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篇一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声音是无法传播的,太空近似真空,所以人在太空中无法听到声音。声音可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一般而言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3.声音的反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反回来的现象,比如回声。
4.声音的衍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时会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比如躲在柱子后面的人可以听到柱子前面传来的声音。
①声呐:超声波频率高、波长短,容易聚集成一束定向发射,可以在水中传播得很远,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
②b超:利用超声波在人体不同组织交界面上发生反射,进而在屏幕上生成声学图像来观察内脏或者胎儿。
③加湿器:把超声波通入水中,剧烈振动会使得水“破碎”成小雾滴,再用小风扇将雾滴吹入室内。
④清洗:超声波能穿过液体并引起剧烈振动,会把物体上的污垢敲击下来而又不损坏被洗物体,如眼镜等,是声波具有能量的体现。
⑤除去结石:向人体内的结石发射超声波,结石会被击成细小的粉末,进而顺利地排出体外,也是声波具有能量的体现。
光学原理
1.光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地面物体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2.光的反射:照镜子(镜面反射)、潜望镜、水中倒影。
3.光的折射:“潭清疑水浅”、水中的筷子变弯、海市蜃楼。
4.光的色散:白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
5.光的散射:晴朗的天空呈现蓝色。
6.光的偏振:看3d电影需要佩戴特殊的眼镜。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篇二
行程问题是反映物体匀速运动的应用题。
行程问题涉及的变化较多,有的涉及一个物体的运动,有的涉及两个物体的运动,有的涉及三个物体的运动。
涉及两个物体运动的,又有“相向运动”(相遇问题)、“同向运动”(追及问题)和“相背运动”(相离问题)三种情况。
但归纳起来,不管是“一个物体的运动”还是“多个物体的运动”,不管是“相向运动”、“同向运动”,还是“相背运动”,他们的特点是一样的,具体地说,就是它们反映出来的数量关系是相同的,都可以归纳为:速度×时间=路程。
但一味的猜用方程的思想来解决问题会严重的影响我们的解题速度,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比例的思想。如何快速的运用比例的思想迅速的解决掉行程问题也是我们成功的一个关键。
a.25米 b.30米 c.35米 d.40米
【答案】b。
【解析】狗跑了45米,这是兔子在狗前方8米处,也就是距离狗的起点53米,兔子在起点20米处开始跑,那么兔子跑了33米,在相同的时间下狗和兔子跑的路程笔试45:33,也就是15:11,说明狗和兔子的速度笔试15:11,要追8米的路程根据正反比关系可以得到,当狗跑30米的时候兔子刚跑22米,狗刚好追上兔子。
此题也可以根据整除特性,兔子的速度是15的倍数,选出答案。
【答案】a。
【解析】运用比例的思想指导在走相同的路程时,汽车和步行所用的时间比是1.4:14.汽车和步行的速度比就是14:1.4,也就是10:1,现在步行了3.5小时,走了全程的1/4,还有3/4,如果按照乘车,走3/4,需要1.05小时。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篇三
1.有一个初始的量,该量受两个初始量的影响;
2.存在排比句式
“牛吃草”题型解题方法
m=(n-x)t
(m为原有草场量,n为牛的头数,x为草长的速度,t为时间)
常见考法:
2、极值型:要草永远吃不完,最多能放多少头牛吃,n≤x;
例题:
例1.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其增长的速度也是一定的,某个海岛,其岛上的资源可供3千人生活45年,或者供2千人生活90年,为了使岛上的人能够持续地生存下去,则该岛最多能够养活( )人。
a.1000 b.950 c.900 d.850
【答案】a。
【解析】设每人每年消耗的资源量为1,则岛上每年再生的资源量是(2000×90-3000×45)÷(90-45)=1000。要使岛上的人能够持续生存下去,岛上的人每年消耗的资源不能超过岛上每年再生的资源,所以该岛最多能养活1000人。
例2.在春运高峰时,某客运中心售票大厅站满等待买票的旅客,为保证售票大厅的旅客安全,大厅入口处旅客排队以等速度进入大厅按次序等待买票,买好票的旅客及时离开大厅。按照这种安排,如果开出10个售票窗口,5小时可使大厅内所有旅客买到票;如果开12个售票窗口,3小时可使大厅内所有旅客买到票,假设每个窗口售票速度相同。由于售票大厅入口处旅客速度增加到原速度的1.5倍,在2小时内使大厅中所有旅客买到票,按这样的安排至少应开售票窗口数为( )
a.15 b.16 c.18 d.19
【答案】c.
【解析】设原有排队旅客人数为m,每小时新增加旅客人数为x,则有
m=(10-x)×5=(12-x)×3=(n-1.5x)×2
解得,x=7,n=18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篇四
a.12 b.18 c.7 d.24
【答案】a
【思路点拨】甲站途径乙站到丙站,只从甲站到乙站不能独立完成甲站途径乙站到丙站这件事,同理,只从乙站到丙站不能独立完成甲站途径乙站到丙站这件事,所以本题用分步思想,分步相乘。
【解析】第一步,甲站到乙站有4种不同出行方式可以选择,第二步,乙站到丙站有3种不同出行方式可以选择,从甲站到丙站这件事的方法数将两步情况数相乘即可,一共有4×3=12种不同出行方式可以选择,选a。
【例2】某地有甲乙2个站,从甲站到乙站有4种不同地铁出行线路可以选择,3种不同公交出行线路可以选择,则甲站到乙站有( )种不同出行路线可以选择?(不考虑公交地铁换乘情况)
a.12 b.14 c.7 d.24
【答案】c
【思路点拨】甲站到乙站,4种不同地铁出行线路能独立完成甲站到乙站这件事,同理,3种不同公交出行线路能独立完成甲站到乙站这件事,所以本题用分类思想,分类相加。
【解析】第一类,甲站到乙站4种不同地铁出行线路选一种;第二类,甲站到乙站3种不同公交出行线路选一种,从甲站到乙站这件事的方法数将两类情况数相加即可,一共有4+3=7种不同出行线路可以选择,选c。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篇五
一、关注作者表达倾向
承接叙述题中,有一些题目尾句会隐含作者的表达倾向,此时文段下文论述的内容要符合这一倾向。
【例题】你肯定听过这种理论:左撇子的右脑运作比较活跃,因此更为感性,具有艺术天赋;右撇子则充分锻炼了左脑,因而擅长逻辑思维,性格更为理性。这个观念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有些父母或教育者煞费苦心地让孩子平衡左右手活动。
接下来作者最有可能谈论的是:
a.左右脑为何存在分工; b.左右脑如何协调工作
c.左右脑分工不同的例子; d.左右脑未必存在明确分工
【答案】d。
【解析】文段由一则理论引出左撇子和右撇子的大脑存在不同的分工,尾句给出了作者的观点,通过“如此的”“以至于”,可以看出作者对这则理论持否定态度。那么下文应该围绕作者的态度进一步展开论述,即平衡左右手不一定能平衡左右脑,对应d项;而a、b、c三项虽然也提到了左右脑的分工这一话题,但是均肯定了前文引用的理论,和作者表达倾向相反,故排除。故本题选d。
二、关注文段行文脉络
有些情况下,承接叙述题根据尾句不能得出正确答案,需要对文段整体理解,分析行文脉络,也就是从作者的谋篇布局上判断接下来要讲述的内容。
【例题】规模化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国农业发展是否适应大规模农业生产模式还值得商榷。美国多年的大农场生产方式已经证明,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会造成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被破坏,进而影响到粮食安全。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52亩,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5%,更远低于美国的人均水平,所以美国的大农场模式并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发展。同时,我国农业现代化起步较晚,相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无论是在农业科技还是经营管理方式上还存在一定差距,现代化的“步子”骤然迈得太大,很有可能造成上下层“脱节”。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说的是:
a.农业改革不应操之过急,而应稳扎稳打; b.发展大规模农业生产模式应吸取国外教训
c.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应量体裁衣、因地制宜; d.生产环节的脱节是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
【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提出中国农业发展是否适应大规模农业生产模式值得商榷的问题,接着从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美国大农场模式存在弊端,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有限,不一定适合大农场模式;我国农业科技及经营管理方式均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不宜“步子”迈得太大。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思路,下文最有可能延续首句的问题,提出解决中国农业规模化问题的思路。c项的“量体裁衣、因地制宜”与此相符。a项未提到农业规模化发展问题,排除;b项的“吸取国外教训”文段已有相关论述,不应在下文重复,排除;d项把“瓶颈”归结于“生产环节的脱节”,与文意不符,排除。故本题选c。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篇六
带入排除法是指当我们从条件直接推出结论比较困难或者不想推的时候,若能将给出的选项将题干补完整进行验证,达到简便运算的效果。
带入排除法可以快速算出答案,是解答数量关系题的常用解法。直接代入或者排除部分选项后代入,可简化解题过程。
a.15 b.16 c.17 d.18
【答案】b
【解析】回答全部题目,且和为50为偶数,那么差也是偶数,排除a、b,代入b,得答对33,答错17,算出满足条件,选b。
a.750 b.972 c.396 d.998
【答案】b
【解析】对于这题,如果去直接计算,你会发现根本无法下手,未知数都可能不知道怎么设,但是我们公考的数学题都是选择题,而且还是单项选择题,这样就给了我们操作的可能行,既然是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把选项代入题干,看看谁符合。那么这里需要从a一个个代入吗?显然不是的,因为题干的最后一句话问的是最大数为多少,所以我们直接从最大数代入就行。先是998,看第二个条件,百位数与十位数对调,还是原数,不发生改变,不对,排除;再看972,对调问题没错,再看看能不能被36整除,也是可以的,所以就直接选b,因为选项中满足且最大的只有它。
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篇七
多次相遇问题看似过程复杂繁琐,但是只要掌握结论并且熟练运用,计算简单完全能够通过口算解决。
从两地同时出发的直线异地多次相遇的问题中,有如下两个结论:
(1)每个人行走的路程都等于第一次相遇的2倍;
(2)从出发开始到第n次相遇,路程和等于第一次的2n-1倍。
a.35 b.36 c.37 d.38
解析:首先由题可知甲乙第一次相遇路程和为100米。若一共相遇n次,则12分钟的总时间内,路程和应该为第一次的2n-1倍。12分钟(720秒)内两人的路程和为720(6+4)=7200米,是第一次路程和100的72倍,则2n-1=72,n取36。答案为b。
a.24 b.28 c.32 d.36
解析:行程图是帮助我们解决行程问题的关键点。第一次相遇共走了1个ab,到第二次相遇时,共走了3个全程。由此可知,ab距离为64乘3减48,为144千米。故两次相遇的距离为144-64-48=32千米。答案为c。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642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