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 思想品德优质课教案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6:17:23
最新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 思想品德优质课教案大全(8篇)
时间:2023-06-06 16:17:23     小编:admin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思想品德课教案篇一

分析教材:打开品德与社会第五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红绿灯》,我们会发现教材内容共7页,由情景剧、知识窗1、警示栏、反光镜、急救站、知识窗2、辨析角7块内容组成。

1、认识部分交通标志,了解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认识违反交通规则的严重后果和遵守交规的重要性。

2、感受违反交规的严重后果,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3、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1、师播放交通事故片断,学生谈感受。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交通事故及感受。

3、探究事故原因。

4、交流自己在生活中违反交规的原因

5、出示数据。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意味着什么?学生谈感受。

1、作为小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1)自觉遵守:交流生活中已经自觉遵守的方面。

采访交警:小学生特别需要注意的方面(骑车安全)

(2)宣传:向谁宣传?宣传什么?

2、向小学生,宣传内容:交通规则

交通标志(为什么要宣传;学生带领大家学习交通标志)

采访交警:为什么不能闯黄灯

4、向司机、行人

1、体会车祸猛于虎,感受违反交通法规的严重后果,意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交通安全人人有责。

2、剖析闯红灯的心理,了解作为行人应该遵守的一些基本交通法规、交通知识。

3、在生活中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安全出行,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一)从《红绿灯》歌,引出课前十字路口的调查闯红灯现象频繁。

(二)剖析闯红灯心理及其危害:侥幸(盲区、惯性)、赶时间、从众。

(三)学习书本上的交规。

(四)结合文明城市的评比,呼吁大家文明行走,遵守交规,热爱生命。

如此一调整,整节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层层深入。再来看看第二次试教学生的情况。

学生:前几张照片中有行人从车前走过,有一张中的行人消失了。

教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

学生:行人被汽车的一侧柱子挡住了,司机看不见。

教师:是呀,这就是司机驾驶时的视觉盲区。其实,这样的盲区还远远不止这一个。

(出示卡车盲区示意图)

课上到这里,学生很震惊,纷纷喊道“太危险了!”这时,教师的导语“因为盲区而引发的交通事故比比皆是,我们同学个子小,更容易被司机忽视。可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盲区啊。”又像催化剂一样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学生作为行人或者乘坐者从来没想过也没注意过驾驶员的因素。这个环节是他们从未了解过的知识点,过往的经验开始动摇。

出示图片(大卡车图)

师:你看,这辆大卡车刚刚紧急刹车停下。你看到了什么?

生:地上黑黑的车轮印。

生:2米,最多5米

教师: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时,紧急刹车还会向前滑行15——20米),我们这个报告厅从这头到那头就有20米。滑出那么长长的一段距离,车子才能完全停下,多危险啊!

在数字面前,学生再一下发出惊叹。教师再补充天气因素影响开车的内容。学生的惊讶程度不用言表,一连串的事实依据让他们觉得再也不能害着侥幸心理过马路,否则真是视生命为儿戏了。“盲区、惯性、天气影响”这些教学内容并不是教材中有的,而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增加的,对于纠正学生的违规有直接作用。像这样的补充是需要且必要的。教材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

根据各种不同的心理,老师一一剖析其中的安全隐患,增加了课堂容量,使学生心灵震撼。下课了,学生还在唏嘘不已,我不禁高兴:这节课没有白上!

反思两次教案的设计,两节课后学生的不同反应,我认为教材提供的内容要用,可以有机调整顺序。教材的编写是有较强的逻辑关系的,内容是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的,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按教材的顺序渐进很有必要。但是千篇一律,不注重特殊性循规蹈矩有时也不符合实际。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身边的课程资源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每一课都有一些诸如知识窗、老照片、时空隧道、小讨论、小测试、金点子、评议箱、知音信箱、广角镜、交流厅、展示台、收藏夹等等丰富有趣的板块,然而他们在排列上并不一定是有序的,并不是教材怎么排,教师就怎么上。这样很容易上成看图说话课,没有挖掘它存在的意义。因此,打开一篇课文,首先要统观整课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后,根据目标把本科的教材资料分分课时,梳理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在课堂中才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课时内容作适当的调整。我把与交通法规有关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即把知识窗1、警示栏、反光镜、辨析角有机整合在第一课时中,主要是了解基本交通法规及其重要性。而交通标志就作为第二课时的内容,即把情景剧、急救站、知识窗2定为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认识交通标志,懂得急救。这样一来,每课时的目标明确,内容有序,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着用。当然,我们对教材内容的增补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在分析教材内容、编者意图之后,为了突破重难点、为了解决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才增加的。教材的内容也是要合理用上的。

我们还要有目的地取舍、补充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改变和补充,以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但要注意,在对教材进行补充或取舍时,不应该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一般来说,凡是学生能读懂看清的一般内容,可略讲甚至不讲;新课内容与前后知识有关处,则稍加指点,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比较。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教师的“讲”,要重在“点”上,即知识点,特别是重点、难点和热点上,以及学生易混淆的地方。

从《红绿灯》看品德课,总有人说教材的更新令学生爱不释手,教材的内容丰富令教师难以把握。那么,我们就一定要好好研读教材,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活用教材,上好每一节品德课。

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思想品德课教案篇二

思想政治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达到教学目的。反思以往,很有必要,为此试论点滴体会。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老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老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如下几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品生老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老师也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但是,面对知识爆炸时代,老师所掌握的知识往往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老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合上时代的节拍。不断进行教育反思,记取和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少走弯路,让学生乐意接受。曾听学生说过:“老师,我本来对思品课没兴趣,我喜欢你上课,我才对思品课产生兴趣。我经常买书,不管是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还是杂志,电视新闻,心理访谈等。常与学生及社会上不同层次的人交往,在教学中加以运用。丰富课堂教学,加之我本人的经历丰富,常以我自身的经历说给学生听,才有如此效果。

2、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老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讨和掌握思品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我每上一节课后,都对自己本节课写上那么一两句,不断反思时时提醒自己,本节课学生反映情况怎样?上课时学生的一句话我都很在意。记得那天,我上倮时学生悄悄地说了一句:“老师,不能再这样了”原来我上课时,备课的内容在上课有时不能按时完成,我听了这句话后,把这句话写在备课本上时时提醒自己。的确不能再这样了。这是教学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存在不足。“吾日三省吾身”我尽管做不到,但我常反省自己还是能做到。特别注意学生的言行,说话较为恢谐,学生不反感,有时就是一个眼神,学生都很在意。几乎每上一节课,只要有不如意时,会多写一点,如果觉得这节课有兴奋点也记下。

(1)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

(2)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

记得有一次,社会实践时,要求学生走路,我一直与学生在一起。学校要求师生说普通话,我一直坚持说,有学生当第一次听我说地方话时都觉得别扭,当我说普通话发音不准时,学生能及时指出。这些都是我这几年的收获。我每隔一段时间,让学生提建议,凡是学生提意见的我评作业时,写一句“谢谢你给我提出这么好的建议。”学生有什么意见才会直接说。正因为我能正确对待我所范的错,学生也深受影响。一次学生在课堂上违犯纪律了,当时我也不能准确知道是谁,但我说了一句,犯错误没关系,只要承认错误并改正,我们大家都会原谅他的,说完,有同学站起来了。当时我真的很高兴,不用我去一个个查,可能因查不出而尴尬。

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思想品德课教案篇三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材每课都有大量的例子,但是我觉得这些例子很多是名人名家,缺乏凡人凡事,离学生的生活很远,特别是我们乡下学生,由于缺乏图书资料以及有效的阅读引导,学生对许多名人的事迹不甚了解,因此教材中的例子不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于是,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矫正,情感熏陶时,应该尽量选用学生身边的凡人凡事来加以分析引导,唤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引导学生学会辨别是非。我尝试着去努力,觉得效果不错。当然,我也会尽量引导学生仰视名人,欣赏名人的风采。

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自由开放。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学习,如开展辩论、讨论、体验交流等方式。就讨论活动来说吧,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要做好认真设计,精心安排,对学生讨论、辩论以及体验交流要给以积极引导,有效组织讨论,如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做好讨论记录,组织讨论的问题要有深度,要提供充足的讨论时间,讨论结束时要给以评价指导,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道理和观点给你,形成正确的观念,也就是说要把握好组织讨论的度,不可以浅尝则止,为讨论而讨论,也不可以漫无目的,不知收尾。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讨论、辩论等方式还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新课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只是一种教学资源,是师生教学对话的文本,因此,教师不能过分依赖教材,在使用教材上要进行自主开发、创造使用,积极整合重组,让它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多,我们就不能完全按课本来讲,要进行整合、重组,才能讲透,才能使学生透彻理解。

课本的编排注重联系实际,弱化了理论性。我们老师在教学时,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理解和掌握,从体验中悟出道理、观点,而不应该强硬的归纳出理论要点,让学生不知所然。

总之,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做好教学准备,机智、灵活的采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思想品德课教案篇四

摘要:目前,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所有教师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努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有效教学的具体行为,寻求一种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适合学生自主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方式。实事上,新课标的要求与现实的矛盾又让人难以适从,采用什么方式来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生活化

现在思想品德课现状是新课标、新教材、老考法。我们在积极探索新教法、活动方式的同时,更要把重点放在三维目标的统一上。特别是知识目标一定要适时落实到位。因此我们必须处理好这个矛盾: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能力其次,最后才是知识。

从实际考试来看,还是落实到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运用。就如学生所念叨的“背多分”。只注重课堂改革,把课上的形式多样,放手让学生活动,联系时事新闻、多媒体运用等。这样一来学生高兴了,但往往容易忽视对课本知识的把握,或者可以说没有足够时间去把握。而只注重知识目标,我们的课会失去吸引力,学生丧失兴趣。我们就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思想性与实用性的统一。一方面要积极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一方面要落实知识目标,应对考试。

第一、整合学科课程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进行人性化教学。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在于它与语文、历史等学科联系异常紧密,更与公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而,教师必须在认真研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及时关注相关学科知识和时代发展新动向,吸收鲜活的素材,适时地把它们整合到自已的学科教学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科学合理的确定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知识并适度的挖掘,贴切地联系实际,以优化教学内容,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新形势下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基本功。

第二、重视体验式教学,充分利用和挖掘课堂生成性资源。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师生互动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实践证明,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采用开放式体验教学(即教学内容开放,教学方法开放和教学过程开放),给学生以尽量多的体验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进行平等的师生对话,有效地进行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已的思想和见解,让学生共同感受体验的乐趣和创新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失误的或者另类的提法,及时地运用教学机智加以引导,防止生成性课程资源的流失。

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思想品德课教案篇五

三字经有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短短十八字,便道出了思想品德与教育的关系。

我原本是不看报纸的,主要是没这个习惯。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指出常看报纸有益于大脑思维能力的提高。刚好家里有许多报纸,诸如都市快报、钱江晚报、军事天地一类的。都是父亲买的。我父亲是个真正的看书迷,上班的时候也会拿起报纸悠闲得看起来。不过也因此被公司罚过三十元钱。从那以后,父亲只是回家看看。

常言道:“眼不见,心为净。” 说的一点没错。有一天,我看到了一篇让我感到无比震惊的新闻,甚至可以说是愤怒。标题为:“江苏明年高考将取消思想品德加分”。一向不关心教育的我,突然心中涌出许多话。也许是我的老祖宗做过教谕(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长)的原因,血液里有这样的遗传因素。我想说,如此做法是舍本求末!自古以仁治天下是千古不变的定律,这不是智者所为。难道说,江苏教育体系中不再需要思想品德教育,我看未必。江苏教育一直领先全国,一切都是新的教育模式,但新的,未必就是最好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思想品德教育对于稳定社会,国家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育必须将思想品德置于首要位置。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他对国家贡献最多的,并不是他的文学成就,也不是军事成就,而是政治上的贡献,对国家建设与社会安定功不可没。

北宋皇祐二年,受着眩晕病和肺病双重折磨的范仲淹在杭州官邸做了一个噩梦。他梦见苏州一带发生饥荒,大片田地荒芜,到处是饿死的年老体幼者,范氏族人生活潦倒。梦醒后,61岁的范仲淹一身冷汗,此时他早已离开权力中心,第三次被贬官杭州。尽管自身难保,但一想到苏州范家,老爷子不禁忧从心来。

说起来,范仲淹是个苦孩子。2岁时,他的父亲——当时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范墉就去世了。范墉的遗体运回苏州,入葬天平山范氏祖坟。但母亲谢氏却无人依傍,只好带着幼子嫁给了一位姓朱的军官。几年后,这位军官回了山东老家,范仲淹也跟着继父到了山东,改名为朱说。范仲淹在朱家过了童年、少年,发奋苦读,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留下了“断齑画粥”的美誉。20岁上,范仲淹偶然知晓自己的身世,深受刺激,决心脱离朱家,改回范姓。但远在苏州的范氏宗族怕范仲淹来分家产,千方百计阻挠他归宗。

范仲淹早年刻苦好学,为官刚正清廉,又文武兼备,守土爱国,总之是圣人级别的典范。对苏州的族人,范仲淹并未睚眦必报,在做了那个心惊肉跳的噩梦之后,他拿出全部俸禄和积蓄,委托同父异母的哥哥范仲温带着银两赶回苏州老家,在天平山脚下买了1000亩良田,又在苏州城内买了200亩,创办了范氏义庄。

这显示了范仲淹的胸襟,但他毅然“裸捐”,未必没有推己及人之意!

范仲淹亲自制定了非常细致的《义庄规矩十三条》 :凡是范姓族人,每天可以领一升白米的口粮,一个月来领一次,每次领三斗;米必须保证是上等白米,如果是糙米,就加领二成;每一户人家还可以领一个奴婢的口粮,假如那个奴婢服役了15年,而且年纪超过50岁,那么也可以算作族人领取口粮。整个范氏只有在外做官的人不能领口粮。每年冬天,每个人可以来领一匹布,儿童减半。义庄还设有义宅给流离失所的族人临时借住,还会发一笔钱帮着造房子。嫁女儿可领钱30贯,第二次出嫁就减少至20贯;娶媳妇同样可领20贯,二婚则不能领了;族人过世,同样可以领到一笔2贯到25贯不等的丧葬费。

这些规定几乎涵盖了现实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令范氏族人的基本生活从此有了保障。义庄规矩中还包含这么一条,外人或者亲戚,如果生活困难实在过不下去了,经过族人商议,也可以给予补助。从某种意义上讲,范氏义庄已从血亲关系的宗族设施,上升到了一个简单的民间慈善机构。

义庄还备有粮仓,每年都会留出足够的粮食,以备饥荒。有几年江南发生水涝灾害,大量灾民逃到苏州城内乞讨,范氏义庄搭起大片茅草屋,供灾民们临时居住,并支起大锅开仓烧粥。春耕时,还会支给每个人一笔路费和种子,好让他们回乡继续耕种。今天还能在苏州观前街附近的景范中学内看到遗址。

三年后,范仲淹死在去徐州做官的路上。这时范仲淹积蓄已尽,一家人贫病交困,仅借官屋暂栖。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接手义庄后,又先后十次续定规矩,发展到了28条。

范仲淹留给范家子孙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他的五个儿子,有两个做了宰相,一个做御史大夫。而苏州范家一直到民国初年,代代出人才。

当官的范氏后人,又捐田捐钱,回报义庄。义庄也得到各级官府的认可,给予减免赋税。到清宣统年间,范氏义庄的义田发展到了5300亩,为历史最甚。

由于他的“裸捐”,救助了范氏族人以及流民,直到1949年才捐给国家,经历800多年。范仲淹为一代仁圣,与其高尚的品德是密不可分的,可谓是造福千秋万代。

有一个教育方面的'道理:孩子的成长,犹如一颗未成材的小树苗,当树长歪了就难以扶正,正是因为这树随时会长歪,所以更加不可以掉以轻心。等到这棵树真正的成材,才算是功德圆满。栽树如育人。而江苏教育部门取消思想品德加分,无疑是一道晴天霹雳,动摇了孩子们心中对高尚品德的追求。认为思想品德无用,如此消极的做法,将对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

2007年6月23日,郑州一校长雨中跪地赠送《弟子规》。为表示对中国的虔诚,晋唐书画学校,校长张森跪着向郑州市黄河路三小的学生们赠送了2000本《弟子规》,跪在雨中5分钟。何为《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 ,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字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七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是讲述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范仲淹做到了泛爱众,我们后人与其相比,相距甚远,不仅不尽力追赶,让自己的品德向范仲淹靠近,反倒放弃。这究竟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道德的退步。

德智体美劳一直是衡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指标,将德放于首位,足以说明德的重要性。德的重要性自古以来便被人们所看中。蔡京与蔡襄同为书法家,但历代相关书籍中,蔡襄排名在前,蔡京排名在后。纵使蔡京书法造诣如何高深,但其人品甚差。倘若蔡京之品德优秀,排于宋书法四大家之首,尤未可知。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将仁爱之心写入诗中,亦将美好的愿望通过诗歌传递给读到这首诗歌的人。这是何等的宏愿,要教世间充满爱。正因为白居易有这样的高尚品德,才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被后世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思想品德课教案篇六

从大家讲的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爱国情操是一种世界性的情感。世界各国的人民,无不对养育自己的祖国怀有崇敬和依恋之情。

我们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这种伟大的情操表现是多方面的。

举例:李嘉城回家乡建学校的事例。充分体现了他对家乡无限的热爱。

每一个人为家乡的建设、发展做一些工作,献一份力量都是热爱家乡的表现。

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在那些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身上,转化为祖国和家乡浓浓的眷恋之情。

举例:某位华侨的思乡之情

举例:王昭君出塞、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国家统一,人民团结,是我们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历史上一切真正的爱国主义者,都是反对国家分裂的,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着强烈的企望。

教师总结:爱国是无条件的,不应该因祖国的贫穷而有所差异,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双手,用我们的勤劳和智慧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这是当代爱国情操最重要的表现。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捍卫祖国的'尊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允许任何人对自己祖国歧视和侮辱,是爱国情操的一个重要表现。

举例:美国飞机撞击我国战机时的我国的表现。

捍卫祖国尊严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遇到下列情形,你会怎样?

投影:对我们伟大的祖国——

对外来侵略者,我们——

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我们——

对爱国人士,我们——

在捍卫祖国尊严的问题上,对不同人的态度不同,爱憎分明也是爱国情操的具体表现。

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爱国情操的主要表现。还知道了世界各国人民都热爱自己的祖国,因而爱国情操是一种世界性的情操。通过学习我们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具有高尚爱国情操的人。

二、爱国情操的表现

1.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2.对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企望

3.对祖国的繁荣昌盛抱有坚定信念

4.对祖国的尊严坚决维护

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思想品德课教案篇七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具有“实践性”特点:“注重与学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思想品德课不像语文、数学等其它学科那样通过做练习、考试检验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成果,而是看他通过学习本课程的有关内容之后,在实践中面对真实的境遇和冲突做出的自主选择和自觉行为来体现价值。

实践证明:优质的思想品德课,“得利于课前实践活动,得法与课内实践活动,得益于课后实践活动”。

寓事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特点。但是课堂上的东西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不易接受,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课前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活动内容,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等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道理,积累感性认识,增加体验,无意识中受到了与教材相对应的主体教育,为课堂上理论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例如:在学习《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一课,我考虑到学生的生活中没有贫穷的影子,很难理解当今社会的巨大变化。于是在课前给学生留下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调查身边的邻居从衣、实、住、行四个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通过调查,学生在无意识中受到了“生活变化之大”的主题教育。由于学生课前参与了实践活动,有了感性体验,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水到渠成。

课内实践活动即课堂上的创设情境,根据教材内容,运用不同的形式,在表演、游戏、辩论、演讲、体验等活动中内化知识。

课后实践活动是课内实践活动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课程结构、教材体系的调整,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教室、走向社会,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调查活动、采访活动、上网查找资料,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将抽象的书本知识与社会活动相结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一:在学习《养成亲社会行为》一课时,我让学生走进村庄,寻找需要帮助的人,考虑需要什么样的帮助,然后尽自己的所能为他人提供适当的帮助。

例二:在学习《人和大自然地不和谐之音》时,我让学生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针对存在的环境问题,写出自己的建议。

课后的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巩固和升华了课堂上的知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发挥整体教育功能,促进了知行的和谐发展。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求“德”与“行”统一、“知”与“行”统一,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实现由知向行的转化。转化必须有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实践。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只有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的体验,才会有心灵的触动。带学生到实践中去感悟、去体验,比老师在课堂上洋洋洒洒的说教、父母在家中强调要实在、动人的多,也有效的多。

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思想品德课教案篇八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也为了更好应对中考,我努力专研、用心领会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并严格的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制定教学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培养,以传授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教学目标。使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教学的重难点突出。

初中思品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逐步扩展的初中生活为教学内容的,如创设新集体、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如何与同学、父母和老师相处;如何克服逆反等都是学生成长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困惑。在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困惑说出来,并发动学生集体想办法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避免了“纸上谈兵”一方面又加强了师生间的感情与沟通。

如在教学《学习新天地》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将小学与初中的学习状况进行对比说出初中与小学学习情况的不同与特点,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进入初中后在学习方面遇到的困惑是什么,当时很多学生都说英语不好学,我便请了班级里英语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向大家传授英语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然后我又将问题铺开让各个科目里成绩最好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验与方法,最后我又引导学生将大家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梳理,找出了它们的共同之处并回归到教材当中,让大家明白了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以及如何科学安排时间。这样课上的既说服力又充分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想真正减轻学生的课页负担,我们的根本途径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我们能把课堂教学中的困惑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解决的话,无疑会促进我们的教学。这样我们就能不断的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去思考、去反思自己的教学,去提高自己的教学,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俗话说得好:“教学有法的,但无定法”,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心中不觉隐隐作痛。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生的成长以及轮换,我发现教学的艺术无止境。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中可能这个问题刚刚解决,甚至还没解决完了,新的问题又来了。比如如何能让自己的教学恰到好处的做到收放有度。如何能让自己的教学吸引所用学生的目光;如何能将思品教学中的所得践行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等产生深远的影响等。所有的这些问题都还在不时的困扰着我,有时甚至感觉迷茫。也让我感觉教学似乎永远无法驻足。在陶醉于已有成绩的同时也永远的留有遗憾和不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08843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