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资格考试语文模拟试题答案解析篇一
1.下列哪项不属于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
a.细胞学说 b.进化论
c.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d.相对论
1.【答案】d。解析: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包括:(1)细胞学说;(2)进化论;(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故本题选择d选项。
d选项,相对论是爱因斯坦于1905年首次提出的关于时空与引力的基本理论,是20世纪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新发展。
综上所述,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d选项。
2.电视剧《汉武大帝》热播时,小明陪妈妈观看并介绍了有关汉武帝大一统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
b.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实现了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d.禁穿胡服,实行汉化制度,促进北方各民族的统一和发展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政策。选项abc均为汉武帝暑期为促进大一统颁布的政令。
d选项指的是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因此,本题选择d项。
3.下列少数民族及传统民居对应错误的是( )。
a.蒙古族:蒙古包 b.苗族:吊脚楼
c.哈萨克族:蘑菇房 d.藏族:碉房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素养中的文化常识——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蘑菇房是哈尼族的特色房屋。相传远古时的哈尼族人住在山洞里,山高路陡,出门劳作很不方便,后来他们迁徙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虫子在下面做窝栖息,于是就模仿蘑菇的形状盖起了蘑菇房。哈萨克族典型的民居是毡房,毡房日遮阳,夜隔潮,防风挡雨,通气透亮,移动方便。因此,c选项对应错误,应选c。
选项a,蒙古包是蒙古族的典型民居,也称为毡包,结构简单,搭建方便,适合经常迁徙的牧民。
选项b,吊脚楼在西南苗族和土家族常见,底部架空,通风防潮防野兽,西南气候热,潮湿多雨,架空结构适合当地的气候和天气。
选项d,碉房是藏族的代表民居,外形看似碉堡,比较稳固,避寒防盗。故说法正确。
abd三项均说法正确,与题干不符,故排除,本题选择c选项。
4.日食发生时,( )。
a.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 b.太阳在月球和地球之间
c.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 d.是在新月的时候
4.【答案】a。解析:日食,又叫做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故本题选择a选项。
c选项,当地球运动到太阳和月球之间并在一条中心线上时,来自太阳的光线被地球所挡住了,月球刚好处于地球的阴暗面(地球本影),这是月全食的产生原因。
bd选项是干扰选项,故排除。
综上所述,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本题选择a选项。
5.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但有美丽的草原,还有浩瀚的大海、广阔的平原、还有深陷的盆地。下列不属于中国四大盆地的是( )。
a.柴达木盆地 b.刚果盆地 c.塔里木盆地 d.准格尔盆地
5.【答案】b。解析:中国的盆地数量很多。其中,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被誉为中国的四大盆地,特色各异。而刚果盆地位于几内亚高原、南非高原、东非高原及低小的阿赞德高原之间,处于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赤道几内亚、加蓬和刚果共和国。因此此题选b。
acd三项均与题意相符,故此题选b。
6.下列关于年龄的称谓中,所指年龄最大的是( )。
a.垂髫 b.耄耋 c.古稀 d.期颐
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传统文化中古代特殊称谓的年龄称谓。
a选项,髫,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b选项,耄耋指八 九十岁。
c选项,古稀指七十岁。
d选项,期颐一般指一百岁老人。
综上所述,本题选d项。
7.“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由轨道高度为23616km的30颗卫星组成,其中27颗工作星,3颗备份星。下列哪个国家没有参加“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 )
a.法国 b.德国 c.意大利 d.中国
7.【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时事类知识。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是由欧盟研制和建立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该计划于1999年2月由欧洲委员会公布,欧洲委员会和欧空局共同负责,2003年,欧洲人主动“邀请”中方加入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方欣然受之;2007年由于实质参与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受挫,中国决定“单干”。故此题选择d项。
8.被誉为明代最伟大的戏剧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的是( )。
a.王实甫 b.马致远 c.关汉卿 d.汤显祖
8.【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戏剧影视。
选项d,汤显祖,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比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代表作品《南柯记》等。
选项a,王实甫,元代著名戏剧家,代表作品《西厢记》,故排除。
选项b,马致远,“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品《汉宫秋》,故排除。
选项c,关汉卿,“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品《窦娥冤》,故排除。
综上,abc均不符,故本题选择d项。
9.下列关于“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对应错误的是( )。
a.顾恺之《洛神赋图》 b.阎立本《步辇图》
c.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d.黄公望《千里江山图》
9.【答案】d。此题考查的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包括:顾恺之《洛神赋图》,阎立本《步辇图》,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韩滉《五牛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仇英《汉宫春晓图》,郎世宁《百骏图》。
abc选项均属于“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d选项,《千里江山图》的作者是王希孟,对应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10.刘老师在为同学们播放《冰上圆舞曲》时,有的同学似乎看到了舞者在冰上翩翩起舞。学生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
a.适应 b.对比 c.错觉 d.联觉
10.【答案】d。解析:联觉是指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题干中,同学们在听刘老师播放的《冰上圆舞曲》时,不仅产生了听觉反应,而且产生了视觉反应,故学生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联觉。
教师资格考试语文模拟试题答案解析篇二
一、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14分。共42分)
1.材料:
一年一度的主题班会活动即将开始。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推进素质教育,张老师决定在班上组织一次全员参与的特长展示活动,但是晓敏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特长,因此一直没有报名。
张老师找到晓敏。问她为什么没有报名。原来晓敏的父母离异,自己随着母亲几经辗转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每天帮妈妈做家务,没有什么朋友,更没有时间学习什么“特长”。张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鼓励晓敏展示自己做家务的技能。
展示活动当天,张老师郑重地请晓敏表演切土豆。在大家好奇的目光中,晓敏灵巧有力地在案板上下舞动。很快,土豆丝就切好了,细如发丝。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晓敏心里十分自豪与开心。
从那以后.晓敏不再因为自己没特长而自卑.反而变得自信多了。她主动和同学们交起了朋友,脸上总是挂满甜美的笑容。张老师还注意发挥她肯吃苦、爱劳动的优点,推荐她担任班上的卫生委员,她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解析】
张老师的做法比较恰当,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观的具体要求。
首先,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材料中,张老师发现晓敏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而且也没有什么朋友。张老师没有指责和放弃晓敏,而是主动了解晓敏的情况。这说明张老师能够认识到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
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材料中,张老师了解晓敏的情况之后,可以因势利导,鼓励晓敏展示自己切土豆的特长,使晓敏变得更加有自信,还交到了很多朋友。这说明张老师能充分地认识到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能充分发掘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和特长、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要具备“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做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正是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独特的人,所以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特点,主动与学生交流,发挥学生的长处和优点,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2.材料:
林涛是我儿童时最要好的朋友,这次回家又见到了他。他为农多年,已成家有子,但谈吐已不见当年的主动与明朗。当年他活泼好动,头脑灵活,课堂上爱抢“头彩”,总想给老师和全班同学留下不一般的印象,但因此也屡遭老师的斥责和惩罚。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老师上课要提问,提问前对大家说:“我把问题提出后,你们先不要回答,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考虑。到时我让你们发言时你们再举手发言。明白吗?”我们都喊明白。“那就这样,不许说话,都规矩点!”老师接着提出问题,之后把拿着课本的手背在后面,在教室的过道来回踱步。林涛很快就有了答案,这时还没到老师说的时间,可林涛已按捺不住,把答案脱口说出。没想到老师快步冲到他跟前,用书照着他的脸部就打了一下。林涛鼻子出血了,用手左一下右一下地擦。可老师对此并不在意,还怒气冲冲地质问,“没让你说呢!你显什么显?不把老师说的纪律当回事,就得让你吃苦头!”类似这样的事儿,林涛没少摊上。久而久之,他变得惧怕老师,没有了学习的心劲,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了。……如今,我的孩子也要上学了,我很害怕他也摊上这样的老师,愿他的老师对孩子能宽容理解,并能从中指点引导。
问题: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教师的教育行为。(14分)
【解析】
教师的行为违反了教师职业道德,需要我们引以为鉴。
首先,教师的行为违反了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关爱学生强调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材料中,学生活泼好动,屡遭老师的斥责和惩罚,甚至被老师体罚。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尊严。
其次,教师的行为违反了爱国守法的职业道德。爱国守法强调教师要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材料中,体罚学生,侮辱学生人格,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和生命健康权,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因此,作为教师,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关心爱护学生的人格和身心健康,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履行教师的义务。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材料:
国际与本土
张颐武
春节的价值和象征性的意义都是不可估量的.可以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也是华人文化认同的象征。回首过去,世界和我们自己都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春节也在不变和变化中呈现了新的形态。
春节现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切。一方面是中国的崛起造成的文化影响力和全球华人的力量的兴起已经使得春节越来越引起了国际的关注。“中国年”的价值和意义越来越变成了中国的重要的文化象征,逐步为世界所了解。虽然春节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还远不能和圣诞节相比,但在世界许多华人移民较多的城市或社会中,春节也开始在华人社区之外产生影响。以往仅仅是传统的唐人街张灯结彩地庆祝.现在往往已经成为当地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各国政要也都发表对于春节的祝福。春节在全球的意义的凸显是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现象。另一方面,过年的意义在今天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和家庭价值的时刻更加凸显了出来。国内的“过年”的气氛也一年浓似一年。在计划经济时代,春节被简化为“过革命化的春节”。而八十年代时,在现代化和西化的浪潮中,春节的文化和认同的意义也还没有像今天一样被强化得如此之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春节的意义,越来越强调在这一时刻的文化的价值和生活意义。
当然,春节的国际化还仅仅限于华人和对于中国文化有兴趣的人,还难以变得更普及。它还不能在全球获得更多的影响力。这当然和中国文化的现实的处境有关,其全球的传播和理解还有不少局限和问题。因此,如何推展春节的文化含义,让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其意义和价值,还是一个现实的困难。关于春节的那些中国文化的积淀,还需要更多的理解和体认,这其实对于全球的跨文化对话具有高度的意义和价值。让人们了解春节的趣味和活力,还需要全球华人社会更好地努力。
春节在国内的传统意义得到了相当大的弘扬和发挥。当然也造成了返乡和回家的诸多困扰和问题,造成了春运的巨大的压力。现代所要求的是高度的流动性,是跨越边界的需要和人的高度的灵活性.这和传统的归乡的感情的关系是复杂的。今天的春节热说明中国社会的本土因素在当下的背景下得到了更多的展现。从这一点上看,如何回应这样的感情和精神的追求就是社会需要认真探究的。
问题:
(1)从全文来看,春节“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的关切”的原因有哪些?(4分)
(2)结合文意,概述应如何解决春节面临的“国际化”和“本土化”问题。(10分)
【解析】
(1)中国的崛起造成的文化影响力和全球华人的力量的兴起引起了国际的关注,春节在全球的意义日趋凸显;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和家庭价值,而春节凸显了文化的价值和生活意义。
(2)要解决春节面临的“国际化”问题,需要全球华人社会更好地努力,提高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推展春节的文化含义和文化积淀,让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其意义和价值,使春节的国际化更普及,得到更多的理解和认同。要解决春节面临的“本土化”问题,需要我们理性回应传统的春节归乡的感情和精神追求,认真探究并解决它和现代的高度流动性之间的矛盾。
教师资格考试语文模拟试题答案解析篇三
1、考试须知
考生们也都知道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在考试中占分值很多,所以要把这两部分作为重点复习。当然全书可以系统的看,在心里有个大致的了解,把握每一章节和下一章节的连接,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的框架或许更有帮助。以后复习时针对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做详细地记忆,要熟记于心。考生需要做的有很多,对自己考试负责,记不起来的地方就用红笔标注,然后针对红笔标注的地方多记忆。
2、考生心声
有考生觉得自己不是学霸,也没有别人聪明。可是有多少人是天生聪明呢,取得成功的往往不也是坚持不懈的那些人吗。从备考到考试一路走来其实这段日子是漫长而又有趣的,成长或者说任何一场考试,都会让一个人蜕变的。
3、做题方法
做题其实还是一个深入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法或许因人而异。但是教师资格证的复习还是以做题为主,加强记忆的方法就是把每一章节涉及的大大小小的问题都写出来。每天拿着写着问题的纸反复背诵。不要怕费事简单的事儿都能做,但未必会成功,如果不做成功的机会都没有。
4、考前心情
考试前每个考生都在全力以赴,有时候的紧张感不代表是你复习的不好,而恰恰是为自己要顺利取得教师资格证做的最后心理暗示。当你觉得非常困难时,说明你正处在人生的上升时期,度过此时你将会达到人生顶峰。
教师资格考试语文模拟试题答案解析篇四
一、考试类别和方式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是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统一的考试标准,地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全国统一考试,属于水平性测试,考生达到基本的水平要求即可获得通过。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包括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申请认定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者参加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各科目采取纸笔考试。笔试各科成绩合格者(每科达到70分),方可参加面试。
二、报考条件及对象
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无犯罪记录,且具备《教师法》规定的相应学历条件,并应符合本省确定并公布的学历要求。应届在校生报考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应提供学校出具的在籍学习证明。
通过教师资格考试,使具备教师职业基本素养、道德、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对教学事业充满热情的人员获得教师资格。
三、考试标准及考试科目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并颁布全国的统一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统一的考试标准规定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基本要求,是确定考试科目和考试大纲的依据。
1.幼儿园笔试科目: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面试科目: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2.小学笔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面试科目: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3.初、高级中学笔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能力;面试科目: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4.中职文化课教师笔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面试科目: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5.中职专业课教师笔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三由试点省份自行组织;面试科目:试点省自行组织
6.中职实习指导教师笔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三由试点省份自行组织;面试科目:试点省自行组织
四、命题原则及题型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命题依据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主要从教师职业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心理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命题。题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其中,客观题指的是选择题;主观题包括简答题、论述题、解答题、材料分析题、课例点评题、诊断题、辨析题、教学设计题、活动设计题。
五、考试时间及方式
教师资格考试每年考试日期由教育部公布,需及时关注中国教育考试网官网查看每次具体日期。如无特殊情况,上半年教师资格—1月初笔试报名、3月初笔试考试、4月中面试报名、5月下旬;下半年教师资格—9月初笔试报名、11月初笔试考试、12月中旬面试报名、下一年的1月初面试考试。考生可在报名期间登录教育部考试中心网站,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项目主页,按照栏目指引进行网上报名。
省级教育考试机构负责考生网上报名、缴费,审查和确认考生信息。笔试各科目均采用纸笔方式。笔试各科考试时间均为120分钟。面试采用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等方法,通过备课、试讲、答辩等方式进行。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研制的面试测评系统。
教师资格考试语文模拟试题答案解析篇五
1.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论的是( )。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奇
1.【答案】c。解析:c选项赫尔巴特提出了“四阶段教学”理论,并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2)联想: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联系(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4)方法: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a选项夸美纽斯最早提出了班级授课制;b选项杜威提出了五阶段教学法:(1)问题的感觉,即暗示:困惑、挫折或意识到困难的状态;(2)问题的界定,即理智化:确定疑难究竟在什么地方,包括不太具体地指出所追求的目的,需要填补的缺口或要达到的目标;(3)问题解决的假设:提出问题的种种假设;(4)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如有必要,连续检验这些假设,并对问题重新加以阐述;(5)用行动检验这些假设:进行验证,证实、驳斥或改正假设。d选项裴斯泰洛奇最早提出了心理学化口号。因此此题选c。
2.教育学把握儿童学习的关键期,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不平衡性
2.【答案】d。解析:个体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的有规律的、连续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和互补性这五种。其中不平衡性表现在:(1)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试想如果我们的身高是匀速增长的那么我们现在都是巨人了。(2)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刚出生的孩子就会感冒,说明淋巴系统成熟在先,而我们的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归根结底不平衡性考虑的就是速度的问题,既然发展的速度都不同,那么自然有一个生长最快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关键期,所以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抓住关键期,才能够事半功倍。
3.( )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命令颁布实施的一定历史阶段总的教育方针和总方向。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针 c.培养目的 d.教学目标
3.【答案】b。解析:b选项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命令颁布实施的一定历史阶段总的教育方针和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强制性。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因此选b。a选项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c选项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它是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也随着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类型、级别而变化。d选项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4.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引领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系统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卯丑学制 d.壬卯学制
4.【答案】b。解析:我国的现代学制是从西方引进的。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但未实行。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是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中国辛亥革命后1912~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公布壬子卯丑学制。
5.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专著《民主主义与教育》属于( )。
a.0次文献 b.1次文献 c.2次文献 d.3次文献
5.【答案】b。解析:记录在非正规物理载体上的未经任何加工处理的源信息叫做零次信息,比如书信、论文手稿、笔记、实验记录、会议记录等,这是一种零星的、分散的和无规则的信息。零次信息的载体形式就称之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又称原始文献,是情报学中的一种主要文献,指以作者本人的工作经验、观察或者实际研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具有一定发明创造和一定新见解的原始文献,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技术标准等。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产生的一类文献,如书目、题录、简介、文摘等检索工具。三次文献是在一、二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而编写出来的文献,人们常把这类文献称为“情报研究”的成果,如综述、专题述评、学科年度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等。题干杜威的专著《民主主义与教育》属于一次文献,b选项正确。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429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