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方法通用(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9 15:01:56
最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方法通用(3篇)
时间:2023-04-09 15:01:56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方法篇一

为了让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一这个重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迁移到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通过教具操作与演示,我放手让学生合作交流说出计算方法,掌握写坚式过程。在合作交流过程汇报方法中,学生说出了不同的思路,说出各有各的好方法。

整节课虽然我都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发现。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每学生参与探讨算法的过程,有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得到收获,在教学中也较轻松。从练习情况看,学生掌握情况较好,但是仍有很多的地方出现错误。

1、有些学生在写竖式时,出现两位减一位的个位对了十位上,有的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了1,十位上不打点,十位漏减退的.1,或者在列竖式时减时个位不够减,不向十位退1,而是用下面的数减上面的数而做错。

2、缺少了课堂的有效性,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掌握计算方法,心里明白算理,能算出正确答案,缺少了动手操作。

3、学生学习情绪较低,参与积极度不高。

所以在今后课堂上,不但让学生能动口、动脑、更重要是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探讨出不同的思路与方法,还待进一步地改进。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方法篇二

在学习《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之前已经学习了不退位和不进位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与此前最大的区别在于现在学习的内容需要进位和退位,因此在学习的层次和难度上就有了一个高度。

教学中“退1作10”的教学应结合操作来理解,其中“小棒操作”使算法更直观,而计数器操作则使算理更清晰,如将两种操作联系明理则更合理。同时,最好补充“用加法”验算的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理解新知。

退位减的难点是让孩子明白,计算到十位上时,应该算几减几,也就是要在被减数的十位上退1再减。教学的关键就是,让孩子在道理上明白十位上为什么要退1再减?(个位相减,不够)在计算中熟练掌握十位上要退1再减,同时明白从十位退1到个位应作十。

通过几节课的教学,我对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教学经过反思,我总结了一下几点:

(1)从课堂中捕捉信息,体会方法。和前面的不同,加法对于小棒的操作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知道够十个就可以捆成一捆就可以了,而减法中个位不够减就需要学生思考整捆的小棒如何操作;课堂上我发现孩子在操作的时候,已经有意识的知道要拆一捆小棒,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停下来问:“你为什么要拆开一捆小棒?”学生能够回答“个位不够减我要拆一捆”,然后让学生再操作。接下来在小结的时候就可以提炼这个方法了,当然可以深一步的问道:一捆就是一个什么,它是多少个一?

(2)及时引导,为计算做好铺垫。同样,在这节课中计数器的操作无疑也是一个难点,特别是拨一个十要能够想到同等的表示就是要在个位上拨10个算珠;学生很难想到。我想原因是因为以前我们一直强调的是满十进一,而且是一种顺向的思维,今天则要做的是逆向的思维,难度上比较大。所以我们在学生操作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思考,“个位上什么也没有,怎么办?能不能借一些过来?借一个十,实际上就是多少个一,可以怎样去表示?”。最后,还要让学生上台来演示说说操作的方法;并且这种方法可以作为一个重点,因为他是直接为后面的竖式计算作铺垫的。7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方法篇三

从实际生活情境引入,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这样,把教材内容变静为动,变单一为多向,变封闭为开放,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热情,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破传统计算教学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让“做数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动力。

本节课自始至终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教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由扶到放,在教学新知的时候,指名展示算法,既满足了优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也可让学困生有样可学;在探索56-27的时候,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结果,在求同存异中,他们也找到了各种不同的算法。由于学习环境的开放,我的大胆放手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不断地发展和提升。

口算跟其它算法不同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以,在探求算法时,我尽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他们展示不同的算法。并且,在找到口算的多种方法后再问他们: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评价,让他们找到最简捷、最容易的方法,从而体现了算法的“个性化”与“优化”的和谐与统一。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52180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