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重难点篇一
乌市第三十小学 杨蓓蓓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学会认读“颐、耸、阁”等生字,理解“横槛、堤岸,神清气爽”等词语,初步了解“游览顺序”。
2.学习“长廊”、“万寿山脚下”两处景点,感受景物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不同的描写方法和观察顺序。
3.感受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恢弘的气势和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点】通过抓住动词掌握“游览顺序”中移步换景的方法,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受景物的不同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如何根据景物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1.大家出去游玩过吗?都去过哪?
2.如果大家出去游玩时,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叫做“游记”。【板书:游记】
3.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游记。我相信,学完这篇游记,对于大家怎么来写游记会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二、揭题导入:
1. 这篇游记的题目叫做《颐和园》。(课件1出示课题)伸出你的右手,跟老师一起来写这个“颐”字。【板书:颐和园】。一起来读课题。
2.析题意,简介颐和园。
(1)知道这个“颐”字是什么意思吗?(课件2出示字意选项) 颐:①面颊;②养,调养(身心);颐养天年。
应该选择哪种字意?(第②种)
(2)谁在这里调养身心,颐养天年呢?(慈禧太后,皇帝)
(3)这颐和园是北京西郊的一个清代皇家园林。园内湖光山色,相映生辉,令人流连忘返。
三、初读感知:
1.那课文到底是怎样将颐和园内的景色描写下来的呢?赶紧打开课本p87.
2.课文都预习过了吗?谁能告诉我课文总共有几个自然段?
3.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我读1、6自然段,四个小组分别读2、3、4、5自然段。准备好了吗?好!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这一篇游记。
4.听出来了,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知道你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不错!在这里,老师有几个生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的。
(课件3出示字词):横槛
(1)指名认读,请他当小老师领读。(课件3出示生字):堤
(1)谁能把这个生字读准确了?指名读,齐读。
(2)你在哪里看到过堤?堤就是用土石等材料修筑的挡水的高岸。
(3)我们一起再来把这两个难读的生字读一读。
5.咱们一起读过课文了,那作者笔下的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那是一个怎样的公园?你能从文中找出明确的语句告诉我吗?(引导学生找出第1、6自然段)(课件4出示这两个句子):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6.咱们一起来读一读。看,开头出现了一句,结尾又出现了一句与开头照应。老师告诉大家,这种写法叫做“首尾呼应”或者“首尾照应”。【板书:首尾照应】同学们也可以在自己的习作中采用这种写法。
四、梳理文脉,学游览顺序:
1. 同学们都挺会读书的!那接下来,拿起你的笔,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用横线划出交代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
2.指名交流,(课件5出示找出的四个句子):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3.依照作者的旅游路线,你能找到作者游了哪些地方吗?(课件6出示红色突显地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随机板书:长廊——万寿山——
昆明湖】
4.总结规律:就这样带着你走,带着你游,观赏各个景点的写作顺序为游览顺序。【板书:游览顺序】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在书上做好批注。
5.我们再来把四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的整个游览顺序。
6.现在,老师再把我们刚才对颐和园总印象的句子分别给他加在首尾。(课件7出示句子):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3)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4)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5)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6)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7. 再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男生读首尾句,女生读中间交代游览路线的句子。
8.好,你看,开头和结尾都有了,中间的游览顺序写得也很清楚了。我们游览的文章就这样写,行不行?
9.对啊,文章要写得生动,不仅要写清楚游览的顺序,还要把景物描写具体。【板书:景物描写】
五、品味语言,学景物描写:
(一)走进长廊
1.那接下来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欣赏景物。我们的第一站是——长廊。
2.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个长廊到底是怎么样的?让你觉得印象深刻的词句,可以做上记号。开始吧。
3.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说说,长廊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4.学生讨论交流。
(1)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a.自由读句子。从这个句子中你感受到了长廊的什么特点?(长)
b.从哪些地方可以让你感受到这长廊的长?(一眼望不到头)还有呢?这长廊到底有多长啊?(点出数字)找得真准确!七百多米长,咱们这教学楼前面的走廊大概100米长,哪位同学帮老师算一算,得需要多少个这样的走廊啊?对啊!7个!长不长?让我们来读这句话,体会它的长!
c.教师小结:这句话用了具体的数字:七百多米,273间,把长廊的长形象直观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以后,我们在自己的习作中也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来,再来把这两句话来读一读!
过渡:你还觉得这是一条怎样的长廊?
(2)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a.这句话能让人感受到这个长廊很美!
b.谁知道横槛是什么意思呀?课件出示“横槛”。
c.横槛上都画着什么呀?仅仅是这些吗?你从哪里知道并不只有这些的?对啊,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课件出示动画。你从横槛上的画中都看到了什么?
d.喜欢这些画吗?咱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仅仅喜欢还不够,这长廊可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啊!你们该不该感到自豪呢?那再来读一读!
过渡:长廊横槛上的画给了我们美的享受,你还觉得长廊哪美?
(3)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a.我么一起来读一读。神清气爽什么意思?对啊,站在这里,感觉空气特别清新,顿时身心愉悦。咱们再来读一读。
5.师总结:这就是又长又美的颐和园长廊。让我们再来把这描写长廊的一段一起来读一读,感受感受。
(二)抬头望万寿山
1.走完了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此时,作者抬头望到了什么?(佛香阁,排云殿)
2.瞧,这就是颐和园的佛香阁。这跟你平时在生活中看到的什么很像?(塔)
3.课文是怎么来描写佛香阁的?课件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
4.你体会出这是一座怎样的佛香阁?(闪闪发光)这就是闪闪发光的佛香阁。咱们再来读一读。
5.排云殿又是怎样的呢?出示句子: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6.这又是一座怎样的排云殿啊?(金碧辉煌)瞧,这就是金碧辉煌的排云殿。一起读这个句子。
7.站在万寿山的脚下,我们看到了闪闪发光的佛香阁,看到了金碧辉煌的排云殿,感觉气势是如此雄伟!我们一起来把这一段读一读!
六、总结:
(结合板书)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走访了长廊,感受到那是一条又长又美的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我们被佛香阁和排云殿的雄伟气势所震撼。那作者笔下的昆明湖又是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板书:?】我们下节课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游赏!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游记
首尾照应
游览顺序长廊—— 万寿山 —— 昆明湖 景物描写长、美 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
教学反思: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移步换景,写得很有特色。课文开头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的教学,我的设计意图即是要以课文为载体,用阅读教写作。通过句子的提炼来渗透文章是按“游览顺序”谋篇布局;通过语言的品味来感悟景物描写的不同方法。一课时的教学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重难点篇二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通过教学,我虽然能够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通过课后反思,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足。
[案例过程]
在学习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喜欢哪句就认真地读哪句,并把体会在小组中交流。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思路快的同学都能很快地找出喜欢的句子并在小组中得以交流。然而思路慢的同学还没来得及在小组中交流,我就已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给这一部分学生留下了遗憾。
【案例反思】
1.学生读的机会太少。
本节课的教学结束后,我才猛的意识到学生读的机会太少了。尤其在学生游览完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后,没能让学生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这是我最大的失误。如果学生能融情于景,那么教学效益会更理想的。
2.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不够。
学生在设计完游览示意图后,应让几名同学对照自己的游览示意图,向同学们再次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这样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想象和创新性思维。
3.学生的写作方法的引导还不够。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要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到遗憾的是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还不够。我想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懂得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作者写每个景点的方法。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过这节课也使我懂得教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须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己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案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
可见,每一次认真的反思都是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过程。每当完成一次反思都相当于在成功的道路上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重难点篇三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找出描写学生喜欢的景点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孩子们按照读、看、写感受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和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同时又利用课件等相关资料,增加视觉的感知和资料的补充,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在学习时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自由读自己认为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根据学生所说,我出示了描写“长廊”的几句话,让学生说说这几句话主要写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说,接着就反复朗读,希望学生能记住这样的描写方法。在教授“万寿山”、“昆明湖”时,也是让学生品读有关的语句,如: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
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并开展合理的想象,进行了一定的说话训练,如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的展开想象。就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但是在课文的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和让自己头疼的地方,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想要面面俱到的都给孩子点到,结果都成了面面松。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的特点,领悟到了长廊的美丽。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全员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重难点篇四
三十五分钟的课堂很快就结束了,我还久久沉浸在这堂课的教学里。早在十多年前,曾经去过颐和园,但是没有太深的感受,当抽到这堂课,我反复阅读教材,查找资料的时候,才发觉颐和园居然是那样美,课文的语言是那么准确和生动。每读一次,总会有新的感受。我开始喜欢上这篇文章,每一处景点开始细细推敲。从整篇课文来看,《颐和园》篇幅较长,许多语句描写优美。如何做到长文短教,必须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力争做到以学定教。课文分别从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处景点介绍颐和园的美景,学生对这三部分都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就依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决定顺学而导,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课文优美的语言以及每处景点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通过深入研读教材以及向老教师的学习,我发现本节课不但文字特别优美,而且条理非常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仅仅三十五分钟的课堂,究竟怎样取舍呢?我们决定抓住每处景点的特点,通过老师的点拨,艺术的导学,让学生自己感受每处景点的不同,再去深入朗读。比如学习“长廊”一段,我首先抓住“长、美”的特点让学生反复读谈感受,然后创设情境,假如你就站在这长廊之上,微风轻轻出来,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一下子就找到“神清气爽”这个词,然后再带着这种感觉去读,长廊的长和美尽现眼前。学生自主感受,自读自悟,以读促情,用情促读。另外这里还体现出了三年级段的训练。
《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学生必然对三个不同景点中的某一处特别感兴趣,因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教学中明确提出全员参与,共同研究,力求达到学习成果最优化。其中老师不是学习的主宰,而是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只是提供相关的资料,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本节课中,我没有包办代替,让学生质疑问难,进行合作探究。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其一,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既说明了发现疑问的重要性,也鼓励人们质疑问难。在处理字词的环节中,我发现有难读的词语,也有难以理解的词语。备课时我就充分备学生,想到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哪些词语不明白,随机处理,有的配以图片说明,有的用文字自己做好注释。学生难理解的,也先让其他同学谈词义,自主权放给学生,一切以学生认知为基准。其二,在朗读感悟昆明湖一段处,有一个难点,就是体会游船、画舫从湖面慢慢“滑”过的“滑”字用的恰到好处。怎样才能水到渠成呢?我设计了几种方法。最后的课堂上,由学生体会静字入手,哪里还能感受到湖水“静“,由此找到第二句话,随后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说到平时划船用的“划”字,二者是否可以换一换,为什么?然后让同桌合作探究,议一议,由后半句“几乎不留一点痕迹”体会出“滑”字的`匠心独运、韵味无穷。
备课的时候,我特地找了很多颐和园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以及视频资料来看、反复读,品味。在处理十七孔桥一段时,原本想找一些桥上狮子的图片来看,却发现还没有想象中的姿态那么多。于是课堂上,先让学生找到“姿态不一”这个词。然后拓展想象,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那么你想象会有什么姿态?在表达的时候,通过教师巧妙地一引:这么多的狮子,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既锻炼了孩子的说话能力,又拓展了孩子们的思维空间,同时也十七孔桥的狮子也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本节课刚抽到后,试讲了两次,其余时间都是在反复研读教材,修改教案。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也找到了不足之处。课堂上讲到万寿山那一段时,孩子们从图中找排云殿的位置迟迟没有找对,又读过以后,仍然比较模糊。我想如果这堂课再重新上的话,在这个地方,我会从观看排云殿的位置入手,因为是从山下看山上,所以葱郁的树丛掩映住了排云殿。如果站在佛香阁往下望,相信会看的很清楚。这样来进行导学会更好。
紧张的课堂教学结束了,颐和园似乎已经学完了,我却感觉意犹未尽,真想再去颐和园里亲自去体验一下,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去走一遭,相信会别有一番滋味!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重难点篇五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分四步:
1、谈话引趣,导入新课。
2、再读课文,研读词句。
3、品读课文,总结全文。
4、点点积累 勤于练笔。
一、加强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找出描写学生喜欢的景点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教师利用课件等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本设计运用了看、听、读、比、划、说的方法。
采用了听录音、看影碟、灯片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同时,还精心设计了比较训练,指导划重点词句,引导复述课文,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
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特别是所设计的小导游选拔赛更为全堂课增色不少,竞赛的激烈,情境的优美,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在游览的愉悦中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锻炼了学生的胆量、竞争意识。
三、再读课文,研读词句
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自由读自己认为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
根据学生所说,我出示了描写“长廊”的几句话,让学生说说这几句话主要写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说,接着就反复朗读,希望学生能记住这样的描写方法。在教授“万寿山”、“昆明湖”时,也是让学生品读有关的语句,如: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并开展合理的想象,进行了一定的说话训练,如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的展开想象。就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四、有效运用多媒体,理解课文
借助多媒体,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讲解,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这样采用了听录音、看影碟、灯片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
通过教学这样的文章,我觉得学生是非常喜欢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的,当他们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超常发挥,读的是有声有色,说的也是非常活跃。
通过这节课使我懂得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案设计得很漂亮,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教师的评价语能够起到对学生评价、激励的作用。
五、课后延伸。
在感知了颐和园的美之后,让学生按移步换景的顺序来简单写写下面这个美丽的公园吧!
六、不足之外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的特点,领悟到了长廊的美丽。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全党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总之,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为学生多留一些问号、省略号,而不是句号、感叹号。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重难点篇六
通过教研组上《颐和园》这一课,我感觉自己在教学中有所进步,有所得益,也引起了许多思考。语文阅读教学重在朗读,在朗读中才能让学生知道北京的颐和园景色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制作媒体,轻松获取知识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对颐和园的文字介绍等,制作了重点段落的幻灯片,利用超链接,当学生说到哪个景点教师就可以自动的切换到那里,在课堂中我始终围绕着主线:你喜欢颐和园的哪个景点,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拓展延伸学习,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到网上去搜索中国还有哪些名胜古迹,从国内到国外延伸,去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这样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另外,本课的写作很有特点,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旁,学习它的写法,尝试着写游学校、游古华园等,结合本单元的作文──写游记,不断地渗透写作思路,提高写作能力。
读的太少,光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然而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只因讲得太细,而时间分配不均精读没有时间,只是粗读,今后逐步改正。
另外,板书上还要简练,我板书了长廊: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边:十七孔桥,这三个景点都很简练,可在登上万寿山顶我板书成:大半景色、昆明湖、城楼、白塔。其实这里板书得太罗嗦了,不比那么细,只要板书昆明湖就可以了,因为颐和园的2/3地方就是这湖,站在最佳位置佛香阁看景色抓住了昆明湖的静、美,这样才能做到板书简练,记得牢。因此,今后我还要在板书上下功夫,使板书简练、清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重难点篇七
颐和园》是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4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摘抄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利用internet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知识面。
学生通过在颐和园的`网站上查阅、收集颐和园各景点的相关资料,制作电子简报来理解课文内容。制作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把学生分成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大小组。教师教给学生制作简报的方法。各小组根据不同的分工查阅相关景点的资料。活动中,各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任务自主查阅,在网站上复制有典型意义的图片,摘抄描写优美的文字,通过小组内的协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电子简报制作好后,通过小组内的解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学生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这一节课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学得轻松而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重难点篇八
颐和园 教学设计与反思
北常保小学 马艳君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隐隐约约、堤岸、雕刻、姿态不一”等词语。
2、重点学习昆明湖的片段,初步学习课文写景文章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了解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不同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美句段。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及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不同的表达方法,并学以致用。
2、通过关键字词,联系生活实际,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教学准备】颐和园风光片3分钟;课件;课堂练习纸。
【教学时间】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片子里播放的是哪里的风光吗?板书:颐和园
师:是的,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就是----颐和园;她,闻名世界,享誉中外,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她就是---颐和园。(学生有感情读题,注意“颐”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人们心目中,颐和园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颐和园,去领略皇家园林的魅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87页,自学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反复读,并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
2、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3、反馈。
(1)认读生字新词。
大殿 长廊 堤岸 雕刻 画舫 横槛 栽满 葱郁 掩映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隐隐约约 姿态不一
(2)交流: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课件:这是一个 的颐和园。)学生选择积累的词汇。
(3)过渡:课文也有两个
句子很概括地写了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到句子划下来。
(4)反馈交流。
随生回答出示句子:(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齐读句子。
①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②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5)课文读完了,谁来说说导游带你们游览了哪几处景点呢?
(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6)同学们怎么这么快就发现了呢?
a自由读课文第2-5自然段,用“”画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b师:这些句子能否交换位置?为什么?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理清叙述顺序。(板书:按游览的顺序)
(7)用上表示方位的词语,出示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发现了什么?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生总结:“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的写法;过渡句的连接。)
三、品读4、5自然段,感受昆明湖的美丽
1、在课文中作者用的笔墨最多,写得最详细的是关于哪一部分的内容呢?直接出示第5自然段,师说:颐和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先来领略昆明湖的美。
2、生自由读课文,思考:看看昆明湖的哪些景物最吸引你。
3、预设:
(1)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有长长的.堤岸,有数不清的垂柳,这使你联想到什么诗句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a、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此时,我们就站在昆明湖畔,范读句子,你好象看到什么?
b、是啊,站在湖畔,印入我们眼帘的是满目的葱绿,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啊,让我们也美美地来读读,齐读。(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
(3)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a、生找到句子,出示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
b、给“姿态不一”找个近义词。(形态万千、千姿百态、姿态万千等)
c、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张狮子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狮子图片,引导学生朗读)。
d、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也来写一写你想象中的姿态不一的小狮子吧!——拿出练习纸,学生动笔写句子——反馈。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有的 好像 ;有的,好像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e、这些栩栩如生、姿态万千的狮子,真是巧夺天功啊,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个句子——齐读本句。
4、出示第四自然段:
师:在第4自然段中,也有描写昆明湖的句子,你们发现什么了吗?生找。
(1)出示句子——生自由读,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2)你读出了什么?理解“滑”与“划”,哪一个更好更合适。
预设学生多种答案。联系生活实际。
(3)指导朗读(个别读,集体读,想象读)。
5、师:同样是写昆明湖,作者为什么不把这段文字放在第5自然段呢?
(一是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一个是站在昆明湖畔看到的,由远到近的顺序)
师小结写法:由此可见,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也各不相同。
四、小结余韵,再赏颐和园。
师:“碧水 画舫 游船;绿岛 石桥 狮栏”多么美的画卷呀!(配乐朗读昆明湖的片段。)这节课我们徜徉在昆明湖畔,尽情领略了昆明湖的美,颐和园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游览。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吧!
教学反思:
根据课文特点,本课较为恰当地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设置情境,学生如同置身其中.教学步骤的安排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整体感知到颐和园的大与美,从课文找出直接写颐和园特点的段落进行教学,理清文章结构,再通过文中的过渡句,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教学中穿插生字教学与朗读指导,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自由学习生字,在读中理解,读中领悟,读中激发感情,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与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去朗读、背诵、复述,将语言自然内化,达到对语言文字的切实积累,不失语文教学之本色。
但在教学中亦有不少不足之处,如师在设计的一个问题:课文哪些自然段告诉我们颐和园又大又美的?学生在文中找了很多地方反映出颐和园的大与美的句子,而师的用意是想让学生找出课文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总写颐和园的大与美的句子,由于教师表述问题不够明确,所以指引学生的过程花费的时间较多,对整堂课的教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又如在指导学生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的教学上,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个知识点,而教师却放得太开,先让学生理清什么顺序,再说通过哪些词知道。虽然只是一个教学顺序的改变,却没有了先扶后放的过程,所以学生对此都较茫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问题的表述必须明确,切不可因为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放得太开,导致阅读知识的把握不够扎实,费时又少效!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重难点篇九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小朋友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教学,先由我来讲描写长廊的那局部内容,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同学找出自身喜欢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同学通过读课文的第二小节都选择了自身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出自身的感想,我便随机让他们归纳出特点来。在这一段的学习中,同学已经学会了自身找句子,体会句子并概括出特点来。所以在接下来同学自主学习“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等内容时,同学很快的找到了它们的特点,并能体会出句子的含义。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要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到遗憾的是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还不够。我想同学并没有真正的懂得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作者写每个景点的方法。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过这节课使我懂得教学设计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需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身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只仅是将教学设计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
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我充沛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同学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教学中让同学通过局域网,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面。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和网络在本次教学的不同环节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教学时,我首先以网络引导,让同学在互联网上观看颐和园的视频,让他们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悠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使同学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同学无拘无束发表了自身的见解,也大大地激发了同学阅读文本的兴趣。同学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丽。从而激发同学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依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同学语感,协助同学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同学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同学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同学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音像、古诗、对联、美文等制作了网页型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沛发挥了教师和同学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同学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同学利用专题站,自主探究自身喜欢的景点,品味颐和园独特的美,同时也防止了同学上网的盲目性。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同学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同学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同学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沛地体现了同学的主体作用。
同学利用互联网、局域网检查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充沛体现了网络环境的突出优势。他们根据自身的喜好去浏览相关的内容,新鲜感也很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让同学充沛的享受学习的自主,每一个人都可以将自身独特的感受凝聚于指尖,在电脑上或写一首小诗,或制作电子简报,或编辑一句响亮的广告词,这不只培养了同学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同学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坚持同学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同学在网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广博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同学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应用。本次教学也有遗憾之处,比方应该提示同学进入网站的路径,防止在此耽搁时间,其次,教学预设还没有完全达到,为了不拖延时间,不得不跳过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第三,作为一堂整合课,还应该充沛体现同学、教师、计算机的互动,灵活运用教学平台。
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保守的语文教学,我充沛体会到了教师要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今后我要在实际教学中更多更好地引进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于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有效地培养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丰富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为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适应科技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重难点篇十
课文是一篇游记,描写的是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鉴于学生在学习中对长廊以及石狮子了解的需求,找了一些图片加以补充。这些图片对于帮助学生了解了长廊,特别是长廊上的画。通过图片,给学生一个直观的画面,从而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在让学生做小导游介绍石狮子的时候,也安排了一组石狮子的图片,这些形态各异的石狮子图片让学生在介绍的时候也有了比较直观的印象,因此学生在介绍的时候也比较具体。在这课文的教学中,媒体的运用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教学中,安排了几个语言训练点。一开始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去过的地方,并简要地说说那儿景物的特点。以及在教学时一个贯穿整课学习的填空,使学生将文本的语言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从而也使文章的重难点得到了突破。在学习十七孔桥的时候,也安排了一个语言训练点,让学生做小导游介绍十七孔桥上千姿百态的石狮子,这既让学生发挥了想象,也锻炼了学生的说话。
1、学习十七孔桥的时候,让学生做小导游介绍石狮子。这时,教师出示给学生的一段课外描写石狮子的文章,如果出示的时候明确地告诉学生练习的要求,这对于学生在说话练习的时候会有根大的帮助。
2、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好自己的地位。学生在说话练习时,作为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话做出评价。特别是学生在介绍石狮子的时候,如果老师对于学生模仿课外一段话说的时候,教师加以点拨、鼓励,这会激起更多学生说话欲望。
3、朗读训练。在对重点语句进行层递式训练的时候,要抓住句子的特点。特别是在教学“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清得像一块碧玉。”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昆明湖的静,采取了几种朗读的形式,但在最后朗读的时候,采用了齐读的形式,破坏了昆明湖的宁静。如果此时采用女生读或指名读,则会比较好。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重难点篇十一
课前预备:
我说头,你就说头的动作,比如摇摇头等
一、导入新课:
咱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一篇游记,这可是第一篇游记《颐和园》
二、
1、通过预习,你对颐和园有什么印象?
学生:美/大
师:板书。
老师:对阿,师介绍颐和园,:颐和园可出名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博物馆,1998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你们想看看吗?播放课件:火车和汽车的声音,最后定格在长廊的图片。
学生:听
2,老师:进了这颐和园的大门,你们想去哪儿呢?
学生:长廊
老师:长廊在这儿呢,(把剪图贴在黑板上,)看老师写。(指导书写)还想去哪?
学生:我想去昆明湖
老师:那可是镶嵌在颐和园中的一块碧玉阿,(画在黑板上,并引出湖心小岛帖在黑板上)还想去哪儿?
学生:我很想去万寿山,
老师:画到黑板上,还想去哪?
学生:佛香阁(指导阁字的字形)
老师:你们看,这就是佛香阁,拿出剪图图片贴到黑板上,并板书,你还想去哪里?
学生:排云殿
老师:板书,指导殿字的书写。
三,
1,这么大这么的公园,可要看书了,那就快找我们最好的导游书吧,打开课文,默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学生:读课文
老师:谁来说说看/?你来
学生:读作者游览路线的四句话。
老师:他画了四句话,你们同意吗?
学生:(同意)
老师:屏幕出示四句话,轻声读这四句话,请留意这些加点的表示动作的词,
2,老师:你们看,这是颐和园的大门,帖到黑板上,我们来画一下作者的游览路线,你们说,我画。
学生:说游览顺序
3,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游览路线。同学们通过真正读书,找到了作者的游览路线,现在,我们快去跟作者又玩一番吧。
(1)长廊:
老师:长廊这里藏着一个世界之最呢,默读课文,猜猜哪句话中有世界之最,猜到了还可以动笔做上记号。
学生:默读
老师:我们交流一下吧。
学生:我猜到了”“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廊”
老师:跟他一样的举手,有不一样的吗?
学生:最有名,/最多间/最多画的廊/廊两边开满了花,花最多的廊
老师:你们猜到了这么多世界之最,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我从“几千幅画……:”体会到……
老师:你能读出来吗?
学生:读
老师:你又什么建议?
学生:他应该读完整。
老师:能读完整吗?
学生:读
老师:有没有很美的感觉吗?再读一遍。
学生:读
老师:读慢一点,指导读“多少幅画?几千幅,读出来。强调几千幅。还有没有同学想读这句话,你来。
学生:读
老师:我们全班再来读一下。再次指导:还不够多,多少幅?几千幅,
学生:读
老师:还从哪里猜出来的?
学生:读长廊的部分。
老师:指导读,还有谁猜的不一样。
学生:我想提个意见如果把长廊的数字读出来,就更长了,
老师:介绍700多米长273间。还有谁想说
学生:长廊是世界上最长,分成间数最多的廊。
老师:有没有猜不同的,
学生:长廊两边都栽满花木,一种花没谢哪一种花又开了,一年四季都有
老师:你也来读一读吧
学生:指导朗读
老师:读到老师都闻到花香了。
学生:齐读。
(2)老师:这世界之最到底是什么,想知道吗?
学生:想
老师:出示课件:数字之最,还有长廊的美景。
学生:看课件
老师:美吗?咱们把第二自然段美美的读一遍,我读没画红线的地方,你们读画红线的句子
(3)老师:还有更美的等着咱呢?走出长廊,就来到了
学生:佛香阁和排云殿
老师:自己朗读这两自然段
学生:朗读
老师:谁来读读描写佛香阁的句子
学生:读“抬头一看……”
老师:读的真美啊,哪些词写出了佛香阁的美啊?
学生:闪闪发光/耸立/八角宝塔形
老师:谁愿意把你感受到的读给大家听?
学生:读句子
老师:想把美读出来,老师指导朗读(抬头一看稍快一点……)
学生:再读
老师:进步了没有?
学生:进步了
老师:谁还想读?你来
学生:读
老师:我们一起来感受吧,你想说什么?
学生:刚才年有一个字读错了“八角的`角读成四声了。”
老师:谢谢你给老师提意见,老师刚才可能没有留意。
学生:指导齐读
(4)老师:指名读排云殿的句子,山上有什么风景呢?从山下登上万寿山,作者写佛香阁也很精彩,读第四自然段,便读边想想那美丽的画面。
学生:读
老师:范读。边听边想象那美丽的画面,再大脑中用照相机拍下来。(佛香阁那段)
师:出示画面,仔细看看,那张像你刚才拍下来的呢?
老师:接下来我们要说照片,要想说的好还得要读课文,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读读课文看看照片,看看照片读读课文,读一读,说一说。
交流:
学生:我拍的是第二排第一个照片,我从这幅照片可以体会到游船画舫在昆明湖上慢慢地划过。
老师:你是用课文上的词语说的,谁能加上自己的想象说一下。
学生:我拍了第三幅照片,昆明湖绿的象一块碧玉,也象夜空的星星。
老师:还有谁想说?很多人都想说,这样吧,同桌之间互相说,可以用课文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
学生:同桌交流。
老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又能用文中的语言又能用自己的语言,ig说的真好,感谢作者写的这么好,看,这儿还有一学习伙伴吹来的小泡泡(没看清楚,好像是提示“用得好的词”)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写得好,写得美的词,下节课我们再学习。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颐和园》教学实录,颐和园,希望对你有帮助!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重难点篇十二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1个会写,正确读写生字词.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得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话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透过语言文字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理解课题,了解背景、识字字词、把握大意。
二、品读体会,学习表达。
(一)游赏长廊
1.它为什么叫长廊呢?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请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那些词语有感觉,就把它标出来,也可以旁边写写自己的感悟.
2.交流讨论
(1)
1)长廊的特点?是从哪儿发现的?
板书:七百多米 273间
2)出示句子用什么方法描写?
引导:七百多米,列数字,写出了长廊的长,七百多米多长呢?相当于100个教室的长度!
3)看,句子中还有那些词,在告诉我们长廊很长啊!
(2)美
1)那些句子中能发现了长廊的特点?
答:每一间的横栏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
2)能抓住那些关键词,体会到什么呢?
答: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很丰富
补充:五彩-----美丽
几千幅---两幅----画多 内容丰富
(3)小结理顺序:
1)我们再看长廊,好吗?引读,出示投影。
整体看------看长廊---- 看廊外----
2)总结写整篇课文有顺序,写某个景点也要有顺序,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的方法把长廊的长、美展现在我们眼前.
(二)游赏万寿山
1.作者是怎么看它们的?看到什么特点?同学们读读第三自然段.
2.指明说:看到了什么特点?耸立、高大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琉璃瓦,板书: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
3.指导它为什么叫排云殿吗?排云二字就出自古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齐读:抬头一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游赏昆明湖
1.点图片、音乐.
介绍其它景物景点,你想去游赏哪儿呢?
2.学生找到相关的词语,独立品读.
3.谁愿意带我们去游赏一番呢?
读出相关句子.
4.重点引导品读描写昆明湖的句子:静得像……..,绿的………………..滑过.
比较“滑”与:“划”的不同,读一读昆明湖的美!
5.小结:
谢谢这些小导游们带我们游赏了这么多美丽的景色,看,同学们找到的这些优美的句子,具体的描写就是文章的血肉啊!
四 总结全文
游赏到这儿,同学们,颐和园游完了吗?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说不尽的岂止是颐和园,学习本组课文,我们还可以去游赏长城、兵马俑,北京的故宫,山东的泰山,乐山大佛、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埃及的金字塔。
体现语文课堂的文化意味
《颐和园》编排在世界文化遗产主题单元,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我努力拓展相应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不局限于文本,也不限于“颐和园”而是把课堂置身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教学,更深的了解到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由颐和园引申到祖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品位。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658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