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论语》六则之孝悌为本 论语六则为政以德十三篇(实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4 06:02:07
2023年《论语》六则之孝悌为本 论语六则为政以德十三篇(实用)
时间:2023-04-04 06:02:07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六则之孝悌为本 论语六则为政以德篇一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论语》六则之孝悌为本 论语六则为政以德篇二

〖教学目标 〗

1、了解孔子及《论语》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诵。

〖教学设想〗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文言文,兴趣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不产生畏惧感,这一节课很关键,所以,这节课尽量不在具体的字词上纠缠,只让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则可。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介绍孔子、《论语》及语录体

二、朗读

三、理解文意

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1、 “时”“说”“乐”“愠”“君子” 

2、 “温故而知新”的含义。

3、 “罔”“殆”的意义; 

4、 “诲”“女”“知”的意思

5、“谓”“耻”“是以”

6、“识”“厌”

7、“三”“从”“善者”

8、“好”“乐”

9、“川”“斯”

10、“尝”“以”

三、课堂练习

要求学生关上课本,进行练习。

1、见课后练习一、三,使用课件。

2、补充: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给出的短语中的三个以上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f、敏而好学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修订本)教学设计

g、不耻下问

h、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i、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j、默而识之

k、学而不厌

l、诲人不倦

m、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n、逝者如斯夫。

四、背诵

五、板书设计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一、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诚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三、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论语》六则之孝悌为本 论语六则为政以德篇三

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③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学而》)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

子曰:“由③,诲女④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⑤也。”(《为政》)

子贡③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③,是以③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尔》)。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罕》)

子曰:“吾尝③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论语》六则之孝悌为本 论语六则为政以德篇四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组长签字:

授课班级:金昌铁中初一年级     授课教师:陈景峰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 :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 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课后心得: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论语》十则(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4.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 :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三、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六、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七、背诵指导: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八、作业  

a    1.课后练习三、四题。b 默写课文 

课后心得:

《论语》六则之孝悌为本 论语六则为政以德篇五

[创新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二、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创新意图

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 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论语》六则之孝悌为本 论语六则为政以德篇六

四川郫县  周化琴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  三  和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     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六则之孝悌为本 论语六则为政以德篇七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 三 和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 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六则之孝悌为本 论语六则为政以德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词句的意思,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4、正确默写课文。

5、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逐步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

4、渗透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善于思考的行为品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一则,谁能给大家背背?(复习导入。)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对他言行的记载而编写的。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中的有关知识,看看这两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新授: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检查读音。如:为  矣  罔  殆

3、小组互相读,提出不懂得问题。

4、根据学生提出的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小组交流这两则论语的意思。

5、学习汇报。(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则论语的意思:温习已经学到的知识,就能得到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

6、谁想试着说一说。

7、小组间互相说一说。

8、那这则论语中的一个生字我们能想办法把它记住吗?(指导学生随文识字。)

9、小组自学第二则论语。

10、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把语言组织完整、准确。

11、着重理解“罔”和“殆”的意思,同时记住这两个字。(教师相机板书,指导书写。)

12谁愿意再试着说一说这则论语的意思。

13、和你的小组同学再说一说。

三、指导背诵。

1、自愿背。

2、齐背。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                    27、《论语》二则

温故      知新      为师

学不思    罔  思不学     殆

反思:学生理解论语二则的含义之后,觉得自己应该如此好学,背诵较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默写课文。

2、培养学生背诵、默写、书写等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谁愿意把论语二则给大家背一背?

二、听写本课的几个字。(巩固对新字的认识。)

三、指导书写。

1、按照正确的书写姿势,写一写。

2、比一比,争取一个比一个漂亮。

四、指导默写。

1、齐背这两则论语。

2、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写错别字。

3、默写。

五、扩展延伸。

1、把论语二则改写成白话文,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写完后和小组同学互相读一读。

六、反思: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借助书下注解能够解释古文的含义,学完后也能够默写古文,学习效果较好。

《论语》六则之孝悌为本 论语六则为政以德篇九

课型:说读课

学习目标:

1、           理解各则语录,并会运用。

2、           背诵。

教学设想:

1、           通过分读、齐读、默读等几个环节达到疏通文意的目标。

2、           通过互助自学解决疑难问题或重点问题达到进一步理解文意的目标。

3、           通过说话活动,重点掌握文中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语句。

4、           熟记成诵。

教学流程:读——(用)说——背。

创新意图:突出学生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  导语:(2-3分钟)

同学们以前积累了不少的名言警句吧?那好,我现在考考大家掌握得如何。我说出一个意义范围,请你答出相应的名言警句,如“珍惜时间”、“勤奋”(学生抢答)。看来,同学们积累了不少这方面的名言警句。今天,我选了一篇好文章,里面有好多名言警句。看你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到一些什么样的名言警句。这篇文章就是《论语>十则》

二、熟读课文。

1、        大声朗读课文,把把握不准的字音标出来。

2、        听录音,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气语调。

3、        检查听读效果(一人一则,接龙读),师生共同纠正。

4、        齐读一遍全文。

三、析读课文。                                                                      

1、四人一组,自选“则”数(量力而行),结合课下注释,力求了解大意,把有碍疏通文意或重点的字词句标注出来,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做好标记,然后派代表提出,共同解决。(若提不出,投影准备好的重点字词)

2、每组派代表疏通文意,汇报学习成果,小组之间交流意见,教师随机点拨。然后学生默记重要知识点。然后投影提问:(小组间竞赛抢答) ①做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基本条件是                   

②学习强调独立思考的是                           

③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④强调求知态度的是                               

⑤强调做人要有骨气的是                             

⑥在与人相处虚心求教时应持有的态度是            

⑦号召大家树立“仁”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终身的是        

⑧儒家待人接物,处事之道的是                      

3、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搞一个说话活动,学以致用。(板书)

请你用“         与学习          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小组交流后,学生自由发言)。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

“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总结:学生说出很多,略作总结,学习方法有哪些?学习态度有哪些?我们这一课又积累了许多有关学习方面的名言警句,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积累。

4、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成语,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准备后,先组内交流,后畅所欲言)

四、背诵喜欢的语句(越多越好)。

《论语》六则之孝悌为本 论语六则为政以德篇十

1.        读准字音

2.     了解孔子的“仁”的基本意义

3.        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和实词

4.        引导学生阅读、背诵《论语》的有关章节

5.        对判断句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1.孔子的思想

2.仁的意思的解读

孔子言论中提出的加强人格修养方面的重要观点。

2课时

第一课时

走进文言写就的历史,与古人晤对一堂,孔子呈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在你的想象中,或许他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物,对他敬而远之,也可能觉得他是封建礼教的源头,对他加以批判。在你们印象中,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学生回答,作大致的讲评)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后迁居鲁国。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被称为“贤人”,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现在,人们都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位深有影响的人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不朽贡献,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对于当时的“礼坏乐崩”的时代有深刻的感受,他自认为“斯文(即古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在我”,所以始终在为恢复理想中的社会秩序而奋斗,这就是孔子所行之“道”,孔子认为自己是“述而不作”——只是在绍述先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其实并非如此,在绍述的同时,他为旧的礼教制度找到了内在的情感依据,即“仁”,“仁”首先指示一种情感,即“爱人”,首先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谓“忠恕之道”,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孔子对于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实现了仁,也就完成了完满的自我人生。

儒家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后来失传了)

看课文注释①,《论语》专门记录孔子和一些孔子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纂集而成,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收藏的书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故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的魅力之大,大家空余时可以翻看一下。

(一)先请一位学生朗读引言

(二)让学生照书下注解,标好字音,默读课文,提醒注意句读

(三)全班朗读 ,纠正字音和句读。

(四)讲解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②也。君子去仁,恶乎③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④仁,造次⑤必于是,颠沛⑥必于是。”

【注解】

提问:每句话开头的“子曰”中“子”指的是谁?

回答:孔子

①     处:置身,居住,引申为享有

②     去:离开,这里指躲避

③     恶乎:恶,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乎,介词,相当于“于”。“恶乎”相当于“于何”,凭什么,宾语前置。

举例:

(1)       惟利是图、惟命是从: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语序应为“惟图利”、“惟从命”

(2)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④     违:离开

⑤     造次:仓猝、匆忙

⑥     颠沛:困顿挫折

【译文】

孔子说:“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贫穷与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躲避的。君子离开了仁德,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的,即使在仓猝匆忙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即使在困顿挫折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第一则首先提出“富与贵”和“贫与贱”两个对立的命题加以讨论,前为人之所欲,后为人之所恶,这是按常情推出的常理,但是得出的两个结论却出人意料之外:“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个“道”就是儒家的思想核心——仁,下文就可作验证,“君子去仁,恶乎其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孔子强调宁可不要富贵,宁可安处贫困,但内心要守住“仁”作为一个君子,要想成名,怎么能离开“仁”呢,连吃一顿饭的时间也不能违背“仁”,即使在仓猝匆忙之间、困顿挫折之时,也要与仁德同在。

反面:贪官污吏腐败份子,利用公款吃喝,贵州省原省委书记刘方仁贪污六百多万元;就如同《儒林外史》中所说“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

正面:曾子家境很穷困,衣衫褴褛,吃糠咽菜,清汤寡水,常吃不饱肚子,齐国曾聘他为相,因不合道义而拒聘。他身穿破衣在田间耕种,鲁君听说后便派人前往要赐给曾子一个城邑,说:“请用这块地方的收入修饰你的衣着吧,别太寒酸了。”曾子认为自己不能无功受禄,推脱不要。曾子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那一类人,无时无刻不离开“仁德”

子曰:“贤哉,回也①!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②,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③。贤哉,回也!”

【注解】

①贤哉,回也:贤德啊,颜回!回,颜回,字子渊,孔子最器重的一个学生。颜回家境非常贫困,他的身体状况也很糟糕,29岁时头发就全白了,视力连孔子也不如,32岁时就去世了 。

②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箪,盛饭的器具。陋巷,指简陋的小巷子。

③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堪,忍受。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居室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列举了颜回安于贫困的事例,说明安贫乐道是贤士的标准。颜回的行为正应了安贫乐道这句话、时刻都处在与道合一的境界,时刻都很满足快乐。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描绘了这么一个“五柳先生”(实际写的是自己),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而“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子曰:饭①疏食②,饮水,曲肱而枕③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注解】

①     饭:动词,吃

②     疏食:粗粮

③     枕:动词,当枕头用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凉水,睡觉的时候弯曲这胳膊当枕头用,在这里边也是有乐趣的,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裕和显贵,在我看来如浮云一般。”

简单的生活、日常的饮食、穿衣睡觉时刻都处在快乐之中,这正是得道君子的写照。真正的君子不论生活的境遇有什么变化都能够做到快乐自在。富贵的时候不会骄奢淫逸、忘记人生的志向,贫困的时候也不会有任何怨言,依然快乐自在。

前几句也在谈安贫乐道的事,重要的是后两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里的“不义”就是不符合“仁”的标准,用不正确的方法得到的富与贵,在孔子看来,犹如浮云一般不屑一顾。

: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战国时有个齐人叫黔娄。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辞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通过学习《〈激流〉总序》,我们知道要去征服生活,在生活的“激流”中搏击、奋发,而孔子所崇尚的是“安贫乐道”的思想,两者是否有矛盾的地方,该怎么理解呢?请谈一下“安贫乐道”思想是否适应我们现今的社会。

前三则语录所谈的是怎样对待富贵和贫贱的问题。你们读过之后是怎么想的呢?

《论语》六则之孝悌为本 论语六则为政以德篇十一

教材分析: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接触古代经典文化的开始,可以说肩负着使学生学习并热爱古典文化的使命,教师应精心备课、厚积薄发,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

《论语十则》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对人们的人生抉择和价值取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识《论语》,走近经典。

教学重点: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各则语录的字面意思。

教学方法:分组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多媒体课件:(山东济宁“孔庙”的视频录像与讲解)要求学生思考:孔子曾被封建统治者神化为“先圣”也曾在文革期间背负一身“罪状”,请说说你自己的眼睛发现和理解的孔子。

“参观”后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见解。

通过“参观”活动增长见闻,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多媒体展示:

1、  孔子: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论语》:我国儒家经典著作,共20篇,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 的说法。

指定学生读简介、学生记忆并笔记。

对作者和论语地位的了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正确把握文章主旨。

1、  播放课文录音,布置听读任务:注意读音、断句。

2、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和断句。

3、  要求学生大声齐读课文。后自由朗读。

学生听读课文并完成听读任务。反复朗读。

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学生对古文的语感和兴趣。

1、布置自学任务:

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教师巡回指导点拨

3、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疑难

4、教师解决共同存在的问题。

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阅读习惯。摈弃满堂灌的做法。

齐读课文

师提出要求

生读

进一步熟悉课文

1、熟读、背诵课文及重要的文言词语意思。

2、课下搜集孔子的资料,并积累几则其余的自己感兴趣的论语在下节课交流。

3、背诵全文。

巩固并拓展延伸本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刻理解各则语录,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设疑导拨法。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检查复习

发一份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翻译的小测验题。(可收部分)

答题,未收部分学生课下交学习小组长协助检查。

检查学习效果。但务必及时反馈。

齐声背诵全文

师观察哪些学生尚属滥竽充数和不熟悉者,以便课下重点检查督促。

生背诵课文。

既是检查巩固也是在诵读声中进入经典学习的情境。

分组讨论探究

布置讨论任务:十则语录中哪些是探讨学习方法的,哪些是探讨学习态度的。请分类笔记。

学生分组讨论,并各自分类做出笔记。然后各组展示学习成果,由教师引导对不同意见的讨论。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改变满堂问的学习模式。

自由论坛

要求学生说出对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一条论语的认识。

深入思考并积极发言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并锻炼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要求学生思考:举出实例说一说哪一条自己做的比较好,哪一条还很有差距,以后的生活实践中应如何做。

针对自身情况认真总结反省并发言

从经典文献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用来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

学以致用

要求学生用学过的一条或两条论语来写一段话

在笔记本上造句并互相交流

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开设“百家讲坛”要求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积累的成果,并说出自己对孔子和论语以及经典作品的认识过程和独到见解。

在宽松的学术氛围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探讨和提高。

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调动学生热爱经典的兴趣,增强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感。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并选背《弟子规》年终进行比赛。

让国学之精华沉潜于学生们的血液之中熔铸出民族之魂。

教学反思

传统的串讲式文言文教学法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设计使陈旧的文言文课堂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学生从僵化的学习中解放出来,饶有兴味的吮吸着传统文化的营养,与远古的原创大师进行着精神对话,相信,通过文言文教学,学生定能增加对国学的认识,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论语》六则之孝悌为本 论语六则为政以德篇十二

《论语》十则课型:文言文  精读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背诵.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二、学习重点  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内容。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   探究法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  五、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并查找香关资料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多媒体显示孔府、孔庙、孔林)那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曲阜是孔子的家乡,人们尊称他为“圣人”“先师”)(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同学们请看: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长九尺有六寸(注:约合现在6.4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庄严、高大。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交流探究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三)整体感知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②根据课下注释学生试译,教师指导 a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的“同学”“同班”相近。句中是孔子对弟子说的,“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b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九”诸字在文言中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c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从前的(知识)。而:顺接连词,就,并且。  可以为师矣  以为:把……当作。 e是知也“是”,先秦时代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作“这(就是)”。 (四)合作探究 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作业:1、翻译《论语》十则前五则。 2、复习前五则中的重点字词,下节课默写。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背诵.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二、学习重点  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内容。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   探究法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  五、课前准备  复习默写前五则重点字词、背诵课文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四)探究学习后五则  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班内学生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五)整理归类 (1)成语类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吾日三省吾身(六)总结文言语法:1、通假字:(通谁读谁,通谁讲谁)  说:通“悦”,读yuè,意为:愉快,                                   知:通“智”,读zhì,意为:聪明。                                  女:同“汝”,读rǔ,意为:你(第二人称代词)2、文言虚词而:(1)连词 ①顺接连词,表并列或承接关系,意为“并且”“而且”“就”或不译。   例:学而时习之  任重而道远(并且)       温故而知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就)       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  (不译)  ②转折连词,表转折关系,意为“却”   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知而不愠 ③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例:提刀而立 ④修饰语,可译为“着”“地”   例:默而识之(地) (2)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例:余知而无罪也。(你) 为(1)wéi以为:把……当作(以:把      为:当作) 例:可以为师矣 (2)wéi  是 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 wèi介词,意为“替”“为了” 例: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之(1)代词:代指人(第三人称)、事、物      例:由,诲,女知之乎!(代事,代指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人,代指可学习的人) (2)助词 ①结构助词,意为“的”。 ②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起连接主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简称“取独”) 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  (1)代词                                                                                                                                                     例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人,代指可学习的人) (2)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揣测或反问语气。 例:其恕乎!(表揣测,意为:大概,也许)    其真无马邪?(表反问,意为:难道) 焉(1)句尾语气词,无实意。 (2)代词,相当于“之” 例:见贤思齐焉。(代指他,贤德的人)   (3)兼词(一字代两字的意思)相当于“于之” 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当于“于之”,意为:在那里) 则  表承接关系的连词,意为“就”   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七)作业:1、翻译后五则 2、背诵《〈论语〉十则》 3、“学探诊”第十课1-22题教学反思:

《论语》六则之孝悌为本 论语六则为政以德篇十三

(第一课时)

广东省中山市三角中学 赵怀兵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 :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 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4.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 :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三、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六、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七、背诵指导: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八、作业 

a    1.课后练习三、四题。b 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学以致用,本课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22268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