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十个近代名人故事(模板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10 06:31:42
最新十个近代名人故事(模板三篇)
时间:2023-04-10 06:31:42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十个近代名人故事篇一

董存瑞瞪着敌人的暗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他跑到连长身边,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

“连长,我掩护!”战友郅顺义也恳切地说。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同志们打手榴弹!”连长给战士们下了命令。董存瑞抱起炸药包,郅顺义背起两兜手榴弹,同时跃出战壕,冲了上去。他们互相配合,郅顺义扔一阵手榴弹,董存瑞就向前跃进几步;郅顺义再仍一阵,董存瑞再前进几步。跟在后面的战友把一捆捆手榴弹送到郅顺义手里。

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地上冒起点点尘土和白烟。董存瑞夹紧炸药包,一会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又向前滚了好几米。突然,他身子一震,左腿中了一枪。他用手一摸,全是血。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存瑞扫射,在他面前织成一道火网。董存瑞离暗堡只有几十米了。他隐蔽在一小块凹地里。郅顺义接二连三地仍手榴弹。董存瑞趁着腾起的黑烟,猛冲到桥下。

董存瑞看看四周。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呢?他想把炸药包放到河沿上,试了两次,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暗堡。就在这时,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拖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巨大的响声震得地动山摇,前进的道路炸开了。战士们冲过烟雾,沿着董存瑞开辟的道路杀向敌军司令部,消灭了全部敌人。胜利的红旗在隆化中学上空迎风飘扬。

十个近代名人故事篇二

随着美国独立战争的一步步胜利,独立迫在眉睫。但是,新的问题却又摆在华盛顿和人们的面前。当时的中央政府无权向各州征税,中央政府靠各州摊派所得运转。随着战争的胜利,各州政府对大陆会议要求反应冷淡,军队的薪饷也被拖欠。

在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华盛顿显得异常平静,他说:他们该回家了!这样说的时候,将军一点也没有犹豫,但其内心却涨满了痛苦和疚愧:这支刚建立起来挽救了国家的队伍,尚未得到任何应有的犒劳,而此时财政一片空白,军饷都发不出,更不用说安置费和退伍金。尤其是伤残病员,也将得不到任何抚恤……如今却让他们回家——多么残酷和难以启齿的主意啊?

华盛顿做到了。他能够做的,就是以个人在八年浴血中积攒全部威望和信誉,去申请大家的一份谅解。那一天,他步履沉重地迈下检阅台,他要去为他的国家实现最后一个军事目标:解散军队!他的目光掠过一排排熟悉的脸,掠过随己冲锋陷阵的累累伤痕之躯,替之整整衣领,掸掸尘土,终于艰难地说:“国家希望你们能回家去……国家没有恶意,但国家没有钱……你们曾是英勇的战士,从今开始,你们要学做一名好公民……”将军哽咽了,他不再以命令,而是以目光在恳求了。寂静中,士兵们垂下了头。当他们最后一次以军人的姿态齐刷刷地向后转时,将军再也忍不住了,他热泪盈眶,赶上去紧紧拥抱每一个战士……没有这些人,就没有美国的诞生,但为了新生的国家,他们必须无言地离去。一个理念就这样安静地实现了。从构思到决策,从颁布到履行,没有吵闹,没有喧哗和牢骚,更没有动乱和内讧,正直的美国第一代战士,就这样遵循他们尊敬的统帅指定的“行军路线”,两手空空,一瘸一拐地回家去了。

点评:在岁月的长河中,在历史的篇章中,有许多人被视为伟大。他们崇高的人格,伟大的功绩,使人类将牢牢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深遂的目光,深刻而崇高的思想与风范气质,超越常人,达到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在人类的社会中,他们就如同夜空中灿烂的群星,在黑暗中闪烁着神圣、耀眼的光芒。随着人类的发展,这些伟人这些精神的高峰将会一再的涌现。那么,在近二百多年间,有一座高峰或可称之为最伟大的一座——他就是乔治。华盛顿。让一只出生入死,征战多年的队伍不得到任何犒赏就回到家乡,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此时财政一片空白,军饷都发不出,更不用说安置费和退伍金。华盛顿却做到了。这不仅表现出华盛顿所带领的军队的团结,而且说明了华盛顿充分的才干。

十个近代名人故事篇三

俄罗斯总统普京小时候非常聪明,他品学兼优,常常产生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

有一次,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作文题:《我的理想》。同学们写出自己的理想:有想当科学家的、有想当作家的、有想当工程师的、有想当农艺师的、有想当教师的、有想当军人的、有想当工人的――而小普京的脑海里,却有自己不同寻常的独特思考。

课余时间,小普京非常喜欢读《盾与剑》杂志,对里面描写的“克格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杂志上他知道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克格勃”准确地截取了敌人的情报,使苏军取得了一次次巨大的胜利……他想:“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教育我要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贡献的人。老师也经常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和人民。而我应该怎样去报效祖国和人民呢?做一名出色的间谍(dié),用我的牺牲去换取祖国和人民的胜利,这不是非常有意义的吗?”

于是,他在作文本上写道:“……我的理想是做一名间谍,尽管全世界的人们对这个名字都不会有任何好感,但是从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出发,我觉得间谍所做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在这篇作文中,普京还列举了一个苏联名间谍的英雄事迹,论述了在苏美对峙(zhì)的冷战时期间谍的重要作用。当教师打开普京的作文本时,不禁又惊又喜,连声赞叹他“年纪不大,志气不凡”。

后来,在一次参观“克格勃”大楼之后,普京走进了“克格勃”列宁格勒局的接待室。一位工作人员听了他的要求后,对他说:“你的想法很好。但是,我们不接受主动来求职的人,只接受服过兵役或者大学毕业的人。”

1970年,18岁的普京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列宁格勒国立大学法律系国际专业。1975年,他大学一毕业就从事对外情报和国外反间谍工作,实现了自己“做一名间谍”的理想。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54179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