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中国古代诗词名作鉴赏篇一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节选自《乐章集》。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目前。真是力敌千钧!
词人凝噎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中国古代诗词名作鉴赏篇二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析」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解题指导」鉴赏诗歌谴词的妙处,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答题:①这个字或者词是什么意思;②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④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意境;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⑥音韵美。(由字及句,由景及情)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和处达,归雁洛阳边。
「析」①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是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么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②这两句炼字炼句极见功夫。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③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在旧年将尽时闯入人间,将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
「解题指导」鉴赏诗歌造句的妙处,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答题:①描绘怎样的景象;②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③运用了怎样的手法;④蕴涵着一种怎样的理趣。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析」清新、自然、质朴。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
「解题指导」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①掌握语言特色有关的专用术语,如清新、自然、含蓄、绚丽、豪放等;②把握著名诗人独特的诗风,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等;③理解诗歌的情境与诗人的感情。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谈谈你对罗诗丰年事若何一句含义的理解。
「析」丰年又能给百姓带来什么呢?达官贵人温暖无忧,贫苦人们饥寒交迫。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忽虏,良人罢远征。
捣衣声有什么含义?
「析」捣衣是为从军的丈夫缝制寒衣的一道工序,隐含有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解题指导」诗句含义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语句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选语句往往是那些言简意丰的立片言以居要的关键语句。因此,要立足诗句,咀嚼语句含义,深入挖掘言外之意和言外之情。
中国古代诗词名作鉴赏篇三
朱光潜先生曾作过一篇诗评,题目是《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文中以细腻的笔触、精确而独到的分析,揭示了四首词的意蕴,给人以启迪。在分析、评论这四首词时,作者从两点入手:一是典型的情节(意象)。二是精练的语言。很多古代诗词都选择了典型的情节来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而这种典型的情节又是通过精练的语言来表达的,两者共同作用,创设意境,表现主旨。另外,从这篇诗评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阅读、欣赏古诗词时运用了以下方法:一、揣摩研读法。比如分析《西江月》时,作者就“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字大作文章,分析出用“别”字所产生的特别韵味,暗示了乌鹊和树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此处不写啼而啼自见。还有,在分析《鹧鸪天》词时,深入地分析出“青旗沽酒”在词中以乐景写哀,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技巧。二、展开想象法。比如评论白居易的第一首词时,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由“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联想到江南繁华灿烂的春天,帮助读者进入词所描绘的境界。这样,读者就不难理解诗人在诗中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了。三、知人论世法。在分析辛弃疾的第一首词《鹧鸪天》的主旨时,作者就运用了这种方法,从而深刻地领会了隐藏在“城中桃李愁风雨”这个诗句背后的作者的真实感情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朱光潜先生这篇诗评给我们的启示是:我国的诗歌艺术讲究含蓄、精练,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鉴赏时首先要深入揣摩研读,揣摩其重点字词、句子,分析写作技巧,如比兴、拟人、互文、倒装、用典、反衬、直抒胸臆、融情入景、借物抒情等。再衬以想象,从而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体会作品的意境美。另外,早在先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就提出了“诗言志”的论断,唐代白居易还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可见,诗作往往是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处世态度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联系的,故而在分析、鉴赏时还要注意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知人论诗。
下面就分别以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和辛弃疾的《摸鱼儿》词为例,谈一谈如何鉴赏古代诗歌。
第一句中“月落”、“乌啼”不难理解。秋凉夜半,上弦月落了,耳畔传来几声乌鸦的惊叫。我们学过的“月出惊山鸟”、“明月别枝惊鹊”都有相似的.意境。“霜满天”就有难度,理解时不能以辞害意,因为我们平时感受到的自然景观的实际是霜华在地而不在天,而且在已“月落”的夜晚也看不见。如果机械的去理解,就无法体会其妙处。须认真揣摩研读方能感受到: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羁旅之人对夜凉的感觉格外敏锐。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气中弥漫着满天霜华。
第二句中的“对”字也是难点。“江枫渔火对愁眠”中江岸上的丹枫,给人以秋色秋意、羁情离思的暗示,它在古诗词中沉积的感情内容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我们想象一下,岸上昏暗迷蒙的背景衬托着点点渔火: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岸上一水中,“愁眠”者,当是怀着羁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如是,整个句子可看作是“愁眠对江枫渔火”的倒装,“对”字当解作“伴”,又不像“伴”那样外露,它表达舟中旅人和舟外景物之间无言的交融和契合。朱光潜先生的文章中说,写景诗的一个诀窍就是写进人的活动,此处恰是一例。
“夜半钟声到客船”字面意义易懂,但内在意蕴却是难点、重点。诗人在枫桥夜泊中得到的最鲜明最深刻最具诗意美的印象就是寒山寺夜半钟声。在静谧的暗夜,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景物感知的首位,静夜钟声不仅反衬了夜的深幽和清寥,而且渗透着宗教的色彩,给人以古雅庄严的感受。钟声悠扬,余音袅袅,余韵无穷。有声,才使神韵得到最完美的表现,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典型化的艺术意境。
在整首诗中,诗人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秋江夜泊图。秋凉夜深,霜气逼人,上弦月落了,乌鸦惊叫,眼看江中渔火和岸上丹枫,船中游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又远远传来叩击游子心扉。这里面,情景交融,在写景中融进了诗人自己的情思。枫、火本为无情之物,着一“愁”字,皆成有情之景,伴人无寐,情由景生,意境优美。“客船”上听“钟声”之人是谁?听后感觉如何?皆给人无限遐思。
这首词重点在理解“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以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要理解好这些问题,须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生于山东历城,他出生时山东已沦入金统治者手中。二十一岁那年,他参加了北方的抗金义军,后来投奔南宋,历任湖南、江西、浙东等地安抚使。力主抗金,为主和派所忌恨。四十一岁时退居江西带湖,晚年又被起用,但不被朝廷器重,最终辞归,终老山林。
辛弃疾一生反对议和,主张收复中原,因南宋朝廷一贯推行妥协投降政策,他的理想未能实现,只好把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情都寄托在词中。
诗中举到的杨玉环、赵飞燕都曾宠幸一时,他们跟当时炙手可热的主和派(奸臣贼子)一样,都曾权倾朝野。由杨玉环、赵飞燕死于非命,我们可以推断,这一句的寓意是“主和派”(或奸臣贼子)绝没有好下场。
关于“愁”的含义,联系辛弃弃疾的生平,我们知道,他的“愁”指的就是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闲愁最苦”指的是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
总之,在鉴赏古诗词的时候,应重点考虑它如何用精练的语言来描绘典型的情节(意象),去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创设意境,表现诗歌的主旨。要综合运用揣摩研读法、展开想象法、知人论世法去认真研究重点词句、分析表达技巧、了解作者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进而领会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景物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附录]
枫桥夜泊
张继
夜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摸鱼儿(并序)
---辛弃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
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中国古代诗词名作鉴赏篇四
(1)古代诗词表达的情感。
(2)品味字句,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诗中流露的情感
教学难点 :诗的鉴赏
教 具:幻灯片、投影仪
课 时:第一课时
(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唐诗、宋词、元曲,明 清小说,作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受到人们深深的喜爱。
(2)我国古代诗、词、曲三种体裁,习惯统称为古代诗歌。古诗从形式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3)学生朗读以前学过的绝句、律诗、如:李白《秋
蒲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作者简介:王勃,初唐四杰(扬炯、卢照邻、骆宾王)。
3、内容分析:
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和朋友上任之地,暗示虽远犹近。
颔联:用两人相同的处境来宽慰朋友。
颈联:跳过眼前的离别而叙述别后的思绪。
尾联:又回到送别,诗人豁达地宽解友人,大丈夫
应志在四方,注重功名,不要象多情的男女那
样在分路口哭哭啼啼。
明确: 好就好在它一洗过去送别诗中那种黯然消魂的情调而代之以积极、健康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这正是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一) 作者简介
(二) ⒈朗读、让学生画诗的内容。
⒉提问:《望天门山》的望字是站在什么地方望的呢?为什么?
明确:在行船上较为适当,因为“出”字写出了山行的动感。山不可以动、那么只有船在动,船向山驶去,山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仿佛是天门山迎面而来。化山静为动。
(1)断字:诗人想象天门山原来为一体,后来被江水冲断了,想 象中写出了长江水势的浩大。
(2)回字:碧绿的`江水向东奔腾而来,突然遇到天门山的阻遇,于是浪 花飞溅,江水回旋,波涛汹涌澎湃,既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壮,又写出了江水回旋激荡的壮丽风光。
明确:写远景。因为孤帆写只见帆影不见船身,可见其远。
日边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太阳就在水面一般。修辞 (借代)。
一片白帆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漫漫驶来。
明确:青山、流水、白帆、红日。描绘了长江雄壮秀丽的风光,
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中国古代诗词名作鉴赏篇五
近年来各地中考的诗词鉴赏题,难度越来越大,分值越来越高。而有不少考生要么望而生畏,要么无从下手。究其原因,一是积累少,文学积淀不够深厚。二是古典诗词的语言凝练含蓄,含意丰富,考生缺少对诗歌语言规律的了解。本文试图和大家一起,揭开诗歌语言的“神秘面纱”,抵达诗人的内心深处,领略中国古典诗歌的风采。
诗歌的语言,强调字句的锤炼,讲究音韵的和谐。近年来中考的语言鉴赏题,侧重于考查词语的准确使用,意象内涵的揭示,重要语句的理解赏析等方面内容。接下来我们就一步步走进诗歌语言的大门。
1. 活用词
像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的“红”和“绿”;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和“空”;以及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中的“老”和“肥”,都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词语。
2. 表现力强的动词
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众口相传,千古流芳。
3. 表示感情变化的词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一个“悔”字巧妙地将“闺中少妇”的感情变化表现了出来。
4. 表示颜色的词
色调一般能体现心情,可增强描写的色彩感,渲染气氛。有些虚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能颇具意味,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在平时的阅读中,要炼就一双善于发现重要词语的“火眼金睛”,在吟咏中用心品味这些词语的妙处。
意象是蕴涵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是抽象的主观的“意”与具体的客观的“象”两方面的和谐交融和完美结合。它是诗歌中特殊的语言形式,是诗歌鉴赏中极其重要的核心概念。鉴赏时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意,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对象意的积累和把握,对分析鉴赏古诗词中的景物形象、所形成的氛围及作者的心境,进而深入理解诗词主旨是大有裨益的。
古典诗词中有一种常见的意象组合方式,全部使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可称之为“意象叠加”。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这些意象看似孤立,认真品读却能发现其内在的联系。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主要类型。所谓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和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或者说是指经作者构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和依托。因此,鉴赏诗歌时,只有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鉴赏古代诗歌作品。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整体感知:本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思想感情。本诗不是着眼一点描绘景物,而是从整体描绘湖上春意,在行进途中展示蓬勃的春意。诗中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取典型景物,加以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语描绘,用“渐欲”、“才能”两个字眼表现了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孤山寺北”和“贾亭西”是固定的落脚点,点明诗人观景的游踪。“水面初平云脚低”写湖上风光。“莺”暖树,“燕”啄泥,写出了早春的一派生机。“乱花”“浅草”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透露出诗人游春的舒畅心情。“行不足”,看不够,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之间。
问题设计: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
析: “水面初平”交待出春水新涨的特征。“早莺争暖树”用“早”、“几处”、“争”展示初春独有的风貌。“新燕啄春泥”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初春之时,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还有那迷人眼的繁花,才没马蹄的嫩草,这一切都展示出初春的动态美。
1、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 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 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 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答: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整体感知:这是一首表达对友人关切之情的赠诗。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朋友真切的关怀。诗中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以奇特的想象,表达出深邃的意境,展示了李白飘逸、豪放的性格。
首句写景点明了时令:暮春时节。隐悲情于景。第二句叙事,写出了王昌龄远谪所行路线。“过五溪”暗示出迁谪之僻远,路途之艰难,显示出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后两句是对友人的劝勉和安慰。通过想象,视明月为知己,将自己的思念和关心带给朋友,这种移情手法新颖别致,耐人寻味。
1、填空:“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____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____ 季节的一种_____气氛。
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案:
(1)(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前一问2分,后两问各1分。
(2)(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2分)
2、“落花”在文学作品中通常用来表达对韵华易事的感叹和对命运多的感慨,请写三句古诗词中写落花的句子 。
3、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李白此诗中可为一例的一句是: 。
4、根据最后一句的地名写出一个成语:
5、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
6 、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中国古代诗词名作鉴赏篇六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
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国古代诗词名作鉴赏篇七
诗歌的语言,强调字句的锤炼,讲究音韵的和谐。近年来中考 的语言鉴赏题,侧重于考查词语的准确使用,意象内涵的揭示,重要语句的理解赏析等方面内容。接下来我们就一步步走进诗歌语言的大门。
1. 活用词
像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的“红”和“绿”;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和“空”;以及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中的“老”和“肥”,都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词语。
2. 表现力强的动词
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众口相传,千古流芳。
3. 表示感情变化的词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一个“悔”字巧妙地将“闺中少妇”的感情变化表现了出来。
4. 表示颜色的词
色调一般能体现心情,可增强描写的色彩感,渲染气氛。有些虚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能颇具意味,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在平时的阅读中,要炼就一双善于发现重要词语的“火眼金睛”,在吟咏中用心品味这些词语的妙处。
意象是蕴涵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是抽象的主观的“意”与具体的客观的“象”两方面的和谐交融和完美结合。它是诗歌中特殊的`语言形式,是诗歌鉴赏中极其重要的核心概念。鉴赏时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意,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对象意的积累和把握,对分析鉴赏古诗词中的景物形象、所形成的氛围及作者的心境,进而深入理解诗词主旨是大有裨益的。
古典诗词中有一种常见的意象组合方式,全部使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可称之为“意象叠加”。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这些意象看似孤立,认真品读却能发现其内在的联系。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主要类型。所谓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和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或者说是指经作者构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和依托。因此,鉴赏诗歌时,只有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鉴赏古代诗歌作品。
中国古代诗词名作鉴赏篇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532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