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即方子、方法。“方案”,即在案前得出的方法,将方法呈于案前,即为“方案”。方案能够帮助到我们很多,所以方案到底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设计方案篇一
《三峡之秋》一课是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方纪先生用他的亲身感受,向我们介绍了雄奇壮丽的三峡景色。作者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这一时间顺序,抓住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描写流畅,韵律感强烈,琅琅上口,适合学生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既让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让学生在新闻记者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这一单元的自读课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来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贪图三峡之秀丽雄奇的美景,产生热爱三峡,热爱祖河山的感情。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宜将情境教学法贯穿始终,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反复阅读等教学方法完成本课时教学。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本课时可引导学生应用“谈→思→议→读”,即:“初步了解深入体会→评议提高→诵读升华”这一学习方法,学习本课时内容。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1、虽然巫溪地处三峡库区,但学生几乎都没有切身体验过三峡的雄奇壮丽。因此,授课时可用1、语言描述激发学习兴趣(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里。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2、听学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3、欣赏《三峡风光》等三个步骤,逐步引入本课教学。
(二)凭借情境鉴赏美
在学生进入情境后,可引导学生按以下方法去鉴赏美。
教师把录像定格、让学生说出三责秋天的景物特点,并抓关键词句学文,重视比喻句的学习,抓住词句的形象点现象,体会景物的特点。
具体学习过程:①出示学习方法的要求:在书上圈圈重点词、划划重点句,注注自己的想法。你知道作者写一天中的哪些影响,它们有哪些特点吗?②按照谈—思—议—读的方法,全班同学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一段。(成熟—果实累累—喜悦);③学生按照上述要求选择最喜欢的部分自学,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出示课件、感情朗读。
时间 特点 词句 朗读
早晨 明丽 露水闪亮—露水消逝 清新明快
中午 热烈 群峰披甲—金鳞巨蟒 热烈欢快
下午 明亮 于是……长江变成小溪 轻柔明快
夜晚 清冽 沉沉欲睡静明亮像…… 温柔惊奇
④谈感想: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孩子们读了《三峡之秋》后一定有很多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出示课件《山峡风光》,配乐《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明亮
夜晚→清冽
教学设计方案篇二
推荐活动名称:有趣的纽扣——中班数学活动
设计意图:鉴于中班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经常能碰到分类这一问题,如给玩具分类,给衣物分类,等等,尽管多数幼儿都能完成简单的分类任务,但这往往都局限于老师的吩咐与要求,因而想通过这样一个数学活动让幼儿能主动探索到可以根据物体不同的性质内容进行分类,并学习到各种分类的方法,同时还能了解到物与物之间都是存在一定的共性的。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主动探索发现分类的方法。
2、学会用多种分类的方法进行分类。
3、训练幼儿的分类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颜色(红、黄、蓝),形状(正方形、圆形),大小(大号、小号)的纽扣若干。
2、学具:幼儿人手一份同上的纽扣。
3、衣服形状的图卡一张。
4、分类操作盘幼儿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激发兴趣。
1、出示各种纽扣,请大家一起来说一说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纽扣?(纽扣有三种颜色,有圆的和方的,还有大的和小的。)教师小结纽扣的特征。
2、出示衣服形状的图卡,请幼儿为它按上方形的红色纽扣。
3、幼儿操作,教师小结:在一堆纽扣中一个一个找出来太慢,而且还容易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可以先把纽扣分分类,再进行操作时就会顺利多了。
4、在教师的要求下,幼儿先按颜色这一特征对纽扣进行分类。幼儿操作,教师随机巡视指导。
二、游戏活动:找找好朋友。
1、拿起黄色的一正一圆两个纽扣,用纽扣宝宝的口气说:“我们都是黄色的纽扣,所以我们是一对好朋友。” 请幼儿小结为什么它们能成为好朋友?(因为黄色是它们共有的一个特征)
2、游戏:找找好朋友。师:“让我们边做游戏边帮纽扣宝宝找朋友。”(以游戏活动的方式激起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教师讲述游戏要求:说出两个纽扣之间的一个相同特征就可以让它们做好朋友。
①示范活动。教师手拿一个黄色的圆形纽扣和一个蓝色的圆形纽扣说:“你能让它们成为好朋友吗?请你来说一说。”
②集体练习活动。教师分别出示:红、圆与红、正;黄、圆与红、圆;蓝、大与蓝、小;圆、小与正、小;……请幼儿说说它们两两之间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由于放成一堆的纽扣总类繁多,因而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可通过对单独两个纽扣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出可以作为分类依据的几种分类方法,并由此体现了在活动的难点之处是引导幼儿能主动探索发现分类的不同方法。)
3、教师小结:我们不光可以按照颜色来进行分类,帮相同颜色的纽扣找到好朋友,我们还能按照形状来分,把圆形的纽扣集中到一起做好朋友,还能按照大小帮大个子和小个子的纽扣都找到好朋友。
三、自由分类活动。
1、为自己的一份纽扣分类,可以按照自己想要分的类别进行活动。
2、分好后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按照何种类别进行分类的。(活动环节三正好将本次活动的重点:学会用多种分类方法对纽扣进行不同形式的分类进行再一次的巩固、强化)
活动延伸:
1、课后为班级里的积木按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2、由家长带领幼儿到超市里去找找看,超市里货架上的商品都是按什么特征来分类的。
教学设计方案篇三
1、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3、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4、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课件或投影(“日积月累”中的词语),十二生肖邮票挂图。
〖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
1、教室黑板上写上活动的主题:“闪光的金钥匙”新闻发布会。
2、教师宣布会议内容,规则及奖励办法
二、内容:
同学们将近期了解到的祖国传统文化以新闻发布的形式向大家作个汇报。
规则:
⑴ 按小组选一名“新闻发言人”,“发言人”先要全面了解小组内各位同学搜集到的不同的传统文化,再加以归纳向大家作具体介绍。
⑵ “新闻发言人”在介绍的过程中要接受班内“记者”们的提问。
奖励办法:
凡是让大家有耳目一新之感的发言均可奖励一把“闪光的金钥匙”。
民主推荐:
1、组内交流,让全组同学充分了解各自搜集的资料。
2、组内评选:推出“新闻发言人”。
3、共同商定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
成果发布:
1、各小组依次进行介绍“发言人”介绍的时候,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2、所有同学根据发言情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估。
总结颁奖:
三、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传统文化讲给家里的人听。
〖习作
一、再现生活
1、回忆近期开展的“闪光的金钥匙”这一活动。
2、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请他们提意见。
二、描述生活
1、指名同学在班内把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介绍给大家。
2、介绍同一传统文化的同学可以相互补充,说说可以从哪几个方面介绍。
3、把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整理一下,写成一篇习作。
三、回味生活
1、小组内互阅习作,提出修改意见。各自根据同学提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
2、教师选取优秀习作加以评价,发现带共性的问题适当指导。
四、创造生活
1、把自己写的习作介绍给更多的人,做一名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2、班内交流习作,选出写得好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
〖我的发现
1、回忆旧知,明其特点:
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学生说说这句话中意思相反的词。)
2、出示词语:
远近闻名 黑白相间 轻重倒置
舍近求远 头重脚轻 积少成多
异口同声 左邻右舍 里应外合
3、
⑴ 引导学生认读词语。
⑵ 引导学生留心加点的字的意思及在词语中的位置,发现这些词语的构成特点。
4、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⑴ 鼓励学生把想到的具有上述特点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⑵ 学生读读记记这些词语。
〖读读背背
1、观察与认读:
⑴ 学生观察图片:这是什么?(邮票)上面画的又是什么?
⑵ 学生认读图片下面的词语,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
2、了解十二生肖:
⑴ 让学生懂得邮票上画的是十二生肖,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⑵ 交流一些有关十二生的传说。
⑶ 交流生活中与十二生肖有联系的地方,如,人的属相、年份。
⑷ 学生说说自己属什么。
3、读读与背背:
⑴ 学生读词语,注意按一定的顺序。
⑵ 学生试背十二生肖。
〖读读认认
1、学生自读并观察生字特点。
2、学生说说发现的特点。(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构成的,字音也与熟字相同或相近。)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4、同座互相检查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展示台
1、学生商议展示方式。
2、自主或合作进行展示的准备工作,班长与组长负责进行分工,教师参与准备(注意不同传统文化的不同展示形式)。
3、学生自主进行展示、交流(鼓励学生边展示边介绍)。
4、教师总结,表扬表现突出的小组或个人。
教学设计方案篇四
1、 本课生字,积累好词佳句,注重朗读训练。
2、 了解大瀑布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及变化原因。
3、 了解大瀑 布葬礼情况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环抱意识。
理解大瀑布悲剧的原因及其重大意义。
1、查阅有关大瀑布的资料
2、查阅身边自然环境被破坏的资料
一课时
一、导入 ,揭题。
教师首先从葬礼入手,质疑,解疑,再补充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找出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部分。
三、知道学习葬礼一部分(1013自然段)
学生轻生齐读这几段文字,弄明白以下问题:
(1) 那些人为瀑布举行了葬礼?
(2) 他们怎样举行葬礼的?
(3) 举行葬礼 的目的何在?
四、指导学习大瀑布变化前后的景象及变化原因。
过度语:大瀑布沦落到为它举行葬礼的这步田地,此时此刻,你还想了解哪些问题。(生答后,教师梳理以下问题。)
(1) 昔日的大瀑布是怎样的状况?游客此的态度呢?
(2) 如今的大瀑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游客此的态度呢?
(3) 大瀑布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的原因呢?
1、 学生带着以上的问题自主学习课文相关部分
2、 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1) 找好词,欣赏佳句,理解内容。
(2) 教师指导训练朗读(读出惊奇,骄傲的语气和悲伤惋惜的语气)
五、讨论深化,渗透德育目标
这场隆重而盛大的葬礼结束了,同学们,如果当时你参加了这次活动,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同学们讨论或书写),抽生汇报。
六、教师总结,结束全文
七、课外拓展延伸
请你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今天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的状况。
八、板书设计 : 大瀑布的葬礼
昔日:雄伟壮观
如今:奄奄一息
教学设计方案篇五
1.认识五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不同的景象以及大瀑布是怎样被葬送的。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维护生态平衡。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当看到这个课题时,你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在课前的自主学习过程中,你们曾遇到哪些不理解的地方,通过下面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可以提出来吗?
导疑凝思。(教师巡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1.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什么要为一个瀑布主持葬礼?
2.这一闻名世界的大瀑布为何而闻名,后来又怎样了?说明什么?
3.巴西总统在主持葬礼时那饱含深情的话语说明了什么?
4.如果你当时就在葬礼现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现在问题与要求都提出来了,大家说运用什么方式进行讨论?
(学生:合作探究)
1.引欲。同学们刚才所提的问题都不错,说明大家在自主学习时都很认真,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以上这几个问题来合作探究学习课文。
2.组合。(要求以4人为一小组,可选一位组长,争取小组成员都能参与讨论。)
3.释疑。(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疑惑之处给予指点,释疑。)
1.交流。(每组派1~2名代表报告本组成员已知和未知的问题)
2.反馈。
(1)巴西总统之所以要为这闻名于世的大瀑布举行葬礼,是为这个大瀑布的逐渐消失而深感遗憾。
(2)为什么说大瀑布一直是巴西人的骄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①瀑布雄伟壮观。(板书:壮观)要求学生找出描写壮观的有关词句。
②瀑布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要求找出描写旅游情境的有关词句。
(3)后来的大瀑布又怎样了呢?
(学生回答后)板书:衰败
(4)衰败之后的大瀑布又是怎样了呢?(板书:葬送)“葬送”的原因是:
①上游建起了水电站;
②水资源浪费,“周围工厂用水毫无节制”;
③破坏森林,乱砍乱伐,造成“水土大量流失”。(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反复诵读。)
3.引探。
正因为这种种原因,瀑布不见了,人们是慕名而来,失望而去,直至哀悼。而哀悼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是号召人们都要重视和保护生态平衡,要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板书:保护
为了拯救大自然,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大瀑布举行了葬礼。在葬礼的现场,人们的心情一定是沉重的,心里也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出来。现在就让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进入角色准备演一演、说一说吧!?生分角色扮演
4.师结:保护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已是人类所面临的大事,但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也有许多不重视环保的实例,为此,小记者们!你们愿不愿意为拯救大自然而尽一份力?愿不愿意拿起笔来呼吁社会、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
(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如倡议书、读后感、书信、诗歌等都行。
(2)形式不限,可两人合作写,也可多人合作写。
(3)要求能说能演的,也可露一手。
好!今天这一节课,由于同学们都认真自学,大胆质疑,从自学到质疑、议疑,到理解汇报,无不说明同学们都以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来对待学习,希望下节课同学们会发挥得更好!
教学设计方案篇六
1.认识郊、列等14个生字,会写名、发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火车的发展,激发创造的欲望。
挂图,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同学们,我知道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关于火车的故事,(边说边板书课题)你们知道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火车的故事》,你将会了解到更多关于火车的知识。
1.借助拼音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读通课文。
2.检查识字情况。
3.听老师范读,标出自然段,想想课文讲了火车的什么故事。
4.自读第1、2自然段。
指名读第1自然段,理解飞驰而过。可以播放火车疾驶而过的场景,也可以把自己的手当做火车,演示飞驰而过的样子。
5.读第3自然段。
a.读了这个自然段,你了解到什么?
蒸汽机车(第二幅图上的车头就是蒸汽机车。它烧煤,从上面的烟囱冒出浓浓的黑烟)
内燃机车(它烧汽油、柴油或煤油,不会产生多少烟)
电力机车(教师出示图片并讲解:电力机车的车顶有电线。它行驶时下面是两根铁轨,上面靠电线提供能量)
b.磁悬浮列车(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火车,速度快,接近普通飞机。这种火车只有中间一根铁轨,最特别的是:它是浮在轨道上的。第三幅图画的就是磁悬浮列车。它在日本、德国常见,我国上海也有)
c.朗读领会。
6.自读第4、5自然段,提出不懂的问题。
a.理解夕发朝至:夕是晚上,发是出发,朝指的早上,至是到。谁能把词语意思连起来说说?(晚上出发,早上就到了)
b.爸爸还说了什么?
c.引导理解不懂的地方。
如:教师可以用简笔画,画出海面及山势的剖面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海拔。青藏铁路指从青海到西藏高原的铁路,那里海拔特别高,平均超过4 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
d.指导朗读,重点读好长句子:我国正在青藏铁路。
4.读第6自然段。
你也想驾驶火车吗?你想驾驶什么样的火车呢?
1.学生读生字卡片。
2.游戏:教师读一字,学生快速拿出相应的卡片,再组词语。
1.观察字形结构,想想怎样写才好看。
2.重点指导:发的第一笔、成的斜钩要写好,整个字才好看。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一列未来的火车,大家交流。
注意肯定学生的创新之处。
教学设计方案篇七
课文简介
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
课文从我的所见所感入手,首先交待了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的交通工具,接着详细介绍了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然后讲了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最后说了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相关链接
1.马克·吐温:美国作家,原名萨缪尔?克里斯曼。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主要作品有《镀金时代》《王子与贫儿》《哈里贝利·芬历险记》等。
2.威尼斯意大利的一座古城,位于欧洲亚得里亚海滨,周围被海洋环绕,由118个岛屿组成,只有西北角一条长堤与大陆相通,有水城、百岛城之称。全城有117条纵横交错的大小河道,靠400多座桥梁把他们连结起来。威尼斯风光秀美,古迹甚多,有120座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罗克式大教堂,120座钟楼,64座修道院,40座宫殿,是驰名全球的旅游胜地。威尼斯城热闹非凡,但城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不见红绿交通灯,小艇就是公共汽车。威尼斯的小艇威尼斯水城同样闻名于世。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从几个方面介绍小艇的写作方法,并以次为依据给课文分段。
3.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
4.了解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感受威尼斯的风光美、小艇的形态美。
学习重点提示
1.从几个方面介绍事物的写法;
2.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方法
运用直观语言,借助书中插图,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理解课文内容。由于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河道即是马路。学生缺乏这些实际生活体验,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有难度,体味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就更难了。教学时,首先应适时适度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要介绍威尼斯是一座水城、百岛城、桥城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同时指导学生看书中插图,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与一般城市、马路、汽车的比较,展开合理的想像。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理解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的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著名的水上城市是哪里吗?那你们知道哪座城市被人们称为桥城﹑百岛城吗?一座城市拥有这么多的名字该是多么有趣的事呀!今天,我要去那里走走看看,你们愿意随老师一起前去参观吗?那现在我们就出发吧!
2.投影显示,介绍威尼斯: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那里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横跨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柏油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船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板书:26.威尼斯的小艇 )
(二)初读课文,根据书后预习题自学
1.读准生字表中生字读音,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2.看注释或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英尺 船梢 簇拥 哗笑 残破 矗立 停泊 威尼斯 操纵自如
3.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把不懂的词句画出来。
4.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准生字表的字音。
2.巧用心,记住以下几个字的字形。
艄:与捎﹑梢﹑消﹑悄、梢换偏旁记忆。
艇:与挺、庭、蜓、换偏旁记忆。
3.理解个别生字(艇、艄、舱、姆、祷、雇)的意思。
4.齐读书后读写词语,理解部分词义。
哗笑:很多人说话并夹杂着笑声。
矗立:高耸﹑直立。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沉寂:十分寂静。
残破:残缺破损。
停泊:(船只)停留。
操纵自如:指掌握和控制不受阻碍,很灵活﹑熟练。
5.指名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6.自由正确朗读课文。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根据课后阅读思考自学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在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了解威 尼斯的风土人情。
2.给课文分段,能合并几层意思归纳第二﹑四段的段意。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理清思路
1.指名分读课文,其他同学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标出。
2.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意思,想: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内容是--小艇是威尼斯的重要交通工具。作用--总起全文,点明中心 )
3.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威尼斯小艇的?
4.讨论分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2-3自然段,思考:小艇是什么样的?用~~标出。
2.抓词句,谈体会:小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样子奇特 内部舒适)
3.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用了怎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指名分读2-3自然段,说说这两节各讲了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 小艇的样子奇特。
* 坐在船舱里面感到很舒适。并列关系 (投影显示)
5.师:在一个结构段里,如果讲了几层意思,并且它们同样重要,在总结段意时,就要把它们合并起来,谁来说说这段的段意?谁还能说得更简单些?(投影显示段意:小艇的样子奇特,坐在船舱里面感到很舒适。)
6.总结:通过刚才的练习,同学们会发现合并几层意思,并不等于几层意思的相加,需要我们再进行归纳和整理,把多余的词语去掉,这样就比较简练了。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标出。
2.默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用( )标出。
3.讨论学习:(明确:课文先概括地写出在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的情况下,船夫总能操纵自如。然后列出三种情况做具体说明,写出船夫的技术好。)
4.自由读课文,判断这段是什么段式?可以怎样归纳段意?
(四)自学课文第四段
1.出示提示,默读自学:(投影显示)
* 课文写了哪些人坐小艇?人们坐小艇干什么?
* 想象还有哪些人坐小艇去干什么?
* 课文最后为什么要写威尼斯夜晚景色,这与小艇有什么关系?说明什么?
2.集体讨论,明确:
* 人们:商人﹑妇女﹑小孩﹑保姆﹑老人 去:做生意﹑郊游﹑教堂﹑看戏﹑回家
* 关系:课文用威尼斯静寂的夜晚结尾,进一步衬托小艇的作用,说明人们与小艇的关系密切,整个城市的喧闹与静寂是以小艇的动与不动为前提的。
3.归纳段意,想:小艇在哪些方面为人们起了重要作用?
(段意:威尼斯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离不开小艇。)
(五)总结全文
1.快速浏览课文。
思考:为什么说威尼斯的小艇等于街头的汽车?
(板书:重要的交通工具 )
2.作者是怎样把威尼斯的小艇写具体的?
3.小结:细心观察,抓住特点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关键。我们今后写作文也要做到这些,才能把作文写好。
(六)作业
1.抄写词语并复习。
2.朗读课文, 背诵并抄写第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背诵第四自然段。
2.完成书后练习。
3.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能围绕重点句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检查背诵
1.指名分读课文,回忆如何给课文分段,说出第二﹑四段的段意。2.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3.自由背第四自然段→二人互背→指名背→齐背
4.完成按原文填空:
船夫的( )特别好。在河上行船的时候,( ),来往( ),他总能( ),毫不( )。在( )的时候,他( ),在( )的时候,他()。我们看是( )的地方,( )能够穿过去,而且( ),两边的( )飞一般地( )。我们的眼睛( ),不知( )。
5.听写词语。
(二)完成书后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倒退-前进 笔直-弯曲 散开-聚集 静寂-喧闹
2.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以* * * 最讲卫生或* * * 行动最敏捷为重点句,练习写一段话。
要求:围绕重点句,从几个方面写具体。
例:在家里穿衣服* * * 最讲卫生在学校 怎么做 或 吃饭 在公共场所 洗澡 学习时 * * * 行动最敏捷 游戏时 劳动时。
3.完成语训的有关习题。
(三)作业
1.完成本课有关作业.
2.背诵第四自然段。
课后练习
1.写出下列字的读音:
艄( )矗( )残( )拐( )
2.判断下列字的偏旁部首:
尼( )具( )矗( )残( )斯( )
3.组词:
尼( )嘶( )货( )艄( )县( )残( )
泥( )斯( )华( )梢( )具( )线( )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倒退-笔直-散开-静寂-
5.填空并完成练习:
船夫的( )特别好。在河上行船的时候,( ),来往( ),他总能( ),毫不( )。在( )的时候,他( ),在( )的时候,他()。我们看是()的地方,( )能够穿过去,而且( ),两边的( )飞一般地( )。我们的眼睛( ),不知( )。
6.用====标出这段话的重点句。
7.分层并说出层与层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方案篇八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焦急、巴望、筋疲力尽。
2、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要按事物规律办。
3、 朗读和背诵课文。
通过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一)、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寓言两则》。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以前,我们也学过几篇,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1、 下面来学习另一则寓言《揠苗助长》,看它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 板书课题,齐读。
3、 释题:理解助、长、揠。
4、 听故事。
(二)、 初步感知课文:
1、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 把字音读准,不要多字少字;
(2) 边读边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2、 检查初读情况,认读生字。
3、 请四个同学分别朗读,其它同学思考三个问题,在书上划下有关词句。
(1) 那个人为什么帮助禾苗长高?
(2) 他是怎样帮助禾苗长高的?
(3) 帮助长高的结果怎样?
(三)、 学习课文: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指名回答第一个问题。
(2) 理解:巴望。
(3) 思考:为什么那个人觉得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4) 还有哪个词能看出他非常着急?
(5) 指导朗读,体会那个人着急、渴望的心情。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指名回答第二个问题。
(2) 理解:筋疲力尽。
(3) 指导朗读,体会他高兴的心情。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1) 指名回答第三个问题。
(2) 禾苗为什么没和长高,反而都枯死了?
(3) 教师演示。
(四)、 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1、 指名学生表演,再现课文。
2、 揭示寓意:《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要按事物规律办,否则就要把事情弄糟。
3、 指名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揠苗助长的事。
4、 看板书,指导背诵。
揠苗助长
巴望长得快些--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禾苗都枯死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811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