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篇一
史铁生双腿瘫痪时,他摇着轮椅走向那个苍凉又有着无限生机的地坛。
于是地坛,不仅仅再是一个地方,一个坐标,更是史铁生内心寻找安宁的地方。
在地坛里遇见的那对兄妹,却是他内心感触最深的。于是他开始思考人的一生要怎样才美好才完美,人的一生要怎样才幸运。但他最终却也领悟了。没有丑陋是凸显不出美丽的美好的,没有残缺的人是不会有人为自己健康的身体而感到珍惜,若世间的一切都如此美好,是乏味的是无趣的。
至于“好运计划”史铁生认为出生在一个的中等知识分子家庭才是最完美的,人的一生也是需要苦难才会完美的。如若一出生便是“人生赢家”,这便意味着他也许一生顺畅,也许路上多了未曾经历过一丝一毫的挫折,挫折有时是打磨我们心境的,若未经历过挫折是无法打磨成一个完美的人格,这样的人内心必是有着些许浮躁的面对挫折,唯有战胜它才可以成为真正的“人生赢家”,成为一个拥有完美人格的人。
史铁生双腿瘫痪时,长时间苦闷,唯有前往地坛才可以让他安宁下来。但有一个身影却是时常伴随着他,这就是他的母亲。担忧他出去时风险,但却更忧心他内心的烦闷。我猜想这样一位母亲,也许更清楚地坛是怎样的一个存在,不仅仅是它的地理位置,它的布局以及她对她儿子的意义。于是备受煎熬的母亲只是望着他的儿子走向地坛,甚至恨不以身代受他的苦楚,儿子内心的苦闷在母亲身上便是双倍的'。
有多少母亲便是如这样一位母亲一般,爱自己的孩子胜过她自己,即使孩子有时候并不希望这样的关爱,甚至忍不住向包容着自己的母亲发脾气。于是唠叨,过分关爱甚至成为了她们的代名词。史铁生在双腿瘫痪之时,母亲对他的一切关爱也是支持他继续生活下去的支柱。甚至母亲匆忙离去也成了他的遗憾。又有多少人,在父母健在时倔强,不认输,不愿意承认自己心智以及行事风格的不成熟。于是为了向父母证明自己已成熟,便屡次向自己的父母“抬杠”。还有在遭遇了不幸之后,沉论在自己的世界里,却不曾从自己的世界里抬起头来看看,看看身边,看看父母憔悴的面庞,看看身边的亲朋好友,在看看自己的模样。你不幸,但却更是身边关爱你的人都不幸,你悲痛他们却更是悲痛,不仅仅是为了你的不幸,更是为了你的颓唐。
不幸降临在你身上是不幸,但幸运的是有如此多的人陪伴着你,有无数的人怀着善意向你微笑,让你明白生命的美好。正如史铁生在医院时遇到的护士长和王护社的人,她们为他而惋惜,陪伴他十几年如一日,甚至指导他在书里找到一条明媚的道路。
人甚至遭遇不幸,但只要心怀希望,向往光明便可获得美满。正如文中跑了十年才被教练注意到的长跑者,十年才如愿登上报纸跑出名堂,这甚至已成了他的执念。也许就最后的成功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也许我们在追逐的过程中,一开始也许只是为了终点,但是在途中我们会明白,我们会遇见最完美的自己,会成长,会开始欣赏途中的美景,终点不再是仅仅只是一个终点,是追逐途中的某一个中转站,我们终会再次起航走向那条不知名的远方。
在最后的想念地坛里,史铁生写道地坛不再,地坛在心上。他终是明白,也是看淡了地坛陪伴他十数年,他也稍微释怀,放过自己。人过于执着于一件事,到最后往往也成了一个执念。史铁生拥有健康的身体,为此刘易斯成了他心中最完美的人,他渴望,羡慕却也难免有些许嫉妒。但在时光的洗礼下他成熟了,也是释怀了,于是地坛不再那么需要,但地坛仍在他心上。
愿我们都能在时光中追逐着一件事,不必过于执着,关心身边关爱着自己的人,心怀希望,向往光明,无愧于已,带着别人的关怀,背着行囊轻松上阵,走过一站又一站的中转站,去走向属于自己光明的未来。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篇二
史铁生是一位残疾作家正当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命运却让他受到了最沉重的打击--一他失去了双腿。这会是一种多么难言的痛苦啊又会有一种多么哀伤的心情直到他学会了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让真情在笔尖流露。于是便有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了《奶奶的星星》有了《合欢树》有了《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表达的感情是痛苦的复杂的。深沉的。作者讲述在双腿残废之初自己的悲痛欲绝心绪的荒芜冷落前途的暗淡渺茫以至于自己一次又一次在死亡边缘徘徊偶然走进了那个与自己同样荒芜冷落的园子--一地坛。这座古园映照了作者的生活也记载了他深深的车辙它可以理解作者的心情可以感受作者的悲痛因此它向他展示了石门中的落日寂静却安详高歌的两燕苍凉却张扬着生命的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似乎讲述着青春的童话还有飘摇的落叶清纯的草木坦荡的荒藤浮夸的琉璃和似一朵小雾停在半空的蜂地空屋似的蝉蜕。窸窸窣窣生长的响动。地坛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在地坛他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地坛留住了作者留住了一个用感情写字的作家。作者常说:这古国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作者深爱着地坛他更深爱着自己的母亲。
作者表达的对母亲的爱是深重而沉痛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因为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的儿子惟一的几子尽管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可事实终究是无法改变的。于是她就默默的忍受着。用母亲无私的爱包容儿子包容儿子的命运;于是她只有一天一天的熬过去一天一天的祷告:"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于是她只能漫长的等待。她疼爱儿子并且理解儿子她知道儿子需要一点时间独处需要这个过程。然而她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等待母亲只能漫长的等待……母亲不知道她的儿子是多么想让她一超分享自己的快乐儿子忧郁的心中重新闪现出了快乐的影子要是母亲看到她该多么高兴啊。儿子第一次这样为母亲想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母亲的去世终究让他明白了: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我想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总会遇到几件让自己感到不幸的事情,可是每个人对于“不幸”的理解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失业了,这便是人生的一大不幸,而有些人却完全觉得这不算什么。本文的作者史铁生命运把他逼上了绝境,双腿落下了残疾,以后可能再也不能站立起来了,可能每个人遇到这样的境遇都会感到悲观绝望吧!特别是家人都需要自己照顾和养活的时候,发现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反倒还要家人照顾自己,这时的心里想必会很不是滋味。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不止一次的追问到“一个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当一个人在面临绝境时,是否还有活着的意义?当一个人看不到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之时,到底还有没有必要活着?我想作者曾经在地坛这个地方对“生与死”这个问题思索了很长的时间。在地坛经常出现的那个小女孩,从远处看,我们只会看到她的可爱和美丽,当我们知道她是弱智时,我们是否为她可叹惋惜,但正是这个小女孩活着,在她得身上才体现了美的意义,如果她死了便一切意义都不存在了,包括她与生俱来的美,虽然在她的人生中承受了苦难,但一个人能活在这个世上也就很不容易了。
在文中史铁生写到写作就是为了活着,就是自己在绝境中所撞开的那条路,能让自己活下去的那条路,“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当一个人面对“生与死”时一切的理想和抱负都会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了,人们只会想到了用什么方式“活”?只会想到自己怎样活下去,这时人的本性便会完全暴露的显现了,一个人想要活下去获得物质比什么都重要,就这么直接,就这么现实,所有写作便是为了活着。
本文作者紧紧围绕着人应该怎样面对苦难这一中心主题,一个人能过超越苦难,活在这个世上,就是对自我超越的最好的诠释,因此人活在世上本身就很不容易。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篇三
地坛,只是一个荒废又无人看管的旧园子罢了,史铁生喜欢去那儿享受悠闲与宁静,或看看书,或歇息歇息,又或打个盹儿。过了一段时间,园子里就多了一些人:一对年迈的老夫妻,高大和矮小成了对比;一位总喜欢绕着园子跑几圈的长跑者;一位爱唱歌,却经常会唱错调的小伙子;还有一位无言的哥哥和弱智可怜的妹妹。时间一长,大家也就慢慢熟悉了,史铁生的性情也不像他刚刚瘫痪时那样喜怒无常。在这个园子里待了无数个春夏秋冬,看过无数次花开花落,或许当时青春羞涩,或许为了证明自己勇敢胆大,却不经意间懂得其道理后后悔万分。
到后来,史铁生爱上了写作,就连写作也喜欢在这园子里、悄悄躲在阴影里写。一见到人会立刻把本子合上,把笔叼在嘴上,似乎本子里装着什么天大的奥秘。这个充满着休闲舒适的地坛,载满了他的喜怒哀乐,这些心情应该记录在他生命中的笔记本上。
生,活的;命,能力。
改,变更;变,变化。
史铁生在母亲的期望下,稳定了情绪,变得愿意接受。世上万物皆会改变,他们会改变,但却未知未来。
年,几载;岁,岁月。
我看到那对老夫妻,年轻时一个花容月貌,一个风流倜傥,现经流年折磨,皱纹爬上面颊,沧桑无比。世上万物皆有年华轮回,他们的时间,一直在身旁不断流逝。
生命如同年华易变。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篇四
在最轻薄浮躁的当今社会,我邂逅了《我与地坛》,自此便多了份思考。
思考一: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史铁生最初的思考,更是困扰人类千年已久的问题!幸好,他用残缺的身体给出了最完美的回答。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惨痛的灾难使他“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次给作者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
然而,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西班牙作家马利亚诺在住宅里响起了沉闷的枪声;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其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值得我们好好把握。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与其悲伤痛苦,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味到人生的乐趣。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验友爱、负责、学会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思考二:如何更好地活?
孔子曾言“未知生,焉知死”,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可他们并没有告诉后人应当如何去好好地活。史铁生也知道其问之难,“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于是他仍然到地坛中去,希望这位静邃渊沉的老人能够指点一二,使其最终醍醐灌顶。然而在这一点上,地坛没有明确回答,只是在以处变不惊的态度暗喻着一切,她安排了众多的人出现在史铁生那时的生命之中,虽然都是过客,却隐含着问题的答案。一对十五年后步入老年的中年情侣,他们相濡以沫共度一生;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不知是否在后来交上了好运;一位喝酒的老人,姿态随意放浪不羁;一位捕鸟的汉子,痴等着一种可能再也捉不到的飞鸟;还有素朴优雅的女工程师,被埋没了的长跑健将,以及弱智姑娘和她的哥哥。
这些人的生活或喜或悲,或平静或跌宕,或有激动的际遇,或有遗憾的叹息,但他们都坦然地应对,过去的一笑了之,只在地坛里享受一时半刻的宁静清幽,最后就像雪泥鸿雁一般杳无踪影,只为史铁生增添了一份记忆的盛筵。 他们虽然消失在无涯的时间荒野之中,但终究还活在这个世上,每个人都有他们活的方式,他们活出了他们的滋味,更引领着史铁生找到了救赎的道路,即“该怎样活”的答案:“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是的,自觉生活与己无关,当然无法进入生活;而过于进入生活之中,则像佛语所说的“住色生心”一般,难以逃脱心中的罣碍。与生活保持若即若离的姿势,这,就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思考三:母爱有多伟大?
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让人的脑海里立即涌现出朱自清散文里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也让我想到母亲戴着花镜坐在灯下为我织毛衣,深夜里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们应该懂得亲情。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为了自己的孩子,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生,她为我们这些孩子做的太多了,而我们又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即使我们不是为了自己活,也算是为了爱我们的母亲,报答我们的母亲而活下去,否则会把她的心伤透的。 哪个母亲愿意看到一个年轻的生命慢慢凋零?但是有时,她也不敢直说出来,怕刺激了孩子。史铁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
我们也应该为这一细节而感动,那是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 史铁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走了过来,文坛上多了一个新秀。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诲,只是让他活下去,简简单单真正做到善待生命。作者感受到了母亲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而这种爱鼓励着病痛中的.他好好地活着。
为了母亲,为了亲人,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未尽的责任,让我们都好好活着。相信,我们一直都在路上!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篇五
最近在于老师、同学们一起研读史铁生先生的文章,作者笔下的人生感悟使我感受颇深。于是闲暇之余便翻开了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
封面上的几个大字仿佛闪着光芒,地坛,那园子的景物是今非昔比了,但我依然可以想象到一个双腿截瘫的青年日复一日的独自来到这园子里寻找情景。在幽静的小道上,在圆墙下的一溜阴凉下,在老柏树的枝叶下,夹杂着苦涩的车轮印,弥补着那颗失魂落魄的心与情。史铁生先生曾说自己与地坛相遇,如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他让一个布满沧桑岁月的颓院与一个心灵将要绝望的人相遇了,这事儿不禁有些荒唐,但仔细回想也的确如此。
地坛依旧是那样会安静祥和,我回想起文中出现的一对兄妹;男的开朗活泼,女的漂亮淳朴,他们每日在地坛中欢笑着。这本是一段美好的故事,却因女孩子的天生智障变得让人心碎。多年后,男孩保护着女孩不受欺负,但他们的坚强在上帝那儿就如同浮云一般,我想无言是面对残酷现实最好的结果了。也许史铁生先生说得对:“世上的事常常是上帝的居心变得可疑”,但上帝是对的,为什么呢?没有人能把这世界想明白;史铁生先生给出了答案,原因很简单:“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如果没有愚钝,机智有何光荣?没有丑恶,漂亮怎能维系自己的命运?没有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如何界定自己的美德?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是否会变得腻烦和乏味?”我想,上帝为了大部分人,终究会牺牲一部分不行的人们吧,所有的美好都有苦难来衬托,一个无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而像史铁生先生这样的人正是为了世界的美好来承担苦难的人。这样想来,我难以为健全人启齿,我们难以理解这世间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更别说真正意义上的谈及了。我想,史铁生先生注定是开启救赎之路的金钥匙之一吧。
吗?不,写作只是为了活着,是对生命的寄托,至少他是这样想的。地坛依旧如此,春夏秋冬,五味杂尘,今生虽死,来世犹生!地坛因他不同,世界因他不同,人类因他而骄傲。
————以此为那在天的英灵送去我崇高的敬意……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篇六
说实话,读过汪曾祺散文的轻逸潇洒,读过梭罗散文的自然空廓,读过林清玄散文的空灵明澈,却从未读过史铁生那般的痛苦中寻求解脱的挣扎。那么痛,又那么轻,像生命一样。痛苦中,轻盈仿佛就在那求死的一念之间。轻盈里,却藏满了属于生命的那一份沉甸甸的重量,重到肩背被压弯,重到灵魂都要破碎,重到亲手将它抬起的那刻世界都在为你而欢呼和嗟叹。
地坛里有作者对生命的全部思考。平凡人匆匆路过这荒芜的园子,四百年的时光,却未曾让这园子衰败。我想正是这匆匆过客们的生命印记赋予这座人类文明的产物能够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这里来过一对中年夫妻,园子看着他们由中年步入晚年,见证岁月流逝。这里来过一对兄妹,感情那么深厚,却抵不过一句命运,将爱变得那么难那么难,背负着世人的指指点点,哥哥将痴傻的妹妹抱起,抱起血脉里鼓动的亲情,抱起生命里那一份沉重。这里来过一对母子,那是四年来好多好多个太阳落下的日子,母亲满怀焦灼地寻找着自己的儿子,找到了便在树影下看两眼然后转身离去,找不到便仍然独自忧心和害怕,而她的儿子正看着日影为残缺不全的身躯而疼痛不已,他们的目光追随着不知谁的背影,殊不知是生命中的阴影笼罩着他们。
在这里,在地坛,在这样一个荒芜却没有衰败的园子里,命运的齿轮推着平凡的人们向前再向前。
宿命的味道那么浓烈,让每个人都透不过气来。
史铁生在地坛里絮絮写下那些痛苦的心情,那些挣扎的历程,似乎满满都是阴霾。可光明依然从黑暗的夹缝中透过,刺痛人们的双眼。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篇七
在最轻薄浮躁的当今社会,我邂逅了《我与地坛》,自此便多了份思考。
思考一: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史铁生最初的思考,更是困扰人类千年已久的问题!幸好,他用残缺的身体给出了最完美的回答。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惨痛的灾难使他“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次给作者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
然而,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西班牙作家马利亚诺在住宅里响起了沉闷的枪声;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其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值得我们好好把握。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与其悲伤痛苦,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味到人生的乐趣。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验友爱、负责、学会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思考二:如何更好地活?
孔子曾言“未知生,焉知死”,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可他们并没有告诉后人应当如何去好好地活。史铁生也知道其问之难,“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于是他仍然到地坛中去,希望这位静邃渊沉的老人能够指点一二,使其最终醍醐灌顶。然而在这一点上,地坛没有明确回答,只是在以处变不惊的态度暗喻着一切,她安排了众多的人出现在史铁生那时的生命之中,虽然都是过客,却隐含着问题的答案。一对十五年后步入老年的中年情侣,他们相濡以沫共度一生;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不知是否在后来交上了好运;一位喝酒的老人,姿态随意放浪不羁;一位捕鸟的汉子,痴等着一种可能再也捉不到的飞鸟;还有素朴优雅的女工程师,被埋没了的长跑健将,以及弱智姑娘和她的哥哥。
这些人的生活或喜或悲,或平静或跌宕,或有激动的际遇,或有遗憾的叹息,但他们都坦然地应对,过去的一笑了之,只在地坛里享受一时半刻的宁静清幽,最后就像雪泥鸿雁一般杳无踪影,只为史铁生增添了一份记忆的盛筵。 他们虽然消失在无涯的时间荒野之中,但终究还活在这个世上,每个人都有他们活的方式,他们活出了他们的滋味,更引领着史铁生找到了救赎的道路,即“该怎样活”的答案:“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是的,自觉生活与己无关,当然无法进入生活;而过于进入生活之中,则像佛语所说的“住色生心”一般,难以逃脱心中的罣碍。与生活保持若即若离的姿势,这,就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思考三:母爱有多伟大?
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让人的脑海里立即涌现出朱自清散文里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也让我想到母亲戴着花镜坐在灯下为我织毛衣,深夜里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们应该懂得亲情。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为了自己的孩子,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生,她为我们这些孩子做的太多了,而我们又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即使我们不是为了自己活,也算是为了爱我们的母亲,报答我们的母亲而活下去,否则会把她的心伤透的。 哪个母亲愿意看到一个年轻的生命慢慢凋零?但是有时,她也不敢直说出来,怕刺激了孩子。史铁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
我们也应该为这一细节而感动,那是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 史铁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走了过来,文坛上多了一个新秀。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诲,只是让他活下去,简简单单真正做到善待生命。作者感受到了母亲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而这种爱鼓励着病痛中的他好好地活着。
为了母亲,为了亲人,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未尽的责任,让我们都好好活着。相信,我们一直都在路上!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285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