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1000字作文通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6:09:14
读《论语》有感1000字作文通用
时间:2023-06-06 16:09:14     小编:zdfb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读论语有感论语读后感篇一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却很可能不曾认真思考过什么是学习,又是为什么而学,有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把外界知识内化来提升自我的过程,也有人认为学习就是收集、积累各种信息,并进行思考,可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这些不同的观点,也引起了我对学习的思考。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啊。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是在于死记书本,强搬硬套,而在于学以致用,在于实践。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今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古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希望可以为了国事,为了天下,施展自己的抱负,希望通过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能对国家安定,天下战乱贡献一份力量;而处于这样一个和平年代的我们,有多少人学习是为了国家做贡献,又有多少人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才去学习,想必现在的人们,普遍都是为了将来谋求一份好工作,每个月拿着差不多的收入,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罢了。

“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正简洁的显示了学礼和修身的高度同一性,孔子说,那些不追求吃喝、不追求安适、做事勤勉而言语谨慎、“不迁怒,不贰过”,能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过失的君子,才能算得上是好学之士,正如孔子最喜欢的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体现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孔子对于君子之道的高度肯定和赞扬。可见,完善品德修养是孔子赋予学习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人生意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老夫子一言道出学习之真谛。学与思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反思,总结教训和经验,智慧学习,体味学习中的快乐。古今能成大事者,往往能在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中、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中,以智慧的眼光去选择。凡是智慧学习的人往往能以自己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去理解知识、消化知识,而不是只会一味地囫囵吞枣、死搬硬套,使得学习事半功倍。同样,智慧学习的人,其思想高度不再是以自己为中心,而加于整个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于学习中,品尝人间百态,并反思自己的言行,悲天悯人,由此,人格魅力,道德修养都得以升华。

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要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在孔子看来,只有悟道,特别是修到天道与本心为一,才有信仰,才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以不变应万变。一旦明道,即朱子说的格物致知,也是王阳明讲的致良知,则可以持经达变,抱一应万,待人接物事事可为,“君子不器”,并不是说可以脱离实际,忽略现实,因为阴阳一体,道器不离,悟道总是在器中,悟道后还是在器中运用。

所以我认为,不如以学为友,勤勉于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才能是我们学生目前所能达到的学习的最高境界。(李沛烜)

读论语有感论语读后感篇二

阅读《新论语》才发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俗易懂,可读性非常强。通过这次认真地阅读,我竟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新论语》把孔子评价弟子的所有言论都集中在一起,便于初学者阅读和理解,最吸引我的就是孔子对颜渊、子路、子贡三位弟子的评价。

对颜渊的评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对子路的评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对子贡的评价——女,器也。(瑚琏也)

孔子对三个弟子评价不同,在颜渊身上,他看到了“仁”;在子路身上,他看到了“勇”;在子贡身上,他看到了“智”。“人无完人,孰能无缺”,孔子是一个大圣人,他怎能不知道?可是,他看人,最先看到了他们的优点,而且在后面的言论中,他也充分地发挥每一个弟子的优点和长处,择其长处而用之。

这让我想到了,孔子手下弟子多,却都能和谐相处,这可以看出他统筹有方、协调能力强,因而他对弟子的评价,就显得很重要。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是做好工作的重要能力之一,对公司各部门的协调,与外界的沟通合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哪一个环节做得不好,都有可能导致前功尽弃,使工作成为一盘散沙。因此,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是一门必修课,孔老先生的智慧是我们取之不竭的宝库,我一定要下一番功夫再好好学学《新论语》,从中撷取所需,为我所用,从中学到更多的关于为人处事、做好工作的方法和点子,悟出更多的人生哲理来。

读论语有感论语读后感篇三

俗话说: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个高尚的人交谈。这次的作文课上,我们赏读了《论语》这本书,我从中获得许多感悟。

以前,我总是认为古人的经典文章很深奥,读不懂。而读这本书时,我就像坐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身旁,和他面对面交谈,不断地汲取知识的营养。

是啊,“反省”是一件多么重要而且必要的事呀!只有不断地通过反省,我们才会及时发现错误,并且加以改正。正如上个星期日,表姐到我家玩,我不小心打碎她心爱的水晶星星瓶,却撒谎说是小猫弄翻的。现在想来,我感觉自己是个多么不诚实的人!交而不信是多么要不得!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了表姐,并向她道个歉。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会不断地反省自己,端正自己的言行。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不断向有长处的人学习,拜他们为师。当然,看到有缺点的人,也要想想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缺点,如果有就需及时改正。比如我们班的陈雨萌同学有很多长处,如唱歌,舞蹈,钢琴,书法等,我应该多多向她学习,让自己的品性更高;而我们班的梅子珊同学有害羞的缺点,我恰好也有这个缺点,所以我要改正,让自己变得胆大、自信,做一个勇敢自信的孩子。

……

《论语》这本书,一直放在我的床头,里面的经典句段,给我带来了真理无数,时时读来,获益匪浅!

读论语有感论语读后感篇四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一个个子曰当中串起来的是孔子儒家的经典学说,是流芳百世的为人处事之道。

自秦始皇时期,百家争鸣,到汉武帝推崇儒家学派,这期间的光阴岁月将儒家学说冲洗得愈发光彩照人。春秋时期,孔子开坛讲座,将儒学推入鼎盛,《论语》便在这无数次的锤炼之中如同蚌壳里的珍珠一般诞生。

《论语》全书一共二十篇,字字珠玑,围绕着一个“仁”字展开论述。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等方面,无一不渗透着“仁”在其中的深刻内涵。我想,这便是儒家吸引众多学子,拥有众多拥戴者的原因吧。

那么何为“仁”呢?孔子认为,“仁”是自身的一种品质,是君子不可缺的精神,而要称得上是仁德的人,更是在各个方面都要谨言慎行,匡正自己。像“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不器”等等,诸如此类的观点,只不过是千万品质中的九牛一毛。

现实生活中,我认为称得上君子的人几乎没有,因为君子已经相当于一个完美的存在,而人都是有瑕疵的,就像玉一样,没有人能说这块玉是绝品,只能说为精品,所以我们所谓的君子就像是反比例函数一样,只能无限靠近x,y轴,却永远也不会重合。

但是难道永远不重合就干脆连靠都不靠了吗?显然不是的。开口向上和向下的二次函数代表了两个不一样的人生。开口向上明明知道永远延伸到不了尽头,但是却拼命的努力上进着,这应该就是我们的人生,开口向下的,却一味地堕落,所以最后连起点也够不到。

除去仁之外,孔子也尤为重视孝道。对父母。“父在”要“观其志”,“父没”要“观其行”,并且“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样就算是孝道了。全书中关于孝道从不同方面做了很多论述,在我看来,“孝”这个字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不简单。

一个“子”上面加个“老”的上部分,构成“孝”,如果你认为“孝”就是每个月甩给父母几千块钱,美其名曰是报答父母,还不如说是在还债。而早在几万年前的孔子都知道,“事父母”要“能竭其力”也就是要用心,竭尽自己的力量。这正是我们千千万万的子女们缺少的。

《论语》是千年精华的荟萃,它就像天上的太阳,在很久以前就指引照亮着人们,千百年后依然光辉闪耀,不曾被岁月所尘封。

读论语有感论语读后感篇五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一个人如果能够恭谨有礼,对别人毕恭毕敬但又符合礼仪,那么他就远离耻辱了。“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意思是说,如果他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依靠的都是可亲可信的人,那么这个人的为人行事也就很可靠了。

在这里,“信”也没有被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核心,而是说讲信用一定要符合道义。社会中不断地出现的种种挑战,一个人光有单一的内心道德还是不够的,一定要有一个完善的道理体系。

我们知道,关于历史,有一个词语叫做“信史”,其记载真实可靠的历史。这个词内涵很重,因为历史上有很多史官,要用他们的生命来维护历史的真实,让历史的真相得以流传下来。这是中国历史上可贵的传统。

曾经,北魏的司徒崔浩和中书侍郎高允两个人奉命撰写北魏的国史,叫做《国书》。《国书》写好以后,就被鑽刻在首都平城南郊十字路口的石碑上。很多鲜卑贵族看了国史之后,非常不满,就跟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焘进谗言,拓跋焘盛怒之下就下令逮捕了司徒崔浩,接下来就要逮捕中书侍郎高允。拓跋焘就召见高允,问:“《国书》果真都是崔浩一个人写的吗?”这个时候,高允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他这样回答的:“《太祖纪》由前著作郎邓渊撰写,《先帝纪》个《今纪》是我和崔浩两人共同撰写的。不过,崔浩兼职很多,至于具体的著述工作,我写得要比崔浩多的多。”拓跋焘一听,大怒,说“敢情你写的比崔浩还多,你的罪行比崔浩还大,怎么可能让你活!”高允不慌不忙,回答说:“我的罪过确实非常大,应该灭族,但我不敢说虚妄的话来骗您。拓跋焘回过头说:“这就是正直啊!这在人情上很难做到,而高允却能做得到!马上就要死了,却不改变他说的话,这就是诚实啊,作为臣子,不欺骗皇帝,这就是忠贞啊。应该赦免他的罪过,要褒扬他。”于是,皇帝赦免了高允。

诚信,有时候是需要大勇敢的。它需要自己内心对于一种价值的坚持,这种价值延伸出来, 这便不是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系到更多人的利益。

读论语有感论语读后感篇六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确,《论语》的字里行间,告诉了我们许多学习与做人的道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当然读书至关重要,其中自然也有个重要问题就是人为什么要读书,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明什么理呢?首先要明白人伦之道,懂得做人的道理。读书修身,成为君子,这是读书的终极目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在自省也。”它就像一面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见到比自己有能力的人,应该要虚心学习对方的优点,以他(她)为榜样,不应该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他(她)一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身,强化修养,取长补短。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每人都面对不同的压力,产生不尽的烦恼,因而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需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今天自己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回家有没有跟家人问好?老师教的内容,有没有认真温习?如果我们每天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每天都会不断进步。

同学们,去读读《论语》吧,它是国学的经典,是智慧与思想的精华,它可以带你去领略经典的美妙,它会让你终身受益!

因为文字年代久远的原因,我在初接触这本书时,也觉得十分枯燥乏味,一个小学生怎会喜欢这种东西呢?但随着逐渐的接触,我发现那是一座多么丰富的宝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先贤的智慧,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催你上进,给你启迪,让你拓宽思想的视野,感悟生活的真谛!

让我们与经典有约,与圣贤为友,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读论语有感论语读后感篇七

子曰:“学而识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不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出自哪本书?答对了,就是出自《论语》这本书中外名著。

《论语》这本书是由孔子的弟子们写的,记录了孔子的言行。这本书里的每一句话都是含有深刻道理的。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新知识时,也要复习旧知识,能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就能当老师了。这种学习的方法我们在平时应该牢牢记住,多多应用。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人,焉得知。”这句话告诉我们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明智的,如果跟没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怎么说你是明智的呢?在生活中,我们要跟有仁德的人交朋友,和人仁德的人做邻居。要求整个社会崇尚仁德,推行仁德。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觉得简陋就不去居住,如果在简陋的地方传播文明,那么简陋的地方也就应得不简陋。我们应该传播文明,说文明话,做文明事,让我们社会是一个充满文明、和谐的美好社会。

这本书里不但孔子说的话有道理,而且故事也非常的棒。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个故事。它主要讲了一个卖水果的小贩,它的水果什么时候都像刚摘下来的一样,有一个人买了它一个柑橘,回到家一看,里面已以像棉絮一样了。这个故事用来比喻那些只有华丽的外表而没有实际本领的人,或者表面好看而没有实际内容的事物。

《论语》这本书给我们的道理很多,有机会你一定要细细品读。

读论语有感论语读后感篇八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论语》,它阐明的道理,使我受益颇深。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共二十篇,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由此,我想:自己是否做到一日三省了呢?我在家里做家务活是否尽心尽力了呢?对待自己的好朋友是否真心了呢?对待自己的学习是否认真负责了呢?想到这里,我深感惭愧:自己做家务活的时候不够用心,房间也打扫得不够干净;对待朋友不够真心,有时不能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对待学习也不够认真,粗心的问题经常出现。

我当以《论语》中:“吾日三省无身”为自己改进的方向,争取做到“一日三省”,改掉身上的坏毛病和缺点,让自己拥有更加完美的人生,更让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子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真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辨,曾皙的潇洒脱俗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缺点等具体情况,给与不同的教诲,表现了一个长着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融合了古人智慧的《论语》是不可多得的中国传统文化宝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64594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