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怀念母亲课件下载 怀念母亲教案教案篇一
北京市西城区育民小学 谷利新
年级:六年级 时间:12 月29日下午(星期六)15:10-15:50
会场: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礼堂
主持嘉宾:郑丹(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初教部)
评课嘉宾:严瑞兰(香港顺德联谊总会胡少渠纪念小学)文字整理:山东省东营金瀚学校 张洪乐
课堂实录
师: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这篇——
生:《怀念母亲》
师:老师先请一个同学大声的读一遍这个课题,好吗?(请一位同学。)生读课题。(学生字正腔圆的读出来,声音小。)
师: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片刻又离开将近百岁老人的心,那些日子,带着那些意思,再来读一遍课题好吗?
生齐读课题。
师:大家在课下一定查阅了很多季羡林老人的资料,我们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们头上的光环,但是,当我们走进这篇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你会发现在他的心中有一个巨大的错误,有一个永久的疼痛,他曾经说:“我这永久的悔恨,我本不该离开,这痛,就从我失去母亲开始。”
师: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第一,这段当中有哪些词语你不懂,第二在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评价)书读得很熟练。我这么想,书越读,思考越深入,我们的感受就越深。我们再次用心来读这段文字,看你能不能捕捉到季羡林内心的感受。用心来读每一个文字。
生读。
师:刚才我们同学听别人读了,自己读了。现在老师请同学认真地再读,迅速地浏览一遍课文。假如老师让你把这段文字读成一个字,你能把它读成?有没有同学感觉读着读着字就跳到了你的眼前,有没有字让你感觉到它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中。
生:我认为有悔,我认为有恨。
师:他用了书上的一个字,“恨”,很有很多种,请你把目光再次锁定到这段文字当中,你从哪些语句当中看到了这个“恨”。
生默读。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我从这句话看出作者自责和悔恨。
生: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他想报答母亲。
师:季羡林是个特别看重母爱的人,想尽孝,此时,母亲却再也不能醒来了。
生答。
师:此刻,他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撕心裂肺。从此失去了叫妈妈的权利,怎能不恨呢?
生: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看出他很长的时间没有和母亲在一起,他没有好好的陪过母亲。
师:刚才同学谈到了季羡林没有好好的陪过母亲,对吗?几岁离开母亲?(六岁)几时失去了母亲?(大学二年级)大概是——二十多岁,
将近十四年,可你们知道吗,季羡林最后一次见到母亲,是八年之前,(岁数)跟谁相似?跟我们在坐的各位同龄吧?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认为他非常伤心,他六岁就离开母亲,这么多年没有见面,甚至印象都模糊了,对于孩子来说,没有母亲是一种没有依靠的感觉,他没有依靠,他想找到到母亲,找到那种心灵依靠,可是他找到这种依靠的时候,母亲却已经走了。
师:你的发言太精彩了,说出了此时季羡林的心声。
生:季羡林六岁就离开了母亲,二十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十四年母子没有相见,这种感受我们是可以想象的。终于,在季羡林二十二岁的时候,他想我要找份工作,报答母亲时,不幸却发生了,母亲去世了。他想尽的孝心没有尽到,所以他很伤心。
师:所以,在季羡林的一生当中会留下一个大大的“恨”,对吗?
生:文章说他六岁的时候离开母亲。我们六岁的时候刚刚上幼儿园,我们离开一天两天都快哭了,而季羡林他是十四年中只有几天见到了母亲,他是还想去照顾母亲。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你们的发言让老师感动,我们把这种感动变成我们的朗读,我们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来体会此时的季羡林的心好吗?(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师:读得怎么样?刚才我们同学精彩的朗读精彩的发言让我们真正地走进了季羡林的内心,他确实像我们同学刚才所说的——(师读)我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誓言还犹在,母亲已做西风而去,留下的只是这绵绵无尽的——恨!我们来读这段满带“恨”意的文字。(生齐读。)
师:在季老的文字当中,到处都有这样的思念、怀念母亲的文字。在比如:(读:)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整整八年没有见,此时的母亲容颜如何?白发增添了几许?还能知道吗?不能了!而留给自己的,却依然只有那——恨,还有那无尽的怀念。我们再来读这段文字。(齐读)
“苦”在心头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懂这一段最为痛苦的文字。(请一个读书特别有感情的同学读。)
生读: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掌声)
异乡甜蜜思“母亲”
师:感谢这位同学的朗读,她仿佛让我看到了季羡林的那颗悔恨之心。
在季羡林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母亲)母亲,母爱最重!可他偏偏失去了最重的东西。他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怀念着自己的生母,直到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异乡,来到了德国,来到了那个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没有)看书,第三自然段。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有一个词,叫——“频来入梦”。什么意思?(生:经常到梦里来。)季羡林这种思念被割断了吗?(没有)反而更加怎么?(更加强了)增加了?(祖国)在这段文字当中。作者用了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不知道,一定是我们同学想知道的。现在请你仔细阅读季羡林的几篇日记,看你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学生读书,批注感受深的地方。)
交流。生:第一篇日记。黄昏,非常孤独的状态,没有人和他交流。他在无依无靠时候,苦中作乐的感觉。
师:我同意他的无依无靠,缺少朋友缺少家人的关心。但是我不同意他说的苦中作乐。你为什么说苦中作乐呢?
生:他这里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当时的年代只有他一个人。
师:他的乐从哪儿来呢?你因为看到哪个词?甜蜜,对吗?(对)我突然发现甜蜜根凄凉是相反的,我在异乡的德国本来是孤独寂寞的,他为什么是甜蜜的呢?如果你认真读书的话,课文中有个细节,你发现了吗?
生:这不能算是苦中作乐。他是在寻找心灵上的慰藉。因为他在异乡,他想到他的老朋友和故乡,他心底里有一些温暖。
师:他在寻找一些慰藉。再关注文字,文字用一个细节——“此时夜完全黑了,外面完全的静了下来。”此时的作者,他静下来了吗?相反的,看到那个词了吗?(活动)他的心会怎样的活动,他得心会到哪儿,他的心会看到什么呢?
生:他回想起以前的一部分人和美好时光。
生:主要是怀念,怀念以前朋友帮助过他,以前的欢乐时光,等等。
生:想到了祖国母亲的壮丽山河。
生:我觉得他想到了自己的祖国母亲,他把自己的祖国母亲当成自己的母亲。
师:当他想到祖国、想到母亲、想到朋友的时候,他发现,凄凉少了,反而会多了什么?(甜蜜)所以,有时候,回忆是一剂良药,它可以慰藉我们一颗孤独蒂落的心啊。
(同学举手。)你要说什么?
生:我想他是在自我安慰,不要让自己难过,实际上他还是在难过。
师:你们同意吗?(同意)他读书,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随着我们的学习你会发现,他的这种想法会越来越浓厚。在这段文字当中,你还发现了哪个细节。
一个“糊”字难割舍
生:我发现他是由于对家乡的思念而经常梦到母亲的。
师:我们通过这凄凉,通过这甜蜜。看到了作者在异乡的生活,对吗?这凄凉这甜蜜最后融成一个字,萦绕在作者心头,哪个字?
(生答不出)你们看老师提供一个字。如果把一个最为强烈的字眼,在这段文字中找出来,在哪里?最能体现作者此时的思想此时的甜蜜。是“糊”吧?糊是什么意思呢?
生回答:覆盖、粘、缠在、萦绕、包起来,占据了他大部分、想甩也甩不掉。
师:想甩甩不掉的是什么呢?是内心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全都融入到这个“糊”字中了。
谁来给老师和同学们读出作者这种甜蜜。
(生读)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一个糊字,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对祖国无尽的怀念。
接下来,你还发现了,为什么?
生:他认为外国的母亲和他的母亲是一样的,他的母亲为他操劳,但是直至母亲去世也没有见到他的面容,他十分的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尽孝。他还认为外国的母亲没有放弃最后一点希望。
师:他说看到了房东太太,他说了一个词叫做——触景生情。触景什么景?
生:看到房东太太高兴的不得了。
“不得了”,三字见真心
师:什么叫高兴地不得了?(太高兴了,不能再高兴了。)今天有什么喜事?(儿子回来了。)这是今天最大的喜事吗?儿子回来,母亲怎么样?
生:大概他想到了他回来的时候,他母亲高兴得不得了。
师:可能这个“不得了”,我们只有做母亲的才能理解。我们来想一想,这个不得了后面用了省略号,都省略了什么呢?
生: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等着自己的儿子回来。
生:可能会省略他母亲对季羡林说的一些话。
生:可能在准备儿子回来的时刻对儿子说一些温暖的话。
生:为儿子准备丰盛的晚餐。
师:可能为儿子住的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把儿子住的床铺整理得整整齐齐。这些季羡林都看见了。到这儿,老师突然有个问题,这个房东太太的儿子到最后,知道不知道母亲已经做好了饭菜等着他回家,知不知道妈妈已经为他收拾好了房间呢?(不知道)他可能知道。他知道为什么不回来呢?
生:他完全浸泡在母爱当中,他完全不知道母爱的珍贵。
生:他可能母亲为他回来紧张地奔波。
师:因为他可能想不到母亲因为他回家高兴得不得了!这一切,季羡林看见了吗?他都看见了什么呢?
生:看到他母亲每次在窗前等待他回来,可每次都失望的离开。
生:从房东太太的身上看到自己母亲的影子。
师:可自己的母亲苦苦等待自己回家,房东太太的儿子今天没回来,明天后天也许就回来了,而自己的母亲却——,直到自己去世的那一年,依然没有看到自己的儿子回来,此时的季羡林心情怎样?
他还看到了谁呢?
生:看到了自己。自己只回家两次,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自己非常的懊悔。
师:整整十四年的时间,只回家呆了几天。但是这几天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可能是这一生当中最幸福的几天。而此时季羡林他突然明白了,突然读懂了“母亲”这两个字。他也对一个字理解的更加的透,更加的深。哪个字?(恨)
此时,剩下什么了?一个是母亲的——(等待),一个是自己无尽的——(恨和悔),让我们走进季羡林的心中,让我们来感受母亲的等待。(分成两组。)
走进母子心灵中
这一边孩子写一写母亲着急的盼望儿子归家的画面,写一个情景。
这边的孩子写一写季羡林此时心中的想法。
(分组写,大约四分钟。)
生读:母亲靠在窗前,一动也不动。像个雕像,静静的等待,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足足等了一天,她由高兴变得无奈,有无奈变得沮丧。他只恨时间太快,让她的这个小小的等待这个幸福也化为乌有。
师:这就是母亲的等待。我们来听听儿子内心的(话语)。
生:为什么,为什么我从前不懂得珍惜,珍惜这么珍贵的母爱?失去了才懊悔,我呀!
师:现在留给你的只有那三个字了。“真想哭”,是吗?再来。
生:母亲走到窗前,双眼紧紧的注视着走过的每一个人,每当有人进入他的视线,都是以为儿子回来了,脸上顿时笑开了花,可一会儿陪伴她的却是沮丧。
师:我希望那人群之中突然有一个人影出现,可是——
儿子又有什么话要说呢?
生:如果有天堂,儿子早日回家,母亲一定在天堂看着。
师:这也许是季羡林能给自己一个最大的安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来感受一下此时作者心中的“恨”。
生读。
爱母亲,爱祖国
我们在这一段文字当中看到了对祖国,对母亲的怀念,对吗?这种生活,你觉得该怎样过啊?
生:过一天,如过一年。
师:对,度日如年。就像季羡林在一篇日记当中用到的一个词,
叫——“忍耐”。什么叫忍耐?
生:忍受。
师:拿出最大的耐力来承受。忍受前边加上——简直。简直不能忍耐,什么呢?是异乡的孤独,是没有朋友的关心?
生:后悔的心情。
生:对自己的亲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怀念。
师:可见他多么想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他的家乡。我们来一起重温一下季羡林的日记,一起体会作者怀念母亲的心。
生读: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当看到房东太太盼望自己的儿子归家的情景,立刻又引起了他的思母之情。
生读: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师:在异国的日子,每当风吹过窗外,每当雨声入耳。
生读: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相信,你对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一定有所了解。你们看他祖国与母亲不知道是为什么频来入梦。而作者在后边要偏僻要寻梦,梦境出现如此之频,作者为什么还要寻梦呢?
自己读读寻梦的开头,你会有所发现。
生:夜里梦到母亲朦胧身影。没有看清母亲的面庞。
师:他在寻什么呢?
生:他想看清母亲,在他的记忆深处,他已经想不起来母亲什么样子了。
师:(出示句子。)自己读读。发现区别了吗?
生:记不起面庞了。
师:在这句中有一个字,注定了他看到母亲一定是模糊的。
生:幻。
生:一种虚有虚无的,幻影的那种。
师:作者看不清母亲的面容,而且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母亲呢?
梦里,在泪光当中。我们看,他在泪光当中苦苦的追寻着……
师:同学们拿起数,在这一段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在梦里寻母的情结,看清了吗?没有。这一看,就整整八十年啊,八十年过去了,季羡林一直在寻找自己生母的清晰的面影。最后得到的却依然是——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师:作者为什么对祖国对母亲有如此深的怀念呢?用书上一句话来说。第一自然段。
生: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师:正因为有了这崇高的敬意和爱慕,所以作者才如此地怀念自己的母亲。这恨、这糊、这哭、这寻,构成了作者一生怀念母亲的心,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季羡林怀念的心。我希望小学生每次放学的时候,早一点回家,减少母亲等待的时间。
谢谢同学们,下课。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读题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怀念母亲》,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走近季羡林:我们提起季羡林,看到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现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这悔、这恨就从失去母亲开始——
二、失母之痛——读
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你不懂的词。
请同学们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这一段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这次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同学们自己读了,也听别人读了,相信同学们一定从内心走近了季羡林,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可以是“悔”,可以是“痛”,课文中为一“恨”字,这是怎样的恨?悔恨他恨什么?
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你看到了这个“恨”字?
学生任意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重点理解: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补充资料深入理解。
资料补充: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资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
——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
学生读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失母之痛。
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
课件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过渡: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所不知道的,一定是同学们想知道的,请你读读下面的几则日记,相信你一定能从其中找到一些答案。
三、读日记,解思母之情
(一)异国思乡——品“糊”字
日记
夜静极了,没有一丝风,更没有一丝声响,我的心是否也跟着这夜晚静了下来?
作者的心活动起来,他的心会怎样活动呢?他的心都会回到哪里,都会看到什么呢?
体会一个“糊”字。
为什么作者说这是凄凉的但又是甜蜜的?
凄凉是因为什么?(远离故土、缺少朋友、衣食住行)
为什么又会是甜蜜的?(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仿佛就在身边,心中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一个“糊”字你读出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读书。
(二)触景伤怀——写“哭”字
读这一段,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你能想象是怎样的不得了吗?他会做些什么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看到房东太太的表现,你会怎样理解这三个字“真想哭”?
房东太太让我想起了什么?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等待的,而自己却八年没回家看上母亲一眼,哪怕是一眼。请你拿起笔把你想象到的写下来。
学生读文,深化思母之情。
串读几篇日记,体会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
过渡:此时,再读三自然段相信同学们一定对两个“不知道为什么”有所了解,但老师读到此却突然产生了这样的一个疑问:异国的生活让两位母亲频来入梦,而作者在后文偏偏却又要《寻梦》,梦境已经如此之频,作者何故还要寻梦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寻梦的段落,看看作者寻的到底是什么?
四、梦中寻母——感
指名读《寻梦》,的两个段落,交流读后的感受。
比较“面庞”与“面影”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庞。
再读《寻梦》,谈你的感受。
小结: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是一次又一次追寻的结果,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的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地疾呼——学生读《寻梦》的结尾。
同学们想一想,季羡林单是在寻找自己的生母吗?(更有浓浓的怀念祖国之心)
再来齐读《寻梦》的结尾,感受游子的爱国之心。
五、总结升华
对读首尾两个自然段。
总结全文。
怀念母亲
敬意爱慕
恨 糊 哭 寻
怀念母亲课件下载 怀念母亲教案教案篇二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
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在教学本课之前,我让学生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讴歌母亲为主题的文章,以及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些资料,为学习课文,感悟作者
的思想情感打基础.接着,在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结合课前了解到的有关材料,交流各自对作者及文章背景的了解;从各自对母亲的感情入手,获得对文章主题的粗浅把握.由于文章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所以,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并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画找相关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加深理解,感受作者对母亲,尤其是对祖国母亲不变的情感.首先是对亲生母亲的感情,我让学生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 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我尽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接着转入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这部分有学生比较难理解的语句,如,为什么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中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他想到了什么 作者回忆房东太太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念头 作者到底在寻一个什么梦 为什么作者又说"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 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并结合相关资料去理解,感悟句子.还有些句子,如,"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此时,我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我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在作者记忆深处的母亲的身影,从而体会人物情感.
上完这节课,我发现季老经历的时代和背景与学生生活的年代与背景相差甚远,孩子们都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受着父母们的百般宠爱,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要他们感同身受地体会,理解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学生们根本体会不到个中的艰辛,痛苦与无助,因此,上类似的课文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激情洋溢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细细体会, 感同身受与作者产生共鸣才是最值得我去思考的.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新课开始,我给学生读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听后,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b紧接着,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我紧紧抓住“母亲”一词质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为理解奠定了背景基础。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课堂上,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并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习积极主动,交流时气氛活跃,他们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句子,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我结合课文内容,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明白,在教学中 “解读”课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怀念母亲》是被称作“国宝”的季羡林老先生一篇怀念祖国、思念母亲的课文。母爱是伟大的,在本文中,有很多关于怀念母亲的一些句子,如: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这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也是要突破的一个难点。为了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我在课前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比如上网查找有关季羡林老先生的生平资料,查找季羡林先生有关母爱的作品,并将这些资料一一打印,张贴在教室的宣传栏目里,以此来帮助学生了解季老先生六岁时离开母亲,后来又离开祖国,为理解课文中的句子作下铺垫。
同时,我还布置学生以“母爱”为主题写一篇日记,重点是通过平时母亲对自己一些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描写,体现出母亲对自己的关爱。而且我要求学生在写这篇日记之前,必须和母亲谈谈自己小时的一些,和母亲共同回忆童年的一些趣事,以期产生共鸣。日记批改之后,我也对日记中的反映的问题及作出了反馈。
在作出了一些努力后,我用两课时完成了教学任务,执教完这篇课文后,让我感触颇深,也产生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在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面对很多新教材中的新课文,因此备课可能会在某些方面偏向于教材的解读和难点、重点的如何把握。在新课程的备课上,我们要重点备好学生如何进行学习,与老教材比,备课要更多地向学生倾斜。
二、如何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是我们平时在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从《怀念母亲》这篇课文的教学来看,假如能让学生在课前主动地查找季老先生的生平资料,阅读相关的作品,那么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季老先生那种失去母亲后心情的理解可能会迎刃而解了。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查找资料习惯成自然,教师还应想方设法拓宽学生查找资料的渠道。农校小学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查找资料存在资源不足的困难,如在网络资源上,学生就很难以得到满足。为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弥补这一缺陷的一个重要手段。
总之,通过新课程的教学,我发现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不少问题,也希望自己能够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能和学生一起快乐地学习语文。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上课犹如放电影
如释重负,课堂上没有出现大的纰漏,按照我的预设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过我自己都有些啼笑皆非,因为我这里说的是“我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呢?这个问题不可以深究,因为一深究,我就羞赧至极了!
首先介绍下这堂课的背景,这是一节接受市教科中心进行教研评估的一堂课。为了学校,因此,这堂课我还是比较重视的!
《怀念母亲》是季羡林老人写的一篇怀念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散文诗。因此,文章特别“散”。当然,以前我是一直不爱教这篇文章的。孩子们太小,不容易理解季老的感情。
这次我不得不静心读读这篇文章了,读过了,也爱上了!文章写得多好啊!“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 但是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房东的孩子只是在外读书,房东太太就对孩子如此思念!而作者呢,6岁就离开了母亲,她该是如何分分秒秒思念着孩子呢?她该是如何度日如年呢?或许,她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与孩子相见!但是,可怜的母亲,终究没见到孩子一面,就匆匆离开了人世!母亲是带着相思离开的,母亲是带着不舍离开的,母亲是带着牵挂离开的,母亲也是带着悔恨离开的……想到这些,季老怎么不肝肠寸断呢,悲痛欲绝呢?此时我终于理解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这是作者真实的心理,没有夸张,没有矫情,这是一个孩子对过世母亲最真的愧疚和悔恨!
文章中如这样的例子太多!这次,我终于理解了季老的这篇文章!我终于读懂了作者的感情!
那么,我的教学中是不是非要孩子们理解这样的感情呢?我想,以我的经历,我都经过了这么多年才懂,孩子们怎么能懂呢?但是我可以找寻另一个突破口,通过对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让孩子们明白,要珍惜自己的父母,爱戴父母,要热爱祖国,时刻把祖国放在心中!
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调整了教学感情的着落点。我要让孩子们受到熏陶,爱父母,爱祖国,而不是去理解和季老的怀念之情感到底有多深沉,有多细腻!这样,我不再感觉这篇课文的内容太散,孩子们学习起来过难。
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教学环节是不落实的。我带着孩子们跑啊跑啊……当然这样的教学效果无庸质疑——不咋样!
上完课,惭愧不已,我上课的时候急什么呢?应该踏踏实实走好每个教学环节啊!
怀念母亲课件下载 怀念母亲教案教案篇三
教材简介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六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搜集季羡林生平简介及其相关作品《赋得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生:季羡林先生。
师:(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介绍。
师:(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请同学们默读《赋得永久的悔》。
生:默读,交流感受。
师: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板书《怀念母亲》)读出“怀念”的情感。
生:齐读课题。
师: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师:(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课文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有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抓住重点语句,品读
(一)品读怀念“生身母亲”
师: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第一,这段当中有哪些词语你不懂,第二,在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评价朗读)书读得很熟练。有你不理解的词语吗?
生:“终天之恨”
师:谁能联系课文,帮助这个同学弄懂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师:我们再次用心来读这段文字,看你能不能捕捉到季羡林内心的感受。用心来读每一个文字。
生:朗读。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师:体会的很用心,掌声送给你!
生:“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慕,因为作者觉得自己失去了母爱,成了一个灵魂不全的孩子。
师:的确,这是一个很值得认真品味的句子,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看你还能读懂什么?
生:我觉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眷恋,对母亲的渴望。因为作者觉得只有拥有母爱,自己的灵魂才是完全的。
生:失去了母亲,作者感到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只有遗憾和悔恨一支充满了作者的心头。
师:你的发言太精彩了,说出了此时季羡林的心声。季老先生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呀!正像古人所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同学们交流的太好了。你们的发言让老师感动,我们把这种感动变成我们的朗读,我们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来体会此时的季羡林的心好吗?(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生:带着体会和理解,动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感谢这位同学的朗读,她仿佛让我看到了季羡林的那颗悔恨之心。
(二)研读思念“祖国母亲”
师: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3——6自然段,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边读边批注自己的感受。
生:自由朗读3——6自然段,批注感受。
师:谁能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
生: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师:此时,你最想和大家交流哪些语句及体会?
生:“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让我知道了作者远离故乡,身居异国他乡,常常会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对她们的思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师:这句中的“也”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也”字,我体会到祖国母亲和生身母亲一样,常常来到梦中。
师:是呀,“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母亲与生身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的心目中两者同样重要。
生:我想和大家交流作者第一篇日记中的语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从这里知道了黄昏时作者心中充满了凄凉,还有一些甜蜜。
师:“凄凉”和“甜蜜”是不是矛盾?你怎样理解的?
生:不矛盾。
生:“凄凉”是因为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与母亲、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不免有忧愁,有思念。
师:他为什么又是“甜蜜”的呢?
生:我想是作者在异乡,他想到他的老朋友和故乡,他心底里有一些温暖。
师:作者的心会进行怎样的活动,他得心会到哪儿,他的心会看到什么呢?
生:他回想起以前的一部分人和美好时光。
生:主要是怀念,怀念以前朋友帮助过他,以前的欢乐时光,等等。
生:想到了祖国母亲的壮丽山河。
生:我觉得他想到了自己的祖国母亲,他把自己的祖国母亲当成自己的母亲。
师:当他想到祖国、想到母亲、想到朋友的时候,他发现,凄凉少了,反而会多了什么?(甜蜜)所以,有时候,回忆是一剂良药,它可以慰藉我们一颗孤独寂寞的心啊。
在这个句中,哪个字最能表达出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情感?
生:“糊”
师:糊是什么意思呢?
生:粘、缠在、萦绕、包起来,占据了大部分、想甩也甩不掉……
师:想甩也甩不掉的是什么呢?是内心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全都融入到这个“糊”字中了。
谁来给老师和同学们读出作者这种甜蜜。
(请学生朗读)
师:一个“糊”字,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对祖国无尽的怀念。
生:从第二篇日记我知道了作者从房东太太身上懂得了外国母亲和祖国母亲是一样的,都很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师: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回忆房东太太吗?
生:从房东太太的身上看到自己母亲的影子。
师:此时的季羡林先生是什么心理?
生:自己非常的懊悔。
师:整整十四年的时间,只回家呆了几天。但是这几天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可能是这一生当中最幸福的几天。而此时季羡林他突然明白了,突然读懂了“母亲”这两个字。他也对一个字理解的更加的透,更加的深。哪个字?
生:恨。
师:同学们读书时,能够做到边读书边感悟,很了不起,这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老师看到大家的学习能力在不断的提高,很高兴。
生:我来和大家交流作者写的一篇散文《寻梦》的最后一段:“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地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我知道了作者努力地在梦中寻找母亲的样子,可母亲的样子和容颜模糊不清。
师:作者看不清母亲的面容,而且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母亲呢?
生:梦里,在泪光当中。我们看,他在泪光当中苦苦的追寻着……
师:同学们拿起书,在这一段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在梦里寻母的情结,看清了吗?(没有)。这一看,就整整八十年啊,八十年过去了,季老先生一直在寻找自己生母的清晰的面影。最后得到的却依然是——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四、学习写法,首尾呼应
师: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开头和结尾运用了什么写法?
生:(抢答)首尾呼应。
师: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真挚的情感,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我们要学习本课的写法,在习作中掌握运用此方法。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播放歌曲)
生:唱歌。
师: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感受到了歌唱者的一颗滚烫的爱国心!
生: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颗中国心,永远热爱我们的祖国!
师: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和热爱,在国庆节来临之际,你最想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呢?
生:我想办一期《祖国在我心中》手抄报。
生:我想给大家读爱国名言、古诗词。
生:我想给大家推荐一篇爱国文章。
……
怀念母亲课件下载 怀念母亲教案教案篇四
一、说教材
《怀念母亲》是义务教育课标版第十一册第二组的第二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季羡林先生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 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课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本课教学我主要运用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开头并辅以情景教学法。课堂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将学生完全浸润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尽情的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者对祖国、对母亲的深挚的思念之情。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提高语言的感受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力求实现“训练与感悟并重,工具与人文共振”。
1、情景教学法:上课伊始,由《乡愁》引出季羡林,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主要经历及季羡林的作品《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默读,交流感受,揭示课题。
2、以读代讲法: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朱熹也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默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范读等,达到“读中感悟”,以读代讲的效果。
三、说学法
教与学是相长的,为了老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法方面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结合,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围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师:谁知道余光中的《乡愁》?(指名学生背诵)这首诗写出了中国台湾人民的心声,也道出了无数海外游子的心声——身处异乡,思念亲人,思念祖国,渴望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海外游子倾吐心声的课文-----季羡林的《怀念母亲》。板书课题,朗读课题。
设计意图:余光中的《乡愁》语言质朴,动人心弦。以此导入新课,易于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同时,也为学生朗读文本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2、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3、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
4、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5、师: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都表达了自己对母亲强烈的思念情感。让我们再读课题,读出“怀念”的情感。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作者痛苦、悔恨的情感,奠定学习本课的感情基调。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朗读课文,说说读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在自由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作者怀念的“母亲”,一个是生身之母,一个是祖国母亲。)
设计意图: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通过朗读课文,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全文。
(三) 抓住重点语句,品读
1、首先是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感情,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2、接着转入对祖国母亲的思念,这部分让学生抓住难理解的语句,如,“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在作者记忆深处的母亲的身影,从而体会作者对祖国无比热爱和思念的情感。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所体验。” “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够联系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在教学方式上提出了“要提倡灵活多样”,“尤其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所以,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结合,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应抓住契机进行适时的引导、点拨,梳理与归纳,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四)学习写法,首尾呼应
学生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的,从而呼应文章开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交流写法特点。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做到在习作中会灵活运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同学们,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国家每年都有近四十万中华儿女抛家离子,远渡重洋,他们独自承受骨肉分离,孤独无依的痛苦。他们何曾不想孝敬双亲、享受天伦之乐?他们何曾不想回归祖国、报效祖国?著名歌唱家张明敏演唱的一曲《我的中国心》唱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
2、放歌曲,齐唱歌曲《我的中国心》。
预设(1)唱完歌,学生谈想法;并结合实际,在国庆节来临之际,让学生再畅谈最想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预设(2)在回顾课文《怀念母亲》,你不想说些什么吗?(学生自由写话)
设计意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让学生由读到悟到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历练语言、宣泄情感的时空,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从而引起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不断加深,不断升华,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五、说板书 6、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
无论何时何地,心中一样亲
设计意图 :
板书是整节课的眼睛。本节课我设计的板书做到了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怀念母亲课件下载 怀念母亲教案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
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品读课文
(一)抓课文主线。
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2.朗读句子。质疑。(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二)品读思母之情。
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1)学生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读或师范读。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思母的原因。
教师相机引读: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三)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2)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______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四)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拓展升华
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
客树回望成故乡。
2.小结: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怀念母亲课件下载 怀念母亲教案教案篇六
一、读下面的句子,用加粗的词语造句。
1.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
2.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真挚
2.朦胧
3.凄凉
4.沮丧
5.思潮起伏
三、动手练一练。
写一写你对祖国母亲的感受并与大家分享
答案:
一、1.我现在非常想休息,想听音乐,想听张信哲的歌。
2.《童话大王》这本书一直伴随了整个童年。
二、1.真挚:真诚恳切。
2.朦胧:不清楚,模糊。
3.凄凉:寂寞冷落(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
4.沮丧:灰心失望。
5.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
三、(略)
怀念母亲课件下载 怀念母亲教案教案篇七
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对祖国的怀念,文章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首尾呼应,说明了为什么会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浑然一体。
一、本节课我采用“中心切入法”直接进入季羡林的内心世界。本想使学生的情绪马上进入一种沉痛忧伤的氛围当中。可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的情绪却离文章表达的内容的氛围越来越远。我想这是因为自已带着忧伤、深沉的语气不到位去引导学生朗读去解析文章,所以不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薰陶。
二、理解词句,感悟文章思想方面。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
三、纵观整堂课,我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没有做好。在精读课文时,我采用了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由面过渡到点这是正确的。但是学生找出体会最深刻的语句后,我在引导学生读时,却不够深入。这也许是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
四、备课过程中备学生备得不够。由于多年没教高年级了,而这一本书又是新教材里的一篇新课文,在上课过程中总感到反差很大。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切会慢慢好起来。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朱丽琴
有人说,教育是一种期待;有人说,教育是一种期望……我更愿意说,教育是老师播洒知识涵养和生命色彩的一方自留地。在执教《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他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对祖国的怀念,文章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首尾呼应,说明了为什么会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浑然一体。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注重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先出示统领全文的问题“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而后,让学生细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好批注。在小组间巡视时,我提醒学生注意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爱慕之情。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交流。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如下重点句子:“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当学生在交流时,仍感到困难时,我引导学生先自由读相关段落,用一个字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上先走个来回。这样的办法很有实效,每个学生在朗读、概括、体会的过程中都能各有所得。就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字里行间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知道了母爱不仅仅是理解,宽容,呵护,牵挂,母爱是博大的,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而然使感情得到升华。
纵观整堂课,与过去的课堂教学相比,我觉得这节课民主、活泼、快乐、充满亲情,学生、教师之间自然而真实的情感融合带来的美好教学氛围,让学生真真切切有所体验和领悟。如果说我们从前过于强调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可能通过“灌输”的方式实现的话,那么今天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则是完全不可能单方面实现的。教育的力量是如此真实和触手可摸,课堂就是我们每位教师播洒知识涵养和生命色彩的自留地,民主、充满个性、思维活跃而又快乐的课堂就是我们每位教师永恒的追求。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和母亲的心灵一定亲近了许多,细腻了许多,也升华了许多。
怀念母亲课件下载 怀念母亲教案教案篇八
一、复习谈话导入。
1.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回顾中心,体会作者的悔恨。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有助于唤醒孩子们的记忆,让孩子们获得成功的感受体验。让孩子们带着上节课的情绪体验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导入.
痛失母亲的“悔”“恨”还未淡去,李老又离开了祖国。思国,思乡,追忆母亲的复杂情感,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呢?
二.品读第三段课文。
1.学:
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亲怀念的词句,把你的感受简单地写下来,标记出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展:读出表现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亲怀念的词句,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两位母亲频入梦来的原因是什么?
古今中外的母亲在哪些方面都是一样的? 展示时注意点拨:
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 意思是祖*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身居异国他乡,心中无限思念祖国,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旨在加深理解二者的因果关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用:
用合适的关联词把下面的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我第一次离开我的祖*亲。
祖*亲总是频来入梦。
4.研:
甜蜜和凄凉是不是矛盾?你怎么理解?
拨: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小城,心中十分忧愁;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亲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之后,我设计了下面的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对生母和祖国的热爱呢?
怀念母亲课件下载 怀念母亲教案教案篇九
【教学目的】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难点】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读题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怀念母亲》,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走近季羡林:我们提起季羡林,看到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现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这悔、这恨就从失去母亲开始──
二、失母之痛──读
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你不懂的词。
请同学们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这一段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这次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同学们自己读了,也听别人读了,相信同学们一定从内心走近了季羡林,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可以是“悔”,可以是“痛”,课文中为一“恨”字,这是怎样的恨?悔恨他恨什么?
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你看到了这个“恨”字?
学生任意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重点理解: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补充资料深入理解。
资料补充: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资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
学生读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失母之痛。
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
课件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
“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过渡: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所不知道的,一定是同学们想知道的,请你读读下面的几则日记,相信你一定能从其中找到一些答案。
三、读日记,解思母之情
1、异国思乡──品“糊”字:
日记:
夜静极了,没有一丝风,更没有一丝声响,我的心是否也跟着这夜晚静了下来?
作者的心活动起来,他的心会怎样活动呢?他的心都会回到哪里,都会看到什么呢?
体会一个“糊”字。
为什么作者说这是凄凉的但又是甜蜜的?
凄凉是因为什么?(远离故土、缺少朋友、衣食住行。)
为什么又会是甜蜜的?(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仿佛就在身边,心中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一个“糊”字你读出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读书。
2、触景伤怀──写“哭”字:
读这一段,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你能想象是怎样的不得了吗?他会做些什么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看到房东太太的表现,你会怎样理解这三个字“真想哭”?
房东太太让我想起了什么?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等待的,而自己却八年没回家看上母亲一眼,哪怕是一眼。请你拿起笔把你想象到的写下来。
学生读文,深化思母之情。
串读几篇日记,体会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
过渡:此时,再读三自然段相信同学们一定对两个“不知道为什么”有所了解,但老师读到此却突然产生了这样的一个疑问:异国的生活让两位母亲频来入梦,而作者在后文偏偏却又要《寻梦》,梦境已经如此之频,作者何故还要寻梦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寻梦的段落,看看作者寻的到底是什么?
四、梦中寻母──感
指名读《寻梦》,的两个段落,交流读后的感受。
比较“面庞”与“面影”: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庞。
再读《寻梦》,谈你的感受。
小结: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是一次又一次追寻的结果,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的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地疾呼──学生读《寻梦》的结尾。
同学们想一想,季羡林单是在寻找自己的生母吗?(更有浓浓的怀念祖国之心。)
再来齐读《寻梦》的结尾,感受游子的爱国之心。
五、总结升华
对读首尾两个自然段。
总结全文。
怀念母亲课件下载 怀念母亲教案教案篇十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莲塘第三小学 敖继芳】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质疑,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初读课文,表层质疑〗
曾看过一篇文章,说在1998年年底,一个美国教育团到上海听了一节我们认为很好的公开课,课堂上师问生答,如行云流水,可美国客人却出乎意料地反问,课堂上老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
新课标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生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让学生会“疑”,爱“疑”,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质疑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积极表现。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
好奇好胜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给他们创设情景,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使学生具有“海阔凭鱼跃”那样良好的“竞技状态。”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通过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引入到教学中来,并积极启发,诱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想问,从不想问到多问,从不会问到善问,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预习或初读课文时,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如对课文的故事情节,时代背景及字,词,句等表层的质疑。因为是初读,所以这些问题一般还较为肤浅,通过仔细读文或运用工具书就能解决。随着疑问的解决,学生所获得的主要是以感知为基础的知识和感受。但有些问题比较散乱,有些问题也不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决这时,教师的梳理工作就显得特别的重要,教师要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肯定的态度进行分类,梳理,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而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同时学生的心里特别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到大家的重视,并得以解决。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激发的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在教学《怀念母亲》一课时,我让学生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质疑。学生纷纷提问:“作者为什么那么思念母亲?”“‘抱终天之恨’‘弃养’是什么意思?”……学生们提出了许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有价值的问题。课方始,趣亦生。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思维活跃起来,这为新课的学习埋下好的伏笔。
【重庆市万州区天城小学 冉亚玲】
〖预习,课堂旋律的前奏──抓好预习环节培养自学能力·传授方法,让学生会预习〗
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因此,让学生掌握学法,学会学习,应成为语文学习创新的主旋律。而探究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环节是开展课前预习。
预习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性学习,是学生自主阅读、思索探究的开始。叶圣陶曾指出:“在课堂里教语文的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他说:“书是教不完的,课文无非是例子,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给学生读书、看报的技巧、能力,总不能什么全喂给学生,更不能永远教学生,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指导学生预习就是要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要勤动笔。学生在预习中,通过评注、做记号等活动,有助于将自己的注意力指向学习内容,养成边读边思边记的习惯,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例如:第十一册《怀念母亲》一课中“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这里的凄凉为什么会是甜蜜的呢?学生不好理解,就可以做上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彻底弄明白。这些基本方法的指导,并不是要给学生预设束缚,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作品的前期准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怀念母亲课件下载 怀念母亲教案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的:
1. 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 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难点: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季羡林的一篇文章——《怀念母亲》。“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使将近百岁老人季羡林终身遗恨,度日如年,我们也带着终身遗恨,度日如年的心情来读一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季羡林为什么终身遗恨,度日如年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
二、失母之“恨”
1、读课文第二自然段,a、你读懂了哪些词语,还有哪些词语不懂?b、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2、再读第二自然段,看能不能把这一自然段读成一个字?
3、请你再仔细读读这一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语句你看到了这个“恨”字?
4、通过理解、对比、总结出“恨”最确切。
5、又一次读这一自然段感受作者失母之“恨”。
三、读日记,解思母之情
(一)异国思乡——品“糊”字
1、为什么作者凄凉会少了而甜蜜多了?
2、此时夜完全黑了,外面完全的静了下来,作者的心是否也跟着静了下来?哪一个词告诉我们?
3、他的心会怎样活动呢?
4、体会一个“糊”字。
(二)触景生情
1、读这一段,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为什么会高兴得不得了?2、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3、作者看到房东太太这样,他的心会想些什么?
4、请你拿起笔把你想象到的一位母亲着急等待儿子归来的情景与季羡林此时的心会想些什么写下来。
5、学生读文,深化思母之情。
6、串这几篇日记,体会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
四、梦中寻母
1、指名读《寻梦》的两个段落,交流读后的感受。
2、哪一个字注定季羡林看到母亲一定是模糊的。
3、再来齐读《寻梦》的结尾,感受游子的爱国之心。
五、总结升华
1、对读首尾两个自然段。
2、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恨
母亲 寻
糊
怀念母亲课件下载 怀念母亲教案教案篇十二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
师:我是滨海小学的老师,我姓唐。你呢?我们再聊聊一位已经98岁高龄的老人,板书名字,请生读。他学贯中西,潜心研究东方文化,写作一生,共写了1200万字的学术专著和文学散文。在2006年曾被评为十大感动中国人为之一。你知道他是谁吗?
生:季羡林
师(板书:季羡林):季羡林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你还知道有关他的哪些信息?(6岁离开父母到济南的叔叔家,34 年作为北京大学交换生离开祖国到德国的哥廷根留学,却因战乱被阻留在异国他乡11年。46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副校长。一生起起伏伏。学过有关他的《小苗和大树》,他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一、直接导入
师:今天,让我们就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怀念母亲》,请生一起读题。
生:怀念母亲
师:一种深深地思念之情,再读题。
生:怀念母亲
师:母亲,季羡林说:“我的一生有两个母亲。”通过预习你知道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
生:一个是生我的母亲,还有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师板书: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
师(出示第一段):一起读
二、初读感知
师:自由读课文,读准音,读通文。想想:主要写了什么?
师: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出示词语:朦胧、薄暗、引用、思潮起伏、可见一斑、频来入梦)
师:谁来读第一行,对“bó ”薄暗,是昏暗的意思,常用在书面语。“频”是什么意思?屡次,连续几次。连续点头叫作?
生:频频点头
师:那“频来入梦”就是?
生:经常在梦中出现。
生:常常到梦中来。
师:我们理解了“频”字,就懂得了“频来入梦”,有些词语我们抓住重点字,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整个词的意思。
师:谁来读第二行?
师: “可见一斑” 能用“斑”组词吗?
生:斑点
生:花斑
生:斑纹
师:(出示斑:花纹或斑点。)这就是“斑”的意思。“可见一斑”来自典故。我们常说:窥一斑而知全豹,看见豹子身上的一个花纹就能推测出整个豹子的样子,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少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也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既是近义词,也常连用。
师:我们一起来齐读词语。
师:初读后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离开母亲,季羡林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生:作者离开祖国后非常怀念祖国母亲和身生母亲。
师:我们可以抓住重点句概括,也可以用补充题目概括内容。
三、思母之悔
师:默读课文,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季羡林先生对生身母亲的怀念?
师:分享收获
生: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出示句子):齐读,读到些什么?哪里读到的?
生:离开了母亲,作者十分难过,“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师:“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用一个词就是?
生:寝食不安
生:寝食难安
师: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寝食不安”呢?
生:因为季羡林的母亲弃养。
师:什么是弃养?(出示理解)
师:在这14年里我也只回去了两次,是这“生离死别”让我“食不下咽、睡不安寝”,谁来读?
师:寝食不安,脑海中一直浮现着母亲的样子,仿佛看到了?
生:想到了小时候,母亲不辞辛苦抚养我长大。
生:想到我蹒跚学步、牙牙学语时,母亲无私的付出。
生:想到临别时,母亲湿润的眼眶。
师:我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奉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但是没等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我失去母爱,也失去奉养她的机会,我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一起齐读。
师:刚才我们读着词语和想像中读到了伤感和怀念,我们还从哪里读到了这样的思?
生:从“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读到作者当时已经非常痛苦,没有了母亲仿佛一切都没有意义了。
师:感情至深,请你读
生:从“数十年如一日。”我发现每一天都非常痛苦。
师:感情之长,请你读
生:读到“终天之恨”,我发现作者把未能报答母亲的恩情看做此身无法弥补的遗憾,他恨自己没有早日发现。
师:请你读
生:从“频来入梦”中,我读到了母亲虽然离开我,却常常在我的梦里出现,母亲一直在我的心头。
师:一起读句子。
师: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季羡林先生对生身母亲的怀念?
生: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师(出示文中句子):谁来读读
师:我看到房东太太什么样的神情真想哭?
生:看到她期盼的神情时,我想哭,看到她失望的样子时,我也想哭。
师:是啊,从她的神情中,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母亲?
生:关心孩子的母亲
生:慈爱的母亲
生:期盼孩子回家的母亲
生:一心为子女的母亲
师(出示):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一样啊!”一样的 ,一样的 ,一样的 。
生:一样的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思念自己的孩子。
生:一样想念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把爱都给了自己的孩子。
师:他的母亲就是这样,所以他真想哭。一起读句子。
师(出示: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告诉我:“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听到这里他真想哭,再次齐读句子。
师(出示):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
师:从季羡林的内心独白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想回报自己的母亲,可是母亲却不在了。
生:我可以什么都不要,只要在母亲的身边。
师:爱之深,思之深,悔之深。文中“报终天之恨,灵魂不全的人”这些就是在写这个念吗?
师:子欲养而亲不待,一起读。
师:对母亲的怀念,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数十年如一日。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
四、 念国之情
师: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细细地读一读季老的其它几段日记。画画圈圈,可以在旁边写上批注。
生:(日记片段)
生:(日记片段
……
师: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生离”。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生: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出示):自由读
师:谁来读?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到了怀念的味道,是怎样的呢?
生:酸酸的,甜甜的
生:浓浓的
师:为什么酸酸的?为什么浓浓的?甜甜的?
生:甜的是一种盼望、酸的是一种思念。
生:一种美好的回忆是甜甜的,惦记的滋味是酸的。
师:想母亲,又想祖国的一切,万般滋味涌上心头。一起读。
师:离开祖国,犹如孩子离开母亲,这思念多么酸涩,那游子的爱国之心就有多浓烈!一起读。
生:还从“糊”字感受到了,这么多的滋味让季羡林无法忍受。
师:一个“糊”字,就让我们记住了作者心中所想。虽然模模糊糊,心里却清清楚楚的是对祖国的怀念。
师:想家乡的亲人,想祖国,想家,想得百感交集。再读读日记,还想得怎样?
生:想得难以忍受。
生:想得无法入睡。
师:动情地读一读日记中的片段吧。这就是作者的情,板书:情。作者对祖国相同的思念,深深的怀念啊!
师:再读读几则日记,静静思考。看到什么让作者有这样的情?还有呢?
生:一个人的夜里的孤独。
生:黄昏散步时……
生:一阵风吹过也让作者想到祖国。
师:思念是一种果实,甜中带酸,盛产在夜里。是不开灯的黄昏,是那一阵路过窗外的风,还有那似曾相识的房东太太。(板书:触景生情。)
师:我们来读读这样的景,这样的情。(男生女生,一生全部,齐读,师生)
怀念母亲课件下载 怀念母亲教案教案篇十三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sāngsàng),只在母亲身边待(dāidài)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划上横线。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终天之恨:
频来入梦:
3、为什么说“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谈谈?
4、仔细读画“”的句子,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请写出你的体会。
5、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这个文段表达了作者
怀念母亲课件下载 怀念母亲教案教案篇十四
学完《怀念母亲》一课后,在练习题后有一问: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我把它设计成了书面作业,让学生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笔描述一下季羡林母亲的面影。作业上交后,学生完成的很出色,以下是几位学生的精彩之作:
您,一位和蔼慈祥的母亲,您那饱经风霜的脸上,仿佛刻满了您以前所受的压迫和折磨。虽然您未过半百,但您的头发以变得花白,您那一双眼睛里流露出忧郁的眼神,又仿佛在诉说操持家务的不易。
她,既不年轻也不漂亮,一条条皱纹布满整个脸颊,脸色还有几分暗淡苍白,能看的出,她日夜为家庭操劳着。眼角也有几丝鱼尾纹,黑眼圈是那么明显。但是,她的嘴角边有两个酒窝,常常挂着甜蜜的笑容。
作者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那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满头银丝,弯弯的鼻梁,嘴唇上布满了道道裂痕,从她那满脸的皱纹,含着几条血丝的眼睛里,我仿佛看到了她经受过的痛苦与磨难。
在为学生丰富想象力以及精彩描写感到高兴欣慰的同时,我突然闪过一念,何不趁热打铁,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亲与母亲呢?同时让自己的父母“拜读”一下孩子的“大作”,既能为他们创设一个交流的平台,还能让家长趁此机会了解一下孩子前面作业的情况,何乐而不为呢?但此题材学生接触太多,把握不好易让学生厌烦,感觉没有兴趣。为了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起到“旧瓶装新酒”的功效,我特意为学生们播放了《父亲》和《母亲》两首歌曲,感人肺腑的歌词,歌唱家动人的演唱深深打动了学生,有些学生情不自禁跟着哼唱起来,眼中浮现出泪光。时机成熟,就等欣赏学生的精彩之作了。果然,第二天作业上交之后,学生的习作处处流露出真情,毫无矫揉造作、生编硬造之感,有些家长还写了读后感言,现摘录几段:
学生的话
说起我的妈妈,你们也许都不知道,是的,她在幼儿园教师岗位上默默无闻工作了17年,没有创造什么丰功伟绩,更未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却因为拥有一位慈祥的母亲而自豪。有一次,她在为托班的孩子们备课,我低头看她:一对有神的大眼睛透出无限的慈祥和智慧,紧抿的嘴角微微上挑,像美丽的蒙娜丽莎一样,一头乌黑的靓发中搀杂了几根银丝。随着岁月的流逝,大自然这位能工巧匠也在她皱纹里刻上了成熟与稳重。
“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一听到这首歌,我就不禁想到了我自己的母亲。“天凉了,记得加件衣服。”“下雨了,别忘了带把雨伞。”……这些话经常回响在我耳边。这些话语听起来没有什么,可仔细一想,这里面饱含了母亲的多少爱与关怀呀!
当我来到世上,最先熟悉的就是我的妈妈。妈妈长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有着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妈妈的笑容就像春天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生活中的每一天,她给我信心,使我振奋,让我欢乐……妈妈每天为我洗衣做饭,接送我上学,一天下来没有多少休息时间。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世界上最美丽的身影是妈妈的,最熟悉的声音也是妈妈的。”
在炽热的夏天里,晚上有一丝丝凉爽慢慢滑进心田,那是妈妈手中轻轻摇摆的扇儿,让我进入甜美的梦乡;在早上出门前妈妈一声又一声的叮嘱,让我心中涌起点点甘甜;在我每一次遇到困难后妈妈一次又一次的鼓励,让我心中的希望重新燃起。我的妈妈,一位伟大母亲给我的爱,是我永远也还不起的浓浓的爱。
家长的话:
读完这篇短文我很感动,孩子用她自己的视觉感受描写了她心目中母亲的完美形象。可我感觉我在个别地方做的还不够到位、不够耐心,虽然我很疼爱她,也为她付出了许多,但很少像朋友一样平等的、心平气和的和她交流沟通。以后我会注意并努力做到最好。
话语虽然不多,但我深深被震撼了!我的女儿长大了、懂事了。说实话,工作之余我常企望女儿能尽快长大,但我也常感叹岁月流水,转眼间我已从一个毛头小伙子进入了不惑之年,女儿也一天天长大了。我工作确实很忙,每年除了春节,从没有星期天,终日忙碌,但有了女儿一颗诚挚的心,做父亲的还有什么遗憾呢?
读了孩子写的文章,我的思绪也多了起来。通过女儿这些简单的描写概括,我感受到孩子对我的爱,平时总以为唠叨的话孩子不爱听,很烦,看来其实不然。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妈妈对孩子的付出,孩子都是记在心里的。所以,我作为一个平凡的母亲,必将所有的爱倾注给我心爱的女儿,希望她在我的爱的呵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此次作业,在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使学生明白了作文只有“真”才能出色,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再次感悟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父母之爱的伟大,要尊重、孝敬父母,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联系了起来。如果我们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有意识地把人文思想、道德教育等内容融入其中,让孩子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还能享受到思想的洗礼与熏陶,那么我们的教育就能起到春风化雨般的神奇效果,正如杜甫诗中所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怀念母亲课件下载 怀念母亲教案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媒体
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 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 的母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1)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怀念母亲课件下载 怀念母亲教案教案篇十六
【设计理念】
语文是一种感悟的艺术,一些感性的文字的堆积,所以语文的学习就应该透过文字的躯体,透视文字的灵魂,体会作者真情的流淌,生命的呼吸,记忆的闪烁。语文的课堂应成为学生感悟文字魅力的场所,语文的教学过程也应是师生情感滋养的过程。
本节课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走进一位作者,走进一个心灵纯美的世界。感悟慈母情怀。在三个层次的读中,使学生行于文字,情动于中。整合《慈母情深》和《秋天的怀念》,给孩子创造一个主题下的平台,丰富孩子的认知,感悟,品析能力。是学生与文本在更广阔的语文环境中对话。
【教学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通过角色换位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与崇拜之情。
【教学过程】
学习《慈母情深》
一、创设情境,语言激情
播放阎维文的《母亲》,学生轻唱。
你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
听着这歌声老师想起了一段话“花开花谢几度秋,滚滚江水向东流,人生世代新换旧,唯有父母对儿女的爱,天长地久至死不休。”
以音乐烘托情感,教师语言激情,使学生走进情境,在母爱的注视中走进课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课文写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什么?
三、品读鉴赏
1、走进作者,用敏感的心描文字之“像”。
合上书,回忆课文,捕捉文中最令你感动的镜头,读出你的感受。
捕捉文本,走进文字表象。
2、走进文字,用细腻的心品文字之“味”。
品味语言,指导朗读,读中升华情感。
⑴ 重点词语的品析
⑵ 再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令你感动的原因。交流汇报: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及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以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的望着我,我的母亲……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⑶ 引入材料,体会生活背景,感受文字情怀:
母亲是一位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母亲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每月工资27元,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梁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每天回家总在七点半左右。 ──节选自梁晓声《母亲》。
母亲每月27元的工资,平均每天多少钱?而我却一次向她要一元五角钱,要她辛苦一天也挣不到的一元五角钱,带着你此时的感情再读这一幕幕镜头吧。
⑷ 配乐《睡莲》再次激情,在音乐中师生共读每一处感人的镜头。让画面流动于心,让情感流泻于声。
审读赏析感受文字熏陶。
⑸ 面对如此憔悴、疲惫,甚至可怜的母亲,我却来向她要钱,要她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我不忍,我多想转身跑掉,可是──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的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听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的话中有她的期待,自豪,骄傲。一句朴素的话包含着怎样纯粹,无私的爱啊。
母亲的那句话,时时在我心头萦绕,时时在我耳畔回旋,时时给我力量,催我奋进,终于我成了大作家。(出示梁晓声简介)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是我今生今世听到的最美的声音,这是母亲给我的一股无穷的力量,这是滋润我生命的清澈的甘泉,这是普天下母亲共同的心声。这如但丁的那句名言──“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3、走出文字,用感恩的心抒文字之“情”。
迁移训练:
母爱纯纯若水,绵绵如溪,细细清清的流淌在我们生活的处处角落,回忆生活的点点滴滴,捕捉生活中令你感动的每一处镜头用你的文字书写感恩之情。
补充学习《秋天的怀念》
1、资料导入: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去了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太辛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史铁生《合欢树》
看过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让我们带上这份沉重的思念,一同走进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2、自读课文,划出令你感动的语句,词语并作批注。
3、交流汇报:
预设: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母亲扑过去,抓住我的手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活,好好活……”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母亲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句简单的话语包含着做母亲的对儿子的多少深情。有娘在就有儿在,母亲的话里沉淀了多少对生命的理解……
母亲总是这样轻轻地,亲亲地,苦苦地爱。巴尔扎克说:“母亲的心是一个深渊,在它的最深处你总能得到宽恕。”
4、史铁生读懂了母亲的心,又是一个秋天,他会怎样呢?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有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与地坛》
5、读歌词《懂你》:
你静静的离去
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
多想伴着你,告诉你
我其实多么的爱你
花静静的绽放
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
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
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脸
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
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
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多想靠近你
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
升华情感,激发感恩的心。
师配乐朗诵:
当我是婴儿的时候,母亲为我托起我的整个世界,让我感受所有的温柔。
当我长大一点的时候,母亲为我引开一条蹒跚的小路,让我沿着小路去寻找生命里的自由。
当我开始读书的时候,母亲把我送入广阔的海洋,让我在里面恣意地生长。
……
在每个母亲眼里,儿女就像春天里放飞的风筝。
风筝在天空里自由地飞翔,母亲永远在另一头守望。
在母爱的守望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220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