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安利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阅读分享篇一
以往“青年与智者”的故事总是带有禅意的留白,其中蕴含着什么道理全凭各位看客想象,一百个读者中自有一百种解读方式,所以这种模糊的不确定的人生道理总像是一个骗局——没有明确的答案,自然无从证伪,那么怎么讲都能对……
但这本书与市面上那些浅薄的心灵鸡汤文章不同的是,它提供的理论逻辑是完整的,是完全自洽的——青年已经把我们可能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提了一遍,而智者也一一为其解答了。当所有可能的质疑都通过理论本身解决之后,读者自然会觉得:“好像只要我们换一种视角看世界,就能获得生活中的幸福、成长的可能……”
书中的青年身上有我们很多人的影子,他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遇见的问题——看不清自己身上的现实,总被过去的原因蒙蔽双眼。渴望摆脱过去,但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牢牢盯着过去的事情不放,所以我们只能困于过去,一再重复过去。就像书中的青年,一再坚信那些使自己痛苦的原因,无形之中强化了“自己是无法改变的”这一错误信念,所以在现在的生活中,我们只能一再重复过去的使我们痛苦的生活。真正使我们痛苦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即使遇上可能使我们成长的劝诫——如同书中智者的言论,我们下意识的第一反应也是如同刚开始的青年的反应一样——觉得荒谬、可笑,于是反驳、质疑。
也许现实中大多数人没什么机会遇上一位如此了解阿德勒心理学的智者(看完了这本书之后可以算是间接认识了哈哈),但是现实中不乏一点一滴可能促使我们成长的机会,它们就像是不那么巧言善辩的智者,就像那些老套的心灵鸡汤文章中只会用演绎的方式给青年解答疑惑的智者。如果我们像青年一样只信奉那些所谓“坚不可摧的原因”,我们也会觉得这些故事荒谬、可笑,然后质疑,置之不理。我们是这样错失了能使我们成长的可能性的,所以我们只能受困于我们信奉的原因论,在不可改变的过去的事实中受苦。
如果信奉原因论只能让我们受苦,那不如换一个视角看待世界,改为信奉目的论。
人类是可以改变的,那些过去的痛苦并不能定义我们是谁,也不能决定什么——如果能相信这一点,也许就能寻找到幸福的钥匙——不纠缠于不可改变的事实,着眼于此时此刻,找到自己的目标,冲着自己想实现的未来而努力。
但我在亲身实践的时候,总觉得这有一定的难度,人类好像总是习惯于回顾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然后给自己下一个结论,定义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给旁人做自我介绍时,我们总会说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举一些已经发生过的事例来佐证;我们评价某一个人时,也是从他/她做过什么来评价的。
这好像是人类思维的惰性,总想快速给某人某事贴上标签来进行简单易懂的思考,从而忽视了对方不确定的未来改变的可能性。
所以,我会评价这一本书为“工具书”,不仅是因为这本书提出的理论是具有指导意义和可行性的,还因为如果要想亲身实践其中的理论,必须要反复翻阅这本书,时不时提醒自己要克服思考的惰性。
改变都是困难的,尤其是彻底的“破茧成蝶”。当自己亲身实践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也成了书中莽撞而不成熟的青年。原本当初看了一遍便翻阅过去的自以为了然的问题,在现实中却是切切实实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而当自己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再回去翻阅这本书时,对已经看过一次的解答才能有更深的体会。于是我不得不感慨,阿德勒心理学能有这般足够强大的厚度和生命力,能够支撑起人们在生活中的一次次检阅。
所以,亲身实践后我才明白:阅读这本书时,不能站在智者的角度去看青年,也不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二人的辩白,应该站在青年的角度去聆听智者给我们的教诲,就像我们自己在聆听一位智者给我们的教诲一样。并且每当我们生活中遇见类似青年的困境时,都要提醒自己回到书中去重温智者的教诲,就像智者时时刻刻陪伴着我们生活一样!
安利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阅读分享篇二
最近状态不是特别好,所以想从书中吸取经验和建议,看了一本名叫《被讨厌的勇气》的书,这是阿德勒的信徒之一叫岸见一郎所著,看到一些评价颇高的评语,让我坚定了读这本书的勇气。
有人说:如果说自卑是人类与世界互动的必然结果,那么勇气就是人们在追寻意义人生中的必然能力。也有人说:若你的成功只是以害怕被他人讨厌而换来的,那你的成功不幸只代表你为他人活了一辈子。岸见一郎说,人的一切烦恼源于人际关系。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我对此表示有些疑惑不解,读完这本书,我是一半肯定一半怀疑,总体来说还是有收获的。
文中讲到世界本身不复杂,是人把世界看的复杂了,人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也不能与任何人共有。与课题分离的观点有点相通之处,别人怎么看我评价我,都是别人的课题,无法左右,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做自己该做的事,其他人的选择、评价或是干预都不要去理会,你的世界是由你自己作主,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岸见一郎说: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就舍弃了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假如说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时也不可以发怒。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课题分离,比如信任,信任别人是你的课题,如何对待你的信任就是别人的课题,不能把自己的的希望强加给别人,不然就变成粗暴的干涉了。
目的论,有时候很多事情,是因为我们心中得到了目的,在为目的找借口,最后才形成了目前的结果,比如:每一次都说要改变的自己,每次都只是一个想法,没有改变的勇气,有时候觉得麻烦,有时候舍不得花钱,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借口,导致改变不是很彻底,就只是稍稍改变。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正是因为真诚的接受不能交换的这个我,就是自我接纳,才能不惧背叛的做到对他人寄予无条件的信赖(他者信赖)。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努力,不对自己撒谎。他者信赖: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虽可能会遭遇背叛,却依然继续相信的态度就叫信赖。他者贡献是在我对他人有用时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存在。
书中提到“人生中有时候无意间拿起的一本书就会完全改变之后的人生。”虽然不能完全同意,但还是想说读书会使人睿智,说不定书中的某些观点或建议就是适合你的呢。
安利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阅读分享篇三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产生自卑的原因是,我感到我不如他人。
而自卑感对我们来说是难以承受的,为减轻自卑感,有勇气的人会选择努力改变自己,使自己变得优秀,以超越他人,从而获得优越感;而没有勇气的人,则会选择通过夸大自己的其他特点以凸显自己的特别,从而在心理上超越他人、胜过他人,以获得一种虚假的优越感,来弥补自卑感。而由于不切实际地凸显自己的特别而产生的优越感,是为自负。
比如,领导发现一个下属能力很强,有隐约盖过自己的风头的趋势,由此产生了自己的能力不如对方的自卑感,为减轻这种自卑感,他会选择夸大自己的权力——“不论你做什么,有什么想法,都必须汇报给我,只有我同意了,才行,知道么?我永远是你的领导,你永远是我的下属。”
比如,有人发现自己身边高学历的人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从而产生了自卑感,为减轻这种自卑感,他会说——“要是我有高学历,我也能成功”,“除了学历不如他之外,我并不比他差!我不像他,只知道死读书,我有工作能力、我懂得为人处世、我有社会经验。”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没有勇气改变自己的人,他所感受到的自卑感,会转化为自负感。同样,若自卑感越强,就需要越强的自负感来弥补前者,因而越自卑的人,越自负。
论证完毕。
安利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阅读分享篇四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被讨厌的勇气》。
这本书是以一个迷茫青年和哲人探讨对话的形式书写,其实还蛮创新的。看到后来才发现,原来当初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是这样跟人讨论哲学书写文章的,不过也让我们读者更清晰的看到问题并找到答案,因为很容易就把自己代入到这个迷茫的青年人身上。
虽然不完全赞同哲人的观点,可是想一下能找到完全相同观点的人,又有几个呢。而且韩寒的那句话我一直很同意,学过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我特别同意哲人说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观点,就是关于课题的观点。
很多烦恼都是来自人际关系的牵绊,这个真的是深有感触。我们一直都在要求自己去迎合别人的要求,就算有时候并不是我们愿意做的事情也是。这个倒是跟我之前参加面试的时候的观点很相似。
当初面试的时候,老板问我:你觉得什么是社会责任感?确实当时我也蒙了一下,我是来应聘做客服的,需要懂这些吗?所以当时我的答案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影响他人。不知道老板对我的回答印象怎么样,不过他倒是一直强调要帮助同事,一定要相互帮助。这个在团体中是必然的,因为一个团体一定要相互帮助才能进步的。但是作为团体里面的个人,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一个人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的话,那他再去怎么帮助别人也是一个不合格的员工。所以各司其职就是这个意思。
所谓各司其职就是我们各人的课题。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有精力和时间去帮别人,要不然的话还要求别人来帮你,那你就是给团体拖了后腿了。
而另一个比较深刻的观点就是目的论了。我们现在的样子行为,并不是归咎于过去的影响,而是我们潜意识里有某种目的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比如说我现在在熬夜写文章,并不是我白天没时间,而是我本身就觉得晚上写文章思路会更清晰。过去的影响其实在于我们怎么总结经验,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的。追究过去的错误,并不会使时间倒退来消除这件事的发生,但是总结反省过去的错误,却可以使人变得聪明。所以我们之所以是我们,并不是因为过去的影响,而是对于现在所作出的反应。
人的一生都是有无数个瞬间组成的,跟物理学中的概念说物体都是有无数个离子原子分子组成的概念差不多,只是空间和时间的差别吧。哲人主张我们不需要考虑过去,也不需要张望将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现在的瞬间,那么这一生就可以无愧于心了。
我们过得这么苦恼迷茫,埋怨这个埋怨那个,从来的不是因为缺失机会,而是缺失勇气。人都是因为总结改善才有进步,那么从现在开始,给自己勇气去过好每一个瞬间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355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