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阶段的总结都是我们成长的重要记录。一个完美的总结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逻辑,可以通过提前制定大纲来帮助撰写。总结范文的主题和内容丰富多样,可以帮助我们开拓思路,提高写作水平。
家长关注的大班数学说课稿篇一
一、教材分析:数学活动的内容具有生活性,这是指数学教育活动内容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这些内容是幼儿所熟悉的,也是他们所能理解的,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可以解决人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周围环境中哪些地方、哪些物体上有数字,这些数字表示什么。例如:房屋上的门牌号码、书上的页码、汽车和汽车站上的数字、日历上的日期等等,它们分别表示着不同的意义。若能通过与幼儿生活实际相联系数学活动,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内容是熟悉的,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是很有用的,并能激发幼儿更加注意,发现周围与数学有关的事务和现象。大班数学活动《设计门牌号码》就是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引导幼儿体验生活中数字的作用。
二、动目标:
1)、感受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学习用数字表示。
2)、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为动物楼房设计门牌号码。
3)体验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
重难点分析: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感受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也是此次活动的主要目标,通过观看录像、及在生活中观察记录门牌号码,幼儿讨论等形式让幼儿明确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即:前面一个数字表示楼层,后面一个数字表示楼层中的第几间房。难点是幼儿尝试给小动物家设计门牌号码。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门牌号并不陌生,通过幼儿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以故事的形式贯穿活动始终,激发幼儿那种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意识。
四、活动准备:课前引导幼儿注意观察自己家、姥姥家、奶奶家、哥哥、姐姐等亲属家的门牌号码。为给幼儿以视觉方面的直觉感知,准备录像或课件。
教学。
挂图一幅,小熊指偶,信封一个。幼儿人手一份的设计门牌号码材料纸、铅笔等。
五、教学方法: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教师以参与者、支持者、引导者出现,恰当的使用教学方法,引领幼儿在已有生活中的序数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情景法、迁移法、观察法、比较法、尝试操作法理解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并为小动物楼房设计门牌号码。
六、教学过程:依据目标结合以上教法、学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整个过程以故事情景引领。
一)、引导幼儿回忆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5分钟)。
(引导幼儿从时钟、电话、汽车站牌、商品标价等多方面感受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1)、了解门牌号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出示挂图,教师再次操作指偶小熊拿着一封信非常着急的在楼房前走来走去。老师边发出“唉声叹气的声音。”小熊今天是怎么了?“噢!原来小熊今天去给小鸭送信却不知道它住在哪里?”引导幼儿讨论分析原因。激发幼儿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意识。
3)、你们知道许老师家的门牌号码吗?看录像或课件让幼儿通过视觉直接感知门牌号码。
主要教法:情景法主要学法:观察法、比较法。
二、)、讨论明确门牌号码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是难点(10分钟)。
1)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家的门牌号码是多少?隔壁邻居家的门牌号码是多少?楼上的和楼下的又是多少?教师随幼儿的讲述记录。
3)引导幼儿发现门牌号码前面的数字表示的是楼层,后面的数字表示的是楼层中的第几间房,401、501表示的是楼层不一样,位置一样,401、402表示的是楼层一样,位置不一样。
主要教法:比较法主要学法:观察法、比较法。
三)、尝试给小动物设计门牌号码(8分钟)小熊着急了请小朋友为小动物们设计门牌号码。
1)、教师出示:作业单,交代设计门牌号码的规则要求。
要求:看看小动物住在新楼房的那一层?然后为它设计门牌号码。每家的号码不能相同,要让小熊从门牌号码上能看出每只小动物住几楼,谁和谁是隔壁邻居,谁和谁是楼上楼下邻居。
幼儿为小动物们设计门牌号码,教师对出现问题的幼儿给予帮助。
主要教法:生活经验的迁移法学法:观察法、比较法、操作法。
四)展示布置设计的门牌号码,互相学习同伴间的各种设计。(3分钟)教学方法。
1)、请幼儿将自己设计的门牌号码展示在泡沫板上,并鼓励幼儿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
2)、观察个别幼儿的作业单,这幢楼房都有哪些门牌号码?它们一样吗?从门牌号码中能看出谁与小狗住在几层楼吗?哪些门牌号码是他的隔壁邻居?哪些门牌号码是他的楼上楼下邻居?小朋友一起告诉小熊小鸭住几楼几房间?小熊非常感谢大家。
3)、小朋友数字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用处,以后要注意观察发现他表示什么?
七、教学活动分析。
这次教育活动我试讲过,通过以上的教法和学法的恰当使用,幼儿通过迁移已有的生活经验,观看录像,加之观察比较楼上楼下和楼层间的关系,幼儿能够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为小动物设计门牌号码,体验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家长关注的大班数学说课稿篇二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新《纲要》提出“数学教育必须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由此可见生活化、游戏化已经成为构建数学课程最基本的原则。学习《7的分解组成》是在幼儿学习6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来进行的。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在设计活动时,注重从感知入手,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环节,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幼儿的好奇心较强,对新事物的探索欲望较强。由此,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各种事物,引导幼儿通过操作活动、游戏活动,理解抽象的数概念,学习7的分解和组成。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对教材的分析,制定出本次活动目标:
1.通过自主操作活动和探究学习7的组成,理解总数和部分数的关系。
2.能够用语言讲述操作结果,初步了解分合规律。
3.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喜欢数学的情感。
三、说活动重难点
大班幼儿思维中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因而本次活动的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学习7的分解组成,理解总数和部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够用语言讲述操作结果,归纳分合式中两边数列的关系。
四、说教法学法
1. 说教法:活动中,体现“做中学”的思想精髓,采用情景体验法、游戏法、观察法、总结归纳法等形式,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成功的乐趣。
说学法:运用操作法、讲述法等,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学习新知识。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五、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为此我准备了丰富的活动材料如下:
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掌握6的组成,并具备用语言讲述的能力。
物质准备:数字卡片1—6若干,塑料雪花片、小鱼等每人一套,记录单。
布置场景:苹果树一棵,大小、颜色不同的苹果若干;小猫钓鱼背景:大小、颜色不同的鱼若干;游乐场背景:大小、颜色不同的汽车若干。
六、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一共设计了四个环节。
环节一: 游戏导入,复习6的组成。
遵循“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的原则,注重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通过碰球游戏,出示数字6,师:嘿、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幼儿:你的1球碰了5球,为后面的环节做好铺垫。
环节二:通过操作活动,学习7的分解。
抛出问题,帮助小鸭分吃饼干的情节,使数学贴近于生活,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正如《纲要》中指出:“让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大班幼儿活动中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不断提高,在操作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方便操作的塑料雪花片、小鱼等玩具,提出操作要求,让幼儿在操作中自主探索7的几种分法,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规则意识和操作习惯。
环节三:引导幼儿归纳分合式两边数列的关系。
大班思维中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大班幼儿好学、好问,学习内容应有一定的挑战性。为此,我引导幼儿归纳7的分合式中两边数列的关系,提高幼儿的归纳总结能力。
环节四:找一找,合一合,学习7的组成。
在周围环境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引导幼儿根据物体特点,进一步掌握7的组成。这一环节是让幼儿将所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当中,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同时要求他们进行记录和同伴交流,有利于发展他们表达能力、合作能力。
环节五:游戏:鸭宝宝找朋友。
为使活动前后呼应,通过游戏鸭宝宝找朋友,促进幼儿与同伴间的交流,使幼儿有目的的学习。引导幼儿每人选择任意一张点卡(1—6),引导幼儿学说:1和6合成7,2和5合成7……所有的鸭宝宝找到朋友,游戏结束。
七、说教学评价本次活动以游戏导入,各环节层层递进,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完整性。活动中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将大家的知识经验加以交流和反馈,达到教学目标。重点部分的教学,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索,在愉快的操作中感知7的分解组成,让枯燥的数学活动变得更有意思。老师深入浅出的引导和充满激励的语言,会带给幼儿不断探究的动力和热情;而层次分明难易适度的过程,也使新知得到巩固和应用。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环环相扣,清晰有序,会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家长关注的大班数学说课稿篇三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数学活动内容的选择,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发展能力为基础。本班幼儿已经已有5的分解和组成的经验,是以点数和游戏的方式获得的,但只是两个数字的分解和组成,且比较零散,而本次数学活动是在此基础之上学习5的多种方式的分解和组成,这是在本班幼儿最近发展区之内,能够对他们现有的经验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提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本次数学活动借助了晒鱼的操作情景,来体验学习5的多种组成,将抽象的数概念在一个具体可操作的情境下转化,让幼儿充分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景,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是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具体贯彻实施。
《纲要》提出“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在对本班幼儿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我们经过不断的修订,从认知、情感、技能三个方面确定了如下的活动目标:
1、学会用多种方法组成“5”。
2、能认识重量和数量间的关系:在总重量一定的情况下,单位重量越小数量越多,单位重量越大数量越少。
3、在游戏中体验合作以及数学活动的乐趣。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大班幼儿已经有了逻辑思维的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因此,本次活动的重点:学会用多种方法组成“5”。难点:能认识重量和数量间的关系:在总重量一定的情况下,单位重量越小数量越多,单位重量越大数量越少。
本节课于数概念教学,对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比较难理解,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掌握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本次活动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根据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景,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
2、鼓励幼儿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已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幼儿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由于幼儿的生活背景和知识水平不同,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个别进行加强辅导。
指南中指出,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要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那么,在本次数学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幼儿亲自学会解决问题,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活动,通过互助,让幼儿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游戏,巩固新旧知识,提高计算技能。
1、导入:教师展示鱼架,让幼儿认识点数和斤数对应的三种鱼(一斤鱼、两斤鱼、三斤鱼)。
2、教师让幼儿自由晒5斤鱼,即把鱼上的回形针夹到麻绳上。
在这个环节中,请幼儿自由晒5斤鱼,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操作体验的机会,感受。
3、展示并让幼儿自主表达5斤鱼的不同晒法,在师幼互动中在展示板上呈现4种晒法。
4、教师让幼儿晒5斤鱼,要求条数最多,并把晒法和条数记录在展示板上。
5、教师让幼儿晒5斤鱼,要求条数最少,并把晒法和条数记录在展示板上。
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对幼儿的任务提出了不同层级的要求,从自由的晒五斤鱼,到具体有条数的要求,让幼儿感知在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由于基数的不同(一斤鱼、二斤鱼、三斤鱼),数量相应的变化,但是这种组合是有规律的,让幼儿在这个环节中感知到这一总量一定,数量的有规律的变化。
6、幼儿以小组合作方式快速晒出10斤鱼,串成鱼干项链送给客人老师。
最后的任务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晒10斤鱼,串成鱼干项链。从晒五斤鱼到晒十斤鱼,这是对于幼儿的数概念的更高要求,在个体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借助于同伴合作的形式,在同伴互助交流中,对于幼儿的数经验有进一步的提升。
家长关注的大班数学说课稿篇四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认识人民币》。
对于钱币的知识孩子们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但对于幼儿园的还孩子年龄来说还不是很了解,因为他们的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家长单独让孩子上超市购物的机会很少,对人民币只是初步的认识。所以我设计了这节活动《认识人民币》。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根据大班的年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目标:
1、认识面值10以内以元为计量单位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
2、认识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并有不同的面价。
3、通过游戏"买文具",初步学习"钱币"的换算。
根据活动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并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
活动难点是:初步学习钱币的换算。
为了让幼儿在活动中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和大胆发现的机会。我做了以下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文具店超市。
2、学具:人手一份人民币(1角、2角、5角、1元、2元、5元纸币和1元的硬币)四、说教学法。
根据3~6儿童学习指南里的科学领域中的学习核心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的能力。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有:游戏发、观察法、操作法、演讲法等。
学法:我采用了视、听、讲合法、操作法、尝试法、体验法等。
我把活动过程分为三大环节:
第一环节:初步认识人民币。
观看小视频,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钱币对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第二环节:认识人民币。
本环节中我采用了观察法和提问法等在里面。首先认幼儿观察多媒体课件里的各种人民币,活动时鼓励幼儿主动求知。
第三环节:了解不同面值货币的换算。
本环节也是活动的重点,难点。首先我会引导幼儿认真仔细观察每一张人民币,知道他有多少面值,然后认识它们的单位名称。最后讲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以上活动,我做了以下反思。钱币在日常生活经常都见到,在我刚出示钱币时,孩子们都很兴奋很激动。活动中孩子们都很积极参与和大胆的求知,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对人民币都有了新的认识,但在"买文具"的游戏时还是有个别幼儿对于钱币的换算还不是很会还有待加强。
家长关注的大班数学说课稿篇五
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社会的发展也强烈需要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我选择的“二次分类”这个数学活动时,我是考虑到,老师们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运用教具演示,并以此为基础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而实际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图形的二次分类”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图形的二次分类”的特征。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目前,我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单独进行图形、事物的一级分类,但是不能对事物图形进行二次分类。而且由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他们的对某一事物也许明白,却无法从具体转化为自己内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通过活动我希望他们能把自己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转为内在的、有规律的思考。
三、目标确定。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在接触中发现,大班的孩子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做做,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启发他们在操作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积累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图形二次分类”的规律特征。因此,根据《纲要》中数学领域的目标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关系,并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2、通过幼儿的操作、探索,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说出图形两个层次的特征,体验包含关系,学习二次分类。
这三个目标中蕴涵了数学能力的培养、主动探索的经验获得和对事物归纳总结的能力的提高,体验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的能力”,于是,在一开始,我就将问题抛出来,“如何将这么多混在一起的图形分出来,你们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从第一、第二环节的逐步加深,到最后按物体的两个外部特征分类,将重点慢慢消化吸收;接着,就是如何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验;那么,难点是“如何让幼儿理解包含关系”。我决定从以下几点来突破:
1、幼儿自己先想办法分类;具体操作;。
2、教师示范引导,帮助幼儿了解二次分类的基本特征:按某一特征分类后,接着按另一特征对已经分好的两类图形,再做一次分类。
这里,我准备用积木演示,首先,我将红、黄两种不同的三角形、圆柱形、长方形的积木混在一起,接着请小朋友帮我分成两类(那么,颜色只有两种,而图形却有三种,小朋友就会按颜色先分为两组)然后,我再请小朋友对其中的一组再分一次(很自然,小朋友就会按图形来分类了)。
3、幼儿再次操作。
4、经验迁移:举例请幼儿做二次分类。
“请大家将小朋友进行二次分类”(小朋友一般会先分男女,接着就会按高矮、衣服、头发等来进行第二层的分类)。
四、活动准备。
1、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
2、各种积木。
五、教学方法。
为实现本次活动目标,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尝试操作法、语言讨论法和游戏法。
1、尝试操作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投放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各种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摆弄后,尝试找到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经验归纳。
2、语言讨论法: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活动开始时,我就引导幼儿先讨论用什么方法分类,操作后再一次请幼儿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这样,通过不断的交流讨论,加上大班数学教案及说课稿教师的帮助归纳,使幼儿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二次分类的概念。
3、游戏法:通过“看谁举得快”的游戏,进一步使幼儿通过竞争性的游戏,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变被动为主动,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深化,又使幼儿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到面向全体,注意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在各自不同水平上有所提高。我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先观察,再尝试找出最好的分类方法,引导能力弱的幼儿在逐个尝试后,得出二次分类的特征。
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活动的目标要,大班数学教案及说课稿。
家长关注的大班数学说课稿篇六
《认识单双数》是中班科学领域的数学活动。新《纲要》中提出:“教育教学必须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对周围环境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认识单双数是5~7岁幼儿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同时由于该年龄段幼儿生活内容不断丰富,可他们对单、双数的实际意义并不理解,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为了幼儿能正确处理生活中的有关单、双数的问题,我构思了本节教学活动。
二、说幼儿。
新《纲要》提出:“教师要引导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积极地、主动地去探索各种事物,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大班幼儿思维中已经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能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活动过程采用游戏的方式灌溉,幼儿参与面比较广,面向全体,激发幼儿的主动性。活动中,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由于幼儿生活背景和知识水平不同,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个别进行加强辅导。
三、说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大班幼儿特点制定以下活动目标,分别为:
1幼儿通过操作及游戏能较熟练地分辩10以内的单数、双数。
2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分析和。
总结。
能力。
3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参加数学活动的乐趣。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幼儿在游戏中通过亲自操作,能分辨10以内的任意一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活动的难点是:幼儿能根据单双数的排序规律,成功地解决游戏中的一些问题。
四、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进行活动,我做了如下准备:
单数或双数的门票每人一张。
课件喜洋洋的短片。
幼儿操作卡每人一张。
五、说教法。
六、说学法。
活动中,幼儿学习方法有:
游戏法体验法:游戏是幼儿的生命,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学习的快乐。通过体验加深和弥补幼儿对单双数的不完整认知。
操作法:让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想一想、圈一圈、说一说,在动眼、动耳、动脑、动口中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体验来探索新知,既活跃了幼儿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合作讨论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凡是幼儿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幼儿和幼儿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见解,做到了让幼儿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七、说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采用了幼儿最喜爱的动画人物喜洋洋来做导入,喜洋洋要带我们到动画乐园玩你们高兴吗?它给我们每个小朋友一张乐园门票,因为小朋友太多,我们必须按照门票上的号码按单双相应的车子来坐车。通过教师设定,这就需要幼儿必须知道自己手中的门票号是单数还是双数了,从而引出本节活动的主题。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幼儿通过亲自操作归纳出单双数的特点。
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引导幼儿观察课件上的一些单数或双数物品,探索单双数的特点。之后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圈一圈,说一说,把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交流,分享。这时,会有的幼儿发现8是双数,因为两个两个的圈正好圈完,而其他幼儿可能圈的是7或其它数字,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在幼儿说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弥补幼儿不完整认知。这样幼儿的思维有序了,幼儿在动手的情景中,主动积极、自愿地去探索和发现,以自己的方式获得经验,充分体现了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幼儿记忆深刻。
(三)、游戏固新知:
在这一环节游戏由浅入深:先在自身找单双,接着在教室中找单双。接着玩游戏:看到单数,就独自站好不动,看到双数,就找一个同伴抱抱。这个游戏是活动的重点环节,它让幼儿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进一步感受和表现单、双数的不同之处。随着游戏难度加深,趣味性也更浓厚了,这一环节的游戏使幼儿的情绪高涨,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增强。
(四)幼儿通过亲自操作归纳出单双数的排序规律。
引导幼儿发现单、双数的排列规律并清楚、正确地表述出来,是本次活动的难点。解决了这个问题,幼儿就能真正地掌握单数、双数了。
老师出示1—10的数卡,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好,反扣在黑板上。游戏由易到难地请幼儿操作数字: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幼儿兴趣:
(2)教师再次把数字反扣在黑板土:请幼儿翻出最小的单数;最大的单数:最小的双数;依次增加难度。难点一个个的被攻破,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结束部分:知道了单双数,请拿好自己手中的票,按单双号乘车,我们和喜洋洋一同去动画乐园。
八、活动延伸。
可做相邻数的操作材料,设置在区域活动当中。让幼儿可在区域活动中巩固单双数的有关知识。
家长关注的大班数学说课稿篇七
《9的加法》是《幼儿园整合性家园共育资源包》中《做中学1》下册的活动内容,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依据教材的编排思路、结构特点及幼儿的年龄特征、已有的的知识经验,活动目标我定为:
知识目标:学习9的加法,能够看图列式,理解图示与算式的关系。
能力目标:观察加法算式,初步感受加法交换律。
情感目标: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活动重点:9的加法的计算。
活动难点:看一幅图写2道算式。
大班幼儿形象思维方式发展已经相当好,逻辑思维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一阶段既是做好幼小衔接的重要阶段,也是幼儿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根据数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幼儿的认知规律,本次活动我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法:
1、谈话教学法:科学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探索、思考。
2、演示教学法:利用ppt进行情境演示,让幼儿更直观的去理解9的加法。
3、游戏教学法:幼儿活动以游戏为主,让幼儿感受数学的乐趣,喜欢数学活动,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世界,儿童的年龄越低,越需要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在活动中注意安排幼儿的操作活动,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学法:
1、动手操作:幼儿利用手中的小棒计算9的加法。
2、自主探究:幼儿根据第一组加法的学习,去探究学习第二、三、四组加法。
3、合作学习:幼儿合作分工,完成“送水果宝宝回家”的游戏。
师: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手指开花”。老师手指上开出的“花”的数量和小朋友手上“花”的数量加起来是8。
师幼一起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这一环节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1、学习第一组:“1+8=9”和“8+1=9”。
(1)出示第二张ppt(点击出现一个苹果,再点击出现八个苹果,让幼儿观察图片),引导幼儿提出问题。
(2)引导幼儿根据图示编加法应用题,并列式。
(3)引导幼儿交换加数的位置列式计算。
这一环节让幼儿学习如何根据图示学习9的加法。
2、利用ppt上的图示,让幼儿自己根据图示编加法应用题,自主学习“2+7=9”、“7+2=9”,“3+6=9”、“6+3=9”,“4+5=9”、“5+4=9”这三组加法。
(1)ppt3图示:先出现2个梨,再出现7个梨。
(2)ppt4图示:先出现3个草莓,再出现6个草莓。
(3)ppt5图示:先出现4只小鸟,再出现5只小鸟。
这一环节让幼儿自主探究9的其他几组加法的运算。
3、引导幼儿观察四组加法算式,感知加法的交换律。
4、师小结,对幼儿的表现进行正确评价。
1、师讲解游戏规则:每个小朋友手里都有一个水果宝宝图片,图片后面有一个加法算式,小朋友算出结果以后送回到相应的屋子里面。送错的小朋友要表演一个节目,送对的小朋友得到奖励。
2、师幼听音乐一起游戏,注意游戏过程中的安全。
3、小结游戏:送错的宝宝表演节目,送对的宝宝得到奖励。
这一环节让幼儿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
幼儿在家和父母一起找找家里的数学,并列出算计算一下。比如:我们家有一个男的,两个女的,一共有几个人?我们家有五个大盘子,三个小盘子,一共有几个盘子等等。
这一环节让幼儿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道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家长关注的大班数学说课稿篇八
1、教材分析本节课作为幼儿大班的学习内容--排序。排序这部分知识已经安排学习过大小、粗细的教学内容,在这基础上再继续学习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教材要求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进行自主发现其规律特征。
2、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对教材要求的了解,我拟定了这节课的活动目标为:
(1)过操作活动,学习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继续排序。
(2)提高幼儿的判断、推理能力及动手能力,感受活动的快乐。
3、教学重难点分析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认为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懂得发现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而教学难点是让幼儿会画出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
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准备。遵循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本节课采用了如下教法和学法:
1、情景引入法:
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谈话、演小品等情境,使幼儿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2、观察法:
活动中通过安排幼儿观察两种范例图,引导幼儿发现两种简单的排序规律,建构知识系统。
3、自主探索法:
幼儿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学习材料,让幼儿进行动手操作,体验和探究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的士制作过程。
(一)、整体思路意图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幼儿学习按大小、精细的规律特征排序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整节课教学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情境为主线、活动为梳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小品表演"、"观察图形"、"动手画图"、"制作头饰"等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为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幼儿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保护幼儿的意见,开发幼儿的创造力,鼓励幼儿善于发现与众不同的现象。
(二)、教学方案。
1、以淡话的形式引入,激发幼儿的兴趣。(小品表演)。
2、学习发现有规律的排序。
(1)引导幼儿学习两种简单的排序规律。
出示范例图: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图案的排序规律。
(2)完成的排序挂图,与幼儿一起寻找挂图中的排序规律。
(3)幼儿动手操作,按顺序有规律进行继续排序,教师观察、指导。
3、制作头饰。
(1)提供材料,让幼儿为自己设计一个头饰,要求幼儿要按一定顺序有规律的排序。
(2)幼儿动手操作,鼓励幼儿和别人做的不一样。
4、活动延伸让幼儿用实物,按一定的顺序有规律的排序。
四、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利用小品表演形式导入,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一定会十分活跃。而且我根据;幼儿的学习的现实起点,直接了出示两种简单的排序规律的挂图,然后让幼儿观察寻找图中的规律,顺着幼儿的"学"来"导",在"导"中让幼儿探究,完成未排完的图形,建立知识表象使幼儿得到启迪,悟到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相信课堂能够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舞台。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幼儿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也是最牢固的。课中我设计"制作头饰",让幼儿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体验和巩固,一定会加深了幼儿对排序的认识,又培养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拓展了幼儿的思维,内化了所学的知识,还会培养了幼儿创新的能力。
家长关注的大班数学说课稿篇九
1、识别数字,尝试用默数的方法,学习有目的地观察。
2、亲近老师,亲近同伴,乐意在活动中自主地寻找发现。
活动准备:110数字小纸片若干、浆糊若干、大骰子若干。
1、手指,激发兴趣
(1)手指是用几只手做的?可以用哪个数字表示?请一幼儿在老师手上贴上这个数字。
(2)除了手,身上还有什么可以数一数的?(请两个幼儿说一说)数好了贴上数字。
2、找身上的数字
(1)幼儿操作:寻找发现身上的数字(如:一只鼻子、两只眼睛等)请小手帮忙数一数,然后贴上相应的数字。
(2)交流
a、请幼儿介绍在身上找到的数字。
b、尝试默数。
3、:找朋友
要求:识别数字,用眼睛默数,为数字找朋友。
掷骰子,根据数字是几,到身上找几样东西的朋友。
(1)提供骰子数字为1-5的,让幼儿寻找发现。
(2)提供骰子数字为6-10的,提高难度。
幼儿可以选择容易的,也可选择简单的,老师根据孩子的情况,鼓励幼儿不怕困难。
提示幼儿可以找同伴或老师身上的。
家长关注的大班数学说课稿篇十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时间无直观形象是较为笼统的因此,运用了幼儿较熟悉的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引导幼儿认识整点、半点,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本次活动的教学为:
1. 使幼儿认识时钟,能叫出名称,基本掌握钟面的主要结构。
2. 使幼儿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之间的运转关系,能正确识别整点、半点。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操作能力,使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主要是协助幼儿认识整点、半点和时针与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使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为此,提供了幼儿人手一只钟,让幼儿拨一拨,看一看的过程中掌握整点、半点,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之间的运转关系。
为了协助幼儿掌握幼教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根据幼儿认识过程的直观形象性,遵循直观性原则,主要采取视、听、讲结合法来引导幼儿充分观察钟面的结构,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活动中遵循活性原则,综合运用发现法、游戏法,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言语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遵循积极性原则,教师借助环境条件(实物投影仪)集图象、色彩一体,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遵循个别性原则,对能力差的幼儿在看图拨指针时,教师注意加强辅导,如: 7:00 时,提醒幼儿分针在12上,时针在7上。
小兔木偶,动物钟若干只(小老鼠、小猪、小猴、小牛、小狗等)图片若干张,红、黄、绿钟各两只,幼儿人手一只钟,实物中一只。
一)开始局部
出自 WWW.Xuefen.COm.CN
二)活动
三)基本局部
活动中我防止了一言谈” 和 “自问自答” 注重幼儿主动的观察,鼓励幼儿发现问题,主动求知。
1. 让幼儿观察钟面,指导幼儿仔细观察
教师提问 “ 看,钟面上有什么?钟面上有多少数字?这钟面上有多少数字?这 12 个数字是怎么排的这两根针一样长吗?等。
2. 认识整点、半点,解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
本环节中,先出示了红、黄、绿三只钟,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发现这三只钟有什么秘密?让幼儿观察,比拟,最后得出分针指向12从而总结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紧接着又出示了几只动物钟,让幼儿说说几点钟,使幼儿所学知识马上得以巩固,而且通过实物投影放动物钟,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教师的操作演示,幼儿的细心主动观察,解分针与时针的运转关系。由于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以我最后不进行操作演示,让幼儿想一想, 2点~3点分针时针是怎么变化的得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接着我又以相同的方式认识了半点及半点时分针时针之间的运转关系。
3. 看图拨时间
以小兔的口吻提出请幼儿看几张照片,一下子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住了运用幼儿较熟悉的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使幼儿对学习活动较感兴趣及易于理解,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巩固,请幼儿讲讲自己是几点睡觉的让幼儿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使活动渗入了惯例习惯的培养。
四)结束局部:评聪明娃娃
每组中评出一个聪明娃娃,再到户外跳舞祝贺他活动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
1. 教师或家长可向幼儿叫介绍多种钟、表及国内外有关钟表趣闻,丰富幼儿的知识。
2. 在日常生活或游戏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运用表达时间的词汇:如游戏时间, 5点种到下班了 。
3. 教室可设置时钟,以及请家长配合提醒幼儿按作息时间活动,如:起床、进餐等,协助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家长关注的大班数学说课稿篇十一
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社会的发展也强烈需要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我选择的“二次分类”这个数学活动时,我是考虑到,老师们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运用教具演示,并以此为基础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而实际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图形的二次分类”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图形的二次分类”的特征。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目前,我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单独进行图形、事物的一级分类,但是不能对事物图形进行二次分类。而且由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他们的对某一事物也许明白,却无法从具体转化为自己内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通过活动我希望他们能把自己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转为内在的、有规律的思考。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在接触中发现,大班的孩子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做做,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启发他们在操作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积累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图形二次分类”的规律特征。因此,根据《纲要》中数学领域的目标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关系,并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2、通过幼儿的操作、探索,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说出图形两个层次的特征,体验包含关系,学习二次分类。
这三个目标中蕴涵了数学能力的培养、主动探索的经验获得和对事物归纳总结的能力的提高,体验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的能力”,于是,在一开始,我就将问题抛出来,“如何将这么多混在一起的图形分出来,你们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从第一、第二环节的逐步加深,到最后按物体的两个外部特征分类,将重点慢慢消化吸收;接着,就是如何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验;那么,难点是“如何让幼儿理解包含关系”。我决定从以下几点来突破:。
1、幼儿自己先想办法分类;具体操作;。
2、教师示范引导,帮助幼儿了解二次分类的基本特征:按某一特征分类后,接着按另一特征对已经分好的两类图形,再做一次分类。
这里,我准备用积木演示,首先,我将红、黄两种不同的三角形、圆柱形、长方形的积木混在一起,接着请小朋友帮我分成两类(那么,颜色只有两种,而图形却有三种,小朋友就会按颜色先分为两组)然后,我再请小朋友对其中的一组再分一次(很自然,小朋友就会按图形来分类了)。
3、幼儿再次操作。
4、经验迁移:举例请幼儿做二次分类。
“请大家将小朋友进行二次分类”(小朋友一般会先分男女,接着就会按高矮、衣服、头发等来进行第二层的分类)。
1、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
2、各种积木。
为实现本次活动目标,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尝试操作法、语言讨论法和游戏法。
1、尝试操作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投放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各种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摆弄后,尝试找到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经验归纳。
2、语言讨论法: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活动开始时,我就引导幼儿先讨论用什么方法分类,操作后再一次请幼儿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这样,通过不断的交流讨论,加上教师的帮助归纳,使幼儿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二次分类的概念。
3、游戏法:通过“看谁举得快”的游戏,进一步使幼儿通过竞争性的游戏,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变被动为主动,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深化,又使幼儿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到面向全体,注意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在各自不同水平上有所提高。我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先观察,再尝试找出最好的分类方法,引导能力弱的幼儿在逐个尝试后,得出二次分类的特征。
[nextpage]。
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活动的目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1、通过游戏,激发幼儿活动积极性;。
3、经验阐述,交流各自不同的方法:注重幼儿之间经验的交流与分享,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操作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体验发现的快乐。然后在每一个操作环节都有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小结,注重经验的巩固和归纳。
4、幼儿再次操作;。
5、游戏活动,扩展思路加深印象。
湖南大学南校区幼儿园大班组教研活动“如何说课、评课”
执教、设计人:何云慧。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关系,并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2、通过幼儿的操作、探索,培养。
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说出图形两个层次的特征,体验包含关系,学习二次分类。
活动准备:。
1、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
活动过程:。
1、学习按物体的两个外部特征分类。
(1)游戏:“看谁举得快”
教师:请把x色的xx形举起来;或是请将大(小)的x形举起来。
幼儿听到信号后应迅速地根据这两个特征将图形举起来,看谁举得快。
2、学习对图形作二次分类。
(1)出示红、蓝两色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若干,请幼儿上来将几何图形按颜色分为两类,然后再请两名幼儿上来将红、蓝图形按形状不同各分为三类(即红色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及蓝色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初步学习对图形做二次分类。
(2)发放操作材料,幼儿操作。
每人一套大、小两种规格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首先将大、小图形分开,然后将大的图形按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分为三类;再将小的图形按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分为三类,要求有顺序地操作。
(3)教师小结,幼儿再次操作,进行二次分类。
3、经验迁移:。
举例请幼儿做二次分类“请大家将小朋友进行二次分类”
4、活动小结,教师对幼儿分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解决,帮助幼儿获得分类经验。
家长关注的大班数学说课稿篇十二
本节课作为幼儿大班的学习内容——排序。排序这部分知识已经安排学习过大小、粗细的教学内容,在这基础上再继续学习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教材要求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进行自主发现其规律特征。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对教材要求的了解,我拟定了这节课的活动目标为:
(1)过操作活动,学习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继续排序。
(2)提高幼儿的判断、推理能力及动手能力,感受活动的快乐。
3、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认为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懂得发现按颜色、形。
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而教学难点是让幼儿会画出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
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
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准备。遵循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本节课采用了如下教法和学法:
1、情景引入法:
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谈话、演小品等情境,使幼儿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2、观察法:
活动中通过安排幼儿观察两种范例图,引导幼儿发现两种简单的排序规律,建构知识系统。
3、自主探索法:
幼儿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学习材料,让幼儿进行动手操作,体验和探究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的士制作过程。
(一)、整体思路意图。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幼儿学习按大小、精细的规律特征排序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整节课教学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情境为主线、活动为梳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小品表演”、“观察图形”、“动手画图”、“制作头饰”等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为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幼儿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保护幼儿的意见,开发幼儿的创造力,鼓励幼儿善于发现与众不同的现象。
(二)、教学方案。
1、以淡话的形式引入,激发幼儿的兴趣。(小品表演)。
2、学习发现有规律的排序。
(1)引导幼儿学习两种简单的排序规律。
出示范例图: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图案的排序规律。
(2)完成的排序挂图,与幼儿一起寻找挂图中的排序规律。
(3)幼儿动手操作,按顺序有规律进行继续排序,教师观察、指导。
3、制作头饰。
(1)提供材料,让幼儿为自己设计一个头饰,要求幼儿要按一定顺序有规。
(2)幼儿动手操作,鼓励幼儿和别人做的不一样。
4、活动延伸。
让幼儿用实物,按一定的顺序有规律的排序。
幼儿对排序的认识,又培养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拓展了幼儿的思维,内化了所学的知识,还会培养了幼儿创新的能力。
家长关注的大班数学说课稿篇十三
排序,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排序:服装花纹上的排序、皮包上图案的排序、饰品排列上的排序、环境装饰上的排序、物品包装上的排序、公园中花草种植的排序……这些有规律的排序带给我们生活中的美。孩子们在生活中有意或无意识地会发现生活中存在一些排序的现象。如:吃饭的碗和盘子周边的漂亮的花边;裙子袖口和裙边的花边;卫生间瓷砖排列的图案……而我们教师正是孩子发现、运用和创造这种有规律的美的引导者。
幼儿学习排序可以为幼儿建立初浅的数学概念做好准备。幼儿学习排序,可以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也可以按物体的某一特征或者规律排列顺序。大班幼儿已经积累和建立了有关物体在颜色、形体和数量等特征差异排序的数学经验,可以更进一步地学习按照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正逆排序,初步体验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和可逆性的关系。新《纲要》提出“在幼儿的生活中进行数学的学习”,让幼儿在生活中学数学、玩数学、用数学,教师引导幼儿在游戏和玩乐中初步接受和学习有规律的排序,并鼓励幼儿将之应用于生活。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并结合《纲要》精神,我为幼儿选择的教学活动为“按物体的特定规律排序”,并设定在大班第二学期进行。
1、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
(2)增强幼儿对排序操作活动的兴趣,逐步发展幼儿的思维、观察、比较和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2、重点: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
3、难点:引导幼儿发现递增递减的排序规律,并学习排序。
分析:目标(1)为认知目标,重在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其中发现和学习物体递增递减的排序规律是本次活动的新知识点,也是难点部分。
目标(2)是能力和情感目标,通过各种形象有趣的排序活动的操作,对幼儿进行排序学习,重在激发幼儿对排序活动的兴趣,掌握排序操作的方法,发展幼儿的排序能力。
1、幼儿经验准备:已经有按照物体某一特征规律进行排序的经验:如按照物体的颜色规律的排序、长短规律、宽窄规律、高矮规律的排序等等。
2、环境材料创设准备:新家蓝图,幼儿分组操作材料:铺地砖(蓝白泡沫毯)、串彩链(长短宽窄颜色不同的长条手工纸)、围围墙(四种颜色的炮弹玩具)、种树(高矮品种不同的树)递增递减排序示范卡片三张、雪花片、黑白序列的排序图样、黑白方块若干。
活动环节
环节一:教师出示新家的蓝图,提出今天活动的要求。
(解决问题、达成目标:此环节起到引题并激起幼儿学习兴趣的作用。)
环节二:教师介绍装修的材料,提出装修的要求。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简单的排序规律,进行分组操作。
铺地砖:按照蓝白颜色变化规律排序。
围围墙:按照炮弹颜色及节数规律排序。
做彩链:根据纸条长短、宽窄、颜色的不同有规律串彩链。
种树:按照树的形状、高矮不同规律排序。
(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训练幼儿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不同层次的幼儿可以选择不同活动材料进行操作,便于分层指导、因材施教。在幼儿的自主操作、同伴间的探索交流和师生的共同小结的活动中,重点目标的第一层次得以解决。)
环节三:出示三张递增、递减规律排序的卡片,(卡片1:蝴蝶不变,小花逐一增多;卡片2:蝴蝶不变,小花逐一减少;卡片3:蝴蝶逐一减少,小花逐一增多)。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图形递增、递减排序的规律。然后幼儿用不同色彩的雪花片,学习按物体数量的递增和递减的规律排序。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操作等方法解决了重难点目标,这是对幼儿进行初步判断、推理能力的训练。
环节四:欣赏黑白序列,教师出示黑白序列,让幼儿观察寻找序列中黑白两色是以几个为一组进行排列,知道黑白两色也可组成许许多多有趣的序列。鼓励幼儿设计运用已有的排序知识设计一条“黑白配”小毛巾。幼儿介绍自己设计的“黑白配”小毛巾,说明排序规律。
解决问题、达成目标:这一环节通过欣赏、观察分析、和设计表述等方法,使活动的重难点目标得以突破提升。
活动延伸:
观察家里、大自然中具有规律的排序现象,让幼儿互相交流。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生活,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渗透到生活情景之中并进行再运用,有利于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发展。
首先,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他们在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以布置新家引题,让孩子作为幼儿园的小主人布置新家,因为孩子都有参与装修自己的家的经验,所以孩子的兴趣很快被激发。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才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
其次,教师注重在引发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新的知识点。在活动中,幼儿的第一次操作,就是引发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按照颜色、数量、长短、宽窄、高矮等特征进行排序,幼儿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
再次,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幼儿寻找操作材料的过程,并视之是数学思维的过程。让幼儿在排序操作中,从众多复杂多样的材料中筛选出可供排序的材料,正是体现了数学知识自身的严密性和关系变化的复杂性,并培养了幼儿思维的准确性与变通性。
最后,创设开展多种排序活动,帮助幼儿多角度理解排序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综合了颜色规律的排序、长短规律、宽窄规律、高矮规律、数量的递增递减规律的排序,帮助幼儿从多角度建立排序的概念,起到举一反三的教学作用。
在活动中,通过让孩子看动作做的门帘和幻灯,引导幼儿观察两种物体进行按一种特征进行排序,教会幼儿分析特征并掌握其中的规律。让幼儿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景中,使幼儿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这一方面,既符合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又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并探索发现,使幼儿能正确区别,理解排序的实际意义,引起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好奇和探索兴趣。
家长关注的大班数学说课稿篇十四
评委老师,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大苹果幼儿园的老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整点》,选自新教材大班探索求知。
下面我将从设计思路、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活动准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次活动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的《纲要》中指出:数学教育应结合日常生活进行。
时间是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我们的一日生活都要遵循时间的约束,才能有规律。在幼儿园,我们孩子们每天都要遵循各班的《一日活动安排》进行每天的活动。大班孩子马上要进入小学了,在入学前,为孩子建立一定的时间观念,让幼儿了解时间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学习认识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目标:
1、学习认识整点的时间,提高幼儿的观察力与判断力。
2、通过小组合作,能按要求进行自主操作,并能用数字一一对应的表示表盘上的时间。
3、培养幼儿认识时间的兴趣,了解时间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重点:通过引导幼儿观察与判断,让幼儿熟练认识整点的时间。
难点:能够按照1:00——12:00的顺序,将表盘依次排序,并用数字一一对应的表示表盘上的时间。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本次活动教师充当幼儿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激励幼儿通过多种感知通道进行活动。因此我采用的教法有:
1、演示法:通过直观形象的拨动钟表时针,让幼儿观察1:00——12:00的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2、提问法: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贯穿始终,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求知。
3、分组操作法:让幼儿通过对学具的操作,巩固认读整点,并能用相对应的数字表示,也加强了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
4、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学习方法了,数学活动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抽象,枯燥的学科,所以,在活动的最后一环节,我引用"老狼老狼几点了"的经典游戏,稍加改编,通过游戏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检验。
整个活动过程中,我遵循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变"我要学",创造条件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充分调动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跟随活动进程主动探究学习。因此,本活动的学法有:
1、观察法:观察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才能在生活中活动中有所发现。在本节活动中,我在基本部分的第一步,引导孩子通过观察1:00——12:00的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得出结论: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数字几即为几点。
2、谈话法:谈话不仅能增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老师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掌握情况,进而进行适时教育。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我引用谈话法,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通过谈话,让幼儿了解时间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激励幼儿认识时间的兴趣。
3、操作法:幼儿通过对教具的操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4、游戏法:陶行知老先生说:"做种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幼儿在活动中用游戏调节学习形式,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经验准备:了解、认识时钟的基本结构,能辨认时针、分针、秒针。
场地准备:将桌椅摆放分为四组。
家长关注的大班数学说课稿篇十五
1.探索按动物的多种特征进行排序,了解排序的正逆性。
2.通过观察和推理,比较动物的轻重。
3.对数学排序活动感兴趣,体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乐趣。
探索按动物的多种特征进行排序,了解排序的正逆性,通过观察和推理,比较动物的轻重。
ppt、图片(长颈鹿、猴子、犀牛、兔子、鳄鱼、毛毛虫)、幼儿操作材料、排序表。
(一)情景导入,观察动物不同特征。
师: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吧。谜底是一种水果哦。(谜面:胖娃娃,没手脚,红尖嘴儿一身毛,背上浅浅一道沟,肚里血红好味道。谜底:桃子)。
师:这个又大又红的桃子,让人看了就想尝尝,你们想尝尝吗?
师:有一群动物朋友也很想尝尝这个桃子,让我们看看它们是谁?它们有什么特征?(出示课件和动物图片)。
(二)操作探索,按照不同特征排序。
1.讨论,寻找排序形式。
师:这群动物都想先吃这个桃子,可让谁先吃好呢?它们商量之后决定,谁排第一谁就先吃。长颈鹿把脖子挺得直直的,第一个说:“我的个子最高,我先吃。”
问:长颈鹿想按照什么规律来排呢?(幼儿回答)。
师:其他动物听了不答应了,它们也想最先吃桃子,那按照什么规律来排它们才能排第一呢?大家来帮动物们想想办法。
2.操作,体验排序形式。
(1)教师讲述操作要求。
师:既然大家都知道动物们的想法,那就请小朋友们帮它们按照各自的想法进行排序。我给你们每组准备了一张排序表,请你们分组合作,先商量一下你们按照什么规律来排,然后合作给动物排队,排好后每个人检查一下是否排对了。
(2)幼儿分组操作。
3.讲述,理解排序形式。
(1)出示操作材料,讲述排序的形式。
重点强调:个子排序中,比高矮时须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2)通过观察、推理,比出动物的轻重。
师:那体重得怎么称啊?用什么好办法呢?(跷跷板)。
跷跷板一边坐小动物,一边放上石头,怎么比出谁重、谁轻呢?(只要数一数石头的数量就可以了)。
(出示动物比重图)瞧,小动物们找来了许多一样大、一样重的石头,开始称体重了。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分析推理,了解排序的`正逆性。
师:听,不起眼的毛毛虫也发言了:“应该我第一个吃!为什么不管什么顺序,都要从最大的开始?比个子,从矮到高我第一!”
问:毛毛虫说的有道理吗?为什么?那除了比个子,从矮到高,毛毛虫能得第一,比其他的,毛毛虫有什么办法的第一?(比重量,从轻到重;比嘴巴,从小到大;要说耳朵、尾巴,从短到长!)。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毛毛虫?毛毛虫靠着它的聪明才智赢得了第一,它“嗖”的一下钻进大桃子的肚子里。美美的吃了一口后,大声的呼喊着:朋友们,这个桃子真的很美味,一起来尝尝吧。6只小动物一起分享着又大又红又香的桃子。
(四)迁移经验,说说生活中的排序。
你们看,同样的六只动物,根据不同的特征,都排出了不同的结果,你还有其他办法来给他们排序吗?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有趣的关于排序的现象,课后请小朋友自己找一找,找到后可以和自己的同伴或者老师说一说。
家长关注的大班数学说课稿篇十六
认识单、双数是幼儿园大班幼儿上学期学习的数学内容之一,它来源于幼儿园课程中的科学领域。我发现幼儿在第一课时的学习后,对单、双数的掌握还存在个别差异,仍需要进一步的巩固、练习。我们知道,数学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在教学中容易让孩子感到枯燥、乏味,影响到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纲要》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我构思了本节数学活动。将一系列的游戏贯穿于第二课时的整个活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乐。
以幼儿在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我从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确立了本节课的目标:
(1)幼儿通过游戏能较熟练地分辩10以内的单数、双数。
(2)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分析。
(3)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参加数学活动的乐趣。
判断能力。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幼儿在游戏中通过亲自操作,能作证明10以内的任意一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活动的难点是:幼儿能根据单双数的排序规律,成功地解决游戏中的一些问题。
为了在游戏中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我准备了充足的材料:数字卡片、实物教具、磁性黑板、胸卡、头饰等:此外,富有挑战性的游戏还要求幼儿有相关的知识准备,如:掌握序数、相邻数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游戏是每个幼儿都感兴趣的活动。为了使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枯燥的数学概念,我采用了游戏法来吸引幼儿的兴趣。正如杜威所说的:游戏就象是一个“糖衣”,让幼儿在“糖衣”的诱惑下,把本来难以下咽的“苦药”吞咽下去。让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主动积极、自愿地去探索和发现,以自己的方式获得经验。真正体现幼儿在活动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以饱满的情绪、适时的指导把游戏贯穿于活动的始终,通过游戏的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进一步使幼儿加深和巩固对单双数的区分以及把握单双数的排序规律。使在攻破难关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教也正契合了《纲要》中关于“教师应成为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理念。此外,我还采用观察操作法、赏识激励法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本活动达到科学性、趣味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根据『纲要』精神:数学教育要“引导幼儿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大班幼儿处于学前晚期,学习能力显着增强、游戏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所以,在一系列循序渐进、富有挑战性的游戏中促进了幼儿对单双数及相关概念有更透彻的理解。丰富的游戏带动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也促成了“合作探究式”师生互动的形成。
为了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我采用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方法组织本次活动:
家长关注的大班数学说课稿篇十七
小排序是一项很平常的数学活动,但是怎样引导幼儿学习是家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这里,我们尝试以游戏的形式,在简单、轻松的活动中,让幼儿自主地探索,学习。活动的材料,我们采用蒙氏教育材料,通过感觉统合,促进幼儿发展。
1、通过活动,正确获得小、差异变化的知觉。
2、在活动中能胆进行尝试。
3、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各种方体玩具、包装盒。
1、游戏:“搭火车”
(1)幼儿尝试游戏。
师:“小朋友们瞧,老师带来了好玩的积木宝宝。”
“看看,它们是什么样的?”
“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再想一想,感知立方体及它们的不同。活动中,幼儿说出了“上面有许多正方形”、“它们小不一样!”“有小的、有的!”)。
“你们想玩吗?”“我们玩一个搭火车的游戏吧!”
“看看哪个宝宝能干,搭的火车漂亮!”(老师先不提要求,让幼儿自由操作,老师参与幼儿的活动,注意发现是否有幼儿按规律进行排序。)。
(2)讨论小结。(在幼儿的活动中发现规律,既肯定了幼儿的探索,又激起。
幼儿的学习兴趣。)。
(音乐集中幼儿、观察选择能按小顺序排列的火车)。
师:“xx宝宝搭的这列火车真漂亮!我们来看看它是怎么搭的。”
(丁政和蒋佳茜两位小朋友是按小规律排列的,我们请他(她)说一说他们是怎样搭的`,但是小班幼儿的表述能力还不行,所以他们不知道怎样说,于是,老师和小朋友一起边看边说:的火车头,身体越来越小。表扬了这两位幼儿,他们非常的开心。)。
(3)老师示范。
师:“老师也想玩一玩这个游戏。宝宝们看,老师也来搭火车!”
“看看谁最?让它做火车头!再找个的做身体,找哪个?看看,还有谁?搭上去。再找哪个?”
“火车搭好了!呜呜呜,开!”
(老师以平等的身份和心态积极参与游戏,在活跃的气氛中,不经意地起了示范作用。同时幼儿也非常喜幌师“学习”他们,老师这种方式的示范吸引了幼儿全部的目光。)。
(4)幼儿按小顺序搭火车。
师:“你们都会这样从到小搭火车吗?”
“好,我们再来试一试。”
“这个游戏好玩吗?你们开心吗?”
(集体学习了这一内容,再进行一次的练习)。
2、游戏:“长高了”
(1)幼儿尝试游戏。
师:“积木宝宝也很开心。现在,它们想和我们玩‘长高了’的游戏了。我们一起来玩吧!”
(请先按小顺序排好的幼儿将老师那边的积木也排好。)。
(有了“搭火车”这一内容的铺垫,这一次的初次探索中,能按小规律排列的小朋友明显变多了,同时,也有幼儿是由小到进行垒起的。)。
(2)讨论小结。
师:“我们拿出小手指好了,看一看,这里的积木宝宝是怎样长高的!”
(师生边指边一起说: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共同看看、学学按到小垒起的方式。但是从小到垒起,也是一种方式,老师不能否定,在这里,可以先将这种方式放一放,待以后幼儿探索更多的游戏方法中再提一下。)。
(3)幼儿再次游戏。
师:“你的积木宝宝也会这样长高吗?”
“好,我们再来玩一玩!”
(4)将积木宝宝送回家。
师:“积木宝宝累了,我们送它们回家休息吧!”
3、幼儿自由探索游戏。
师(拿出一盆包装盒玩具):宝宝们看,这是什么呀?(包装盒)。
“它们一样吗?”“有的,有小的,有高的,有矮的。”
“它们也想和你们玩刚才的游戏呢!你们愿不愿意呀?”
“玩具要回家了,我们也送它们回家吧!”
(这些包装盒是幼儿家庭生活中常见的方体,但是,爸爸妈妈往往把这些当作垃圾弃置一旁。在这里,幼儿看到了利用这些“废品”也可以玩好玩的游戏,他们既体验到了游戏的乐趣,又激发了他们的想象能力。)。
4、结束游戏。
师:“宝宝们,今天的游戏玩得开心吗?下次还想玩吗?那我们下次再来玩!”
活动延伸:利用这些玩具,进行多种形式的游戏。
活动评析:幼儿时期,兴趣是其学习活动中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幼儿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能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且能取得较好的效能,因此,任何活动都应重视兴趣的培养。在幼儿阶段,游戏是幼儿兴趣的出发点和归宿。本礁,从教材的选编到教法的设计,较多的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使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轻松地认识、理解了学习内容,很好地达到了预期设计的活动目标。
家长关注的大班数学说课稿篇十八
孩子是认知的主体,但作为大班的幼儿,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其意识、能力还不是很强,尚处于探索的状态。他们在游戏的时候,常常会分不清左右,对自己的身体的左右也不是很清楚,为了引导孩子能够清楚区分左右,特设计此活动,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
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实际需要、发展能力为基础,又要根据《纲要》的有关精神。本次活动内容的选择首先是根据《纲要》对科学领域目标的要求,即“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利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科学目标的定位使我们强烈地感到:“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儿童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
二是考虑幼儿实际能力和发展需要。本班幼儿对空间方位感知经验不一样,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考虑到寓教于乐中。这样就能让幼儿在积极的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在确定活动目标时,我的预设目标从幼儿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进行考虑的,因此,此次活动的目标我预设为:
1、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会向左和右移动。
2、知道站的方向变了,左边和右边的方向也会变。
3、初步感知参照物的不同所带来的左右方向的不同。
本次活动我采用了游戏法、赏识激励法等教学法,我介绍这两种方法。
(1)游戏法: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它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欢愉的气氛中参与、体验、感受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因此,活动中我尽可能地将学习的内容转化为游戏的形式,如一开始,我就采用与幼儿玩肢体游戏进行引入,让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有了“左”、“右”的空间概念经验。
(2)赏识激励法:
人需要赏识,作为孩子更不例外。他们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学好,有发展前途,以为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好孩子,因而产生自身增值感,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因此在每次的游戏过程中,教师都以激励鼓励的方法请幼儿参与,在参加完游戏之后有相应的反应,若幼儿有错也给幼儿改错的机会,让幼儿大胆尝试,但不挫伤孩子的自尊。
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活动的目标要求,我把此次活动分为四个环节。
(一)感知自身的左右。
《纲要》科学领域目标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我在本活动第一环节中设计了让幼儿寻找自己身体左右关系的“好朋友”的游戏,幼儿玩的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幼儿很有兴趣,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找到的“好朋友”告诉老师和同伴,这样,幼儿不仅主动地与同伴交流了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同时也加深了对“左、右”空间方位的认识。
(二)游戏中辨别左右。
这是巩固第一环节中接触到的对左右的区分,让幼儿一起感知左右。
(三)感知参照物的不同,左右边的方向也变了。
此环节在设计过程中是让幼儿在原有对左右的认知水平上有一个提高,落实第二个目标。
(四)结束:联系生活,应用左右。
此环节是让幼儿利用所学知识应用到幼儿的生活中去,可以看到幼儿的学习程度如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821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