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数学教学计划小学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大全(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31 15:41:49
2023年数学教学计划小学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大全(4篇)
时间:2023-03-31 15:41:49     小编:zdfb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该为自己下阶段的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计划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计划书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数学教学计划小学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篇一

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以校教研处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数学思维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自主的参与、探究和交流。

本册教材中不再着眼于个别的能力点和知识点,不再设”语文天地“做单项练习,不再通过”金钥匙“学习某种学习方法或策略,而是致力于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形成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比较广泛的文化积累,基本上实现能够自学语文,切实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教材仍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写,本册共设计了8个主题单元。每个单元由五篇课文(三篇精读课文,两篇拓展阅读课文)、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和单元小结四个部分组成。五篇课文中,前三篇必须精读,后两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精读或略读。

1、通过本册课文的学习,要使学生受到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教育;受到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学生的爱美的情趣; 还要使学生从一些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学习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思想方法。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会生字,复习查字典的方法,养成自觉运用字典的习惯。

4、进一步提高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能力。 注意积累词语,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情感的介入——感知、感受、感悟。通过教材中”小资料“、”我的视角“、”日积月累“等栏目, 展示学生自学产生的问题、独立的见解、改进的意见、延展开的思考、总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等等。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创造精神。

6、阅读适合程度的课外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本学期阅读不少于20万字。

7、乐于参加讨论或辩论,稍作准备,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8、能抓住重点进行观察事物,养成勤于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事情真实,有一定的条理。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词句训练始终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点。在低中年级训练的基础上,应提高其训练的要求。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社会实践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特别是那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语,学习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

2、思考练习的教学要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中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学到读书作文的方法。

3、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上一定要有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教学要多读少讲,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练习朗读,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的技巧上指导,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4、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继续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拨、范读以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5、继续指导学生写好学习计划和总结。

6、继续加强对学生写字的训练,写钢笔字做到正确、规范、匀称、美观。

7、加强作文的指导和评讲,作文评改继续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论方式。

第五单元统计: 6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 3课时

生活中的数: 2课时

数学教学计划小学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篇二

“加、减法的估算”是学生在学过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是估算正式教学的开始,虽然“估算”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但在生活中很多学生都接触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只要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具体情境,学生就能比较容易掌握。教学中,通过对两位数加、减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估算的算法多样化;能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和作用;并能运用估算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计算与初步估算”的知识和经验,有了一定的数感,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就对计算有了初步的认识,可以说学生对数与计算的感知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从班级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县城,有的孩子是农村来的,但也在县城生活,对教材中的情境还是比较熟悉的,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浓厚。但班里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个别学生一位数的加、减都算不对,而且算得速度极慢,思维习惯不规范,学习方法不有效,习惯养成也不好,这都是需要关注的地方。

1、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一)情境激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回到原来的教学楼上课,高兴吗?

生:高兴。

师:还有其他班的数学老师也来到了这里,请同学们起立向后转,向他们问声好。(学生问好)

师:刚才和老师们打招呼时,觉得来了有多少位老师呀?

生:我猜有20人。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数的?

生:我蒙的。

师:那你蒙的有点多了。

【想不到学生要用“蒙”这个字来表达,我及时抓住这个生成,引导学生感受到猜数也要有根据,不能乱猜、瞎蒙。】

生:有15人。

师:为什么猜这个数?

【接着上面的环节,加深学生的认识,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

生:我大概看了一下,觉得像这个数。

师:眼力还不错!就差一点,还是少了那么一点点!

生:有16人。

师:恩?你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老师刚才说15猜的少了一点点嘛,所以我就想,或许是16。

师:你很会收集有用的信息,帮助你分析!祝贺你,你说对了!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师:给老师们介绍一下,我们二(6)班有多少人呢?

生:43人。

师:还能怎么说呢?

师:给大家一个词语,你用它来说吗?(板书:“大约”,引导学生齐读两次。)43人大约是几十人?

生1:43人大约是40人。

生2:43人大约是50人。

生3:43人大约是45人。

生:16人大约是20人。

师:为什么要说成20呢?

生:因为16接近20这个整十数。

师:今天这个教室里大约有多少人?

生:电教室大约有60人。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我们学生大约是40人,老师们大约是20人,合起来不就是60人嘛。

师:在数学计算中,有时不需要精确的计算,只要估计出粗略的数据就可以了,这叫做估算。(板书课题:加、减法的估算)

2、探究估算。

师:星期天,妈妈带100元钱去买下列生活用品。(课件出示主题图。板书:100元)

师:妈妈要买28元的热水瓶,43元的烧水壶, 24元的水杯。

学生再次复述题意。

师:妈妈带的钱够吗?请小朋友想一想:要判断妈妈买这三种东西带的钱够不够,需要精确计算吗?

生:不需要。

师:请你帮妈妈估算一下,带100元钱够吗?(学生独立思考。)

师:你是怎样估算的?把你的方法给小伙伴们说一说。(学生互相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估算方法跟大家说说。

生1:我是这样想的:热水瓶28元,就是大约30元,烧水壶43元看成大约是40元,水杯24元大约是20元,30+40+20=90,所以100元钱够了。

师:他的这个方法好吗?大家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2:28+43+24=95,100元肯定够。

师:你这是直接口算出了准确答案,计算能力真高!

生2:我就是这个方法,我是从100元中减去28元等于72元,72元减去43元等于29元,29元减去24元等于5元,所以带100元够了。

师:你们用的是连减的方法。还有吗?

师:和小伙伴商量商量,看能不能想出其它办法。(教师巡视,及时捕捉学生中的先加后减的念头,予以启发。)

师:通过商量,和小伙伴想到新方法了吗?

生3:先算热水瓶、烧水壶一共要花掉大约70元,还剩30元,水杯卖24元,钱是够的。

生4:也能先算烧水壶和水杯大约要用60元,剩下的40元买热水瓶足够了……

数学教学计划小学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篇三

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取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基本数学概念和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和结论的背景和应用,了解其中包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计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上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培养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培养数学应用和创新意识,努力思考和判断现实世界中包含的一些数学模型。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坚忍不拔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

6、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渐了解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验数学的审美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鉴、发展、创新的关系,体现了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可接受性等。具有以下特点:1。“亲和力”:激发兴趣和美感,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引发学习。

2、“问题”:用适时问题指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3、“科学”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通俗化、特殊化、转化等思想方法的应用,学会数学思维,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理性精神。

4、“时代性”和“适用性”:用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材料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培养应用意识。

1、选择内容典型、丰富、熟悉的材料,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造能反映数学、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的概念和结论,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引发学生“看发生了什么”的冲动,以培养兴趣。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

3、教学中强调类比、通俗化、特殊化、简约化等数学思维方法,尽可能培养逻辑思维习惯。

1、基本情况:两个班属于普通高中班,学习情况不错,但学生自我意识差,自控能力弱,教学中要不时提醒,培养自我意识。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是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计算问题,所以只注重思路。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初中课程改革,高中课文之间的衔接有所减弱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堂、合理的要求、师生对话等方式,可以建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在主观行动下提高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走向理性;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反复比较相似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的图形来说明抽象的知识;关注已有知识,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掌握公式的推导和内部联系;加强审查和检查工作;掌握典型例题的分析,讲解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从头到尾进行教学的四个环节,根据不同的教材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6、注重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计划小学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篇四

为了在新的学年里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按照数学新课程标准,结合我班实际情况制定计划如下:

我班有学生30人,男生13人,女生17人,不会学习,自控力差,大部分对学习没兴趣。

本册教材共九个单元,教学内容包括:认数,假和减(一),认图形,加和减(二),认识人民币,认识乘法,乘法口诀,统计,期末复习,53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有期末复习4课时。

知识与技能方面

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100以内的数,经历探索口算方法,计算方法;经历认识乘法过程,编制乘法口诀过程,经历观察人民币,认识人民币。

2、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面”的形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3、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会用画“ √ ”的方法统计记录。

数学思考方面

初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灵活性,初步培养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解决问题方面

让学生运用认识的数描述事件,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方面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自信心,有独立思考获得知识的体验,有相互合作,交流知识的体验。

1、实施课程计划,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到期中完成第1——4单元的`教学

到期末完成第5——9单元的教学

2、依据数学课程标准,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设计教法与学法。

3、教学从实际出发,发展智力,开发能力,创设情境,让学生仔细观察,动口、动手,自主探索。

4、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

5、吃透教材,认真备课,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评估学生,从三维目标出发,单元过关,章节过关,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04768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