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中,科技发展迅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和挑战。在写总结时,可以运用一些技巧和方法,如提问、对比、归纳等等。在情感表达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情感管理的方法,以更好地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感。
中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篇一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性能力方面比其他学科更具有优势。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语文教师更应该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利用丰富的教学材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彻底转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和落后的教学观念,树立同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教育观念。要重点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过去单以分数高低衡量学生优劣的质量标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着眼点,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对事物的质疑态度和辩驳批判精神,要改变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传统方法,转变迫使学生机械地被动地获取知识、接受教育的观念,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亲自实践,提高他们对各种事物的正确认识。这样会变“学会”为“会学”,学生的创新能力必然会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传统的思想中,教师是具有绝对权威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比如问到“弯弯的月亮像什么”这个问题时,几代人的回答几乎如出一辙,那便是“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激发兴趣,鼓励学生创新。
谈到创新,学生往往会产生神秘感和可望而不可及的惧怕心理,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创新。其实,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就能极大地挖掘这种潜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敢于发问,敢于提出新颖大胆的想法和主张。教师对学生充满好奇心的问题要特别重视和呵护,要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如“你提的问题很不错,很有见地,继续努力”、“这位同学的想法很新颖,咱们不妨一起来讨论一下”等等。这样的鼓励,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敢问、敢说,敢问别人不敢问的问题,敢说别人不敢说的想法,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方法灵活多样,激励学生创新。
1、阅读法。要想有所创造就必须先学习知识、经验和技能,创新要求学生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阅读便是储备知识的一个最好的方法。在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多阅读,以拓展知识面,丰富知识储备。如在讲过《晏子使楚》一文后,我便鼓励学生课下查阅资料,阅读晏子的其他故事。这样就让学生养成了多读的好习惯,增加了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活跃了他们的思维,为其创新打下了基础。
2、讨论法。在课堂上,老师可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有意识地创造一些“小问题”让学生讨论,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不断发表新的看法和见解,久而久之,便渐渐地形成和提高了创新能力。如在讲《麦琪的礼物》一文时,就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两个人都卖掉了家中最宝贵的、心中最珍爱的东西,买来的却成了最无用的东西,这样的做法究竟可不可取?学生们分成了两派:有人认为,为了“爱”,这种做法是对的;有人认为,爱情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连最起码的生活都保证不了,还如何去“爱”?两派同学进行了激烈的辩论,通过争论,学生们对问题看得更全面,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3、想象法。在教学中,我总是让学生尽情发挥、大胆想象。讲《背影》一文时,读到父亲为我去买橘子的情节,我就让学生推测父亲的内心活动,体会他的内心世界。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在讲古代的诗词时可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诗人的形象,想象诗人所描绘的名山大川的形象,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大胆创新。
4、逆向思维法。即让学生抛开常规的思维方法而采用反向的思维方法。如在写《我的老师》之类的文章时,学生们大都是赞美老师,而我就会指导并提醒学生:老师不是圣人,他们也只不过是食人间烟火、吃五谷杂粮的凡夫俗子,有着人所共有的七情六欲,所以他们也有缺点和错误,大家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大胆地写出你们对他们的看法。后来,就有学生在作文中写出了老师们存在的一些问题,语言恳切,很有新意。
5、实践法。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的舞台,使其有用武之地。在教学中可让学生亲身实践,如学习《白毛女》之后,可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对人物的性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文章的写法、布局有了更科学的想法,从而也会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另外,还可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和社会调查等,让学生走出课堂,多实践、多锻炼,促使其不断创新。
中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篇二
摘要:语文课程一直是教育知识体系中的课程,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文章在分析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以多种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采取自由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三个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教学模式。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不仅要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于学生,更主要的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现阶段,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而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策制定出多种教学方案,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教学,增加学生间的互动,以此带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而教师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课堂上依旧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降低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得到发展。如果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那就更不用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而很多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根据书本内容进行知识讲解,教学模式太过单一,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同时更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师一定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以多种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简单的课本知识讲解也无法适应学生对学习的更高要求,所以,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锻炼学生自主分析能力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之一。其中自主阅读、自主观察以及自主学习等都是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模式灵活进行教学,拓展学生的认识。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一切创新的可能都来自于教师的引导方式,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教师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呈现新鲜有趣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积极学习,创新思维。
(二)采取自由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应抓住小学生好动爱玩的特征,设置自由式教学活动,将游戏融入到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游戏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游戏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才会主动去学习。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的思想就永远得不到进一步发展。所以,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进行创新式教学。例如,在《乌鸦喝水》一文教学中,先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阅读,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并提出一些问题,如“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如果不用小石头增加水的高度,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乌鸦喝到水?”,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力,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积极作用。
(三)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较少,导致大部分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疑问,所以对很多语文知识并不能真正理解。其实,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不是不尊重教师,也不是一件不好的事,相反,不断提出质疑是培养自身创新思维能力的必备品质。因而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提问。事实证明,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探索语文的奥秘,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三、结语。
语文教学对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与创新密不可分,俗话说:“教育是知识不断创新以及传播的主要根源,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途径”,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创新和探索,才能使人类接触更多的新知识,才能开拓自己的视野。而要进行创新教育就要消除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教育界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利用课堂的优势,以多样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以此来达到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月冉.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学周刊,,(21):144.
[2]谷卫茹.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j].学周刊,(11):79.
中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篇三
情境教学正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只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置适当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我提前做好准备,购买了各种月球模型,在导入新课时,我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遥远星球的朋友,留给学生一个悬念,然后出示月球模型,把它们放在讲台上,学生被这些陌生的模型吸引住了,他们很想了解这些事物。我抓住机会,讲解课文。这样的教学,学生从眼前的景象联想到远古时代的地球,比起一味不停的讲述更保护学生富有灵性的思维,打开了学生智慧的大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
无论是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结果,还是学习实践经验都说明:只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尽量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手去做、用脑子去想;动员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使信息大量地、潜移默化地存贮进学生的大脑之中,使信息从多方面形成联系,以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春》一课时,简单讲解后,我让学生围绕课文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寻找答案,用笔记下的问题答案,不找不到答案的问题暂时放在一边。老师做简单的提示,让学生交流讨论,在交流中相互激发兴趣,发挥出活力。通过针对不同感官地训练,能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掌握应该知道的知识,形成有用的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的活动,巧妙组织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语文课堂生动有趣。
三、打破常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想马上知道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可以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这是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消除学生的疑惑方法,令学生赞叹老师的学问。但这样只会使学生不愿意动脑筋,总想依靠教师。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考虑学生的情况,不询问他们的困难,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没有头绪的、毫无意义的思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的目的,同时学生也会觉得没有什么收获。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打消顾虑,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展开他们自己的想象去解决问题。我们应注意给他们说明白道理,教给他们办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进步,以培养创新精神。如在教学《伤仲永》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想?”一些学生认为对老师有礼貌,要尊重老师。有的学生认为学本领要有耐心,不能骄傲。有的学生认为学本领不能不懂装懂,自以为是。有的学生认为学本领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他们根据自己的体会,发表各自的见解。最后,我将他们的意见归纳概括为,我们都应该以小燕子为榜样,无论干什么事要有耐心,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坚持到底,这样才会把事情办好。这样做,打破了学生常规的单一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换位思考,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学会辨别是非曲直,学会在批判中接受,在接受中批判。
五、关心爱护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
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师不能有所偏爱,只关心某一部分学生,忽视另一部分学生。不能单以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水平。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闪光点,身为教师。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外在表现,进而推测其内心想法,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优点,发现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能。如果教师不关心他们,忽视他们的存在,稍微出一点错就责怪他们、批评他们的不足之处,往往都会给学生造成无形的伤害,留下心理上的阴影,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更加不想学习,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没有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多鼓励,少批评,给每一个同学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还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成长,让爱的阳光洒满教室的每一个角落,绝不留下阴影,使整个课堂热闹起来。
六、结语。
总之,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机会给学生说话,让他们交流,共同探究,在交流中增长知识,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使语文课堂成为温馨的精神家园。
中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篇四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此教育模式是现阶段语文教学中经常应用的教学方式,其主要是教师经过对课本的全面了解,然后在课堂的教学中选用合适的情景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老师设立的情景案例中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的想象,发挥出自身的学习观念,提升了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选用适当的道具进行情景教学的设置。在课堂上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荷塘月色的音乐,让同学们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景与静谧的氛围,使其触景生情,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深层次地展现出课本上《荷塘月色》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在浓烈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认为《荷塘月色》中哪里最吸引你的眼球?”“在《荷塘月色》这样的静谧美景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然后学生带着老师给出的问题进行《荷塘月色》文章的学习,在对文章充分理解的情况下,找寻问题的最终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语文思维逻辑得到一定提升。
在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明显不同,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知识的研究,而以往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能力。这样就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完全不理解知识的深刻含义,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挥。所以,在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章时,教师为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此篇文章的学习,教师把文章中的教学问题一一给各个小组的每一位成员,让学生在文章的学习中找寻问题的具体答案。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出各个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想法与理解,找到不尽相同的答案,然后在小组之间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最后进行总结。同学之间会取长补短,学习他人的思维方式,然后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弥补,这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其领导能力,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语文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考虑。制订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能力。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习的实际思维方式,对其思维想法进行针对性培养。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雷雨》这篇文章时,在分析文中周繁漪这一人物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述此人物的形象,按照学生的自身想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想象,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再予以补充,告知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讲述周繁漪这一人物形象,比如周朴园的妻子、周萍的情人等等,讲述每个身份的意义所在,然后根据文章内容,给周繁漪这一人物进行具体定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想法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这样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想法,使其主动探索语文知识的深刻含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有按照学生的自身学习思维实施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模式,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必须培养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这样有助于他们的知识积累,使他们的思维深度更加深化,在考虑问题时也就更加全面。思维可谓是开启学生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可见其重要意义。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关键要依靠教师的培养策略,主要有情景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及个性化思维培养模式等教育模式。教师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让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课堂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语文思维能力。而且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完全沉浸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
参考文献:
[6]温艳.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10):111-11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篇五
1.1明确课题研究原则。
1.1.1坚持有利于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1.1.2坚持可行性、发展性、实效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1.1.3坚持“小、精、实、新”研究特点与语文特点相结合的原则。
1.1.4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与师生教学相长,和谐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1.2明确课题研究任务目标。
1.2.1通过开展研究,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形成简洁,实用的课堂教学策略或基本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使教学达到优化的目的。
1.2.2促使个人将内化的教育观念转化为与时俱进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师执教水平,增强教师业务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
1.2.3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以此评价机制为导向,强调双向反馈的功能,促进课堂实效性的提高。
1.2.4探寻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模式,改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2.5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与教师的教学思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语文课上成生动有趣,学生能说会写的情感教育课,要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自己悟出文中的人生哲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才能,而不是象以前那样教师告诉给一个结论去死背。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时刻记住这一点。我们教学生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变得灵活机动,会用所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死读书,读死书。
2.课题研究方向要明确。
2.1尊重学生主体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差异和学生情感、态度、性格、气质、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及学生学习的接受性,再造性和可塑性,从班级学生个体实际出发,从制定教学计划、备课、上课、课后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成绩考核等各个环节常规工作入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2.2在研究中,要从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差异,思维品质差异,学习品质差异(习惯、方法、态度等)和学生潜质差异入手,强调个体全面和谐发展,突出整体推进,探寻规律,总结方法,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研究成果。
2.3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课题实验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做到有事实、有数据、有比较、有鉴别、有思想、有对策、有发展。
2.4要充分发挥个人智慧在研究中的独创性,又要统筹集体智慧在研究中的广泛性和互补性,采取个人探索,大家讨论、交流,整体推进的策略。
2.5在实施过程中要优化过程,突出实践,抓到重点,注重质量,体现出四个“为主”,即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学校教师为主,以学生学习发展为主,以全面提高质量为主。
2.6在课题研究中,要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让课题研究与校本研训紧密、有机结合,使教、研、训三位一体,整体推进。
3.研究步骤及时间安排要合理。
一般课题研究为期三年,其间共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实验阶段、成果整理阶段和成果应用阶段。
3.1初步实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确定研究课题,明确目标任务,确定研究方向,学习并掌握先进理论,进行广泛交流,掌握研究方法,初步进行课堂教学实验,进行第一阶段小结和阶段性成果整理,即教师个人要有课题研究计划和阶段小结,同时将一些较好的经验总结整理以备第二阶段开展应用。
3.2成果整理阶段。全面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实验阶段,开展各种形成的研究活动,初步归纳整理出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差异性的一般规律和教学策略,教师个人写出第二阶段小结,围绕个人所研究课题写出相关论文。这一阶段教师把自己好的经验成果进行整理消化,以备以后能够很好应用。
3.3成果应用阶段。巩固第二阶段成果,对初步成果进行大面积课堂教学验证,在校内把课堂教学实践纵深推进,同时,扩大交流,弥补弱势或缺陷,不断完善。
教师个人要展示个人的研究成果,一种是课堂教学实际展示,上好一堂公开观摩课;一种是物化成果展示,写出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保存好研究过程中的资料等。以备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将好的经验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相信只要认真总结自己好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有效。
中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篇六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参加的一个统一的脑力劳动过程。教师的脑力劳动应当跟学生的脑力劳动相结合,而最终目的还是学生开展积极的脑力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该是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
一、激疑。
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要学得知识,就得思考,而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疑问则是思考的开端。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动力。求知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解疑欲、解惑欲。为此,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有所发现。教师不是把整理好的知识预先包装好,一包包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探求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辩别、分析、归纳,亲自获得知识。教师备课不仅要备知识,还要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
1、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在授新课前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阅读,发现问题。学生初步自学课文明,要求做到三看一查一提问。三看就是看课文、看注释、看课文前后编者的引导与设计的思考与练习;一查就是查字典、词典与有关的工具书;一提问就是提出自己阅读时不清楚的、有疑问的、不会解答的问题。学生自学前教师可提些思考的问题加以启发。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会提问题,尤其是有质量的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开始学生生疑往往只在文章字词的表面,这个字怎么读,那个词什么意思,教师要指导他们深入到篇章之中,把文章的前前后后,段落与段落之间联系起来思考。当学生生疑有所进展时,教师再拓开他们的思路,要求他们把阅读的课文与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思考。
2、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启发学生动脑筋思考。
有些课文,或课文中的有些词句,学生阅读时一晃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或者是容易发生差错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故意设疑,激发学生思考。
3、抓住矛盾加以展示,激发学生思考。
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二、辨疑、析疑。
思维从发现问题开始,但要不断深入进行,却有赖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逐步展开。教师激疑、生疑后,要注意设置辨疑、析疑的条件与气氛,引导学生谈看法,摆见解,比较,分析,判断,推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回答,应该在头脑里立刻进行梳理,分主、次、轻、重,按一定的顺序巧妙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逐一解决,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寻找答案。教师千万不能因赶进度而丧失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再说,教师不是所有的方面都超过学生,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常常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火花。这种火花是思维进入最佳状态的闪耀,教师敏捷地抓住这些火花,把它在全班学生心中点燃,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效果会大大加强。可以说是拨亮一盏灯,照得通屋明。
1、注意调动学生仓库里的知识。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学生知识小仓库里的知识,使其运转,发挥作用。学生的基础不是零,他们有知识库存,即使是程度差的同学也是如此。温故而知新,应启发他们运用旧知识,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灵活地运用各种比较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从思维的类型看,可以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从思维的过程看,可分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等。要发展学生这些能力,在教学语言文字时经常采用比较的方法可收到一定的效果。教学中比较的天地十分广阔,古今作品之间、中外作品之间、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间、文章的遣词造句、材料的选择剪裁,等等,都可以通过比较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进行训练。教学时可采用纵向比较的方法,促使学生进行垂直思考。古今作品比较,课文中前前后后的比较就属这一类。
3、鼓励创造精神。学生辨疑、析疑时,教师无论如何不能以自己思考问题的范围给学生画地为牢,叫学生就范。学生思考问题通常有一种习惯性的思路,如怎样根据种种事实下判断,怎样进行分析,进行归纳等。有时由于某些因素的触发,会突破习惯性的思维的羁绊,闪发出创造性的火花。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种种因素,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三、重点突破。
课堂上常有这种情况:举手、质疑、辩论常集中在某些学生身上,他们学习得特别主动积极,而有的学生主动性就差些。对他们必须深入了解原因外,要采取重点帮助的办法,为他们创造条件,促使他们开动脑筋,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思考能力是逐步培养的,发表见解的能力是逐步锻炼的。
在难易适度上做文章。教练员训练运动员要善于发挥每个运动员的才能,教师训练学生也是如此,要认清学生的差异,使程度好的、中的、差的,思维敏捷的、迟钝的都开动脑筋,有所进步。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尤其要保护他们的点滴进步,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有难有易,有简单有复杂,高低兼顾。
变换训练的方式。不能总是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可指符号,学生可齐拾,可轮流答,重复答,跳答。采用多种多样训练方法,目的都是让学生的脑子转起来,动起来。
总之,教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指导和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脑力劳动学习语言文字,利用学习的认识规律为学生语言和思维的训练领航开道。
中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篇七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集情感教育、能力培养、思维训练为一体的基础学科,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对此,本文就目前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展开了相关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现状;培养方法。
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民族创新能力的提升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的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国际创造性人才和民族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应在各个环节加强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课程,重视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完成的教育目标。笔者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从目前的发展现状和具体培养方法展开讨论。
据调查,我国大多数学校的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度不高,教学效果令人担忧。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以认知能力为主课堂上依然延续“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一味地将知识点强塞给学生,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爱动脑思考,遇到问题也习惯教师给出现成的标准答案,甚至有些课后题通过课本上的注释和查字典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愿自己完成,抄答案和抄作业现象非常普遍。2.学生思维狭隘小学语文教学所有课程中教材课文的讲解占百分之八十五左右,教学重点内容也不过是字词积累、课文内容理解、背景知识学习、写作技巧掌握等,小学语文教学完全依赖于语文教材,尽管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节奏把握良好,但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师提问的问题限制性太强,学生只能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回答,造成整节课学生几乎没有独立发言的机会,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3.评价语言单一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太过单一,对于不同学生的'问题回答往往给予一句简单的“很好”“不对,再想想”就算是评价了,没有结合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不同表现相应给出具有针对性的评价,而评价内容中缺乏对学生基本的鼓励,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1.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学生追求知识的最大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思维也将立刻变得活跃,如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广大语文教师目前最关注的问题。语文教学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合理安排课程内容,适量添加游戏环节或增加趣味性小故事等教学方法,在课本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课程《晏子使楚》一文的学习,教师完全可以先安排学生课前做好预习,了解背景知识、熟悉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和动作细节,之后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表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发挥。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对人物形象的掌握过程中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是一节非常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2.设计探索机会,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作为创造力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以重视。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设计一些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最近的一次以蝴蝶作为写作对象的作文课上,笔者准备好相关的材料,向学生介绍了蝴蝶的特征、生活习性以及与蝴蝶有关的歌词、诗句等,介绍完毕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命题写一篇作文。学生的写作都极具特色,其中包括对蝴蝶美丽的赞叹,对破茧成蝶过程的惊叹,也有对蝴蝶一生为了追求美丽而付出的代价的客观评论等等,让笔者颇感震惊。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发挥想象的同时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巧,才是小学语文教学之要义。
3.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想象是创造和创新的原动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有必要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本身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这些无疑都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有利条件。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因势利导,创设一定的学习氛围,通过精心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问题进行思考,使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提高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总之,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课程,目前还存在些许问题。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从营造创新氛围、设计探索机会、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想象力三方面进行了总结,以期能为该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相关参考。
参考文献:
[1]魏运梅.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2]姜琪,王学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12).
中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篇八
21世纪的教育改革,创新能力已居于核心位置,教育的终极目标应定位在让学生学会思维,尤其要具有创造力.创造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品质的重要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顿悟不仅影响着教学高潮的形成及教学效率的提高,而且直接关系到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顿悟.简言之,既人们对长期探索悬念而未解决所得的一种突法性领悟,亦即潜意识蕴育成熟后,同显意识沟通的瞬间表现.)今天,电脑的功能取代了人们许多机械操作和思维活动.因此,利用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是势在必行的,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是时代赋予它的使命!
作者:吴惠仙作者单位:广东省开平市风采华侨中学,广东开平,529300刊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educationinnovationherald年,卷(期):“”(5)分类号:g42关键词:设疑激趣展开想象发挥联想竞赛促趣
中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篇九
1、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基础知识的.内容是,重在积累,关键是运用。包括的内容有:汉字的形音义,标点符号及词语的使用,辨析并修改病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续写句子,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使用常见修辞方法等。对于这一部分,同学们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日积月累,定会得到高分。
a、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b、可以把平时自己常易错的字记录在错题汇集簿上,定时集中纠正,还可以进行形似字,同音字的组词练习。
c、每学新课,先要将自己不会的词语画出来,通过查字典再结合语境理解词语,不能死记硬背;在具体语境中有的词义发生变化,一定要加强理解这部分内容。
d、课本中正文下面的注解及课后练习的词语部分应是重点。
e、学习词语应坚持“长流水,不断线”,根据自己情况,每天都要学习和积累一定的词语,到一定时期,特别是阶段性考试之后,将还不熟悉的词语用过筛子的方法挑出来,再次复习,直至越来越少。
由于时间的原因,后面关于文言文阅读和作文写做的内容王老师只做了简要的陈述。
2、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提高着重要关注的是诵读、翻译、理解和背诵。针对这些老师提出了一些相关的要求。比如在翻译中要求信、达、雅等。在背诵和理解方面也提到了分小段各个击破,借助联想,不断复习等方法。
3、怎样写应试作文。王老师简单的提了作文的开头和结尾要写好,题目要拟写的恰当特别。卷面整洁,可以大胆的引用诗词等要求。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取得好成绩。
中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篇十
1、背字典。不是在开玩笑,效果超乎想像!发明这个方法的是已故名家钱钟书老先生。
2、每天坚持写一段200字的豆腐块,没必要要求字字珠玑,主要是你可以通过这种方法知道你的脑子里缺少哪些词汇。
3、多上类似于中考教学网、资源下载网的相关教育网站,下载名校密卷,各地复习诊断试卷等,熟悉知识点与考试技巧。
4、多看一些伟人传记。不仅能起到励志的效果,对于丰富作文的内容和给文章加彩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5、即使暂时不能完全看懂也要每天读一篇或者几段文言文。读文言文最需要的是语感,经常接触对于语感的培养大有好处。
6、读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用文言文去理解文言文,不要一上来就用汉语去理解文章。学着用古人的思想理解古人的文章。
7、没事的时候多参加一些成语接龙等的游戏,有用。
8、每天早起,哪怕是走走路,新鲜的空气也会让你的思想生活更加丰富。
9、偶尔做首诗,不好不要紧,要紧的是你可以知道你的词汇到底够不够,哪方面的词汇量不够。
10、尽量不要在你的作文中用到非主流词汇。
11、多看点试卷的精析文章,而非一味地做试卷。有时候吃透一篇好的试卷精析比闷着头做十套卷子管用。
12、对于语文考卷上的前三项题目,在平时训练中,遇到自己做错的拿本子记下来,没事的时候翻翻,无须特别记忆也一样能记得住。
13、做词汇选择题目的时候,对于近似的词汇,多念几遍,培养语感。别以为语感可有可无,早早晚晚他会让你大吃一惊。
14、阅读题,在读文章的时候切不可一字一句死抠,也不能一目十行。只要按照正常的速度就可以。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第一感觉。
15、针对作文进行专项训练:一周一篇作文,切记构思不要超过一个小时;时不时练习一下为某段话拟个题目。
16、不要试图押题,猜题。只需要按照正常复习步骤循序渐进即可。
17、针对各种文体的文章做专项练习。
18、写作的时候要收放得体,别搞得憋半天好容易憋出个思路,一下笔就收不住,记住一句经典成语:过犹不及!
19、培养自己的想像能力,天马行空未为不可。
20、每天看看电视新闻,读读报纸!至少30分钟。
21、在兜里准备一个手掌大的小本和笔,碰到好的.语句和词汇,记下来。可不是只有在看书的时候,时时刻刻都要准备记。
22、每天多看几分钟广告。经典的广告往往蕴含着语言的力量。
23、培养反向思路,换个角度能让你的文章先声夺人。当然,要在言之成理的范围内。
24、培养在作文中驾驭情感的能力。
25、多看看《荷塘月色》之类的文章,多体会修辞的运用。
26、看看小小说,试着写两篇。小小说惜墨如金的精简能让你养成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
27、多记两首诗,尽量从诗人的角度理解诗歌。
28、早上大声朗读课文,不仅是用声音,还要用心读。
29、看到一个新的问题想一想有什么例证。
30、每周练习一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写段话。
31、平时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卷面整洁,字体工整。你没必要字写得比司马南还好,但至少应该让人认为你是在很认真地答卷。
中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篇十一
学习的时候,需要集中注意力,不仅眼到、口到,还要手到,即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读写结合,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写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初中生的思维是最活跃的,但也相对缺乏条理性,逻辑思维有待加强。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概括文章中心。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找出问题的重点,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讲到《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时候,先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概括文章中心,然后将自己的感受、印象深刻的句或段、不理解的地方记录好并提出来让全班一起讨论。讨论过程中,老师作为引导者在重点问题上适当点播,再将学生讨论的意见重新整合,分条列出来让学生诵读加深理解。在对孔乙己这个任务形象的理解上,可让学生将其在文章中出现的次数,以及每次出现的外貌、衣着和行为举止有什么不同一一写出,再一起探讨为什么每次出场形象都不同,以此把握文章脉络,从而加强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后,可通过描写身边的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样,课堂中掌握,课后练习巩固,把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熔于一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二、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重要。这是因为思维具有巨大的潜力,想象力和创新力通常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倘若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则世界很可能还在原地踏步。所谓创新思维,就是大脑对物质的存在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而后进行加工改造,使其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新的物像或顿发灵感,创造出全新事物的过程。学习语文,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习怎样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事物,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深加工,打破常规寻求变异、广开思路,进而有所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掘学生自由想象、突破创新的潜能。如:在《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中,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皇帝“新装”真相被揭穿后,应该如何应对那种尴尬场面;皇帝会有几种反应;揭穿真相的小孩的命运又如何;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应该如何自保等等,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多种答案。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去考虑,找出不同答案,并在尽可能出现的状况中寻找新的思路和全新解决问题的想法。通过这样的'锻炼,让学生把握文章重要知识点的同时,从而能使学生思维更加细密、灵活,产生创造性的独到见解,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四、小结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学好语文对学好其他学科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初中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研究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形象性思维、逻辑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提高和发展。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利用语文这门学科的优势,坚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积极探索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新途径,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中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篇十二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前广泛存在于文学理论教学中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首先是课堂教学的思想性与系统性呈现冲突。文学理论从一开始就是要在大量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理性的分析与思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学理论是一门专注于理性的文学分析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一组矛盾:理性分析能力培养与大量阅读文学文本如何把握二者的平衡,或者说这是文学理论课堂教学系统性与思想性的矛盾。课堂教学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文学史知识和丰富的阅读积累,这就是所谓的系统性。只有在学生大量的文本阅读积累基础上才有可能将文学理论课本中更加深入的思想分析结合起来。而现阶段我国的文学理论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思想性与系统性矛盾主要是与教材相关的。我国的文学理论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着上世纪“苏联模式”的大量残余,特别是目前仍在高校教学中广泛使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其中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生搬硬套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其次是文学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式教学存在较大问题。文学理论教学中只是把文学作品当作具体的例证来引用,但是却不能让学生明确深刻地认识到文学作品如何验证了所学的文学理论。可以说,概念式的教学在很大意义上是将文学原著“架空”了。学生往往被课堂上教师口中和课本上充斥的术语、概念弄得焦头烂额,即使遇到了相关的原著例证也由于没有读过原著而感觉混乱。因此,从文本阅读的层面来说,教师在讲授文学理论新知之前让学生课后阅读能够涉及到的文本,从而尽大可能地减少课堂教学由于学生没有读过文本带来的不便。另外,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理论教学还面临着学生参与困境。现阶段我国的高校中文系学生大都是“90后”,手机、电脑、游戏等娱乐手段将学生读书的时间压榨无几,很多学生上了四年大学竟然没有去过学校图书馆、没有读过几本正经的文学专著。这对于高校中文学生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哀。而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明确地理解文学理论的知识,往往会对涉及到的相关文学作品做长篇幅的介绍,这样既占用了学生学习文学理论的时间,又让学生更加不愿意去参与课堂学习。较为枯燥的传统文学自然比不是更能吸引学生精力的《盗墓笔记》、《鬼吹灯》、《狼群》等通俗小说甚至是网络小说。同样是文学作品分析,教师可以有限制地把流行在学生中间的网络小说拿到课堂上作为例子,带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文学理论。
2解决大众文化背景下文学理论教学的途径。
解决现阶段存在于高校文学理论教学中问题的途径主要是将枯燥乏味的文学理论更加生动形象地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具体来说有如下途径:首先是解决教材问题。学校不能再一成不变地用老眼光来面对新问题,对于学生普遍反映不能适应自身学习需要的教材要果断摒弃,而即使引用了新的教材也不能固守于这一本教材上,对于文学理论教学要采取“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鲁迅语)的态度,对于各种新出现的具有相当学术水准并且能够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文学理论教材要保佑通融的态度。新时期出现了一大批青年学者编写的文学理论教材,诸如南京大学中文系胡有清编写的《文艺学论纲》、《文学理论》(南帆)、《文学理论》(王一川)等。对于政治性过于浓烈的部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适当删减。其次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性与思想性并重。教师的引导和教育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针对文学理论这一有自身特点的学科,既要培养大学生的本学科基础知识,同时还要锻炼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将这种思维能力应用到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本学科的知识教学又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既要重视历史文论又要兼顾当前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还可以通过理论与评论相结合,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等方式提高文学理论的教学效果。
中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篇十三
现在的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学习。?但是,长期以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起主导地位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但效率不高,甚至使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课堂教学中知识的获取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才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者,参与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研究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变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方式,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地理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应“授业有方”。呆板而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厌烦和不满的情绪,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及其知识水平,不断地变革,完善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比如讲“中国的疆域”这一节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中国政区的拼图,课上计时比赛,看谁最先拼出中国全图;再比如讲“山地的地形部位”时,除了让学生观察地形模型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带橡皮泥,捏出各种不同地形部位,让学生观察等高线地形图与实际地形的关系。这样让学生在玩中做,在做中学,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挖掘地理学科中的趣味性,让课堂不再枯燥乏味。
地理学科可以说是一部知识丰富的“百科全书”,从人类最基本的吃穿住用行到商业、旅游、交通等各个方面,都有地理知识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地理学科中的趣味性,善于寻找地理与生活、生产之间的关系,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讲中国西双版纳时,借助课本的图片介绍一下美丽神奇的热带雨林。讲撒哈拉以南非洲时,让学生回家看《人与自然》,看《行者》等电视节目。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地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的教育必须从“课本知识”向“生活知识”拓展,必须从课内走向课外,使教学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了解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认知需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考,寻找各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启发设问、读图思考、列表对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空间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等多种思维技巧。因为培养思维能力是教会学生“会学”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表达能力,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深入浅出,适当点拨思路,使学生跟着老师一环扣一环地去想去说去做。
四、改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和学生拉近距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教师跟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才会以诚恳的心对待教师,才会愿意学习、主动学习。
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放下架子,转变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和组织者,不能搞“一言堂”、“满堂灌”,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再以“高高在上,惟我独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课堂上才有民主和平等,才有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学生才能消除畏惧,活跃思维,张扬个性。
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其中包含着情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逐渐熟悉、亲近,进而发展成为朋友。教师的品格,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敬业态度、责任感,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再次,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大胆、超常的想法,允许学生出错和失败。当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对课本、教师等“权威”提出质疑时,即使很幼稚可笑,教师也不要横加指责,要尽量发掘其“闪光点”,给予鼓励和支持,适时启发、引导、点拨,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不断思考和创新,而且会影响到全体学生,使他们都努力思考,勇于表现,进而造成热烈讨论乐于探究的氛围。
总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我们每位教师把握学科特性,挖掘教材,理解学生,重视学法指导,善于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样才能培养出我们需要的新时期的人才。
中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篇十四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
摘要:如今,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大语文教学观角度来看,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学生文化素养的补养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要巧妙推送、合理引导提高高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及综合素质。
高中语文教师要了解高中生的个性心理,巧妙地推送精美阅读美文,引导学生阅读思辨,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灵活的阅读方法、缜密的阅读思维和扎实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大大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一、率先垂范,巧妙引导学生提高阅读兴趣。
想要提高高中生的阅读兴趣,仅靠相应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还远远不够,最直接推动学生提升阅读积极性的还是高中语文教师,通过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给学生一个切切实实的阅读榜样和阅读方向,从而巧妙引导学生提高阅读兴趣。从这个角度来讲,高中语文教师要扩大阅读量,提升语文综合素养,通过课堂教学中不经意的优秀“诗词句段篇”的流畅展示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推动学生自学阅读、自主阅读。例如,在研读中国古典经典文学时《论语十则》《老子论道》等时,高中语文教师就可引经据典、临场发挥,洋洋洒洒地出口成章为学生“表演”一下,让学生感受中国历史经典文字的魅力和厚重,让学生陶醉在文质兼美的古典文章里。学生受教师感染自然要问:“这句名言名句是哪里的出处?”“哦,原来这句文化经典是孔子先生教诲学生的故事引用的!”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高中语文教师就不用再苦口婆心地劝学生加大阅读量、拓宽阅读面、强化阅读点了,学生自然地主动投入阅读书籍中,收获阅读的快乐,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阅读能力,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强化文本阅读,增强学生发散性思维。
多媒体信息技术弱化了文本阅读,让学生更多依赖信息技术提供的多媒体画面,更多免于思考“偷懒”地汲取阅读文本中的精美主题、优美文字和思想感情,这就是语文阅读的拿来主义,不利于学生语文阅读思维的发展和理解能力的强化,进一步影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整合语文阅读的同时,还要强化文本阅读,培养学生文章的理解能力和语文文章结构框架的整理能力、中心思想的归纳能力、词汇积累应用的内化能力,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例如,《红高粱》连续剧和电影版的《红高粱》,语文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观看,但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有认真阅读文本《红高粱》原版书籍,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莫言这位中国唯一的文学诺贝尔大奖获得者的真情实感、写作动机、写作技巧和中国文字的语言魅力,也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对文本描写做深入的思考,也才能从另一个侧面了解电影版或电视剧版本演绎的《红高粱》的二度艺术创作和导演视角……总之,只有真正与语言文字接地气,才能扎实提高阅读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明确分类阅读,有效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高中语文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分层阅读,教会学生熟悉不同文体的特征,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由“我要读”转化为“我会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语言规律,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例如,教学性阅读就要精读、精讲、精练;考试阅读理解就要精研细琢,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要强化阅读实践,并概括出阅读体验和收获;课外阅读就要泛读,追求量变到质变。同时,高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自觉阅读的效率,掌握借助工具书或通过合作探讨解答语文思考问题,找准“文眼”,深刻领会文本内涵,真正让学生在高中有限的时间阶段里掌握“读什么、怎么读、读得妙”的精读深思阅读技巧,真正引导学生掌握“口到、眼到、手到、心到”的阅读能力,达到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四、加强阅读、作文、表达的能力综合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表达能力联结起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阅读最高境界。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阅读、表达、作文的综合教学情境,让学生善于阅读,敢于表达,勇于写作,引导学生在一体式的语文教学氛围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例如,在教学《黔之驴》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工具书自主阅读学习这篇古文,不仅要默读、大声朗读,还要能用白话文声情并茂地讲述这个故事,并且指导学生挖掘思想内涵,能拓展或改写这个故事,甚至自编故事,从三个语文素养培养角度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种强化训练很贴近“应试试卷”中提供材料的主题作文训练,没有过硬过强的语文综合素养,让学生短时间阅读写作材料,理解写作内涵,撰写出优秀的主题文章,这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严峻考验。因此,高中语文教师不要割裂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这样持续的语文综合能力强化训练,才能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效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更需要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相辅相成。语文教师一定要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的课内外阅读环境,激发学生愉悦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自我阅读主体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素养。
作者简介:王益新,男,1977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研究方向:艺术化的语文课堂。
中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篇十五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需要综合型的人才。学生仅仅依靠教材中所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拥有一种对问题自主探究,并自己找寻解决方法来不断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知识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遗忘,而拥有的能力却伴随终生,同时这也对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语文教学;实践能力;创新。
语文在人际交往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它是其他学科所替代不了的,同时也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一门最基本的学科。当前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最终的目标,需要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来满足社会的需要。
一、在书写方面强化训练,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为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条件。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写字不仅要求美观,更深层次上是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在书写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在教学《荷塘夜色》时,其中包含很多优美的.句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其进行仿写,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进行创新。只有学生切身地用情感去体会文章中的意蕴,才能为学生以后的写作提供正确的向导。再如,在教学写作训练的时候,可以教学生写一些通讯稿、产品说明书、旅游景点的介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会更好地将自身所学知识充分地运用到生活中,在无形之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加强理论知识的提升,为实践提供正确的向导。
只有充分体验作品中的意蕴,才能感受到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将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例如,在教学《雷雨》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在课堂中动起来,在这个实践中充分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正确的向导。教师应该把所学知识逐渐迁移到生活中去,如,《将进酒》《过秦论》这些优秀的作品都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外,要求学生对课后知识进行拓展和总结,可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增强实践能力。这在无形之中提升了学生的素养,便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职业高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综合性强的人才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康勇。职校学生厌学现象的成因及对策[k].职业教育研究,(09)。
(作者单位河南省西华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中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篇十六
在阅读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汇,这个时候列出不熟悉的单词,翻阅字典,查找释义,然后抄写这些定义。不要输入释义,也不要只是看看而已。要想长久记忆,手抄释义作用更大。
在阅读过程中,你会产生哪些问题?带着疑问继续阅读以寻得答案。期间,可以一边思考一边将疑问及答案写在便条上。研究证明,对于那些在写作方面没有压力的学生来说,手抄笔记可以增加他们的理解力和记忆力。而那些对学习写作感到吃力的学生,应该将手抄笔记与讨论材料的方法相结合,以提高理解力和记忆力。
阅读讲习结束后,对要点进行测试。思考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故事有哪些角色?自己学到了什么?然后将这些想法用自己的话记录下来。这样,不仅便于自己记忆,而且有助于深化自己对该话题的理解。若你对写作感到吃力,可以略记一些内容,还可以与朋友或同伴就阅读的内容展开讨论。
通过着一些办法我们可以全面的改善自己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改善往往说明我们的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善,对今后的学习帮助不言而喻!提高孩子阅读能力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力帮助非常大,因此阅读能力对于孩子而言是一项必须加强的能力!
中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篇十七
阅读兴趣方面的影响。有个孩子,他的语文成绩总是名列全班最后,作文也是错字连篇。让他阅读,那简直就像坐牢一样让他难受。每天一放学,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回家看动画片。一开始的时候,父母还以为他是阅读上有障碍,最后才发现,他只是对老师让阅读的内容没兴趣。
他只喜欢读与军事有关的书籍,只要是战争方面的文章和小说,他都能快速阅读,而且能准确理解。但面对其他读物,以及学校课本里的文章,他就明显有种无能为力的感觉,不会分析段落大意,无法领悟语法,甚至读起文章来也是磕磕巴巴,语焉不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他对军事读物的独有兴趣,让他积累了很多关于军事的词汇,这让他在阅读军事读物时,顺畅了很多。越顺畅,他就越喜欢,越喜欢就越有兴趣。慢慢地,他对其他读物就失去了兴趣,只关注与军事有关的书籍,不关注其他书籍了。
直到这时,父母才意识到,他们在培养孩子阅读时,太任其发展了,所以养成了孩子只偏爱一种读物的不良阅读习惯。所以,父母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时,一方面要照顾到他们的喜好,另一方面,也要做适当的引导,及时纠正他们过度的片面阅读兴趣。
中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篇十八
亲切的笑容,温柔的声音,委婉的动作,听的人如沐春风。语文课是美的天地,我害怕把课堂弄得像战场,我希望带着孩子们像游览名胜一样,参与其中身心俱乐,心灵有收获身体也得到放松,那真是个美好的理想。
教学反思(一)。
3月7日,离高考还有三个多月的时间,每年到这个时候,我都感觉复习的脚步有点乱。相关的考点基本上都有所涉及,但是没有一个明显的从感性到理性,从部分到整体,从浅显到深度的规划,总有一种想提提不起来放放不下去的感觉,无奈之下,只好用做题代替讲课,这样下去,出现的结果就是学生的成绩大差不差,老师也没闲着。一场备考大战就在不停的做题当中结束了。我总觉得在这场备考中,我们丢失了很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师生共同攀越知识高峰的决心信心么?不像是,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怎么总是那么的迷茫困惑;在面对胜败的时候,怎么总是患得患失,无所适从;在高考完之后,怎么是那么空虚无助,知识好像没有改变命运。。。。。。我想改变,至少从现在会为下一年的真正收获而去耕耘不息。
正在复习文言文部分,学生手里有资料,把相关的基础知识总结的相当详细完备,还有相应的练习题,可是学生做起来真的很被动。课本上的文言文也学完了,我知道学生并没有把需要掌握的知识梳理出来,而是依然留在了课本上。每次讲文言文,我都要做很多的铺垫,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学生对文言文实在是有畏惧心理的。我本打算把资料上的题做做,我在仔细的讲讲就了事算了。但我想变变,想和学生共同啃啃这个骨头,尝尝其中的滋味。昨天看了一个老师提供的编故事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我就在课堂上随意实验了一下,真的没有期望很高。但是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先让同学们自己复习一下18个虚词,然后要求他们编一个故事,其中贯穿一个虚词。我怕同学们不积极,或懒得做,我就自己临阵磨枪编了起来,如果学生不配合,我可以自圆其说。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同学主动地把她写的交给我看,我示意她写到黑板上,接下来,陆续就上来了三个同学,我一看我没机会写了,就趁着他们正在板书时把我写的给大家念了一下,我可以感觉到大家很感兴趣。我下去随便看看了,发现好多同学都动了笔。上来的四个同学,一个做了一首诗,其他三个写的都是很像文言文的。同学们的表现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他们的水平也远远超过了我这个老师,我真的好好反思了。
这次教学,让我对文言文的教学有了很多想法,要赶快形成书面文字,以备来年备考用。
中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篇十九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将阅读能力作为中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反观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受知识本位教育观的导向和现实中考压力的影响,我们过分地侧重于一种“技能”训练,想方设法地训练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些分数,因此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
当然,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是令人担忧,这其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是教师缺少指导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处于放任状态。二是学生缺乏浓厚的阅读兴趣。因为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父母或老师安排和规定的,缺乏自主性。三是农村学校图书不多,还都是一些旧书,时代性不强,自然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使学生无课外书可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四是学校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五是没有热爱读书的家庭环境。农村学生的家长受自身认识的限制,对子女的课外阅读采取了一种相当敌视的态度,他们把学生看的课外书籍一律视为闲书,把学生观看有意义的影视节目视为是浪费时间。六是缺乏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由于受到中考评价机制的影响一唯的追求分数,功利性很强,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许多学校没有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缺乏评价的积极引导,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这每一个因素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都十分重要,都不容忽视。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面世,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努力改变过去一言堂的现象,让我们的阅读教学设计向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课文,有利于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向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发挥更大的效果,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度重视阅读课的教学,改革教法,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局面 。
2、阅读教学要重视理解的深刻。 我们强调语文阅读教学应体现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忽视深入的文本感受和细致的艺术分析。相反,深刻的思想碰撞和成功的情感交流并非走马观花的阅读可以达到。但必须说明的是深入的文本感受绝不是抠字眼儿,钻牛角尖;细致的艺术分析绝不是“目无全牛”的肢解,一切都应在作品本身潜在含义所能辐射的范围里。可以说,一种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在寻找作品潜在的含义、教师所理解的含义和学生所能接受的含义这三者的交叉点。而寻找的过程远比寻找的结果更有意义。因为,这种交点有时可能找不到,或者即使找到了,也不可能使最后的结论成为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但却完全可以因为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而使每一堂语文课成为精彩的瞬间而永驻学生心中。
总之,课堂上阅读课的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阵地。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阅读材料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多方位的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仅仅靠阅读课的教学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配合大量的阅读练习。
二、强化有效的阅读训练,查漏补缺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出处 xuefen.CoM.CN
三、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像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文章的体会和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发掘这种不同,激发学生的感悟力,而不是只求一个千篇一律的统一答案。首先我们不能把课外阅读仅仅定义为课外时间的课外阅读。我们教师能做的大量工作其实是在课内的。所以我们应该把语文的课堂真正变成文学阅读的天地。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再是照本宣科、“满堂灌”,而是应和学生共同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如果学生体会到了探究问题根源的快乐,并开始试着自己去阅读,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那么真正的阅读也就开始了。
课外阅读很多时候都是在课外和家里完成,这就需要家长给予配合。老师应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时机,向家长介绍学生课外阅读的整体趋势和个体情况,再针对家长文化素质较低的情况,教给家长督促帮助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让课外阅读发挥最大的功效。
四、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激发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的课业是很繁重的,如果只是机械地将一些课外内容强行塞入他们手中,只会增加他们的负担,引起他们的反感,要使学生的阅读从被-迫消极转向主动积极,就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要具体引导,激发兴趣。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在课外阅读时易受情感的支配,兴趣在于阅读一些不太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刊上,更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课外阅读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具体引导和指导,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文学欣赏课、诗歌朗诵会、演讲赛、文学社活动、甚至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各项奖励以赠书的形式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
其次要配合教学,选择读物。学期或年度的推荐,一定要根据课外阅读计划,配合教材的学习,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开列一个比较适量的系统的清单。重点要推荐一些中外名著,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作为语文老师更要广泛涉猎,及时了解阅读有关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课外阅读,这样更有利于向学生推荐书目,更有利于与学生交流,对其进行引导。
再次要传授方法,培养习惯。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必须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切实截决“怎么读”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传授这些方法要指导学生在具体运用时要不拘一格,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运用。
最后要组织交流,检查督促。在课外阅读中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间的互相影响产生的作用有时比教师指导更大。另外,交流活动还能激发兴趣,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教师应分阶段地开展一些活动:召开读书报告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开展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举行读书知识比赛;举行朗读或快速阅读比赛;举办手抄报、演讲会、故事会、网上作文比赛等等。组织这些活动要有计划,认真实施,才有效果。
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不管采取的是什么方法,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哪怕一点点,也要予以充分肯定,同时也要中肯地提出不足之处。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阅读兴趣会大大增加,听说读写能力也会全面得到提高,从而形成了课外阅读的良性循环。
五、及时积累阅读知识,拓宽视野,掌握规律方法和解题技巧。
阅读教学必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论。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在文体上,应把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在内容上,议论文指论点和论据;记叙文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发情感,或揭示哲理); 说明文或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在形式上,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说明文则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再就是要把握文章的中心段,中心句和关键词。
《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出处 xuefen.CoM.CN
六、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以写促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老师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要求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个积累本或者叫读书反思,并自取一个名字,记下课外活动阅读中的理解感悟,积累下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文辞,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应组织学生定期相互交流赏析。老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要注意督促检查,使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只要学生有了习惯,有了毅力,通过一年或几年的训练,就一定会积累下丰富的素材,下笔流畅、妙笔生花。
我们还应帮助学生解决书籍少的难题。书籍少,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阅读。通常,中学的图书馆只对教师开放,即使对学生开放,也是很有限度的,有的只许学生阅览,不能借出;有的借阅只限于教学辅助一类的书;有的图书馆成了“藏经阁”,仅仅为摆设,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来说,如果连学校都不能给他们提供起码的阅读条件,他们还能去哪儿寻觅呢?作为语文教师,应尽可能的与学校联系,让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多给学生一些方便。也可在班内,发动全体同学的力量,建立一个班级图书角。向学生介绍好的读物, 推荐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推荐优秀书报、期刊等。
最后,我还希望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们也不要再一见课外书就\"滚打包收\"了,给我们可怜的学生们一点必要的自由吧!
当然,教与学都无定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方法也是很多的,老师们也许有更好的办法,这里仅仅只是我个人的一点肤浅的看法。但是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每一位农村语文老师的职责和义务。希望我们携起手来为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努力奋斗。
1、 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开始,是打开知识的金钥匙,而好奇好问正是孩子们的天性。带着问题去学习,就会有探索的动力,收获的喜悦。如教《掌声》时问:“为什么掌声让小英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呢?这两次掌声分别代表着什么呢?”学生用他们在课外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想到的对比,就会逐渐得领悟到了掌声的真正含义。这样就会激发他们思考。又如在教学《小露珠》的理解课文阶段,我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出几点目标,各种程度的学生都有了努力方向。然后按目标系统中子目标的要求问:“课文里为什么说青蛙是“蹦”到大荷叶上,而不说它“来”到大荷叶上呢?”学生一边看图和读课文里的有关句子,一边想,并准备回答老师提问。讨论时,学生发现,有时候一个动词就可以把一个动物写活了。又如在课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中,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的关系,学生对于沙漠、骆驼的情况知道得很少,如何让学生理解呢?教师可放投影一副一匹骆驼站在沙漠里的图,通过图来理解沙漠是什么样,骆驼的驼峰、脚掌、和眼皮又是什么,然后再让从课文中充分的理解,它们在沙漠中,对于骆驼生活得重要性。教师要大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读、练、议能掌握相当部分的内容,教师的精力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上述学生的回答说明,学生为了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必须集中注意力思考,并联想他们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去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同时,认真阅读课文里的有关句子,判断在青蛙动作时时用“蹦”好,孩子用“来”好。这样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情境,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2、激发主动质疑能力
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某个词语、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有什么疑问。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自己解答或者同学之间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老师在站出来进行讲解。学生一经起启发,积极性就高起来,认真读书,主动发现的问题也多起来了。学生的求知欲强了学习兴趣也深了。如教学《石头书》一课时,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什么样的书被人们成为石头书?”“什么是化石,它有什么作用呢?”“石头书上都写了些什么内容呢?”……所以,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学生主动学习,的确能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1、阅读的内容---层次化
(1)根据学生实际推荐读物。低年级学生具有天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对新奇的事物他们总想看一看、试一试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从他们感兴趣的彩绘版的童话故事入手,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阅读时他们可以借助书中的拼音识字,结合精美的彩图,走进美妙绝伦的童话世界。教师还可以利用适当的时间为孩子们开设有关的绘本课程,和孩子们一起来品读绘本故事中的精彩内容,并且还可以让孩子们依据绘本故事的模式自己去画一画,编一编有趣的绘本故事。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孩子读书的热情,还可以让孩子们更加充分地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并且训练了孩子的思维能力。例如:父亲节快到了,我们就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去读一读绘本故事《我爸爸》,画面中爸爸那搞笑的外形极大的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再配上风趣的语言,孩子们读得乐在其中。图中画中画的形式,还让提升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通过整个绘本故事的学习,孩子们不仅深切地体悟到了爸爸爱我这个永恒的主题,而且孩子一片浓浓的深情中,亲手为自己爸爸画起了肖像,编起了故事,孩子们也在老师的引领下,逐渐得掌握了阅读绘本故事的方法;中年级的学生喜欢情节曲折、生动的故事,可推荐他们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等引人入胜的读物,如《中外历史故事》、《民间故事荟萃》、《海底两万里》、《第七条猎狗》、《爱的教育》。如果仅仅还是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已经远远不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他们更渴望将自己所读的东西,能够以读书会的形式和老师、同学们探讨、分享。所以到了中年级,在让学生阅读的同时,一定要抽出时间开设班级读书会。让学生们能够围绕具有探讨性的问题,展开讨论,提高他们对于阅读方向的引领;高年级的学生喜欢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内容,可推荐他们读科普、名篇佳作等精美典范的读物,如《鲁宾逊漂流记》、《西游记》等世界名著。
2、阅读的形式---多样化
(1)读画结合
学生读书后,总有一种想表达的冲动,根据小学生喜欢“涂鸦”的特点,可要求学生画出所读的故事情节,并配有文字说明,然后不定期地举办画展,让学生互相欣赏画作,从而感受阅读的成功和创作的乐趣。
(2)读演结合
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表演的潜能和表现欲望,这就要求学生把所读改编成课文情景剧、课文童话剧等,并且要利用班队会进行课本剧、童话剧等的表演,创造一切机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3)读讲结合
讲故事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可经常要求学生开“故事会”,给学生提供讲说的机会,为了激励学生,每次还应评出“故事大王”。
(4)读比结合
朗读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也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所以要经常开展诗文朗诵会,比一比,谁朗读得最棒,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阅读所带来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良好语感。
3、阅读的方法---具体化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除了重视教给学生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句子的方法以外,还应力求使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起来,做到以学路带教路、以语言带内容,并抓住契机引导学生领悟。千万不能把自学局限于读读、背背、抄抄。要打破框框,放手让学生自己从多种角度去预习,能尝试多少是多少,不求一样,但求一试。这样,学生会尽自己的能力去预习,长此以往,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我们还应当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以读为中心,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学的题目应当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应当根据学生之上的高低、基础的优劣、能力的强弱等差异,提出不同要求;应当结合学生的特点、兴趣提出不同要求。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机会,分享成功的喜悦,既发展了个性,又激发了学习兴趣。不同类型的文章,其阅读理解是各有侧重,有的重在获取信息,有的重在启迪思维,有的重在激励人生。提高阅读理解力,应在阅读教学中循序渐进进行训练。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想结合,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外相得益彰,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成功。
中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篇二十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需要综合型的人才。学生仅仅依靠教材中所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拥有一种对问题自主探究,并自己找寻解决方法来不断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知识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遗忘,而拥有的能力却伴随终生,同时这也对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语文教学;实践能力;创新。
语文在人际交往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它是其他学科所替代不了的,同时也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一门最基本的学科。当前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最终的目标,需要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来满足社会的需要。
一、在书写方面强化训练,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为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条件。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写字不仅要求美观,更深层次上是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在书写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在教学《荷塘夜色》时,其中包含很多优美的句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其进行仿写,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进行创新。只有学生切身地用情感去体会文章中的意蕴,才能为学生以后的写作提供正确的向导。再如,在教学写作训练的时候,可以教学生写一些通讯稿、产品说明书、旅游景点的介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会更好地将自身所学知识充分地运用到生活中,在无形之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加强理论知识的提升,为实践提供正确的向导。
只有充分体验作品中的意蕴,才能感受到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将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例如,在教学《雷雨》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在课堂中动起来,在这个实践中充分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正确的向导。教师应该把所学知识逐渐迁移到生活中去,如,《将进酒》《过秦论》这些优秀的作品都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外,要求学生对课后知识进行拓展和总结,可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增强实践能力。这在无形之中提升了学生的素养,便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职业高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综合性强的人才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康勇。职校学生厌学现象的成因及对策.职业教育研究,2007(09)。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860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