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天的故事创作背景优质(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5:29:07
2023年春天的故事创作背景优质(六篇)
时间:2023-06-06 15:29:07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春天的故事创作背景篇一

《离骚》中,诗人的形象光辉灿烂,有着气魄雄伟,血肉丰满,感情充沛的性格。下面是《离骚》课文创作背景,和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这首诗本身找证据是好办法。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放”。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后所作,这并不足信。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作者想像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

总之,《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大忠实于史实,是有可能的。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第一部分:从“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到“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叙述诗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已如何积极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

第二部分:从“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到“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表现了诗人在实现自已政治理想的过程中遭遇到的挫折。

第三部分:从“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到“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意彭城之谴责”。 在诗人的政治生涯中遭遇挫折之后,不退缩不气馁,兴办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但在“众皆竞进以贪婪”的环境中,群芳芜秽了——这是诗人遭遇到第二次挫折,但诗人自己依旧积极自修,依照彭咸的遗教去做。

第四部分: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这部分表现的是 由于诗人的特立独行,立即引起世间庸人的馋毁,从而使诗人再一次遭遇挫折,诗人陷入孤独绝望的境地。但诗人依旧矢志不屈,甘愿“伏清白以死直”,也不愿意屈服认同世俗:“背绳墨以追曲”。

第五部分:从“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一部分表现的是遭遇苦难挫折,陷入孤独绝望境地的诗人内心深处进一步展开矛盾、彷徨、苦闷与追求理想,以及灵魂搏斗的过程,最终坚定自已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理想。

第六部分:从“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到“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这部分描述的是由于女媭的劝诫,诗人不得已来到重华面前,向他陈述自已的观点,期冀引起同情共鸣。

第七部分:从“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到“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这部分表现的是诗人在重华面前阐述了自己的“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后,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充分表达诗人不容于世的强烈感情。

第八部分:从“索藑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到“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 诗人听了巫咸的话,最后决定离开楚国。这一部分把诗人复杂的矛盾心理,万千思绪,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第九部分:从“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诗人在接受灵氛、巫咸的劝告,决定离开楚国远游,最后终不忍离开的经过。这是诗人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展开的最后一次幻想。

全诗尾声:“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以当时的楚国名曲《乱》作结。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 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春天的故事创作背景篇二

朝代:南北朝

作者:佚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数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查《木兰诗》,《乐府诗集》收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据《乐府诗集》的编者宋代的郭茂倩说,此诗最早著录于南朝陈智匠(梁武帝时任乐官)的《古今乐录》。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所以,学者们大都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

春天的故事创作背景篇三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创作背景,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 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圆、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而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 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佑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 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 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 “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 的。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我们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 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 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 今,作了高度的概况,很有哲理意味。

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 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 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 我看,“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都可以互相参看。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 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对于《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春天的故事创作背景篇四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望岳》创作背景,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⑴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

⑵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⑶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⑷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⑸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

⑹决眦(zì):眦:眼眶。眼眶(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⑺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⑻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第二首诗作于作者中年时,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而满是失意。第三首作于作者暮年。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面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杜甫有三首《望岳》,其旨趣、风格的不同,恰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个时期的心态。咏泰山的《望岳》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因而予人雄奇壮阔的感觉,全诗形成了遒劲峻洁、气魄雄放的风格;咏华山一首流露作者宦途失意,报国无门之情,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徨,动极思静的人生,此诗因而显得委婉曲折,沉郁顿挫;咏衡山的《望岳》即或是有所讽喻,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从中可稍得杜甫思想转变的轨迹。不过,无论他的心态如何改变,有一点始终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爱国之心了。青年时杜甫想要为国出力,中年时他虽不得意,却仍有报国之思,晚年时他念兹在兹仍是君主与朝政。

1、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的精神和气概。

2、“阴阳割昏晓”中“阴阳”是指。“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 )的特点。

3、“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

4、“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6、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

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d、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7、本诗运用对偶表现出五律诗工整的特点的诗句是 。

6、《望岳》的作者是 (朝代) (人名)。(2分)

7、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泰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

2、山北和山南。(巍峨)

3、泰山的高大;泰山的神奇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6. d 唐代 杜甫

评分意见:此题共2分。每空1分。

7、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评分意见:此题共3分。描绘内容全得2分,语言优美流畅得1分。

8、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春天的故事创作背景篇五

引言:《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 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 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 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 它为诗人的自叙传。历史上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颇有争论,下面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探究一下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缘由。

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这首诗本身找证据是好办法。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放”。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后所作,这并不足信。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作者想像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

总之,《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大忠实于史实,是有可能的。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 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 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 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 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 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 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 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 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 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春天的故事创作背景篇六

;

1、

16、《洪湖水浪打浪》是一首经典老歌,创作于1958年,先是1959年湖北省实验歌剧团首演的歌剧《洪湖赤卫队》中一个场次的主题曲,1961年歌剧改编成同名电影后成为电影主题曲,很快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歌词运用了通韵的押韵形式,分前八句和后六句两片。上片重写洪湖之景,下片重抒感恩之情。歌曲富于民歌特色,是湖北民歌的象征。1994年入选“百歌颂中华”优秀纪念歌曲奖。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谱曲雷振邦音乐风格伊斯兰风格演唱者于淑荣是老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的一首著名插曲,是塔吉克民歌改编而来。影片从真假古兰丹姆与战士阿米尔的爱情悬念出发,讲述了边疆战士和杨排长一起与特务假古兰丹姆斗智斗勇,最终胜利的阿米尔和真古兰丹姆也得以重逢的故事。该片描绘了边疆地区军民惊险的反特斗争生活。

18、《春天的故事》是一首由蒋开儒和叶旭全作词,王佑贵作曲,董文华演唱的经典歌曲。歌曲描述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南巡的故事。此曲已成为中国第二代领导人的音乐代表曲目。1979年春天,邓小平在深圳勾画出了一幅改革开放的蓝图;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开拓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1994年,又一个春天,三位投身特区的艺术工作者,有感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春天的故事》,他们用歌声记下了深圳乃至整个中国的变化。

19、生茂同志创作了《看见你们格外亲》,歌唱家马玉涛是该歌的首演者,也是广泛的传播者,几十年来这支歌的歌声唱遍了祖国大地,唱给了各界亲人,在国外侨胞及外国朋友们心中,也曾留下了这支歌的歌声。是以《二人台》的音乐为基调,而在叙事部分又汲取了河北民间说唱音乐的素材

20、《浏阳河》是一首中国经典民歌,由徐叔华作词朱立奇、唐璧光作曲,创作于1951年。这首歌自创作以来,广为流传,分别有多位演唱家,如蒋大为,李谷一,宋祖英等,以不同方式及风格进行演绎,超女周笔畅的一首《浏阳河2008》又为这首老歌赋予崭新的内容。《浏阳河》这一曲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多年来一直为人传唱,熟悉的旋律穿透几代人的岁月。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首传世之歌诞生之初却仅仅只是湖南花鼓戏中的唱段,曲调旋律也和大家所熟知的不一样。

故事追溯到1950年,湖南土改运动开始,当时湘江文工团一批搞文艺工作的年轻人被分成几个工作队下到田头采风,那种热腾腾的生活激情感染了他们中间的每个人,尤其是徐叔华。一天,徐叔华正在田间转悠,听着独轮车碾过泥土时那欢快的咿呀声,他脑海里突然闪过丰收时农民在田埂上推送粮车的那一幕。那一刻灵感击中了他,于是他连夜创作了花鼓戏《推土车》(后改名为《双送粮》),《双送粮》一共分三段,反映农民翻身分得土地的喜悦心情,今天的《浏阳河》便是其中第三段。

2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1943年由曹火星创作的一首歌曲。原名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据称是经过了毛泽东的修改,添加了“新”字,并作了小幅改动。194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对我根据地实行双重打击。为发展和巩固抗日胜利果实,反对国民党的分裂,八路军边区剧社派曹火星、丁凯、肖静雨组成三人工作队,来到京西偏僻的歌谣之乡堂上村。在通往堂上村的山路上,曹火星一行三人化装成小贩商人急走而来。

22、《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朱逢博演唱歌曲,由李若冰、关鹤岩、徐锁、冯福宽作词,刘烽作曲。众多艺术家演唱,其中70年代由著名歌唱家朱逢博演唱流传甚广,堪称经典。此歌曲是2003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延安颂》片尾主题歌作曲作者刘峰撰写的创作回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补写的一首革命历史歌曲。当然,它绝不是空穴来风,凭空捏造。1971年《人民日报》发表时,说它是流传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的革命民歌也不是事实。这得从头说起:“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搞文化专制。当时,全国上下除了“样版戏”之外,只有《国际歌》《国歌》《东方红》和语录歌等十余首歌曲能唱,真是万马齐喑啊!在这种情况下,中央电台的一些老同志建议:整理几首陕甘宁边区的革命民歌。由于冠以“革命”两字,这个建议也就获得了批准。这是1971年的事。

23、《珊瑚颂》是由赵忠、钟艺兵、林荫梧、单文等作词,胡士平、王锡仁作曲的一首乐曲,创作于作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歌剧《红珊瑚》的主题曲,唱词采用了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手法,借赞美红珊瑚来赞美渔家女珊妹,文学性和可唱性。原唱赵云卿。朱逢博演唱的《珊瑚颂》表现力极强,为唱这类红色经典歌曲开了一条新路,是一首可以传世的佳作,已成为红色经典之作。《红珊瑚》出自歌剧《红珊瑚》,创作于歌剧《红珊瑚》剧本完成之后,集中体现了珊妹这个人物的精神面貌。歌剧《红珊瑚》讲述的是第三次国内战争的胜利阶段中人民解放军和人民群众一起解放沿海岛屿的一段故事。歌剧着重描写了珊瑚岛上一家渔民父女,在解放前期和当地渔民一起反抗封建渔霸和蒋介石匪帮的迫害,他们受尽了折磨,忍受着深重的苦难。后来由于人民解放军的一位参谋来岛上侦查,及时组织群众向反动统治者进行斗争,他们经过艰苦的斗争,终于配合人民解放军的进军,胜利完成解放沿海岛屿的任务。歌剧揭示了渔民民不聊生的生活,同时表现了他们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盼望解放的心情,也深刻反映了人民解放军是具有高度革命自觉性的军队,他们对人民解放事业怀有无限的忠诚,与人民群众有着血肉不可分的密切关系。

24、《社会主义好》是新中国50年代最流行的革命歌曲。希扬词、李焕之曲。歌曲进行速度,旋律奋发激昂,高度颂扬了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的人民新中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同时唱出了全国人民坚决跟定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这首歌曲曾被选为十五首革命歌曲之一,收入《革命歌曲大家唱》之中。教育和影响了新中国几代人的思想和成长。

25、《十送红军》是为了纪念红军长征八十周年而制作的献礼剧,由北京小马奔腾制作出品,该剧由李修文编剧、毛卫宁导演,佟大为、刘威、王雷、万茜、张浩天主演。作为中国梦系列首部与观众见面的作品,《十送红军》以长征为线索,穿插着讲述了十个普通红军战士的故事。他们不同年龄、性别、兵种,却有着共同愿望,那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守护和传递红色的星星火种。在这群默默无闻的战士的共同守护下,红色政权的火种终于安全的保留了下来,渐成燎原之势

26、《四渡赤出奇兵》选自肖华著晨耕、生茂、唐诃、遇秋等人曲的《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一共10个乐章。《四渡赤出奇兵》是其中的第四乐章。歌词中表示毛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四渡赤水是长征中红军打的最漂亮的一场仗。是通过调虎离山之计赢得了胜利。

27、《送郎当红军》1955 年4 月,瞿希贤和诗人金帆随***和总政文化部共同组织的“长征采访小组”,沿着红军长征的道路,去深入生活和搜集创作素材,并创作了这部以红军根据地为背景的大合唱,作为对中国***成立三十五周年的献礼。

28、《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是一首红色经典歌曲。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

世,全国人民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出于对伟大领袖的怀念和崇敬之情,付林写下了《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这首词,后来由王锡仁谱了曲。这首歌从歌词到曲调都自然平和、朗朗上口,朴实得就像说话一样,表达了老百姓怀念毛泽东主席的真情实感。

29、《团结就是力量》由牧虹作词、卢肃作曲,产生在1943年6月晋察冀边区平山县黄泥区的一个小村子。为了反对日寇到边区抢粮,实行“抢光、杀光、烧光”的疯狂政策,西北战地服务团深入到河北平山和山西繁峙的广大农村参加斗争。为了配合这场斗争,牧虹和卢肃同志一起在三四天左右时间里,突击创作了小型歌剧《团结就是力量》。在这个剧的排练过程中,大家觉得剧情还可以,就是感到结束得有些突然,缺乏终止感。综合大家建议,决定由牧虹同志写词,卢肃同志谱曲,为该剧增加一个幕终曲,于是《团结就是力量》这首经典名曲,就这样诞生了。

30、歌曲为电影《戴手铐的旅客》的主题曲。作曲者为王立平,首唱为吴增华。歌词表达含泪式离别情和期待佳讯情,是浓浓战友情,因而成为部队、公安、甚至同学毕业时首选,影响甚大,传唱至今,经久不衰。影片讲述了“文化大革命”初期,在某科研单位突然发生一起凶杀案,保密室工作人员小黄被暗杀,发射导弹的a—1号燃料样品也被盗窃……影片集中描写了老公安侦察员刘杰在诬陷流亡的过程中与真正的凶手苏哲斗智斗勇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31、《万泉河水清又清》1964年,作为国庆十五周年的献礼节目,作为作曲接到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创作任务。从接到任务到演出,只有半年左右时间,非常仓促。一般的一场芭蕾舞剧的作曲基本上要一两年时间,可是时间紧迫,我们马上就开始写,写完钢琴谱以后,演员就根据钢琴谱来排练,我写了好几个方案,可是写这个方案的时候,我特地去海南体验了生活,去了海南的黎族人民经常居住的地区。那里的一些民间的歌曲对我有很大启发,这个歌就是吸收了当地的五指山的民歌。写了几个方案以后,经过试唱,很幸运地选用了这首《万泉河水清又清》。

32、《望星空》是“一九五九年四月初稿,一九五九年八月二次修改,一九五九年十月改成”最终发表在1959年《人民文学》第11期上。《望星空》的主题应该是一部抒发内心真实感情的作品,”正像诗人日记中的所说的:“这是一首抒情诗,抒发一种哲学思想。”

33、《我爱你,塞北的雪》是由王德作词,刘锡津作曲。歌曲创作于1980年,原唱是中国著名盲人歌唱家周琪华,而大多数人知道这首歌是在1983年。当时中央电视台录制了这首歌的音乐电视,由彭丽媛演唱。彭丽媛身穿白色毛衣,扎着条大辫子,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深情地演唱,打动了无数观众。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歌曲,旋律舒展流畅,线条柔婉,感情细腻,具有新颖的气息及清新的民歌风味。歌词美妙、富有诗意,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出冬雪的美丽与纯洁,使一幅轻盈的雪花漫天飘飘洒洒的北国风光的壮观画面清晰展现在眼前,赞美了崇高的无私奉献精神。

34、《我的中国心》是1980年,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开始会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张明敏的唱片公司的老板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开始为张明敏策划专辑。邓炳恒找到了香港词曲家黄沾,请他写一首国语歌。黄沾开出了和粤语歌一样的价钱,邓炳恒答应了。黄沾写《我的中国心》时,词写得快,因为尽是心中的感受,所以一挥而就,也没有怎么修改就写好了,之后再由王福龄作曲,作品完成以后由张明敏演唱

35、《我和我的祖国》是李谷一演唱的歌曲。由张藜填词、秦咏诚谱曲。

这首歌曲采用了抒情和激情相结合的笔调,将优美动人的旋律与朴实真挚的歌词巧妙结合起来,表达了人们对伟大祖国的衷心依恋和真诚歌颂。

36、《我为伟大祖国站岗》,创作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由魏宝贵作词,钊邦、铁源作曲,经男高音歌唱家施鸿鄂、董振厚演唱后,歌曲曾经在全国广为传唱。创作于中苏边境冲突后的1971年,作品以1969年的珍宝岛之战为政治背景。

37、《我心中的歌儿献给解放军》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歌曲《我心中的歌儿献给解放军》是作者常留柱以扎实的生活积淀为基础.借鉴藏族音乐素材创作出来的名篇佳作。这首歌一方面凝聚着浓厚的民族感情,另一方面凝聚着作者的创作才华,体现着作者的深厚的生活积淀,是汉、藏文化共同孕育出来的艺术奇葩。

38、《绣红旗》是出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空政歌剧团创作的歌剧作品,专辑《江姐》中的一首歌曲,被大家广为传唱。江姐被捕后,在狱中仍不放弃自己的信仰,在被杀害前夕绣红旗表达自己不屈的信念和对未来的向往,也为其他的革命同志树立了榜样!

39、《延安颂》这首歌曲表达了千百万革命人民向往延安、热爱延安的强烈愿望和真挚情感。1938 年4 月的一个傍晚,作曲家郑律成参加了一个群众大会,散会后他看到成群结队的战友,沐浴着夕阳的余辉,返回各自岗位;正在操练的抗日战士,喊着响亮的口号,威武雄壮;全城内外,歌声四起。这样一幅动人景象,深深激动着作曲家的心灵,他请延安鲁迅文学艺术学院文学系的女同学诗人莫耶写好歌词,很快就谱成歌曲,在一次文娱晚会上亲自演唱了它。抗战八年,这首歌虽然没有正式出版过,但它却象长了翅膀一样,从延安飞到前方,从解放区飞到国统区,直至海外。当时很多人正是唱着这支歌,冲破险阻,奔向延安,投入革命洪流的。这首歌所以流传得这么广、这么快,主要由于延安是革命圣地,是当时全国抗日的中心,人们景仰它、向往它;同时,在艺术上它也有着较高的成就。

40、《雁南飞》是电影《归心似箭》中的插曲,由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单秀荣演唱,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后经我国著名歌唱家朱逢博的演绎后传遍大江南北。1980年还收录在朱逢博《雁南飞》专辑。2006年刀郎专辑《披着羊皮的狼》,收录了由刀郎重新编曲、演唱的《雁南飞》。该曲经刀郎重新编曲后,加上刀郎苍凉高亢的西部嗓音,给歌曲带来更为独特的韵味。那种盼归的心,更是被演绎的撕心裂肺,极为感人

41、《英雄赞歌》是出现在电影《英雄儿女》中的一首歌曲。相关剧情是:王成英勇牺牲之后,全军开展了学王成的运动。王芳得知哥哥王成壮烈牺牲后,想以歌唱的方式缅怀并寄托自己对哥哥的思念和崇拜。当她在创作中遇到困难时,部队首长也介入到歌曲的创作中,《英雄赞歌》在曲折中诞生。张映哲同志是歌曲原唱。

42、《游击队歌》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是中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于1937年所作[1]。《游击队歌》曲调轻快、流畅、生动、活泼,以富于弹性的小军鼓般的节奏贯穿全曲,既给曲调以进行感,又表达了游击战士们巧妙、灵活地与敌人周旋,伺机消灭敌人的典型形象。20世纪90年代初,这首《游击队歌》毫无争议地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1]。2015年7月,游击队歌改版。属于和声版本,田彦等人演唱。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歌曲。

43、《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董振厚原唱,邬大为、魏宝贵作词、铁源作曲的歌曲[1],收录在1980年发行的同名专辑《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中。《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1987年获得全国“青年最喜爱的歌”评选一等奖,曾两次登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1969年寒冬,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不久,沈阳前进歌舞团的创作员邬大为与魏宝贵到中苏边境珍宝岛前线体验生活。在采访战士时突发灵感,可是当时由于“文革”的文艺专制,无法创作此类抒情歌曲。直至1980年,铁源和邬大为等人到辽宁丹东的一支边防部队采风,正赶河口地区桃花盛开,铁源与边防战士一起巡逻在桃林旁,不禁被这满树桃花给陶醉了,他们很快就写出了歌词,创作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词。

44、《在太行山上》,抗战老歌,桂涛声词,冼星海曲。1938年7月,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在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上唱出,迅速传遍大后方及各敌后抗日根据地。

45、《赞歌》的原曲是内蒙古科尔沁民歌《正月马》,胡松华稍加修改,在20世纪60

年代完成了歌曲创作。这首《赞歌》是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的作品之一。也是胡松华的代表作之一。蒙古族的青年男歌手齐峰和女歌手乌兰图雅都再次演绎过这首经典歌曲。

46、《长江之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中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歌,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首唱者季小琴。这首歌旋律激昂,歌词气势磅礴,通过对中国的第一长河——长江的描写与赞美,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长6211.31千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

47、歌曲《只有山歌敬亲人》又名《多谢了》,由黄婉秋演唱,乔羽作词,雷振邦作曲。歌曲《只有山歌敬亲人》是196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影片《刘三姐》中的一首插曲196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影片《刘三姐》,将歌仙刘三姐这位传奇人物的艺术形象搬上荧幕,词作家乔羽和作曲家雷振邦合作为这部影片创作歌曲,使美妙的壮乡民歌伴随影片流传开去,《只有山歌敬亲人》就是其中之一。

48、《走进新时代》是张也演唱歌曲,由蒋开儒作词,印青作曲,收录在专辑《百年经典9:走进新时代》中。这首歌是一首红色歌曲,整首歌曲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旋律充满正气,歌词健康向上。这首歌以领唱和合唱的形式歌颂了我们伟大的党和人民。具有抒情歌曲的特点,亲切深情反映了对祖国、对人民和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进入改革开放后,一曲《走进新时代》,为我们展现了党和国家第三代领导集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和信念。

49、《祖国,慈祥的母亲》是由张洪喜填词,陆在易谱曲,霍勇、戴玉强、杨洪基合唱的一首歌曲。该歌曲是歌颂祖国的伟大。《祖国慈祥的母亲》这首歌曲风格朴实自然,品味高雅,是中国乐坛亮丽的花朵。他在充分继承赵元任、黄自等老一辈作曲家艺术歌曲创作理念下,将歌曲旋律与中国语言、民族和声与现代技法、钢琴伴奏与中国古典意境融于一体,并多角度的考虑中国当代普通欣赏层的审美特点,把富有时代特色、民族精神内涵的题材、浅显易懂的歌词、宣叙吟唱般的旋律、形象生动的钢琴伴奏充分溶于这个外来体裁中,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雅俗共赏。不仅走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歌曲创作道路,也为外来体裁的中国化道路开拓了新的篇章。这首歌曲弓凝练的笔触、浓郁的感情抒发了儿女们对祖国母亲个感激之情和无限忠诚。全曲由两个乐段加曲尾衬腔构成,第一乐段由四乐句构成,以一字一音的词曲结合为主,曲调流畅地在中低音区进行,似诵似唱地叙说对祖国的深切挚爱。第二乐段开始处音调大跳到全曲高潮,然后曲调逐渐下降,表达了人们对祖国母亲的赞美颂扬,曲尾的衬腔,更进一步表达了人们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深情。

50、《祖国颂》是1957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为庆祝建国八周年所拍摄的我国第一部大型宽银幕文献纪录片,其中有同名主题歌《祖国颂》,为气势恢宏的大型合唱,由乔羽作词,刘炽谱曲。1957年,为庆祝新中国八周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我国第一部大型宽银幕文献纪录片《祖国颂》,的主题歌。其中有同名主题歌《祖国颂》,为气势恢宏的大型合唱,由乔羽作词,刘炽谱曲。歌声融于影片生动的纪实画面中,满怀激情地颂赞了新中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整首歌意境高远,撼人心魄,对祖国的挚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充溢其间。

相关热词搜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37850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