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杨振宁素材200字 杨振宁事迹200字左右(大全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7:00:27
2023年杨振宁素材200字 杨振宁事迹200字左右(大全五篇)
时间:2023-06-06 17:00:27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杨振宁杨振宁事迹篇一

1.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

2.金钱名利淡如水,医德医道大于天;个人利益抛一旁,患者病情在心间。

3.兢兢业业,廉洁行医,清清白白,热诚做人,争当德高医精之良医。

4.救人一命,上帝为你加一分;收一红包,神灵给你减一寿。

5.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收人红包,你的一切祷告统统无效。

6.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收人红包,神灵不饶。

7.砺操行以修德业,当自重;甘淡泊以守清贫,当自省;谋善举以泽众生,当自励。

8.廉洁行医,为党为民为病患;德艺双馨,利人利己利苍生。

9.廉洁行医两袖清风昭后世,贪图钱财一朝失足愧今生。

10.廉洁行医始能一身正气,为民服务堪称人间天使。

杨振宁杨振宁事迹篇二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离骚》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战国.屈原《渔夫》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6.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

7.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

8.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宋.鲍照《代白头吟》

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李世民《赐萧禹》

10.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赠韦侍御黄活裳二首》

11.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正气歌》

1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绝句》(《乌江》)

13.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唐.岑参《忆长安曲二章寄庞催》

14.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

15.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唐.李白《行路难》

16.少年心事当拂云——唐.李贺《致酒行》

17.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19.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22.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23.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不妨有卧龙——唐.窦庠《醉中赠符载》

2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2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27.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28.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

2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

3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杨振宁杨振宁事迹篇三

;
杨振宁,美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家喻户晓的科学家。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留学归来的知名学者,1929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数学系教授。自此,清华园中8年的少年生活,给杨振宁留下了温馨的回忆。
清华园对聪颖好学的少年杨振宁,是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日后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
西南联大,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无疑是一个神圣的殿堂,杨振宁曾回忆道:“想起在中国的大学生活,对西南联大的良好学习风气的回忆总使我感动不已。联大的生活为我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在物理学里的爱憎主要是在该大学度过的六年时间里(1938-1944)培养起来的”。
进入西南联大后,杨振宁既没有选择父亲专长的数学,也没有选择自己报考的化学,而是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物理学。可见求学道路上,兴趣至关重要。
出国留学,是杨振宁生命中的转折。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 深远。
杨振宁的求学之路是艰辛的,寻师也是屡屡受挫。历经辛苦远赴美国,先是到哥伦比亚大学找寻仰慕已久的费米教授,却大失所望的扑了个空。随后前往普林斯顿大学,希望求学于维格纳教授,却由于教授的休假再一次扑空。幸好遇到了昔日西南联大的教授张文裕,在其指点下终于到芝加哥大学寻得名师,就是仰慕已久的物理大师费米。
实验是理论的源泉,科学的根本。杨振宁的第一个志向就是完成一篇实验物理论文。由于动手能力和实验技巧的欠缺,虽然经过了20个月的实验工作,杨振宁还是未能完成自己的实验论文。虽然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杨振宁的这一志向还是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亲身动手进行实验的重要意义。实践出真知,杨振宁这20个月的实验工作也为他日后成为成功的理论物理学家奠定了基础。
演绎法和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上各有所长。巧妙地结合应用两种方法,使这两种方法互为补充,取长补短,会使科研收效良多。这也正是杨振宁日后能在科学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研究得出的结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可能不守恒,震动了整个物理界,使得两个人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是这位科学家从小到大严谨的学习态度,远大的理想和信念,越挫越勇的求学理念,巧妙结合的科研方法,孜孜不倦的钻研和探索。



           相关热词搜索:;

杨振宁杨振宁事迹篇四

从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回国至今,已经30年了。

_年的金秋,在上海西南角的衡山宾馆11楼,这位年近耄耋的老人轻轻撩开南窗的窗帘,显得十分感慨:短短的几年间,上海这座城市已经变得让所有熟悉她的人都认不出来了!

杨振宁已经有7、8年没有去上海了,他本想看看市容,唤起多年以前的记忆,但他已无从找到这座城市原来所给予他的印象,他看到的是一座全新的城市!

杨振宁认为,新中国已是一个新新中国了。

杨振宁还认为,中国在20世纪的科技进步非常之快,而且现在还继续保持着这种进步。再过三四十年,中国一定能够居于世界科技的前沿。

当谈到父母当年对自己的教育时,杨振宁十分坦率地承认,父母当年对自己的教育很明智。他小时候数学好,但父亲并没有刻意地向他灌输数学知识,上初一、初二时,还让一位着名的历史教授教他《孟子》。

对于当前出现低龄出国留学现象,杨振宁的看法很辩证:一个人的目标是在学术上和科技上有所成就,那的办法是在国内念好的中学和大学,到国外去念研究生;假如是求得将来的生活优裕,那么低龄出国的成功率比较大。

他还认为,中国的机会比外国的机会多。

他说:“清华的学生比美国大学的学生水平高。这话我不是随便讲的,是认真想过的。中国的学生数是美国的4倍,而中国的大学远远没有美国多。所以我说,哈佛大学学生的水平不能跟清华大学比。中国学生在美国念研究生,一开始有吃亏的地方,这是中国的教育制度太注意稳扎稳打所以导致学生的胆子小,一开始手脚放不开,时间长了,也就适应了,步子也快了。”

谈及中国科学家什么时候能够在本土问鼎诺贝尔奖,这位诺贝尔奖得主信心十足地回答:“20年完全可以,10年里希望也很大!”

他说,他对冯友兰晚年提出的“旧邦新命”论完全赞同。

“这是因为,今天的中国,在21世纪是一个新的国家,一个旧邦中生长出来的新的国家。对于21世纪的世界,这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哪!”

杨振宁杨振宁事迹篇五

;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纵谈了在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面临重大变革的历史关头,中华传统文化将发挥的重大影响力。

2009年4月15日,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在由上海华夏文化经济促进会和沪港经济高级顾问委员会主办,和记黄埔地产(上海)协办的《中华文化与21世纪》主题演讲会上,纵谈了在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面临重大变革的历史关头,中华传统文化将发挥的重大影响力。本文为其演讲内容摘录。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1994年,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假如100年后的人们在回顾20世纪时,要选择出两个最为重大的、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事件,我想既不是两次世界大战,也不是苏联的兴起和解体,而首先应该是科技的发展大大增强了人类的生产力;其次是中华民族在浴血重生之后,中国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

人类社会形成至今,现在公认的大约已有1万年的历史,也就是已经走过了100个世纪。可在其中90多个世纪的时间里,全世界人均gdp的增长非常缓慢,只是到了工业革命以后,人均gdp才开始出现了加速增长的趋势。瓦特在1784年制造出的第一台蒸汽机,是欧洲工业革命的发端。在这以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开始加速,不过速度还是很慢;进入20世纪后,人类迎来了电的时代、计算机的时代、生物工程的时代和网络通讯的时代,生产力才真正开始高速增长。

第一个,是勤俭。勤俭,是中华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三字经中就有“勤有功,戏无益,古圣贤,尚勤学,家虽穷,学不辍,身虽劳,犹苦卓”,三字经作为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启蒙读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一直到晚清的《曾国藩家书》里,还有“虚心实力,勤苦谨慎”和“累世简朴之风不可尽改”等。“勤”是中国人很突出的一项美德。我们看到海外中国留学生的成绩都特别好,那就是因为中国人特别努力。而“俭”的影响,直接促成了今天中国将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今天,一些国家都要破产了,而中国拥有如此殷实的家底,这不得不令很多国家非常羡慕。

第二个,中国人有耐心,能够坚持。中国人为什么特别有耐心?是因为中国的文化是“人本文化”,跟西方的“神本文化”在根本上就不一样的。

“人本文化”注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神本文化”注重的是人和神的关系,神毕竟是虚无的,最后就成为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注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就使中国人比较有耐心。我们看到中国的小孩比较听话,美国的小孩比较不听话——美国的小孩,他所提出的要求常常都是必须立刻满足,换句话说就是立刻要见效,不能立刻见效的就不做,这就是缺乏耐心了。两年以前,美国《时代》杂志有篇封面文章,讲的是美国现在是一个辍学的国家,因为有30%的中学生还没到毕业就不念书了。在中国不可能出现这种现象——中国的孩子读书时很苦很累,但他知道,为了自己未来能有所发展,眼前这段艰难的历程是自己必须付出的代价。而很多美国人就觉得这样很不值得,如果他的欲求不能及时满足,他就会选择放弃。

第三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种姓制度,所以没有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存在的复杂的人种冲突和宗教冲突。

《论语》里有句话:“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管是哪一类的人,都要给他受教育——人和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不应该存在任何歧视——这是中国的一个传统。

美国现在选出一个黑人做总统,是美国人可以引以为傲的,可我在美国住了50多年,我感觉到美国的种族问题还是存在的,而且还很深。

而如果你到印度,那么你就更会体会到作为中国人是多么幸福。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一位印度裔作家,叫naipaul。他的父母是移居英国的印度裔,他在成年后去过印度很多次,每次,都是在那生活一两年,并写一本书。看了naipaul的描述,你就会意识到中国没有种姓制度是多么的幸运。印度,因为几千年来的种姓制度,使它的经济成长承受着严重的局限,印度未来的经济成长不能跟中国相提并论。

第四,中国历史上有着2000多年的、以统一为最高目标的传统。统一,使中华民族具有着强大的向心力,世界上没有哪个大国像中国这样,拥有如此漫长的统一的历史。

所以,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至少有四点——勤俭、有耐心、有教无类、统一的意识,这些与中国最近这30年能够高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

对世界的深远影响

我们再进一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的前途,将产生什么样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的经济发展,如果用图表显示,我们会看到它处于一种指数性增长的趋势之中,即便将来到了21世纪的后半段,这种高速的指数性增长还会继续下去。但在指数性增长同时,也伴随着很多问题,如能源、环保、疾病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当然不能离开科技,但光靠科技不够,它需要整个人类有新的思维、新的世界观、新的伦理。现在全世界的政府都注意到这一点,近10年来对于这方面的讨论越来越多。

10年前,亨廷顿写了《文明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能诠释当今世界各地的种种冲突。最近,又有一个法国人写了本书,是关于人类的心态与地缘政治的影响。现在世界上大家都已经了解到,高速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对这些新的问题,必须有新的思维、新的世界观,所以才有这些文章。

可我看了这些文章,总体印象是: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特色不够了解,正因如此,他们对未来世界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的论述,都不大中肯。

我个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中庸。中庸,跟布什那种单边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中国的中庸观念,从古就有。其中包括了德的观念以及和谐的观念。

我们从现有的史料和文物中考证得出,“德”的观念,早在3000年前的中国就已经有了。人文学者在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上,找到一些铭文,从这些文字中他们发现将近3000年前的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强调“德”的概念,这些铭文还描述了国与国之间应该有怎样的关系。《左传》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费,此之谓不朽”。再反观西方,自古到今西方人都希望立功、希望立言,但从来没有提到“立德”的。

现在,中国政府再三讲要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世界。和谐的观念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就跟西方不一样。我们刚才讲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了那么多的问题,而到了21世纪的后半段,问题会更多更严重,到那时,中国会以大国的姿态,让自己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对世界发挥影响。换句话说,在21世纪的后半叶,中华文化会对世界产生出比今天重要得多的影响。西方讲“中国威胁论”,主要是着眼于武力,另外还有个更重要的“威胁”——中国那么多人,那么多聪明人,又非常勤俭,中国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会深远得多,这是中国相对于西方的一种变相的“威胁”。

发展经济是中国的第一要义

在演讲结束后,杨振宁和到会的嘉宾又展开了一系列有趣的互动。

嘉宾:你在演讲中旁征博引、纵古论今,你是否真有过目不忘的天赋?

杨振宁:我虽然在某些方面有特长,可在其他很多方面还是不行。当年我刚到美国去读书的时候,曾在一个实验室做了20个月的研究生——很快,我的同学们就发现“杨振宁这个人不行”,我不是不会动手,而是非常地不会动手。我家里要是有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我太太修要比我去修效果更好。

我的家人还发现,我对电影电视情节的发展理解得非常慢,经常是大家都已经看懂了,就剩我自己还处于云山雾罩之中——所以我更适合看dvd,因为可以倒回来再看一遍。

我绝不是天才,也不是过目不忘——有人过目不忘,但我不是。

杨振宁:科技跟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不仅仅是科技发展影响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发展,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结构也反过来影响了科技的进步。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20世纪的科技发展与21世纪的科技发展有着本质性区别。这种本质区别,简单地讲,就是20世纪初科技发展的动力,更多来源于纯粹的理论研究。而到了21世纪,应用性研究则变得更为重要,原因是整个世界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刚才我讲了资源、环保以及整个人类健康的问题。这些问题在20世纪初的时候还不怎么明显,而到了21世纪就变得突出和重要,而且再过30年、50年,会变得更为严峻——因此,科技应用的重要性会随之不断增强。所以你刚才说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必然现象。

杨振宁:今天科技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题目,就是能源。最好的没有污染的能源是太阳光。如何把太阳能转化成可用能源,这其中有理论问题,也有应用问题。假如有人能发明什么办法来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降低运行成本,那么他可以发大财,而且也解决了全世界的能源问题。

今天看,中国已经很兴旺了,但中国现在人均gdp只有3000美元,还不到美国的1/10,中国其它的问题还有很多。所以,我不反对年轻人走到应用的方向去,我认为,中国现在还是需要搞经济……等到中国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我的回答才有可能出现变化。

相关热词搜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47090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