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听课记录及评析篇一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
作者 陆凤娟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第一至三自然段,结合插图想象当时的情境,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儿子对母亲的感激、敬爱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借文悟诗,理解《游子吟》的意思。能体会到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能力目标: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意境,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感情。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九课,谁愿意把课题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课题 齐读课题
过渡:课文里有一首诗,看谁读得最正确。
二、读古诗,感知古诗内容。
1.出示古诗,学生自己读读古诗。
2.指名学生读古诗。
师:孟郊怎么会写下这首古诗的呢?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1—3自然段。
三、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1—3自然段。
2.师:这个小故事里还藏着这首诗的意思呢,现在请大家把课文和诗对照起来读,看谁能自己从课文中读懂诗句。你在课文的哪些语句中读懂的,用横线把句子划下来。
3.学生再读1—3自然段,诗文对照着读。
四、精读1、2自然段,体会母亲的“恩情”,理解前四行诗
1.出示前四行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2.交流:谁读懂了这四行,你从故事中的哪儿读懂的?
3.学生交流后出示句子:
(1)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恩情”
师:请同学们在好好地读读这一段话,你有什么体会?
生:母亲很爱、很关心自己的儿子。
生:母亲对儿子有着深深的爱。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母亲辛苦一天肯定已经很累了,但是她不顾自己的劳累,夜很深了“还在”缝补儿子的衣裳,我体会到母亲很爱自己的儿子。
生:夜很深了,母亲本来应该休息了,但是她还在“忙着”缝补儿子的衣裳,由此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
生:母亲是“一针针一线线”密密地缝补衣裳,看得出她缝得十分仔细,非常认真,把自己对儿子的深深的爱都缝进了衣裳中了。
师:在孟郊的家乡有这样一个习俗,儿子要出远门,母亲为儿子缝衣服的针脚细密,儿子就会早点回家,不然儿子就会迟迟不归。这一针针一线线缝入的是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和期盼啊!
生:母亲一边缝着衣裳,一边还在想着儿子这次出门“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母亲的心中牵挂着的是儿子,我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
师:让我们一块儿来看看这位母亲深夜缝衣的情景。
生:学生看多媒体课件中的录像。
生:母亲真好!
生:母亲对我的爱真深啊!
师:母亲熬夜逢衣为的是……(儿子),心里时时刻刻牵挂着的还是……(儿子)
师:这么深深的爱,这么浓浓的情,就是——“恩情”,指名有感情地读好词语“恩情”。
师: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母亲的“恩情”。
生:学生再看录像,深入感受母亲的恩情。
(2).指导朗读出示的句子
师:现在谁能读好这一段话,读出一位母亲对子女的深厚情意。
生:指名读——评议——指名读——指名读——齐读
(注意读好“还在”、“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
过渡:母亲的恩情你还能从哪里体会到呢?请你们自己读读第二小节
4.学生自己读第二小节,自己体会。
5.引导学生交流体会:
生:第二天一大清早,母亲亲自把孟郊送到村外。联系上一个自然段母亲深夜还没有休息,现在大清早又不顾劳累亲自送到村外,可以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恩情。
师:出示多媒体画面(送别)。这就是当时母子俩在村外依依惜别的情景。
生: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这是为儿子操劳而增添的呀!母亲对儿子的恩情多深哪!
生:母亲拉着儿子的衣服舍不得儿子离开,她叫儿子要早点儿回来,体会到母亲的恩情。
出示句子: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师:谁能读好母亲的这句话?指名读 评议 指名读
生:郊儿,你一个人在外,要好好照顾自己,当心生病。
生:郊儿,你远行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生:郊儿,你可要时常给家里写信呀,娘会一直盼着你的来信的呀!
生:郊儿,你晚上看书学习不要太熬夜,要当心身体。
师:千言万语化为了一句话,让我们再来深情地读好凝聚着母亲全部感情的这一句。
生:齐读句子。
6.指导朗读前四行诗句。
生:指名读 评议 指名读 齐读
五、精读第三小节,体会孟郊的“感激之情”,理解后两行诗句。
1.出示多媒体画面(孟郊远行路上)
2.师生接读
3.后两行诗你理解了吗?你从哪儿读懂的?
出示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生:自己读这段话思考,交流:孟郊由小草想到了自己,由太阳的光辉想到了母亲的慈爱。
师:再读句子,孟郊写的是小草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其实,他想说的是——(自己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
师:孟郊对母亲充满了感激,谁能读好这段话。
生:指名读 评议 指名读 齐读
师:于是,孟郊又充满深情地写下了最后两行诗。
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两行诗。
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 师:母亲的恩情如此深厚,让孟郊难以忘怀,一生都铭记在心,于是在50岁那年,他写下了这首诗,表达自己的情怀,让我们来读好这首诗。
2.学生自己练读 指名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指名读 指名读 齐读
5. 背诵古诗
七、指导书写古诗中的生字
1、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迟、寸”,指名读。
2、用课件展示生字的笔顺,学生仔细观察,并跟着书空。
3、学生自己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子,并自己尝试写一写。
xx年太仓市“走进新课程”阅读教学专题展示活动观摩课
xx年苏州市语文青年教师评优课 二等奖
转载自陆凤娟的博客
听课记录及评析篇二
《母亲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诗的文章,是以讲故事的形式,交代了古诗写作的具体背景,展现了本诗的具体情境。古诗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而且很枯燥,而本文以一个感人的故事自然引出古诗,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在接到学校的通知后,我反复读课文,看教参,可没有思路,不知从何下手,像这种抒情性很强的文章我一贯不擅长。特别是古诗教学,我更把握不好,平时上学校的公开课,我一般会选那种中规中矩,线索比较清晰的文章,这利于自己把握。像这种内容含量大,情感丰富,比较散的文章我从来不敢上。
上课前一天,我又反复“精雕细琢”每一个细节,但临 “上阵”前,也没有太大信心,课堂上还真的有点紧张,没有上出自己预期的效果。
这两天我认真地做了反思,原因可能如下:
一:没能“轻装上阵”,心里负担重,
这是自己承担过的最重要的一次教研课,第一次面对那么多重要的领导,那么多优秀的老师,而且,这次课不仅代表个人,更代表学校向外展示,更何况还有很多的人为了我这节课而付出很多,我心里压力太大,虽说有压力才有动力,但我却没有很好地化压力为动力。在我的紧张情绪下,学生也发挥也有点失常。看样子,真的只有经过大赛的磨练,心理素质才会更好。
二:课堂驾驭能力不够。
在各位“前辈”的的指导帮助下,我的整个教学环节终于有了与众不同的地方:“由诗入文”采用倒叙,也可以说是“诗包文”的形式,非常新颖。但我对于整个教案还是不熟,课堂驾驭能力也不够,特别是对于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总怕放开收不回,而且诗文对照,品词析句,指导朗读,头绪繁多,所以整节课,环节不是很流畅。
三:课堂重在创新。
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明白,课堂一定要创新,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像我平时上课就“啃老本”,不钻研,不学习,不读书。平时不钻研教材,上课照本宣科。到有教研任务了,才临时抱佛脚,怎能在课堂上收放自如呢。特别是平时上课,就把别人的一套成果拿来直接展示给学生看,很少有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
四:缺乏应变能力和课堂机智。
如在学生初读古诗后,我设计的问题是“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当时学生没有一个人回答。我就降低了难度问“你读懂了那句诗或那个词的意思呢?”等了很久也只有两个同学回答了“慈母”和“意恐”的意思。这说明学生并没有读懂这首诗,而我却继续我的问题:“从第二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写出来前两句诗的意思。”这本身就是矛盾的提问,学生连诗中的个别词都理解不透,怎么能找到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呢?所以学生迟迟划不出来句子。现在想想当时应该换一种问法来降低难度,如“在一二自然段中划出体现母亲爱孟郊爱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学生容易找,而且也容易体会。
五: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语过于刻意,所以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想评价语上,所以才导致环节不够流畅,过渡不自然,另外,过多的评价语,也拖延了时间。导致拖堂。其实,评价的精彩在于恰到好处,不需要刻意。
六:时间安排不合理。
前面环节讲解过细,时间浪费太多,其实,体现“意恐迟迟归”的句子有两句,当时应该把这两句放在一起分析,然后一起指导朗读,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不显得环节拖沓。这样,第三自然段的分析就可以透彻点,必定,第三自然段是一个重点和难点。但我在第三自然段的分析有点草率。
七:继续研究白板。
这次上课,在同事的帮助下,我对白板功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还要还要继续钻研和学习。让白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
总之,还要感谢校领导给我们年轻人锻炼的机会,其实学校有很多优秀的教师,由他们来上课的话,这次活动肯定更精彩,更圆满。但学校把机会给了我们两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年轻教师,就是让我们通过上课,尽快地成长。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这节课,我认识了自己身上的不足。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追求,去探索,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最后还是要衷心地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帮助。
听课记录及评析篇三
科目:xx
听课时间:xx课时
听课课题:xx
听课地点:xx班级
谈话:看教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我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理解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最终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教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谈话: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日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经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一样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供给很多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构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趣味,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经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我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忙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本事、操作本事、表达本事及分析、概括本事。
听课记录及评析篇四
课前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母亲》。听一听这首歌唱得是谁。
这首歌唱的是谁?(母亲)
是呀,母亲,我们各有不同的喊法,但天下的母亲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对自己孩子的无私的爱,千百年来,什么都在改变,不变的只有这浓浓的母爱。每个孩子都沐浴着这伟大的母爱成长着,生活着。现在让我们走进第9课,进一步体会并记住母亲的恩情吧。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小巧手,跟老师写课题。(边写边解:母亲的恩情就是指那无私的爱)深情地读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
现在请听老师讲这个动人的故事。看谁听得最认真。
从同学们那专注的表情就知道你们都被感动了,那就自己读读课文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有一组新的生字词想和你交朋友,你有信心交到这些新朋友吗?(同学们读得真标准,那去掉小帽子还认识它们吗?)老师来做几个动作大家来猜是个什么词。(抚摸:用手所以是提手旁、缝补:一般是缝用到线,所以缝是绞丝旁,一般补衣服所以是衣部旁)
2、生字朋友都记住了。我相信课文读得会更好。课文共几个自然段?找5个同学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可以说优点,可以说建议)
二、细读课文。
从刚才大家的朗读声中,从课文中、从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情感,是什么?(生)
是呀,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把对母亲的敬爱与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这首诗里,让我们师生齐读这首小诗。
大家都有诗人的气质,慢慢地,缓缓地,读出了诗的味道。从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是呀,就因为有一次孟郊要远行,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令他难忘,他才写成了这首小诗。让我们快乐地来自学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我自学我快乐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2、用“——”划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的句子。
大家刚才都在书上留下了自己思考地痕迹,下面就让我们小组分享自己思考的成果。
我合作我进步
1、讨论交流: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温馨提示:交流可以这样说:我划下的句子是_______,我从中体会到——)
全班交流:
a、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独出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学生谈体会](看图:看母亲正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你们知道母亲为什么要这样一针针一线线地缝呢?(在古代,有一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做得针脚细密,人就会早早归来,反之回来得就晚。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就是希望让儿子早日归来。)
所以,虽然,油灯昏暗,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可——(读这句)
孟郊即将远行,母亲将自己的不舍、盼望全缝进了衣服,所以——(读这句)
母亲边缝衣服边想什么呢?(生谈)
想着读着,读着想着,我们就能把书读懂了。让我们用声音读出母亲的担忧吧。(读这句)
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母亲的关爱还从那句看出来?
b、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缝衣到深夜,第二天清早,母亲又早起送儿子到村外。谁来当这位万分不舍的母亲?(一句话一颗心,这就是母亲的叮咛,谁再来读?我听出了母亲多想让儿子早些回家,这就是母亲的嘱托。是呀,千言万语就汇成了一句话:齐读)
是呀,听着这叮咛这嘱咐,孟郊已经说不出话,只是(齐读)
孟郊望着母亲的白发,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现在你就是孟郊,你在想什么?(多懂事的孩子;多体贴的郊儿)
母爱就是这样伟大而又平凡,母亲深夜缝衣,清晨送儿,(板书)她的爱就体现在那些细微的事情上。50岁的孟郊难忘这一幕幕,不由地写下了这些的诗句:(齐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带着母亲的叮嘱孟郊上路了,一路上,孟郊感溉万千,自己默读第三自然段,用“——”划出孟郊看到的,用“ ”划出想到的。
a、看到:太阳出来了,小草生机勃勃。指图:小草长得很茂盛,这就是“生机勃勃”。
b、孟郊看到此情此景,孟郊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你又从中什么到了什么?
孟郊触景生情,于是,谁是读一下?(出示句子读)
这似山高似海深的爱就是——(引读)母亲的恩情。
母亲的恩情我们永远报答不了,也永远铭记在心。孟郊更是如此。齐读最后一段。(孟郊40岁才当上了江苏溧阳的一个小官,接着就把母亲接到身边,50岁写下了小诗《游子吟》。同学们,在我们在跟随孟郊回到临行前的那一夜。
夜深了,煤油灯忽明忽暗,母亲揉揉酸涩的眼睛,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儿子的衣服,女生动情地说—— (齐背《游子吟》)
师:清晨,母亲送儿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村外,还不住的叮咛早回来,男生真情地说——(齐背《游子吟》)
早已没有呼吸的她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趴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身体被压得变形了。救援人员们发现她身下还有一个3、4个月大的孩子,孩子在母亲的保护下依然睡得很香甜。孩子身上的手机上有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救援人员,却在这一刻落泪了。
这就是我们的母亲呀,在灾难面前毫不退缩,把生的希望留给我们。此时此刻,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生谈)母亲爱孩子可以不辞辛苦,不惜生命。我们又该怎样做呢?(生谈)据说小乌鸦长大后,当母亲老了飞不动找不到食物时,他就四处找可口的食物嘴对嘴地喂母亲,回报母亲。一直到老乌鸦死去。这就是乌鸦反哺。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人呢。更应该懂得:出示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四、学写生字。
抚摸。
五、布置作业:
1、深情地背《游子吟》给妈妈听。
2、想一想妈妈是怎样对自己的?做一个体贴妈妈孝敬妈妈的好孩子。
听课记录及评析篇五
师: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母亲的恩情的呢?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小节,边读边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读后交流。
生: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这一句话感动了我。
师:为什么?
生:“忙着”一词体现出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
师:你说得真好,谁能用“忙着”说一句话?
生:我忙着做作业。
生:妈妈忙着上班。
生:小鸡忙着找虫子吃。
生:中午,值日生忙着扫地。
师:还有哪句话感动了你?
生: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这一句话感动了我,母亲缝得多认真呀!
师:你体会得很好,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好这句话?
生:应该把一针针一线线重读,读出母亲的恩情。
(反复读这个句子,在读中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孟郊的爱。)
师:通过读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好像看到了妈妈正在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衣服。
生:我好像看到了妈妈正凑在油灯下眯着眼慢慢地缝着。
生:我好像看到了妈妈头上的白发又增加了几根。
师:妈妈的爱真真实实地体现在行动中。
(齐读课文第一小节,再次体会孟郊母亲的恩情。)
师:还有哪些地方感动了你?
生:孟郊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
师:好,划出湿润一词,谁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生:孟郊的眼泪在眼眶中打转,但没有流出来。
生:“妈妈,你辛苦了!”
生:“妈妈,我又让你操心了。”
生:“妈妈,我会早点回来报答你的。”
[教学反思]: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妈妈不知要付出多少的爱。在这个片段中,师给学生自由的表达空间,让学生自主朗读感悟,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然后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朗读体会,从“一针针”“一线线”“忙着”,体会母亲为儿子日夜操劳的辛苦,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和疼爱,最后通过朗读表现母亲把对儿子的爱缝进了衣服里的无私关爱之情。当然,从孟郊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抓住“湿润”,让学生站在孟郊的立场上体会母亲的恩情,在练说中让学生学会感受伟大的母爱。同时也为孩子们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情境。相信学生也会把对自己父母的爱回报体现在行动上的。
听课记录及评析篇六
公开课教案《母亲的恩情》
第一课时 (简)
(一)质疑,导入新课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四)指导本课生字的书写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目标
2,练习用忙着写一句话.
3,背诵《游子吟》.
二,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①出示:针,根,寸,读你能从字音上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抚摸:你能从字形上猜猜它的意思吗
寸,永: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
②出示生字词,集体读一遍.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母亲的恩情表现在她的行动加,出示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2)母亲的恩情还表现在语言上,出示
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①指导看图,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当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后,母亲每天都在挂念儿子,盼望儿子回来.母亲的恩情多么感人啊!
②指导读,读出母亲对孩子的担心,想念,盼望.(指名读,齐读)
分组学习:找一找描写孟郊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感受,交流汇报.
(1)出示
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他看到母亲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
以不住地这个词看出什么 (孟郊向母亲保证,一定会早点儿回来,不让母亲担心)他看到母亲的白发,眼睛就湿润了,他会想些什么呢 (启发想像,感受母亲无私的爱)
(2)出示图三,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 读课文
①他看到了什么 (太阳出来了,小草生机勃勃)
③出示
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无论怎样也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
3,是啊,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
(1)指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4)谁想来吟诵这首诗 (指名读诗句)
(5)这首诗很好懂,前面的文章读懂了,这首诗就基本弄懂了.
(出示:意恐迟迟归)读一读,课文中的哪一句可以帮助理解这句诗
出示: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7)齐读全诗.看三幅图,试背古诗.
(三)扩展--联系生活实际体会
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自己的母亲.
(不是,也许我们就是为母亲做得再多,也无法和母亲为我们付出的相提并论,但我们必须尽自己的力量去孝敬母亲,让她少为我们操心.)
4,练一练,抒发真情.
(四)板书设计
9 母亲的恩情
母亲 缝衣送儿
孟郊 铭记在心 《游子吟》
听课记录及评析篇七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生兴奋地猜测了几首)
生甲:《游子吟》是怎样的一首诗?
生乙:《游子吟》是怎样作出来的呢?
生丙:为什么全世界的华人都特别喜欢这首诗呢?
师: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母亲的恩情》,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学生兴致勃勃地开始了阅读)
评析:课堂导语犹如演出的序幕,小说的引子,容量不大,作用却不小,而利用导语营造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则是本次导课的匠心所在,教师引人入胜的介绍对学生们有着极强的吸引力,让学生尽情发问则更激发了大家对于阅读的热望,带着问题读书显然会大大提高阅读效率,也更能使学生进入阅读的佳境。
听课记录及评析篇八
科目:xx
听课时间:xx课时
听课课题:三个儿子
听课地点:xx班级
第一课时
1.出示图片,看到几个儿子?揭题:三个儿子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识字情景
3.生字会认了,这些句子会读吗?
(出示下列句子,其中生字加红,这些句子也是课堂上要多次用的)
如: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可是他。
4、读下头的句子,练说“一个(只)——。一个(只)——。另一个(只)——。”句式。
反馈:你都找到了哪几句话?
交流一:(出示第一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可是他。”)
(指名生读)
采访刚才读的同学。
1、请学生说说哪个字书写时要注意。
2、示范写“胳膊,晃荡,停”几个字。
3、指生上来板书,指出优缺点。
4、学生书写。
本课教学中,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含,教师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读书讨论,这一点十分不错。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613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