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成长篇一
;摘要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起源、主题、形式与叙事特点论述了德国成长小说和英国成长小说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社会、文化、哲学等视角分析了成长小说变异和发展的原因。进而阐明,成长小说的魅力不会减退,它已在自身成长的道路上迈向成熟。
关键词:比较 英国成长小说 德国成长小说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成长小说的概念源自德国,数百年的悠久传统使其成为西方文学史中重要的小说形式。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1795)标志着一个模式的确立,它对以后的小说发展产生了既深刻又深远的影响。甚至有人把成长小说定义为是在该作品模式之下进行的创作。西方成长小说主要是以一个幼稚无知的主人公为叙事起点,展开论述他在成长历程中所遭遇到的种种挫折和磨难,尤其是精神上的危机,最终得到思想和性格上的发展成熟,认识并确定自身在社会人生中的位置与作用。成长小说在欧洲得到了广泛发展,并彼此借鉴,后又传至美国。下文将从成长小说的起源、主题和发展等方面探讨英德成长小说的异同,以及对中国成长小说的意义。
一 起源
德国18世纪的狂飙运动受到英法启蒙思想的影响,民族意识崛起,人们呼唤民族文学,想要在其中表达对德国统一和向现代化迈进的愿望。在这个时期,德国的教育家歌德、席勒和洪堡等大力提倡成长教育的理念。他们认为要拯救社会、改造社会只能通过对人们修养的改造、个性的改造来完成。德国自古重视教育,对人的改造只能通过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成长小说,也决定了它的主要特征。德国成长小说的鼻祖首推歌德,他的经典作品《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上部是威廉的学习时代,下部则是威廉的漫游时代,这是一个人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这部作品带有歌德自己的人生见解和经历,歌德要向读者表达的是:青年人要成长必须多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成熟,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
英国文学中的成长主题的源头比德国还早,但在当时没有成长小说的一个背景,所以没有被纳为成长小说,但现在很多学者也将其当作成长小说来对待,如《鲁滨逊漂流记》(1719),因此也有人把成长小说看作是流浪汉小说,这是英国成长小说的传统。在它之前的《天路历程》(1678)也有成长小说的印记。它既是宗教文学又属于民间文学,还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传奇文学。英国小说自古有关注青少年成长的传统,这是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兴起对儿童社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启蒙运动也大大影响了小说的创作。19世纪末随着文坛大量成长小说的出现,这一小说形式逐渐传到美国并在那里发展创新。
二 主题
人们关注成长,因此引发了对成长的思考和关于成长的文学创作。英国小说的现实主义传统,决定了英国小说对个人成长体验的普遍关注,并把它提升成为一个文学主题。芮渝萍认为“对个人成长体验的普遍关注”是“现实生活”的需要,并从客体的角度来说明主体个人经历的发展。与此看法截然不同的是杨武能。杨武能认为,成长小说之所以是关于成长,就在于小说主人公“通过种种的迷误而走上正途,认识并且实现人生和自我的价值”。这里,杨武能把成长小说的主题归结为“实现人生和自我的价值”是与作品内容一致的。这也是与欧洲和德国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之后一个崭新的时代完全相符的论断。
《鲁滨逊漂流记》(1719)描述的是一个现实中的普通人通过不断地认识和思考来学习和成长的故事。主人公经常困惑、卤莽,犯各种错误。他的错误往往促使他重新理解、不断调整,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不断进步。小说《汤姆·琼斯》(1749)描述了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由此产生的人性特征。作者菲尔丁认为小说必须广泛透视人性,深刻认识事物本质。
德国成长小说中的青年充满了幻想和自由理念,他们踌躇满志地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但却与现实发生激烈冲突。他们的理想幻灭、沉沦或被社会异化了。而英国成长小说中强调的教育过程就是要学会与社会妥协和融合,青年要掌握有用的技能和实践的能力,成为社会的中坚分子。因此小说中自强又有文化认同的青年形象被建构出来。这种经验主义的教育观是英国中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表现,它强调了对乡绅子女的教育。
德国的成长小说大都是讲富裕家庭的子弟出去接受社会教育然后成长的。而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成长小说则大部分讲的是贫寒子弟的成长经历。19世纪另一位探讨成长问题的重要作家狄更斯写了三部堪称经典的成长小说:《奥列弗·退斯特》(1838)、《大卫·科波菲尔》(1850)和《远大前程》(1861)。这三部小说都以社会下层的孤儿为主人公,通过他们的磨难和成长过程揭露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各种黑暗面以及富人和穷人生活状况的巨大反差,也歌颂了中、下层人民勤劳、互助、乐观的美德。
从传统上看,成长小说讨论的是男性主体,男主人公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利用女性,甚至在迈向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抛弃女性。女性成长小说对主人公只能是男性的这种说法提出了异议。英国成长小说对女性成长的关注值得一提。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出现了几个很有影响的作家,如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1813)、夏洛蒂·勃朗特(《简·爱》,1847)、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房》,1860)。在她们的作品中,女主角像男性一样表达着她们独立的思想,寻找着发挥才能的机会。但有的时候,寻找伴侣和她们的成长混在一起,她们一结婚就结束了其成长的历程。德国成长小说中少有对女性成长问题的探讨,现代德语文学作家普雷斯勒发表于1980年的《苦味巧克力》可以算作一部优秀的女性成长小说。
三 形式与叙事特点
从形式上看,德国文学中的成长小说类别之间的界限非常严格;但在英国文学中,类别的划分却很自由。成长小说在英国文学中的包容性更强。依照巴克利在他的《青春的季节》一书中的解释,英国文学中的成长小说“从广义上说,是青春小说或者是学徒小说的同义词”,它包含的内容更广。成长小说在英国文学中有着深厚的传统,对德国成长小说的创作也有影响,如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就临摹了英国女性成长小说《帕美拉》(1740)的书信体形式。由此可见英德成长小说的相互借鉴。
从叙事来看,成长小说可以看作是一部编年史,也可以说是对主人公成长过程中主要事件的记录。成长小说一般会按时间顺序记录主人公的成长状况。主人公和命运、自然、他人,甚至自我的矛盾都是成长小说记录成熟过程的一部分。由于反映了真实生活的经历,各种冲突对于成长小说来说都是可信的。同时由于成长小说集中描写的是人物,情节和叙事相对于主要人物的活动来说是次要的。所以运用对话来传递故事是成长小说的又一特点,因为它能使读者感到情景的真实可信。主人公通过和别人谈话了解到的事情读者也会知道,因而事情一发生读者就会和主人公有同样的见解。
成长小说一般想要表达的是:年青人必须接触生活,在生活过程中逐渐长大成人。小说往往会以正面语调结尾,但也有一些成长小说会以主人公的死亡作为结尾,留下未被实践的对生命的承诺。这些是成长小说的共同特征。但比较英德成长小说会发现德国成长小说的叙述往往有开放式的结尾,不对主人公的未来作预先安排,它只为主人公的成熟和未来生活做准备,但不会继续描写那种生活。如维廉·麦斯特发奋学习,但到头来却一无所成,只是证明了他没有艺术才能。英国成长小说往往将结局处理成一个融合的结果。如代表英国中产乡绅和城市资产阶级的伊丽莎白改变了自己的尖刻和偏见,而达西也去掉了自己贵族的傲慢。通过学习双方都修正了自己原来的特性,幸福地结合在一起,为成长的故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此外,英国的小说家一般重在描写主人公与外在自我相冲突从而确立起他的个人身份。德国小说家则特别专注于刻画主人公内心的斗争。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可以看作是对有意义生活的一种追求,也可以被看作是作者用来表达社会价值和道德观念的一种手段。德国成长小说具有一贯的宏大叙事传统,从来都重视对重大题材的书写和对重大命题的开掘。如现代小说《朗读者》就秉承并超越了这一传统,主人公米夏的成长心路历程被由内而外的加以塑造。凭借这一人物形象,作者重新审视了那段渐行渐远的历史,反思人性,从而达到成长的目的。
四 发展
启蒙运动前的德国成长小说重在人物内在道德的塑造,缺乏外在情节及对人物心理和社会生活的描写。如《痴儿历险记》通过一个痴呆儿童的眼光来揭露战争暴行以及人性的邪恶。它把士兵的残暴行径与基督教义相比,希望读者思辨,实现了基督教义对人的内在塑造。这种文学传统的基础是德国哲学中的超验说和唯意志论,即认为人是意识和认知的主体,人的所见所闻是被动的,知识的来源不是外部经验而只能在内心寻求答案。这种哲学的思辨性深深地影响着早期的成长小说。启蒙运动后的德国成长小说开始注重人物教育,从内在塑造转向外在经验,强调从社会生活中获取知识和人格完善,希望通过人物的社会化来消除人与社会的矛盾。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中,歌德把一个源于个人的体验扩张到一个时代,一个年轻的生命最终走向社会,从天真走向成熟。《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主人公向往广阔天地,为实现自我理想而不断努力,最终走上了积极的人生道路。
19世纪是成长小说最流行的时代,那个时代的欧洲战争不断,革命带来了社会的革新。中产阶级逐渐控制生产方式,他们想过一种稳定的生活,需要文学的指导和启迪。而以展现中产阶级标准著称的成长小说满足了这种需要。小说中的主人公常常由低层的工人阶级成为受人尊敬的绅士。主人公通常认定稳定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是他们最好的选择。而维多利亚时代后期,作家更倾向于现实主义。维多利亚时代的价值标准被悲观主义替代。
英国的成长小说到了20世纪产生了流变。在《人性的枷锁》(1915)中,毛姆描写了个人经历挫折后对成长产生的一种怀疑,而那种解脱不了的枷锁就是人内心的挣扎,毛姆将其比喻为魔鬼与天使之间的较量。小说主要通过主人公与四位女性的交往来体现主人公的内心斗争和人性枷锁下人的痛苦。乔伊斯《一位青年艺术家的肖像》(1916)也不同与经典的成长小说,它通过描写主人公的艺术成长过程,讨论了艺术与生活、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小说大量地运用了内心独白的手法,作者在作品中以不同风格的语言来表现人物成长各个时期的思想感情,主张超越中产阶级的价值观,提出通过对生活细节进行加工,把读者引入精神感悟的境界,进而产生豁然开朗的顿悟效果。乔伊斯的这些观点对以后的英美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极大丰富了成长小说的创作。
五 结论
经典意义上的成长小说,有着特定的时代特色和特征,充满了浪漫的理想色彩和人文主义的创作气息。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矛盾的出现和小说理论的不断发展,成长小说也以多种姿态呈现。除了女性成长小说、黑人成长小说、族裔成长小说、战争成长小说、科幻成长小说等分支外,经典成长小说审美的教育性被淡化了,现实的残酷性被暴露出来。而随着社会的变迁,成长小说也相应地具备了自我修整、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并在自身成长的道路上一步步迈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杨武能:《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逃避庸俗》,《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2期。
[3] 大卫·莫那翰:《简·奥斯丁和妇女地位问题》,朱虹选编:《奥斯丁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年版。
[5] 巴赫金:《教育小说及其在现实历史中的意义》,白春仁、晓河译:《巴赫金著作集:小说理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董清,女,1977—,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成长篇二
每当我想起这件事,我就后悔不已。
那是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都是我自己回家,自己做作业,自己睡觉。可是这次却不同。
一天早晨,外婆把饭盒放好,走出了厨房,我趁机从外婆包里拿出了10元钱放入自己的书包里,留着晚上回家买零食吃。外婆送我去学校,就去买菜了,我走进校门不知有多开心。
放学时间到了,我飞快地跑出校门,正想穿过马路,去超市购物,我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叫我,原来是外婆,我走过去,问外婆:“外婆,你不是说让我一个人回家吗?”“囡囡,我是答应了,但是我想问你,你有没有看见我包里的10元钱?”那时刻,心里不知有多着急,我吞吞吐吐地说:“没……有……”外婆似信非信,因为她知道家里人不会向她拿钱,那她想只有我了。
通过这件事我懂了一个道理:做人要诚实,不能撒谎。
成长篇三
人的成长过程中肯定会有挫折和痛苦。就比如小鸟一样,一出生的时候是不会飞的,都是靠着母亲的一点点教育,然后小鸟在自己去学,就算是摔了下来,母亲也不会去把它扶起来,只是看着他,让他自己起来,虽然看起来是很不好的一个母亲,但是母亲是为了它的孩子好,毕竟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挫折。所以我就来说一下我的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挫折吧!
新学期的开学不久,我们的学校就举办了社团。我比较喜欢运动和打篮球嘛,然后我就报了体育部,正所谓生命在于运动!我在体育部里有一个梦想,就是想穿上真正的球服,打上一场真正的球赛。我现在报了体育部,我感觉我现在有机会来完成梦想了。
有一天,每一个的部门都通知我们报了学生会的去开会,于是,我就带着高兴的心情去了规定的部门那里报道。经过了一俩个小时后,他们就开始年名字了,因为他们体育部只收35个人,我听到20十多个名的时候,我的心里就紧张起来了,流着几滴汗,然后,我听到了一个名字:梁健成~~,我的紧张心情一秒就变了,念完之后,他们就说:“念到名的就回去等消息”。
于是,我就带着心里像吃了蜜糖似的心情离开了,我回到家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妈妈,就说:“不要骄傲,好好努力,但是也不要耽误的学习的时间”。我就说:“嗯嗯”。
有一天学校又有一个消息,是通知学生会的,我就仔细听着,广播里说:学生会的同学第二节下课后,请到规定的社团里再次开会,第二次评选到的人,就定下来,没有选到的也不要灰心。我听着到这个广播后,我依然是带着开心的心情去了体育部开会的地方。
去到后,我就坐了下来,体育部的人员就说,请大家安静一下,现在开始念名了,念到的就可以进体育部了,念了二十多个,我的名字还是没有念到,但是我一点我也不紧张,依然放松着心情,结果出乎了我的意料,念完了名字后,结果没有我的名字,我竟然被落选了,我的梦想就这样离我而去了。
如果说成功是火红的太阳,失败是璀璨的星辰,你没有经历过璀璨的星辰,你怎么能看见火红的太阳。如果说成功是甜果,失败是酸果,植物出生都是酸的,你没有经历过一个长久的时间,你又怎么能吃到成功的甜果呢!
成长篇四
什么是成长?
成长无非就是以一种坚强的意志度过狂肆风雨,赢得属于自己的璀璨晴天;无非就是在繁华笙歌过后在心中仍留有自己的那份天空蔚蓝。
无论前进路上有多大风雨,请坚信:风雨过去的那一瞬间,即为晴天,便是自由幸福的无尽绵延。无论前进路上有多重阴霾,请坚信:阴霾过去的阳光点点,反射出成长中最美好的诗篇,驱散心上层层灰白色的尘埃。
【树】
郊外的树长得飞快。时间昼夜不停地在树干上划过一道深长而纵横的痕迹,仿佛只是几夕之间。
这个春季没有往日的阴雨绵绵,可以给它一些生长必需的水分,有的只是一连几周的烈日照耀,太阳晒得厉害,一场春旱正蓄势待发。
这棵树没有倒下,即使它的枝干中的水分越来越少。而水分日益减少必将影响它的生命,于是蜿蜒曲折的根便一路深扎地底寻求着地下微薄但却救命的水分。
树叶慢慢发黄,叶子逐渐卷曲。
郊外不知从何时起只剩一片空旷,一片没有风,没有生灵,没有纯粹的空旷。四周只有太阳炙烤的眩晕和空气稀薄的窒息。
也许成长路上必将有这场灾难,这场灭顶之灾。
可这棵树熬过去了。——就在它快摇摇欲坠倒下之际,一场大雨浇灭了这里长久以来的宁静。
雨肆意的倾洒着,浩荡激烈。
树也因为这场雨而迎来了它的重生。枝叶向上生长,似在宣告着这场与天地相抗争的来之不易的胜利。
【蝶】
七七四十九天的一场蜕变,每天的一次蜕皮。
但是毛毛虫不会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
成长没有绝对的一帆风顺,它懂得这个道理。于是甘愿忍受蜕皮的痛苦,甘愿呆在长久以来的黑暗环境中,只为了有一天能展开自己绚丽的双翅。
终于,在一场可以称之为生死之间的一场斗争中,毛毛虫取得了胜利。
清脆的一声裂变,一对华丽夺目的翅膀从茧中破茧而出,蝴蝶羽化重生,在阳光中飞舞,阳光反射在鳞片上点点光晕无一不诠释着自由与幸福。
——还有对于成长的欣喜。
成长路上一路芬芳花朵盛开。
或许是信心,或许是努力,或许是意志……或许是各种各样的东西。这些生命之花生长在成长路荫中的两畔,妖娆绽放。
绽放吧,生命中的那些花儿。有花开的地方,空气中有着芬芳,有着醉人,没有孤独,没有黑暗,没有荒凉。
成长篇五
成长在这一季春暖花开 站在十九岁的终点,凝望二十岁的大门,我却不知门后蕴藏着怎样的 希望抑或悲伤。曾几何时,我迷上了躲在一段时光的角落,静静地怀念一段成长 的掌纹。
童年对于我来说是清莹的,那时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纯洁,从咿咿呀呀 地学语到蹒跚学步,从第一次叫爸爸妈妈到围着父母打转,成长的脚步不懂蹉跎。
在童年 总喜欢仰望天空,期盼着一只能够翱翔蓝天的风筝,那段蓝天梦,一 如爸爸的诺言一样,写满了我稚嫩的生命里程。
“血染红江山的画,怎敌你眉间一点朱砂,覆了天下也罢,始终不过 一场繁华。”纳兰容若淡淡忧伤是如何的真诚,青春少年从我的懵懂时光里起程。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悟青春强说愁,生命之船在这段无畏的日子里悄然划过,激 情的青春岁月才刚刚起航。
高三,是个黑色的时段。心中的彩虹梦,总担心经不住月考的洗礼, 最难耐也最无助的是,没有白天和黑夜的自习。多么畅想窗外的新绿,可又害怕 失去丈量现实与梦想的距离,从没想过自信如何会在青春的记忆中失落,但汗水 终究考验了自己的执着…… 那一年,我选择了重新启程,因为我不想辜负心中的彩虹梦,那一年, 我告别了内心的懦弱,擦干眼泪,告诉自己什么叫无怨无悔。当春天的征程望见 胜利的喜悦的时候,当激动的汗水绽放在胜利的脸庞的时候,青春懂得了成长的 真谛。
成长如夏日浓荫里沙沙飘过的风;
成长如秋天里轻轻随风舞动的枯 叶;
成长如冬天悄然飘落的白雪……… 童年的风筝如何翱翔在蓝天白云之上,少年的彩虹梦如何成就青春岁月的美好,成长的脚步或深或浅,浸满青涩的诗句。
青春的花开花落,青春的白驹过隙,抹不掉任何一个美丽的转角,因 为我在成长的日子里,懂得什么叫蹉跎,什么叫春暖花开。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698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