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梳理篇一
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依次是:总星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1)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按八颗行星的分类,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3)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3、地球:1)普通性: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显眼。
2)特殊性:存在生命: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
自身物质条件:体积、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生长的大气
外部条件稳定的光照条件
安全
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1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能量的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
耀斑(出现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黑子与降水
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爆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出现极光现象
④产生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水旱灾害
3、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
1、地球运动的特点:
中心方向周期速度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恒星日(真正周期)太角速度:15°/小时,南北极点为0线运动北逆南顺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速度:赤道最大1670,向两级递减公转太阳自西向东恒星年(真正周期)回归近日点:(1月初冬至附近)快运动年远日点:(7月初夏至附近)慢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
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
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晨昏线晨线:由黑夜到白天
1)产生昼夜更替昏线:由白天到黑夜
昼夜更替周期:24时(太阳日)
意义:使地面白天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夜晚冷却时不至于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产生地方时
①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②特点:东早西晚15°/时4°/分钟
③计算公式: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东“+”西“—”)
④区时:①定义:每一时区,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区时。
5、计算公式: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西“—”)
6、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e地方时
3)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偏移规律:沿运动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偏转
4)地球呈椭球体也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
5、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书本21页)
概念: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出现在正午。
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度
正午太阳高度角总是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昼夜长短的变化:
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大于夜长,并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则相反。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昼长小于夜长,并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极夜;南半球则相反。
二分二至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节气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分赤道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全球昼夜平分。赤道上全年昼夜平秋分分,昼长为12小时
夏至北回归线最大值: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且纬度越高,
最小值:南半球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
现象(南半球则相反)
冬至南回归线最大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且纬度越高,
最小值:北半球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
现象(南半球则相反)
3)四季更替:
从天文上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小的季节;春秋二季是冬夏的过渡季节。
5.地球运动的计算专题: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太阳高度为0。
晨线:由夜变为昼。
昏线:由昼变为夜。
o●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
解题的三个方法:
o(1)求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余数<7.5则整数为时区序号;余数>7.5则整数+1
为时区序号
(2)两个时区之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3)“东加西减”:所求点在已知点以东用“+”,以西用“—”
o●日界线:原则以180经线作为日界线,不过有些曲折。
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图:
●解昼夜长短的三个方法:
(1)求某地昼夜长短:过该点作纬线或纬线圈,白天占的部分多的就是昼长夜短,反之。
(2)某地昼长2x,则日出为12:00—x,日落为:12:+x。
(3)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注意:解题突破点:赤道终年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正午太阳高度:h=90―∣(φ±λ)∣
说明:φ为所求地纬度,λ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当太阳直射点和所求地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时用φ-λ;当太阳直射点和所求地分别在南,北半球时用φ+λ: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度的地方时为:12:00。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参考书本24页到28页)
1.研究手段:地震波
地震波又分为:纵波(p)和横波(s)。
注意: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纵波波速比横波快,所以一般在陆地上发生地震时先感觉到上下震动,然后才是左右震动;在海洋上只有上下震动。
2.地球内部圈层
●从外到内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与地幔之间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之间是古登堡界面。
●软流层:地震和岩浆的发源地。处在上地幔的上部,但不是顶部。
●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
3.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各圈层的特点)。
1.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后在大气和地面之间的转化过程可以用以下流程图来表示: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三种方式,吸收、反射和散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无选择性,而吸收和散射作用因辐
射波长不同而有选择性。吸收作用的选择性表现最明显的是,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辐射,而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能力最差。散射作用表现最明显的为: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最短的蓝色光、紫色光散射作用最强,故而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只有反射作用对辐射波长没有选择性。总的来说,通过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三种作用,太阳辐射被削弱的主要是红外线、紫外线以及可见光的短波部分(蓝、紫色光),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
(3)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在地面与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过程
太阳辐射到达地表以后,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包括地面反射),只有约一半左右的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放出地面辐射。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同时也向外放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又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
2.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的大气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运动而构成的环流,它是
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这里要理解较冷的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相对较低,密度大,空气下沉;较热的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相对较高,密度小,空气上升。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不等的状况,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实例,认识海陆风、山谷风及城郊热力环流
(比较气压值)
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成因及形成过程风形成的直接原因:大气的水平运动。
近地面大气风向是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
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s("content_relate");【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相关文章:
1.
高中地理必修一基础知识归纳
2.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3.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4.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5.关于高中地理必修2 知识点归纳总结
6.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7.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
8.高中地理关于必修3的知识点归纳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802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