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认识说课稿冀教版(汇总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31 07:27:51
比的认识说课稿冀教版(汇总14篇)
时间:2023-03-31 07:27:51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比的认识说课稿冀教版篇一

教材分析:

“几分之几”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几分之一”及会比较级“几分之一的大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有了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再认识几分之几就水到渠成了。例4是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从中体会四分之几与四分之一的关系。例5接着让学习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例6是借助形象、直观的操作活动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其中66与56比较,为今后学习1减几分之几作准备。编者意图明显,就是充分借助直观图来初步认识分数和比较大小。本课是今后学习分数的意义、大小比较、分数计算和四则运算的基础,教材地位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中勇于探索,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获得成功体验。

重点难点: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重点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难点是自主观察发现并概括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直观教学法、发现法和谈话法进行教学。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不同的分数,为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并在展示和交流中自然地把分数与分数单位联系起来,为学生以后学习分数单位奠定基础。在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中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建立分数的表象。

本课教学中,我主要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主体具有主动探索的意愿时,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活动。本课给学生创设生动情镜,让学生利用几分之一的知识,独立尝试探索几分之几,体验和感悟用数学的成功,从而激发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们在进行口头表达的时候必须同时进行紧张的思维活动,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培养思维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本课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自主认识几分之几,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一个环节: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张纸,折出这张纸的1/4,这好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折的,并指出这张纸的1/4。

交流汇报。

【巩固分数的意义,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

(1)动手操作,得出分数。

刚才我们得到了四分之一,你还能用这张纸得到四分之几吗?

学生涂色。

问:你涂了几份?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预设生可能会得到2/4、3/4、4/4,

出示表示2/4但涂法不同的图,你发现什么?

提问:你是怎么得到2/4的?引导学生说出涂了二份,它与四分之一有什么关系?发现2个1/4是2/4。

说说其它分数各是几个四分之一。

【通过折纸、合作交流来认识四分之几,这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自己探讨3份、4份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得到分数后让学生说说每个分数里有几个四分之一,使学生了解这些分数的组成,为学生今后认识分数单位奠定基础。】

(2)迁移类推,创造分数

谈话:除了四分之几,你还想到了那些几分之几的分数?

生举例:2/8、3/5、4/8、6/7……

请认真思考:你想到的这个几分之几表示什么意思?

动手操作:

建议:你可以利用老师给你提供的学具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或者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你所想的那个几分之几。

展示并汇报交流:

你想表示几分之几?里面含有几个这样的几分之一?你是怎么得到它的?为什么可以这样表示?

【放手让学生自己创造想要的分数,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几分之几的理解。通过知识的迁移类推,从形象直观的操作中抽象出分数。】

(3)比较异同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得到了这么多的分数,这些分数与上节课我们认识的分数有什么不同呢?

预设:学生会发现上节课认识的是几分之一的分数,分子是1,今天学习的分数都是分子是几的几分之几的分数,都由几个几分之一组成。

2、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出示例5填一填,并说说是几个几分之一。

想象:如果把彩纸变窄再变窄会变成什么,课件换成线段图上表示的分数,让学生再说说几分之几是几个几分之一。

像2/4、3/4、2/8、5/8……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你是怎么读这些分数的?这些分数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你知道每部分的名称吗?

生回答师板书(分子、分数线、分母)

观察分数和它的图,你发现什么关于分母和分子的知识。(初步渗透平均分的份数是作分母,涂色的份数作分子)

同桌各写出一个分数,互相说一说分子和分母各是多少。

3、分数的大小比较。

(1)利用刚才创造而得到的分数如2/8、3/8、……

这两个分数那个大那个小?你是怎样想的?把想法与同桌交流。

【让学生自由探索,通过自己创造出来的分数再进行比较,降低了学习难度,加深了对几分之几的认识,也为下面学习同分母分数的简单计算做准备。】

(2)出示6/6和5/6

独立比较,然后和同桌说说是怎样比的。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6/6里面有6个1/6,而5/6里面只有5个1/6。

因此6/6大于5/6。

通过这两组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同分母分数的比较方法。

【归纳,总结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加深学生印象】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提升能力

1、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2、根据分数涂色,并用分数表示没涂色部分,把分数写在后面的括号里。p97t5

3、p97t6、7

【看图,涂色,说、读、些分数,并相互交流自己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几这类分数的意义,强化分数的概念和比较大小的方法。】

第四个环节回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比的认识说课稿冀教版篇二

肖寒的这节课我们一共听了3次试讲,到今天听第四次了。可以说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从这次校级教研活动中我也看到了年轻教师身上认真学习的态度和对工作、对学生的负责任。

本次数学教研的主题是例题的解决策略。本节课主要有两个例题,一个是认识周长,第二个是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第一个例题教学时教师主要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采用了以直观演示为主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设计了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观察思考、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周长的感性认识。再通过质疑、引起思考的手段使学生理解封闭图形,从而深入理解周长的概念。第二个例题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小组研究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再通过比较、优化的方法,使学生感受{长+宽}*2这种方法的简便。纵观整节课,教师能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也为大家呈现了一节扎实、真实、有效的课堂。具体的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本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周长这一概念相对抽象。小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并不是将周长这一概念强加给学生,她首先借助给图片镶金边这一情境,让学生感知图形“一周边线”的特点,从而认识“周长”;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什么是周长,再通过理解和辨析什么是封闭图形,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第二个环节是在认识周长之后,让学生亲自动手研究如何知道一个图形的周长,通过小组操作、说一说,发现直边图形可以用尺子量每条边的长度,再相加知道周长。曲边图形可以借助绳子绕图形一周,再化曲为直,测测绳子的长度也就是图形的周长。最后自然过渡到老师想知道黑板上这个长方形周长,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得到计算周长所需要的数据,计算周长。汇报方法后再比较优化方法。新课授完老师又围绕这节课的重难点设计了不同梯度的练习,很好地巩固了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的计算方法,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设计,从“生活—数学—生活”,把形象与抽象结合,帮助学生逐步将“周长”这一概念从生活与实物中逐渐剥离、步步明晰。

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组织引导学生经历有效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切实有效地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周长测量方法的过程。本节课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到底什么是周长呢?在学生充分认识和感知的的基础上用数学语言加以概括,实现了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学生在充分理解了周长的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不同计算方法,学生们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探究活动中,老师都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讨论测量计算方法,再进行展示交流。活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发展思维的主战场。在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首先出示学习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尝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的.小组选用了“长+宽+长+宽”的方法;有的小组选用了“宽+长+宽+长”和“长+宽+长+宽”这两种方法;有的小组选用了先把长与长相加、宽与宽相加,再把所得的和相加的方法。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思维的培养过程,学生根据长方形有四条边;它们的对边相等,又出现了后两种方法。最后,教师通过课件的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公式。我想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探索过程,对于周长的计算公式的理解会更加的透彻,记忆也会更加的深刻。

美中不足,教师没有能让更多的学生说说他们自己对公式的理解,让学生学会沟通新旧知识,提高表达能力。

总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预设、适时的因势利导,让学生探索发现认识理解周长,探索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课堂效果显著。

比的认识说课稿冀教版篇三

《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实验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内容是认识圆的特征和学会画圆。这部分知识是小学最后一个平面图形的教学,是在前五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安排的,是为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以及为下学期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做好准备,起到桥梁的作用。

本班有57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对图形教学非常感兴趣。,敢于动脑、动手。但是有部分学生,特别是留守生,在家未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形成不爱动脑筋的习惯,针对这些情况我实行小组合作式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及认知规律,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初步拟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 认识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 学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与直径。理解掌握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 使学生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目标定位后,我结合学情分析确定了教学重难点:

1、 认识圆的特征。

2、掌握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掌握圆的正确画法。

多媒体课件,圆纸片,直尺、圆规。

依据教材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本节课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通过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去建构新知,尽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操作、观察、交流、质疑、概括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交流,学会与人分享,学会反思,实现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发展。

基于上述设想,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为了增强课堂的凝聚力,复习引入的时候我就动用了课件,出示了一组图形,让学生直观感受,从中找出与众不同的图形,找出“圆”。再让学生说出区别于其他图形的理由:圆不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是由曲线围成的),而其他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接下来我又用圆形钟面、硬币等实物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圆”,激发学生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从而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主要分为三个环节:

(1) 认识圆心。请学生们拿出课前已备好的圆形纸片,引导他们按不同的方向对折手中纸片,看看能发现什么。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再在全班交流汇报。老师在大家的众多发现中,突出肯定“许多折痕都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并不失时机的告诉学生这个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让学生在自己的圆形纸片上点上“点”,用“o”表示出来。之后在“圆周上、圆外、圆中心、圆中任意地方”点一“点”,让学生辨误,强化对“圆心”的认识,了解“圆上”的概念,为学习半径和直径做好准备。

(2) 认识半径。请学生在自己的圆周上任意定几个点,再用有刻度的直尺量一量圆心到圆上这任意一点的距离,请同学报出测量结果,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的就能发现“同一个圆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老师再用课件演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这个圆的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从而揭示半径的概念。让学生在自己的圆形纸片上用字母“r”表示出半径来。引导学生探究: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从而掌握“在同一圆里可以画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这一基本知识。

(3) 认识直径。引导学生观察手中圆形纸片,动手描一描这些折痕,通过实践活动,感知直径的特点,并让学生练习画直径。让成功者告诉其他学生“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用字母d表示,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并感染其他学生。随之老师用课件揭示直径的概念,让学生也在圆上表示出来,并通过比一比在单位时间内画直径,看谁画的多?量一量你又能发现什么?通过画、量、想等心智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直径有无数条且长度都相等。最后请学生观看课件,并让学生探索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这样通过半扶半放的教学,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在学完半径、直径、圆心的概念后我安排了两个小练习,目的是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高运用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进行计算的能力。

(1)、了解画圆的工具和使用方法

画圆的工具很多,这里着重介绍圆规。圆规有两个脚,它的一脚有针尖,另一脚装有铅笔或粉笔,针尖一脚固定在一点上,右手握圆规,左手按住纸,不要用力过大,另一脚旋转画圆,教师边讲边示范。

(2)、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步骤

第一步: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即半径)。

第二步: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选好的一点(即圆心)上。

第三步: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圆就画好了。

(3)、练习画圆

1、学生自己随意画圆。

2、学生动手按指定的半径与直径自己画圆。

学习了半径、直径、圆心,通过辨析比较,深化对概念的理解。结合半径、直径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设计两个层次的练习:

(1) 判断题与填空练习,强化对概念的理解。

(2) 拓展延伸题。

设计这组练习的目的是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把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信心。

本节课我教学的基本思路是:教师既是这堂课的设计者、引导着、也是这堂课的参与者,而让学生成为这堂课的主人,让他们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堂课中,我没有刻意去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走,灵活把握,适时点燃学生求新知的欲望,让学生在反思中成长,在享受成功中成熟。在这堂课中,我遵循数学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原则,给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走进生活,办他们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这才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我的说课完毕,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比的认识说课稿冀教版篇四

认识面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9—41页的《认识图形的面积》。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认识图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初步掌握它们周长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这部分的知识,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是学习和探索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大小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感知面积的含义。

2、过程目标

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义。

3、情感性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感受数学的价值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及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重点: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难点: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

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及操作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学具盒、硬币和剪刀。

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在教法的运用上,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采用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使学生认识到面积是有大有小的。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交流法,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辅助教学。

(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已有,并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有趣的活动,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体现“做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过程: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5教学环节:1、 初步感知,认识面积看——看黑板表面,课本封面,体会物体有面。

比——比黑板表面与数学书封面哪一个比较大,哪一个比较小,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

听——听懂"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这句话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积的含义。

摸——摸数学书封面和课桌面,体会这些面客观存在,感受这些面各自面积的大小。

说——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

新课开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先比较黑板的表面与课本封面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初步含义,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比较课桌面和凳子面的面积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在"说"的环节让学生在更大的范围里体会:看到的物体都有面,每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2、 操作实验,比较大小⑴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①教师把刚才的正方体的一个面画在黑板上,出现一个正方形,也就是一个平面图形。

②提问:这个正方形有面积吗?

③指名一位同学用粉笔画出它的面积,其他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画一个平面图形,用水彩笔涂上它的面积,然后继续画一个面积比刚才更小的图形。

学生在前面的例题里已经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是面积,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由具体的面过渡到平面图形,知道了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这样,他们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就更全面了。

⑵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①课件出示例2,引导学生读题。 ②如果学生说是直接看出大小,在肯定的基础上提醒学生:直接观察大小,有时不太可靠,启发学生探索其他的比较方法。

③动手操作之前,提出几点说明:这些小纸就代表题目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可以使用老师提供的透明方格纸、小纸条等,老师更欣赏你能用自己身边的材料来比较;如果你不会的话,就看看周围同学是怎么比的,相信你会受到启发的。

④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出常用的三种方法:看、叠、量。 ⑤举反例。用两根毛线分别围着它们的边围了一圈,然后比一比这两根毛线的长度。学生判断这是比的面积吗?比的是什么?

使学生经历从直接观察比较面积大小到用其他方法来比较大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同桌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比

较方法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掌握常用的比较方法。

3、实践运用,解决问题①分辨面积和周长。用动作表示面积和周长,老师口述生活中的事情,让学生判断和什么有关。 ②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主要通过观察来比较。

③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启发学生思考比较的方法,重点指导怎样数梯形所包含的方格数。

④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这是一道开放题,要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图形进行面积比较,对于其中面积相近的图形,只要说出差不多就可以了。

让学生在不同的应用中体会比较的方法随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加深对几种面积比较的方法的理解,体会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全课总结,反思得失引导学生反思: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5、课外拓展,升华认识游戏名:猜一猜。游戏规则:全班分两组,这边的同学看图形时,那边的同学要闭上眼睛,不能偷看。第一组看的是4格的,第二组看的是6格的,让学生在不知道格子大小的情况下根据格子数判断两个图形的大小。

比的认识说课稿冀教版篇五

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3、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会画高。

作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白底与高的对应关系。

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水彩笔、方格纸、彩纸、剪刀、平行四边形纸等,教学课件

1、谈话:游戏猜图形导入。

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一步研究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认识平行四边形)

谈话:看看录像中哪里有平行四边形?(楼梯扶手、电动门、篱笆)

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在哪些物体的表面见过平行四边形?(学生举例)

1、刚才同学们已经能找出生活中的一些平行四边形了,那我们能不能利用身边的一些物品,自己来想办法来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呢?

2、教师巡视,并进行一定的辅导。

3、哪个小组派代表上来交流?注意把你的方法展示出来,然后说说这么做的理由,其他小组等他们说完后可以进行补充。

4、刚才我们已经能用多种方法来制作平行四边形,现在请大家在方格纸上独立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想想应该怎么画?注意些什么?

5、我们已经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制作平行四边形,并且能够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些大小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到底有什么共同特点呢?根据你们在制作平行四边形的体会,你们可以猜想一下: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点?

6、学生小组讨论后提问并板书猜想:

对边可能平行;

对边可能相等;

……

7、那我们能够自己想办法来证明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学生分组验证猜想。

8、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已经自己验证了猜想,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其他小组认真听好,他们的回答是否正确,你觉得怎样?

9、小组派代表上来交流自己小组的验证方法,其他小组在其完成后进行评价。

最后,教师板书出经过验证特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且相等】

10、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理由(课件)

1、请学生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跟着老师一起操作,师边做边讲折法。然后展开所得折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并且自学课本44页)

2、请学生用笔和三角板画出高并标上。再用同样的方法折几条高,观察高有什特点。然后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出高与底的定义和特点。

4、完成“试一试”:(1)先指一指高垂直于哪条边;(2)量出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5、想想做做5,先指一指平行四边形的`底,再画出这条底边上的高,注意画上直角标记。如果有错误,让学生说说错在哪里。

1、想想做做2,用2块、4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小组里交流是怎样拼的。

2、想想做做3,用七巧板中的3块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出示,你能移动其中的一块将它改拼成长方形吗?

3、想想做做4,想把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锯开做成一张尽可能的的长方形桌面,该从哪里锯开呢?找一张平行四边形纸试一试。

4、想想做做6,用饮料管做成一个长方形,再拉成平行四边形,比一比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自主阅读“你知道吗?”,说说有什么收获,再到生活中去找找类似的例子。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哪种平面图形?它有什么特点?回想一下,我们通过哪些活动进行研究?

比的认识说课稿冀教版篇六

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3、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4、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

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

(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

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

(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

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

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

(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找朋友(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

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平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评课稿连接: pkg/

(2)交流展示。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

(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比的认识说课稿冀教版篇七

本课教学目标有三个,分别是:1、知道角色意味着规范的道理,明白任何一个角色都必须遵守角色的规范,角色的行为要受角色的规范来约束。

2、通过观察周围人的具体行为,判断其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是否符合角色的要求和规范,提高学生观察社会、判断是非的能力。3、通过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

重点是角色的规范;难点是角色的承担者必须履行其应有的职责和义务。

观察法和讨论法。

1、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足球比赛录像,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前锋、中卫、后卫以及守门员所站的位置。看后教师提问:如果后卫职责不明确,防守不到位,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学生交流

2、学校案例。

身边的事更感人,老师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案例,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这时教师提出问题:

⑴ 李晓蒙认为学校管得太宽了,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⑵ 我们这个年纪的.人为什么处处受人管?在学校受老师管,在家里受家长管,在社会上也被人管。许多场所比如网吧等,都不准去。我觉得很不公平。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3、拓展训练。

⑴ 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⑵ 老师提问:是不是所有的规章制度都要无条件遵守呢?

⑶ 假如你是初三(3)班的班主任,那你如何做好这个角色,完成职责。

4、感悟角色意识、角色规范。

最后课堂小结:

教师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比的认识说课稿冀教版篇八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等简单的图形,并在这学期学习了多边形,知道了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为今天的学习积累了一些经验。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知识,通过具体活动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本课是学生学习用尺量物体长度的基础,更是今后认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重要知识准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观察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会数图形里的线段条数,并会画线段。

过程和方法:让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并逐步形成思考、探究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数学思考:能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和选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后继学习的情感与积极性。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由于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线段的表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直观教学法。通过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演示等,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从实物感知过渡到图形表象,抽象出线段的图形,直观的认识线段的特征。

2、活动体验法。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看、比、画、折、说”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思考,引导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观察操作法。“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尽可能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2、合作交流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实现思维互补,获得成功体验。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请你们猜一个!(课件出示谜面:“一条条,一根根,编织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 )

师:是什么呢?

师:毛线!真聪明,恭喜你们猜对啦!

师:线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你们可别小看了这条普通的线,它的身上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呢!你们想不想去了解了解?

【设计意图:课伊始,通过猜谜语,毛线的原型引入既有趣又自然,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探究欲。】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线段。

(1)曲直对比。

老师这里也有一条毛线,你们看它的形状是怎样的?(弯弯的)

(2)变曲为“直”,揭示课题。

老师想把这条弯弯的毛线变直,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呢?

你们的学具袋里也有一根弯的毛线,动手试试,想办法把它变直,然后同桌互相看看。

学生操作。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把线变直的?上台演示。

小结: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可以看作线段。(揭示课题:认识线段)

【设计意图:“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在“拉线”的操作中,感受线段的特征。这一环节注重学生的直观操作与概括交流,引导学生感知线段的特征,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体验到了新知识,这种体验是在活动中产生的,是无比深刻的。】

(3)认识线段。

师:现在老师把这条线段请到黑板上来,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线段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直的)用吸铁石固定的这两端,在数学上叫做端点。线段有几个端点?完整地说说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现在老师变换位置,这样是线段吗?这样呢?

小结:不管是竖着还是斜着,只要两手之间的一段是直直的,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线段。

【设计意图: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引导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由此体会“直”是线段的一个基本特征,并得出线段的完整特征。】

2.建立线段模型,进一步认识线段。

(1)现在老师想把这个线段画下来,你觉得应该用到什么工具呢?(尺子)师示范在数学上,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认识线段》说课稿 来表示。

(2)闭眼想象线段的样子。

(3)现在你认识线段了吗?老师这里有道题来考考大家,看看你们能不能找出线段。

出示想想做做1.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线段的样子,引导学生再次内化,进一步强化线段的特征。】

3.找一找,强化线段特征。

(1)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比如数学书的这条边就可以看成线段。(边说边摸)它的端点在哪里?师带学生指出。

(2)想一想,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呢?同桌合作找线段。

要求: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找到线段后先摸一摸,再指一指从哪里到哪里可以看作线段,最后指出端点在哪里。

(3)集体反馈。

(4)接下来,咱们到图形王国中去找找线段。出示“想想做做2”。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几边形就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4、折线段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白纸,老师把它对折,这条折痕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线段。它的端点在哪里?指一指。

(2)、提问:你能折出比这条折痕更长的线段吗?比这更短的呢?

(3)、小结:线段是有长短的。

(4)、你想自己画一条线段吗?在纸的反面画一条线段。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这个环节中,从身边物体中找线段,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说出生活中的线段,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及事物建立联系。】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想想做做3

提问:小兔子回家,走哪条路最近?其实,小兔子走的这条路就是一条线段。

追问:两个点之间可以画几条线段?动手画一画。

2、想想做做4

谈话:又来了两个小伙伴。你能画出几条线段?画一画。

追问: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3、想想做做5

谈话:小老虎也来了。现在有四个点,每两个点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呢?

小结:可以先连外面的线段,再连里面的线段。也可以从一个点出发按顺序连。

【设计意图:通过几只小动物将“想想做做”的三道题目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得原本枯燥的练习题充满了童趣,更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探索,去发现数学王国中的奥秘。】

四、图片欣赏,总结全课

1、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来欣赏几组照片。

2、提问:今天认识了哪个新朋友?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线段的美,感受线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再让学生交流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自己整理知识的能力。】

比的认识说课稿冀教版篇九

(1)教材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88-89页的内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亿以内的四则运算、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认识一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特殊表现形式,其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要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利用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重视直观、引导、注重启发,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发展,感受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突破点: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小数,认识小数,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长度单位和元、角、分,掌握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方法。

教法: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选择了创设情境法、谈话启发法、发现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

学法:在学法方面,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因此让学生用观察法、小组讨论法、迁移类推法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师方面:多媒体课件、几种常见的实物图片

学生方面:

1.测量自己身高,并以几米几厘米的形式记录下来。

2.搜集生活中的小数。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出示逛超市购物的情景,出示各类商品的价格。让学生把这些数分成两类。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再分一分的形式,引出生活中的小数,揭示出本节课的课题:《初步认识小数》。让学生发现和挖掘身边的数学,体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2、联系经验,学习读写

从刚才的情景得出的数中,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组数,比一比它们之间有什么不一样,表示商品的价格的小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再汇报。后教师小结这样的数叫小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前面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是小数部分。

接着指名学生读,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纠正。然后同桌互相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读,并多让几个学生起来读一读。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部分的数和小数部分的数在读法上不同,整数部分跟我们平时读的一样,是几就读几是几十就是几十。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读法不同,只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是几就读几。学习写小数,师示范写,学生学着写。让学生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和写法。

3、理解生活中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1)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由于学生平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所以通过课件展示商品价格,放手让学生试着填写价格表,再说说自己收集的商品价格表示多少,最后引导学生知道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元”,右边第一位表示“角”,右边第二位表示“分”。让学生产生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意义的'感受。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也是放手通过“做一做”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感知。

(2)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由于1分米、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是在第五册已经学过的知识,不是本课的重点,把分数写成小数是一种规定,不需要孩子们去探究。因此本环节在教学用“米”作单位的一位小数时采取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而在教学用“米”作单位的两位小数时采取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通过一步一步引导,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左边表示“米”,右边第一位表示“分米”,右边第二位表示“厘米”。学生就会很快明白小数在长度单位中的实际含义,以及初步感知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4、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1)找找身边的小数。让学生体会到小数无处不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小数的兴趣。

(2)出示小数卡片,让学生读出上面的小数。进一步巩固并加深学生对小数的读写的认识。

(3)你能用米作单位的小数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身高吗?猜老师的身高,既是巩固小数读法与意义,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数感,形式活泼,吸引学生。

5、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满分为10分,你给自己打多少分?用我们今天学的小数给自己打一个合适的分数。

用小数的形式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既关注了学生情感的需求,让学生体会到学会知识的快乐,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求知欲。

本课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地建构起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让学生经历比较、举例、验证、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认识了小数,明白了小数的含义。通过读、想、议、说等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参与了学习过程,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于难点知识,教师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完成,真正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不仅把学习的时间、空间、展示机会留给了学生,而且教学内容得到了多次的反馈强化,拓展了知识的宽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比的认识说课稿冀教版篇十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例2。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加深对小数内在含义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小数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学会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合作交流意识。

经历比较的过程,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比较大小策略的多样性。

教师准备:30组小数卡片;课件等

学生准备:练习本、白纸3张

(一)导入部分

游戏:抓硬币,理解各个数字的意义

1、要求:请两名同学抓一把硬币并用小数表示出所抓的钱数。

2、想要知道谁抓的钱数多,其实就是在比较这两个小数的大小,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找一找一位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新课部分

1、教学例2

a、提问:大家都很喜欢体育运动吧,如果让你参加运动会,你想报什么体育项目?(引出4名同学的跳高成绩,让大家当裁判)

b、课件出示4名同学的跳高成绩,指名读小数

c、先自己比较,用自己的方法将四名同学的成绩排出名次。

d、小组合作探究找到一位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①换算单位进行比较

②比较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d、汇报总结,并在软尺上进行验证。

2、巩固练习

a、课件出示习题(先出示有单位的、带几何图例的,再出示单独的小数比较)订正时请孩子说出自己比较的方法。

b、写数游戏

写一个比0。1大比9。9小的数

c、拍卖游戏

老师规范的写一个一位小数,请6名同学给评分(10分制),然后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其余4个小数按从大到小排列。

d、抽数游戏(男女生比赛)

①先放在小数部分

②一起摸两张,自己决定怎么放

(三)课堂小结

今天的数学课开心吗?关于小数的知识你有什么想跟大家分享的?

比的认识说课稿冀教版篇十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73~74页

11~20各数的认识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学生对数的认识不仅仅是单独的一个个数,而是以十个为一群进行数数,这是建立十进制数位概念的重要阶段。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数一数,摆一摆,这是运用学生原有的经验,建立十个一捆的观念,进而帮助学生建立11~20各数的表象;摆一摆,想一想,这部分内容的侧重点是把图像与数结合起来,这也是学生过渡到抽象符号的重要环节。同时,学习本部分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十几的数分别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合成的。二是数的认识的拓展。为了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数,教材安排了在直尺上读数。

10到20各数学生大部分能数出来,但是对于它们的组成还不了解。对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概念更是一片空白。怎样能让学生感知11~20各数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是本节课重点,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来理解和建立数位的概念。而一年级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怎样实效地组织活动也是本节课所要考虑的重点。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小棒、直尺等直观素材,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数的组成、数序并感受数的大小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认识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难点:建立初步的数位概念。

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的学习方式去认识11-20各数。

2、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组成、数的顺序和大小。

3、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巩固新知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水果卡片图让学生数一数,由此揭示11-20的主题并复习数数的方法是按顺序点着数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数数

①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棒,请你数一数多少根?

数出10根小棒,10个一是十,捆成一捆,一捆就是代表10。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根数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并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来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一捆就是10,为以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10法作准备。)

2、数的组成

学生摆小棒游戏,学生先观察多媒体播放的11组成过程再同桌之间摆出12-19,这个数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摆完19说一说再添一根有几个十是几根。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设计意图:当前的教学改革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这里,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寻找好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

3、数的顺序

①看直尺上的数,填空格

②多媒体出示3道小题,学生看着直尺上的数完成。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0-10这11个数的顺序很快的完成这几道小题,是对学生以前知识的一个复习和巩固。

4.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书本上的和课外相结合,让学生把本节课知识学会应用以至于熟练运用)

5.全课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由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哪些新知识?可以对这节课的知识进行自我整理,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整节课感觉很多地方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1.在课堂上怕学生说错,不敢放手让学生说,一节课觉得自己说的多。

2.在课堂上也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怕混乱收不住。

3.总之还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够好,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比的认识说课稿冀教版篇十二

一、说教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两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认识一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二、说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知识点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初步认识了分数,这是学习小数的起始阶段,是对数的认识的再一次拓展。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 。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把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写成两位小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变与不变,相互转化的思想教育。

四、说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的分数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元角分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五、说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了以下几个思想:

1、《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2、讲练结合。在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3、增添趣味,驱动发展。在抛出每一个任务时,都创设适当的情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4、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本课取材于生活,课堂知识的掌握在课外得到了更好的延伸,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增强了情感交流,为生活创造了快乐,体验到了运用知识的乐趣。

六、说教学法

教法:

1、生活情景引入,新旧知识的衔接,突出小数与生活、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充分运用直观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

3、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

学法:

1、通过生活情景和已有生活经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2、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不仅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

3、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在交流中轻松愉快的学习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创造性学习的境界。

七、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八、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引出小数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一开始我便与学生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几月吗?(三月)对,三月是学雷锋活动月,你们愿意做小雷锋吗?(愿意)有个小朋友聪聪到百和超市买文具,可他看不懂标签上的价格,大家能不能帮帮他?(能)大家一起帮他读出这些文具的价格是多少好吗?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满爱心和自信心走进课堂。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数,跟我们以前学的整数一样吗?那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呢?通过小组同学交流发现这些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从而引出小数的概念。(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2、认识小数点

通过师生交谈:我们以前学习的分数中间有一条线叫什么?(分数线)那么小数中间的小圆点叫小数点让学生经历知识迁移的思考过程,认识了小数点。

3、教学读法

我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广度。聪明的学生可能一下子就能读出小数,有的学生家长教过或听到过小数怎样读,所以我让学生大胆试一试,然后经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小数的读法。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以米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儿童,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尤其是超市里随处可见的价格。因此,我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相信儿童的能力,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自己总结出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2、认识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这一部分内容既是全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利用课件演示日常家居中搜集到到的一组有关小数的信息,告诉学生1分米除了可以用分数表示以外,还可以用小数表示为0.1米。然后由学生自己得出3分米用小数表示的方法,进而延伸到5分米以及0.8米表示几分之几米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深切感知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的关系。然后利用知识迁移探索出两位小数与百分之几的关系,并了解到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又通过学生自己的测量活动、汇报身高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为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感知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我把练习安排成小动物的跳远比赛成绩,促使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练习,在练习中巩固,从而巩固了对小数含义的认识。我又以猜谜语的形式展开第二个练习,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到更多关于小数的知识。

(四)回顾总结 ,完善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满分为10分,你给自己打多少分?用我们今天学的小数给自己打一个合适的分数。

师:今天,大家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还发现了许多生活中的数学,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发现更多数学的奥妙!

又一次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首尾呼应,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九、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我力求做到形象直观,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最终达到概括、巩固、提高的教学目的。

小数的初步认识

米=0.1米

米=0.01米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比的认识说课稿冀教版篇十三

本节课所讲的内容西师大版教材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105——106页例1,例2及相关课堂活动。《认识钟表》的知识教学,属于新授课,授课时数为1课时。《认识钟表》是学生在一年级已认识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有关钟表的知识。本节课内容主要是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初步建立1时、1分的时间观念,知道1时=60分。

1.知识目标: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钟面的知识,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结合生活经验,体验1分钟的长短;知道1时=60分。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认识钟面及建构时间单位之间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习时间,让学生懂得珍惜时间,利用好每一秒;对自己的生活能做好合理的时间安排。

教学重点:认识1时=60分,体验1分的长短。

教学难点:建构时间换算的过程。

教学设想:通过现实情境引入对钟表的认识,在提供的教学资源中,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建构活动,再现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体现出数学学习的本质来源和数学教学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的新理念。用学会的钟表知识来解释生活中有关时间的问题,从而实现学习数学的价值。

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型每两个学生一个,纸质钟面一个,跳绳,秒表。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以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体验游戏,让学生在参与游戏和活动的感知中愉快学习。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找一找、数一数、做一做、跳一跳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口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有序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多。

1.把全班分成男女生两组,哪组表现好就前进一大格。比一比,哪组最厉害!

2.课件展示:钟表的滴答声,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

3.媒体演示:北京奥运会开幕仪式场景。场景中有一个显示8时8分的画面。

(二)合作探索活动

1.提问。

关于钟面,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2.观察钟面,根据学生回答引导观察出示钟面。

(1)指一指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

(2)学生或老师向同学们介绍秒针,(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引导学生看一看自己的钟面,指一指秒针是哪根。)

(3)教师:钟面上除了时针、分针、秒针外,还有些什么?(数字和格子)

(4)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的大格、小格数及其关系。

3.分别说一说。

分针走1小格和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各是多少?

4.拨一拨,看一看,说一说。

当分针走1圈,时针正好走多远?一大格是多少小格?思考讨论:1时等于多少分?

板书:1时=60分。

老师介绍:如何用字母表示时、分?(时可用字母h表示,分用min表示)并引导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这些字母。

5.完成第106页的填空内容。

(三)联系生活,构建1分的时间概念。

教学例2。

教师:同学们知道1分的时间有多长吗?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学生活动:

(1)1分大约击掌多少次?

(2)1分大约跳多少下?

汇报交流活动情况。

(四)活动拓展。

(1)做课件上的练习题。

(2)完成教科书第109页第3题。你能在1分内完成吗?

(3)回家后体验1时有多长,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了铺垫。

(五)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的每一分钟,做好时间的小主人!

(六)作业。

数学书109页第3题、4题。

七、说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贴钟面

1时=60分

1h=60min

八、结束语

因为我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有限,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我会继续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

谢谢大家!!!

比的认识说课稿冀教版篇十四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人教版第八单元第一板块“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观念。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天平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观念。“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认识质量单位“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克是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可以正确运用它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克的基本概念。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01537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