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内蒙古的导游词400字篇一
为什么呢?外地的朋友可能不知,布赫是乌老的长子。哦,土默川可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啊!哈素海东距呼和浩特市73公里,西距包头市80公里,京兰铁路、110国道和呼包高速公路在它的北侧穿过,交通十分便利。哈素海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宛如一块美玉镶嵌在土默川上。这里碧水青山相映成辉,芦荡鱼跃,野趣横生,更有“澄波落照”、“烟波渔歌”、“芦海探幽”,“云川郁秀”等几大景致。不管是它的面积,还是它的景致,都堪称土默川上第一湖。著名的哈素海旅游度假村就建在湖(海)的东畔,到这儿旅游度假的游客可以充分享用哈素海水面及水上的游乐设施。朋友们,刚才我几次谈到“土默川”这个名称,它是有来历的。大家听说过“敕勒川”这个名称吗?我想大家是一定知道的。南北朝时东魏、北齐民歌《敕勒歌》唱道:“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y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
这脍炙人口的诗歌使敕勒川名扬天下,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幅无比美丽动人的北方草原风光画卷。一千四五百年前的敕勒川就是明朝以来的土默川,也就是今天中国地图上的呼和浩特平原。阴山下的这片土地,水草肥美,是我国历代北方各族人民繁衍和劳动生息的沃土,伴随古代王朝的更替,这片沃土亦有它不同的雅称和美丽的传说。早在战国时,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并在这片平原上设置了云中郡,修筑了“云中城”(故址在哈素海东南30公里左右的托县古城村)。从此,这一地区以“云中”载入史册并被后人称作“云川”。从东汉末经魏晋南北朝到隋统一的三百多年里,北方的几次民族大融合中,鲜卑族与敕勒族(附属于鲜卑族)、突厥族先后占据这片平原。北魏时,鲜卑拓跋部于公元386年在呼和浩特南近40公里的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建都,自此这个民族开始由牧转农,筑城定居,制律治国,这一带便逐渐成为鲜卑族的重要基地和一度较稳定的政治中心。5世纪初,北魏把南迁的敕勒族安置在漠南一带,从此,呼和浩特的大青山以南的平原,也就是阴山中段以南地区便有了“敕勒川”之称。因北接阴山白道岭,隋唐时称作白道川。
15世纪中叶,被史学家称为“蒙古中兴英主”的达延汗统一了漠北、漠南。明朝嘉靖年间,达延汗之孙阿勒坦汗,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首领,率领蒙古土默特部在这曾称为“敕勒川”和“丰州滩”(因辽、金、元历代在今呼和浩特东郊白塔村一带设丰州州治而得名)的平原上,与明王朝中原地区展开互市,并接纳大批内地来的汉人“开云田丰州万顷,连村数百”,使这里的农牧业更加繁荣,商业贸易更为活跃。从此,这一带就以“土默川”著称于世。“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朋友们,请大家把思绪从古代拉回到现实中来。看窗外,古代天阔地广的茫茫大草原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碧绿的林带、茁壮的庄稼、现代化的工厂、高速公路的蜿蜒伸展。……如今的“土默川”(“敕勒川”),时代已赋予了它新的意义。这里的蒙古族、汉族等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建家园。我相信,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土默川永远是中华大地上的一首雄壮的歌。
也许是秉古代草原及各少数民族之灵气吧,哈素海美的背后,总有深深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让人不禁浮想联翩。哈素海的形成有许多传奇的故事。相传在大青山脚下,美丽的土默川平原上,有一处和平幸福的牧民浩特(“浩特”蒙古语就是城镇的意思),这里世代传用着一只宝玉碗。这只玉碗玲珑剔透,碗内的水甘甜醇美,永不干枯。牧民们把它视作生命之源,奉若神灵,宝物的名声也远传千里。某一时期,这只宝玉碗由一位脸膛黝黑、武艺高强、勇猛无比的蒙古族少年哈拉乌素保护着,个别眼红而起掠夺歹念的坏人不敢轻举妄动。但终于有那么一天,一伙强盗来劫夺玉碗。为了保护这宝玉碗,哈拉乌素与强盗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
搏斗中,宝玉碗不幸打碎了,碗里的水顿时化作一片大海,浪潮不仅吞没了强盗,而且也吞没了英雄少年——黑小子哈拉乌素。自此以后,这里出现了一处烟波浩淼的海子。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的少年,就将海子命名为哈素海。因为“哈拉乌素”蒙古语意为“黑色的水”,哈素海的原意也就自然是“墨玉之海”了。现在,称哈素海为碧玉之海,是最恰当不过了。〔度假村门前广场及游船码头〕朋友们,经过了90分钟的行驶,我们已来到了目的地。请大家随我先到码头,乘船去游览哈素海。入海前,我要先宣布几条注意事项:1.请将贵重物品妥善保管好或存放在售票亭。2.您在乘、驾游船或快艇时,请注意游区水域界限标志,严禁越超界限。3.您上船后,不要站立、打闹,以免发生危险。4.请您将吃剩的果皮和废弃物放入船上的卫生袋里,不要丢在船上或海里,以免污染环境。〔乘船入海游程中〕哦,对了!这波光粼粼的一湖碧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要从哈素海的成因讲起:土默川东北高(海拔1060米),西南低(海拔990米),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倾斜。
哈素海就位于西南部的低凹地区。许多年前,哈素海北部的大青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山中有几道源源不断的沟水,如芦房沟、背锅沟、古雁沟、柏树沟、白只户沟等。这几道沟水从山上流下,汇集到平原的低凹地区,就形成了哈素海的雏形。1960年引黄河水入哈素海,使哈素海的面积扩大到30平方公里,成了一个风光秀丽的湖泊。哈素海究竟美在哪里?它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概括地说就是自然美、人文美的融合及其独特的物产。哈素海自然美的最突出特点是湖水中亭亭玉立的一丛丛茂密翠绿的芦苇。如果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荷花是西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么与碧水回环相连的茫茫芦荡就可以说是哈素海一绝了。正是这占湖面五分之一的青青芦苇,把哈素海点缀得如诗如画。大家看,在广阔的湖面上,自然错落而生的苇丛使空间流通,视觉舒畅,隔而不绝,层次丰富;湖中芦苇迷离摇曳,远空蓝天白云飞游。这自然天成的景色,让人看不透也望不够。一位旅游界的诗人赞誉哈素海的苇荡景观曰:“土默川中,大海玉海,阴山南麓。碧水扬波,渔舟点点,游艇伴鸥鹭;连天芦荡,绿荫环抱,塞外江南顿悟。怡情望,无边秀色,醉人心脾肺腑。”
全国人大会原副委员长布赫同志曾题诗哈素海曰:“马达声响水鸭惊,船行推波摇山影。遥望海面连天碧,水畔萋萋芦苇葱……”。可见,哈素海的芦苇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多么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啊!哈素海的芦苇还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据统计,哈素海每年可向社会提供优质芦苇4000—5000吨,因芦苇骨硬而富有弹性,被用作编织和造纸的上等原料。好!朋友们,现在我们所乘坐的船已徐徐驶入芦苇深处,请大家抓紧时间欣赏。请注意芦苇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可不要错过。这些露出水面的芦苇大都2米多高,船进入芦苇丛中,就像进入青纱帐里,让人自然地联想到水泊梁山和白洋淀中的天然屏障。
〔游船返途中〕游完芦苇荡,我们的船将慢慢返回。再过一会儿,我们将看到岸边的水榭。这座水榭三面临水,是哈素海又一自然美的代表——“澄波落照”的最佳观赏地点。水榭入口的门檐牌匾上书写着“澄波落照”四字,进入大门,穿过绿苇环抱的九曲桥,便到达了有曲折游廊的水榭。水榭的四方平台舒展着铺在水面上。游人面海而坐,静静地听着涛声,任清爽的风吹过,大有舟行碧海似的惬(qiè)意。傍晚,当夕阳西下,彩霞染红半边天、半边“海”时,忽思古诗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似乎专为此情此景而作,美丽壮观得很,不同的只是江“海”之别了。晚上,皓月当空,水榭又成为赏月的好去处。各位如有余兴,傍晚和晚间不妨到水榭上走一趟,保你获益匪浅。
哈素海自然美景观还有一处,那就是“烟波渔歌”。哈素海的清晨就像新生的婴儿,焕发着生命的活力,水面和空中的水鸟欢鸣着,似乎在无尽地享受着大自然给(jǐ)予的恩惠;渔船沐浴着晨光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行进,渔夫们不时撒下巨网,当鳞光闪闪的巨网拉起时,悠扬的渔歌就会从湖面上飘飞而来。哈素海的鸟类很丰富。每到夏天,成群的鸟儿来到这里栖息生活,场面宏大。芦苇荡是鸟儿们的水上乐园。据《土默特志》记载:“海区的鸟类有孤丁、水鸭、天鹅、蓝靛、红脖儿、雨燕、翠鸟、大雁、鹌鹑、鸿雁、金雕、海鸥”等。请朋友们往湖面上看,那不是一只水鸭吗?看它悠闲自得的样子,一定活得很潇洒。相看两不厌,自有潇洒人。我们来哈素海潇洒走一回,真是互有促进,不虚此行。〔离船上岸后〕朋友们,哈素海之所以出名,还因为哈素海的鱼很有特点。与其他地方产的鱼相比,哈素海的鱼通体明亮有光泽,鳞片晶莹发亮,肉质紧密,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当然吃鱼能让人变得聪明,还能降低胆固醇,有一些“美食家”不辞劳苦,专程赶来尝鲜。本来是上等好鱼,再经名厨那么一烹,就怪不得那么多人垂涎争至,“愿者上钩”了。
哈素海不仅是呼市地区最大的灌溉水源,滋润着灌区内30万亩农田,而且是呼市地区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每年可向社会提供草鱼、鲤鱼、鲫鱼、鲢鱼、河蟹等水产品35000公斤。现在又人工放养了甲鱼、武昌鱼、鲶鱼、水蛇、鳜鱼、鳝鱼和河虾等,可谓种类丰富。朋友们,说到人文之美,就要说说哈素海亲密的伴侣——哈素海旅游度假村的食宿建筑设施和游乐设施了。1993年,内蒙古信托投资公司看中了哈素海这一片修身养性、独具清幽色彩的风水宝地,投资兴建了哈素海旅游度假村(五年间投资近3000万元)。如今度假村与哈素海相依相伴,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1998年,便获得了内蒙古十佳旅游景点“亚军”的荣誉,而且又是中国’98华夏城乡主题活动游指定的民俗风情村。20_年,哈素海旅游度假村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区。究竟度假村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是不是名副其实,一会儿我们将去一睹它的风采。
〔度假村大门前〕女士们、先生们,我们现在来到了位于哈素海东畔的哈素海旅游度假村大门前。与大门并排的这座船型建筑是度假村的金山玉海楼餐厅,可容纳600人同时就餐,环境清洁幽雅,各类佳肴工艺考究,档次较高。这里的哈素海全鱼宴、古式蒙古烤全羊、手把肉等特色菜肴远近闻名。就说全鱼宴吧,什么龙舟献宝、绣球鱼丸、红油松籽鱼、干炸鲫鱼等不同味道的鱼肴就有40多种,可以说,到哈素海旅游不吃全鱼宴,就不算真正到过哈素海。那些哈素海鲜鱼的忠实食客,只要提起金山玉海楼的全鱼宴,就直咽口水呢!〔木屋区〕度假村地面建筑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我们现在来到了三部分之一的木屋区。木屋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建设者们为了满足游客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将茅草盖顶、木板作墙的一幢幢欧式小屋错落有致地安置在这片青草地中,用白桦树围栏将木屋围成了一个个小院落。院内满是花草,院外垂柳环绕,几条小径穿插其间,欧洲乡野气息十分浓厚。夜晚,小院内的鸣虫不停地欢叫,早晨,“海鸟”在木屋上空盘旋,伴随游客度过美好时光。整个木屋区有23套别墅客房和30间欧式小木屋,10座蒙古包,一间能容纳120人的高档会议室,还有供娱乐的标准网球场,500平方米的露天舞场等。
〔娱乐区〕离开木屋区,经过大花池,便到了三部分中面积最大的娱乐区。娱乐区内有十多种大型的现代娱乐设施,您亲自参与这些娱乐项目,会使您的旅游记事簿翻开新的一页。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激流勇进”、“水上世界”和“迷宫赛车”,这三种游乐项目也是最受游客们欢迎的。“激流通进”的乐趣在于惊险,要求游客具有劈波斩浪的勇气,只有勇敢者才能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其他的游乐设施有“摩天轮”、“疯狂老鼠”、“双人飞天”、“自控飞机”、“碰碰船”等,别忘了,还有一个以洗浴为主营项目的“娱乐城”在期待着朋友们的光临。走进娱乐城,走出一个欢乐的你。
〔草原区〕草原区再现了昔日敕勒川草原的辽阔景象,空旷却有情。草地中靶场和走马场似乎在向游客挑战:你是神箭手还是“靶中无”?你是勇敢的骑士还是马背下的懦夫?完全野外的布置,让人跃跃欲试。〔结束语〕好了,女士们、先生们,希望这次哈素海旅游能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我陪同大家去别墅客房休息,中午我们将在金山玉海楼品尝新鲜的鱼宴,晚上我们参加篝火晚会。最后,祝大家吃得尽兴,玩得开心!明天早餐后我们赶赴包头游览市容,而后作鄂尔多斯响沙湾和成吉思汗陵之旅。预祝大家旅途快乐、收获多多!谢谢大家的配合,再见!
内蒙古的导游词400字篇二
呼伦湖位于呼伦贝尔市,东经117000'10''~117041'40'',北纬48030'40''~49020'40'',呈不规则斜长方形,长轴为西南至东北方向。为构造成因的半咸水湖。呼伦湖西岸为起伏的山峦和俊俏的悬崖陡壁;东岸和南岸地势平坦开阔。湖底为泥底,比较平坦。呼伦湖的位置水的补给除大气降水和地下水外,主要来自发源于蒙古人民共和国东部的克鲁伦河,以及连接贝尔湖和呼伦湖的乌尔逊河。
呼伦湖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湖。位于呼伦贝尔市。有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注入。湖面海拔539公尺,面积2,315平方公里,最大水深8公尺。旧时呼伦湖北与海拉尔河相通,湖水外洩入黑龙江。现已断流成为内陆湖。1958~1962年间因与湖相通的穆得那亚河被堵塞,湖水上涨2.5公尺。近年湖面蒸发量与湖泊补给水量取得新的平衡,水位又趋稳定。冬季封冻.
呼伦湖是内蒙古第一大湖、中国第五大内湖,与贝尔湖为姊妹湖。
呼伦湖的自净能力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关,首先湖的面积大,与多条草原河流沟通;其次由于地处高纬地区,气温低,对湖体浮游生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湖体构造特殊,露出30余个泉点,有大量地下水的补给。因此,呼伦湖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区域环境保护中具有特殊的地位。[1]
呼伦湖呼伦湖在史前已经有人类居住。历史上曾数易其名:《山海经》称大泽,唐朝时称俱伦泊,辽、金时称栲栳泺,元朝时称阔连海子,明朝时称阔滦海子,清朝时称库楞湖,当地牧人称达赉诺尔(蒙古语,意为“像海一样的湖泊”)。而呼伦湖是近代才有的名称,“呼伦”是由蒙古语“哈溜”音转而来,意为“水獭”;“贝尔”蒙古语意为“雄水獭”。古代这两个湖盛产水獭,生活在湖边的蒙古人便以动、植物名称命山、河、湖、泉名称的古老习惯为两湖命名。清初,游牧在湖边的蒙古人开始称呼伦湖为“达赉诺尔”。“达赉”蒙古语意为“海”,“诺尔”意为“湖”,“达赉诺尔”意为“海一样的湖”。
呼伦湖呼伦湖湖水的范围变化非常大,在《山海经》、《唐书》这些古书中都有记载。呼伦湖以前叫大泽,在汉语文献里面叫很大的湖泊,有时候可能达几千平方公里,但有的时候又很小,比如说在清末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它干涸了,就剩下几个小水泡和大量的湿地。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及20世纪60一80年代,这个湖又都有一个扩大的过程。
内蒙古的导游词400字篇三
了解藏传佛教的朋友也许都知道,六世仓央嘉措在被押送至青海时神密失踪,他到底在哪里圆寂?他的转世又该是谁?后续的藏传佛教史上的阿拉善这一分支如何解释?这些都已成为一无解之秘。也许唯一的解释就是:佛就是佛,只要信仰他,他便与你同在!
只身遁去的六世达来罗桑仁钦仓央嘉措游历印度、西藏、四川、安多等地后,与1716至1746年期间在阿拉善弘法30年,被当地人尊为上师葛根,他的思想与阿拉善的历史紧紧相连,一段段神奇的故事在这里代代相传。1746年仓央嘉措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圆寂,他是广宗寺第一世葛根……
仓央嘉措的心传弟子阿旺多尔济尊师傅遗愿,做了十年准备后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开工修建广宗寺弘法。次年建成后将仓央嘉措的法体搬至寺内供奉,迎请仓央嘉措的传世灵童座床、举行盛大开光仪式。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廷赐藏满蒙汗四种文字的乾隆御笔金匾。历史上这里的寺庙建筑规模之大、僧侣人数之多、经典制度之完善、宗教级别之高足以和青海塔尔寺相并论。
这里天似八幅金轮、地如八瓣莲花,呈现吉祥之徽。传说远在唐朝时期十六罗汉和达摩居士就在这里夏安居,罗汉的脚印现在还清晰的留在山洞前的青石上。广宗寺有两位活佛,一位是六世的转世,称葛根;另一位是藏王第巴的转世,称喇嘛坦。六世又转六世后又神秘失踪,至今仍是个不解之谜。
贺兰山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南北走向山脉之一,是中国半干旱气候与干旱气候的分界线。如果说南方水山似工笔画之玲珑剔透,贺兰山则如泼黑大写意,豪迈、粗犷,像北方汉子的脊梁……这里生长这63科214属496种植物,其中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植物有沙冬青、野大豆、羽叶丁香、四合木等。药用植物310种,纳入国家药典的正品药材70余种。这里生活着51种兽类和115种鸟类,其中属于国家二类保护的25种。此外,这里还有18种爬行动物和275种昆虫,可谓是天然生物宝库。
这里是最能集中体现额鲁特蒙古和硕特部传统文化的地方。1697年,清康熙帝将贺兰山西、黄河以北、祁连山以东,也就是今阿拉善大部地区划分给和硕特部首领和罗理,此后的二百多年来,九位清朝格格远嫁阿拉善。因此,阿拉善和硕特蒙古文化中又融入了许多满族文化与北京文化……
内蒙古的导游词400字篇四
大家好!我是这次旅行导游,大家可以叫我“董导”。我们即将游览美丽富饶又神奇呼伦贝尔大草原,感受什么是“蓝天绿地”,什么是“绿色净土”。
呼伦贝尔大草原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由呼伦湖、贝尔湖而得名。地势东高西低,海拔在650~700米之间,总面积约93000平方公里。这里生长着120多种营养丰富牧草,是中国现存最丰美优良牧场,丰美水草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有“牧草王国”、“最纯净草原”美称。
走近草原放眼望去,一碧千里,满眼皆是绿色,中间点缀着白色羊群,犹如一幅巨大绿色画卷,无边无际,在草地上走走,空气十分新鲜,有一种说不出来奇妙感觉。大家也可以冬季来这里旅游,冬季呼伦贝尔是冰和雪世界,这里美景让你仿佛置身童话般世界,每年12月这里都会举办冰雪节,有冰上捕鱼、马拉雪橇、观骆驼等活动。
来到草原,一定不要忘记去呼伦湖。关于呼伦湖和贝尔湖还有一个传说:从前,草原上有一对情侣,女孩能歌善舞,才貌双全,名叫呼伦;男孩力大无比,能骑善射,名叫贝尔,他们为了拯救草原与妖魔奋勇搏杀,最后女孩变作湖水淹死了众妖,男孩为了寻找女孩勇敢投湖,于是他们双双化作了世世代代滋润草原呼伦湖和贝尔湖。
站在湖边一眼望去,看不到边际,如海一般辽阔。在湖边常常会遇到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风云突变,下起了大雨,可西方太阳并未褪去,这就是“太阳雨”,一面是电闪雷鸣乌云翻滚,一面是阳光明媚娇红醉脸,这时你会看到呼伦湖上穿高高架起一座彩虹桥,草原正以最隆重礼节向你祝福呢!
草原上人极为好客,一座座蒙古包里,主人们正欢歌乐舞,迎接着大家到来,一会大家可以在草原上骑马、骑骆驼,看赛马、摔跤比赛和乌兰牧骑演出,吃着草原风味“全羊宴”,参与晚上特色篝火晚会,让大家尽情体验独特草原风情。
多余话不多说,大家要细细品味呼伦贝尔大草原无限乐趣,祝大家旅途愉快!玩得开心!
内蒙古的导游词400字篇五
各位游客,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中国西部秘境阿拉善盟最西端的额济纳旗。“额济纳”系西夏党项语,意为“黑水”(即今额济纳河);蒙古语称“亦集乃”,元代曾在此地设亦集乃路。额济纳旗旗名,源于额济纳河河名。额济纳旗面积114606平方公里,比江苏省和浙江省都大1万多平方公里,接近中国台湾、海南、宁夏三省区面积之和,是中国旗县(市、区)中面积最大者,但人口只有1.8万人,又是人口最少的县级行政区和不折不扣的“骆驼之乡”与“胡杨胜境”。
哦,忘了给大家作自我介绍了,我叫格日乐。格日乐,蒙古语意为“光、光明、光亮”。大家就直呼其名,叫我格日乐或小格吧。
今天旅行社派我带大家去游览胡杨林与胡杨王景观区,我给大家先介绍一下与此有关的知识。
额济纳胡杨林区是居延绿洲的主体,沿额济纳河两岸分布,20__年被国家林业局核准建立额济纳胡杨林国家森林公园,20__年又被国家环保部门批准建立“七道桥胡杨林国家自然保护区”。胡杨,又称胡桐、异叶杨。杨柳科落叶大乔木,西北及内蒙古荒漠地区、盐碱地重要的造林树种。胡杨为稀有珍贵树种,是内蒙古保护树种之一,一般树高8-15米。材质轻松、纹理不直,通直少节,耐湿抗腐性强,可做家具、民用建筑、桥梁、门窗、桥桩、电杆、枕木、矿柱等用。用大径胡杨作独木舟,经久耐用。树干、枝、根均可提取胡杨碱,供食用,或作为制造肥皂、罗布麻脱胶、制革脱脂及其他工业原料。嫩枝树叶是驼、羊优质饲料,也是荒漠地区燃料的主要来源。胡杨喜光,非常适应大陆性荒漠气候,抗风沙能力强,耐寒冷,也耐酷热和干旱,在年降雨量60毫米、年蒸发量为20__毫米以上的荒漠地区也能正常生长。喜光湿,耐盐碱,能在含盐量0.7%以下的盐碱土中,与梭梭和柽柳混生。当土壤可溶盐总量在2%之内,仍可正常生长,2%-5%时,生长将受到抑制。胡杨最高可达20多米,胸径可达1.3米以上。一般雄树高大,雌树较矮小。树皮灰褐色。小枝细,叶形多变异,深绿色。4-5月开花,7-8月果熟,蒴果出种率非常低。内蒙古近年来采用嫁接育苗取得了较大成效,即利用速生的新疆杨作接穗,利用抗逆性强的胡杨作砧木。胡杨叶秋季金黄,经霜则变红,耐旱、耐寒暑、长寿。民间夸张地说:“胡杨胡杨三千年:活着不死一千年,死了不倒又千年,倒了不朽还千年”。胡杨王,生长于阿拉善盟额济纳河西岸的亚布面村。是一株雄性树,树高23米,径粗2.6米,树龄400年以上。这株高大胡杨除1株主干外,还有2株粗大分枝,1株径粗1.3米,1株1.01米,形成了一个壮观夺目的庞大伞形树冠,是目前天然散生古老胡杨中的魁首,当地人都称其为“胡杨王”。胡杨林和胡杨王为阿拉善盟重要的旅游景观。每逢“金秋胡杨节”,游人云集额济纳,骑驼漫游胡杨林,阿拉善旅游愈红火。现在时值金秋十月,正是阿拉善金秋胡杨节隆重开幕后的第二天,是胡杨景观最美、大家能看得最开心、玩得最尽兴的时节。
大家能有幸捕捉这大好机遇,真是天赐之福哟。祝大家额济纳之旅功德圆满!
内蒙古的导游词400字篇六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晨好!
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举世闻名的元上都遗址。明媚绚丽的金莲川草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察哈尔文化,同时,伟大勤劳的蒙古人,也在这片金灿灿的草原上留下了不朽的遗迹!元上都就是其永恒炫赫的证明。元上都遗址,位于正蓝旗政府所在地上都镇东约20公里的闪电河北岸。元上都是元朝的夏都,与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遥隔南北。因其地处滦河北岸,又有滦阳、滦京之称。元上都遗址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正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从地理位置上看,元上都北依卧龙山,南临闪电河,东、西、南为辽阔的金莲川,河山相映,气势宏伟,景色秀美,确实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如前已述,公元1251年,蒙古国第三任大汗蒙哥任命其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后者则立足于金莲川,广招天下名士俊杰,建立了蒙元史上著名的“金莲川幕府”。为了安置豪杰学士,在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在桓州东、滦水北这块吉祥宝地选址建城,历时三年宫城建成,命名为“开平府”。就在这座规模宏大的宫廷之城建成的同一年,即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率大军讨伐南宋时中箭身亡于四川合州(今合川县)。
1260年1o月,忽必烈在开平府自行召开忽里台(蒙古语,意为会议),在部分蒙古贵族的支持下继位为蒙古大汗,是为元世祖。即位伊始,他面临着治理中原和处理漠北阿里不哥不臣的两大问题。首先他率兵北上,平定了在漠北哈喇和林自称大汗、与他唱对台戏的阿里不哥。除掉阿里不哥后,忽必烈将哈喇和林的宫帐南迁,而以自己的大本营——开平府作为“大蒙古国”初期的首都;之后,忽必烈就开始了其统一中国的宏伟大业。1263年,忽必烈将开平府升为上都;次年,又改燕京为中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改中都为大都 (即现在的北京)。正式确立了两都制度(大都为正都,上都为陪都)。但在当时,忽必烈大部分时间住在上都。同年,元上都开始大兴土木,进行扩建,最终形成了北方草原上规模最宏伟的一座都城,成为当时东方乃至全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之一。
元上都最初是由汉人刘秉忠设计建造的。对这次的增修,忽必烈非常重视。他仍然让刘秉忠总负责。后者则依据传统的城市布局观念,又考虑游牧生活的特点而修缮了这座城市。
所以上都城既有传统城市的布局,又适应蒙古游牧生活需要,是一座极富民族特色的草原城市。〔遗址实地讲述〕总体上看,元上都由外城、皇城、宫城和四关城郊等部分组成。外城大体呈方形,实际上分为两部分:自皇城北门瓮城西墙起,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土墙,直抵外墙,宽约2米,使南北不能相通;北部是一片东西走向的山岗,地势平坦,无街道,是皇家园林。南部有两条东西大街,一条南北大街,靠近街道有不少建筑。
内蒙古的导游词400字篇七
麻池古城清初包头三湖湾一带盛产青麻,其时在此有13个沤麻池,村庄园称之为麻池村。古城城垣6米,底宽10米,顶宽3-4米,分南北两城,呈双菱形,或称:二城呈相接的斜“吕”字形,相互连接。方向8度。北城南北长690米,东西宽720米。南城南北长600米,东西宽640米。北城北墙中段和南城西墙、南墙中段各设宽15米的门。
古城内地表散见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材料和罐、盆、碗、豆等陶器残片,常有“五铢”钱、铁田片、铁铲和铜镞等出土。上世纪50年代曾发现印有“万石”字样的砖。包头地区战国、秦、汉长城,多略呈方形,分布很有规律,所在位置一般都是阴山南北的交通要道,麻池古城正好面对昆都仑沟的南口,显然在军事上有重要地位。经专家认定:麻池古城的北城较南城早,与秦直道起点形制、布局相同的三个夯土台基也在北城,北城应为秦直道终点——九原城。它也是战国、秦、汉九原,汉五原郡治所。麻池古城的南城则是汉五原郡五原县城。
1954年在麻池召湾16号公墓,曾挖掘出金、银质的虎、豹、骆驼形镂空饰片,出土了有狩猎图案的简形器等,具有鲜明的匈奴文化特色。古城出土了汉代铸的"单于和亲"、"单于天降"的瓦当据推测,瓦当很可能是当时为纪念王昭君出塞和亲而烧制,供建筑使用。
《史记·蒙恬列传》记载:“秦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资治通鉴·秦纪二》载:“三十五年使蒙恬除直道,道九原,抵云阳……”。“甘泉”即甘泉山,坐落在云阳县。秦汉的云阳县有甘泉山,甘泉山林木繁茂,山高气爽,以泉水甘美得名。据《史记》等史书记载,“直道”修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12至公元前210)。南起云阳(今陕西淳化县梁武帝村),途径陕、甘、内蒙两省一区,穿越十五个县,北达九原(今包头西),全长大约相当现在700余公里。大体南北相直,故史称“直道"。
这样高速度高质量的工程的确是世界交通史上的奇迹。这比世人皆知的宽仅仅5米、让欧洲人自豪了1000多年的古罗马大道,早了220_年。
汉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20_年)十月,武帝下令修通回中道后,朝廷中有位叫贾山的官员曾写过一封信给他说,“秦为直道于天下……道广五十丈,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直道之丽至于此。”从这些文字中,人们不难想象“秦直道”当年的独特的夯土技术和惊人成就。其道路的宽阔度和“树以青松”、“厚筑其外”已经非常接近我们今天的封闭式高速公路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119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