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望洞庭教学目标 望洞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十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23 18:38:02
最新望洞庭教学目标 望洞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十三篇)
时间:2023-04-23 18:38:02     小编:zx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望洞庭教学目标 望洞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一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欣赏孟浩然的《望洞庭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神奇的五彩池,奇伟无比的石林,如诗如画的山峡,水平如镜的西湖。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定格一张月夜下的洞庭湖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相机正音。

3、再读,边读边思考,看看能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借助字典,也可与同桌讨论。

4、理解诗句:

⑴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

(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⑵ 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洞庭湖与君山图)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吟诵并背诵。

⑶ 体会意境: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像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说意境。

三、拓展延伸

1、欣赏孟浩然的《望洞庭湖》:

望洞庭湖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了解诗的大意,感受洞庭湖不同的意境。

四、总结

师: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五、作业

想像《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望洞庭教学目标 望洞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二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古诗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诗句接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有没有同学发现小游戏中这些诗句有哪些特点呢?(生:山水诗)

2.揭题释题

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歌颂祖国壮美的景色,于是写下了这些诗句,这就是山水诗,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另一处山水之美吧。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吧!(ppt展示洞庭湖图片,介绍洞庭湖。)洞庭湖的景色如此之美,诗人站在远处遥望洞庭湖,他看到了哪些景物呢?他又由此联想到了什么了?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字音 指名读,师生评价,正音。

3.读出节奏

⑴请大家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在书上画画小斜线吧。指生读。 ⑵指生读,评价。齐读。

三、理解诗意

1.交流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来说一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

2.自读自悟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自学一下这首诗吧。 (2)四个小组,把你理解的诗句意思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且和小组成员可以讨论一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交流反馈

请同学们按诗句的顺序,可以先读出诗句,然后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了什么方法?

4.齐读古诗

三、感悟诗境

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洞庭湖的美景,但是诗人却只用了精炼的语句,那么刘禹锡在《望洞庭》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1.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诗人看到了什么? (板书:湖 月) 师:那是怎样的湖光?怎样的秋月呢?

出示图片:请你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风平浪静,波光粼粼,水天一色……)

师:一个“和”字表现出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和谐之美。(板书:和) 师:来,我们一起读出这宁静和谐之美。 2.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在这湖光秋月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静静地凝望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么呢?

师:这里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生答)诗人为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呢?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白天,阳光照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金光闪闪)此时,天上的白云,岸边的树木倒影是不是看得清清楚楚。

师:再想想,夜晚,月光没有阳光那么亮,洒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湖面看起来朦朦胧胧、迷迷蒙蒙。)

师:这看起来朦朦胧胧的湖面能像一面镜子一样平滑吗? 师:那这是一面什么样的铜镜呢?(未经打磨的铜镜)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未经打磨的铜镜是什么样子吧。(出示铜镜图片)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模糊,朦胧)来,我们一起感受感受洞庭湖的朦胧美吧。(齐读)

师:秋天的夜晚,湖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湖水与月光相互映衬,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都没有,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请把这美丽的景色一起读出来吧。(两句诗连起来,全班齐读)

3.遥望洞庭山水翠

师: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么景色呢?(生答)(板书:山 水)

师:这里的山水有什么特点?你能用诗中的哪个字眼来概括出来?(翠) 师:在皎洁的银辉之下,山愈显青翠,水愈显清澈,山水相互映衬,浑然一体,这也是一种和谐之美。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山水之美?(指名读,小组赛读。)

4.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作者看到这样的山水又联想到了什么呢?(生答) 师:你觉得这句诗妙在哪?(生答:……比作……) 师:这是多么精妙绝伦的比喻啊,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 (诗人看到月光洒在湖面上,湖面波光粼粼,想到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这一点,君山在这湖中就好像…)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是怎样一幅美景吧。(出示图片) 师:诗人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像诗人一样放飞想象的翅膀。(板书:想象)

师:诗人想象丰富,比喻恰当,写下这句诗,你感受到诗人对洞庭湖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喜爱、赞美)带着你的喜爱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一句吧。 师:诗人笔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精妙绝伦的工艺品,给人莫大的艺术享受,诗人可真浪漫啊!(女生读)

师:精妙的比喻让人感受到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真不愧被称为“诗豪”。(男生读)

师: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十分青翠,山水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让人爱不释手。一起读!(两句诗齐读)

5.小结全诗

师:在诗人刘禹锡眼里,八百里洞庭不过是案上杯盘而已,诗人举重若轻,自然淡泊,把人与景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这也是人与景的和谐之美啊。(板书:人 景)

师: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湖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底。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山水小诗,感受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吧!(齐读)

6.指名背诵。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刘禹锡的《望洞庭》,诗人把美丽的洞庭湖景描绘出来,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其实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板书: 望洞庭

湖 月 观察

山 水 想象

人 景

望洞庭教学目标 望洞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三

《望洞庭》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在我国湖南省东南部,有一座美丽的湖泊------洞庭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它的美丽景色。

播放洞庭湖视频(师解说)

唐代,洞庭湖不仅面积达到最广阔,号称“八百里洞庭”,而且诗歌也达到最繁荣。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交通十字架”的枢纽地位共同促进了唐代洞庭诗歌的繁荣。唐代洞庭诗人、诗歌数量的历史性突破提高了洞庭湖的地位。唐代洞庭诗歌体现了洞庭湖独特的地域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洞庭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刘禹锡的《望洞庭》

二、学习新内容

(一)释题

1、师书写课题(先写一个望字,再写洞庭),学生边看,边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写

2、生说一说学生边看,边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写

3、师画出作者望洞庭湖所处的位置。 二)、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

2、指名读古诗

(三)、平长仄短读古诗

1、介绍古诗的“平长仄短”

平长仄短读古诗这种方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只是最近这一百年没有人再去使用它。我们现在说的声调中的一声和二声在古代叫平声,三声和四声在古代叫仄声。读古诗的时候,平声读的长,仄声读得短,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平长仄短。(学生齐读平长仄短)。用这种方法读古诗时,我们是两个两个字一短,每两个字看它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就读得长,是仄声就读得短。

2、指导学生读“湖光“二字

3、分句指导学生读(教师打手势)

4、师配乐读

5、生配乐读

过渡:让我一起来欣赏古诗。

(四)、欣赏古诗

1欣赏“湖光秋月两相和”

(1)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淡黄的月光

静静的湖水

相互融和(师随

机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勾画)

(2)这幅图片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洞庭湖朦胧的景致

(3)指导学生读诗句

(4)指名读诗句

(5) 欣赏月光与湖水相互融和的古诗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赵嘏

洞庭湖西秋月辉。 潇湘江北早鸿飞---李白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过渡:让我们一起欣赏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面。

2、欣赏“潭面无风竟未磨”

(1)谈一谈感受到了什么

潭面上没有一丝风,静得像一面未磨的铜 镜。

(2)出现对比图片,体会“镜未磨”

感受洞庭湖淡雅、秀美的景色,

(3)指导读诗句

过渡:诗人站在高处(简笔画)遥望洞庭湖,看到了什么》

3、欣赏“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说一说随作者看到了什么?

湖面像一个白银盘,君山像一个秀美的青

螺髻。(师随机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勾画)

(2)谈一谈感受

感爱到了洞庭湖的淡雅、恬静平和。

(3)指导学生读古诗

(4)指出“淡雅、恬静”即是刘禹锡山水诗的

诗风。

(5)欣赏刘禹锡的山水诗

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 -----刘禹锡

“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 -----刘禹锡

4、指导学生读古诗

过渡:如果你是刘禹锡,你们此时心情怎么样?

5、学生说一说

过渡:你们猜一猜,刘禹锡来这儿干什么?

6、学生说一说

过渡:刘禹锡不是来游山玩水的,此时,他正是在被贬途中。

7、介绍刘禹锡的背景。

过渡:谈一谈对刘禹锡的看法。

乐观、向上。

过渡:虽然刘禹锡仕途不顺,但它从不消尘,对生活的态度依然是那么积极、乐观,不愧为一代诗豪。

8、出现〈秋词〉

9、指名读〈秋词〉

10、齐读古诗〈秋词〉

(五)、摇头晃脑读古诗

过渡:刘禹锡望着这美景,怡然自得,不禁摇头晃脑地读出了这首古诗。 指导学生读古诗。

过渡:刘禹锡沉浸于美景中,唱起了这首诗。

(六)随心所欲唱古诗。 指导学生唱古诗。

三、拓展

朗读有关洞庭湖的古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岳阳楼

李商隐

欲为平生一散愁, 洞庭湖上岳阳楼。 可怜万里堪乘兴, 枉是蛟龙解覆舟。

四、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畅游于唐诗的美丽国度,欣赏诗豪刘禹锡笔下洞庭湖别样的美景。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首诗吧!

五、作业

默写古诗

望洞庭教学目标 望洞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⑵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⑶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2、教师准备:

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

前三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美。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

诗题“望洞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

从一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

3、解诗句:

⑴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⑵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

(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⑶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⑷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⑸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如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洞庭湖中

“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遥望”“山水”“白银盘”。

3、读着诗句让你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4、解答疑问:

“两相和”“镜未磨”“翠”“青螺”等词语的理解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

可以结合资料进行说明。

4、读全诗,体会望洞庭的动之美。

5、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理解了诗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就更好了。

鼓励学生背诵。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学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记忆“庭、镜、磨、螺、潭”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诗,我们来比较背诵欣赏。

望洞庭教学目标 望洞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五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

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注: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题君山

雍陶方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曾于方外见麻姑,

碧色全无翠色深。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元是昆仑山顶石,

一螺青黛镜中心。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又相传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赶来,船被风浪阻于洞庭山。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绝,扶竹南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边生长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东麓有二妃墓。民间有诗曰:“禹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坚石柱,上刻麒、麟、狮、象浮雕。墓前一对石柱,上刻楹联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二妃称为君妃、湘妃,为了纪念她们,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也叫湘山。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

有趣的是,君山在历还有过负罪的传说。据传,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船过君山时,忽然风浪大作,始皇大怒,说:“我真命天子行舟,本应风平浪静,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兴风作浪?”接着,他便问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说是君山。始皇一听愈加恼怒,说:“普天之下,唯我为‘君’,怎么山也称起‘君’来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树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今临湖石壁上仍可见一石印,长1米,宽0.8米,字迹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称为“封山印”。

4、再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升华。

(注: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要运用对比的方法。美丽的传说自然勾起学生的幻想,演绎精彩的朗读。这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学生的兴趣是有差异的。传统的单一的作业难以迎合所有学生的口胃,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望洞庭教学目标 望洞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洞庭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图片和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笔下一泻千里的庐山瀑布。“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苏轼眼中无论晴雨,依旧美丽动人的杭州西湖……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至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的美诗佳句。今天就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湖南的洞庭湖去看看。(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

2读诗要先学会读题,你从题目了解了一些这首诗的什么信息?(“望”:远远地看)

3、简单介绍作者和洞庭湖

二、读准全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师生共评)

3、古诗啊光读正确了还不够,还要读出它特有的节奏和味道。该怎么读呢?谁来试试?

4、指名读,标停顿。

5、有节奏地齐读。

6、哇!听你们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可是,徐老师并不满足于此,我还想走进古诗好好地享受一番,你们想吗?

三、诗中寻画

1、同学们,借助下面的注释和课文中的插图,你能读出自己初步的感受吗?试试看。

2、谁来说说这首诗带给你的初步感受啊?(宁静、美、和谐……)

3、小组合作:都说诗中有画,你能够在诗中读出画面吗?请你们再读一读,看看我们能在诗中寻到怎样的画面。(板书:诗中寻画)

4、交流:“我从……这句诗中,看到了……的画面。”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a.“和”:和谐,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镜未磨”:未经打磨的铜镜。

b.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洞庭湖湖面朦胧之美。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a.连用两个比喻,将洞庭湖比喻成白银盘,将君山比喻成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b.诗意: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让生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

5、秋夜的皎皎明月映照在澄澈的湖面上,澄澈的湖面反衬着娇娇明月,水天一色,玉宇无尘,而更加清澈、宁静、和谐的是人的内心。被放逐的诗人远离了“紫陌红尘”,却亲近了高旷清超,明月和清风陶冶着他的襟怀的气度,艰难困苦淬炼着他的境界与品格。怪不得面对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贬之后,内心依旧能如这水天一色的洞庭湖一般宁静和谐。

6、配乐朗读

四、吟诵古诗(时间允许)

1、孩子们,你们那投入认真的模样,那字正腔圆的朗读声配上这柔美的音乐,真是一派和谐的景象,真让人陶醉。

2、那你们想听听古人是怎么读这首古诗的吗?

3、师简单介绍吟诵的方法(平长仄短,入短韵长,平低仄高,二四六位置上,平声字要拖长)

4、师带读,师生共吟

望洞庭教学目标 望洞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说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设计(a案)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二、学习生字。

磨半包围结构磨难、磨灭、磨光、磨损

螺左右结构田螺、海螺、螺钉、螺丝

三、理解诗意。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简析]

《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点染,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出来。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和”字下得精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融境界。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流荡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了读者。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非常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相映成趣,也就没有“两相和”可言了。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聚焦到君山一点。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置山水于方寸之中。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著名诗人。

第二课时

背诵古诗,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设计(b案)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望洞庭教学目标 望洞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八

《望洞庭》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二、设计思想

《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批判与建设,本节课将以此理论为支撑,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优势智能的培养,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

2、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七、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注: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延伸读,升华美。

望洞庭教学目标 望洞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九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2、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望洞庭

洞庭湖 铜镜、白银盘

君  山 一青螺

【教学反思】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不错。

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这是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望洞庭教学目标 望洞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十

【文本细读】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著称。

秋天的朗朗清月,洒下如水的月光,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今夜为何如此静谧?因为潭面无风,风平则浪静,才有第一行中湖光秋月、水天一色。镜未磨形象地写出月光下湖面的缥缈、朦胧之美,就像古时没有经过磨拭的铜镜一样,没有鲜亮的光泽。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一个遥望将我们的视野一下拉向广阔的八百里洞庭。此时,不仅可以欣赏到洞庭湖面之美,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山水之景。作者展开了奇丽的想象,给整幅画画上了点睛之笔:如果把月光下泛着银白波光的洞庭湖比作一个巨大的白色银盘的话,那么,湖中风景秀丽的君山就如同古时小妇人的青螺髻了!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

⑵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⑵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⑶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2、教师准备:

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前三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美。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

诗题望洞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

从一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

3、解诗句:

⑴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⑵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

⑶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⑷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⑸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如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如《望洞庭》中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遥望山水白银盘。

2、读着诗句让你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解答疑问:

两相和镜未磨翠青螺等词语的理解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可以结合资料进行说明。

4、读全诗,体会望洞庭的动之美。

5、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理解了诗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就更好了。

鼓励学生背诵。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学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记忆庭、镜、磨、螺、潭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诗,我们来比较背诵欣赏。

望洞庭教学目标 望洞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十一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激情导人)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加强积累)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没有条件的可配乐教师示范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或黑板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比喻句要注意)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注意诗的节奏)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注意诗的节奏)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望洞庭教学目标 望洞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十二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第11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流利地背诵诗文。

2、学会本诗中的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1、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1、老师课前查阅有关洞庭湖的有关资料。

2、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

3、制作剪贴画。(蓝天、湖水、秋月、倒影、青螺、船只、楼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洞庭湖在我国湖北省岳阳市,号称八百里洞庭。这里水面宽阔,烟波浩淼,水天相接。白天,阳光洒满湖面,金光闪烁。湖面上渔人撒网捕鱼,渔歌飘荡;夜晚,圆月高悬,湖面宁静,引人遐想。著名诗人刘禹锡写下了著名的《望洞庭》一诗,赞美了这月光下的湖光山色。现在我们共同来欣赏这首古诗,好吗?[一段优美的导语,加上老师生情的描述,深深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

二、欣赏诗文,交流感受。

1、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老师范读。学生闭眼欣赏,聆听。

2、学生各自交流听后的感觉。[优美的诗句,动听的旋律,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入了诗的境界。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诗意做了很好的铺垫。]

3、老师相信大家通过学习,也一定能读得很好。[简单的话语,倍增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轻读诗文,自学字词。

1、学生各自轻读诗文。要求要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布置学习任务:自学生字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运用工具或联系诗文弄懂字意。二类生字要多读读。看谁读得快。

3、学生自学。

4、学生汇报。请学生上台当小老师,写写、读读、说说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改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状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

5、对于他的讲解,你有什么意见?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四、理解诗句,拼贴图画。

1、指名读诗文。老师、学生加以评点。

2、再次默读,想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用笔画出来。

3、老师拿出单独的景物图片,请同学上台拼一拼,贴一贴,注意它们应在什么位置。并且说说为什么这样贴。[将月夜洞庭美景跃然纸上,惟妙惟肖。]

4、贴完后,学生加以评点。指出帖得不对的地方;在进一步读读诗文;进行分析,改正。[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发现、团结合作的重要途径。]

五、整体赏图,精读感悟。

1、分小组讨论:你在这幅图画中,看到了什么?学生看图对画面进行描绘。力求把话说完整,说生动。[有机地将诗句、图画联系起来,走入诗画意境。教学形式活泼,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2、老师加以点拨、评点。

3、大家在一起互相议一议,该怎样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老师见机指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

4、派代表范读。并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有什么感觉?[学生联想丰富,生趣盎然。诗中美好的意境就活动在学生脑海中,从而深深感到古诗魅力。]

5、学生评点。[培养学生感受、评价能力。]

6、同学们,诗人在秋天的夜晚看到这美景,被深深地吸引了,便诗兴大法,写下了《望洞庭》。乘着兴致,小小诗人们,让我们一起来吟诵一番吧!(配乐朗读)

六、积累内化,迁移练习。

1、背诵古诗。

2、和学过的古诗比较一下,说说此首古诗和别的古诗描写有什么不同?[拓展思维空间,增加积累,加深体验与感悟。]

望洞庭教学目标 望洞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篇十三

教材简析:本文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二首古诗。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湖光图。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选编本文的目的是:一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二是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三是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依据文本特点和单元主题、选编目的,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依据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已有知识基础、文本特点和教材选编意图,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熟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含义;难点是: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引导诵读,引导探究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所以,我采用的方法是引导法:引导学生诵读领悟诗句的美景,引导学生探究诗句的含义。

学习方法:诵读领悟,合作探究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要重视朗读训练,所以我引导学生主要运用读的方法来理解诗句和诗文,运用读、思、议相结合的方法,经历“初读通顺――读出节奏――细读明白――熟读积累”的过程,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本首诗我采用一个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解课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和大家一起去看一看八百里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处理生字:庭)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3、揭题:介绍得真不错,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今天,我们来学习刘禹锡的一首《望洞庭》。

从课题的“望”字,你能捕捉到什么信息?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所以我开课之处首先让学生交流关于洞庭湖的一些知识,旨在通过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整体上对洞庭湖有一个感知,经历由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并起到引题与解题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读通顺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读出节奏。

2、检查朗读情况,适时处理生字词:多音字:和,磨。生字的书写:潭,螺。

3、范读,读出平仄。师示范读。并介绍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平音读长,仄音读短。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有两个内容,一是训练学生对文本的朗读能力,通过两个层次的读,一是正确,二读通顺,三读出韵脚,完成对文本的初步感知。朗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必要方法,理解词意也是建立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两个层次的朗读足以使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的了解。二是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识字写字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重点,它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文本中出现的生字也要随文学习,所以,安排识字写字也是语文基础性的直接体现。)

三、细读诗句读明白

1、结合插图和诗文,你能说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吗?(湖光、秋月、湖面、君山、)?

2、你能用上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加强积累)    3、再读诗句,边读边和同桌讨论这些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问问同学或者老师。

4、合作交流,理解诗句。

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无风镜未磨(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比喻句要注意)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读出平仄和感情)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注意诗的节奏)

遥望洞庭山水色,(: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纸和绿粉笔头):你看到了什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带着你的理解和感情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注意诗的平仄)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有三步,一是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结合文中插图,说出诗中描写的景物,并尝试用学过的词语来描写这些景物,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意境,为下文理解两个比喻句做好铺垫,第二步是让学校合作学习,自读自悟,试着理解诗句意思。在学生合作时,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合作的进程,帮助他们解决疑难,使学生感到学得轻松。第三步是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在交流理解环节中,我将理解词句与领悟意境融合在一起,从中感知诗意,体会诗中描写的美景。)

四、熟读诗句强积累

1、如果你就是刘禹锡,在一个秋月高照的夜晚,登临岳阳楼,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色?(请用诗句告诉大家。)

2、如果你就是刘禹锡,在一个月明星稀的秋夜,漫步在洞庭湖边,看到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波光粼粼,水平如镜,朦朦胧胧,宁静和谐,你会是怎样的心情?请带着这样的心情,朗读诗句。

3、这首诗意境很美,请同学们美美地吟诵并试着背诵。

4、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齐背。

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设计有三步,一是创设情境,用我心作你心,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作者,入情入境的诵读;二是在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尝试背诵并检查。第三步是我通过结束语,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兴趣,激发学生有实地欣赏游览的想法,从而落实单元训练主题: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69254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