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泰戈尔纸船的感悟(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03 10:56:22
最新读泰戈尔纸船的感悟(五篇)
时间:2022-12-03 10:56:22     小编:zdfb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优质的心得感悟该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感悟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读泰戈尔纸船的感悟篇一

在设计这堂课时,我的初衷就是要为学生营造这样一个课堂环境——民主、自由、开放的课堂,充满真情、充满诗情画意的美的课堂。在具体实施时,首先让学生听、读,在读中悟,悟中读,从而让学生走进思念母亲的美好感人的情感,让这种真情拨动学生的情弦,从而引导激发学生不自觉地用情领悟情;再次以冰心的一封信叩开学生的思维之门,以“诗歌评改会”作为载体,引导学生炼字炼句,体会诗情,从而达到欣赏品味诗歌的目的,这是课堂的重点;最后由赏诗到写诗,这其实是由一个诗歌教学的难点向另一个难点的跨越。其实,这种跨越并不是牵强附会、不切实际地拔高,当学生的情感被推波助澜,便会点燃创造的激情,即使文字略显稚嫩甚至不通,起码这一步让我们的学生真正走进了诗,第一次拥抱了诗,第一次有了“诗”的真实感觉,谁又敢保证:十年后的诗坛上那颗璀璨之星,不是从这一次开始孕育的呢?所以我对《纸船》做了这样大胆的设计。

其实,我从始至终都努力让《纸船》成为一节非常本真的课,而非为了创新而创新。当我第一次面队《纸船》时就有一种直觉:这是一首离学生心灵和情感很近很近的诗,她的价值就在于她的感情是如此朴素而通俗,平易而近人,没人会不理解这种感情,而因她也出自一位青年诗人,因此又并非十分完美。

一位教授曾说过:只有教师主动,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只有教师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的地位上,他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只有教师真正认识到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对话实现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他才能从这一理念出发来设计教学;只有教师把阅读过程看作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他才会去寻找课文内容的共鸣点,并且选择最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我凭直觉找到了这个“共鸣点”,并且找到了一种表现承载方式——现场诗歌评改会。当然这种直觉来自于一种信心,抑或是一种理念——“应鼓励学生成为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读者”、“科学素养、科学精神的内涵和很多,但其精髓应是怀疑和批判(独立思考和探索),对权威和专家怀疑和批判,除了需要学术上的敏感外,尤其需要的是从小培养起来的良知、勇气、正义和道德感”、“创新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安全的课堂、问题的课堂、情感的课堂”。

当然,评改并不是要学生否定原作,不是让学生变得桀骜不训,而是让学生因为视野的开阔、心灵的丰润、表达的流畅而越发善感多思、情感丰富。这种评改必须始终围绕诗的灵魂——情,让真情成为课堂的灵魂,用“情”引导学生评改分析文章,这样就不会失之偏颇。通过评改,让学生明白诗人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用这个词,怎样根据诗歌的需要来选词用句。从而让学生真正品味到诗歌语言的意韵和用词遣句的匠心,这也许比从正面分析效果会好得多。而在评改中,教师也必须参与其中,才能真正实现师生对话,师生和文本对话,从而师生才能找到沟通交流的共鸣点,课堂的预计效果才能实现。

另外,在教授《纸船》时,我本着一贯的教学原则——烦琐的面面俱到是语文的死敌,追求“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教学思路,以最自然的心态驾驭教学内容。在确定这堂课的教学形式时,我遵循了《美国教学创意手册》中的一句名言:教师的责任就是动用一切有创意的方法让学生被书本深深吸引,虽然内容决定形式,但在许多时候,形式的反作用力具有极强的塑造能力和摧毁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朗读和评改形式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进来,把握诗的内涵。

《纸船》这堂课总的来说,教学目标基本得以很好的实现,学生的表现极为积极主动,学生内在思维和联想的潜质发挥得可以说是酣畅淋漓。总结一下,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课堂开始从学生的切身感受出发,引导学生以自己的体验去感悟诗歌的感情,不用老师多讲解,学生一下子就领悟了诗情,为下面进一步分析理解诗歌奠定了基础。

2、注重了诗歌“无诵不成诗”的特点,注重朗读,引导学生“读中悟情,以情带读”,使得学生对诗有了更深的感受和领悟。

3、通过诗歌评改,达到了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是怎样表现主旨、抒发感情的这一目的,而这种目的的实现,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的。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来源于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所以接受得自然且主动,比起老师带动学生一字一句分析,效果好很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大胆的质疑、反思精神和思考分析能力。

4、通过仿写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诗人”。写诗本身对于中学生来说,就具有神秘的诱惑力,这一步本身就抓住了学生的这一心理,加上前面的教学作基石,学生的仿写兴趣水到渠成,自然就特别高涨,他们竭尽自己的写作才华,让自己的第一首诗熠熠闪光。不管这些诗本身怎样,学生的兴趣、主动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比什么都重要,这就是成功的。

5、在课堂上,我始终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分子,参与到讨论中。虽然教师是课堂讨论的首席,但这个首席的位置完全可以置于台下,用自己的智慧调控行云流水一般的课堂。师生平等、和谐的关系,师生共同探究、互相学习的关系从中得以体现。

但这堂课结束后,总让我觉得有许多遗憾和不足。

1、《纸船》的整体意境有所冲淡。意境对于诗歌而言是魂,讲诗歌必须注重诗歌的意境。记得曾听寿光一老师的《乡愁》一课。这堂课,老师始终把“乡愁”之情自然地笼罩于整个课堂,学生始终被这种气氛深深感染,完全随同诗人沉浸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中,因而整个课堂效果就不言而喻了。但《纸船》这一课,我总觉得缺少这一点,诗歌整体的意境好像有所破坏,被支离了,整个课堂缺少《纸船》整体感情的沐浴,冲淡了学生对《纸船》的整体感受。

2、作为教师,个人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面对行云流水般的课堂,教师应是智者,能从容地调控它。这一点,对教师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从这堂课中,我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新课改,才能真正上好课。

总之,诗歌怎样教一直是我锲而不舍的探索目标,每一首诗歌采用何种尽乎完全适宜的方法教授,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纸船》这一堂课,有其成功之处,但也有它的不足,我真的希望有关专家和同仁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与我共同探讨,这是我最渴求的。

读泰戈尔纸船的感悟篇二

在设计《纸船》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目标:一是通过朗诵感受体味诗中的感情;二是通过讨论分析,体味学习诗歌的语言;三是通过仿写,感受诗歌的魅力。

在设计这堂课时,我的初衷就是要为学生营造这样一个课堂环境——民主、自由、开放的课堂,充满真情、充满诗情画意的美的课堂。在具体实施时,首先让学生听、读,在读中悟,悟中读,从而让学生走进思念母亲的美好感人的情感,让这种真情拨动学生的情弦,从而引导激发学生不自觉地用情领悟情;再次以冰心的一封信叩开学生的思维之门,以“诗歌评改会”作为载体,引导学生炼字炼句,体会诗情,从而达到欣赏品味诗歌的目的,这是课堂的重点;最后由赏诗到写诗,这其实是由一个诗歌教学的难点向另一个难点的跨越。其实,这种跨越并不是牵强附会、不切实际地拔高,当学生的情感被推波助澜,便会点燃创造的激情,即使文字略显稚嫩甚至不通,起码这一步让我们的学生真正走进了诗,第一次拥抱了诗,第一次有了“诗”的真实感觉,谁又敢保证:十年后的诗坛上那颗璀璨之星,不是从这一次开始孕育的呢?所以我对《纸船》做了这样大胆的设计。

其实,我从始至终都努力让《纸船》成为一节非常本真的课,而非为了创新而创新。当我第一次面队《纸船》时就有一种直觉:这是一首离学生心灵和情感很近很近的诗,她的价值就在于她的感情是如此朴素而通俗,平易而近人,没人会不理解这种感情,而因她也出自一位青年诗人,因此又并非十分完美。

一位教授曾说过:只有教师主动,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只有教师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的地位上,他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只有教师真正认识到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对话实现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他才能从这一理念出发来设计教学;只有教师把阅读过程看作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他才会去寻找课文内容的共鸣点,并且选择最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我凭直觉找到了这个“共鸣点”,并且找到了一种表现承载方式——现场诗歌评改会。当然这种直觉来自于一种信心,抑或是一种理念——“应鼓励学生成为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读者”、“科学素养、科学精神的内涵和很多,但其精髓应是怀疑和批判(独立思考和探索),对权威和专家怀疑和批判,除了需要学术上的敏感外,尤其需要的是从小培养起来的良知、勇气、正义和道德感”、“创新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安全的课堂、问题的课堂、情感的课堂”。

当然,评改并不是要学生否定原作,不是让学生变得桀骜不训,而是让学生因为视野的开阔、心灵的丰润、表达的流畅而越发善感多思、情感丰富。这种评改必须始终围绕诗的灵魂——情,让真情成为课堂的灵魂,用“情”引导学生评改分析文章,这样就不会失之偏颇。通过评改,让学生明白诗人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用这个词,怎样根据诗歌的需要来选词用句。从而让学生真正品味到诗歌语言的意韵和用词遣句的匠心,这也许比从正面分析效果会好得多。而在评改中,教师也必须参与其中,才能真正实现师生对话,师生和文本对话,从而师生才能找到沟通交流的共鸣点,课堂的预计效果才能实现。

另外,在教授《纸船》时,我本着一贯的教学原则——烦琐的面面俱到是语文的死敌,追求“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教学思路,以最自然的心态驾驭教学内容。在确定这堂课的教学形式时,我遵循了《美国教学创意手册》中的一句名言:教师的责任就是动用一切有创意的方法让学生被书本深深吸引,虽然内容决定形式,但在许多时候,形式的反作用力具有极强的塑造能力和摧毁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朗读和评改形式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进来,把握诗的内涵。

《纸船》这堂课总的来说,教学目标基本得以很好的实现,学生的表现极为积极主动,学生内在思维和联想的潜质发挥得可以说是酣畅淋漓。总结一下,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课堂开始从学生的切身感受出发,引导学生以自己的体验去感悟诗歌的感情,不用老师多讲解,学生一下子就领悟了诗情,为下面进一步分析理解诗歌奠定了基础。

2、注重了诗歌“无诵不成诗”的特点,注重朗读,引导学生“读中悟情,以情带读”,使得学生对诗有了更深的感受和领悟。

3、通过诗歌评改,达到了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是怎样表现主旨、抒发感情的这一目的,而这种目的的实现,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的。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来源于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所以接受得自然且主动,比起老师带动学生一字一句分析,效果好很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大胆的质疑、反思精神和思考分析能力。

4、通过仿写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诗人”。写诗本身对于中学生来说,就具有神秘的诱惑力,这一步本身就抓住了学生的这一心理,加上前面的教学作基石,学生的仿写兴趣水到渠成,自然就特别高涨,他们竭尽自己的写作才华,让自己的第一首诗熠熠闪光。不管这些诗本身怎样,学生的兴趣、主动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比什么都重要,这就是成功的。

5、在课堂上,我始终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分子,参与到讨论中。虽然教师是课堂讨论的首席,但这个首席的位置完全可以置于台下,用自己的智慧调控行云流水一般的课堂。师生平等、和谐的关系,师生共同探究、互相学习的关系从中得以体现。

但这堂课结束后,总让我觉得有许多遗憾和不足。

1、《纸船》的整体意境有所冲淡。意境对于诗歌而言是魂,讲诗歌必须注重诗歌的意境。记得曾听寿光一老师的《乡愁》一课。这堂课,老师始终把“乡愁”之情自然地笼罩于整个课堂,学生始终被这种气氛深深感染,完全随同诗人沉浸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中,因而整个课堂效果就不言而喻了。但《纸船》这一课,我总觉得缺少这一点,诗歌整体的意境好像有所破坏,被支离了,整个课堂缺少《纸船》整体感情的沐浴,冲淡了学生对《纸船》的整体感受。

2、作为教师,个人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面对行云流水般的课堂,教师应是智者,能从容地调控它。这一点,对教师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从这堂课中,我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新课改,才能真正上好课。

总之,诗歌怎样教一直是我锲而不舍的探索目标,每一首诗歌采用何种尽乎完全适宜的方法教授,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纸船》这一堂课,有其成功之处,但也有它的不足,我真的希望有关专家和同仁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与我共同探讨,这是我最渴求的。

读泰戈尔纸船的感悟篇三

《操场上》这篇课文包括一幅插图,6个词语和一首儿歌。词语为体育活动的名称,第一排的活动以“手”为主,第二排的活动以“足”为主。这节课要让学生认识“王、足”以及“打、拔、拍、跳、跑、踢、球、高、步”九个生字。根据教材特点,我把生字分为两类处理:一类是带“提手旁”及“足字旁”的有规律可循的生字;一类是字形较为复杂的“球、高、步”,我准备运用不同的方法个个“击破”。

当一幅精美的“操场上”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的彩图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他们高兴地发出赞叹声。“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操场上的哪些体育活动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这种情境的创设扣住了孩子们的心。接着,我提出了一个很巧妙的问题:“其中有有些活动和手的关系比较密切,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分类”概念的渗透很自然,随机我又抽出“打、拔、拍”三个字,问:“它们三个字长得有点像,哪像呢?”这些问题为即将进行的学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捕垫。随后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记住这些生字朋友,“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更加活跃,有的说“‘打’字就像一个姓丁的人抬手打东西。”有的说:“‘拍’中的‘白’字就像一个小皮球,小朋友在用手拍。”还有的说:“‘拔’中右边的‘一’就像拔河用的绳。”创新思维的火花迸发了!我趁热打铁,让记住字形的孩子做出相应的动作。在游戏中掌握了字形,理解了字义,岂不“一举两得”?在做“拍”的动作时,我亲切地说:“请你轻轻地拍拍你的同桌,和他(她)打个招呼,问声好。”小朋友们高兴地和同伴打着招呼,好一幅温馨美好的画面。

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我把“跳高、跑步、踢足球”三个词并排贴在了一起,问:“小朋友们看老师在干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孩子们兴奋地告诉我,它们都和脚有关,都带有“足”。“那我们能和这三个字交个朋友吗?”这样期待性的语言,又将孩子推向了学习的主体位置。

“球、高、步”没有规律,字形又比较复杂,但我要让学生认字并不难,只要肯动脑筋,想办法和很多字交朋友。

“球”字的教学我采用了扩词的方法,如“你知道哪些球类?我们住在哪个星球?你还知道哪些星球?”

“高”这个字给了孩子们更大的想象空间,在课堂上又一次地掀起高潮。有的孩子给它编了顺口溜:“登高望远‘高高高’。”有的孩子从字形上分析:“‘高’字的开头就像一座高楼,两个‘口’就像窗高爬。”我微笑地听着,情不自禁地为这些孩子竖起大拇指。这时教师也由“独奏”转为“伴奏”,在课堂上发出和谐的音符,使教学开放而灵活。

“步”字出错率较高,我用摆一摆的方法,用“上、一竖、少”摆成“步”,让学生用刚才的演示来编一个顺口溜:“上字加一竖,少字去一点”这样的识字水到渠成。

这九个字认得轻松,而且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认字方法,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对孩子们的点滴成功给予充分的鼓励,使孩子们产生成功感,并积淀起参与的信心,让课堂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读泰戈尔纸船的感悟篇四

《按比例分配》是小学六年级的一个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此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学生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基础。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平均分其实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例。对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学生平时也有一些体验,而生活中的体验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学后我对这节课有些感想和疑惑。

一、让情境创设包容更多内涵。

我觉得情境创设不该只起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作用,它应该包容更多内涵,所以我在设计时注意灵活处理教材,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在设计时把例题“种水稻、棉花”改为“哥哥、弟弟搬砖”,其一、能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二、“通过如果你是哥哥你会怎样分配”在教学中有机的渗透了帮助弱小的思想品德。其三、通过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参与了学习材料的提供,这样,在下面探索新知的教学环节中,学生面临自己提供的学习材料,不但能体会到数学在他们周围,而且更能激发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二、让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

在巩固深化练习中,我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感性的生活化材料。如学校买书、给校园除草、计算长方形面积等让学生挑战问题,探索创新,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三、让课堂氛围保持和谐轻松。

课中,我通过创设各项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我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我不说应该怎样做,而是建议怎样做,尽管只是一词之差,却能让学生感到朋友般善意的提醒,感受到平等、尊重、信任,让学习、交流,体验始终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提出的“我一个人来搬”这种分配方案,是指把120块砖分成1份,哥哥搬1份,弟弟搬0份,也应属于分配中的特例,但在写成1:0时却违反了“比的后项不能为0”。我疑惑:是否“我一个人来搬”这种方案中,已不存在比,进而也不再属于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了呢?

读泰戈尔纸船的感悟篇五

本次课例教研研究主题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高效课堂。我们三年级的研究重点是说明文教学如何体现语文味。研讨资料是第五册第四单元的精读课文《赵州桥》,这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就论坛上大家议论较多的几个问题我结合着自我的课堂教学谈这样的几点看法。

1、是否有必要告诉学生这是说明文。

我个人认为在小学三年级这个阶段,让学生明白说明文这种文体,这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因此一两句话简单说说能够,不说也不是什么缺点。但是在授课的过程当中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赵州桥雄伟一部分的时候,透过简笔画的方式在黑板勾勒了桥的结构,引导学生说出设计的特点,并清楚的引导学生标上了那几个数字,并告诉学生这种说明方法叫“列数字”。我是这样想的,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在以后课文的学习当中还会涉及到,本课提出来作为一种初步的认识让学生有所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点基础。

2、有关赵州桥传说的合理引用

当时在备课的时候,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其中有关赵州桥传的传说有很多。但是如何的将这些传说恰倒好处的引用到课堂的学习当中,还真的需要细细思考。当我和二实小的王霞老师在一齐交流的时候,她的点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王老师将“张果老施用法术聚来了太阳和月亮,放在驴背上的褡裢里,左边装上太阳,右边装上月亮。柴王爷也施用法术,聚来了五岳名山,装在车上推车赶驴上桥。此刻,赵州石桥桥面上,还留着张果老骑驴踩的蹄印和柴王推车轧的一道沟。”这一情节用在本段学习了赵州桥雄伟之后,目的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清楚赵州桥的雄伟坚固,这样的引用能够说是恰倒好处。

3、中心句过渡句的处理

在本课的学习当中中心句与过渡句我处理的方法基本相同。第二段的中心句,我是在引导学生学习了第二段课文之后,让学生归纳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然后引到第一句话上,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句子这就是中心句。过渡句的处理方法基本相同。

4、课堂小练比

透过在线交流,我得到了很多课堂小练笔的方法与窍门。有的老师带给多种中心句让学生自主选取,仿照着课文的句式进行训练。有的老师则直接将课文的资料重新提炼让学生根据自我对课文的理解用自我的语言来重新描述赵州桥。这些方法都给了我启发。

5、课后练习

对于课后练习中的夸夸赵州桥一题,我十分欣赏论坛上有些老师提出的做法:由夸奖赵州桥引申到夸奖设计者李春、夸奖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从而进一步体会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本次课例大教研落下了帷幕。课例教研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无论是在线研讨还是双向视频还是课堂研讨都让人真正地动了起来。在参加整个教研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了群众的智慧是无穷尽的,参与其中,进步很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6359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