙上的斑点》作为例子去解读,这也符合编写者的意图。除此之外,我还选取了《伊索寓言》中《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让学生分别从狐狸和乌鸦的角度采用第一人称去叙述。学生对这个拓展的问题兴致很高,演绎了不同版本的《狐狸和乌鸦》,有的甚至改变了叙述腔调,加入了网络文学中“快穿”的手法,还让乌鸦角色崩塌。学生们的表现令我惊异,而我也相信,通过这次训练他们一定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叙述角度,叙述角度的改变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之所以前后教学的理念发生变化,我想这得益于这几年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听教学名家的讲座,知识视野开阔,对教材的把控上也更容易高屋建瓴,解读教材也就更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博览群书,广泛吸取营养,才能厚积薄发,收到让学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篇十九

(4)语言的自信心。

讲解要有自信心。要培养学生常用“我认为……”、“我发现……”、“我不同意……”、“我赞成……”等等语气来讲解,要学生讲得理直气壮。还要培养学生对说错了的,要勇于承认,敢于纠正;对未被说服的,要坚持到弄懂为止。

讲解有信心的学生,才是对算理坚信不疑的,对概念达到守恒程度的、对解法充满信心的、有健康学习心理的人。

讲解上的三“性”一“心”,要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采劝逐步要求,循序渐进”的做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讲解能力能够科学地得到提高和发展。

3.笔记。

写课堂笔记不是课本内容的搬家,写笔记的过程是一个深入思维的过程,是一个提纲挛领、归纳整理的过程,是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告诉我们,一个善于写课堂笔记的学生,有较强的归纳、概括能力,会自己整理知识、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他们得到的是清清楚楚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不是模模糊糊的一大片。

我们从三年级起采用了一“看”、二“抄”、三“记”、四“理”的训练方法。

一“看”:教师认真设计板书,把一堂课的精华都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看后记住要点。

二“抄”:在看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写课堂笔记的要求,并在课上把该记的内容写在黑板上框出来,留有时间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抄录下来,供复习用。

三“记”:先指导学生在抄下的笔记中添上自己的内容,再指导学生自己写听课笔记。

四“理”:升入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了前两年的培养和训练,已学会听课要抓重点、学习要解决关键、知识要系统化。这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的本领。先从一节、一章教材起,指导学生“竖成线”、“横成片”,再提出全册教材梳理的要求,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由厚厚的一本书变成薄薄的`几页笔记,把学过的知识穿成线、结成网络。

4.练习。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的过程是对习得知识巩固的过程。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材施教”,必须对“练习”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实验中,我们注重以课内练习为主线,辅以课外练习,使练习形式多样、内容充实、效果显著。

课内练习搞各年级各种不同课型抓好口头、笔头、操作三种类型的练习。

口头练习直接作用于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的培养。训练时,着重考虑量、质,做到天天练习,坚持不懈。练习做到几个“结合”:与前几天教学内容结合,与当天教学内容结合,与常用数据结合,与计算技能结合,练习采取多种形式:根据时间和数量来分,有定时不定量,有定量不定时,有定量有定时几种变化;根据人数来分,有个别作业,有同桌互练,有小组练,有全班集体练等组织形式;从方法来分,有听算,有口算,有口答等练习方式。根据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形式。

笔头练习是书面练习,难度比口头练习高,坡度大,是学生预习、复习、巩固、运用知识及培养良好作业习惯的重要途径。训练时,我们抓装懂”、“会”、“对”、“巧”四个字,提出“练理解、练熟练、练纠正。练技巧”的要求;新授课练习在“懂”,“会”上下功夫,练习课练习在“会”、“对”上下功夫,复习课练习在“对”、“巧”上下功夫,使笔头练习有主有次、有序有理、有能有智。同时,我们还重视培养学生有良好的作业习惯,着重训练“先复习后作业”、“解题的必要步骤”、“解题不离草稿”、“自我检验”等做作业的习惯;教师以身示范,在课堂教学中严格遵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

操作练习俗称“动手做”,借助工具和材料进行各种练习,是多种能力的合成培养,是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掌握知识,从而获得学习主动权的好方法。训练时,我们重视以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为主线,达到加强概念教学、发现知识规律、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操作练习的训练从低年级学具拼搭到高年级几何形体的制作,从低年级简单度量工具的测量到高年级计量工具的操作,内容广,范围大,品种多。经过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大大的增强了。

课内练习扎实、丰富,课外练习有大大减少,减轻了学生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了解课外知识,开拓思维。

课外练习,我们以数学兴趣活动为主。这是增长知识,训练思维的好时机,也是充分发挥教师智慧和才能的好机会。

读书、讲解、笔记和练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教师的作用只是点拨和引导。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80304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