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宋 · 苏轼优秀(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31 11:44:52
2023年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宋 · 苏轼优秀(三篇)
时间:2023-03-31 11:44:52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宋 · 苏轼篇一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五)》

作者: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①莎:莎草,多年生草木,长于原野沙地。

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

③泼:泼水。形容雨后的桑麻,在日照下光泽明亮,犹如水泼其上。

④蒿(hāo)艾(ài):两种草名。

⑤薰:香草名。

⑥元是:原是。我原是农夫中的一员。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当时有人传言:将虎头置于潭中,即可致雷雨。作为州官,苏轼曾依其说到离城东20里远的石潭求雨,并作有《起伏龙行》诗以记其事。得雨后又赴石潭谢雨。其关怀民生之心,从这一求一谢中表露无遗。苏轼于谢雨道上作《浣溪沙》组词,共五首,描写了途中见闻和村野风光,具有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北宋农村词中的佳作,与他的其他题材和风格的词作皆是异样出色。此词是《浣溪沙》组词的最后一首,写词人巡视归来时的感想。

词中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关心民生,与老百姓休戚与共的作风。作为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这首词之风朴实,格调清新,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有宋一代词风的变化和乡村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两个隐者。二人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此处“收拾耦耕身”,不仅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这两句对仗工整,且妙用点染之法。上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光似泼”用实笔,“气如薰”用虚写。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生妙趣。“使君元是此中人”结句,画龙点睛,为升华之笔。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更进一步深化。作者身为“使君”,却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且乐于如此,确实难能可贵。细味其词,盖有三意:

其一,苏轼早年即倾慕庄子,志于逍遥逸世,见此景此境,益坚其志;

其二,苏轼虽久慕此境,不意长期错入仕途,此时重睹此景,不禁有怅然若失之感,对其久困官场,也不免有后悔之意;

其三,苏轼虽感悔意,但念及人生志趣尤在及时把握,则迷途知返,犹尝未晚,是又信心再起,归宿重定。一句之中,写尽种种人生滋味,用笔简约而意趣丰盈,可见苏轼心理世界之丰富复杂。然其对田园生活的讴歌和对归耕桑麻的向往,是昭昭乎情见于辞的。

这首词结构既不同于前四首,也与一般同类词的结构不同。前四首《浣溪沙》词全是写景叙事,并不直接抒情、议论,而是于字行之间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这首用写景和抒情互相错综层递的形式来写。

上片首二句写作者于道中所见之景,接着触景生情,自然逗出他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下片首二句写作者所见田园之景,又自然触景生情,照应“何时收拾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这样写,不仅使全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而且使词情逐层深化升华。特别“软草平莎过雨新”二句、“日暖桑麻光似泼”二句更是出神入化,有含蓄隽永之妙。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宋 · 苏轼篇二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柔软的青草和长得齐刷刷的莎草经过雨洗后,显得碧绿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不知何时才能抽身归田呢?

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草、艾草的熏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我虽身为使君,却不忘自己实是农夫出身。

①:此词作于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放,任徐州知州时。

②莎——莎草,多年生草木,长于原野沙地。

③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

④泼——泼水。形容雨后的桑麻,在日照下光泽明亮,犹如水泼其上。

⑤蒿(hāo)艾(ài)——两种草名。

⑥薰——香草名。

⑦元是——原是。我原是农夫中的一员。

元丰元年(1078),徐州发生严重春旱。当时有人传言:将虎头置于潭中,即可致雷雨。作为州官,苏轼曾依其说到离城东20里远的石潭求雨,并作有《起伏龙行》诗以记其事。得雨后又赴石潭谢雨。其关怀民生之心,从这一求一谢中表露无遗。这组《浣溪沙》即作于谢雨道上,词共五首,描写了途中见闻和村野风光,具有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北宋农村词中的佳作,与他的其他题材和风格的词作皆是异样出色。

这里选录的是第五首,主要写沿途见闻及由此而触发的人生归宿感。起二句虽直写眼中见闻,实极富意蕴。软、平、新、轻四个形容词将雨后村野的宜人气息点染得神韵毕现,仿佛可以呼吸到那种醉人的空气。草平沙轻,走马无尘,这是混沌的政治世界之外的另一个极具诱惑力的世界。苏轼深受感染,并由此对自己的人生归宿产生了感慨。隐居田园——是苏轼那一刻最强烈的信念。然而身为州官,要将这种愿望变成现实,却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所以虽有如同长沮桀溺一样的耦耕之心,但何时能了却素愿,却连自己也一时莫明了。上阕的情感基调是先扬后抑,由景生情。

下阕开头也是由景起笔。如果说上阕写景是着重突出雨后村野的清新之气的话,下阕则以浓郁的田间风光为主。雨过日暖,桑麻因附有大量的雨滴,而在日光下,闪亮一片。以“泼”字形容日光,既写足“日暖”之意,又非常符合光照的特点,遣词尽见匠心。这一句是接写视觉所见。虽承上阕起句而来,但已别开境界,从时令推移上来说,也是雨过后稍长一段时间了。意脉结构,一丝不乱。“风来”句写嗅觉,彼此关捩也极为紧凑。蒿艾(一名艾蒿)原有淡淡的香气,但经雨后日照蒸发,又经风儿吹过,那种淡香便如薰草的香味一样,显得格外浓郁。这两句一写视觉一写嗅觉,都特别用力,似平却奇,有重笔濡染的意味。结句“使君元是此中人”是点睛之笔,然意味深长。细味其词,盖有三意:

其一,苏轼早年即倾慕庄子,志于逍遥逸世,今见此景此境,益坚其志;

其二,苏轼虽久慕此境,不意长期错入仕途,如今重睹此景,不禁有怅然若失之感,对其久困官场,也不免有后悔之意;

其三,苏轼虽感悔意,但念及人生志趣尤在及时把握,则迷途知返,犹尝未晚,是又信心再起,归宿重定。

一句之中,写尽种种人生滋味,用笔简约而意趣丰盈,可见苏轼心理世界之丰富复杂。然其对田园生活的讴歌和对归耕桑麻的向往,是昭昭乎情见于辞的'。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宋 · 苏轼篇三

[宋]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1、莎:草本植物,即香附子,野生于田野沙地。

2、耦耕:二人并耕,后泛指耕种。《论语·微子》:“长沮、桀溺(两个隐士)耦而耕。”此句苏轼自谓农夫出身,什么时候准备再回去归田耕种。

3、蒿艾: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叶有异香。薰:香草。

4、元:通“原”。此中,指此地乡村。

本篇是组词的最后一首,或曰“结案陈词”,光彩特异。

上下两片均是先写景后述怀,章法相似。上片已经足够简捷浑厚,但经过它的铺垫接踵而至的下片更加精彩,足为组词压卷。“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在我眼中,这是苏词刻画乡村光景最有神采的句子,置之田园诗歌史也堪称“不可无一,不能有二”。

由于没有现代交通工具,即便出城数里,也要走上个把小时,然而这种逐步丈量的样态最能合乎于美好生活的悠然节奏,使人可以更加仔细体味光线、草木、人情、光阴,让那些须臾的敏感在心中无所干扰地放大。“光似泼”,这会是多么明亮灿烂的太阳啊!带着颜色、香气、温度、味道,兜头泼将下来,不由分说,也无法抗拒。除了亲身感受,除了词人这样追魂摄魄的妙笔,还有什么能让我们对这样的阳光心驰神醉呢?

作为本篇也作为组词的最后一句,“使君元是此中人”七字不仅呼应了“收拾耦耕身”这一说法之由来,更解读出了苏轼写这一组词的内心驱动力,彰显了自己伟岸而富于亲和力的人格形象。是啊!苏轼从来就不是勉强地去“接地气”,他自己就活在这种地气里,心灵没有片刻离开。这或者是苏轼能成其昆仑般伟峻的一处奥秘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03212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