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假如》教案优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5 07:25:37
最新《假如》教案优质(11篇)
时间:2023-04-05 07:25:37     小编:zdfb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假如》教案篇一

在教学时以学生自学为主,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时点拨引导。导入课题时,创设了灰尘博士参加联合国评选环保卫士,被拒之门外的情景,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灰尘博士被拒绝了,然后让学生找出灰尘博士能参加大会的证据,体会假设的说明方法,再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没有灰尘,人类和自然界将会怎样?引起学生

思想上的震撼。然后,引导学生先学习新闻发布会的要求,再现场举办“灰尘的作用新闻发布会”,最后,引导学生想:为什么灰尘有这么多的优点,还不能参加评选大会呢?让学生懂得:灰尘太多确实会污染环境,但适量的灰尘存在,对大自然和人类都有好处。万事万物都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他们的优点,也要看到他们的缺点。

领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学生理清线索、理解内容之后,我引导学生精读了一个说明灰尘作用的自然段,然后让学生用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自悟。让学生围绕“作者是用怎样的说明方法来突出灰尘和作用的”这一问题熟读精思、讨论交流。还启发学生认真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

让学生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

课前我创设了让灰尘博士参加评选大会的这个情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学习灰尘的作用,明白没有灰尘,大自然和人类都将发生许多变化,通过在班里组织“灰尘作用新闻发布会”,让学生充分了解灰尘的优点,并回到创设的情景中,同意灰尘博士参加评论大会来理解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灰尘太多确实会污染环境,但适量的灰尘存在,对大自然和人类都有好处。因此我们看事物要看到它的两面性,全面地分析,趋利避害,为我所用。一个情景,一场新闻发布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不少知识。身为教学的组织者,何乐而不为?

学了这

篇课文,课后练笔也很有必要。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相关的资料进行练笔,并以第一人称写灰尘。这样有助于使学生独特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均得到提高。不足的是作为略读课文。老师还是没有完全放开,讲得太多,有点束缚学生,宁外在知道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方面做得也不够到位。

《假如》教案篇二

《假如》一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本文是一篇文字优美、情感丰富的儿童诗,主要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弱势群体发自内心的关爱,显示了儿童博大而纯真的心!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因素对人的情感能起感染作用。小学生因生活经验缺乏,知识水平有限,教学中如果仅以文字的叙述,很难向学生呈现直观形象。因此,要善于创设各种直观情境。

这节课我创设多种情境,如在教学中,学生对失去双腿的西西没有非常直观的感受,很难理解和体会失去健康的痛苦,因而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可怜、痛苦的西西和快乐跳绳、踢毽子的孩子们置于同一画面中,造成强烈的情感冲突。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西西的痛苦,感受到西西生活的不方便。又如通过创设“小树在寒风和大雪中受冻”、“小鸟在鸟窝里孤零零地大哭”两个情境,让学生仔细看,仔细听,通过多种感官的感受,引发学生内心体验,感受到小树的寒冷,小鸟的孤单,西西的痛苦。这样,让学生达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深刻体验文中蕴含的情感。

课文的情感总是从字里行间显露出来,特定的语言总是表达特定情感,特定的表达方式和文章的情感倾向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中,应在感知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文字,强化语感训练,使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如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的理解,让学生看图后边做边说说小树在叹息什么,让学生边模仿小树冷的动作边学着小树说说话,让学生感受到小树的可怜,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是发展学生创造力,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智力因素。有些课文的情感可以向文外延伸,抓住伸展点发挥想象,可以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让学生进行想象“没有一双好腿的西西在生活中会碰到什么困难?”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有的说:“西西上下楼梯比较不方便。”有的说:“西西想出去玩也不行的。”等等,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到失去双腿的西西生活的真的很痛苦,想玩不能玩,想跑没得跑。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西西的痛苦,感受到西西需要一双好腿的迫切。

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联想的习惯,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文中的文字意境,并深入意境深层,更深刻地体验文章所蕴涵的意义和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从语言特点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对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诗中反复出现。适合对学生进行仿写的练习。而且这篇课文的内容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了这首诗,学生产生了许多共鸣,产生了许多新的“假如”,萌发了写诗的冲动。我抓住时机,通过对省略号含义的挖掘,让学生认识到身边需要关注的事物还有很多。让学生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写下来。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独特的体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让体验在学生写话中升华。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假如》教案篇三

1、会认9个字,会写8个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

3、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

1、识字和写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感悟。

:课件、生字卡片

:两课时

一、故事导入

1、生讲述《马良神笔》的故事

2、有个小女孩也想像马良一样,有一枝神笔,并把她的美好心愿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假如》

二、范读课文,感悟诗歌大意

三、自学课文,学习生字

1、检查生字学习,读含有生字的句子

2、读生字卡片,组词

四、以读代讲,朗读诗歌

1、现在请小朋友们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首诗共写了几小节?写了小作者的几个美好的愿望?

2、比赛读

3、指导读

五、小结

一、复习生字

二、有感情朗读课文

1.小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假如你是小树(或小鸟、西西),你心里会怎么想?

3、感悟读:你喜欢哪个句子,能说说为什么吗?

4、延伸读: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还想干些什么呢?“练习说话。

把他们说的连成一首新的《假如》。

5、试着写下来。

三、指导背诵: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背下来。

四、指导书写

哭:两个”口“大小要适中,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双:左边的”又“写得稍窄些,捺变点。

食:上面的”人“写得舒展些,最后一笔是点。

操:右上方的三个口要写得扁而小,不要超过横中线。

场:右半边不容易写好。

......

五、完成练习:用”我要给......“说一句话

六、总结

如果我们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们会画很多东西给需要关爱的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助”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它从独特的儿童视角展开,富有深厚的情感积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一课我设计用两个课时完成。

一位外国作家说过:“每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对这句话我深有同感,儿童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他们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有着成人遥不可及的奇幻。他们在诗歌创作方面具备天资。所以在学习这篇诗歌的时候,我尝试让孩子们进行这方面的练习。通过设问:“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还想干些什么呢?”来练习用诗歌中的格式说话。孩子们的回答也非常精彩: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蓝蓝的天空再画一个地球,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有宽敞的环境;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失学的孩子画一座美丽的学校,让孩子们能快乐地上学......

“我要给......”这句话的练习也同样有实效:

如:我要给失学的孩子买一本又好看又实用的书。

我要给亲爱的妈妈倒一杯不冷也不烫的开水。

我要给没有头发的人们画上又黑又亮的头发。

《假如》教案篇四

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活动,从而发现知识、获取知识,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真正让教师的“讲坛”变成学生的“学坛”。我想,略读课文的教学最应该遵守这一原则。上周的一节组内研究课,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略读课文要放手。

我选择的是《假如没有灰尘》这篇略读课文。《假如没有灰尘》共5个自然段,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首段先从人们对灰尘通常的认识写起,指出灰尘的危害,接着笔锋一转,以问句设疑,发人深思,自然导入下文。第2自然段简要介绍了灰尘的大小和主要来源。第3至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详细说明了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解答了第一自然段所提出的问题。第5自然段是重点段,由“灰尘大多具有吸湿功能”这一特性入手,层层推进,说明了灰尘的重要作用。

此外,这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先介绍灰尘的特点,然后再具体说明灰尘的作用,结尾都运用“假如没有灰尘”这样的句式,对其重要作用加以强调和总结。

这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1、齐读课题。

2、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

3、谈对灰尘的感受。

4、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快速浏览阅读提示。

2、指名说出阅读要求。

3、指名说通过阅读提示了解到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出示阅读建议:

⑴ 默读课文,看看灰尘有什么特点?用“──”画出来。灰尘有什么作用?用“~~”画出来。

⑵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小组汇报时,要通过读表现出灰尘的特点和作用。重点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四、小结感悟,延伸拓展

1、通过这课的学习,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们看成有害的东西往往有其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要正确认识。)

2、你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被看成有害的东西其实也有很大的作用呢?

3、教师补充《丑石》,再次点明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然而,课堂上我却将有些环节颠倒了,给学生的时间不足,小组交流方法指导不到位,有些问题提出了却没能做答,全班交流时,学生读的还不够,说的还不透。

究其原因,我想我忽略了这几点:

1、放手让学生去“读”:

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创设出一种想读就读、会读就读的场面。正因为我没让学生读透,因此后边的交流就不可能透彻。

2、放手让学生去“问”: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消除学生头脑中的疑问,还要让学生头脑中产生更多疑问。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多问。

3、放手让学生去“讲”: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强调个体的自主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略读课文的教学学生主动表达自己认识、感想的交流更为重要,教师应更多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4、放手让学生去“评”:

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评点、争论,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他们分辨真假、对错的能力,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5、放手让学生去“练”:

《假如没有灰尘》这一组课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课后练笔很有必要。我不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相关的资料进行练笔──以第一人称写写灰尘。这样有助于使学生独特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均得以提高,达到思维开放的开放。

教学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会放手,教师走下“讲坛”,学生走上“学坛”。

《假如》教案篇五

《假如》这首儿童诗,借助“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的关爱,诗的内容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博大而又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爱生活、爱护环境的好教材。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两个亮点:

一、创设情境,给孩子放飞想象的翅膀。在导入新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了《神笔马良》的故事,让学生对这枝神笔充满遐想。在教学第二小节时,我让孩子们带上鸟妈妈地和小鸟的头饰,想象假如自己就是小鸟或鸟妈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第四节时,我抓住那个给人带来无限遐想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做什么呢?”没想到此时的课堂沸腾了,小手举得像一片树林,学生们的回答非常精彩: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想在蓝蓝的天空中,再画一个地球,让越来越多的人住到另一个地球上;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想给没钱上学的小朋友画一座美丽的学校,让他们不用花钱就能快乐地上学;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想画一个绿色的家园,没有污染,让我们生活在蓝天白云下,呼吸新鲜空气;我想为盲人画一双明亮的眼睛,让他们都能看到美丽的世界;我会给我们的学校画许多绿绿的树,五颜六色的花,使我们的校园像花园一样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就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只要老师在教学中,巧用课文的内容,把握好的时机,提供好的方法,学生的写话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把主动权让给学生。教学中,我让孩子自主识字,()运用以往学过的识字方法自由地展示,做到生教生,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展示了学生的能力。这样,孩子们动起来啦,整个课堂活起来啦,孩子们主动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乐中学,在学中乐,从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总之,整节课的设计,我注意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学,学有所得,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假如》教案篇六

在人们眼中,灰尘通常是污染环境、传播病菌、危害人类健康的罪魁祸首。然而,这篇课文却向我们介绍了灰尘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天空将变成白茫茫的一片;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都将是湿漉漉的,更为严重的是,地球上的水就会越来越少,最后完全干涸,生物就不能生存。此外,假如没有灰尘,大自然也将会变得非常单调。作者正是通过灰尘的作用,揭示出一个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全文共5个自然段,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首段先从人们对灰尘通常的认识写起,指出灰尘的危害,接着笔锋一转,以问句设疑,发人深思,自然导入下文。第2自然段简要介绍了灰尘的大小和主要来源。第3至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详细说明了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解答了第一自然段所提出的问题。第5自然段是重点段,由“灰尘大多具有吸湿功能”这一特性入手,层层推进,说明了灰尘的重要作用。此外,这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先介绍灰尘的特点,然后再具体说明灰尘的作用,结尾都运用“假如没有灰尘”这样的句式,对其重要作用加以强调和总结。

这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二是让学生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①因此,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古往今来”是指从古代到现在;“拂拭”是指掸掉或擦掉灰尘,“勿”是“不要”的意思,“尘埃”就是尘土。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从古代到现在,人们总是经常擦拭灰尘,使(物品)不沾染尘土。

②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细小的灰尘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庞然大物”是指庞大的东西。这段话首先运用列举数字的方法介绍了灰尘的大小,接着又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灰尘非常细小的特点。这两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使说明的事物更加具体、真实、生动。

③阳光经过灰尘的反射,强度大大削弱,因而变得柔和。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

“削弱”就是变弱。这段话先写阳光经过灰尘的反射,强度变弱,因而光线柔和、不刺人眼;接着又运用假设,说明没有经过灰尘反射的阳光非常强烈,使人睁不开眼睛。通过对比说明,突出了灰尘的的重要作用。

④有趣的是,灰尘还有个“怪脾气”,容易反射光波较短的紫、蓝、青三色光,而“喜欢”吸收光波较长的其他色光。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怪脾气”“喜欢”这两个词语,将灰尘赋予人的性格特征,把灰尘的特点写得非常生动传神。

生息:生活;生存。

湿漉漉:形容物体潮湿的样子。

干涸:没有水了。

日晕:日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经折射而形成的光现象。在太阳周围形成彩色光环,内红外紫。日晕常被看做天气变化的预兆。

1.认识4个生字。正确读记“然而、面临、颗粒、来源、分裂、飘浮、削弱、柔和、性能、依附、稳定、朝晖、单调、古往今来、庞然大物、气象万千”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3.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4.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思路清晰,说明有序,浅显易懂,因而教学时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时点拨引导。导入课题时,可先让学生说说灰尘有哪些危害,然后再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没有灰尘,人类和自然界将会怎样。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将自己的想法与课文的内容相印证,看看有哪些异同,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震撼。之后,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并请学生用一段话回答课文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的设问:“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最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想一想:从灰尘的危害和作用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使学生懂得:灰尘太多确实会污染环境,但适量的灰尘存在,对大自然和人类都有好处。

2.领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学生理清线索、理解内容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自悟。可以让学生围绕“作者是怎样说明灰尘的特点和作用的”这一问题熟读精思、讨论交流。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注意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表达得很清楚,或表达得很生动;还要启发学生注意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认真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3.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法之后,可以让学生自我总结学习收获,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总结,如说一说通过学习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道理,掌握了哪些表达方法等。

4.本课教学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具有两重面性,请学生运用掌握的说明方法仿写一个事物,从而实现读写的有效迁移。

5.课文中有些字的字音容易读错,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提醒。如,“较短”的“较”应读jiào,不读jiǎo,“干涸”的“涸”应读hé, 不读gù;“削弱”的“削”应读xuē,不读xiāo;“朝晖”的“朝”应读zhāo,不读cháo;“调”在“调节气候”中读tiáo,在“单调”中读diào。

《假如》教案篇七

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说明文,说明文的显要特征是它的语言具有准确性和严密性,一般会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做假设”等说明方法来丰富课文内容。本课应该以学生的自读自学为主,在上课的伊始,我运用多媒体出示“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诗句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理解灰尘的坏处到大自然缺它不可的原因,使学生懂得:灰尘太多确实会污染环境,但有适量的灰尘存在,对大自然和人类还是有好处的。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从而揭示事物的两面性。

整堂课下来,放松的是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可不如人意的是这堂课的教学氛围不如想象的那么好。首先,通过各位经验丰富和资历深厚的老师们的点评下,发现了很多缺点,如:课堂氛围不浓厚,教学语言不严谨,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和兴趣度不高等等教学上的失误,让我认清自己的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要是一次就成功,如何来磨练自己的品性,在学习的道路上没有荆棘和坎坷,如何能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满足。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走一步,再走一步,化难为易。最后感谢学校和同事给我这次成长的机会,我还带着你们的建议和意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钻研,在教育这条望不到边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到无限的教育中。

《假如》教案篇八

《假如我会变》是人教版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习作要求写的是想象作文。该内容是在学习了本组课文神话和民间故事之后编排的,要求学生围绕“假如我会变”展示学生的童心、童趣和梦想。 20xx 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根据编者意图、课标要求和三年级学生特点,我设计 “ 假如我会变 ” 的习作内容,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反思如下:

一、充分利用童心,激发童趣

孩子天生爱幻想,如果让他们连续一周阅读神话、传说,让那些奇异,怪诞的故事和孩子们亲密接触,他们会像海绵似的将那些故事吸收到自己的大脑中,他们的童心被激活,童趣会自然的萌发出来。习作前的阅读教学,我除了让学生学习教材中的几篇课文,还让学生大量的阅读课外的神话与传说,在口语交际课上,安排了讲故事,评故事,改故事,创编故事等环节,让学生充分的表达和想象。在习作指导的开始,以做脑力保健操的方式让学生任意说喜欢的事物。看似简单的游戏,但学生在短时间内要想说得与众不同,说得新颖独特,就要看思路是否开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宏大的宇宙,走进微观世界,从古代走向现在,又冲向未来,现实的,虚拟的 …… 说得千姿百样,丰富多彩,这时候学生的思维被打开,童趣被唤醒。

二 点燃想象之火,激发表达欲

当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大脑进入兴奋状态时,教师创设情境,点燃每个学生的想象之火,让大家变成了自己喜欢的事物,然后教师扮演 “ 三年级小学生 ” 这个新角色,来营造一种新角色互相自我介绍的氛围。此时,以自我介绍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样子,也顺理成章,达到情动辞发的效果。这时,教师什么也不说,给一定的遐想的空间,学生一个个仿佛还陶醉在想象中。然后让学生去说、去讲,他们的表达欲被尽情的释放出来了。

三、对 “ 自由表达 ” 和“写作方法”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在习作中自由表达,让学生 “ 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 ” ,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可习作是很容易的,避免造成畏难心理。但是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有些学生他的 “ 口 ” 或 “ 手 ” 并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心。这就要求教师在习作的指导上还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的表达。如何将作文的写法指导与自由表达统一起来,是习作指导需深入研究的课题。所以我设计一个“素材整理卡”,让学生把刚刚说的内容整理一下,并用一篇例文来说明构段方法,这样放低坡度,降低要求,让学生很容易完成任务,他们也乐于接受。

在实际教学中,因教师语言不够简练,造成重复啰嗦,而且缺乏感染力;评价语言单一,没有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三年级学生的课堂本该活泼生动,但教师激情引导不够,课堂气氛略显单调。总之,课堂是一门缺憾的艺术,习作课堂更是如此,我会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锤炼自己的教学行为和习惯,努力让习作课堂变得多姿多彩。

《假如》教案篇九

《假如》本课人文性比较强,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低年级孩子对大自然、小动物等充满着无言的爱,在他们内心里世界万物都是美好的象征,真善美是他们的全部。

1、朗读感悟:通过范读、自由读、指名读、赛读等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以读代讲;

2、指导学习方法“由于这首小诗前三节结构相似,我采取了由扶(总结学习方法)到半扶到全放的教学方法,这样既突破教学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自学的乐趣。

3、采取故事激趣的教学方法,在第一课时开始,我就激起孩子的兴趣,给他们进了《神笔马良》的故事,使学生对马良对神笔有了一定的理解,又对神笔产生幻想,从而自然把他们引入课文。

4、课后让学生又尝到了做小诗人的快乐,我让他们接着小作者的写法,续写文章,这样,不但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假如》教案篇十

这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文章是题目的眼睛”。通过读同学们拟的题目,学生懂得了给习作起一个新颖的题目可以激发读者阅读的欲望,为文章增色。同时,此环节还让学生将好文题及其作者读一读,增强了学生的习作成功感,提升了学生的表现欲。

我先选择两篇有代表性的习作在全班讲评,这两篇习作值得学习的地方是对文中主人公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描写较好,文章的开头及好词佳句的运用也值得借鉴。接着我推荐一些精彩片段给学生欣赏,在赏析佳作、片段中,学生的欣赏、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很多孩子看到别人的习作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十分羡慕,于是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孩子们在小组内读出自己习作中精彩的句子或段落,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赏析中学会了怎样评价习作,懂得了如何进一步将故事写得完整生动。

学生在前面的赏评习作环节中,已懂得了要将故事写具体生动,必须抓住主人公的动作、语言、心理等进行描写。此时我引导学生集体修改一篇例文,让他们对照前面所学的评议方法,找准例文的症结所在,开出“良方”。然后让他们自改及互改习作。在修改的过程中学会取长补短,提高写作水平。

本节课环节比较清晰,是一堂实用的习作讲评课,但是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

优秀的句段起到示范和引路的作用,所以应该让学生多读。我在教学中过多地引领孩子学习写作的方法,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读、去感受、去内化优美句段。

因为是三年级学生,习作处在起步阶段,所以在学生赏、评习作的过程中,我担心学生不会评议,未能把更多的自主权下放给学生。在赏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创设一个同学与小作者直接对话的情境,如采访一下同学“为什么这样写”等,让学生在与同学对话中习得方法,我想,这样的课堂气氛会显得更加民主。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利用作文讲评为学生开创一个正常的自由表达空间,是语文教师面临的难题,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将继续钻研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作文讲评中逐步掌握写作技巧,体会到写作之乐,从而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假如》教案篇十一

法国思想家狭镇罗普说过:想象,就是一种特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也就不能成其为人。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对课文的情景就能深入理解,浮想联翩,并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把新旧信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在教材中,有些课文刻意留下 “空白“,让读者去揣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用这些“空白”,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才智来填补这些“空白”,以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如《假如》一文,让学生续接课文,我让学生先自由想象,去挖掘“空白”的蕴含,然后再交流,学生的想象是多姿多彩的。有的说:“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灾区的小朋友画许多书本和学校,让他们能够再回到学校学到很多的知识。”有的说:“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医院的病人画许多神医和先进的医疗设备,让他们早日康复……”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想象中激活已有经验表象,进入个体丰富的想象空间,越过语言的表层,与作者的心灵一同震颤,知识层出不穷,得到创新。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中国和中心点。围绕这个中心点,教师必须提供宽裕的空间,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要改变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为此,教师可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的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培养他们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

《假如》一文的教学,我让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有的用表演形式,有的用分角色朗读,有的边读边演,形式丰富多彩。各小组都在积极地排演,密切的合作。通过交流反馈,同学的评价,他们发现本组的缺点,也学习了别组的优点,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语文课文的朗读,应是读人家的书,把人家的情感变为自己的。”也就是说,朗读重在读出感情,读出味道。

如在教学《假如》一课时,课文中四次出现了“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一句,应重点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启发学生想象小树和小鸟以及西西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从而使学生感受神笔的重要,这样,学生在朗读时,语速时而舒缓,时而急促,声音时高时低,时重时轻,读出了不同的效果,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的理解,也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与学生同朗读,共感悟,用不同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点〗

教师生动的语言,对学生是一种强烈的感染。

在教学《假如》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残疾儿童的不幸,我为学生讲述了一些关于残疾儿童的感人故事,在听了我的讲述后,很多孩子掉下了眼泪。这时,他们再读第三小节时,就能把那种对于不幸的人的关爱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而且,在让学生续编课文时,他们考虑得也都是给那些需要关爱的人送去温暖,来表达他们的爱。

就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阅读教学操作而言,一般都存在一个“主线推进”的问题。传统语文教学是将“理解课文内容”作为主线推进的,这是一种典型的“理解式阅读”,且是单线独进,不及其余的直线式教学,其结果只能是少慢差费。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根据语文课标的新要求和人教社实验教材的独特优势,构建了一种以“朗读课文”作为主线推进的阅读教学新模式,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充分的阅读实践,又强化了朗读感悟,同时也十分有利于学生的阅读积累。

我们以朗读课文作为主线推进,但不是单线独进,不是让学生死读傻读,而是着眼于三维目标和语文教学的诸多任务,实行“横向联动”,在朗读课文的进程中左顾右盼,整体观照,将识字、词句体悟、内容理解、写作技法、认识能力、创新思维、情感态度等等都一一渗透落实。横向联动的关键是“整合”,即将一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教学手段都融于“读”中,以读促思,以读促解,以读促记,以读促说,以读促写。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让学生读中识、读中悟、读中说、读中问、读中议、读中写、读中练、读中用。

南油小学刘庆元老师教学《假如》一课,文中“让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一句中的“苦苦”这个词语学生不懂,教师没有抽象地下定义,而是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旬反复诵读,仔细体味,结果学生豁然明白:“苦苦”在这里不是说嘴里有苦味儿,是说等得“很辛苦”“很艰难”“很悲伤”。通过细细品读,学生对“苦”字叠用也有所感悟,因此用了那么多“很……”。同时,在对“苦苦”一词反复品读的过程中,学生的同情怜悯之心已由然而生,受到情感态度方面的教育感化,这就是成功的“整合”。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29163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