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的教学设计范文(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2-17 03:03:02
相遇问题的教学设计范文(18篇)
时间:2024-02-17 03:03:02     小编:温柔雨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对过去的经历和成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以下是一些情感表达的实践建议,供大家参考和实践。

相遇问题的教学设计篇一

1、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解答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及趣创新意识。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一课时    。

1、列式计算   。

(1)李诚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70米,4分钟抵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

(2)张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4分钟抵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2、板出联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1、教学准备题。

(1)点击课件中准备题出示题目。

(2)学生理解题意。

(3)找出出发时间、地点、运动方向。

相向而行。

时 间间 。

(5)用课件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向对方走去,引导学生思考会出什。

么情况。利用课件继续演示会出现的三种情况(相距、相遇、交叉而过)。

(6)利用课件出示准备题的表格,指导学生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课。

件演示填空内容。

(7)请一学生上来利用交流性课间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写。

(9)小结:出发一段时间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零,这时两人就相遇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教学例5。

(1)点击新课出示例5。

(2)理解题意。

(3)四人小组讨论:

a、        两人是怎样走向学校的?

b、        4分钟后两人怎样? 。

c、        两人所行的路程与全路程有什么联系?

(4)学生试做。

(5)用电脑课件演示解题思路并讲评。

(6)学生看书、质疑。

(7)小结:我们解例5时用了哪两种方法?

1、学生做课本第59页的第1题和第2题。

2、利用课件出示选择题:

(1)xx米 (2)1000米  (3)无法确定。

1、今天学了什么内容?

2、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用了哪几种方法?

3、质疑。

相遇问题的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三步混合运算式题。

1.简要地整理已学知识。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现在来回答老师的一些问题。

教师提问,指名让学生回答。

教师:(1)在整数四则运算中,计算含有加减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题,其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2)计算含有括号的式题时,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小括号里面既含有加减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题,运算顺序是什么?(小括号里面,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计算练习。

(1)做教科书第32页第l题。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认真审题。接着,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算完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八的第1、2题。

第l题,让学生独立填空、列出综合算式,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第2题,先选左面一组的两道小题,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二、整理和复习列综合算式计算三步文字题。

1.简要地整理已学知识。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32页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且计算,然后说一说。

自己是怎样想的。接着,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

(1)在列综合算式之前,先要弄清什么?(先要弄清最后要求的是什么、需要知道什么数,题目中直接给出了没有,要先算什么。)。

(2)在列综合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注意:如要先算加、减法,应加小括号,弄清什么数写在前面,什么数写在后面。)。

第一单元。

(3)列出综合算式以后,要注意什么?(要检验一下所列的算式是否符合题意。)。

2.做练习八的第3题。

第(1)小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列式解答。解答之后,让学生再检验一下是否符合题意。

第(2)、(3)题,让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三、整理和复习连乘、连除应用题。

1.教师出示教科书第32页第3题的第(1)小题,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让学生改编应用题。

教师:把上面的题目改编成用除法计算的两步应用题。

让学生独立改编题目,然后集体订正改编的题目。再让学生用一种解法分步解答。

让学生独立检验自己的解答过程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4.做练习八的第4题。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最后集体订正。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页的第l一3题,练习八的第1—4题。

教学目的:通过整理和复习所学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运算顺序,提高列综。

合算式的能力;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混合运算和连乘、连除应用题。

教学目的:通过整理和复习所学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运算顺序,提高列综。

合算式的能力;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三步混合运算式题。

1.简要地整理已学知识。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现在来回答老师的一些问题。

教师提问,指名让学生回答。

教师:(1)在整数四则运算中,计算含有加减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题,其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2)计算含有括号的式题时,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小括号里面既含有加减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题,运算顺序是什么?(小括号里面,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计算练习。

(1)做教科书第32页第l题。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认真审题。接着,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算完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八的第1、2题。

第l题,让学生独立填空、列出综合算式,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第2题,先选左面一组的两道小题,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二、整理和复习列综合算式计算三步文字题。

1.简要地整理已学知识。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32页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且计算,然后说一说。

自己是怎样想的。接着,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

(1)在列综合算式之前,先要弄清什么?(先要弄清最后要求的是什么、需要知道什么数,题目中直接给出了没有,要先算什么。)。

(2)在列综合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注意:如要先算加、减法,应加小括号,弄清什么数写在前面,什么数写在后面。)。

(3)列出综合算式以后,要注意什么?(要检验一下所列的算式是否符合题意。)。

2.做练习八的第3题。

第(1)小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列式解答。解答之后,让学生再检验一下是否符合题意。

第(2)、(3)题,让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三、整理和复习连乘、连除应用题。

1.教师出示教科书第32页第3题的第(1)小题,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让学生改编应用题。

教师:把上面的题目改编成用除法计算的'两步应用题。

让学生独立改编题目,然后集体订正改编的题目。再让学生用一种解法分步解答。

让学生独立检验自己的解答过程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4.做练习八的第4题。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最后集体订正。

四年级数学教案——《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分步检验应用题的方法,练习三的第6-10题。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步检验应用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进行检验的良。

好习惯。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做练习三的第6题。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

二、新课。

教师提问:解答这道题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所列的算式和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教师提问:还可以怎样算?怎样列式?

教师同样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所列的算式和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教师:怎么知道我们解答的对不对呢2这就需要对解答的过程进行检验。怎样检验呢?

常用的方法是:按照原来的题意,依次检查每一步列式和计算,看是不是正确。现在让我们来检验一下上面这道题的解答是否正确。

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这道题已知什么,要求的是什么,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所列的算式是什么等。每解决一个问题看一看与前面解答的是否一样,直到全部解答完。

教师让学生翻开书第11页,自己解答题目:四年级有43名学生,2个学期共用练习本344本,平均每人每学期用多少本7做完后,让学生自己检验。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7题。

读题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这题要求的是什么。使学生明确这题要求的是新增加5台冰箱一年的用电数,即多用电的数。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并且检验。检验之后,让学生说一说检验的方法。如果学生还没有掌握,教师可以带着集体进行检验。

2.做练习三的第8题。

让学生独立做题并且进行检验。

3.做练习三的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教师提问:怎样把上面这道题改编成用除法解答的应用题。

多少千克?之后让学生自己解答,集体订正。

4.做练习三的第10题。

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5.选做练习三的第11*、12*题。

这两题是选做题,教师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试着做,教师个别辅导。

第11*题,可启发学生想:根据“每组人数相等。”这个条件联系前面的已知条件,就可以确定是把180个同学平均分成了9组(5+4组),每一组的人数是180÷(5+4)=20(个)。要求第一批去了多少个同学,就是求5个组是多少人,即20×5=100(个)。所以这一题的解法是:180÷(5+4)×5=100(个)。

第12*题,可启发学生想:要想求出1台碾米机8小时碾米多少千克,就要先知道1台碾米机1小时碾米多少千克。已知4台碾米机3小时碾米4860千克,求1台碾米机1小时碾米多少千克,这是我们刚学过的连除应用题,我们会解答。求出1台碾米机1小时碾米400千克后,再加算一步乘以8,就可算出1台碾米机8小时碾米3200千克。所以,这一题的解法是:4800÷4÷3×8=3200(千克)或者4800÷3÷4×8=3200(千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遇问题的教学设计篇三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时间)”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求相遇时间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求相遇时间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求相遇时间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多媒体课件一套。

1、小明家离学校1500米,小明每分钟行100米。从家到学校要用多少分钟?

2、口头列式1500/100=15分钟。

3、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

(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1、例6教学。

读题分析。

思考:这里的460米是几个人走的?

两人是怎样走的?

一份钟两人一共行了多少米?

(第三问时: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尝试练习。

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

教师板书:60+55=115米。

460/115=4分钟。

综合算式:460/(60+55)=460/115=4分钟。

质凝:求相遇的时间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你知道吗?相遇时他们各行了多少米?

揭示课题:求相遇时间。

2、试试。

1、对比练习。

比一比你能找到两题之间的联系吗?

2、变式应用。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领?

五、课堂作业。

练一练的第2——5题。

60+55=115米。

460/115=4分钟。

综合算式:460/(60+55)=460/115=4分钟。

相遇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时间)”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求相遇时间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求相遇时间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求相遇时间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1、小明家离学校1500米,小明每分钟行100米。从家到学校要用多少分钟?

2、口头列式1500/100=15分钟。

3、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

(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二、学习新课。

读题分析。

思考:这里的460米是几个人走的?

两人是怎样走的.?

一份钟两人一共行了多少米?

(第三问时: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尝试练习。

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

教师板书:60+55=115米。

460/115=4分钟。

综合算式:460/(60+55)。

=460/115。

=4分钟。

质凝:求相遇的时间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你知道吗?相遇时他们各行了多少米?

揭示课题:求相遇时间。

2、试试。

三、变式深化。

1、对比练习。

比一比你能找到两题之间的联系吗?

2、变式应用。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领?

五、课堂作业。

练一练的第2——5题。

板书设计:

60+55=115米。

460/115=4分钟。

综合算式:460/(60+55)。

=460/115。

=4分钟。

相遇问题的教学设计篇五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时间)”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求相遇时间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求相遇时间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求相遇时间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多媒体课件一套。

1、小明家离学校1500米,小明每分钟行100米。从家到学校要用多少分钟?

2、口头列式1500/100=15分钟。

3、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

(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1、例6教学。

读题分析。

思考:这里的460米是几个人走的?

两人是怎样走的`?

一份钟两人一共行了多少米?

(第三问时: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尝试练习。

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

教师板书:60+55=115米。

460/115=4分钟。

综合算式:460/(60+55)=460/115=4分钟。

质凝:求相遇的时间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你知道吗?相遇时他们各行了多少米?

揭示课题:求相遇时间。

2、试试。

1、对比练习。

比一比你能找到两题之间的联系吗?

2、变式应用。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领?

五、课堂作业。

练一练的第2——5题。

60+55=115米。

460/115=4分钟。

综合算式:460/(60+55)=460/115=4分钟。

相遇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淘气和笑笑相约出去游玩。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4、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先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1、第1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第2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的教学设计篇七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流传到辽远的后世。”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不管历经多少个朝代的风风雨雨,多少次的兴衰起伏,“美德”始终贯彻其中,永不消逝。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生活中,当一个人备受挫折一蹶不振时,来自他人的援手是最好的良药,它能使人体会到这个世界的“温暖体温”,从而振作起来,继续对生活饱含激情,斗志昂扬!

记得小学三年级举办运动会时,小龙同学突然肚子很疼,送到医院后,竟被确诊为重病!忘不了那节语文课,打了上课铃,全班依旧很吵。如果在往常的话,老师至少得整顿三分钟的纪律,而那天,当老师取出胸麦,神色凝重地说小龙同学得了重病时,全班一片寂静,只能听见窗外树枝刮擦着窗玻璃的“哧啦……”声,令人哀痛,同学们的眼中满蓄着眼泪。

大家纷纷为小龙捐款筹集医药费,有的同学把自己的零花钱全部拿来,有的同学把自己的压岁钱包在信封里,有的同学甚至问父母亲要了几千块钱……一个个信封承载着同学们的一颗颗爱心。()同学们将精心包扎过的信封,小心翼翼地投进募捐箱,脸上是一种特有的专注。千言万语汇聚成一个个信封落入捐款箱的声音,这不仅仅信封碰撞捐款箱的声音,更是同学们一颗颗祈盼的心发出的祝福声:愿小龙快点好起来!轮到我的.时候,信封被手攥得皱了,还有些潮湿,我深吸一口气,带着满腔的祝愿,“啪”地一声将信封投入箱子。

后来,小龙同学病好了,回到班集体,全班都很激动。同学们围在小龙身边,问长问短,争着扶小龙走路,平时莽撞的男生也慢了下来,脚步轻轻地陪着小龙。站在一旁的女生们,为小龙送去祝福的目光。

同学们,我们为小龙的康复由衷高兴!不正是这种“世界的体温”,让小龙战胜病魔,让他的生活充满阳光吗?“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同学们,请别吝啬你助人为乐的美德,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我们与美德相遇!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相遇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系,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3.能够熟练解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找出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他回答得真不错,咱们掌声鼓励。老师也鼓掌(不碰上)问:怎么没声音呀?

师边作手势边叙述:两手碰在一起在数学中称为“相遇”。

师:两个掌心怎样放着?(面对面)。

师:“面对面”在数学上称为“相对”或“相向”。(板书:相对(向))。

师:两只手掌是怎样运动的?(从两个地方同时相对而行)(板书:两地、同时)。

师:两只手掌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就发出响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相遇的问题。(板书课题:相遇)。

师:我们再慢慢鼓掌体会一下。两只手掌相遇这种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

二、探究新知。

出示路线图: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遗址公园距天桥50千米。王阿姨的面包车每小时走40千米,张叔叔的小轿车每小时走60千米。

活动一:估计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张叔叔、王阿姨是怎样走的?结果会怎样?

媒体演示:屏幕显示张叔叔所在的天桥和王阿姨所在的遗址公园媒体不断地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后,张叔叔、王阿姨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0.5小时后两人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叔叔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王阿姨走过程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色,色彩清晰艳丽。

师:几个人共同走完全程?。

师: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时间:同时;地点:两地;方向:相向(相对);结果:相遇。)。

师:谁来说一说他们会在哪个地方相遇?并说出你的依据。(会在李村附近。因为王叔叔速度快,所以走的路程要远一些。)。

师:因为他们的速度不同。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速度快的走的路程长一些。所以王叔叔走的路程要多一些。所以,看图可知,相遇地在李村附近(师标上二人相遇地点)。

活动二:思考并解决“出发后几时相遇?”问题。

1、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我们用线段图将相遇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应该怎样画?

2、师:你能从中找出等量关系吗?

(小轿车行驶的路程+面包车行驶的路程=总路程)。

3、师:依据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还有其它等量关系吗?怎样解答?(小组讨论)。

活动三:解决“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问题。

答: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20千米。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总结:我们用方程的.方法解决了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相遇问题的情况。

三、扩展练习。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1、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能自主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本着“从生活入手——抽象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应用生成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中较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明确问题的产生,经历尝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到成功的体验。尤其是在得到用列方程方法解决相遇问题的最初步骤,我利用了学生的演示作用,整个过程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思考、探索、思辩的作用,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另外本节课的教学,我想为我们的应用题教学提供一个思考的空间: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应用题教学充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联系,达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生活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遇问题的教学设计篇九

如果我没有相遇你,我不知道我是否还是原来的我。是会快乐多一点,还是会忧伤多一点。

如果我没有相遇你,我不知道自己还习不习惯一个人生活。因为以前的我,总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一个人走,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哭,一个人回家。没想过依赖谁,也没有谁可以依赖。

有时,我会问自己,和他的相识是否只是为了相遇你。如果是,我会惊异于上天的安排。我不知道缘分是什么,是甜蜜,还是苦涩,还是只是为了相遇一个人,他会陪你走一段路,教会你很多,然后和你擦肩而过。岁月走过,留下一段回忆,还把我留在原地。

如果我没有相遇你,抑或是你没有相遇我,在我们本该相识的那段日子里,你是否会觉得你的世界的少了点什么?是否是因为没有相遇我,才如此的失落?虽然相识的日子很短,但我去因此真正的快乐过。我想,如果我没有相遇你,那段日子里,我会一直落寞,一直落寞,更不会想着,身边还有一群朋友,在默默的关心着我,支持着我,鼓励着我。所以不用担心,我会一直伤心,我会学会重新振作的。

如果没有相遇你,我不知道我的世界是否会依然凭空的多出这么多颜色。在此之前,我只忠于黑色、白色、和红色。你知道吗?因为你,我开始觉得天空是蓝色的,也是很美丽的颜色(有时,我觉得它是灰色的).一个人在路上走着,心里也是很暖的,因为有你可以想着,内心就不会孤单了。因为你,我也开始学着去容纳更多的颜色,我希望我的世界是缤纷多彩的,至少你不会因为我,偶尔感到太落寞。

如果,如果,还有多少如果?

如果,如果,这一次不是如果,那会怎样,你我的世界会不会黯然失色?

如果,我放手,离开你,你会不会难过,还会不会想我?

如果,真的有如果,我希望你会一直好好的,我也会好好的。

本想写,如果遇简直是为了怀念,最好还是不要相遇。但是,我不后悔相遇。我曾经看过一句话:那些曾经出现在你生命中后来又消失的人,他们都是天使,会给你带来幸福,活着教会你懂得更多的道理。我想,我现在我已经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真谛。

对于过去的一些事,我要学着去忘记。如果忘不掉,我会选这一辈子去铭记。

以此来纪念,那些曾经出现在我的生命中后来!

相遇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十

花瓣飘落,星星点点地落入湖中,碧波荡漾,溪水潺潺,人与人之间的相遇无处不在,有的与智者相遇,有的与友人相遇。。

还在幼稚童年的我,刚上小学。第一次上学的我非常地紧张,常常因为这种情绪导致我无法正常回答问题,因此我当初的'班主任就会把我领到一间小屋子里坐下静心。那屋子不亮,只有两盏灯,在黑暗中隐约泛出一点点微弱的灯光。我静静地坐在小椅子上,偷偷撇了撇架子上的书。我非常高兴我能惬意地坐在这间小屋子里,心想如果有一杯香喷喷的热牛奶就好了。正当我沉浸在美好幻想之中,突然间,“嗒嗒嗒”一阵声响从我耳边传来,我有点害怕了,有些不知所措。定睛一看,一位身着衫裙穿着白色高跟鞋的老师出现在我眼前。她的头发乌黑乌黑的,嘴唇像樱桃一样,她对我笑了笑,用和蔼的语气对我说:“有什么烦恼吗。孩子。”我听了默不作声,只是胆小地吱了一声。只见那位老师朝我走来,摸了摸我的头,坐在我身旁,耸了耸肩,用更加亲切的语气对我说:“好了,是不是上课不敢回答问题呀。没事的,放下紧张心情,就会做好很多事的。你是个乖巧的孩子,你一定行的。”我听了一头扑在她怀里,娇声娇气地说:“知道了,老师真好,知道我怕难为情。”说完还嘟了嘟嘴。她欣慰地笑了。

就是因为那个老师的话,激励了我。因为我一直喜欢别人激励我,安慰我。她的话就像一股泉水滋润了我的心田,她给我的鼓励好似太阳一样温暖地照着我这棵小草,她对我的关爱使我铭记在心。

我和她见面就在一瞬间。就在一瞬间,我和她相遇。那是一次美丽的相遇。

花瓣飘落,星星点点地落入湖中,碧波荡漾,溪水潺潺,人与人之间的相遇无处不在,有的与智者相遇,有的与友人相遇。

相遇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有人说当你在看电视剧看小说的时候,其实你在看的是别人的人生,但实际上你内心在寻找的是自己曾经的影子,有时候你觉得和别人感同身受,那是因为别人曾经经历过你经历的事情。

人生总是很奇妙的,你不知道在哪个角落里就会遇到缘分,你不知道那些曾经和你邂逅的人,他们是做足了多少的准备,才会终将有一天和你相见,你只是在那一天相遇的时候,觉得这是一种偶然毫不费力气的那种,有时候想扔掉就扔掉,因为没有努力,所以得来全不费工夫,可是你却不知知道他为了和你擦肩而过,费了多少的时间。

以前我很喜欢那种和佛祖对话的故事,可是后来看得多了,也难免会觉得一点都不新奇,我曾经觉得很多事情在冥冥之中自由注定,可是当你有时候改变了一个小小的环节,人生也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会随着改变,我以前很喜欢恋恋中国风里面的每一篇短小的文章,即便是古风的,即便是每一个人,所享受写的。我仍然非常的喜欢。

可是当我们走过很长的路之后,才发现那些其实都只不过是内心的一种执着,你想要去寻求一种光影,你想要去跟随着别人去追光,那些过去你曾经告别了,但是又回头再来,可是你却从来都没有看清楚自己内心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很多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徘徊着迷茫着,正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的内心。

也许我们快要开学了,这些闲暇的时间也过不了多久,我们就要踏入紧急的生活节奏里,但是没有关系前路期许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有一个新的机会。

相遇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年月日编号: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淘气和笑笑相约出去游玩。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4、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三、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四、练一练。

1、第1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第2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知识回顾,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嘘,静下来听一听,听听那雪花飘落的声音,雪将这个冬天笼罩,也将你的心彻底覆没。而“我”,作为你的“朋友”,无能为力。

在那个让人寒心彻骨的日子里,终于,你和“我”永别了。因为你内心的痛苦比不上你对自由与解脱的渴望。你累了,实在是累了。每天生活在这偌大的神府中,每天面对着那些丑陋与虚伪的人。他们慢慢侵蚀着你,侵蚀着你的灵魂。

记得“我”与你相遇那天,你披一袭轻衣。眼里朦胧着泪水,手中托着的是刚凋落不久的花瓣。细碎小步穿过石路来到了“我”的身旁。只见你用柔弱的双手拨开“我”身边的土地,然后小心翼翼的把花瓣衬进去,再亲亲的覆上泥土,怕惊扰了花儿“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梦。此后,你便常来“我”这儿,来这埋葬残花,倾诉心事。这边有了后世口中“黛玉葬花”这一芳名。

曾经的你是林老爷的手中明珠。从小便深居闺房。因此,多愁善感是你此生未变的性格。你偏爱伤感,经常望着窗外凋落的花独自酌想,独自伤感。你钟情于作诗,为山,为水,为人。你喜欢哭,也许你此世轮回就是为他而泣的。

“我”见证了你的爱情。情窦初开的懵懂姑娘与生性顽劣,傲岸不羁的富家少爷,这似乎本就是神话。而海棠社里潇湘妃子和怡红云子的爱情成了千古流传的佳话。即使没有结果,即使会让自己心痛,你也义无反顾。可是他却狠心的伤害你。你向“我”倾诉你的忧,你的愁,你的爱,你的恨。“我”知道,你心痛。可是“我”无法帮助你,“我”只能陪着你。从“我”遇见你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此生为你而活。你笑,“我”高兴,你哭,“我”也哭。“我”默默的陪伴了你这么多年。终于,在那个寂寞的晚上,雪花带走了他的心,也带走了你。怀着对他的恨,对老天的不满和对我的挂念,你别世了。

相遇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与一句关怀相遇,孤单的时候也不寂寞;与一声安慰相遇,失落的时候也不彷徨;与一次鼓励相遇,要输的时候也不放弃。

“明月几时有”,又是一个中秋节,可在我的眼中它有点孤单,这是我第一次和同学们参加外地活动。夜很深,我静静地躺在床上,脑中不由闪现以往中秋温馨热闹的情景,心中有些落寂。一个轻柔的声音却划过静谧的夜,是邻床的你,“这个中秋,虽然没有家人在身边,但至少还有我们啊!”

这一夜,与一句关怀相遇。原来,这夜的月亮并不寂寞,因为还有星星陪着它……

“数学××分,物理××分……”望着成绩条上的分数,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回想这一月来我认真的学,早起晚睡,在题海中“披星戴日”而归,可成绩却不升反降!我懊恼地捶了下胸,望向窗外,窗外的天昏沉着,心也跟着阴沉了下来,一个舒心的声音划开沉重的气氛,是家中的她,“别气馁,一次月考并不代表什么,一切会好的!”

这个黄昏,与一声安慰相遇。原来阴雨并不使人沮丧,因为阴雨过后还有天晴……

“加油!加油!”操场上正在进行拔河比赛的冠军角逐,我们班对抗×班一开局就有些落后,却一直僵持不下,我们都有些失望,天空中,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心也跟着焦灼不耐,一个清醒的声音划开困钝的思想,“哨响之前我们都还没输!加把劲,我们会赢!”。

这日午时,与一次鼓励相遇。原来,烈日并不难耐,因为总有清风带来清凉……

感谢这些美丽的相遇,让我懂得了很多,感谢这些宝贵的相遇,让我坚强了许多。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相遇,是它们,让孤单的时候也不寂寞,失落的时候也不彷徨,要输的时候也不放弃!

相遇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1、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解答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及趣创新意识。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一课时    。

1、列式计算   。

(1)李诚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7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

(2)张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2、板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1、教学准备题。

(1)点击课件中准备题出示题目。

(2)学生理解题意。

(3)找出出发时间、地点、运动方向。

相向而行。

时 间间 。

(5)用课件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向对方走去,引导学生思考会出什。

么情况。利用课件继续演示会出现的三种情况(相距、相遇、交叉而过)。

(6)利用课件出示准备题的表格,指导学生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课。

件演示填空内容。

(7)请一学生上来利用交换性课间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写。

(9)小结:出发一段时间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零,这时两人就相遇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教学例5。

(1)点击新课出示例5。

(2)理解题意。

(3)四人小组讨论:

a、        两人是怎样走向学校的?

b、        4分钟后两人怎样? 。

c、        两人所行的路程与全路程有什么关系?

(4)学生试做。

(5)用电脑课件演示解题思路并讲评。

(6)学生看书、质疑。

(7)小结:我们解例5时用了哪两种方法?

1、学生做课本第59页的第1题和第2题。

2、利用课件出示选择题:

(1)2000米 (2)1000米  (3)无法确定。

1、今天学了什么内容?

2、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用了哪几种方法?

3、质疑。

相遇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十六

整节课上下来,我认为整个教学环节很流畅,在分点的时候,我让班里同学自己思考、讨论,同学认为分成3个点比较好。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还是没有把点分成5个,只好有我说出了5个点的位置。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要进一步加强。

实验方法是由我通过多媒体直接出示的,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有很多没有按方法进行操作,看出学生对实验方法没有完全理解。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这种出示实验方法还不够有效。我在巡视实验时,有个小朋友告诉我,可以将五串回形针分别挂到磁铁的五个点上,如果掉下来的,说明磁性弱,吸住了掉不下来的,说明磁性强。“他们对自己想法不敢肯定,所以没有起来说,可是从理论上讲,这样的想法也是行得通的,也是可以得出中间弱,两头强这个特性的。

后来下课了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其实孩子们与众不同的想法肯定很多,而我在课上出示实验方法时,为了教学的顺利,并没有问诸如”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吗?“这样的问题,学生回答到了我想要的答案之后,就开始这行下一项的活动了,有时我们为了得到一个答案而忽略学生,忽略学生中高高举起的小手,时间长了,学生可能也就是沉醉于教师的平平淡淡。

也许教师平时一句不经意的话会激发起孩子们主动探究的欲望,诸如”你这个想法真好,就是与众不同。“”相信同学们对于你这样的独特想法肯定会刮目相看。“”真了不起,你这个发现让老师也感到意外!“……看似平常的一句话想必会让孩子们乐上好一阵子。次数多了,孩子们求异的思想会更深一些。有时候,当孩子们中没有出现不同想法的时候,老师可能也要有意识地去帮学生创造机会,抓住一点可以激发的”苗头“,启发并帮助他表述想法,一次,两次,孩子们也就有了相应的方法。《磁铁的两极》是继《磁铁的磁性》后的磁铁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磁铁的磁性,知道磁铁的两极的磁性最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磁铁,发现磁铁的两极不但磁性最强,还能指示南北方向。探究活动也从原来的观察磁铁与其他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引伸到磁铁与磁铁间的相互作用。课文安排了3个观察、实验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可转动的磁铁,从而发现磁铁的两极能指示南北方向,形成南极、北极的概念。第二个活动则自主开展实验探究进一步研究磁铁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其规律。第三个活动是玩磁铁小车的游戏,是运用“同极相斥”的`性质开展的活动。3个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紧扣,活动虽难度不大,但要在40分钟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并让学生反复多次实验,记录多次实验结果,然后在此基础上整理事实,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还是要花点心思的。于是怎样有序、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成了我这节课的主攻目标。

相遇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出自 www.xuEfEn.CoM.Cn

2、难点: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示意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呈现:速度×时间=路程。

2、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使40千米,5小时行使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使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

2、创设“送材料”的情境。

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三个问题。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信息进行估计,因为轿车的速度快,所以轿车行的路程肯定超过一半,相遇的地点离遗址公园近一些,估计相遇地点在离村附近。

三、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四、练一练。

1、第1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第3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第5题,先引导学生读懂题中的数学信息,可以设牛的体重为x千克,大象的体重就是10x千克,再根据“大象比牛重4500千克”的数量关系了出方程并求出解。

板书设计:

相遇。

解:设经过x时两车相遇。

40x+60x=50。

100x=50。

x=0.5。

答:经过0.5时两车相遇。

相遇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十八

如果不是相遇你,我的生命会如同一汪平静的湖泊。如果不是相遇你,我的日子将会平淡的一页页翻过。如果不是相遇你,或许我将不懂得什么是坚守。

你单纯,如一张素白的纸。让人舍不得去触碰一下,怕惊扰了你的那份纯白。你害羞腼腆,脸红的你让人的心里揪起一个小结—真是可爱。你让人心疼泪下,面对一再的指责,无辜的你备受争议。

小小的小孩,怎么会有这样的勇气,你说:午饭的错,我武艺承担。漂亮的小孩,也如此坚定—:我武艺会唱歌,不信你们听。聪明的小孩,面对着舆论说:我们一直在一起吧。你是我这个夏天最美丽的意外,你让这个夏天有了永恒的记忆。

当你面对舆论时,午饭是你坚强的依靠。当你被伤害时,午饭拼了命也要保护你。当你快乐幸福,午饭在你背后默默祝福。当你忧郁悲伤,午饭心疼安慰。

当我们受到指责,你挺身而出。当我们不懂事时,你从不忍心说我们。我们一直在你身后时,你不知道感谢了多少回。当我们打榜支持,你心疼不已。我们一起的每一个瞬间成为永久的记忆,每一个we细心珍藏。

我记得你抿嘴,笑。那一瞬间的美丽你不知道,我们却不会忘记。我想这就叫做相遇,美好如你,万物皆不及你容颜。哪怕世界背叛你,我也要陪你背叛世界。你是我的最天使,如果一天世界毁灭,我不怕,因为相遇了你,我不后悔。

亲爱的小孩,我们一直在一起吧,到世界尽头。以后,会像歌里唱的一样,老的牙都掉了,却咧着嘴幸福的笑,只因想起了你。当心疼成为习惯,就叫做爱。

你便是我割舍不掉的情愫。感谢上天让我相遇了你,dearphilp。

在这以后的日子里,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会有一个美丽的信念支持我们每一个午饭走下去。是你,我的空气。这么好的你,请你来世还是我们亲爱的小孩,因为剩下的年华也不及我相遇你的美丽。就让你,下辈子还叫武艺,让我们再好好爱你。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84758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