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爱好者的四年级科学教案蚂蚁(模板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2-23 10:27:03
科学爱好者的四年级科学教案蚂蚁(模板13篇)
时间:2024-02-23 10:27:03     小编:MJ笔神

教案是实施教学的有力工具,能够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教学。编写教案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请大家仔细阅读下面这份教案,然后分享你们的观点和体会。

科学爱好者的四年级科学教案蚂蚁篇一

·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够溶解在水中。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的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

1-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1-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1-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1-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1-5《溶解的快与慢》。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1-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1-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声音》单元。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

·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音高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音量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2-1《听听声音》。

·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3《声音的变化》。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2-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2-7《保护我们的听力》。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3.《天气》单元。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气象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天气的科学家。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3-1《我们关心天气》。

·通常通过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3-2《天气日历》。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3-3《温度与气温》。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3-4《风向和风速》。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3-5《降水量的测量》。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3-6《云的观测》。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3-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4.《我们的身体》单元。

·***的每一个部分都有特殊的功能。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各个不同的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理解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工作,有利于我们健康的生活。

·***根据外观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根据功能的不同,***还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身体的肢体运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会涉及不同的骨骼、关节和肌肉。

·***的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和心脏的血液输送作用十分重要。

·***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良好初步消化过程,有利于食物营养的吸收。

4-1《身体的结构》。

·***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功能的不同***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

4-2《骨骼、关节和肌肉》。

·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4-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4-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出体外。

·***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4-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

·***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4-6《口腔里的变化》。

·***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4-7《呵护我们的身体》。

·***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科学爱好者的四年级科学教案蚂蚁篇二

1、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一、引入: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教师演示实验1:出示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5、教师演示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图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

三、课后总结。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三、观察发声物体。

1、教师演示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教师演示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3、小组交流: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科学爱好者的四年级科学教案蚂蚁篇三

平乐乡学校潘少荣)课题第3单元声音。

1辨听声音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

2、认识声音的多样性。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不同的声音分类,提出与声音有关的问题。

2、通过辨听声音的有关活动,获取提出声音与物体相关的假设的事实。

3、观察并简单的区分声音的大小、高低。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与人交流,体验不同声音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2、认识声音在了解事物、相互交流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秘密的动机。重难点重点:1、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2、认识声音的多样性。难点:1、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2、认识声音的多样性。方法教法:探究发现法、小组讨论法学法:探究式准备响板、木鱼、双响筒、铃鼓、沙锤、碰钟串铃、三角铁等乐器,大小不同杯子四个,课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

歌声、琴声、雷声、机器声…。

有的让人心旷神怡,有的令人心烦意乱。声音世界丰富多彩!声音世界奥秘无穷……。

声音我们都很熟悉,可是我们都知道声音产生的奥秘吗?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声音王国,交流我们听到过的声音,分辨这些声音差异,找出发出声音的对象。

二、分辨声音。

1、学生倾听不同大小的锣声,高低不同的鼓声和锣声,同一强琴弹奏出结由高到低的音符,使他们从听觉上感性的了解声音的大小和高低之间的差异。

2、让部分学生想出办法让乐器发出大小和高低不同的声音。注意要求先让学生对比同一乐器产生的不同声音,再对比不同乐器产生的不同声音,要求将信息按教材要求填入记录表。大小高低3、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同一物体会发出大小不同或高低不同的声音。(建构“音量”、“音调”概念。)。

4、用其他物体发出大小不同,高低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分辨。

三、猜一猜发声物体的名称。

/\。

有大有小有高有低。

/\。

音量音调四、作业设计1、你对声音还有什么新的问题?请你课后继续研究!

教后反思。

科学爱好者的四年级科学教案蚂蚁篇四

教学目的:

1、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认识植物世界;能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广泛了解植物知识;能针对不同的植物分析植物体的各部分;学会从整体到部分观察植物的方法。

2、愿意与同学交流对植物的认识,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3、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认识到植物世界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对植物“身体”的组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

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植物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出示课件小茶壶):这是一个小茶壶,看一看,小茶壶是有几部分组成的?

(壶盖、壶身、壶嘴、壶把)。

2、(出示课件):这只小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头、胸、腹三部分,头上一对触角,胸部六条腿)。

3、师:那么,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物的“身体”。

(板书课题:植物的身体)。

二、课中体验,探索求知:

1、师: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出示视频片段,让学生观察。)。

2、学生谈观察后的`体会,认识到植物世界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3、教师出示课件:地球上的植物,目前人们已知的大约有30多万种。

4、去户外观察植物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1)观察前要想好观察什么,观察时要认真、细致。

(2)可以借助工具来测量,要按一定的顺序,别忘了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3)注意保护好植物。

2、教师出示实物:辣椒的植株,让学生观察,提醒学生观察时要认真、仔细。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完整的植物,这是什么植物?下面小组观察讨论。

教师出示问题:

(1)植物的身体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

(2)指说各个部分。

(3)小组讨论植物身体的构成。

4、教师出示其它绿色植物的图片,师:对,(出示课件):像向日葵、凤仙花、辣椒、苹果树这样的植物,它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板书)。

5、师: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的成员,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这六部分构成的呢?

6、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7、汇报结果。

8、教师小结:常见植物的“身体”一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这六个部分,有的植物在某段时间可同时看到;有的植物由于各部分分别出现,不能同时看到;也有某些植物没有根、茎、或不开花、不结果。这需要大家平时要多注意观察。

(教师出示苔藓、蕨类植物图片)。

苔藓植物有两个器官,分别是:茎,叶。

蕨类植物有三个器官,分别是:根,茎,叶。藻类植物有一个器官,无根,茎,叶的分化。实际上藻体就是一个简单的叶。

9、今天我们了解了植物的身体结构,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讨论、交流)。

10、教师小结:植物可以给人类提供食物,可以美化环境,为人类呼吸提供氧气等,我们吃的食物,住的房子,用的家具都离不开植物,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三、课后拓展。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课后制定一份观察计划,继续对植物进行研究。

科学爱好者的四年级科学教案蚂蚁篇五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种子的结构特征。

2.指导种子的萌发条件,了解阳光、空气、水分、温度、肥料等对植物的影响。

3.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

过程与方法:

1.搜集并认识种子一些常见的种子。

2.能够认真观察、记录种子的结构及种子的萌发过程。

3.能够利用对比试验,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了解阳光、空气、水、温度、肥料等对植物的影响。

4.能够正确播种,是自己的种子顺利萌发。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种植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教学准备:

蚕豆、黄豆等植物的种子、图片、卡片、培养皿等。教学过程:

活动一:搜集并认识种子。

1.搜集各种各样方的种子,认识种子的多样性2.认识种子的共同特征。

1)向学生展示一颗解剖过后的种子,注意提醒学生要观察的是一颗具有完整胚的种子以及正确的观察方法。

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连接根和茎。

子叶为胚的发育提供营养物质种皮保护种植的内部结构。

3)观察其他植物的种子:

其他种子的结构相同吗?观察后总结种子里面都具有胚。

活动二: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猜想种子萌发的条件?

1.教师按照p3准备研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

2.学生自己阅读实验后教师进行讲解,明白整个实验是采用了对比的方法,两两对比可以总结出种子萌发的条件。

3.向学生展示教师事先做好的关于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

4.最后组织学生总结种子萌发的条件:需要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合适的温度等等,然后试着填写p4的表格.

第2课时。

活动一:播种。

1.思考:如果是你你会如何播一颗种子?请学生起来回答。

2.学生观察书上的播种方法,将自己刚才描述的方法与书上的方法对比,发现有何不同?

3.教师提出书上播种方法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活动二:观察种子破土而出。

4.特别提醒:杯子小营养不够,植物很难正常开花结果,因此当种子萌发之后教师要提醒同学们,应该把已经萌发的幼苗移植到花盆里。

第2课小苗快快长、开花结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小苗的生长数据发现小苗的生长规律。

2.通过观察花朵和果实的数量统计图,发现同一株植物花和果实数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自己能管理好自己种的植物,让其健康成长、开花结果。

2.植物生长过程中,随时观察记录生长数据。

3.学会用绘制曲线图的方法整理数据,同样用于花朵的数目以及果实数目的统计。

4.能够利用多种方法、工具搜集有关植物趣闻得资料。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种植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来自 xUEfen.cOm.Cn

通过动手探究,知道植物生长的过程。

教学准备:

一棵全株植物、直尺、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课堂上指导观察活动。

测量植物的高度。

数叶子的数量测量叶子的大小测量茎的粗细。

观察植物的颜色变化。

2.从第一朵花开始,记录一共开了多少朵花?是不是凡是开花都能结出果实?从而引申到结实率,到杂交水稻。

二、教师展示各种植物开花结果的照片,激发学生自己种植植物的兴趣,能够将自己的植物照顾好。

三、布置学生回家种植观察的任务。

活动三:一段时间后,整理植物种植记录。

趣闻:给同学们介绍一些植物的趣闻,引起学生对植物奥秘探索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回家查找一些植物趣闻,下节课进行成果交流。

第二单元生生不息――繁殖的奥秘。

第1课时花开花落为哪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称:花瓣、花萼、雄蕊、雌蕊等等。

2.了解完全花的结构特点。

3.知道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之一、开花之后花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4.知道什么叫传粉以及花的几种传粉的形式。

过程与方法:

1.会借助工具观察花。

2.从解剖的角度细致有序的观察花的结构。

3.能用文字或图画的方法表述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在观察花的过程中亲近大自然,了解植物的多样性。

2.激发学生观察花变化的兴趣。

3.培养学生爱护花草、珍惜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认识花的构造。

教学准备:

各种花的图片、花的实物、放大镜、植物传粉受精的图片。

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这一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二个单元,生生不息。从这个单元题目上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这一个单元只要就是来看看动物、植物到底是怎么样繁衍生息的?第一课“花开花落为哪般”从课题上我们就知道这一课我们的学习内容与花有关。呢?生活中我们看到过很多很多种花,玫瑰、向日葵、牡丹、荷花、杜鹃等等,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学习花。首先我们就要从花的最基本的结构说起。

活动一:观察花蕾,主要是观察花的萼片。

1.指导学生认识油菜花或者豌豆花或桃花(因为春天就是这些花的开花的季节)的构造。

我们首先来认识油菜花,请同学们看油菜花,请大家从整体上仔细观察一下,做好12页的观察记录。

q:油菜花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学生认真观察、交流。

让学生说说油菜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有花瓣,花芯、小叶。)教师引导讲解:像小叶的这部分,它的科学名字叫做萼片,它是花的最外一层。还有花瓣,花芯的科学名称叫做花蕊。花蕊有两种,一种是雄蕊,一种是雌蕊,数目较多的这部分是油菜花的雄蕊,花中心的这一部分是油菜花的雌蕊。

通过观察,同学们知道了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构成的。接下来由教师解剖一朵油菜花。(解剖白菜花时要用到小镊子,镊子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拿住它,用大拇指和食指来控制镊子的松紧,老师边讲解边示范)。

(1)老师用左手捏住花梗,右手拿镊子夹住被撕部分的基部,也就是下部;。

(3)注意不要损坏花的每一部分,然后同学们自己按照老师的方法操作,看哪位同学解剖得最认真、最仔细。解剖之后,各小组填写第14页的表格。(学生解剖白菜花,教师巡视指导。)。

片、花瓣、雄蕊、雌蕊的数量各是多少个?(油菜花有4个萼片、4个花瓣、6个雄蕊、1个雌蕊。)。

2.以桃花为例认识完全花。(用黑板上画桃花的结构图做讲解)。

同学们比较一下,油菜花和桃花在构造上有什么相同点?(它们都有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像油菜花、桃花这样,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齐全的花叫做完全花。

q1:谁能说说完全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学生回答)。

q2:哪位同学能用完整的话再说一说什么叫做完全花?(像油菜花、桃花这样,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齐全的花叫做完全花)3.认识不完全花。

课前教师为各组学生准备了构造不同的花如百合花、杨兰花。学生解剖进一步认识不完全花,(注意:用解剖油菜花那样的方法,注意按照从外向里的顺序解剖)。

总结不完全花:对于这些缺少其中一部分、两部分或者三部分的花,我们就称为不完全花。

活动二:花的传粉。

传粉的概念:雄蕊顶端有花药,花要里的花粉成熟后会通过各种媒介传到雌蕊的顶端,这个过程叫做传粉。

思考:花经过传粉之后花瓣回脱落吗?之后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展示授粉之后的变化。

第2课时无心插柳柳成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3.扦插嫁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过程与方法:能明白扦插、嫁接等食物繁殖的方式是什么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了解植物繁殖方式的多样性。

植物是可以通过身上其他的一些器官繁殖后代的,如:红苕(块茎)、厚脸皮(落叶生根)、甘薯(根繁殖)。

二、探究活动――植物的分身术(植物是怎样运用这些器官来分身的?)。

1、出示柳树图片,认识植物用茎如何繁殖后代。

引入:柳枝是柳树身体的哪一部分?我们把柳枝插在土壤中,柳枝能发育成新的柳树吗?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扦插?请学生起来描述。

对比一下你的方法和书上扦插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请一位同学起来精确地描述扦插的过程:

步骤:

(1)要选择粗壮的柳枝;(2)柳枝上只留几片叶子;(3)将枝条下端剪成斜口;(4)挖一个小坑,把枝条插进去;(5)注意:记得每天给柳枝浇水。

科学爱好者的四年级科学教案蚂蚁篇六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的观测气象站,为学生的观察活动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气象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天气的科学家;。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过程与方法:

用感官观察天气;。

讨论和记录关于天气特征的信息;。

观察各种云的不同,并能给它们分类;。

能对天气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天气意识,提高观察和研究天气的兴趣;。

意识到天气如何影响每天的生活的;。

意识到测量和长期的记录有助于我们学习更多的关于天气的知识。

1-1我们关心天气。

探究活动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室外)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

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回到教室后,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

7.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在学生的科学记录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气时,可能只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几个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提示部分对学生描述天气的方法的指导--将天气特征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提示,并应用提示的方法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描述和同学交流。

科学爱好者的四年级科学教案蚂蚁篇七

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够溶解在水中。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的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

1.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1.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1.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1.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1.5《溶解的快与慢》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1.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1.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

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音高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音量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2.1《听听声音》

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3《声音的变化》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2.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2.7《保护我们的听力》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气象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天气的科学家。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3.1《我们关心天气》

通常通过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3.2《天气日历》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3.3《温度与气温》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3.4《风向和风速》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3.5《降水量的测量》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3.6《云的观测》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3.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我们的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有特殊的功能。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各个不同的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理解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工作,有利于我们健康的生活。

我们的身体根据外观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根据功能的不同,我们的身体还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身体的肢体运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会涉及不同的骨骼、关节和肌肉。

我们的身体的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和心脏的血液输送作用十分重要。

我们的.身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良好初步消化过程,有利于食物营养的吸收。

4.1《身体的结构》

身体的结构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功能的不同身体的结构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身体的结构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

4.2《骨骼、关节和肌肉》

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4.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4.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出体外。

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4.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

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4.6《口腔里的变化》

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4.7《呵护我们的身体》

身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科学爱好者的四年级科学教案蚂蚁篇八

1、通过多种方法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的贡献。

2、学习抽丝的基本方法,掌握抽丝的一般技术。

3、测量一根丝的长度。科学知识:。

1、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服饰业的贡献。

2、知道缫丝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生命创造的奇迹。

2、为祖国灿烂的古代蚕业文明而自豪。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学会缫丝的方法。

1、有关养蚕和真丝织物图片(课件)。

2、实验器材:蚕茧、炊帚、小水槽、小锅一只、小苏打、缠线板、直尺。

3、学生收集种桑、养蚕、缫丝的相关资料。

(一)、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提问:在古代,只有中国是种桑、养蚕的国家,你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传说和历史吗?学生交流小结:交流成果,说明华丽的真丝织物是用蚕丝织成的。

(二)、指导学生进行抽丝活动。

2、阅读课文。

4、集体探讨抽丝方法先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接着把蚕茧放在开水浸泡10-15分钟,同时加入配好的小苏打。再用小炊帚轻轻搅动,找出丝头,接着抽丝、测量、缠绕在线板上。最后记录测量结果。

5、教师带领学生分组活动各组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放在教师准备好的锅内。教师倒入开水浸泡并加入配好的小苏打。教师用小炊帚轻轻搅动,找出丝头,交给各组学生。各组分组抽丝。测量蚕丝长度并作记录。

6、汇报测量结果。

7、师生小结:蚕丝是最长的天然动物性蛋白纤维,最长达3000米,是高级的纺织原料,被称为“纤维皇后”

(三)、巩固总结。

2、说一说抽丝的方法,你认为抽丝技术的关键是什么?

1、课后探究对蚕茧抽丝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2、查阅资5。

料:蚕和蚕丝的其他用途。

科学爱好者的四年级科学教案蚂蚁篇九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科学爱好者的四年级科学教案蚂蚁篇十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分组材料:

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板书设计:略。

教学后记:略。

科学爱好者的四年级科学教案蚂蚁篇十一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养蚕。

2、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

3、能够预测、比较和讨论蚕的整个生长期的外观变化。

4、能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5、能够自主地探究关于蚕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幼虫期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2、知道幼虫形成了蛹,蚕蛾是从蚕蛹里羽化出来的。

3、知道蚕的成虫——蚕蛾从蛹里孵化出来后,不再吃食物也不再长大。

4、知道雌雄蚕蛾交尾后,雌蚕蛾产卵,卵孵化出下一代幼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伟大。

2、更加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3、珍视在整个养蚕期搜集的科学信息。

4、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5、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了解蚕在每一个阶段的生长变化。

教学难点: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

蚕的生长过程的教学碟片蚕的一生标本。

(二)、感受蚕生长中的变化。

1、了解蚕宝宝吃什么对它的影响提问:你的蚕宝宝吃什么?比较:吃桑叶和莴笋叶的蚕哪个长的好。

4、观察蚕蛾同学介绍蚕蛾及产卵。强调为保证成功可以将几家的蛹放一起。

(三)、归纳蚕的一生提问:蚕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展示蚕的一生的标本。

记好观察日记,过段时间进行交流。

科学爱好者的四年级科学教案蚂蚁篇十二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科学爱好者的四年级科学教案蚂蚁篇十三

本课在学生认识了空气存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有关空气的知识,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制作,认识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膨胀、重量减轻、会上升的性质,同时了解热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1、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热气球上升的过程,知道科学探究要以提出问题开始,能对问题设计研究过程,并对结果进行评议,体验成功的喜乐和探究的乐趣。

2、在探究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尊重事实的良好品质。

3、认识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

热气球上升的原因,在生活中的应用。

热气球上升的原因。

气球、手绢、塑料袋、自制小纸蛇。

有关热气球的课件、有关的实验材料:酒精灯、蜡烛、香、火柴、支架、手绢、气球、塑料袋、自制小纸蛇、记录表等。

一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做个慧眼辨真假的小游戏,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来判断下面图中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第一幅图工厂烟囱冒出的浓烟直冲云霄;第二幅图点燃的香烟飘出的烟指向地面;第三幅图馒头蒸熟了,第四幅里的水壶里的水开了;第五幅热气球点火升空的录像)从而导入新课。

1从刚才播放的课件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2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冒出的烟和气都往上走。)。

3看热气球升空的录象。

4五彩缤纷的热气球飞上了天空,关于热气球的秘密有许多你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呢?(板书课题)。

5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热气球的秘密"板书课题(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提出问题:

1要研究热气球就要先制作一个热气球,如何制作一个热气球?需要什么材料?

2热气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3热气球为什么能飞到飞到空中去?

4热气球升到空中后又是怎么样降落下来的?

从这些现象中提出问题是?这一活动的指向是列举一些物体能上升的实列,一再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己的问题,激发学生大胆猜想,产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一、猜想与假设。

1提出要求:要研究研究热气球就要先做一个“热气球”。

2小组讨论:如何来制作一个热气球?需要什么材料?

3学生汇报,小组间讨论交流。

4学生试验,教师指导。

5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和发现。

6师生。

二: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1、鼓励学生动手实验。

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

2、通过学生的回答;: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热气球上升升时就会让塑料袋升上去,这就是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教师板书:

空气受热/、体积膨胀、热空气变轻、会上升。

三:1生活中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和应用有许多,你都知道哪些?

2其实热空气会上升这一原理在古代就被人们。

发现并加以利用了。观看录象。(播放孔明灯升空的录像)。

3从古到今人们都会利用热空气做事,请同学们也来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作一个热空气驱动玩具,并为他起个好听的名字。

4学生制作热空气驱动玩具。(风车/马灯/走马灯/纸蛇/降落伞等)。

5学生展示作品。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换意见和想法: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试验,引导学生全班交流,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生1:用手放在点燃的蜡烛的上方,感觉下有没有向上的热气。

生2:可以放一个塑料袋在蜡烛的上方,让塑料袋的口朝下,有过塑料袋鼓起来后会上升,就说明热空气可以让塑料袋升到空中,这个和热气球差不多。

生3:蜡烛的火焰要离塑料袋远一些,这样就不会烧坏塑料袋。

小组试验时分工明确,还要做好实验记录。

同学们的建议都很好,各小组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几点,(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

学生:热空气会上升。

厨房的抽油烟机、炒菜产生的热量、洗完后晾的衣服、孔明灯。

认识实验材料是探究实验的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让学生安全有效的去实验。学生进行猜想假设,纸蛇和塑料的在蜡烛的上面会是什么现象?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进行分组试验。

学习课本中关于热气球的资料卡。

下移到拓展延伸,作为课下作业。

三拓展延伸应用创新。

这节课,大家研究的很认真,通过研究,我们不仅充分感受到了热空气,还知道了,热空气上升是利用了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结合今天你对热气球上升秘密的研究和发现,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热气球,并能设计出更好的热气球驱动玩具。

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学生通过在生活中的观察,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将课堂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使下课铃不再作为课堂学习的终点,而成为学生后继学习的一个起点,继续翱翔于更广阔的学习天空。

13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

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热空气上升的秘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图片中的现象,通过学生的观察引出课题,同时让学生分组进行假设讨论,从而进行分组试验的出结论,教师进行。最后,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并能够对现象进行解释。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86068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