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南对接苏北帮扶城市篇一
党的十六大所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针对我国目前所达到的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状态而言的。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更”,即“更高水平”、“更全面”和“更平衡”。
2)所谓更高水平,是指到2020年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要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我国的小康社会建立在一个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之上。具体而言,就是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3)所谓更全面,是指到2020年使我国居民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获得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更为充分的满足,获得政治、精神文化生活更为充分的满足,获得优美生态环境和个性自由方面更为充分的满足,等等。
4)所谓更平衡,是指到2020年使我国目前明显存在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社会阶层差别等不断扩大的趋势得到扭转并逐步缩小,使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大幅度提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人类自身的协调发展,其本质是富民强国、民主进步、文明和谐,亦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第二,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另外,大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和平外交,维护和平、稳定的内外部环境,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千万不可忽视。
全面建设小康将使我国成为 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成为人们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的国家,成为人们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民主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国家。
苏南对接苏北帮扶城市篇二
石淙镇银子桥村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实 施 方 案
抓好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是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也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为了认真组织实施好市、区、镇政府关于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的任务,现根据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实施办法和考评标准,结合本村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服务强化”“八个化”的要求,达到“规划科学、环境整洁、设施配套、服务健全、安居乐业、生活舒适、邻里和睦、管理民主”的标准,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坚持“村美户富,班子强”的建设发展要求,注重科学规划,突出建设重点,把握全面发展,实现稳步推进。通过全村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把银子桥村建设成为充满现代化生活气息和活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村新社区。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示范村”创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镇政府成立以卫良镇长为组长,杨少华为副组长,沈明强、吴爱莲、施树荣、史阿玉、宋根华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由李卫龙担任,俞贵安、高根荣、陆建民、陈斌、何国华、卢百民、盛水法、张振华、杨水法为办公室成员。主要任务是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指导、监督与协
1650平方米;规划建设村农贸市场1个;规范整治好现有商业市场;整治好3个自然村村庄环境。
(4)建设美化好景观带。银子桥景观带范围是从建新桥至银鑫轧钢铸造有限公司,全长约1.2公里。铺设平侧石1500米,种植绿化6000平方米,安装路灯40盏,设置塑钢护栏2000米。
(5)规划设置好银子桥村标及规划图,安装宣传广告50幅,整治管理好进村三岔口一带的环境。
2、整村整治提升。
(1)道路建设。进村道路宽度为5.5米以上,村内主要道路3.5米以上,进户道路1.5米以上,主干道配备路灯;
(2)每个自然村建设好休闲、健身为一体的绿地;(3)新增一座垃圾收集房,制作一批固定垃圾箱。
(二)、村庄环境整治:
1、拆除中心村所有违章和临时搭建的棚屋;
2、全面清理房前屋后做到无各类杂物堆放;
3、清理和整治好农户住宅区旁边的污水池塘和坑沟;
4、消灭露天粪坑,家庭卫生间或封闭式清洁厕所普及率100%,工业污水做到达标排放,生活污水得到无害化处理;
5、生产和生活垃圾得到收集处理,无害化处理率中心村达到100%;
6、全面完成各自然村河道的淤泥工作,村内其他河道河面杂草杂物同时进行清理;
7、村内无危房,老、旧墙面统一粉刷,“三电”线路架设规范、整齐,有明显的统一标志;
3、绿化工程组。组长杨水法,宋根华、陈斌、郑信江、陈斌、姚桂娜配合。主要任务是:①负责绿化工程规划设计的落实;②负责落实施工单位的协调;③负责按计划施工。
各项基础工程及绿化工程的招投标工作由史阿玉负责,李卫龙、高根荣、陈斌配合。
4、“三线”整治组:组长:盛水法,朱梅芳、黄新荣、陆建强配合,主要任务是负责村内的线网改造、“三电”线路的改造整治,包括路灯安装,标准是村内各种线路安装有序、整洁。
5、村庄环境卫生整治组。
一组:组长郑信江,陆建强、高根荣,花店坝、高家桥、染店桥自然村队长配合。负责3个自然村的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任务按照考评办法中“村庄环境整治”部分要求和本方案中“村庄环境整治”部分要求执行。
二组:组长张振华,叶美、何国华、姚桂娜、三墩桥、东兜、王三圩、刘家兜自然村各队队长配合。主要任务是5个自然村的环境整治,整治标准按考评办法和本方案中“村庄环境整治”部分要求执行。
三组:组长杨水法,宋根华、周家坝、银桥坝自然村队长配合。主要任务是2个自然村的村庄环境整治,整治标准按考评办法和本方案中“村庄环境整治”部分要求执行。
6、资金筹集组。组长史阿玉,张振华、叶美配合。主要任务是:①向上级各个部门争取资金;②向各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筹集捐助资金;③统筹调配和安排支出资金。
7、宣传资料组。组长张振华,沈明强、陆建强、陈斌、何国华配合。
7月份任务
1、违章搭建物全部拆除;
2、联户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全面完成;
3、“三线”改造结合各项基础工程基本;
4、联户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全面完成;
3、休闲绿地、文化娱乐活动设施全面完成。
8月份任务:
1、墙面唰白工作全面完成;
2、制定各类制度和长效管理办法并开始实施;
3、各项工程扫尾;
5、对照创建示范村考评验收标准全面开展自查自评工作。
9月份任务:
1、各项建设与整治工作全面完成;
2、做好各类资料的汇集、整理、装订工作;
3、做好各项查漏补缺工作;
4、做好总结汇报工作。
10月份任务:
1、做好验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迎接上级检查验收。
七、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创建“全面小康示范村”是一项时间紧、内容多、要求高、困难重的系统建设工程。因此,思想要高度重视,认识要高度一致,领导要切实加强,组织要认真严密。
(二)、广泛宣传,层层动员。要充分利用广播、板报、橱窗、横幅、标语等宣传工具广泛地进行宣传。要通过召开各类会议,宣传政策和创建示范村的目的意义,把思想统一起来,把干部群众的参与热情鼓动起来。
(三)、改进作风,真抓实干。创建工作件件都是实事,因此必须努力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干事办事效率。要用不完成任务不罢休,不达到标准不罢休的精神和勇气,通过脚踏实地的苦干,去完成创建目标和任务。
苏南对接苏北帮扶城市篇三
全面建设小康乡镇经验总结材料
“>全面建设小康乡镇经验总结材料2007-02-06 09:59:0
4全面实现小康乡镇经验总结汇报
挖掘自身优势 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全面实现小康乡镇
我们界牌镇位于天长市东面高邮湖畔,与江苏省菱塘回族乡毗邻。距县城25公里。三面环水,水资源非常丰富。全镇共有11个行政村,其中南尖村是全市唯一的回民村,13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294人。辖区内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积达3万亩,可水产养殖面积万多亩。全乡境内有5个自然形成的小湖泊和2个人工小水库,总蓄水面积1800亩,容量500万立方米。
全镇水资源丰富,具有浓郁的江南特色,土质肥沃,尤其是水资源在全市
28个乡镇中条件得天独厚,适应鱼、虾、蟹、田螺等各类水产养殖以及粮食、制种、蔬菜、花卉等多种农作物生长。
近年来,围绕市委、市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程,我们利用自身优势,水陆一起来,搞两栖作战,党委政府主要起到了引导、组织、协调、服务的作用,以专业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乡镇企业和村民自治建设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村级集体积累和乡级财政收入为目的,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巩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了我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积极探索,不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
乡镇一级机关要继续按照依法行政、精简、效能的要求,继续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大力推进政务公开,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和办事程序,增强为“三农”服务的意识,做好政府该
做的事。要积极稳妥地开展区划调整工作,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整乡镇区划,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提高乡镇行政管理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积极推进事业职能运作模式创新、所有制形式创新和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对于那些承担社会公益职能,必须由国家举办的事业单位要坚决稳住,政府要在人力、财力、物力上予以重点保障;对那些可由市场配置资源、社会力量承担的经营性事业单位,要坚决放开,促使其与财政脱钩,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决不能再走全部由政府包揽的老路。通过机构改革,我觉得我们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创新了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步伐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在理顺职责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机关、事业机构运行体系,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步伐,促进了机关作风转变,提高了行政效率。一是机构交叉重叠问题得到了有效解
决,部门职能界定明晰、工作职责明确。二是实现了精兵简政,提高了工作效率。经过了精简机构、精简人员、竞争上岗磨练,乡镇机关干部执政为民的责任意识、上下一致的服务意识、只争朝夕的效率意识明显增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工作作风蔚然成风。三是乡镇工作节奏明显加快,行政效能明显提高。改革后,乡镇行政机关和事业站所减人不减事,一个萝卜一个坑,有的一人身兼数职,每人每岗都有明确的职责、严格的考核,容不得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从而加快了工作节奏,提高了工作效能。
2、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有效巩固了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有调查材料显示,我国目前县乡两级财政收入只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1%,但县乡两级财政供养的人员却占了全国财政供养人员总数的71%,乡镇平均每68个农民就要供养一名机关干部或事业人员,农民负担由此可见一斑。乡镇综
合配套改革后,乡镇减少支出超过20万元。减轻农民负担、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调整优化了干部队伍,激发增强了乡镇发展活力
长期以来,乡镇机构设置过多过滥、领导职数设置过多过滥、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过滥,已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在全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镇发展的快慢,直接决定全市发展的快慢。本次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在调整机构设置、优化人员队伍的基础上,建立充满活力的乡镇行政、事业管理运行体系,使得乡镇行政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得到优化整合,使得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活力得到全面激发。乡镇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更强了,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团结拼博的干劲更足了,乡镇统筹协调、快速发展的势头更猛了。
二、强化村民自治,进一步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历来是党和政府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为解决”三农”问题,中央相继推出了诸如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推行村民自治、实行税费改革等重大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其中,村民自治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村级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而农村村级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问题是以什么组织形式为基础,针对哪些事务,由谁来主导。但在国家《村委会组织法》修改之前,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村民自治组织没有摆脱政府附属的性质,国家仍可直接具体管理、控制自治组织的活动。在这种体制下搞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目的当然是保障和维护这种体制。1998年修订了《村委会组织法》,把乡镇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领导”关系改为”指导”关系,政府不再干预村民自
治范围内的事务,彻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自治组织民主决定自治范围内的各项事务。这一修改肯定了广大农民的自治实践,为推动新型的村民自治提供了政治体制上的条件和法律上的保障。至此,村级民主法制建设的切入点和基本途径就找到了,即建立于村民自治这一基础,其核心问题是建立自治性质的民主组织形式,主体是全体村民,重点是关于自治的制度建设,主要任务是农村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主要目标是扩大农民的直接民主权利,为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根据广大农民的自治实践,需要特别强调两个问题。第一,民主组织形式是个关键。虽然土地承包关系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及农民的承包化经营,为农民自我管理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体制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由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特点,特别是乡镇一级习惯于任免村干部、下
达各种指令干预农民承包关系和生产经营活动,农民以个人力量保障其经济利益是十分困难的。我国农村的生产力还处在不发达阶段,而农民的民主权利则更落后一些。他们不仅离参与国家管理尚有很大差距,甚至还没有真正达到管理自己事务的程度。之所以如此,关键就是没有建立起实现农民民主权利的组织形式,使农民的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无法具体落实。因此,应当依照法律把村民自治组织建立起来,把素质高、能力强、有水平、有威信的人推选进村委会,这是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前提。第二,强化直接民主是个核心。虽然有自治组织形式,但不能实现村民的直接民主权利,也是徒有其名,没有民主的作用。例如有些村委会还是个别人说了算,甚至理解成村民自治就是村主任自治或村委会自治,这就偏离了自治的性质。必须把”四民主两公开”作为实现村民自治的基本标准,让农民通过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在自治的形式下统一起来,克服分散性,积聚群众的力量,切实管理自己的事务。有了村民自治这个基础,才能为农民进一步介入管理国家事务提供政治条件,发挥农民在国家政治和决策中的作用。这就是村民自治在国家整体民主法制建设中的伟大意义。以上说明,村民自治不仅是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基本途径,而且搞好村民自治对于推进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村民自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这几年的村民自治实践证明它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保障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农村经过20多年改革,确立了集体土地家庭承包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民成为市场主体等伟大成果。为了保障农村经济改革的成果,控制政府过度干预农民的权利,防止退回计划经济的老路,抵制少数农村干部违背党的政策的官僚主义和违法行为,必须强化农民捍卫自己合法权益的
权利。另外,因共同的土地和经济关系而联系起来的农民,受深厚的农村文化和社会传统的影响,比城市居民更容易接受社区自治所形成的权威,也更倾向于经济和社会关系的稳定。由于这两个因素,农民有自发组织起来的强烈愿望,共同保护其经济利益。这种背景使村民自治必须要把农村一些最重要的权利作为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资格和权利;自行决定其市场活动的权利;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民主管理的权利;作为农村社区成员有管理本社区事务的权利。显而易见,村民自治是农民要求在市场经济中身份独立的一个明显标志。村民自治保障了农民的这种独立,也就保障了农民的经济利益。因此,村民自治不仅是农民追求民主权利的活动,而且还是把民主权利作为保障其经济权利和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一旦经济权利成为村民在自治组织中的基本权利,村民自治的框架就基本建立起来了,因为自治组织统一承担
了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双重职能,有条件使农村实现协调发展。
根据这些情况,评价一个村的村民自治搞得是否成功,不是只看其制定了多少规章制度,关键要看它对农村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这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否巩固了农村改革的成果、稳定了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维护了农民的利益、理顺了农村的生产关系、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其次,是否巩固了农村家庭承包制度、保障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保证了农民的市场主体的权利、分散了农民的市场风险、深化了农村的社会化服务;第三,是否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改革提供了宽松的环境、鼓励农民为发展农村生产力创造新模式、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从民主政治建设的角度看,实行村民自治的最重要意义是为改变政府以各种形式直接管理农民的传统模式提供了新的经验。我国两千多年以来,这个传
统模式基本上处于一个超稳定状态,没有受到根本触动。即使最近20年农村实行经济改革,人们已经发现这个传统模式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却仍在普遍沿用,这已成为农村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村民自治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树立了一个严格法律实施或把法律作为治理工具的典型,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种在今后很长时期都将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应当指出,搞依法治村是把实行村民自治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和主要标准之一。在这个特定实践范围内,依法治村在一定程度上是实现村民自治的手段,是通过依法建立村民自治为农民的直接民主创设一种组织形式。由这个视角观察,依法治村显然比依法治县或依法治省的口号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因为后两者没有为社会提供新的民主组织形式,也没有改变组织法所设定的国家管理体制,主要是强调国家行为以法律为依据,其重点对象是国家行为的规则和方式,如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等等。可见,它们与村民自治基础上的依法治村模式有明显区别。一种是国家行为方式及其观念的转变,一种是农民民主组织形式的转变。前者属于国家管理体制问题,后者是社会政治基础建设问题。总之,村民自治顺应了我国农村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代要求,农村基层由国家管理向社会自我管理转变已成必然趋势,村民自治将成为农村基层社会自我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这种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的出现是农村社会形态已处在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农村家庭承包制在我国农村将作为基本经济关系长期存在,它为实行村民自治提供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因而在农村从温饱到小康再到现代化的长期历史过程中,村民自治型社会管理模式都具有普遍适用性。村民自治的实践为正确处理农村中国家管理模式与自我管理模式之间的矛盾,促进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提供了非常成功的经验。
三、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引导农民入市场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这决定了农业生产必须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标准化运作,社会化服务,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才能实现农产品的商品化,最终使农产品由商品转化为货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以专业化生产,专业化技术服务为合作基础的,要起好步,开好头,强筋壮骨,加快发展。一是要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长期以来,农产品卖难始终是农民群众头疼和担扰的一个问题,农民开发市场的能力低,农户分散经营,抵御商场风险的能力差,也始终是众多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可能形成强大的市场开发,产品推销,价格协调能力,让千家万户的农产品集合成大批量市场畅销货源与千变万化的市场对接,获取较高的利润。“农合会”要
增强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熟悉和掌握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建立农民利益保护机制,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在市场的浪潮中做好“舵手”和“航标”。强化销售手段,不断加强销售网络建设,培育起一支实力强大的农民经纪人队伍,担负起及时销售农产品的责任,切实解决好农产品卖难问题,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通过交易的联合形成“航母效应”,实现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对接,提高农民在国际经贸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对外开放的步伐。二是实现企业和农户的有效对接。发展行业经济和特色区域性产品,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在联合会与有实力龙头企业对接的同时,注重农民企业家的培养。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动中,由于经营条件不同,经营内容不同,经营的方式也不同;至于什么样的
经营规则能把双方的博弈关系处理好;全凭企业家,特别是农民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与农民在多次的市场交易中磨合确定的。在实践中,农业产业化出现的特点之一是,很多龙头企业由过去带动千家万户,逐渐变成带动大户、优势农户、企业与大户之间分工分业,许多大户在这种分工与协作中成长为企业家。在农业产业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有强大的优势力量,知道怎样和农民打交道。合作经济组织在培养农民企业家的过程中,便能逐步形成行业发展的壮大。使农民在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各个环节中获得利润,促进农民增收。
建好一个“桥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合等的市场主体,成为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村的体制创新。造成新的市场主体,一靠市场,二靠政策。靠市场就是靠利益机制。只要
有利可图,农民就会在技术,信息产品销售等方面自发地合作起来。而靠政策就是要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更宽松的环境。进一步鼓励农民和企业创新农业经营机制。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正是有效地把这些组织融入到这个阵营里最好时机。也是政府和农民沟通、协商的“桥梁”性组织,它们都是代表农民的利益的,而在我国正是缺乏这样一个好的“桥梁”。为此,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农民心声与利益的代言人,与政府一道共同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农业产业化的各个行业都融会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来,不断壮大行业发展的队伍,开创出一条形之效的,真正有内容的合作经济组织与大市场的对接之路。
四、从当前乡镇角度看存在的几个问题
1、乡级财政基础薄弱,运行极度困难。
在财政运行方面,由于受地理区域
限制,我镇乡镇企业发展还不十分令人满意,农业基础设施还相对落后,历年陈欠债务给乡镇带来了非常大的负担;乡镇机构改革后政府机构虽然得到了精简,但是文教口仍然存在人员过多、人头费用基数大,加之近年来逐步提高工资、补贴,乡镇财政刚性支出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涉农收费,农业税逐步降低以致全面取消,对乡镇财力影响很大。乡镇财政赤字增多,有的乡镇负债重重,工资不能及时发放,县市补贴长期拖欠,难以维持正常运转。
2、优化乡镇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与投入。
目前,我国乡镇初级卫生保健条件得到了基本的改善,乡镇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而计划生育服务设施的建设造成了资源的重复浪费现象,96年我省开始建立乡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为了迎接各级考核检查,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每年要花好几万的投入,有的几
乎成了一所小医院,与现有的计划生育服务所工作人员不配套,每个乡镇只有两至三名计育员,又要人流、上环,还要承担大量的生殖健康检查及孕环检工作任务,试想,一所医院只有两名医生,工作又能如何循环?县级要求乡镇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使乡镇计生服务基础设施达到一定的要求,并纳入年终乡镇人口目标考核,致使乡镇每年在计生投入上达到了乡镇财政无法承担的程度。我们认为此类重复建设的现象完全可以避免,乡镇应利用现有的医疗条件,在医院开展生殖健康及育龄妇女的生殖技术服务,避免乡镇服务所重复建设的资源浪费。
强化功能,推动改革。本着“少花钱、多办事,重管理、求实效”的原则,提高项目建设质量,提高资金投入效益,克服过去项目建设中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实现运行效益最大化。以体系建设推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切实解决现
行管理体制存在的层次过多、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等问题,积极探索提高体系运转效能和支撑能力的新方法、新途径,合理调整管理机构和职能,理顺相互关系,提高运行效率。
3、建立和完善与村民自治相配套的法律制度
为规范国家管理与村民自治的关系,应尽快通过立法建立并完善有关法律制度。例如,乡镇政府指导村民委员会的方式有哪些,”指导”的非强制性应如何规范,对超范围的指导行为如何确定,村委会对不属于其”协助”范围之内的事情可否拒绝,应当协助而未协助的是否导致强制性的法律后果,自治组织承担法律责任的种类有哪些,等等。
村民自治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完善和强化社会自我管理所形成的非国家强制性规范,让自治性规范成为调整村民行为的主要手段。考虑到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农村的许多纠纷没有必要动不动就打官司,多数纠纷都可在自治规则 的范围内解决。自治规范应当重视并吸收本地优良的且被普遍遵守的风俗人情,以此教化民众,则事半功倍。因此,应当把依法治村同运用自治规范管理统一起来,不可偏废。依法治村能否在广大农村推行,关键就要看村民自我管理的规范能否形成符合本地实际且比较完整的体系。这应当是依法治村所包含的一个重要内容。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各地各村风俗不同,其自治规范难免会有明显差别,对相互之间的冲突及不良风俗如何调整,需要引起注意。如何正确对待具有不良风俗的村规民约,不仅涉及到村民的权利义务,而且会影响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可是,目前调整自治规范的法律规定相当贫乏,尚无系统的完善的法律规定以应急需。为此,建议政府负责指导村规民约的制定,以示范和说服教育等方式引导村民自行修改不适当的自治规范,树立合法文明的新风尚。同时,应考虑及早制定处理上述问题的地方性法规。
苏南对接苏北帮扶城市篇四
解读《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
在‚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三五‛扬帆起航的重要时点上,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中央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撰写的《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面世了。该书围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新要求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回答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读后催人奋进,给人以共鸣和力量。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在上世纪末如期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现在,这个跨世纪头20年的奋斗历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我们要实现的全面小康将是什么样的图景?如期实现这个目标具有哪些条件,面临哪些严峻挑战?该书都给我们作了详实而生动的回答。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只是‚小康‛,更重要的是‚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小康。通常很容易从经济视角去理解‚小康‛,认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
年翻一番,就实现全面小康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经济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而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了,就算不上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此,该书分别从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等维度,勾勒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新图景。
需要指出的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我们既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又要适应变化,主动应对,‚将机遇和挑战化为现实,将风险和挑战化为动力,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是《建议》最鲜明的特色。《建议》强调,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为什么这么说?主要在于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该书分别以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奏响全面发展‚协奏曲‛、建设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合作共赢谱新篇、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好日子为题,以鲜活素材、生动案例,阐释了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和实现路径。
创新是发展的动源。‚创新发展是我国发展的形势所迫、国际竞争的大势所趋、国家兴衰的经验所得、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该书阐明了创新对我国发展的关键意义。创新发展的核心是科技
我国同发达国家科技经济实力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上。如果科技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对于如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该书强调,要让基础研究‚强起来‛,企业创新‚动起来‛,转化渠道‚通起来‛,政府之手‚活起来‛,生动表述了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书中还用大量案例说明,‚互联网+‛对经济带来的化学反应,‚中国制造2025‛对发展高端制造的引领作用,以及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支撑作用。
协调是发展的节律。我国发展不协调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关系上。实践证明,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跑不快也跑不远。该书从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入手,提出协调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即区域协调‚大合唱‛、城市农村‚比翼飞‛、两个文明‚两手硬‛、军民融合‚道路宽‛。该书还专门就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作了深入剖析,提出要抓好农业转移人口关心的‚就业、住房、医疗、社保、教育‛五件事,加快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新增指标、中央基建投资安排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挂钩‛,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后住得下、留得住、过得好。这些阐释抓住了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环节,也回答了百姓关心的话题。
绿色是发展的底色。当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人们的心头之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小
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该书从功能定位谋划好、低碳循环可持续、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治理出重拳等方面,诠释了实现绿色发展的主要途径和重点任务。
开放是发展的大势。坚持开放发展,才能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扩大开放需要谋划大棋局,推进‚一带一路‛是这个棋局中的关键一招。要坚持共商共建原则,完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以企业为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让‘一带一路’动起来,让开放全局活起来‛,谱写对外开放新篇章。
共享是发展的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共享发展,就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在共建中共享。该书围绕事关群众福祉的民生话题,对今后五年在就业、教育、收入、社保、健康等方面的新举措,从百姓视角作了解答。书中还就今后五年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70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的路线图和实施方案,以及全面实施两孩政策的背景、政策效果和保障措施等,作了入细入微的说明。
全面小康关键在党。要确保我国发展航船抵达全面小康的彼岸,就必须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这艘巨轮定好向、掌好舵。该书从提高领导干部专业化水平、运用法治推动发展、提高
阐明了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的着力点和主要任务。
苏南对接苏北帮扶城市篇五
支持苏北全面小康建设意见解读①
苏北全面小康建设 新型工业化是重要路径
来源: 新华日报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苏北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最近江苏省制定出台《关于支持苏北地区全面小康建设的意见》,以推进苏北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实施一批关键工程,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确保苏北地区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任务。今起推出系列报道,从不同角度对《意见》进行解读。
没有苏北的全面小康,就没有江苏省的全面小康。而苏北全面小康的建设,产业是根本支撑,新型工业化是重要路径。
得益于新型工业化的加速,产业项目集聚度的提升,2006年以来,苏北发展进入快车道,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七年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成为江苏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今日苏北,正处于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江苏省出台《关于支持苏北地区全面小康建设的意见》,无疑给苏北全面小康的美好蓝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翻读《意见》,10个方面28条举措,不乏新意和突破。推进新一轮产业转移、提升共建园区发展水平首当其冲,表
— 1 — 明全省上下对加快苏北新型工业化步伐、实现产业支撑重要性的高度认同。
《意见》指出,采取新建项目、“上大压小”、优先布点等措施,支持重大项目落户苏北。加大重大南北产业转移项目省级协调力度,差别化“点供”重大产业转移项目建设用地,实行转移收益分成。推进共建园区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孵化器、工程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扩大共建园区合作范围,形成开放、多元的投资开发主体,有效发挥考核评价机制的作用。
“苏北正处于全面小康建设关键期,我们面临的是加快发展与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省发改委副主任张卫东说,《意见》突出强调新型工业化,延续深化了推进产业转移、加快共建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特别明确对规模大、层次高、跨区域产业转移项目加大省级协调力度,实行利益共享分成。同时加大对共建园区的奖励,为苏北承接产业项目搭建载体。这些举措,对加快苏北跨越发展无疑有着积极而长远的意义。
产业转移不仅是“四项转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苏北发展的重头戏。今年上半年,苏北地区新开工500万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1037个。新开工项目总投资1844.1亿元,苏北实际引资额87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1%和19.1%。
— 2 — 到去年底,全省批准设立苏北共建园区38个,苏北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基本实现共建园区全覆盖。这些园区建成投产的注册产业项目905个,在建注册产业项目419个,累计吸纳产业转移项目资金568.6亿元。多年来,主要指标增速连续超过苏北开发区平均增速。
苏北的工业经济上来了,但要实现跨越发展,既须应对宏观经济的共性挑战,还须积极化解很多个性制约。
东南大学教授胡汉辉说,“省政府新出台《意见》,有利于促进苏南苏北产业的‘共赢式’优化。”处在工业化初中期的苏北,工业化程度还不高。虽然注意了集中、积聚和集约发展,但新建大型工业项目较少,推动产业升级和带动能力强的项目较少,投资大、回报率高的项目较少,世界500强公司和海内外战略投资者较少。在有的县,二、三产业增加值只占gdp的70%。“四少”现象不改变,苏北全面小康的进程势必受到影响。
从外部环境看,今天的苏北既要面对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共同压力,更要应对与国内周边地区相比自身政策优势日益弱化甚至丧失而带来的严峻挑战。
让《意见》落地,需要举全省之力同心奋斗。省发改委正在组织修编新版《苏北地区工业发展纲要》,用规划引领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推动苏北承
— 3 — 接新一轮产业转移,引进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长、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
“政府、企业和社会都需要为产业转移采取行动,做到‘识大势、做大事’”。胡汉辉说,政府要进行系统化制度安排,以改革加快产业转移步伐;企业对产业发展要有总体把握,以产品转移带动产业链转移;社会则要形成有利于产业转移的发展环境和文化氛围。
有业内人士建议,加快苏北新兴工业化,务必处理好几个关系: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关系,特别要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切不可重走先污染再治理旧路;地方支柱产业和差异化布局的关系,防止产业同构带来的恶性竞争。
支持苏北全面小康建设意见解读②
重点中心镇引领新型城镇化
2013年8月4日 星期 日
新出台的关于支持苏北地区全面小康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记者注意到,在推进苏北发展的六大关键性工程中,重点中心镇建设正是其中之一。
为什么要推进苏北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在苏北,一些县域财力依然较弱。近年来,省财政对其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
— 4 — 力度,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人口基数较大,招商引资项目对财政贡献还未充分显现,一些经济欠发达县、镇、村的财力依然紧张,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任务繁重。尤其在农村地区,许多房屋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大量宅基地随老人去世或人口转移进城后长年废弃,致使“有名无益”;有的乡村,房子倒是挺漂亮,但公共设施跟不上,污水横流,垃圾遍地。
省政府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副省长缪瑞林在解读实施意见时说,苏北全面小康25条指标,关键性指标中的第一项就是二三产业占比,按照原定达标标准,二三产业占比要达到92%以上,“根据去年的统计数据,苏北土地占了全省的53%,人口占37.6%,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只占全省的21.2%,这说明苏北的工业化水平较低,城镇化水平也不高。全省的城镇化率是63%,苏北地区现在是55%。所以,我们要大力推进苏北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步伐,把着力点、聚焦点都放在重点推进这两个„化‟上。”
我省将加大省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引导资金对重点中心镇建设的投入,优先保障重点中心镇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扩大重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鼓励具有特色产业、文化沉淀、生态魅力的小城镇个性化发展,培育一批工业商贸强镇、文化旅游名镇和生态宜居镇。同时,— 5 — 推进城乡公共设施配套和社区建设。每个乡镇同步建设医疗、教育、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
在具体的扶持政策上,我省将增加苏北地方债债券分配额度,主要用于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大省级康居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对苏北规划布点村庄建设的支持力度。
《意见》强调,要强化规划引导,2015年前,对苏北各建制镇按要求完成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省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城镇化建设,首先要做好规划。现在一些地方一个县城一个规划、一个乡镇一个规划,这种单打独斗模式肯定不行,应该有一个更大范围的长远规划。”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邹农俭说,“县城、重点中心镇是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重要渠道,住房、社保、教育等生活的基础保障跟上了,农民才会有进城入户的积极性。”
编制好规划,是为了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合理分工、集约发展。合理推动农业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和社区集中,完善小城镇功能布局,促进小城镇差别化发展。
在《意见》中,记者还看到了“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条目。这意味着,今后我省将放宽苏北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重点中心镇落户条件,推动本地农村居民就地就近向城镇转移。
《意见》无疑是苏北地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器”。在宿迁,虽然截至2012年底,城镇化水平从建市初的11.3%提高到50.9%,城区人口从14万增加到70万,建成区面积从13平方公里扩展到85平方公里。但实施脱贫奔小康的六大片区中,宿迁占了三个。此次出台的《意见》,十个方面,28条政策,每一条都和宿迁有关,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宿迁的重视和倾斜。徐州地区所关心的黄河故道开发,着力点也在农村,《意见》针对的是黄河故道沿线的薄弱地区,改善这些地区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使之加快向城镇化靠拢。
支持苏北全面小康建设意见解读③
增强动力补齐短板
六大关键工程支持苏北实现全面小康
2013年8月10日 星期 六
支持苏北地区全面小康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脱贫奔小康重点片区帮扶、黄河故道现代农业综合开发、重点中心镇建设、铁路建设、城乡供水与污水处理、科技与人才支撑等六项关键工程,以增强发展的支撑和带动能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这六项关键工程在苏北发展全局中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是破解苏北发展瓶颈制约、增强苏北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苏北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建成实实在在、不含水分、人民满意小康社会的有力抓手。”有关人士这样解读六项关键工程。
近年来,苏北发展成效显著,但仍有不少人尚未脱贫。目前苏北地区年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下贫困人口还有345万,西南岗地区、成子湖地区、石梁河库区、刘老庄地区、淮盐灌溉总渠以北地区、黄墩湖滞洪区等,成为贫困人口的重点片区。
作为苏北全面小康路上“短板中的短板”,成子湖地区周边10个乡镇中,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1/4;127个村中,年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有53个。这里不论基础设施还是民生设施,甚至好不容易引进来的一些工业项目,都因为缺少资金而搁浅。通达困难、水利失修、产业薄弱等是脱贫帮扶地区共性难题,而底子薄、破题难,则是其共同的困境。
如何帮扶?石梁河库区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当地百姓提供了增收致富的途径,其中,在茉织华服饰就业的500位农民月工资收入2000元。成子湖地区通过招引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向万亩良田要效益。宿迁市委农
— 8 — 工办主任杨彩林介绍,宿城区通过农民集中居住流转出1.3万亩土地,引进龙头企业发展高效农业,亩均产出平均提高40%。
建设全面小康,还要让百姓生活上台阶。
成子湖人有句自嘲的话:是本地人,一张嘴就能看出来。因为湖区群众喝的基本是地下的高氟水,时间长了不仅满口黄板牙,而且会诱发氟骨症。《意见》将实施城乡供水与污水处理工程作为六项关键工程之一,凸显其重要地位。
作为成子湖周边最先启动农民集中居住的仓集镇,刚刚搬进新公寓的农民发现房子上有根污水管,还有根雨水管,家里是城里人喝的自来水。宿迁市环保局自然生态处处长王劲松介绍,除雨污分离外,仓集镇还新建了2个日处理能力分别为300吨和500吨的污水处理厂,实现了镇区生产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不仅是仓集镇,屠园、中扬两个乡镇也在集中安置区配套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各镇还设有一个生活垃圾中转站,初步实现了“组保洁、村收集、县转运、市处理”的生活垃圾城乡统筹处理体系。
《意见》明确,到2015年底,苏北地区城乡统筹区域供水乡镇覆盖率达到85%以上;实施新一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苏北5市计划内685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到2015年苏北建制镇污水处
— 9 — 理设施覆盖率达到90%以上。
苏北跨越发展,黄河故道承担着重要职责。《意见》提出,要着力建设沿黄河故道贯穿公路,提高防洪除涝减灾能力、水资源供给能力和利用效率,把黄河故道沿线建设成为以现代农业为主体的高水平综合产业带。
如今的苏北,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然而铁路依然是薄弱环节。六项关键工程之一的苏北铁路建设工程,规划了连淮扬镇、徐宿淮盐、连盐铁路等重点项目建设,连盐铁路争取年内开工,连淮扬镇铁路、徐宿淮盐铁路力争明年开工,在苏北腹地尽快形成铁路主骨架。(赵伟莉)
支持苏北全面小康建设意见解读④
生态,全面小康不可或缺的考量
2013年8月12日 星期 一
苏北全面小康建设,生态是不可或缺的考量。
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苏北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李学勇省长强调,“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幸福”。苏北全面小康建设,目的是让老百姓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开着宝马喝污水”,显然称不上幸福。人民群众对天蓝地净水清的渴望,倒逼我们在发展中必须更多植入绿色考量。
梳理我省新实施的《支持苏北地区全面小康建设的意见》中十方面内容,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与“推进新一轮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一样,成为单列的一条,足以看出我省在苏北全面小康建设中对生态环保的重视与强调。
“苏北在全省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表示,苏北广阔的腹地空间,为江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态资源。从目前来看,苏北的自然生态保护得还比较好,拥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过,苏北的环境也非常脆弱:一来地处淮河流域下游,又承担着南水北调的通道任务,同时,苏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期,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遵循生态优先的理念,《意见》明确,苏北各地要着眼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编制实施重要生态功能区规划,科学划定“生态红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提高集约开发水平,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同时,还要深化苏北地区良好生态创建,加快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环境整治,进一步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防范环境风险,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等。“苏北绝不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覆辙。存量如何生态化
— 11 — 改造,增量产业如何优化选择,城镇化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这些都是苏北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中如影相随的考验。”陈蒙蒙说。
事实上,面对环境容量的倒逼,苏北各地已经在积极谋变。记者近日在徐州采访时就了解到,该市已经明确,主城区(鼓楼、云龙、泉山区)禁止审批建设各类重污染工业项目,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铜山、贾汪不再新(扩)建火电、钢铁、煤化工等重化工业项目;徐州工业园化工产业园(贾汪)不再新建或扩建各类化工项目。而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则强调,淮安是一座风景秀丽、生态宜居的城市,必须继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产业层次,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此,在产业梯次发展的项目转移中,淮安承接的应当是对环境友好、科技含量高的项目。
记者注意到,在综合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我省还明确了下一步支持苏北全面小康建设的六项工程。其中,“实施城乡供水与污水处理工程”便与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相关。“虽然这两年苏北区域供水工程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覆盖面不高,受益人口面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副省长缪瑞林说,到2015年底,苏北地区城乡统筹区域供水乡镇覆盖率达到85%以上;实施新一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苏北5市计划内685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
— 12 — 设,到2015年苏北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90%以上。
苏北是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大局的重中之重。全省全面达小康,关键看苏北,重点在苏北,难点也在苏北,没有苏北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同样,没有苏北生态达小康,全省全面小康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732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