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绵阳市旅游导游介绍实用(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31 11:20:24
最新绵阳市旅游导游介绍实用(三篇)
时间:2023-03-31 11:20:24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绵阳市旅游导游介绍篇一

经过3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桃坪乡的桃坪羌寨。羌寨距成都市180公里,这里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古建筑群,被誉为 羌族建筑艺术活化石、神秘的东方古堡。

羌族人自称尔玛,是个古老的民族。据历史考证,四川阿坝一代的羌族是古羌人的一支。古羌人原居西北地区,汉魏以来,受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开始向东向南大迁徙。一部分进入西藏,融入藏族;一部分内迁中原地区,融入汉族;还有一部分羌人迁入岷江上游,分布在阿坝州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县及绵阳北川县、雅安市和甘孜州部分区县,形成四川的羌族,目前四川羌族总人口近20万。

桃坪古堡建筑始于汉朝,是当地原始居民因地制宜,以本地盛产的石片为原料,采用黄泥为粘合剂做成的民居建筑,叫邛笼,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羌族迁入岷江流域后,为了防御外族侵扰,也大量采用这种建筑。

桃坪羌寨邛笼包括碉楼建筑和民居城堡建筑两部分。羌寨有碉楼2座,雄踞于古堡后面的山腰,具有军事观察所的含义;桃坪古堡是寨内民居,由许多石楼拼合而成,形成雄伟壮丽的建筑群。古堡内石楼摩肩接踵,高低错落,棱角清晰,远远望去,俨然一座方正宏大的石制宫城。

桃坪羌寨最早名为赤溪寨,因为当地溪水里的石头呈红色,映红了溪水。后来这里栽种大批桃树,春季桃红柳绿,秋季果实累累,人们便称此地为桃子坪,简称桃坪。

[民居建筑]各位游客,现在我们进入羌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些由片石砌成的平顶房屋,便是桃坪羌寨的古民居,当地人称为庄房。庄房多数为三层,底层圈养牲畜和堆放农具,中层住人,最高一层用来堆放粮食和杂物,房顶平台是打麦子青稞以及晒粮食的场地,另外还垒一个小塔,摆放羌人信奉的白石神,体现出羌人人在畜上、神在人上的习俗。

羌族信仰天神,并以白石作为天神的象征。传说羌族先民在迁往岷江上游时,曾在天神帮助下以白石战胜了强敌戈基,使民族转危为安,所以羌族以白石作为保护神,山顶、屋顶和石塔内,均供奉白石神。

羌族民居建筑往往就地取材,采用当地特有的片石,用毫无杂质的深层粘土粘合,加上房基深入石层,房屋间互相连接,使墙基坚固耐用,一般可以使用数百年之久。

桃坪羌寨户户人家相连相通,相互依靠。寨外面有八个门,为传统的八卦布局,寨子里大小甬道错综复杂,13条四通八达的通道互为联结,犹如进入诸葛孔明摆下的八卦阵;通道各处都有对外射击的暗孔,发生战争时,在通道里既可互相支援,又可埋伏士兵。 桃坪羌寨构建了复杂而又实用的水网系统。他们修筑的水渠顺山而下,穿寨而过。从山上下来,水渠为明渠,进入寨中之后,明渠变成暗渠,并有多处分支使渠水分流。寨内的主要通道下面和部分人家房内都筑有暗水道,揭开石板就能取水。

水道的作用不小:一是方便生活;二有消防作用;三可调节寨内气温湿度;四是水道宽敞,可以通人,战时可作防御之用。寨前一片开阔地上,暗渠复原为明渠,宽了很多,村民有需要清洗的各式物品都在此洗涤,然后渠水直流寨下的杂谷脑河,不致污染饮用水源。这种设计既卫生又科学,让人不得不对羌族人民的聪明才智深深叹服。

请大家注意,古堡每户人家的窗户都较小,房顶互相连接,这是为什么呢?对,窗户小可以保证房间内冬暖夏凉,也便于防盗,小窗户还有利于房屋墙体的稳固。庄房互相连接,既方便抵抗敌人侵犯时互相支援,还巧妙地利用了房屋间的牵引力,提高了房屋抗震性,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古堡大部分幸存下来,这与古堡强烈的抗震性是分不开的。

各位,请看这间庄房外墙上留着一个穿孔的石板,你知道是做什么用的吗?对了,是用来拴马或拴牛等牲畜的。其实,在桃坪羌寨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许多秘密。这不,古堡家家户户使用的门锁和钥匙多是木制的,没见过吧?这种锁在修建房屋的同时就安装好,木制门锁开启需要一定的技巧,外人是难以打开的;再如,古堡内许多房屋的墙体上有十、工、王等石砌符号,甚至还有奇特的太阳纹,这些图案代表什么含义?当地人也说不清楚了,算是待解之谜吧。 请看,这是羌寨常见的石敢当碑。石敢当是羌族的守护神,具有镇宅的功能。这尊石敢当高150厘米,宽40厘米,面目狰狞,眼球外突,张着血盆大口,口中衔着一支典型的西夏剑。据考证,这尊石敢当还是西夏时期的文物哩。

[碉楼建筑]现在我们来到了桃坪羌寨中最具特色的景点——碉楼。羌碉一般高达20多米,是羌寨的标志,对羌族人来说,无碉不成寨,所以过去羌寨是碉楼林立。

碉楼形状有四角、六角和八角形多种,也采用石片加粘性黄泥砌成。其棱角锐利笔直,似刀切斧削而成,结构匀称,墙面平整光滑,坚固耐用。

碉楼主要用作军事用途,下层可驻军和堆放粮食,楼顶设置观察哨,一旦发现外敌入侵,只需在顶层点燃烟火,便可将信息传遍村寨。楼内兵士可据楼力守,所以碉楼一般建在路口或山地险要地位,易守难攻。但解放以后民族和睦,羌碉已失去原来的意义,大部分自然损毁了。

桃坪羌寨共有两座碉楼,高达30米。楼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向上倾斜,使碉楼下大上小,台基相当稳固。据说修建碉楼的工人不绘图、不吊线、不用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施工,可保证数百年不倒。请大家注意看,桃坪羌寨碉楼正中有一个从顶到底的棱角,它起什么作用呢?不仅仅是装饰美化作用,重要的是使楼房所受的压力通过这一曲线波纹分流扩散,更好地支撑起高大的碉楼。桃坪地处地震频发的岷山大断裂带上,但数百年来碉楼矗立不倒,不能不说与羌人精湛的建筑艺术有密切关系。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桃坪古堡受损并不严重的原因了吧?

对,古堡和羌碉采用轻薄的石片,用深层的黄土粘接,地基深入岩层,下大上尖的外形和建筑物间相互拉扯的建筑结构,以及梭角支撑等,分别起到了稳固作用和地力分散作用,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古建筑的安全。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汶川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桃坪羌寨不在这个断裂带上,它所处的茂县、理县断裂带基本是安全的。

各位游客,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知道了桃坪羌寨是一个集日常生活和战争防御体系为一体的古老城堡,它的路网、水网、房顶共同构成了三维立体交叉的道路网络和防御系统,远可观察,近可接敌,十分神奇。但当战争的硝烟散尽,高大的碉楼和迷宫般的建筑就失去了抵御外敌的意义,留给我们的就是它精湛的建筑艺术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内涵,成为研究羌文化的宝贵遗产。

绵阳市旅游导游介绍篇二

李白纪念馆位于江油市南14公里的青莲乡。今存遗址有陇西院、粉竹楼、太白祠、衣冠墓、洗墨池、月圆坟等。陇西院是李白青少年时居住的地方。后面有其胞妹李月圆墓。相传“铁杵磨针”的故事就发生在院前的磨杵溪。隔溪不远是太白祠,祠内有陈列室和明碑。街上小学内有李白衣冠墓,是乡人凭吊诗人的纪念建筑。街北一里许的粉竹楼,是李月圆和她的好友张雪娥吟诗刺绣的住处。后面不远有一口常年不枯的井,叫洗墨池,是兄妹读书练字的地方。

馆中,收藏有在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唐代手抄本李白诗词、明清版本李白诗词注疏,以及李白遗墨、遗迹的照片和拓片。还收藏有宋庆龄、周恩来、、陈毅、郭潮沫若、张爱萍等人书写的匾额、对联、李白诗抄等。

李白(701—762)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中亚巴尔喀什湖畔的碎叶城,5岁随父李客迁蜀,来到青莲居住。直到玄宗十三年(725)李白25岁时才经重庆出三峡而“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在蜀中20年,度过了“观奇书”、“诵六甲”的青少年时代。

一千三百多年前(公元701年),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绵阳江油诞生了,他宛如一颗闪耀的巨星,光辉照耀了整个盛唐,照耀了中国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故乡的山水孕育了他的盖世才情,他自然天成、飘逸豪迈、雄浑壮丽的诗篇,登上了浪漫主义诗坛无人企及的顶峰,这些诗篇如长江大河,激荡着炎黄后裔的灵魂,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魂宝。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在李白漂泊的一生中,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成为他魂牵梦绕的记忆。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一九六二年,故里人民开始筹建李白纪念馆,一九八二年,这所融观光旅游、学术研究、陈列收藏、旅游服务为一体的名人博物馆正式开馆。该馆位于风景秀丽的昌明河畔,占地四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万四千余平方米。与“青莲故居”、“大匡山”、“读书台”、“窦圌山”等二十余处李白遗迹紧密相连。这里有宏伟的建筑群落、优美的园林风光、丰富的陈列收藏、浓郁的文化氛围。江油李白纪念馆,如今已成为镶嵌在九寨沟旅游环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纪念馆内建筑皆系仿唐风格,规模宏大、古朴雄伟。步入馆中,觉“香云”袭人,听“花雨”无声;登“诗苑”,逸兴遄飞;俯“青莲池”,碧波照影;仰“归来阁”,情思无限;谒“太白堂”,临风怀想;静憩“晓雅斋”,心与境寂;把酒“邀月亭”,神游物外;可凭榭“问水”,可临江“观涛”,览胜之乐,难以尽言。兼之一江碧水、两岸绿杨、三春鸟语、四季花香,风光清幽秀美,使游人流连忘返。

绵阳市旅游导游介绍篇三

镇远古镇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自治州镇远县名镇,位于舞阳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观颇似太极图。两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尚存部分城墙和城门。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量颇多。镇远古镇交通方便区位优越,湘黔铁路、株六复线、320国道、沪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铜仁、湖南芷江和贵飞机场分别为90公里、170公里、270公里。

县境东界湖南新晃,南临三穗、剑河,西毗施秉,北接岑巩和铜仁地区的石阡,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镇远历史悠久,自秦昭王30年(公元前277年)设县开始至今已有2281年的历史,其元代清代为道、府所在地达700多年之久。

史书记载,镇远古称“竖眼大田溪洞”,属“鬼方”。从夏到商,世居着荆、梁二州的西南,称“荆蛮”。追本溯源,古代的镇远,地处历史上“五溪蛮”和“百越人”聚居的结合部。

镇远是座历史悠久的苗乡古城。西汉时属武陵郡。汉高祖五年始设沅阳县。隋、唐置梓姜县。宋高祖绍兴元年置镇远州。元世祖至元十八年,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司,后改为军民总管府。明洪武五年改置镇远州,隶属湖广。永乐十一年置镇远府,隶属贵州。清袭明制。民国初,置镇远道。

镇远自古为由湘楚人夜郎舍舟登陆要冲,也是京城与西南边陲以及安南、缅甸、暹罗、印度等国礼物献赠和信使往还的捷径和必经之地,有“南方丝绸之路”要津之美称。明太祖朱元璋兴师入黔,贵州水西宣慰使奢香夫人霭翠,派人献牛羊、粮米、毡等物,迎王师于镇远。正德三年,理学家明由贵州书院奉诏调任江西庐陵,赴任时取道镇远,买舟由舞阳河下沅水出洞庭。清代缅甸大使直也托纪卸任回国时也是途经镇远。这里既是黔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要冲,也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明弘治初年,镇远太守周瑛有“欲通云贵,先守镇远”之说。

《苗疆闻见录》上也有“欲据滇楚,必占镇远”的论述在中国古典名著《儒林外史》中,吴敬梓不惜以三个回目的篇章,较翔实生动地描写了汤总兵与苗族首领别庄燕在镇远的攻进退和当时当地的风土民情。叱咤风云、虎门扬威的晚清爱国名将林则徐,曾三次路经镇远,他在《镇远道中》一诗对这里雄奇的山川和险要的地势描述:“两山夹溪溪水恶,一径秋烟凿山脚,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坠胆已落”。

这座拥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地处入黔要道,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人文古迹众多,自然风光旖旎。仅镇远古城就遗存有楼、阁、殿、宇、寺、庙、祠、馆等古建筑50余座,古民宅33座,古码头12个,古巷道8条,古驿道5条。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03050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