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区域地理答题篇一
答:国际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有关经济、政治等方面共同问题的商谈叫做“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叫做“南南合作”。南南合作涉及经贸、科技、外交、农业、林业、卫生和教育等几乎所有的部门。
答:①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自然资源在世界各地分布不均,各地生产的农产品、工业品等也不相同。
②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先进的技术以及资金和设备分布不均,通过国际合作会将世界各国的资源与技术更趋合理化配置,会使各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③人类面临共同的和平、发展、环境等问题,更需加强国际合作。
世界各国的经济协作越来越密切,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协作越来越多,这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标志,这样可以利用各地的材料,集中优良的技术,使用最丰富的劳动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开拓最广的市场。
初中区域地理答题篇二
包括高原内陆及其周围山地,主要由南北两侧的边缘山地及中间高原盆地所构成。其边缘山地属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山带。分为两支,北支主要有厄尔布尔士山脉、科彼得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南支是扎格罗斯山脉、莫克兰山脉、基尔塔尔山脉,并东延成苏来曼山脉。伊朗高原南北介于中亚平原和阿拉伯海及其海湾之间,西邻亚美尼亚高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东接印度半岛区的塔尔沙漠,东西长达2500公里,南北最宽为1500公里,面积约270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属伊朗,小部分属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
伊朗高原周围山地高大险峻,尤其是兴都库什山和扎格罗斯山脉等,海拔高度都在3000米以上,有冰雪覆盖的山峰高大连绵,十分壮观雄伟。
伊朗高原气候主要属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具有大陆性显著、温差大、冬春降水多等特点,因此称伊朗式气候。南部边缘为热带干旱气候。
伊朗高原基本上处在副热带高压带及东北信风带,地势较高,气流多来自干燥内陆,高原内部又呈盆地状,导致本区气候具有突出特点:大陆性显著,冬凉夏热,年较差大。年平均降水量为400毫米,大部分地区在200毫米以下,高原中部尚不到100毫米,仅在边缘山地特别是迎风侧降水量较多,厄尔布尔士山北坡和里海沿岸年降水量常超过1000毫米,是降水最丰富的地区;西北部和西部山地年降水在500~750毫米之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自北而南、从西向东、由山地到内陆盆地逐渐减少的趋势。
封闭的地形、稀少的降水使伊朗高原上形成了广大的内流区(包括无流区),内流、无流区约占其总面积的2/3。高原上没有真正的大河,河流长度不大,流域面积有限。河流的水量少,水位季节与年际变化都很大,多季节性河流等成为本区突出的水文特征。高原内部基本上为内流区和无流区,内陆河多发源于高原边缘山地的内侧,流向内陆低地。赫尔曼德河发源于喀布尔西帕格曼山,向西南流入萨巴里湖,全长1110公里,是伊朗高原最长的河流,为内陆河,主要靠高山融雪水和冬
雨
补给,最大径流量在春季或春末,此时在干旱的低地可出现春洪水灾。其余较大的内流河有赫里河、哈利勒河、库尔河等。外流河多分布在高原边缘山地的外侧,都很短小,流域面积也很小。最长的外流河是卡伦河,发源于扎格罗斯山,流向西南,在阿巴丹附近汇入阿拉伯河,全长550公里,有一定的通航价值。此外,还有一些更短小的外流河流入阿拉伯海及阿曼湾、波斯湾。著名的湖泊有萨巴里湖、纳马克湖等,都是内陆咸水湖。自然植被—土壤主要属亚热带荒漠草原、荒漠和灰钙土、棕钙土及漠土系列,自然景观多为半荒漠、荒漠景观。整个内陆高原基本上是半荒漠和荒漠,植被稀疏,
植物
种类很少,多生长疏生短草和肉质、多刺、根系发达的灌木。森林面积很少,仅占10%左右,在南里海低地厄尔布尔士山脉北坡森林茂密,多阔叶林,在扎格罗斯山地西部有较稀疏的森林,在山地森林带以上分布着大片的山地草原。以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石油主要分布在扎格罗斯山的西南麓,即构造上属新褶皱山地的前缘凹陷地带,储油构造良好,已探明储量100多亿吨,是西南亚也是亚洲和世界上的主要石油产地。铁矿亦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地区,如克尔曼、巴米安等地,储量大、品位高。铜、铬、铅、锌等矿储量也相当可观。土地主要是适于放牧的各种草地,可耕地较少,不足总面积的1/5,水源不足,使草场载畜量很低。
阿拉伯半岛区
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西南角,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北以亚喀巴湾北端——阿拉伯河口一线为界,东北临波斯湾和阿曼湾,东南濒阿拉伯海,南邻亚丁湾,西隔红海与非洲大陆相望。大致介于北纬12°~30°、东经35°~60°之间,南北长约2240公里、东西宽约1200~1900公里,总面积约322万平方公里。具有显著的自然地理特征:古老地块上形成台地式高原地形;酷热的热带干旱气候;广大的无流区;热带荒漠景观。这些特征突出地反映了阿拉伯半岛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之成为一个特色鲜明的自然区,并与西南亚
其他
区表现出整个大区内部明显的区际差异性。由于这里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主要是阿拉伯人,通用阿拉伯语,故名阿拉伯半岛。地质构造上,阿拉伯半岛原是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中新世以来,向西北延伸部分形成红海——亚喀巴湾——约旦裂谷带,向东北延展部分形成亚丁湾,使阿拉伯板块与非洲板块分离(仅苏伊士运河地带基底相连),并以反时针方向俯冲于亚欧板块之下;同时,在阿曼湾西南岸因板块俯冲作用形成哈贾尔山脉(沙姆山海拔3352米)。半岛地体古老,基底主要是元古代结晶岩,在古老结晶岩和火山岩基础之上覆盖有古生代、中生代的沉积岩层,除少数地区外,广大地区在构造运动方面稳定,沉积地层基本上保持着平整或近于水平的单斜构造,未经历较大的褶皱变动。
阿拉伯半岛地处热带,太阳辐射强烈,常年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高原半岛周围又多是高大山地高原和炎热地区,很少受到海洋湿润气团的影响,所以这里的热带干旱气候具有极强烈的大陆性,酷热干燥少雨。世界上最热的地区之一。整个半岛年平均气温都在20℃以上,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超过3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也高于10℃,多在15~24℃之间。南部地区更加酷热,如半岛南端的.亚丁,年平均气温为28.9℃,7月为32.5℃,1月为25.4℃,有四、五个月的月平均气温超过30℃。半岛绝对最高气温常有50~55℃的高温。半岛气温年较差很大,一般在15℃以上,在一些地方可达20℃左右。阿拉伯半岛干燥少雨。半岛降水量极少,大部地区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半岛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地表水极其贫乏,水系很不发育,绝大部分地区为无流区。基本上没有常年性河流和湖泊,河流多属干河,干涸的河床仅在罕见的大雨或暴雨后的短暂时间内有一定的水量,形成间歇河。虽然目前仍可在半岛上见到一些与现代气候—水文状况极不相称的宽深河谷,但其并非今日气候的产物,而属古地理年代较湿润气候的杰作。
阿拉伯半岛上的干河大致可分为内流干河和外流干河两种类型,其中长者可达上千公里。在古海迹的局部地方尚残留有少量的咸水湖和沼泽湿地。
半岛的自然景观主要为荒漠和半荒漠(荒漠草原)景观,此外尚有绿洲景观。
1.干荒漠—热带沙漠景观 主要分布在鲁卜哈利沙漠、内夫得沙漠和达赫纳沙漠。
达哈那型荒漠:盛行东北信风,物理风化强烈,细砂多被吹到邻区,地表多为富含氧化铁的坚硬砾石,并被宽窄不等的沙丘地带分割,为无流区。地表植被极其稀少。
内夫得型荒漠:风积作用地表形成连绵不断的沙丘和沙丘链组成,成为沙质高原。大内夫得沙漠的沙为白色和红色,小内夫得沙漠多为白色沙。这里植被也很稀少,雨季来临后,这里一些植物开始生长,绿草如茵,长有白头翁、柽柳等植物。
阿喀夫型荒漠:为由细砂组成的活动沙丘地带,多数尚未固定,随风移动,主要分布在鲁卜哈利沙漠的西部和南部,基本没有植被,只生长一些沙漠先锋植物。
哈拉型荒漠:为熔岩地表组成的荒漠,这里因熔岩地区遭受风蚀而形成,地面皱裂崎岖、尖峰突峭,为特殊的岩漠景观。
荒漠中植物稀少,除局部绿洲外,广大地区只生长稀疏的植被或为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砂土和石质土等漠土是代表性土壤,景观极其单调。
2.荒漠草原景观 主要分布在半岛的边缘地带以及荒漠边缘地带,自然植被以耐旱的干草原为主,多灌木。
3.绿洲景观 在阿拉伯半岛上绿洲分布较普遍,但总面积不大,在沙漠及沿海地带零散分布,这里水资源条件较好,多为地下水溢出带或经过开挖的井渠灌溉地带。在这些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草木葱茏,生长着枣椰树、阿拉伯胶树、阿拉伯相思树、柽柳等。此外,绿洲和其他肥沃地区能种植各种谷物、水果和蔬菜,有些地区还种植水稻。水热资源丰富的也门沿海地区热带植物繁茂,可种植咖啡、甘蔗等热带经济作物。
矿产资源 丰富,尤以滨临“石油之海”的波斯湾为世界上石油、天然气蕴藏最为丰富的地区。其他资源多较贫乏,特别是水资源极其贫乏,耕地很少,森林及其他植物资源更少,对发展农业生产十分不利。
两河冲积平原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原意为“河间地区”,即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中下游地区。范围大致东起伊朗高原,西至叙利亚和阿拉伯高原,北起亚美尼亚山区(东托罗斯山脉),南迄波斯湾。大体介于北纬30°~37°之间,地处亚热带。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势低平,高度多在200米以下,绝大部分地区海拔不到100米,如距海岸约500公里的巴格达,海拔仅34米。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以巴格达为界,西北部称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东南部(巴士拉以上)称下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巴士拉以下至入海口为阿拉伯河三角洲。平原地表多由阶地和河漫滩组成,平原之上仍有局部高地。由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淤积严重,河床不断加高,所以,在平原上可以见到高高隆起的河岸地带,但平原上的湖泊低地也很引人注目。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除北部地区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夏干气候色彩外,其余地区均为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本区气温较高,夏季炎热,冬季温暖,干旱少雨。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多在30℃以上。气温具有温差较大特点。如冬季冷空气偶尔南袭,短期的气温也可降至0°以下。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00毫米以下,西北部降水多(500毫米),东南部少(100毫米以下)。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以冬雨为主,春秋次之,夏季月份少雨或无雨。主要是因为冬季受地中海极锋影响,为温带气旋东进路径,所以具有“冬雨”特征,冬雨(12~2月)可占全年降水量的50%左右,如巴格达为53%,巴士拉为49%。
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是流经平原的主要河流。它们均发源境外的北部山地,为过境河流,其水源主要靠北部山地降雨和积雪融水补给,流经本区时水量逐渐减少,具有干旱荒漠区河流的特征。中下游区多湖泊和沼泽。
自然植被以荒漠草原和荒漠植物为主,土壤主要为大河冲积土以及棕钙土、灰钙土和各种漠土。植物比较贫乏,大多为短生和多年生假短生沙漠植物,如柽柳、观音柳、沙枣等。荒漠草原多数植物为草本植物,其余为荆棘类和球茎类植物。在常年有水的河岸和沼泽地带,植被繁茂,生长着茂密葱郁的河岸植物,乔木、灌木、草木植物无所不有。河岸林树种有筱悬树、柳树、榆树、桑树、野苹果树等。古代,这里运河渠道纵横,灌溉便利,农业相当发达。 美索不达米亚石油资源丰富,伊拉克是石油输出国。此外,平原水资源较其他西南亚国家丰富。由于平原有较好的气候、水文和地形条件,这里种植了大量的枣椰树,约占全世界的37%,椰枣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椰枣总产量的48%)。
初中区域地理答题篇三
本次期中考试地理试题的难易程度适中,但是有点偏难,非常适合期末考前的练兵。对于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很好的甄别能力,能很好的体现出各个层次的学生对各个层面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为接下来的全面复以迎接合格考和期末考试提供了非常好的学情体现。
本份期中试卷涉及必修二的全部知识,总体来说内容较多。本套试卷重基础,覆盖面广,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试题题量、难易程度、各种题型都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并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同时又注重对地图的分析理解,注重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考查,对以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都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次测试卷选择题60%,综合题40%。
本次期中考试地理重点指标279人,本科指标604人,重点原始分75分,本科原始分66分。在16个选择地理的班级中,其中完成任务情况最好的是15班、16班、20班、21班、22班、23班、24班,5班、7班、8班、18班、19班,总体的完成指标情况还是较好的,但也有部分班级指标未完成。
1、只重视知识的记忆,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内在联系。从试题反映情况来看,同学们对于一些基本知识概念的掌握还是不错的,但是对于一些灵活的主观题,答题情况不是很好,这反映出平时的学习主要为一种机械的记忆,而没有真正的理解。
2、读图不准确,不能有效的利用图示信息。本次考试中有一些同学不能很好的判读地理图形,不能从地理图表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3、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从同学们答题过程中还反映出有些同学做题过于急噪,审题不清,没有看清题目就做出判断,做题、做答不是很规范,地理术语表述不明确。
1、认真做好集体备课。在教学中,做好集体备课工作,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以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益,从而达到以探究讨论、专题活动等新型学习方式取代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废止繁琐的“发胖式分析”套路。备课时还要仔细分析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做好“剪裁”的准备。
2、上好每一堂课。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结合区域实际,加强应用原理和方法的训练。人文地理知识理解不难,但内容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内容多,要以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点,善于进行对比分析;尽量减少靠死记硬背注重对地理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学习。
3、规范作业。学生学习新课和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要靠一定的作业来巩固提高。通过规范化的作业使学生的思路明晰,条理清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新课程标准里的一个鲜明观点,而规范化的作业可以使学生的习惯得以形成。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做好自习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自习时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加大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要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
总之,通过这次期中考试,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高一地理组将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努力,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初中区域地理答题篇四
试题是通过一定的文字表述或图表、数据等资料等形式出现的,考生应具备从文字和图表、数据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能够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运用,解决试题中所提出的问题。要达到这个要求,考生首先必须能够读懂题意,找出关键词,把握试题的中心含义,以及试题作答要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看清图示
地理试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因此,学生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的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三)注意联系
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四)表达清晰
准确的地理学科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在复习迎考中,应该把语言表述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061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