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船借箭教案第一课时篇一
⒈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读准读通课文。
⒉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⒊理清课文顺序,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难点: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改写的课文《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⒈谁知道箭是什么样子的?板书剑字,这个剑和箭一样不一样?周瑜问诸葛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你知道吗?
⒉谁知道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三国指哪三国?(出示地图)它们分别由谁统治?
⒊草船借箭的故事,讲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哪个国家的,干什么的?
⒋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史称三国鼎立。周瑜、诸葛亮怎么会走到一起的?
⒌师出示多媒体边简介背景: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⒈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借箭的过程是哪一部分?剩余部分分别讲什么?
①生自由读书。
②指名回答。师板书:起因、准备、经过、结果。教师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师生读书)
⒉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总是周瑜问,周瑜说?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加上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提示语,再读读这段话,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人性特征。老师这里也提供一些提示语,看看可以用在何处,并说明为什么用这样的提示语。多媒体出示。
⒊学生默读、思考。
⒋讨论交流。
⒌分角色朗读。如男女生读,分组读等。
⒍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逼,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⒈思考: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⒉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案第一课时篇二
1、知识和能力:了解学习课文,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学习本课10个生字,部分词语;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借助多媒体,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从朗读中品味情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品读感悟,懂得诸葛亮的杰出才能来自于渊博学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了解本课的情节,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是重点。
难点是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一、情境导入 激趣求知
老师同学们非常喜欢看书,知道我国四大名著吗?(打出屏幕)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其中一个故事,也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以少胜多的一次战役。板书题目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个故事所写的人物以及他们的特点
生:周瑜---妒忌 诸葛亮——神机妙算
你们了解这个故事的背景吗?打出三国结构图
师:我们对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就进入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
二、自主学习 彰显自性(根据学习目标自我学习)
初读课文,根据学习目标完成问题
1、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2、文中写到了哪几个人物?
3、找到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经过,结果又如何?
师:好,同学们刚才学习很认真一定收获不少,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
三、合作探究 团队共赢
1、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2、快速浏览课文,理清事情发展顺序
3、精读课文,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出句子:
4、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因素很多,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师结:同学们经过自学,合作探究,一定想好好的表现自我,那我们就进入:
四、交流分享 展我风采
打出屏幕要求,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1、草船借箭的理解
2、课文顺序
3、读起因部分:齐读。抽生读,表演度(指导读周瑜要读出妒忌强硬的口气,诸葛亮要从容,胸有成竹的口气)
4、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5、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师: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
6、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7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五、阅读链接 拓展提高
请快速阅读《舌战群儒》后回答问题。
(详见阅读资料)
六、评测练习 知识升华
详见课件
六、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的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我们要学习诸葛亮的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遇事多思多想!
草船借箭教案第一课时篇三
1、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文章顺序,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1、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1、学生齐读课题。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共写了几个人物?谁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谁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神机妙算)什么叫神机妙算?
过渡: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让我们一齐学习“雾中借箭”这一部分。
1、出示要求:轻读第三段,想想在整个借箭过程中如何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划出重点句
②点出关键词
③说说理由
2、学生分组讨论
3、集体交流:谁来说说,你从哪此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害怕、吃惊)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②那么诸葛亮看到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暗自高兴)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
师述:光读这句话,就能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吗?大雾也许是碰巧呢?所以你得找到联系的句子说明他早就料到了。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学生议论)
(2)“第一天,不见诸葛亮……第三天四更……船里。”
①为什么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候?(知天文)
②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船里。”改不改?为什么?
③指导读。(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师述:我们刚才抓前后句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再用这种方法,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近前”
①你们说诸葛亮在笑谁?
②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你能把诸葛亮的话说出来吗?
师述:说得真好,你们都快成诸葛亮了。果然不出所料,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引读)“江上……近前。”
③诸葛亮算准了吗?从这一点可看出诸葛亮知道曹操这人怎样?(知多疑)
师述:正因为对曹操的这一特点了如指掌,所以此时诸葛亮镇定自若,谈笑风生。他笑着说(齐读):“雾这样大……就回去。”
(4)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帮忙,好不好?
.课件显示:
船靠近曹军水寨时,下令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顺风顺水驶回南岸。
①为什么一字儿摆开?
②又为什么掉转船身:
③顺风顺水是巧事吗?说明什么?(晓地理)
小结:刚才大家通过具体的词句,体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文中还有好多地方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课后再去研究,一定有更大的收获。
(5)。课件显示“借箭”画面,老师叙说过程。
过渡:诸葛亮真是料事如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那么这个故事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1、课文第二节是一段精彩的对白,可我们发现它的提示语都是“周瑜问”“诸葛亮说”,我们知道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物的特点,现在我们就来试着给提示语加上表示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来体现人物的特点。好不好?
2、生交流,并指导读。
3、通过大家这样一添,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4、诸葛亮是来帮周瑜的。周瑜为什么要陷害他?
5、诸葛亮不仅识周瑜的妒忌,知曹操的多疑,还相信谁?(鲁肃)你觉得鲁肃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看出来?
1、周瑜妒忌诸葛亮,想用限期造箭陷害他,结果怎样?
(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2、齐读最后一段
.总结:这是一个诸葛亮、周瑜斗智的故事,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用过人的才智挫败了周瑜,取得了借箭的成功。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那么如何分清这一课中的前因后果呢?
3、课堂检测
①因为()所以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
②因为()所以请鲁肃帮忙做造箭准备。
③因为诸葛亮知道曹操为人多疑,用兵谨慎,所以()
④因为()所以取得了借箭成功。
1、生提疑。
2、老师提疑为什么说“草船借箭”而不说“受箭”或“骗箭”呢?
课后作业:
假如你是鲁肃,你打算怎样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
【板书】
草船借箭
识天文 识 周瑜 妒忌
诸葛亮 知 曹操 多疑
晓地理 信 鲁肃 忠厚
草船借箭教案第一课时篇四
教材说明
《草船借箭》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分别确立国号为魏、蜀、吴。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才干超群,引起孙权军队的首领周瑜的忌妒。周瑜要求诸葛亮在10天内监造10万支箭,企图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得10万支箭,使周瑜阴谋破产。这个故事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胆识超群,赞扬了他以大局为重、团结对敌的可贵品质。
《草船借箭》是按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46回的内容改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小说以汉末三国历史故事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全书共120回。从刘关张桃园结义起,至东吴灭亡止,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
对本文标题不能当主谓词组去理解,不能理解成“草船”去“借箭”,而应当作偏正词组理解。即(诸葛亮)“用草船去借箭”。这个标题高度概括了本文主要内容。“草船”,扎了草人的船。
文章是按事件发展顺序,紧扣“借箭”展开的,共10个自然段,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借箭”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写“借箭”的准备。这部分写了三层意思,其一,周瑜为诸葛亮造箭设置障碍,并派鲁肃探听情况;其二,诸葛亮求鲁肃帮忙,为“借箭”作准备;其三,鲁肃没向周瑜如实报告情况,周瑜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第6~9自然段),写“借箭”的过程。分三层意思,其一,写诸葛亮“借箭”的时间;其二,写诸葛亮“借箭”的过程;其三,写诸葛亮“借箭”结束时戏弄曹操。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写“借箭”的结果。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这是本文开篇的话,交代了“草船借箭”这个事件的起因。在《三国演义》小说中,周瑜是东吴名将,总督东吴兵马,是蜀吴联军的总负责人。周瑜字公瑾,聪明过人,但心胸狭窄,忌妒心太重。多次与诸葛亮较量均失败,后忌恨而死。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被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来歌颂的。作者对他极尽崇敬和赞美,特别对他的智慧,更是着力进行渲染。在民间,人们把诸葛亮说成智慧的化身。周瑜和诸葛亮的纠葛,大都是才智与气度的较量。两个人都有才干,但诸葛亮高周瑜一筹。诸葛亮心胸豁达,关注大局,讲究团结,而周瑜则气量太小,不能容人。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10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这是周瑜与诸葛亮商议军事时说的话。表面看,客客气气,内心里却暗藏杀机,他一步步引诱诸葛亮就范:让诸葛亮自己答应短时间内完成造箭任务,再以完不成任务为借口剪除之。“水上交战”句,是明知故问,意在试探,引出“箭”的问题。“这是公事”话,外软内硬,以“公事”为借口,冠冕堂皇,逼迫诸葛亮接下造箭任务。“不要推却”,口气上紧逼不放。“军情紧急”句的真正含义是:军中无戏言。在周瑜看来,10万支箭,3天造完是不可能的。一旦完不成,恰好可以加害诸葛亮了。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这是文章的结尾句。这句话照应文章首句,也是本文核心句。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才使周瑜生出忌妒之心,才有两人的斗智;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才挫败周瑜的阴谋,才使他心服口服而叹曰“我不如他”。“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人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和利用客观形势,决定策略。在本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预见到周瑜的险恶用心。在第一部分里,他是顺着周瑜意思说话的。表面看,似无觉察,其实了然于胸,甚至变周瑜的10天造箭为3天造箭,出人意料。这麻痹了周瑜,使周瑜大喜,以为阴谋得逞。从下文可看出,诸葛亮是成竹在胸。这种预测周瑜之心、并迅速作出判断与决策,确实超出常人。
第二,周密筹划借箭之策。他预测第三天四更必下大雾,足见他通晓天文。他设计在船接近曹军水寨处擂鼓,恰好可让船中箭,又不至于被敌人追上,足见他熟知地理。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故求他帮助干事;周瑜聪明心狭,故不让鲁肃告诉周瑜借箭之事;曹操谨慎多疑,虚实不清时必不敢出兵追击,故大张旗鼓,佯攻曹营;他猜到周瑜取箭必生疑惑,故让鲁肃取箭,做个见证。这些足见他了解诸人。他设计好船受箭方法及所需数量,足见他“老谋深算”。
第三,巧妙地破解周瑜诡计。蜀吴是联合抗曹的,如周瑜与诸葛亮相斗,可能坏了抗曹大计。所以,当发现周瑜耍阴谋时,诸葛亮机智地化解。他谈笑风生之中轻松取胜,回避了与周瑜的正面冲突,顾全了大局,实在是妙极。
1.人物个个性鲜明。
本文有4个主要人物,他们个个性格鲜明。周瑜阴险妒嫉,诸葛亮从容镇定,鲁肃忠厚老实,曹操
谨慎多疑。这些性格,在文中有充分地展示。写人物的主要方式靠人物的语言描写。比如在第2自然段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都鲜明地反映人物的个性和内心活动。
2.故事情节生动有趣。
本文的故事有曲折的情节,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环环紧扣,且跌宕起伏,很有趣味。一开始,似乎诸葛亮“中计”了,读者会为之焦急。接下去,他向鲁肃借船,使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再后来,诸葛亮船只近到曹寨却大擂战鼓,更让人惊诧、担心。最后,巧取10万支箭,读者这才恍然大悟。正因为如此,本故事才千古流传,历久不衰。[ 内 容 结 束 ]
草船借箭教案第一课时篇五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本课13个生字,掌握“妒忌、军事、委托、照办”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了解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通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2课时
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交流。
(2)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指名认读生字,并组词。
3.齐读词语:
妒忌,军事,委托,照办,预计,紧急,军令状
惩罚,探听,私自,布置,调度,水寨,呐喊
神机妙算
指名读,接龙读,齐读这些词语。
4.说说下列生字在书写中应注意些什么:曹,督,遮,寨,插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2.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聪明才干,要诸葛亮10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用妙计向曹军借了10万支箭,使周瑜甘拜下风。)
3.这篇文章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顺序写的,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立军令状。
第二部分(3-5):探听情况。
第三部分(6-9):借箭经过。
第四部分(10):借箭成功。
四、研读1、2自然段,了解起因。
1.多媒体出示1-2自然段。
1.学生带着问题轻声朗读一、二段课文。
(1)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2)为什么要赶造十万支箭?(①与曹军水上交战需要用箭。②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3)诸葛亮为什么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
(诸葛亮已识破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伤了和气,那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同时又从大局考虑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所以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
2.分角色朗读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
3.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草船借箭教案第一课时篇六
草船是什么样的船?为什么文章中用了借箭?整个故事发生在原因、经过、结果怎样?生动的情节吸引着学生学生边读边思,激发着学生学习热情。
难点:抓住课文内容,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学《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记叙了孙刘联合抗曹的过程中,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知过人。文章内容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鲜活,人物关系微妙,中心突出。教学中应把握好文章赞扬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中心,结合学生对文章已有的认知基础,课内外结合,长文短教。
重点:从草船借箭中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他的神机妙算。
课内外结合,长文短教,读中感悟。
1、师生共同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内容资料。
2、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3、船模型及相关的演示材料。
1、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之所能神机妙算使得借箭成功,是因为他具有知自己知彼、知天知地的杰出才能;认识诸葛亮识大体、顾大局的宽广胸怀。
2、帮助学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方法一:
理由: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程序:
一、提示课题,点出借字。
据课题:你认为文章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哪个字是题目的中心词?全文突出哪能个字?
二、理出脉络,围绕借字。
a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b借箭的经过怎样?
c借箭的结果如何?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并据以上问题给文章划分段落。
三、掌握重点,突出借字。
借箭的经示是第三段(按三段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a、在借箭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为什么强调不能让周瑜知道?
b、等到什么时候才去开船借箭?为什么等到这个时候?
c、把船停在哪里?怎样停的?为什么?
d、借箭时,诸葛亮表现怎样?说明什么?
e、你认为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知天---预测准三天内必有大雾,回来时顺风顺水。
知地----大雾中能所船信在受箭最佳的地方。
知人------鲁肃忠厚(保密备船)曹操多疑,不睹虚实,不敢轻意出击。
表现了诸葛亮足智多谋、才华卓越。并通过周瑜与诸葛亮的语言、行动的对比,表现出诸葛亮顾全大局,豁达大度的风范,反衬出周瑜气量狭窄,妒能忌贤,不顾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难,加害诸葛亮的卑鄙行径。
四、复述巩固,抓住借字。
五、演读欣赏,体会借字。
方法二:
理由:文章中心主要是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是贯穿在文中的主要线索。
程序:
一、复习导入。
组织学生进行补题练习,
练习分清前因后果,训练有条理地表达。
( )草船( )借箭。
二、抓住中心词,突出重难点。
1、引导通读全文,思考:草船借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诸葛亮神机妙算)结合中心词进行质疑,师生共同梳理。
(1)课文哪些内容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诸葛亮为什么能做到神机妙算?
2、引导学生分组研读课文,针对思考题进行讨论。教师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建议,从知天、知地、知人三个方面,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强调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理解体会。
(抓住中心词,读书质疑,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交流汇报,互相补充。共同操作,深刻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引导复述课文。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互相补充、评价,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师生共同利用准备的教具,边读边演示借箭过程,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复述课文。
(培养合作交流意识,评价意识,动手实践能力。)
4、小结: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填空。诸葛亮是一个( )的人。
三、感情朗读,整体回顾。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整体回顾全文内容,理解故事深层次的前因后果。(周瑜妒忌设局陷害;孔明大败失败周郎。)
四、再回课题,学后质疑、解疑。课题中的借换成取骗受偷行不行,为什么?
五、拓展表演,综合实践。
利用手中搜集的关于三国人物的资料,表演文中的故事。
资料:
1、《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小说,一百二十回,罗贯中著。罗贯中,元末明初人,名本,号湖海散人,杭州人。《三国演义》的内容是描写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之间的历史事件,重点描写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斗争及兴衰过程。它以三国历史为骨架,其基本轮廓和基本线索以及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与历史记载相去不远,但具体内容和血肉部分则出于虚构创作。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群众中都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2、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生于山东琅琊的一个官僚世家。
3、周瑜:字公瑾,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总督东吴兵马。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东吴名将,周瑜死后,他总督东吴兵马。
5、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献帝时为丞相。
6、原著中对大雾的描写: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苍茫,浩乎无际。甚则穹昊无光,朝阳失色;反白昼为昏黄,变丹青为水黑。
7、原著本章小结:
浓浓雾露满长江,天地难分水渺茫,二十舟船能摆列,万余弩弓尽施张,
飞蝗透草摇天影,孔明今日伏周郎。
草船借箭教案第一课时篇七
其一,导读即教师引导指路,学生阅读为主。教师的谈话、讲授、板书等均应着眼于更好地“导”着学生去“读”,使其尽可能地“自求得之”。
其二,导读必须定向。导向何方?导致学生达到何种程度的听说读写学习能力?这至关重要。因此,导读须在教学目标(目的、要求)相当明确具体的情况下进行。
其三,教者“导”的思路应与学生“学”的思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导读教学过程既体现学生学为主体,又不失教师主导作用。
其四,阅读教学中的字词教学,是跨阅读教学和识字教学两个范畴的内容,在导读过程当中应遵循阅读理解和识字教学的规律灵活处理。
1、学生能按大纲和教材要求掌握本课一、二类生字、新字;能结合课文,说明关键性词语的意思;能运用“妒忌”、“必然”、“虚实”、“私自”造句。
2、学生能简要复述这个故事;能在老师的启发下正确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学生能口头回答课后习题1中三个问题;能分清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培养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能力。
4、学生能理解“妒忌”的危害,知道对比自己强的人,只应虚心学习,努力赶超,而不应妒忌;能联系实际,为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和宽广胸怀所感动,并产生崇敬、向往的感情。
课题导读;复述导读;问题导读;谈话法。
课前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说出课文大意。
2、能熟练读出一、二类生字及其在课文中的组词。
3、联系课文结合查字典解释词语:妒忌、甘受惩罚、推却、呐喊。
本课时教学目标:了解故事背景和课文大意。能简要复述故事的起因和开始部分(借船)。理解“妒忌”、“推却”、“军令状”、“甘受惩罚”、“自有妙用”等关键性词语。渗透总目标4和1的内容。
1、抽查字词预习情况。着重该课时目标中所列词语和少数重要的二类生字词的认读。
2、导入:引导回忆第九册中《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及其中周瑜这个人物;联系讲授本课背景(见小黑板板书设计);引出并板书新课课题。
3、引导就课题质疑:见此课题,可能或应该想到些什么问题?(见板书设计)
4、带着上述问题听读(或自读)课文。着重考虑“为什么借箭”这个问题;经过和结果如答不理想,作存疑处理。
5、反馈课文大意后,着重以问题导读,弄清“为什么借箭”的问题。
教师引导看课后习题1(1)(2),联系课文开头一段,默读、思考、圈划,然后展开讨论。在反馈过程当中,教师注意引导由表及里地认识借箭的真正原因,注意抓住关键性词语理解。这一教学过程,教师要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和讨论。
6、引导运用板书提示,默读课文,每人自练复述故事起因,教师巡视,辅导后进生。反馈。
7、请学生找出“诸葛亮为借箭所做准备工作”这一内容所涉及的课文段落,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主要意思(借船)。再引导学生读书,弄清借船方式(秘密)、数量、其它要求。
8、复述“借船”这一部分内容。练习方式:个别学生示范与群体操练相结合。
9、小结:以承上启下式终结该课时。课外作业:练习复述故事;给课文试分段。
△小黑板板书设计:
东汉末年三国状况:
本课时目标:学生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复述故事中“借箭”和“结果”的主要内容。在教师启发下,学生能正确地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更清楚地把握全文。渗透总目标4和1的内容。
教学过程要点:
1、引导学生说一说一类生字字形记忆及书写时须注意之点,如“忌”(上声下形),“督”(字形上宽下窄)等。当堂练习难写易错的几个字3~4遍,组词写一遍。
2、以上课时“就课题质疑”中已解决的问题“起因”与“借船”导入新课。
3、以复述为手段,重点引导读懂“借箭”这部分课文。
(1)找出这部分课文的起讫处(6~9自然段)。提出读的要求:看谁能以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的方式,复述这部分内容。引导督促每个学生认真看懂课文后再练习复述。组织交流。教师巡视辅导。
(2)教师根据复述反馈情况,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各自然段要点(用谈话法)。注意理解关键性词语“虚实”、“顺风顺水”等。引导看课文插图,在课文中用~画出与图意相应的语句;讨论:这幅图着重表现了什么意思?
(3)根据板书,再次自读课文,练习复述,(巩固性练习)中、优两位学生反馈复述,组织评议。
4、默读课文最后一节,讨论“草船借箭的结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课文结尾与开头有无联系?怎样联系起来的?)
5。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启发性问题:(1)课文写了几件事?我们该按怎样的思路(顺序)给课文分段?(2)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段技中,比较适合这课分段的是什么?(先找出事情的经过部分,再看事情经过可分几段)。学生分段,写段意,交流。反馈。
6。结合分段及段意概括,练习简要复述整个故事。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上讲台复述。
7。引导学生小结,简要复述课文故事的方法,预告下节课内容:评论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人。请学生给这两个人分别写一段评语,就如老师给学生下评语(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本课时目标:做口头笔头练习,着重完成书面造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正确评价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以完成总目标4的内容。
教学过程要点:
1、出示书面造句词语,先进一步引导准确理解词义、运用范围,后完成书面造句。教师巡回,搜集“妒忌”一词的好造句备用。
2、以这些问题引出对诸葛亮的评价:
(1)诸葛亮约鲁肃上船取箭,为什么只管饮酒取乐?(杰出才干:准确预计天气和曹军反应)(2)诸葛亮会不会不知道周瑜是故意刁难或陷害他?既然知道,诸葛亮为什么不气愤、不与周瑜论争?(胸怀宽广,以大局为重)请学生修改给诸葛亮下的评语。
3、请学生说说对周瑜的评价。教师相机引起讨论:妒忌的害处?
(1)从东汉末年的三国形势来看,瑜妒忌亮的才干有何危害?(削弱蜀、吴联合抗曹的力量,与己有害)。(2)推论一般:如我们对学习等方面比自己强的人采取妒忌的态度会怎样?因此我们应当怎样做才对?最后拿学生有关“妒忌”的造句,联系实际进行教育。
4、布置本周内完成的小作文练习,略加指导:(1)我曾经妒忌他(她)……(记叙文);(2)妒忌——无能的表现(读《草船借箭》的感想)。任选一题。
5。启发、教育、鼓励性结尾,终结该课。
:(略)
草船借箭教案第一课时篇八
第一课时 教案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编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识、有谋略,才智过人。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语展开教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1.阅读课文,了解故事背景,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曹”等11个字,理解“妒忌、委托”等12个词语。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整体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自主阅读,初步感受课文中的人物特点。
(一)导入新课
1.四大名著:出示四大名著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故事的来源。
2.揭示课题:
目的:让学生了解本文的体裁及故事来源。
提问:(1)谁借箭?
(2)跟谁借箭?
(3)为什么要借箭?
(4)结果如何?
3.背景链接:出示三国形势图,教师讲解故事背景。
(二)新课初知
1.检查预习:
(1)文中提到哪些人物?试着说说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本文的语言特点是
(4)有疑问的地方请提出来交流。
2.走近作者:罗贯中。
3.了解作品:《三国演义》。
(三)字词积累
1.读词识字:出示文中要求会认的生字。
2.识记方法:
(1)加一加;(2)换部首;(3)字意识字。
3.生字展示: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并观察书写情况。
4.分类识记:按结构分类识记生字。
5.重点生字指导:
(1)教师从结构、部首、笔画、音序、运用等方面指导本课的重点字“忌、遮、寨”。
(2)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①忌:“己”略扁,竖弯钩不宜过分伸展。
②遮:“灬”要协调,两边大,中间小;“辶”捺伸展。
③寨:“宀”宽而盖下;撇、捺伸展到位。
(3)教师展示优秀书写作品,大家共同学习。
(4)教师再次强调书写要点,纠正普遍存在的错误写法。
(5)在课文中找找这些生字,随文识记生字。
(6)同桌互读课文,看谁掌握了生字的认读。
6.学习词语:出示本课要求理解的词语,引导学生读一读并理解。
(四)梳理脉络
1.朗读欣赏:
通过示范朗读、欣赏朗读、情景朗读的方式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2.人物简介: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
3.整体感知:
起因(1-2):周瑜妒忌诸葛亮,故意为难诸葛亮。
经过(3-9):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结果(10):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4.影片欣赏:观看影片,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5.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十天造十万支箭”的毒计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利用大雾的天气,用二十条草船成功向曹操“借”了十万支箭。周瑜心服口服,自叹不如诸葛亮。
(五)师生总结
我的收获:
(1)本课生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要人物: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课文主线是“借箭”,实则是跟周瑜斗智斗勇。
(3)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
草船借箭教案第一课时篇九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
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动作,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谁能根据上节课的学习,给大家介绍一下课文的背景?生:《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讲的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当时魏国刚刚打败蜀国,又派兵进攻吴国。于是,蜀、吴两国联手抵抗曹操。师:文中一共有几个人物,谁能帮大家理顺一下人物关系?生:课文中有四个人物,曹操是魏国的首领,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而周瑜是吴国的都督,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师:周瑜见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很妒忌,这才引出了这个故事。
过渡:同学们,你觉得这个故事精彩吗?(精彩)是呀,文学作品之所以精彩,是因为作者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而每个人物的塑造又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这节课,我们要再次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让这些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跃然纸上的。
(一)赏析重点段(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作者使用什么方法描写人物的。(人物对话)师: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人物对话。(课件出示对话,隐去旁白)现在同桌一组,分角色读一下对话,边读边想:你所扮演的这个角色,再说这句话时,心里会想什么,脸上是什么表情?读完后同桌把意见交流一下。(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揣摩人物心理,并启发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在每句对话前加上提示语)师:大家都很聪明,能根据对话走进人物内心,下面我们加上提示语,再来读一下课文。(课件出示加有提示语的课文,分角色朗读,学生互评。)师: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觉得周瑜、诸葛亮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谈对周瑜和诸葛亮的初步认识)但仅仅根据这一段的文字,我们还不能透彻的了解人物特点,下文中,还有一些人物的语言描写,找出来读一读,看你对人物有什么更深的认识。
(二)感悟
1、指名读一读描写周瑜的语言,总结出周瑜的性格特点是阴险狡诈。(板书:阴险狡诈)学生朗读。2、再说说诸葛亮的语言。(1)指名读,课件出示第一个句子,从中你有什么感悟。(诸葛亮心中早有了周密的计划,胸有成竹)你从鲁肃的言行中感知他是怎样的人?(板书:忠厚老实)(2)还有那处写了诸葛亮的语言?指名读第二句话。(课件出示)老师发现,诸葛亮是笑着说的,我觉得挺有意思,前面都是诸葛亮说,为什么这个地方要加个“笑”字呢?来,我们先齐读一遍。(齐读)你们觉得诸葛亮在笑谁,笑什么?汇报:生(1):在笑曹操,是一种嘲笑。师:你说的真好,你来读一读,读出对曹操的嘲笑。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看出来的?(学生在下文中找到曹操的语言描写,并体会到他的谨慎多疑。)(板书:谨慎多疑)生(2):在笑鲁肃,是一种友善的笑。你来读一读。生(3):在笑周瑜,是一种胜利的笑。你来读一读。读出诸葛亮的自信。小结:你看,诸葛亮说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赶出来兵,他真不敢出兵,说三天取箭,果然三天带着鲁肃来取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真是太神了!用周瑜的话说,诸葛亮真是——(学生一起说: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三)草船借箭成功的条件同学们,诸葛亮他神机妙算,都算准了什么呢?生:他算准曹操不敢出兵、算准周瑜要加害他、算准鲁肃不能出卖他。师:也就是说诸葛亮他算准了人,这也是“识人心”(板书:识人心)但仅仅如此,草船借箭就能成功吗?他还算准了什么?生:三天后有大雾。师:这是他知天文。(板书:知天文)生:回来时顺风顺水。师:这是他晓地理。(板书:晓地理)总结:是呀,诸葛亮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草船借箭才会成功。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诸葛亮?(有勇有谋、才智过人等)三、全课总结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这些性格鲜明的人物,还领略了古典名著的风采。其实,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多达400人,那里的故事也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老师希望课下,大家能以“走进三国”为主题,完成本周的积累,并把你积累到的知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周瑜----阴险狡诈诸葛亮----神机妙算(识人心知地理晓天气)曹操----谨慎多疑
鲁肃----忠厚老实
【课后反思】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组教材的安排,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活动,为学生打开学习名著的大门,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所以教学目标我就确定在“通过对人物对话的研读,感受名著中性格鲜活的人物特点,通过分角色朗读,走进名著中精彩纷呈的故事。”教学时,针对高年级的阅读水平和训练重点,我主要引导孩子通过研读人物语言来体会人物特点,再通过课后的延伸,达到让学生爱上名著的目的。虽然课堂还有许多遗憾,比如指导朗读还是不算到位,时空没掌握好等,但是,从学生那积极地参与教学上,从课后孩子们赛读名著故事上,我看到了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我觉得,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看孩子们从课堂上收获到了什么,在老师的引领下受到了那些熏陶,掌握了什么能力。只要孩子们在那短短的40分钟里参与了,收获了,就不失败。语文课堂就是充满遗憾的课堂,没有遗憾,又怎么有我们不断完善教学的动力呢!在这一次次的反思中,我们会走向成熟。
草船借箭教案第一课时篇十
创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 具 准 备:《草船借箭》录像 幻灯片
教 学 时 间:三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第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
内 容:二、三、四段。
重难点: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 程: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造教育渗 透 点
复习前文导入新课
1、 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 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 回答:1、三天造十万支箭。2、立下军令状。
复习导入,保持思维的性。
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 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 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 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3、读诸葛亮说的话,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学习“借箭经过”突出“神机妙算” 20`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近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
样做的。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 5`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2、小结
五、总结全文分清前因后果 5` 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业 3` 幻灯片,填空(略)
板书设计 创造教育得失
草船借箭赶造十万支箭———→借———→十万多枝箭周瑜:妒忌 故意迟延 不给齐全 长叹一声 自有妙用 管保有箭诸葛亮:才干 只要三天(大雾漫天)靠近水寨 立军令状
一字摆开 擂鼓呐喊 神机妙算(放箭如雨)掉转船头
本课能过引导学生分析字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内心。弄清前因后果。使学生明白分析问题,要运用多层次多角度思维方式。
草船借箭教案第一课时篇十一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知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需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实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同学认知到诸葛亮“借”箭胜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1、让同学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知诸葛亮借箭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三课时。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俺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胜利,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俺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
(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俺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迫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
一(1、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1段:
什么叫“妒忌”?
(对才干、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身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俺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⑴指名2同学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同学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⑵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俺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⑴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
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⑵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俺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俺意”……
⑶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⑴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考虑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⑵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俺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⑴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
⑵讨论、交流:
6、小结,俺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俺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⑴考虑: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⑵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考虑这些问题。
①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②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俺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
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理解词语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问: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战略。
3、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4、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⑴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⑵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俺的计划就完了。
⑶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⑷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⑸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⑹俺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⑵句,用“假如……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⑴指名读第三节。
⑵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书:
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⑴比较句子:
①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②希望你借给俺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问: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示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心中有数。)
⑵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⑶句。
2、理解这句句子:
⑴ “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料想的相符。)
⑵ “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
(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合吗?(符合)用上“果然”表示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⑶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
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示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⑴⑷句)。
2、指名读6~7自然段,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动身?
板书:
四更时候,因为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⑴板:大雾弥漫。
⑵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⑴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⑵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动身。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胜利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动身的原因。
⑴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动身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⑵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板书:识天象
⑶齐读小黑板上第⑴、⑷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⑴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⑵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由惊讶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第三课时
一、温故
二、继续学习2~4局部
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3、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自然段)
4、这样少的战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是他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板书:
知曹操性
5、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写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6、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
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⑴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同学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⑵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⑶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这表示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书:
晓地利
4、齐读第9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四、朗读全文(分组朗读)考虑概括各段段意
五、分角色朗读全文,考虑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胜利的原因。(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六、完成课后练习
草船借箭教案第一课时篇十二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部书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隽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应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通过品读活的语言使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这样诸葛亮运筹帷幄、胸有成竹、雍容大度、神机妙算的形象才会“立”在孩子的心中。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1.推荐学生阅读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
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简介时代背景。
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已经初步具有默读能力,能在默读中体悟情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检查预习,巩固生字词。
(1)指读课文,正音
(“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 “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2)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围绕“借”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线索。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引领学生概括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文中哪些词可说明请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自读第二自然段段
a.课件出示:
思考: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b.讨论、交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在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后,已经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结合课始时代背景的介绍,他们能在字里行间洞悉人物的内心然后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4. 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5、周瑜居心叵测,诸葛亮运筹帷幄,请同学们体会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试着读一读
6.分角色朗读1、2自然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边议边读,读后评价,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
1.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就造好十万支箭,他答应的是否太多草率?他将怎样做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周瑜、诸葛亮的不同心理。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草船借箭》。(出示题目)
2.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 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②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③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
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2)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① 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也许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请联系上文,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
(指名回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②前两天没动静可不可以不写,直接交代: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多简练,这样改好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议论。)
[引导学生议论、诵读原文,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对天气情况了如指掌。怪不得周瑜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1、“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2、“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3、“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
(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
4、“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1、“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2、“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在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怎样理解诸葛亮的笑?”
[仔细体味,反复品读,品出语言之美、语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出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内涵]
3、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4.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1、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交流预设:
①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③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足智多谋 智慧超群 精明能干 知识渊博 神机妙算)
2、后人借这件事写出了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3.指名朗读,背诵。
[这首小诗精炼的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又赞美了诸葛亮的智慧,是对文本精妙的扩展和延伸。]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诸葛亮全转》、《三国演义》的46等相关章节。
草船借箭教案第一课时篇十三
㈠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㈡能力训练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㈢德育渗透点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㈣美育渗透点
体会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
㈠教师教法: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
㈠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㈡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㈢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㈠教师活动设计
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㈡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㈠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讨论交流,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狡黠。(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草船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老师建议大家用线划出写诸葛亮究竞算到了什么的句子。听明白了吗?
二、学习课文。
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一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⑴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⑵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2、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一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一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一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一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6、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一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一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一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7、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8、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㈡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提示后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得失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创造性思维)
㈢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 智慧超群 精明能干 知识渊博 神机妙算
题目草船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草船借箭合适吗?
课题《草船借箭》说借合适吗?是借的吗?为什么?
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
四、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交流。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草船借箭教案第一课时篇十四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2.默读课文,理清层次,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1课时
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及作者简介、词语解释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1)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出示歌词:
(3)学生阅读歌词,说说对这首歌的了解。(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4)学生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对歌词的理解,教师评议并梳理词意: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地日升日落。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于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地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世人下酒闲谈的材料。
(5)问题交流:歌词里说“浪花淘尽英雄”,你最崇拜《三国演义》中的哪个英雄?(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相机呈现三国人物形象。
(6)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节选自《三国演义》的一篇课文《草船借箭》。(板书: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
2.简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
学生阅读,师生交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三国演义》中人物的了解。
3.简介作者。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太原人。
设计意图:
简介《三国演义》,同时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整体感知
(一)理清顺序。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故事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二)了解起因、经过、结果。
1.快速浏览课文,试着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意见。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1)故事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2)故事的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3)故事的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文章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教师简介“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2.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一、二自然段,看看从这部分课文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4.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人物对话交流自己的感受。
5.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1)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了解到什么?(周瑜要陷害诸葛亮。)
(2)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周瑜为什么还要害诸葛亮?
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学生齐读)。
从这句话你了解到周瑜的什么特点?(嫉贤妒能。)
(3)周瑜要害诸葛亮,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了解到的?(他们的对话。)
①当时,周瑜是吴国的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好吗?(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②周瑜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
(3)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①“公事”是什么意思?(朝廷之事;公家之事。)“推却”又是什么意思?(借理由推托、拒绝。)为什么不能推却?(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
②从这段对话中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周瑜是个具有险恶用心的人。)
③同桌一起交流,想象周瑜当时的心理活动(请同学根据自己的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填入括号里。)
④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⑤再读加入描写人物语言和神态词语的语段,总结下列问题:
a.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是怎么做的?
b.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从中可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⑥指名读这段话。
⑦当周瑜听说诸葛亮三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周瑜知道在当时,三天肯定造不出十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周瑜以为他的计谋要成功了,所以很高兴。)
⑧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⑨从学习中你了解到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胸有成竹,顾全大局。)
⑩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4)教师小结: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顾全大局;而周瑜却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阴险狡诈。
(5)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要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如读出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读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6.谈话过渡:从课文第1~2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周瑜想害诸葛亮,他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的计划得逞了。(板书: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
采用读、思、议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并且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了解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①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②通过第1~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还了解到什么?
③这部分课文的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2.谈话过渡: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还了解到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周瑜是怎么“叹”的?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默读课文,圈画批注出来。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借箭准备和借箭过程。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二、了解“借箭准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诸葛亮请谁帮忙做借箭前的准备?(鲁肃)
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3.从哪里可以看出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请默读课文3~5自然段,把书上有关句子标出来。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相机指导。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启发学生自由读这段话,从“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感受鲁肃十分诚信、顾全大局、对诸葛亮赞赏与默默支持。从“果然”一词也能够看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
5.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哪些准备?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好哪些准备?(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2)诸葛亮为什么对鲁肃说“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3)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三、精读“借箭经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指名读课文6~9自然段,标出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有关语句。
2.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指导。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1)读一读,说说你从这段话知道了什么?(诸葛亮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候有大雾,他在等雾。)
(2)诸葛亮那个时代有没有天气预报啊?(没有)这又说明了什么?(这就说明了诸葛亮懂天文,识气象。)
(3)除了这儿,你还能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1)从“大雾漫天”你了解到什么?(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情况:到处都是大雾。)
(2)从天气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什么?(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3)从“诸葛亮笑着说”你感受到什么?(诸葛亮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4)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的目的是什么?(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5)军士为什么要“擂鼓呐喊”?(这样做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6)从这段叙述中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了解?(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7)指导朗读,读好鲁肃和诸葛亮说话时的语气。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2)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显示了诸葛亮过人的智慧。“逼近曹操受箭”,进一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此行“借箭”,轻轻松松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诸葛亮谋划之周密,安排之巧妙,不仅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也体现了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4.自由读课文3~9自然段,总结“借箭的经过”。(板书: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①算好天气:第三天有大雾。
②算好受箭方法:把船一字摆开,两面受箭。
③算好鲁肃:忠实守信。
④算好周瑜:嫉贤妒能,阴险狡诈。
⑤算好曹操:谨慎多疑。
四、了解“借箭结果”,感受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1)小组交流: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①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顾全大局。
③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3.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4.教师小结: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板书: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2.作业:运用学会的阅读方法,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
草船借箭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草船借箭教案第一课时篇十五
【教例】
一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第二小节时设计了下面两个朗读教学环节:
一、去枝减叶读
先让学生自由读,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读通这一节。在此基础上,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旁白部分去掉不读。由于去掉了旁白,学生朗读时读得十分紧凑,读出了对话的语气。
二、添油加酱读
首先,启发学生想象人物对话时的心理、动作、表情等,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把第二小节变为: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周瑜不怀好意地)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站,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想,周瑜又要玩什么把戏了,他稍加思索)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拍了一下大腿,竖起大拇指)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想:果然不出所料,他又要为难我了,我就来个将计就计吧。于是)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试探地)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故作惊讶)地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眨巴着眼睛)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想,你在说大话吧!他一本正经地)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拍了一下胸脯)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了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想了想,补充)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怀酒就走了。
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中间的旁白及括号中加进去的内容由教师读。教师读得绘声绘色,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评析】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教学手段,也是理解课文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采用什么形式朗读,如何组织朗读,这都将直接影响到朗读作用的发挥。本教例根据课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对课文作了先删后添的变动,通过去枝减叶,学生角色朗读时好像就在面对面地说话,真正进入了角色,读出了对话的语气,体会了人物说话时的内心思想活动;而引导学生添油加酱的过程其实就是由表及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通过添没加酱的朗读,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以读导悟、读中见悟的目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091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