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介绍春节说明文10篇(汇总)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3 20:16:37
2023年介绍春节说明文10篇(汇总)
时间:2023-04-03 20:16:37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介绍春节说明文篇一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但有时人们也会买一大筐豆腐以吃其来充饥等)。

旧俗、新俗都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闲暇娱乐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千灯节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等活动。

介绍春节说明文篇二

相传,远古时候玉皇大帝为了一统天下,特派灶神菩萨长驻人间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禀。有年夏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萨向玉帝回禀道:“人间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饭。每日辛勤劳动,从不歇息,长此下去,我担心庶民们会因过度疲劳累坏身体,不能生产,必将影响贡献。”玉帝闻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师下凡,给百姓们吃些药,叫他们慢慢地发起病来,自然就会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师下凡照此办理。

夏历腊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师就偷偷在百姓们的饭锅里丢下了疯人药,药一下锅就变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颗颗,百姓们吃了,果真慢慢地“疯”了起来:女的缝新衣、绣花鞋,男的杀猪、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过了腊月二十四日,疯人药性大发。人们就东家请人吃饭,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腊月三十日中午,百姓们都拿出各种好吃的食物,围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来。从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红着绿到处玩耍。有的画着花脸,敲锣打鼓四处游街;有的邀邀约约带着礼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萨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们全疯了!光吃光耍,一样活不干,这样下去,如何得了。”玉帝闻奏,十分惊诧,即命群臣再议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疯病,可令药王菩萨设法。”玉帝准奏,即令药王菩萨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药王菩萨就将百姓的夜餐变成了汤圆,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剂,百姓们吃了,第二天早上疯病全好了,家家照旧男耕女织,恢复了往常的劳动。

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延续下去,就形成了过年的习惯。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面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民俗专家表示,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调查同时也显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热爱,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热爱。吃元宵要吃出不一样的味道。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粘高梁面、黄米面、江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素的有芥、韭、蒜、姜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长久、勤劳、向上的意思。甜的有所谓桂花白糖、豆沙、什锦、芝麻、山楂白糖、花生,象征甜甜美美的幸福生活。此外汤圆还有咸的,有猪油肉馅,可以作油炸炒元宵。一碗汤圆中国人吃了几百上千年,吃到现在更是花样繁多。市面上有紫色紫薯外皮的、有黄色玉米外皮的,还有双色、三色汤圆。

汤圆本身就属于精粮,再加上糯米和馅料的原因,很多人吃汤圆往往会感到不易消化,所以吃汤圆时更需要注意搭配。营养专家表示,汤圆的皮和馅都含有很高的热量,其给人体提供的能量不亚于主食,所以在吃汤圆时应有所节制。正月十五吃元宵乃传承已久的民风民俗,享受美味自然顺理成章,但切不可过度食用,让幸福的冲动损伤了我们身体的健康,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自己才是最幸福的。

介绍春节说明文篇三

春节,是我国一年当中最热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早早的,街上“展览”的对子、“福”字、窗花、糖果等年货给我带来了一丝丝“年味”。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官”吃芝麻糖开始,大家就开始准备过年了。这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我们小孩馋的总想先尝尝又酥又甜的芝麻糖。可是总要等到奶奶先到厨房的灶王爷前祭祀一翻,才能吃到哟。据说,这样灶王爷才能上天言好事。

腊月二十四,每家每户扫房子。妈妈要早早的把屋子收拾干静,这是为了新年有一个新气象。过了二十四大人们忙着杀鱼、肫肉、蒸花馍,准备年货。

每当二十九,每家每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到了大年三十,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把节日的气氛装点的更加浓厚。吃过午饭后,端出香喷喷的肉馅,一家人就包起了饺子,男同志擀皮、小孩们当运输员,妈妈们就负责制作精美的水饺。奶奶还要在饺子里放进硬币,看谁最有福气。当一盘盘挺着肚子的水饺端上桌时,大家找到自己满意的饺子,张口就咬,希望自己能走好运。最后,那个带有福气的饺子还是被爸爸吃掉了。

除夕,每家每户吃的都是饺子,我们早早的吃晚饭,守在电视前看春晚,也是“守岁”。

初一到初六这几天,就是我们小孩子“挣钱”的最好时机。天天不是呆在爷爷家,就是泡在姥姥家,用妈妈的话说,就是“整天不着家”,但我们仍然乐呵呵的东跑西窜。

我们这的春节一般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才告一段落。虽然濮阳不算大城市,但是它也与许多大城市一样,热热闹闹的迎来春节,又热热闹闹的把它送走。

介绍春节说明文篇四

春节,是一个不同以往的春节。今年,我既感受了京城老北京的传统习俗,也了解了韩国首尔人家别样的过年气氛。

老北京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其实,北京的“年”从腊月初八就开始“过”起来了——腊八,要泡腊八醋、腊八蒜,喝腊八粥。

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在长沙,可是要到二十四才过小年呢。我的理解是,“小年”——就是小孩子过年,这一天,爷爷、奶奶、妈妈也会给我红包哦)的时候,家家户户就忙着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年画,剪窗花,贴对联……一直到除夕夜做年夜饭。

腊月二十九开始蒸馒头。老北京过年忌讳“炸、煮、烙”的谐音,所以这时候的主食就是蒸馒头,讲究的人家还会蒸一些造型各异、色彩艳丽的花卷、豆包(我最喜欢那些小动物造型的豆包,一个个都那么可爱,真不舍得吃)。满族人家还会蒸喜饼、子孙馒头、如意卷,那花样可真是太多了!

到了年三十,全家就围坐一起吃年夜饭。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菜品之全都快赶上“满汉全席了”!除夕和年初一还要吃元宝饺子,饺子里放入糖、铜钱、花生、枣、栗子,包含的说法可多了,反正都有着美好的寓意。

除夕守岁、子时接神。新年到来之时,长辈们焚香祭祖、小孩子放炮驱邪。讲究的人家还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套饼、水果、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素炒菜。

祭祖过后,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小朋友派压岁钱。之后,全家一起吃五更饺子。

初一到初五,串亲走友逛庙会。北京的庙会格外热闹,到大钟寺敲钟白云观摸石猴琉璃厂踩高跷、捏面人、吹糖、舞龙、舞狮、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有各种好玩好看的,还有各种小吃(不过,对于吃惯了长沙美食的我,北京的小吃的确不怎么的!)

韩国首尔

今年,我在首尔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春节习俗”。在韩国,农历新年是仅次于中秋节的第二大节日,新年期间,全家团圆、祭祖、拜年、敬神礼佛。

大年初一,最庄重的礼仪是“祭礼和岁拜”。在房屋的正室上方,摆放着祖宗的画像。供桌上摆着各式供品,物品摆放规则极其严格,有“鱼东肉西”、“头东尾西”、“红东白西”、“生东熟西”、“左饭右羹”等讲究,供品还有“枣栗梨柿”、“米糕片汤”等。祭祀的程序严格按家谱排位,全家身着传统民族服装,依次向祖先鞠躬磕头,祈求祖宗创下的家业兴旺发达。

祭礼完毕后,全家才能吃大年初一的第一餐——“米糕片汤”。韩国人把春节食品统称为“岁餐”,“米糕片汤”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第一餐。正月初一早晨吃“米糕片汤”寓意着迎接太阳的光明和万物更生的纯洁。

韩国人将正月十五称为元夕节或上元节,也有人称元宵节,但并没有吃元宵的习气。这天,吃花生、栗子、核桃等坚果,喝"耳明酒"。导游姐姐说,这天早晨向圆月许三个愿望都能实现。

在街头庆典活动中,有吹吹打打的韩国传统民间舞蹈“五谷舞”,还有打年糕、荡秋千、打陀螺、跳板、赠送福笊篱等游戏。

北京和首尔的“春节”虽然有着那么多的不同,但它们实际上都是古老的、抹不去的民俗文化,都蕴含着与家人团聚的欢喜,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介绍春节说明文篇五

中国有许多传统的风俗文化一直流传至今,今天,咱们就来说一说中国特殊的瑰宝——春节文化。

春节在腊月初八便拉开了帷幕。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泡腊八蒜,都做腊八粥。腊八蒜到了年底就被醋泡得发青了,蒜中夹带醋的酸味,醋中又充满蒜的辣,使人胃口大开。

腊八粥就更绝了,人们将新收获的大豆、桂圆、大米、小米等五谷杂粮混在一起,加以熬煮,那滋味真是此粥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尝!现在,我的舌尖仿佛依旧残留着腊八粥淡淡的香味,令人回味无穷。

腊八过后,人们又陷入了忙碌中。家家户户都赶办年货,什么瓜果蔬菜,鸡鸭鱼肉等物品全都往篮子里放。超市里,大集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们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望着海一般的人群,我不由感慨:年近了!

二十三,过小年,憋了一年,人们终于放松下来,挂上火红的灯笼,点着绚丽的烟花,爆竹也赶来凑热闹,开心得敞开了肚皮。人们欢声笑语,沉浸在欢乐中。

二十三后,人们打扫屋子,闲逛,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经过短暂的安静后,大年三十来临了。大街小巷上,街头巷尾旁到处弥漫着饺子的香味,灯透过红色的灯笼罩筛下了一束束红光,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这一晚,是要守岁的,无论大人小孩都围坐在电视机旁,一边看文艺演出,一边聊家常,其乐融融

初一可是一个好日子。人人都穿上新衣服,出门给人家拜年。大街上或三五成群,或两人相伴,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人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新年好!

初二到初五,人们会走一些比较远的亲戚,彼此之间谈一谈一年来的收获,说一说新一年的计划,趣味无穷

初五以后,人们陆续开始上班,新年就这样在起早贪黑的工作中拉下了帷幕

介绍春节说明文篇六

我们的祖国有许多的传统节日,有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但是我最喜欢春节,因为春节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还可以得到压岁钱,男孩子还可以放鞭炮呢!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节日。关于春节的来历是这样的: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这天,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里的人们都要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后来有一位老人,告诉大家。“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我们的家乡,人们在除夕前好几天,就开始准备过年了。人们会买鞭炮、mai春联、准备年货、买新衣服,人们还要彻底打扫卫生。除夕之夜,我们还要吃饺子,每年包饺子的时候,妈妈会在一些饺子里包上硬币,谁吃到了有硬币的饺子,就代表着谁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的。吃完饺子后,我们都会守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

到了春节那天,我很高兴,因为我可以穿新衣服,而且还可以收到很多压岁钱,另外我发现别人也都很精神,也很高兴,到处都充满了欢乐的笑声!

我喜欢春节!

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它们吧!

介绍春节说明文篇七

春节,是一个不同以往的春节。今年,我既感受了京城老北京的传统习俗,也了解了韩国首尔人家别样的过年气氛。

老北京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其实,北京的“年”从腊月初八就开始“过”起来了——腊八,要泡腊八醋、腊八蒜,喝腊八粥。

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在长沙,可是要到二十四才过小年呢。我的理解是,“小年”——就是小孩子过年,这一天,爷爷、奶奶、妈妈也会给我红包哦)的时候,家家户户就忙着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年画,剪窗花,贴对联……一直到除夕夜做年夜饭。

腊月二十九开始蒸馒头。老北京过年忌讳“炸、煮、烙”的谐音,所以这时候的主食就是蒸馒头,讲究的人家还会蒸一些造型各异、色彩艳丽的花卷、豆包(我最喜欢那些小动物造型的豆包,一个个都那么可爱,真不舍得吃)。满族人家还会蒸喜饼、子孙馒头、如意卷,那花样可真是太多了!

到了年三十,全家就围坐一起吃年夜饭。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菜品之全都快赶上“满汉全席了”!除夕和年初一还要吃元宝饺子,饺子里放入糖、铜钱、花生、枣、栗子,包含的说法可多了,反正都有着美好的寓意。

除夕守岁、子时接神。新年到来之时,长辈们焚香祭祖、小孩子放炮驱邪。讲究的人家还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套饼、水果、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素炒菜。

祭祖过后,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小朋友派压岁钱。之后,全家一起吃五更饺子。

初一到初五,串亲走友逛庙会。北京的庙会格外热闹,到大钟寺敲钟白云观摸石猴琉璃厂踩高跷、捏面人、吹糖、舞龙、舞狮、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有各种好玩好看的,还有各种小吃(不过,对于吃惯了长沙美食的我,北京的小吃的确不怎么的!)

韩国首尔

今年,我在首尔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春节习俗”。在韩国,农历新年是仅次于中秋节的第二大节日,新年期间,全家团圆、祭祖、拜年、敬神礼佛。

大年初一,最庄重的礼仪是“祭礼和岁拜”。在房屋的正室上方,摆放着祖宗的画像。供桌上摆着各式供品,物品摆放规则极其严格,有“鱼东肉西”、“头东尾西”、“红东白西”、“生东熟西”、“左饭右羹”等讲究,供品还有“枣栗梨柿”、“米糕片汤”等。祭祀的程序严格按家谱排位,全家身着传统民族服装,依次向祖先鞠躬磕头,祈求祖宗创下的家业兴旺发达。

祭礼完毕后,全家才能吃大年初一的第一餐——“米糕片汤”。韩国人把春节食品统称为“岁餐”,“米糕片汤”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第一餐。正月初一早晨吃“米糕片汤”寓意着迎接太阳的光明和万物更生的纯洁。

韩国人将正月十五称为元夕节或上元节,也有人称元宵节,但并没有吃元宵的习气。这天,吃花生、栗子、核桃等坚果,喝"耳明酒"。导游姐姐说,这天早晨向圆月许三个愿望都能实现。

在街头庆典活动中,有吹吹打打的韩国传统民间舞蹈“五谷舞”,还有打年糕、荡秋千、打陀螺、跳板、赠送福笊篱等游戏。

北京和首尔的“春节”虽然有着那么多的不同,但它们实际上都是古老的、抹不去的民俗文化,都蕴含着与家人团聚的欢喜,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介绍春节说明文篇八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在这天用团聚和美食犒劳辛苦工作一年的自己。在这天,家家户户都洋溢着美食的香味。

在春节那天,每户人家都是要吃糕的,糕谐音“高”,并且是蒸出来的,所以象征着蒸蒸日上。蒸糕是把面粉和水一起搅拌成不干不湿状后,上笼先给它蒸个澡,约20多分钟,有股甜甜的味道就会弥漫开来。

没过一会儿,糕就从热腾腾的笼里被爷爷小心翼翼地拎到了盘里,蒸完澡的它肤色由土黄变成了金黄。在吃糕前是要裁糕(就是揉成糕团)的,那样蒸出来的糕才香糯可口。我的爷爷先将一盆“溃不成军”的糕粒反复揉捏,将它合成一块大糕。爷爷仿佛跟糕有仇似的,撸起袖子,手上抹了油,先摁了三下、又翻了个面、再压一下,周而复始,吓得那糕魂飞魄散,一下也不敢动。

经过一番较量后,一个椭圆形的大团子呈现在眼前,顿时变得有光泽,拿筷子戳一戳,它已经如橡皮泥那般富有弹性了。吃饭时用肉汤泡着糕,肉汤的肉味使原本无味的糕有了一层肉香,而糕也可以使肉汤不那么油腻,咬上一口,唇齿留香,可谓是两全其美、绝佳之配。

吃年夜饭时,自然少不了饺子,把面团揉成面皮儿,拿事先已经准备好的韭菜鸡蛋馅往上一撒、一掬、一捏,一个如银元宝似的饺子就横空出世了。刚出生的饺子白白嫩嫩的,和小娃娃一模一样。等兄弟姐妹们都到齐了,就都调皮地吵着去游泳。于是,妈妈把它们放进了“游泳池”里,怕水太冷,还浇了油、点了火,饺子们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快活极了。等它们都玩够了,妈妈就把它们捞出来,晾在盘子上,让它们也享受享受日光浴。可是不一会儿它们就又闲不住了,想看看我们肚子里的异域风情,我们自然是让它们如愿以偿,还为它们介绍了几位朋友——腊八蒜,和它们一起去观光旅游。下肚的蒜和饺子在嘴里留下了一股十分清香而又微辣的味道,令我欲罢不能,大饱了口福。

春节,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顿饭菜、一次亲朋好友的相聚、一声声过年好的问候……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对美好愿景不停努力,不停奋斗的象征,是我们炎黄子孙安居乐业、繁荣昌盛的见证。

介绍春节说明文篇九

春节,是我国一年当中最热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早早的,街上“展览”的对子、“福”字、窗花、糖果等年货给我带来了一丝丝“年味”。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官”吃芝麻糖开始,大家就开始准备过年了。这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我们小孩馋的总想先尝尝又酥又甜的芝麻糖。可是总要等到奶奶先到厨房的灶王爷前祭祀一翻,才能吃到哟。据说,这样灶王爷才能上天言好事。

腊月二十四,每家每户扫房子。妈妈要早早的把屋子收拾干静,这是为了新年有一个新气象。过了二十四大人们忙着杀鱼、肫肉、蒸花馍,准备年货。

每当二十九,每家每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到了大年三十,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把节日的气氛装点的更加浓厚。吃过午饭后,端出香喷喷的肉馅,一家人就包起了饺子,男同志擀皮、小孩们当运输员,妈妈们就负责制作精美的水饺。奶奶还要在饺子里放进硬币,看谁最有福气。当一盘盘挺着肚子的水饺端上桌时,大家找到自己满意的饺子,张口就咬,希望自己能走好运。最后,那个带有福气的饺子还是被爸爸吃掉了。

除夕,每家每户吃的都是饺子,我们早早的吃晚饭,守在电视前看春晚,也是“守岁”。

初一到初六这几天,就是我们小孩子“挣钱”的最好时机。天天不是呆在爷爷家,就是泡在姥姥家,用妈妈的话说,就是“整天不着家”,但我们仍然乐呵呵的东跑西窜。

我们这的春节一般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才告一段落。虽然濮阳不算大城市,但是它也与许多大城市一样,热热闹闹的迎来春节,又热热闹闹的把它送走。

介绍春节说明文篇十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但有时人们也会买一大筐豆腐以吃其来充饥等)。

旧俗、新俗都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闲暇娱乐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千灯节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等活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21326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