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态恢复规划 生态恢复方案(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6:58:43
最新生态恢复规划 生态恢复方案(6篇)
时间:2023-06-06 16:58:43     小编:zdfb

“方”即方子、方法。“方案”,即在案前得出的方法,将方法呈于案前,即为“方案”。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划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态恢复规划生态恢复方案篇一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实施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战略,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次生地质灾害控制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建立矿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三同时"制度,土地复垦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

一、避免和减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实行矿山开发"六个禁止,三个限制"的准入条件。禁止在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限定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严格控制在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开采矿产资源,禁止批准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和不可恢复利用的矿产资源开采的新建项目,禁止土法采选冶金矿和土法炼油、炼焦、炼硫。限制新建、改建含硫大于1.5%的煤矿,禁止新建含硫量大于3%的煤矿,限制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采矿产资源,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开采矿产资源,严禁在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多发区和易导致自然景观破坏的地区采石、采砂、取土,严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取土烧砖,严禁在生态功能保护区进行露天开采活动,禁止在铁路、国道、省道两侧的直观可视范围内进行露天采矿。

新建矿产资源开采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采取生态环境保护及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措施,避免或减少对大气、水源、土地、草原、森林等的不利影响和破坏。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必须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实施方案、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并按照规定程序报经有关部门审批。同时,建立完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履约保证金制度。

二、加强现有矿山和闭坑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矿山企业必须依法履行环境保护、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义务。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要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整改达标;逾期不能达标的,实行停产或者关闭。建立相对完善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和法制管理体系。开展全区矿山环境调查评价,建立国有重点矿山地质环境档案和矿山环境数据库系统。

监督、引导、鼓励矿山企业在矿山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方面加大研究与开发、技术改造的投入,采用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矿山生态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对废弃矿山要积极利用多渠道资金,加快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

按照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矿山环境保护投资机制,"十五"期间选择石嘴山矿区、石炭井矿区、汝箕沟矿区、镇北堡矿区及灵武东山矿区等五个环境破坏较严重的矿区,实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附表10,附图5),对矿山损毁的土地进行复垦,对矿山"三废"进行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对矿山开发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采空区及煤层自燃、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勘查与整治。通过示范工程,

总结

经验,推进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及矿区减灾防灾工作。

生态恢复规划生态恢复方案篇二

校园环境建设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校园的需要,也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校园环境文化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是以学校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是内强教师素质,外树学校形象的基础和保障,也是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有效载体。为进一步优化我校校风、教风、学风,规范师生言行,提升教育品位,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的成长乐园。按照《宁江区中小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评比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实验中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以“民主教育、民主管理”的办学理念为核心,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通过加强校园环境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环境文化内容,拓展校园环境文化领域,规范校园环境文化模式,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体系。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的设计理念,在深刻挖掘、提炼、整合我校的内在精神、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将学校理念体系、制度体系、视觉识别系统、整体和局部的文化营造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确定校园环境文化体系的景观性、标志性、人文性、特色性、和谐性,充分体现“教育者的精心设计,受教育者的不知不觉”,弘扬优美、典雅、丰富的学校文化,着力塑造一个既秉承东方传统文化、又充满现代人文气息的平安、文明、和谐校园,做到净、绿、美、亮、畅,达到绿化到角落,美化到细节,课程化到品位,使每一寸土地都有管理的痕迹,每一处角落都有育人的功能。

(一)营造浓郁文化氛围,提升校园环境文化品位。

学校不仅仅是传承知识的场所,更肩负着育人的历史重任。在育人的诸多因素中环境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通过校园的绿化美化课程化,把学生置身于一个文化气息浓、文明程度高的氛围之中,使其耳濡目染地接受熏陶、受到鞭策。通过校园的绿化美化课程化,把奠基成功人生的办学目标进行展示渗透,使全校师生熟知学校理念,遵循行为常规,注重养成教育,提升内在素质。

(二)打造优雅校园环境,提升学校外部形象。

以绿化美化为基础,以建章立制为先导,以管理使用为保障,以考核评价为目的,师生互动,群策群力,把学校装扮得布局合理、色彩和谐、窗明几净、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用花园式的校园环境愉悦师生的身心,陶冶师生的情操,达到处处都是教育元素,时时都是教育时空的办学目标,努力把学校建设成规划科学、制度健全、文化氛围浓郁的安全文明和谐校园。

1、在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着力打造以物质文化为外壳、制度文化为支柱、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

2、以主题活动为目标,培植学校教育的团队文化、学习文化、教研文化。

3、以班级文化、外部形象文化为切入点,建立学校文化显性外形。

4、以校本教研为途径,以课堂为主阵地,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以美化、绿化、净化、亮化为载体,实现校园环境园林化;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实现教育质量优质化。

(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组:

组长:马文华

副组长:刘玉海

成员:中层领导、班主任

(二)职能职责

1、制定学校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方案,根据方案组织指导教师开展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工作。

2、检查班级教室文化、宿舍文化、教师办公室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记录评比通报。

(一)环境文化建设

1、绿化、美化工作

(1)由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小组做好学校“两图一书”(即现状图、规划平面图、规划说明书)工作。

(2)我校教学楼使用,由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小组做好整体规划,以实用、经济、美观为原则,以绿色植物造景、造型为主,做到点面结合。学校发动年级组、学科组、党员教师、团员教师、各班级力量进行绿化、美化,使校园成为全校师生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

①在学校大门口两侧,摆设两盆绿色植物。

②在学校正面栅栏内侧,种植花木。

③学生教学楼前种植丁香。

④教学楼上,适当摆放盆栽绿色植物。

(3)加强对绿化、美化工作的目标责任制管理。设专职花木管理人员,定期对全校花草、树木、绿篱进行修剪、除虫、施肥养护。

2、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1)教室、科室办公室、教师办公室、功能教室、活动室内部设施,由各处室人员规范管理,打扫保洁;学生全面做好校园卫生保洁工作。各个办公室安装空调。学校更换所有的门。

(2)对各功能室实行管理责任包干到人,做到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谁保洁,为师生工作和学习提供舒适的环境。进行检查评比。

(3)教室文化

静态文化

①布置好教室卫生角。要求:用具归类摆放整齐。

②清理学生课桌,做到统一、整齐、整洁。

③前黑板:摆放卫生用具和消防设施。设置“公告栏”,主要用于张贴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及班内各项工作安排和学校通知等内容。设立“读书角”,放置一些中学生读物和报纸、杂志等。可以自订、班订、教师提供、学生捐献等方式。

④后黑板:左边为习作园地,展示学生的书法和美术作品、优秀作业等,鼓励学生,增添班级文化气息;力求内容丰富,风格活泼,展示个性,每学期更换;上方为班级荣誉殿堂。右边:光荣榜。

⑤班级展示牌:班名。

⑥左右墙壁:班级组织、名言警句、个性天地等。

动态文化:

①上好每周的班会课。完成学校的要求,然后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安排班会主题。

②上好“阅读课”,养成读书习惯,多写读书笔记,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③每周利用一节自习课搞好两个活动,可以这样设计:单周是“炫出自我”才艺展示活动;双周是“读书会”活动。

④分组学习,互相促进,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⑤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文艺、美术等课外活动,活跃班级氛围,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⑥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4)教师办公室文化

①悬挂书画艺术作品一幅,摆放一盆绿色植物花卉。

②张贴能代表本组教师学科特点、鼓励性语言文字,内容自定。

③设置书报广角,摆放报纸、杂志、资料书籍,教师装订好的教学案。

④各种制度、资料文件张贴规范美观、张贴《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5)走廊文化

①在层楼设置安全警示语、文明礼貌语,提示学生上下楼梯轻声缓步,注意安全。

②在过道墙面张贴名人图片、名人语录、装帧书画作品。

③课本剧剧照和明星照。

(6)厕所文化

在厕所的外墙画关于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宣传画,写警示性标语,厕所内卫生有专人管理,定期定时清扫、冲刷,体现处处育人的理念。

3、校园亮化

校内、校园道路、公厕、教学楼、学生宿舍走道灯光设备及功能齐全,校园亮丽,窗明几净。

(二)宣传文化建设

1、宣传舆论

(1)制定有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富有个性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教育理念,在适当的位置展现。设计制作校旗、校徽、校卡。

①学校名称:宁江区实验中学

②校训:和谐超越。

③校风:文明、合作、求实、进取

④学风:博学、善思、勤奋、求真

⑤教风:敦学尚德、严教善导、求真务实、进取创新

⑦近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积极进行课程改革,认真贯彻民主教育、民主管理思想,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中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形成“民主和谐、质量优越、个性发展”的办学特色。

⑧办学目标:建和谐校园创一流校园塑名牌教师育合格人才

生态恢复规划生态恢复方案篇三

从日、韩低碳型生态城市探讨相关生态城规划实践(上)

来源:《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第2期

得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随着全球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的逐步升级以及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日渐重视,在解决全球温室化问题和扩大绿色经济带来新发展动力的角度上,生态城市成为世界各国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转变旧有发展模式、谋求城市新兴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在此背景下,欧美等国家率先提出了低碳生态城市概念,日本也于1993年开始陆续开展生态城市城镇规划(1997)及环境模范城市(2008)等规划项目。如今日本政府已取得了20个左右示范事业项目的经验技术,其中一部分规划项目仍在建设之中。采取与日本类似政策的韩国从2008年开始实施“低碳绿色增长战略”新国家政策议程,先后颁布实施了“国家能源基本规划”(2008-08)、绿色增长国家战略与五年规划(2009-07)、绿色城市城市规划制定方针(2009-09)以及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2010-01)等多个政策项目和方针条例。

1.1 日本环境模范城市的案例分析

1.1.1 发展概要

战略来对待。

2008年7月,日本政府分别在不同地区选定了在减少温室气体效果上具有显著成果的6个地方特色城市作为“环境模范城市”,将它们打造成“低碳绿色发展”的平台,并作为成功范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其中包括人口超过70万人的“大城市”横滨、九州,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地方中心城市”富山市、带广市,以及人口不到10万人的“小规模市县村”熊本县水保市、北海道下川町等。2009年1月又选定了东京市、塄市、饭田市、丰田市、祷原町、宫古岛市和千代田区等环境模范城市。同时,为了促进环境模范城市的波及效果最大化,还根据城市规模的不同整理出了低碳型环境模范城市的示范模型(表1)。具体目标包括3项:①生活方式、城市或交通从根本上进行转变;②国家选拔出在温室气体排放得到大幅度减少的城市,并促使这些城市发展目标的实现;③促使市民和地区企业共同参与,激发地区全体共同实现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环境模范城市计划旨在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社会形成,实现以城市为主体的生活方式转变,提出了3方面的指导性发展理念:城市转型发展、能源综合利用和资源有效开发:①“城市转型发展”提倡发展紧凑城市,重塑城市形态,建设适宜步行生活的城市,应对城市蔓延和空心化;转变交通体系,合理发展大运量、节能的交通工具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推广使用环保型汽车,应对由于私人汽车过度使用而导致的城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和化石能源消耗;改革住宅建设,大力推广200年住宅(永久优质住宅)和能源节约型住宅;②“能源综合利用”鼓励普及可再生能源,有效使用未利用能源;③“资源有效开发”要求大力保护森林资源,资源的利用实现动态平衡(王纯彬,潘瑜,2010)。

1.1.2 典型案例

(1)富山市

拥有人口约42万人、总面积1242km的富山市由于曾经人口增加和机动车大众化等原因,导致市区产生无序蔓延、中心市区空洞化、大规模商业设施郊外选址和公共设施开支扩大等一系列问题。自2008年被选为环境模范城市以来,为了实现到2030年、2050年与2005年相比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减少30%、50%的预期目标,富山市制定实施了《富山市环境模范城市行动计划》(2009.3),在可再生能源利用、市民意识变革、居住需求变化、交通体系整顿和紧凑城市实现等相关方面提出了具体发展政策(表2),并在促进紧凑城市实现方面提出了“加强以铁路为主的公共交通的活性化,在公共交通沿线集中布置居住、商业、文化等主要功能,构建以公共交通为轴线进行据点中心开发的紧凑城市”的基本方针。

划课,2008)。

区生活据点。

实现紧凑城市的关键就是以主要公共交通为轴线、以车站站点为中心来设定步行圈,诱导商业、居住、文化、娱乐等多样化功能和生活设施集中布置到火车站和公交干线沿线的站点周边生活据点,强化所有轨道、运行频率较高的公交路线、地区生活据点等与市中心连接的公交路线的灵活衔接,从而提高市民利用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图2)。这种结合lrt网络的步行城市生活空间的创建,旨在促进过于依赖汽车的生活方式的转变,推动以公共交通为中心的精小型城市目标、温室气体最少化排放的可持续性城市结构的实现。

此外,在公园绿地的整顿方面,富山市提出的基本方针主要包括3点:①每个地区生活圈都布置一个绿色据点;②表现多样化绿色功能的公园绿地的适当布置;③创建绿色贯穿的市区,包括除了公园以外的街道树、公共设施和住宅区的绿化等。

(2)带广市

2了这个目标的达成,《带广市环境模范都市行动计划》主要提出了五大发展政策及建设公共交通中心型紧凑城市的未来城市空间构想(表3)。

市计划课,2003)(图3)。

按照这个未来城市空间构想,带广市将城市空间结构分别从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和公园绿地等3个方面着手制定基本规划方针和发展战略。

a土地利用:在市中心加强交通节点周边商业、业务、娱乐、文化和医疗功能的集聚,在贯通市中心的轴线街道周边强化土地高度利用和新功能的植入。在公交主干线道路沿线设置地区生活据点,调整地区居民生活空间的适当规模,合理布置生活便利设施的选址。重视密度的层次化设定管理,在市中心布置高密度的中高层住宅,距离市中心越远,逐渐转变成中等密度的中低层住宅区,直至低密度的低层住宅区。

b道路交通:重视道路体系的等级构成,确保各级道路的交通通畅及土地利用的诱导,设定城市主要交通轴和生活据点连接轴,加强连接市中心与地区生活据点之间的公交轴线的有机衔接,改善步行、自行车道路及停车空间的便利性。

地轴与公园绿地、街道树的绿地网络。

1.1.3案例分析

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为第一批地方中小型环境模范城市,富山市和带广市都通过tod开发概念推动活用公共交通的据点集约型、多核心层次化连接型城市空间结构的实现,还分别从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和公园绿地3个方面提出基本方针和整顿方针,从而切实有效地推动紧凑型城市规划建设的进行。同时,还在地区资源和新/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市民节能环保意识和生活方式转变、环境共生型节能住宅建设等各个方面制定了发展政策。

1.2 韩国低碳绿色城市的案例分析

1.2.1 发展概要

针对当今气候变化形势,韩国通过一系列绿色城市关联政策来逐渐发展低碳绿色城市开发模型,其中包括环境部2007年的生态城市、2009年的绿色村庄,以及绿色增长委员会的共生城市和国土海洋部的低碳绿色城市等。

韩国国土海洋部于2009年6月指出,将来需要建设具有新能源活用和导入分散型雨水管理系统的低碳能源节约型新城,同年7月制定实施了《创建低碳绿色城市的城市规划制定方针》,以实现公共交通主导型、紧凑型空间结构为目标,另附上公共交通中心型空间结构的示意图(图4)来明示低碳绿色城市的具体结构形态。并且,强调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应遵循下列6种基础原则:①商业,居住、业务和公园等功能布置在步行距离范围内;②构建与地区各种功能直接联系的步行亲和性道路空间环境;③多样化的住宅形态和居住密度等的混合规划;④保全敏感的环境区域和良好的开发空间;⑤形成以邻里活动为重点的公共空间;⑥将现有邻里地区与公共交通相连接来推动开发进行(韩国国土海洋部,2009)。

2010年1月13日制定的《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赋予低碳绿色城市概念具体定义:“低碳”是通过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增加生态能源的使用和普及,扩大绿色技术的深入及整合碳汇要素,将温室气体降低到适当水准以下;“绿色城市”是具有整合的紧凑型城市空间构成、混合土地利用、以公共交通为中心的交通体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活性化、水/资源循环构造以及最大程度降低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出量等绿色增长要素的城市。

1.2.2 典型案例

略来进行(徐民浩,等,2011)。

(1)东滩2期新城

为了实现低碳型生态城市目标,华城东滩2期新城遵循职住近邻、公交导向开发tod和亲环境土地利用等新城市主义规划理念,首先对城市空间结构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了构想:①周边地区和功能联系:设置南北轴和东西轴两条干线道路的交通体系,构建连接城市内部生活圈的循环网络;②设定综合型广域cbd和车站圈特定地区:在南北轴的广域铁路上布置车站圈中心功能,设置广域cbd和中心据点;③生活圈相互联系:为了形成以tod概念的生活圈创建与车站圈相连接的社区廊道,在循环主干道路据点上设置基础生活圈中心。

然后,为使以新型公共交通中心的循环型城市空间结构能够实现,分别从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和公园绿地3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划构想。

a土地利用:促进紧凑型城市的实现,在广域城市中心进行中心功能的混合化和立体化,为谋求城市自足功能和社会性的融合进行多样化住宅建设,以车站圈为中心的城市功能复合开发,从而提高城市居民出行的可达性和效率性。

b道路交通:在循环路线上导入新型交通工具,在公共交通轴沿线上的车站节点处布置各种复合换乘中心,构建以社区廊道为中心的人车共存生活街道、连接城市全体的步行道路网络,以及与新交通站点相连的自行车道路。

园。

(2)检丹新城

距离首尔中心和仁川机场20km处的检丹新城为了实现以新城市主义规划理念为导向的“亲环境公共交通中心城市”建设日标,致力推动日前以机动交通为中心的空间规划模式转变,以城市铁路换乘站点和步行圈为中心,布置商业、业务、居住等功能集聚的中心据点,构建与中心据点相连接的步行/自行车道路网络的公共交通中心型城市空间。

检丹新城在构筑具有高度通行性的道路体系的同时,尽量将过境交通和内部交通分离开来,按照道路的功能和特征将主干路和循环型次干路进行等级性划分,并全力构建确保步行专用道路和自行车道路等使用便利性和环保节能的绿色智能交通体系。

念的公园绿地体系。

1.2.3 案例分析

用方案。

1.3 日本和韩国的低碳型生态城市规划要素的归纳与适用

1.3.1 日本和韩国的低碳型生态城市规划要素

低碳型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要素主要可以归纳出6种共同要素,即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公园绿地、水环境、能源利用和资源循环等。通过这6种基本要素将日本和韩国的政策方针和规划事例的对应内容分类整理,便可归纳出两国低碳生态城市的主要规划要素(表5)。

1.3.2 规划要素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

在前面提到的低碳生态城市六种规划要素中,与城市空间结构有直接关联是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和公园绿地等3项。而其它3种规划要素属于进行城市管理规划或者单体建筑设施规划需要反映的项目。从先后关系来看,城市规划时应当首先进行将来城市空间构想,然后才展开城市基本规划和管理规划。再从重要度方面来看,只有将城市规划的首要阶段城市空间构想做好,才能为接下来的总体规划制定打好基础。并且,在日本的“城市规划运用方针”(2003-11)和“环境示范城市选拔纲要”(2008-04)以及韩国的“低碳绿色城市城市规划制定方针”(2009-07)中,城市空间结构都被列为城市规划中最受重视的项目。于是,笔者只把与城市空间结构有关3种规划要素作为主要参照标准进行分析研究。

从表5可知,日本和韩国的低碳型生态城市都谋求构建tod开发模式为导向的公共交通中心型紧凑城市空间。如果将日本和韩国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要素之中与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体系,道路交通体系,绿地生态体系)相关的规划要素进行归纳整理,便可以得出日本和韩国的低碳城市的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意象。

(1)在空间结构和城市形态上

开发地区的效果。

(2)土地利用体系

中小城市主要遵循城市中心多核化设定的规划理念,进行层次化中心配置,设定从城市中心到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地区生活据点,强化中心商业设施的集聚性和连续性,在公交沿线上和交通节点步行圈集中布置居住、商业、业务、公共设施、公园等主要功能,谋求功能复合型土地利用规划。在居住密度构成方面,整体上进行中高等密度开发,但包括高、中、低等富有层次性的密度规划管理。城市中心周边以中高密度为主,距离城市中心越远密度也随之降低,到郊区部分进行低密度开发(考虑城市天际线和通风廊道)。

(3)道路交通体系

交通规划应与土地利用规划相互结合,在公共交通节点采用tod开发模式,构建抑制机动交通、以公共交通为中心的绿色交通体系,建立以轨道交通与lrt/brt路线为骨骼的市区公交系统,通过公交轴线将市中心与地区据点有机连接,形成道路体系的等级构成,加强步行·自行车道路网络与公共交通之间的连接,强化步行道路与主要目的地之间的连接,创建通过步行便可以满足日常需求的生活环境空间。

(4)公园绿地体系

2.1 我国低碳生态城市的案例分析一中新天津生态城

中新天津生态城位于在中国东部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京津城市发展轴的北侧、天津滨海新区内海滨休闲旅游区内,总面积约30km2.2020年生态城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35万人左右,同时能够容纳外部就业人口6万人和内部暂住性消费人口3万人(图5)。

念鼓励市民更多地利用公共交通。

为减少市民机动车出行的日常需求,生态城设置了多层次的“社区中心”(生态细胞、生态社区和生态片区)的嵌套系统(图6)。生态细胞是可容纳8000人的400m×400m的基层居民社区,其社区中心服务半径200-300m。每四个生态细胞集合组成一个约30000人的生态居民社区,其社区中心服务半径约400-500m。综合片区由4-5个居住社区组成,片区中心服务半径为800m,而4个片区构成了生态城。这种结构符合当前最科学的“生成整体论”的哲学思想,即每一个构成系统整体的局部都包含了整体的特性,局部是整体的表现。

处。

2.1.1 城市中心配置

同一级别的中心点往往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只有在一个中心点交易区域之外才能形成另外一个中心。然而,如果两个同级别中心点的交易区域部分重合(即一些顾客可以选择两个不同方向的商业中心点购物),相同的商业设施不仅要在同一个中心点上竞争,还要扩大到其它中心点,商业竞争强度必然将急剧加大。北部片区中心和中心区2商业面积几乎相同,间隔距离也太近,这就造成处于相同区位的两个中心商业的交易区域重叠,相互之间的商业竞争自然会牵制彼此的发展活力。久而久之,它们要么都会因为商业规模限制而无法容纳更高等级的生活需求,迫使居民更加愿意选择外部出行购物,从而导致两个中心的同时衰退;要么随着一个中心点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大大增强,势力范围急速扩张,直至成为一个更大规模的中心,而另一个中心点却因难以发展而逐渐衰退。

2.1.2混合用地布置

办公设施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2.1.3密度控制管理

天津生态城现有规划虽然强调满足公共交通的高密度开发,但只是在城市整体上对总密度做出了统一标准,却没有像带广市和韩国生态城市那样注重密度的层次性设定,这种结构布局对于城市天际线和通风廊道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

2.1.4步行社区空间

利。

2.1.5综合公交系统

天津生态城轻轨交通lrt具有速度快、运输量大、舒适性强等许多优点,是能够实现环境可持续性和减少财政支出的解决方案。但是,现在规划的lrt路线上单独lrt交通工具不利于中心轻轨交通廊道沿线地区的活力和魅力提高,也不利于公交系统的持续性运行,并且对于lrt站点步行圈之外的居民来说,到达公交站点的距离大于步行尺度,步行便利性自然是大打折扣的,这必然会引发更多的小汽车出行。

2.2.1 土地利用体系

(1)城市中心配置

为、购物地点的选择。

(邹永军,丁红,2005)。

由此可见,处于靠近北部片区中心位置的片区中心的商业规模应当得到增加,促使其内部大型高级商业比例和交易区域都得到扩大,以至于达到其作为次中心所应具备的多样化功能设施服务水平,有利于减少居民乘坐机动车辆的外部出行,达到强化片区中心活性化的效果。同时,还应当让中心区2担当起北部片区邻里中心的角色,适当减少其商业规模,达到能够满足站点来往乘客和周边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程度就足够了。只有这样对城市中心进行层次性配置,才能正常发挥各级中心在各种功能适当配备和自身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角色作用,从而维持和促进各级商业中心的稳定和繁荣。

(2)混合用地布置

日本和韩国的生态城典型案例都采用tod开发概念在公交站点周边进行混合用途开发,以此来激发公交站点周边中心商业的活力。混合用途开发除了能够满足居住、工作和娱乐消遣等各方面生活需求外,llewelyn-davies指出了城市混合用途开发的其它优点:“更便捷的设施使用,上下班拥挤程度最小化,更多的社会交往机会,更高效的能源利用,对建筑与空间更有效的利用,对生活方式、地点和建筑类型更多的消费选择,更好的城市活力与街道生活等”(llewelyn davies,2000)。混合用途开发的理想点在于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城市中心区的活力与魅力、增加住宅的选择机会,同时也有利于交通的持续发展等方面。

利用的可能性和出行频率的提高。

(3)密度分区管理

从案例分析可知,日本带广市和韩国低碳生态城市都提出了城市居住密度的层次性设定管理,这样的空间结构不仅有利于创建多样化的建筑高度和空间布局的城市天际线(skyline),还有利于城市通风廊道的形成,能够改善片区微气候和大气循环,有效缓解城市中心的热岛效应。并且,韩国学者通过对外国生态城市的规划要素的总结分析,将韩国公共交通中心型空间结构示意图(图4)进行补充和完善,最终创建出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的绿色tod城市空间模型(图7)。

由此可见,天津生态城片区单元应在lrt站点周边进行层次性的密度分区管理,可以划分为3级密度分区,并将城市密度与功能配置相互结合进行规划设计。

8、图9)。

业为主的功能复合开发。

迹的效果。

2.2.2 道路交通体系

(1)步行社区空间

成功的生态城市规划取决于是否能够促进社区内部非机动交通连接性的提升。良好的生态城市规划能够鼓励人们利用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最大程度强化慢行道路连接性的提升,最终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步行式社区空间。而若想使社区步行的优先性和可达性得到强化,街区规模的界定成为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在构建步行优先的生态城市方面,公交为导向开发tod理念的创始人彼得·卡尔索普主张建设由方格化道路覆盖的小尺度街区,因为小尺度街区与大街区相比,具有提高街道活力和渗透性、视觉性效果和可识别性等许多优点。

功能(尤纳斯·颜伯格,丁利,2009)。

间的稳定性和适应力。

(2)综合公交系统

针对老龄化社会的一系列城市问题,日本和韩国的生态城市规划都将焦点集中到改善公共交通系统来提高公交手段便利性等课题上。如今我国也像日本和韩国一样正在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今后老龄化形势会更加严峻,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6.7%,年均净增老年人口800多万人,超过新增人口数量。于是,现在的城市规划设计应当将老龄化社会的应对措施纳入到规划考虑范畴。考虑到老年人自家车驾驶不便和移动距离短等特点,除了尽可能在步行可达范围内提供多样化生活服务设施之外,还要进行如何改善公交体系才能更加为老年人提供出行便利性的研究和探讨。

在交通领域存在着一种“路径依赖”理论:即人们一旦习惯了机动交通出行方式,就很难转而选择身边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再者,考虑到老龄化的社会特征,提高公交系统的便利性和可达性将成为今后城市规划的重要课题,而天津生态城现在的lrt路线布置存在一些乘坐不便、运行频率低等问题,需要其它公共交通方式来弥补这些缺陷,而快速公交brt(bus rapid transit)则能够成为lrt的有力补充。

其实,lrt和brt彼此是相辅相成的。从系统特性方面来看,lrt虽然平均运行速率较快且运载量较大,但就运行频率而言却无法与brt相媲美。brt调度成本较低,通常能以富有弹性和频率较高的班次服务来弥补自身运载量少的缺点,最重要是的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满足各个地区的运输要求。并且,通过具有优先性的专用道路设计,以及灵活而富有弹性的班次调度管理,brt还能将步行圈之外的居民区以及其它乘客集散地相连接,形成兼具弹性与效率的公共交通系统。

从日本和韩国的低碳型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来看,未来的城市空间规划目标都是旨在构建遵循tod开发理念的公共交通主导型多中心紧凑城市空间结构,这与其它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政策发展方向是一致的。然而,中国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尚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城市相关的理论基础、方法体系、规划设计原理、政策体系以及相关的建设技术和实践经验。借此,希望能够促进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从而通过可持续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来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成功转型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北海道建设部城市规划局都市计划课.带广市综合都市交通体系调查[eb/ol].2008.(hokkaido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town development station city planning o integrated urban trans-portation system survey[eb/ol].2008.)

52.)

3.(luan ations for chinaffon,low-carbon ecocity of japan and korea[c]//conference on urban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2011:3.)

[6] 韩国国土海洋部.创建低碳绿色城市的城市规划制定方针[r].2009-08.(mltm ofsouth korea.[7] matthew carmona, places-urban spaces[m].康泓彬,等,译.韩国首尔:大家出版社,2009:157,160.(carmona places-urban spaces[m].kang hong-bin,seoul korea,et al, publishers.2009:157,160.)

地域开发学会志,2010,22(1):17-52.(park jong chul,kim jeong planning measurements in pursuit of a low-carbon green city[j].korea seoul: the korea reg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2010,22(1):17-52.)

[10]孙萍.日本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j].中国市场,2011(52):113-114.(sun ence and enligh cenment of japaneselow-carbon economy[j].china market,2011(52):113-114.)

[11]徐民浩,等,实现绿色城市的公共交通廊道的构建方案[r].韩国安阳市:国土研究院,2011:28.(seo min ng of the transit-oriented corridor towards green city development[r].anyang city korea,korea research institute for human settlements,2011:28.)

25.)

[13]富山市地域公共交通综合连接计划[r].富山市,2011-03:35.(toyama region public transportation comprehensive plan[r].toyama,2011-03:35.)

[15]徐轩轩,胡斌.混合:城市街区的多元化营造[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24):75-78.(xu xuanxuan,:the creation of spanersification in city blocks[j].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0(24):75-78.)

[16]邹永军,丁红.城市商业的空间结构[j].商业研究,2005(313):49-51.(zou yongjun,ding is of city commercial spatial structure[j].commercial research,2005(313): 49-51.)

生态恢复规划生态恢复方案篇四

;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国家对于森林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针对森林系统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极大促进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及生态平衡的有序推进。本文以此为视角,分析了更新造林技术确保生态平衡的内涵和意义,阐述了现阶段适林规划设计的现状及不足,最后就采伐更新造林规划与生态恢复的协调融合路径进行了深入细化的研究,旨在促进合理采伐林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助推现代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采伐;更新造林;规划;生态恢复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林业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我国林业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森林采伐造林规划日趋合理,生态环境破坏现象越来越少。然而我国幅员辽阔,森林资源总量依然不足,尤其是部分地区依然存在过度开采森林资源的现象。在全新历史时期,应该做好营林生产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增加森林覆盖率,做好造林技术的宣传和开发工作,使生态环境系统能更好地恢复,以此加速林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 采伐更新造林技术的内涵

社会对林业资源的需求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往林业资源过度开发所造成了危害日益暴露,不仅造成生态环境的受到侵害,而且间接引发的土壤沙漠化、水土流失现象令国人触目惊心。营林造林工作开展实施以来,国家对此项工作极为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然而造林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联动,并号召居民有效行动起来,切实做好植树造林工作,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应用采伐更新造林技术创新,既是应对生态危机的必由之路,又是丰富林业项目缓解农民就业压力的支撑保障,进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并从源头上解决制约林业经济发展的痼疾。

二、 目前造林规划设计现状分析

1.与市场环境适应性不足

在营林生产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缺乏对市场环境的调研,综合素质较低,造成树木资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浪费。与此同时树木数量与质量并不协调,与市場经济发展相背离,栽培意识和理念不够成熟,导致供应和需求关系出现紊乱。尤其是形式化的树木种植过程缺乏相关操作规范的约束和管控,造成单一品种树木后期生长较为滞后。

2.林木建设基地与生态环境缺乏系统性关联

由于林区采伐更新造林前期规划调研工作不够细化和深入,树种选取并未完全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为此树木的质量差强人意。此外播种育苗的方法优势显著,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地区的苗木培育基地并未实施科学化管理,造林工作与气候条件脱节,树木成活率较低,难以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

3.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通过对现有的造林技术分析发现,造林活动存在以偏概全的情况,过度依赖土壤条件判断,无法改善生态平衡,植树造林质量受到不小的影响。此外土壤判断偏失化严重,导致种植效果较差,林业资源合理应用受限。

三、完善采伐更新造林规划促进生态恢复的路径

1.森林采伐更新造林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采伐更新造林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综合考虑森林布局,合理配置数量,有效的调节森林资源,按照生态性树木进行划分,认真落实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策略,在保存原有森林资源的前提下,注重生态资源使用率和综合环境效益,对现有采伐更新造林方式进行全面的完善,突出选择树木的类别,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加快造林的区域、速度和质量,在规划原则的保障下,确保采伐更新造林能够快速恢复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2.抓好种苗生产工作

林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提升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利用创新奖励制度激发造林工作的科技含量,同时摆正思想,树立环境保护的理念,采取多种优化措施抓好种苗生产工作,通过有效培训推广良种林木的栽培。此外鼓励林业工程建设,避免环保与经济之间的矛盾,加强选育与质量监管的技术攻关,最大限度地完善基础工程,依托造林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机制助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良性发展。

3.优化营林造林工作方式

通过互联网+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结合科学集约经营方式,在每一分土地的规划上都要厉行节约,积极开展林下利用,有效结合稀缺的土地资源,针对营林造林采取机械化手段,提升规划设计的科技含量,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建设生态示范林,理清种植与采伐之间的关系,利用机械割草、机械整地等新型种植技术,实现林木协调性管理科技经营标准的稳步提升。

4.加强营林造林宣传监督工作

林业管理部门要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落实监督机制的监督职能,加强落实宣传工作,合理调整种植面积,做好生态林和经济林规划的比例划分,切实强化质量管理工作,借助多元化宣传手段做好营林造林工作的普及。按照分类经营的基本思维,合理划分林木类型,利用绩效挂钩考核完善工作流程,确保森林生态平衡工作有序推进。

总之,在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时,应与当前社会发展情况保持一致,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科学实施造林规划设计,选择更好的采伐方式,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做好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利用现代化的造林技术,加快生态系统的重建和监督机制的完善,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并加快生态系统的平衡重建。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吉林市船营区国有林总场,吉林 吉林 132000)

相关热词搜索:;

生态恢复规划生态恢复方案篇五

编制大纲(试行)

编制《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8号)和《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意见的批复》(国函[2006]52号)精神,促进我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保障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有序进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指导和规范煤炭企业方案编制工作,制定《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编制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大纲适用于山西省境内从事煤炭开采及其它矿业开采的企业。

一、总则

1、编制依据

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国家部、委的行政法规、条令、条例、规章。

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及相关煤炭、国土、林业、水利等行业规划。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相关技术政策、技术标准。

其它有关文件(包括企业环境影响评价、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环保专项设计、水土保持方案等)

2、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编制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的指导思想:

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意见的批复》和《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注重现场调查,查阅技术资料,核实相关数据,进行科学归纳分析;科学设定指标体系,按阶段明确主要恢复治理任务,按时期排定重点工程;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生态环境破坏少、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建设生态良好的矿区环境。

煤炭企业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要定期制定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并组织进行实施,要定期进行评估,并不断进行修改完善;要以煤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形式,建立企业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补偿长效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控制煤炭生产中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并逐步解决历史存留的生态环境问题,把煤炭企业建设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企业。

(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 根据煤矿企业生产情况,对新建矿井,应突出预防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内容;对生产历史长的矿井及改扩建、资源整合矿井,突出现有问题的解决方案,分清轻、重、缓、急和优先顺序,逐步对煤矿影响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3)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有机统一”的原则

2 施工的装备和水平的实际,使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又要考虑国家政策调整,相关标准提高,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因素,使方案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4)坚持“规划协调”的原则

方案制定中标准的设定,方案中生态保护、恢复治理等重点工程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规划及其它规划相衔接,并统筹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有关规划的协调性。

3、方案编制时限

方案以编制前一年为基准年。目前,以2008年为基准年,近期2009~2010年,中远期2011~2015年。原则上五年为一个编制和实施期,并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期限相一致。

方案应依据国家相关的政策要求适时进行修订。

4、确定方案涵盖范围

方案应涵盖煤矿开采区及其矿业活动影响区。对被整合矿井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应一并纳入方案处置。

5、初步现状调查、收集资料

3 资源、湿地及物种资源的破坏情况;煤炭运输、工业场地“三废”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情况;因采煤引起的其它环境等问题。

在初步调查、收集资料基础上,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现状,科学综合分析本企业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依据国家的政策和相关技术标准,设定总目标及阶段性目标,并设定所应达到分项的技术指标要求。

6、确定技术路线,编制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 确定技术路线与工作方案。

对于生产矿井,应加大现场踏勘、勘测工作,建议用万分之一地形图进行现场实际调绘,摸清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具体情况。之后,结合矿区实际及经费情况,区分项目的轻、重、缓、急,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的优先顺序,进行年度资金安排。

二、方案基本内容

方案成果包括文本和相关附图。

文本要求重点突出、文字简练、层次清楚,具有可操作性。基本内容包括:

(1)总论

说明任务的由来、编制依据、指导思想、遵循的原则、方案涵盖范围、执行时限、技术路线等。

4(2)区域概况 主要内容包括: ① 区域自然条件

企业位置、井田范围及交通状况;矿区气象、气候;地表水、地下水等。

②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② 项目基本组成,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及环保工程等;

③ 生产现状,包括总图布置、开采工艺、开拓布置等; 基本图件:总平面布置图、开拓平面图、井上下对照图(4)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状况调查及规划期生态破坏预测分析 定量分析煤炭开采生态破坏类型、程度、范围等。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明确本企业导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煤炭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包括矿井排水)及其环境污染状况;掌握目前采煤生态环境破坏的控制、恢复治理重建情况,了解其综合利用及恢复重建水平。

基本内容: ① 生态破坏

5 针对煤炭企业生产特点,分区说明生态破坏情况(新建企业,根据环评预测结果说明方案实施期内生态破坏情况)。

e、结合区域生态状况,说明企业生产造成的主要生态问题,以及需要优先解决的生态问题。

② 环境污染

a、调查企业目前环保装备水平、运行状况、是否满足现行环保要求等;

b、根据调查结果,说明企业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需要优先解决的污染问题。

③ 规划期生态破坏预测分析

结合煤矿开拓布局、采掘规划或计划,采用科学方法,对采煤在规划期内不同年份造成的生态破坏进行预测分析。

基本图件:

生态环境现状图,图中应注明项目位置、井田境界、主要道路、主要水系、河流与湖泊、土地利用、植被、水土流失情况等信息。

6 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政策,确定企业综合整治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分期目标)及其指标体系,可参照山西省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规划,结合企业实际合理增、减有关指标。

根据现状调查及有关预测结果,结合综合整治目标、指标,明确各时期主要任务。

(7)治理工程及投资估算 基本内容:

按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状况调查情况,分轻重缓急设置工程内容。明确工程范围、建设内容、施工方法、施工工程量、施工质量要求、施工工期与进度以及投资概算。说明建设目的及预期达到的效果。附恢复治理工程总表。

基本图件:

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总体布局图。图中应包括方案中综合整治工程的主要信息;综合整治方案中各项工程的配套专业图件。

(8)方案实施效益分析与评价

明确年度经费来源及数量。对项目预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9)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7 a:各分项要求的附图

分项要求的附图图件比例尺一般应为1/10000—1/50000

山西省环保厅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十一日

生态恢复规划生态恢复方案篇六

摘要:本论文概述生态城市的定义、特点,着重阐述生态城市的规划理论。

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

1.1研究背景

21世纪的历史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历史。在整个 20 世纪,世界的城市化率不高于 13%,而到了 2000 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 50%,且仍有强劲的增长势头。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巨大的效益、推动社会的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引发了环境污染、住房短缺、交通拥挤、生态破坏、资源的过度枯竭等城市病的出现。一些世纪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警告: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及其所带来的问题是 21 世纪世界各国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我国的城市化近年来同样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大量的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迅速膨胀,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但悲哀的是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走了西方的老路,我们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这是我们为经济发展付出的高昂的、沉重的代价。于是中国人开始寻求一条新的道路,积极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观正在形成。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城市,逐步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理论体系。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而且实现了同代以及代际之间的公平,另外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得整个社会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

2.1 定义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不断深化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生态城市不仅体现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人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意愿。

然的物质和生活方式”。

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可是这一概念过于理想化,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这种定义增加了生态城市的可操作性。

体,互惠共生。

2.2 特点

2.2.1和谐性

一个充满绿色、充满生机、充满关心和爱心的人居环境。

2.2.2高效性

能,各得其所,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

2.2.3持续性

满足现代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城市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2.2.4整体性或系统性

系统。各子系统在“生态城市”这个大系统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均衡发展。

2.2.5区域性

导人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

3.1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内涵

4.1 基本概念

协调发展、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4.2 基本原则

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区系保护、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2)生态基础设施,即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3)居民的生活标准;(4)文化历史的保护;(5)

题、经济发展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4.3 一般程序

术)设计了生态城市的规划编制基本程序。

4.4平台

不可企及、尽善尽美的理想意境,而是一个逐步逼近、可望可及的具体目标。所以我认为,今天的生态蓝图,明天定会兑现。

参考文献:赵运林、周东升 编著。城市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26619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