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高一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篇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一是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1、 新课导入
带领同学们回顾一下第2、3课学习的内容,因为第2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对这两节课内容的复习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发展脉络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接下来就通过对胡惟庸案的讲解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① 导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提问他们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得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于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为最近有关清代宫廷的电视剧比较多,学生们应该都接触过。这是难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解决方案。
②难点“宰相制和内阁制区别”解决方案: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其《国史大纲》曾指出:“(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权的阁臣只是“权臣”。然后通过课本p17“历史纵横”中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比如张居正当时是有皇太后的支持。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张居正死后的下场可以证明这点。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难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对西方内阁和明清时期内阁的比较这一探究性问题来认同学们认识到: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中国的内阁使得中国走向专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内格使他们走向民主、科学。从而引导同学们来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3、课堂小结
在讲授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力求本课内容当堂消化,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5、布置作业
(略)
高一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篇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一是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带领同学们回顾一下第2、3课学习的内容,因为第2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对这两节课内容的复习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发展脉络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接下来就通过对胡惟庸案的讲解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①导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提问他们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得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于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为最近有关清代宫廷的电视剧比较多,学生们应该都接触过。这是难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解决方案。
②难点“宰相制和内阁制区别”解决方案: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其《国史大纲》曾指出:“(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权的阁臣只是“权臣”。然后通过课本p17“历史纵横”中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比如张居正当时是有皇太后的支持。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张居正死后的下场可以证明这点。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难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对西方内阁和明清时期内阁的比较这一探究性问题来认同学们认识到: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中国的内阁使得中国走向专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内格使他们走向民主、科学。从而引导同学们来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在讲授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力求本课内容当堂消化,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略)
高一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篇三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原因:(1)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_______不稳、内乱屡生。
(2)明初沿袭元朝制度,明太祖认为_________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3)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 “_______”。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措施: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________;同时,裁撤_______和_______,以_______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影响:①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②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③使中国历史上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延续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___________进一步加强。④但是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 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
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1)明太祖设置__________: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2)“内阁”出现:________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_______。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至明朝中后期实际掌握了宰相的权力。_______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_______。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
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________,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
(2)设置南书房,三足鼎立扩大皇权
为了适应君主集权政治的需要,康熙帝亲政后,在宫内设_______,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者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削弱,加强了君权。
_______时为办理西北军务,又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__________,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
(1)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
(2)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解决:改革地方官制:废行省、设三司;改革中央官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影响: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这是对元朝行省制度的一大发展。但使皇权空前强化,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提示:清朝是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地区的,其政治制度的变化体现了由落后的部落议事逐渐演化为汉族地区相对先进的封建君主专制,验证了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的同化。
答案:①皇太极建国号清后,把八旗旗主议事制改名为“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增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前者权力凌驾于后者之上。②康熙亲政后,设南书房,参预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形成了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的局面,三者相互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③雍正帝时,设置了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政大权集中到了皇帝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相继撤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提示:比较题首先要找出比较点,两种制度的产生在背景、内容、作用及影响等方面各不相同,故本题的比较点应在这几个方面入手。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内阁在必修一中同学们已经学习过,对其性质、职能、作用等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组织本题的答案。
答案:背景:①中国的自然经济在明朝是仍然占主导地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对思想的控制也越来越严密。②此时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得到了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了联盟,君主立宪思想也得到一定传播,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并取得了胜利。
内容:①明朝的内阁不是法定的一级中央行政机构,其性质是皇帝的顾问机构,其权利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和支持,其产生及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对皇帝负责,对皇帝的权利不能起到制约作用。明朝的内阁实际上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②英国革命后的建立的内阁是法律规定的最高机构,其权利来源于法律而不是来源于英国国王,内阁对首相及议会负责,不对英王负责,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其实质是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
作用:①明朝的内阁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控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明朝中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②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促使资产阶级政权的完善,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使英国在为近现上的一大强国。
职责:由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特点:勤、密、速。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勤;办事速度快,效率高,为速;皇帝召见军机大臣,连太监都不得在侧,军机大臣不得擅交臣僚,为密。特点:①由皇帝挑选亲信的大臣充任。②机构非常简单,办事效率高。③军机大臣只是负责“跪受笔录”,决策大臣集中于皇帝。
影响:在秦朝的时候是以丞相为首的三公来主持国家的最高政务的。汉朝,皇帝是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人员形成了“中朝”的决策机构,来抗衡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隋唐时期由三省长官还有同中书门下平章等多人来执行宰相职务,这样相权就分散在许多人手中。到了明朝,废宰相,设内阁。但是内阁大臣的权利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与支持。那么到了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们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独裁的工具,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只有惟命是从。他们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皇帝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权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什么事情都由皇帝说了算。那么,通过与前朝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皇权是一步一步的加强,到了清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提示:皇权至上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最主要的特征。不同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在试图不断的加强皇帝的权威,削弱相权的。本题试从历史纵的角度审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答案:西汉时: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唐朝时:推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分工不同,但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之间互相牵制和监督,最终权力集中到皇帝那里,从而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明朝时: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从而解决了中国两千多年君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
1.明太祖决定改革政治体制的本质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c.废除宰相制度 d.协助处理繁多的政务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结合改革的社会背景和改革者的阶级实质分析问题,可以得出答案选b。
1.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明太祖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其行为最本质的目的是维护本阶级的统治。
2.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
a.南书房的设置 b.军机处的设置
c.丞相的废除 d.内阁的设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历史结论的理解能力。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形同虚设,相继取消,内阁也名存实亡。君主制政治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故答案选b。
2.创设一个新的知识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再认再现并理解历史知识。审清题干中限制的最主要的条件是“君主专制的顶峰”,是解决好本题的关键。
3.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趋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点同样是考查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明清时期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而西方已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开始近代化的历程,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国社会矛盾更加激化,为了维持地主阶级的统治,皇权的加强走向了极端。说明这种制度依靠正常的运行已经不能维护其利益,而要依靠极端手段来达到其目的。故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不再是封建制度本身的完善,相反是这种制度走向没落的表现,故选b项。
3.把握好中国历史的阶段性特点---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是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趋势的时期。这种阶段特点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自然经济的顽强上,也体现在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的极端加强。
4.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是因为它 ( )
a.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d.提高了大臣的地位与权限
c 此题主要考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和归纳、概括能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皇权不断加强,秦朝设立丞相是为了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后来因为相权逐渐增大,威胁到了皇权。历代统治者不断采取措施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清代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们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独裁的工具,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只有惟命是从。他们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皇帝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权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什么事情都由皇帝说了算。
1.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2. 明初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中,直接导致六部在中央机构中的权力地位提高的因素是( )
a.丞相的废除 b.皇权的加强
c.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d.内阁的废除
3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办事效率 b.强化君主专制
c.让“群臣”监督皇帝 d.精简政府机构
4. “奏章票拟,主之内阁。”这种情况开始出现于()
a明宣宗时 b.明英宗时 c.顺治时期 d.康熙时期
5.有学者认为,明朝的内阁首辅实质就是宰相。因为内阁首辅( )
a.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b.对很多问题能直接决策
c.掌握着最高的行政权力 d.在文武百官中地位最高
6.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 )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7.“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 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人直缮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巩固皇权
c.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d. 适应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8.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
9.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峰的象征是( )
a.设参知政事 b.实行行省制度 c.废除丞相 d.设军机处
10. 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①建立皇权绝对权威②皇权控制中央机构③削弱地方权力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11.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墇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有的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朱元璋听了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回答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
a.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b.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12. 下列现象,发生于明代是( )
a.相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
b.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
c.内阁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司
d.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13.有关明朝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产物和表现 ②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③内阁本身并无决策权④对皇权起到较大的制约作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4.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15. 明太祖废丞相的目的是( )
a.健全地方职能 b.厉行思想控制 c.监视官吏百姓 d.强化君主专制
16.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这里的“高皇帝”是指( )
a.元世祖 b.明太祖 c.明神宗 d.明成祖
17.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分封制()
a.都是中央集权制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 d.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
18.“内阁”是中西方共有的政治概念。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西方国家内阁的最大不同是( )
a.掌握着最高的决策权 b.是最高的行政机构
c.行使立法和司法大权 d.是皇权专制的产物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面面相觑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陶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三: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与,即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经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回答:(1)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指出军机处最初的名称、设置的时间、所在的地点和选择军机大臣的条件。
(4)综观材料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
1.c 通过材料所述宰相与皇帝关系的变化,可以看出相的地位越来越低,而君的地位越来越尊。透过这一现象,我们能够得出中央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这一结论。
2. a本题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明初废除了丞相后,丞相之权分给了六部,从而提高了六部的权力地位。
3.b 废除丞相,大权独揽,这是强化君主专制的表现。
4.b 主要考查对内阁形成发展演变的掌握能力。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内阁取得票拟权。
5.c内阁是皇帝顾问的机构,既无决策权又无行政权,更无法制约皇权,只是在文武官员中地位较高罢了。
6.d自明朝开始丞相制度被废除了
7.d从材料中清楚地看到雍正最初设置军机处是适应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8. c 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
9.d自秦至清,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最高峰在清朝时。a项为北宋,b项为元朝,c项为明朝。军机处大臣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意旨办事,充分体现了皇权的加强。
10.a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概念的理解。结合从秦朝建立这一制度到清朝这一制度发展到顶峰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知道,三个选项都是正确的。
11.a从明太祖与大臣的对话中,惟独万钢得到赏识,主要是因为前二人回答的都是以个人的成就为主,没有从皇帝加强君主统治角度出发,而万钢的言论强调了天下人都应服从君主的专制统治。
12. c a符合秦代,b符合宋代,d符合清代,c项材料中涉及了内阁和票拟,符合明代。
13.b 对于组合类选择题,最简便解法就是采取排除法。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14.a结合军机处的职能考虑并注意试题的限制条件是“直接说明”。军机处虽然 “承旨、出政皆在于此”,但它并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连讨论的权力也没有。对皇帝的决定,军机大臣只能唯命是从,“跪受笔录”,然后负责往下传达。
15.d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重要历史事件的能力。明朝时我国古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时期。废丞相,有利于加强君权。
16.b 此题为文字材料选择题,根据材料中“罢丞相”进行判断。
17.c
18. d 西方的内阁是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设立的,而中国明朝的内阁不是作为决策机构或执行机构出现的而始终是皇帝的顾问。
19.①原因:为了处理西北兵务,防止泄露军事机密。②变化:由当初单纯处理西北军事事务的临时性军事机构,发展为位居内阁等各中央机构之上,受皇帝直接控制的常设备皇帝顾问的中央决策机构。③最初名称:军需房(或军机房)。设置时间:雍年间。所在地点:紫禁城隆宗门内。选择条件:由皇帝亲自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④特点:由一个临时性机构发展成一个常设决策机构;军机大臣由皇帝亲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事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地处内廷,保密性强。
提示:材料是对清朝军机处的全面说明,读懂材料并紧靠材料回答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高一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篇四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资料,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
2、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取、舍和整和。
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可以略讲,以学生阅读为主。
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材料包括老师根据主题的需要增加的史实资料和时事资料,还包括各种图片资料。期望学生在研习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
4、与交流中不断锤炼历史思维。比如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你能用史实作出客观的评价吗?”等等。
多媒体课件
课件显示:(利用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1、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为什么到明朝时被废除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明朝废除宰相之后,明太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后来形成了什么制度?
同宰相制度相比有何本质的不同?
3、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意味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对此应怎样理解?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让学生站在比较高的角度明白明清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其政治制度给中国的历史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
思考:明清两朝为什么都要空前加强君主专制制度?
背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目的:为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请一位同学来归纳一下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在地方,明太祖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监察,隶属中央部门。
在中央,明太祖废中书省、丞相制(借丞相胡惟庸擅权),权分六部。
(出示材料:)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首章》
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明太祖《皇明祖训·序》
请思考:你认为应怎样评价明太祖的这种规定?说明你的理由。
(同时请同学联系p17“历史纵横”)
讲解:这里讲的正是历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当时朱元璋的丞相胡惟庸即为后者,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朱元璋要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这实际上是集中央权力于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于被废除了,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我们已经说了丞相有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的积极作用,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其用意在于一劳永逸地解决君相矛盾。但废相之后,其积极作用也自然消失。这会造成什么后果?
所有的国家大事都要由明太祖一个人来处理,而且这些都是军国大事,不可以有任何一点疏忽的。我们课文就说到,明太祖他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要批改奏章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他没有那么多精力处理这么多国家大事。于是,他就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作为他的侍从顾问内阁制的创立。
(打出表格)
明朝内阁的设立及演变:
时期
名称
职权
特点
明太祖时期
设立殿阁大学士
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
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时期
设立内阁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
明宣宗以后
可以“票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
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首辅权压群臣,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
(通过学思之窗和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使学生更好理解内阁制)
p18【学思之窗】
有的学者以张居正为例,认为明朝的内阁首辅是宰相。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
同时给出一段史料:
(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钱穆《国史大纲》
思考:宰相制与内阁制有何区别?
(由以前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钱穆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国史大纲》中的一段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就告诉我们: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他们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可见,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根本不可能真正制约皇权。)
虽然明朝加强了君主专制,但最后还是不可避免的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朝。那清朝是以哪个民族为主体而建立的呢?清朝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它也沿袭了君主专制制度,而且在明朝的基础上更是达到了顶峰。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清朝君主专制是如何一步步达到顶峰的?
二、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角色扮演,由教师当一回皇太极,向学生介绍当政时的一些情况。我(皇太极)主要是仿照明朝的制度,设立了内阁,但是内阁主要负责奏章票拟,没有什么实权。在当时起主要作用的中央行政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每当召开会议时,我就会召集八旗旗主一起来商讨军国大事,但是,在这个会议上,很多事情都是由八个旗主决定的,我一个人做不了主。这样,我觉得我的皇权还是受到了限制,虽然我是皇帝,可我还是要听从议政王大臣会议所做的决定。接下去由学生扮演康熙、雍正皇帝,向同学们介绍当政时期的一些情况。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归纳。)
努尔哈赤令八旗旗主共治国事。
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军国大事;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
康熙帝设南书房,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参与机务,起草谕旨。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
雍正帝设军机处,选亲信满汉官员任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传谕旨。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名存实亡(后被撤销),内阁也名存实亡,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简介军机处(利用插图及p19资料)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担心机密泄露为由,于是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三年后更名军机处,军机处的最大特点可归结为简、速、密三字。简就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不像内阁人员庞杂。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速度。最后就是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最重要的是,在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于是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极致。
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就达到了顶峰呢?
讲解: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在秦朝的时候是以丞相为首的三公来主持国家的最高政务的。汉朝,皇帝是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人员形成了“中朝”的决策机构,来抗衡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隋唐时期由三省长官还有同中书门下平章等多人来执行宰相职务,这样相权就分散在许多人手中。到了明朝,废宰相,设内阁。但是内阁大臣的权利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与支持。那么到了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们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独裁的工具,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只有惟命是从。他们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皇帝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权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什么事情都由皇帝说了算。那么,通过与前朝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皇权是一步一步的加强,到了清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分析: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同时打出材料: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引导:与中国封建的社会形态相对,当时的西方发生了什么大事啊?出现了一种什么样的进步思想啊?而中国当时的情况怎样呢?)
总结: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从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中国之所以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君主专制制度实在是罪魁祸首之一。
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
在夏商周时期,实行的是以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到了秦朝,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两汉时期是得到了巩固,隋唐时期得到了完善,北宋不断的加强,到元朝得到了发展,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在这发展过程中,首先是在不断地改革中央的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宰相的权利,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其次是不断地改革地方的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那么我们说这种制度是与当时社会的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它对当时社会也起过一些积极的作用。表现在政治上,这种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从秦朝到清朝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各民族之间在不断的交流、融合,版图也在不断的扩大,而专制主义也在不断的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的。在经济上,这种制度创造了一种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它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比如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如秦朝修筑的灵渠,隋朝的京杭大运河,这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在当时都是要由国家统一组织才能完成的。除了这些之外,在这种高度集权的制度之下,行政管理效率也是非常高的。这种制度对于纠正前朝的弊端,提高地方办事效率都是非常有效的。从封建王朝的更迭来看,一个新建立起来的统治者往往会吸取前朝的弊端,励精图治,因而在新王朝的前期往往会出现盛世的局面,比如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也就是说这种制度还是与统治者个人的素质、能力都有很大关系的。如果在暴君或者昏君的统治之下,这种制度就会随之腐朽化。
到封建社会晚期,消极的一面则占据主导的地位。此时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已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1.明代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的根本目的是 [c]
a.要清除权臣 b.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彻底解决皇权与相权的冲突 d.改革中枢权力体系
2.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c]
a.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 b.内阁的设立
c.军机处的设立 d.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设立
3.明朝掌管地方行政的机构是:[a]
a.布政司 b.行省 c.按察司 d.都指挥司
4.康熙帝强化皇权的主要措施:[a]
a.设南书房 b.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c.设内阁 d.设立军机处
5、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它:[d]
a.皇权专制具有个人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决策失误
b.大小官吏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
c.官僚机构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的盛行
d.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6、内阁制正式确立是在:[b]
a.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 c.明宣宗时 d.明神宗时
7、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b]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8、明太祖和宋太祖的中央集权措施最相似之处在于[b]
a.废除丞相 b.改变、分散地方机构和权力
c.废除原全国行政区划 d.文化专制
9.阅读下列材料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 军机大臣年表序》
请回答
材料中所说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指的是哪一机构?其设立的实质是什么?试说明原因。
军机处;实质: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皇权发展到最高峰。
原因:军机处设立后,逐渐取代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权,但军机大臣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完全扣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10.明朝既然废除了丞相,为什么又设立内阁?明中期以后,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它是否危及到皇权?为什么?
明朝初年废除丞相是吸取元朝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后又设殿阁大学士,是由于政务繁多,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而且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中期后,内阁的权力虽然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但他的批复是否算数,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朱批。所以,内阁的设立并未危及皇权。
1.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丞相,设置内阁?
(答案提示: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制度。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答案提示:康熙年间中枢机构为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对皇帝的集权具有一定的牵制作用。雍正帝另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撰写小论文,谈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论文内容: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君主专制的强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与同期世界政治制度发展的潮流对比。
附学习网站: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博物馆:
中青网史海泛舟:
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网:
1、高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特别是古代史知识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在教学前需要以某种方式来补充或扩充与教材有关的历史知识。
2、由于各班授课学生素质不一,效果也大不相同。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课堂成败的关键,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低效率的课堂。
3、教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但是我对学生的认识和了解还不够,因此,因材施教还并未落到实处。
4、由于平时只顾历史兴趣的培养,所以对历史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和探索方面还显得不太够。
5、对新课标的实施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有时感觉又有点无从下手,因此,肯请同行多指导。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210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