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艺术的作文500字 艺术的作文素材(优质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4:35:51
2023年艺术的作文500字 艺术的作文素材(优质5篇)
时间:2023-06-06 14:35:51     小编:一叶知秋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艺术艺术篇一

教学内容:

第1课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通过对人民艺术家——齐白石的专题欣赏学习,初步了解齐白石的生平。知道齐白石的代表作是什么,他的花鸟画有哪些明显的艺术特色。通过欣赏齐白石的诗歌、书法、篆刻、绘画作品,知道齐白石是一位全能型的艺术家。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书中提出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

2、能够选择一幅自己喜爱的作品,从作品的表现形式、艺术特色和个人感受方面写一篇观后感。

用齐白石老人一生对艺术的不懈追求精神,激励学生做事要善于观察,持之以恒。引导学生学习齐白石老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并学习欣赏齐白石作品的独特艺术风格。

难点:以文字表达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观后感。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欣赏讲解、分析讨论。

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设计专题网页《人民艺术家——齐白石》,其中包括有关齐白石的背景资料。

二、引入

今天,齐白石纪念馆要招聘小解说员,请同学们介绍自己查找的有关资料。(在学生讲解的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

三、讲授新课

四、自主学习解决教学重点

介绍页面的使用方法。网页分为生平简介、绘画题材、艺术修养、绘画风格、生活情趣、留言簿等方面。大家可以在前五个区域,根据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网上学习,并回答有关题目。然后我们比一比,哪位同学获得的标志最多,他就被聘为艺术馆的讲解员。

五、教学反馈(竞赛活动)

1.听清题目,待老师宣布开始后举牌抢答,答对加一枚标志。回答不全面的,本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补充的同学也可以得到一枚标志。

2.在回答问题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能帮助别组同学回答出正确答案的同学,可获得两枚标志。

竞赛开始(题目及答案见附件)。评选出优秀的同学,佩戴“特聘讲解员”胸卡。

六、网上完成作业

艺术艺术篇二

内容摘要:

研究现当代纯粹艺术家、经济艺术家、圈养艺术家三种典型艺术家的生存模式与生存现状;运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指出艺术产业化对艺术家生存的必要性与必然性;从艺术家本身以及社会各个方面,探讨解决艺术产业化与艺术家生存的矛盾与冲突方法,为艺术家打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关键词:

纯粹艺术家经济艺术家圈养艺术家需求层次理论艺术产业化

一、现当代艺术家的生存模式:

目前来看,我们可以见我们所熟知的艺术家生存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分别为纯粹艺术家、经济艺术家、圈养艺术家。

随着文化市场化、产业化趋势的不断深入,艺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日渐走出象牙塔,走下神坛,揭开数千年来的神秘面纱,如王谢堂前的燕子一样,转身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如此打破数千年来的艺术“潜规则”,自然会招来很多非议,反对最强烈的当然是——纯粹艺术家。

不可否认,当今有很多艺术家在走艺术商业化的道路,我们将这一现象称之为“艺术家下海”,已经在“海”里的艺术家很多,准备“下海”弄潮的艺术家更多,为了区别于“纯粹艺术家”人们把他们称为“经济艺术家”。经济艺术家与纯粹艺术家在艺术产业化方面的论断和做法截然相反。经济艺术家将他们的创作成果进行商业化操作,借助现代技术大批量复制、加工,运用各种营销手段,进入文化艺术市场,进行大规模的交易活动,获得经济利益,以此来解决自身和艺术的生存问题。这是为纯粹艺术家所最不能接受和容忍的,认为他们亵渎了艺术不可侵犯的神圣性。

“圈养艺术家”是艺术家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为政府机构、利益集团或各种组织、单位服务,以此获得他们在生活和艺术上所需要的帮助。圈养艺术家很好的解决了自己以及艺术的生存问题,但也常常受到很多同行的诟病。也许,这是一种嫉妒或同行相轻的表现,但毫无疑问,圈养艺术家沦为了一个特定组织的附庸,在很多方面都会受到其所服务的组织的限制。他们丢失了身为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品质——自由和独立,无论是思想方面还是生活方面。很多艺术家将思想上的自由独立视为自己的艺术的灵魂,因此,并不是所有艺术家都愿意被“圈养”。

其实,纯粹艺术家、经济艺术家、圈养艺术家这三者的界限并不是那么分明,也无孰优孰劣,甚至高尚庸俗之分,只是个人所选择的生存方式不同而已,我们都应给予平等的尊重。

二、艺术产业化的对艺术家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古今中外,艺术家非正常死亡的现象非常普遍,原因也各不相同。英年早逝的艺术家有之,因政治迫害而亡的艺术家不在少数,贫苦潦倒、郁郁不得志而死的艺术家也是数不胜数,因各种困扰自杀的艺术家更让人扼腕叹息„„我相信,做一名纯粹艺术家,是每一个怀揣艺术梦想,投身艺术洪流的艺术人的最初愿景,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绝对纯粹艺术家,在作为艺术家之前,每个人的本质属性都是“社会人”,很多被公认为庸俗的东西,我们都不可避免得要去触摸,艺术家也不例外,比如“钱”。钱被公认为最庸俗的东西,但艺术家不能缺的东西也是它,众所周知,搞艺术是一个十分烧钱工作,培养出一个出色的艺术家,是一个普通的中国甚至美国家庭所不能承担得起的。很多人不顾家庭经济情况,坚持学艺术,走艺术家的道路,但等待他们的往往将会是更多更大的苦难,对此我坚信不移。艺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玩得起的,历史和现实生后中都有太多的例子来证明这一点。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一直为人们熟知,该理论构成基于三个基本假设:第一,人要生存,未满足的需求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求不能充当激励工具;第二,人的需求按重要性与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衣食住行)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第三,当人的某一级需求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求,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包含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两个层次的需求主要是较低层面的生活物质需要,后三个层次主要是较高层面的心理精神需要。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主要是为了满足后三个层次的需要,但我们不能只要“第三层”。

具,进行艺术品交换是不可避免的选择,这就是艺术品市场产生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也为艺术产业化创造了基础。艺术产业化可以为艺术家一次性获取更多的资金。

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这些都也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主要原因。艺术家需要得到别人的对自己及其创作的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认可,那么就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就要让自己的作品流传开来,走进大众视野中去,艺术产业化在此过程中就起到了帮助艺术家传播其作品的积极作用。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成就感与成长欲不同,成就感追求一定的理想,往往废寝忘食地工作,把工作当是一种创作活动,希望为人们解决重大课题,从而完全实现自己的抱负。艺术家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强烈的群体,他们的每一次艺术创作,都是一次自我发现与实现的需要,尤其是在心理上。当他们所要创作的艺术品完成时,他们获得了第一次成就感,当他们所创的艺术品获得了普遍的认同和赞扬,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时,那会是自我成就感的第二次飞跃,达到顶峰的时刻,任何人都会享受并爱上那种感觉,为了再次拥有那种感觉,艺术家们就会不断的完善自己,不断的进行创新。可以说,艺术商品化、产业化能够最大程度的刺激艺术家们进行创新,实现自我超越,为艺术领域不断注入新的思想和理论。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艺术产业化对于艺术家生存和发展确实具有必要性与必然性。它不仅能改善艺术家的生活现状,使其能轻松创作,无后顾之忧;还能为自我实现提供良好的途径,刺激自身不断的进步。

三、艺术家在艺术产业化大潮中的生存、发展之道

第一,必须明确认识到,艺术产业化已是大势所趋,艺术走上了产业化道路已成既定事实,不可扭转,顺势而上才是明智的选择。

第二,正确看待艺术产业化,转变思想观念,避免走向极端,对艺术家来说,如何在产业化洪流中保持艺术本身的纯粹性,才是目前要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

第三,正确运用商业化运作手段,让艺术与经济相结合,实现“双赢”。可以与艺术品交易公司或文化中介机构的合作,双方分工协作,互惠互利。

艺术艺术篇三

;

摘 要:元曲和文人画通常被认为是元代艺术的突出代表,这样理解并不全面。文人画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显示了造型艺术主体由尚实转向尚意,元曲则决定了听觉艺术的转型与综合性艺术的提升,建立在世俗化和多元化基础上的元代艺术宣告了中国近古艺术时代的到来。长期以来,元代艺术的成就和意义被孤立了。科学意义在于把握主流,艺术在元代完成了根本性的转型。毫无疑问,如此地位的确定已远远超出了元代各门类艺术个人及流派的成就,甚至亦非一个时代艺术高峰所能涵盖,它涉及的是艺术史上的一座真正的里程碑。

关键词:元曲;文人画;元朝;近古艺术;中国艺术史;转型;意义

中图分类号:j120.9文献标识码:a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元代各门类艺术如元曲、文人画和实用工艺等方面成就进行了充分探讨,成果可谓丰硕。但也存在两点不足,一是较少从一般艺术学角度进行宏通研究,即使《中华艺术通史》等少数几种也限于体例未能形成专题。二是对于元代在整个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问题缺乏科学认识,未能站在主流嬗变和类型更替之高度看待元代艺术。不久前笔者曾发表题为《元代文化转型与古典文学》一文②,从文学角度提出这一话题,本文拟就艺术角度再作一点探讨,以就教于关心这一问题的学术界朋友。

一、文人画——造型艺术主体由尚实转向尚意

稍具中国艺术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文人画并不始于元代,唐代王维是否真的系文人画鼻祖尚且不论,宋代文同、苏轼则皆被公认为文人画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有论者因而论定宋代艺术已经完成了近代意义上的转变,似乎后半部中国艺术史应当从宋代开始写起。这种观点之误,误就误在忽视了把握艺术史规律必不可少的“主流”二字。主流何谓?占主导地位决定事物发展方向耳。我们承认宋代,甚至在唐代已经具有了文人画的意识和创作,王维、文同、苏轼等人且为其杰出代表,但在唐宋,整个社会的精神主体还是传统文化及其表现形式,从图绘中顾恺之、吴道子为代表的线描人物,展子虔、李思训为代表的青绿山水以及张择端为代表的楼居界画,到黄荃、赵佶的院体花鸟,郭李马夏的“真形”山水,崇尚写实、追求技法的宫廷画和宗教画始终占据画坛主流地位,标榜写意、不尚技法的文人画尽管出现并得到一部分士大夫的青睐,但始终只是附庸而未蔚为大国。即使五代两宋画院设置以前的历朝历代,绘画艺术也多集中在宫廷或由宫廷贵族赞助的寺院,即使被明末南北宗论推尊和标榜的南派诸家,从荆关董巨到李范二米亦未走出这道绘画史主流。出于同样时代风气,即使被称为世界最早抽象画的唐宋书法,对技法的追求和服务于宫廷上层也是第一位的,远远超过了艺术家自身的抒情写意。这一点和此时期文学中主流趋势倒是相一致,谁都知道,文学史上直到两宋皆以诗歌散文抒情短制为主流,小说戏曲虽已产生却只能局于一隅,为引导社会潮流的精英群体所不屑。所有这一切直到元代才得以从根本上改变。在上面提及的那篇文章中,笔者曾经这样分析宋元之际文化变革及其后果:元帝国的建立对汉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强力冲击,它摧毁了汉族士子所赖以依托的精神支柱,原来处于独尊地位的传统道德观念在短时间内即被翻了个儿,而与之联系着的以抒情言志为中心的传统文论也随之失掉了制约力量,又遇上由于外来宗教的影响而得到大大刺激的民族综合和想象能力的适宜土壤,我国古代长篇叙事文学和综合艺术的产生和繁荣便是水到渠成和不可避免的了。这当然主要是在说明文化转型和文学变革的互动,但同样的互动又何尝不在艺术领域起作用。遗民画家也好,与新王朝统治者妥协乃至合作的元初其他画家也好,心理的冲击、灵魂的震颤是实实在在的,情绪化不可能不在创作中表现出来,典型如郑思肖自题墨兰长卷:“纯是君子,绝无小人”,其画兰不画根,谓土已被胡人夺去等言行均为人所熟知。或迟或早,这种情绪自然而然会作用于绘画观念,不带强烈感情的客观“求真”、“尚实”必然会向感情聚于笔端的“简率”、“尚意”转化。在这种情况下,服务于宫廷贵族的画院被废止有它的必然性,它象征着宫廷艺术主流地位的历史性终结。

就时代而言,元前期艺坛足以领袖群伦的赵孟頫已经显示了“简率”、“尚意”的艺术追求,他的理论核心是托古改制,表面上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似乎没有标举自己的东西,但事实上他的所谓“古意”真实是“取其‘意’而改其制,改其制而出新意。”③虽然此时尚处宋亡不久,艺术风气未及完全改变,但在赵孟頫的笔下,新的文人画艺术程式已经露出端倪,这就是将书法引入画中成为其绘画构图之一部分。他的《兰竹石图》“画法明显的融入了书法的笔意,山石的勾皴用草书飞白法,简括而流动;竹叶的撇趯挺劲沉着,如写八分;兰叶和小草则参以行书秀逸的笔势。墨色的浓、淡、枯、润相间,形成潇洒放逸的韵味。” ④关于书法和绘画用笔的相通之处,前代画家自顾恺之、张彦远、郭熙,时人柯九思均曾言及,赵孟頫则不仅在创作实践中予以体现,而且有意识地进行理论总结,他在另一幅《秀石疏林图》题诗中明白表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分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毫无疑问,强调书法的笔和法,将其引入绘画并使之成为构图之一部分,势必削弱绘画对客观事物形象的再现和模仿本质,眼前“求真”和“尚实”的主流趋势将不可避免为“简率”、“尚意”所取代。正由于赵孟頫理论和实践兼备,加之又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号召力,他也就真正起到了开一代风气之先的作用。可以说,只有在形成艺术程式之后,文人画才有可能脱离仅仅根据画家身份及表现模糊意趣的初始阶段,进入真正成熟的时期。

当然,基于时代文化的传承性和发展运动的惯性,元初画作并非一下子就产生戏剧性的变化。遗民画家难以一下子割断与南宋画风的联系尚且不论,即使钱选这样刻意标榜“士气”的画家,他在工笔花鸟画上师法赵昌,接近北宋的传统,以色彩渲染,工笔细描为主。山水画则多以墨笔打底,山峦和岩石多用硬拙的直笔斫皴,既表现出石体的质感,又富于古雅的装饰意味。树丛和水草以水墨和淡绿色皴染密点,形成所谓“小青绿”的风格,同样和传统有关,表现的是向往唐代文化的一种古意。赵孟頫虽为元代艺术新变的领军人物,但他倡导复古,技法上转益多师,却是其能够在当时发挥重大影响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更何况赵孟頫虽然号称文艺全才,但其实际成就主要体现在书法方面,绘画方面尽管多样并存,却仍旧处于在学习前人基础上摸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未能在文人画领域最终形成与自己地位相称的有机统一的风格。以今天的目光衡量,真正对于绘画史转折起决定性作用的应当还是要等到元末四大家时代的到来。换句话说,以赵孟頫为代表的元前期文人画家在艺术创新方面所作的努力,直到元后期四大家那里才真正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开拓一个艺术史新时代。

众所周知,在中国艺术史上,黄公望、吴镇、王蒙和倪瓒作为元画四大家将文人画创作推向了巅峰,并影响了元明两代主流画坛。然而长期以来,元四家的成就和意义被孤立了,似乎他们仅仅是画家个人的成就,充其量也就是个流派风格,无非影响大一些。这种观点之误,误就误在没有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全方位衡量。翻开任何一本绘画史,我们都不难发现存在着前后期截然不同的变化,这就是由宫廷画、宗教画占据画坛中心到文人画上升为时代主流的演变。如前所言,尽管唐代的王维被后世尊为文人画鼻祖,宋代的苏轼、文同等并在文人画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过实际努力,但如果上升到“画坛中心”、“时代主流”层面衡量并考虑到明清绘画的主流因素,元四家所取得的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即具备了里程碑的意义。入明后绘画中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院体风格的一时虽然短暂地阻止了元代开始文人画的勃兴势头,但后者不久即随着吴门画派的兴盛而再次前行,至晚明董其昌以艺坛盟主身份倡导“南北宗论”,文人画再次成为画坛的主流,一直延续到清及近代。这一点连对文人画抱有成见的康有为也看得非常清楚:中国自宋前画皆象形,虽贵气韵生动,而未尝不极尚逼真。院画称界画,实为必然,无可议者,今欧人犹尚之。自东坡缪发高论,以禅品画,谓作画必须似见与儿童邻,则画马必须在牝牡骊黄之外,于是元四家大痴、云林、叔明、仲圭出,以其高士逸笔,大发写意之论。而攻院体,尤攻界画,远祖荆、关、董、巨,近取营丘、华原,尽扫汉晋、六朝、唐、宋之画,而以写胸中邱壑为上,于是明、清从之。 ⑤说得非常清楚。不管人们如何评价元四家及其文人画的实际价值,其对明清画坛的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将中国绘画史上古和中古的分期界限定在魏晋时期是因为绘画作为门类艺术开始独立并成为艺术史主流的话,以元画四大家为代表的元代文人画的崛起和登上画坛主流及标志着近古艺术时代的真正到来,毫无疑问,如此地位的确定已远远超出了个人及流派的成就,甚至亦非一个时代艺术高峰所能涵盖,它涉及的是艺术史上的一座真正的里程碑。当然,支撑并推动一代艺术前进的还不仅视觉艺术一个门类,我们还必须将目光投视到更多的艺术领域。

二、元曲——听觉艺术的转型与综合性艺术的提升

按照一般艺术分类学原则,视觉艺术而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听觉艺术和综合性艺术。对于艺术史研究来说,脱离听觉艺术和综合性艺术就不能算是科学和全面,充其量还是门类艺术史。就时代主流和代表性价值而言,元代艺术中最先受到关注的应当是元曲,它一身兼有戏剧和音乐两大门类艺术的成就。更为重要的是,和视觉艺术中的元代文人画一样,元曲的崛起和占据时代主流标志着综合性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第一次取得了支配地位,这同样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我们知道,在中国艺术史上,自先秦时期实用工艺开始,至魏晋以前,包括建筑、雕塑、书画、歌舞等在内的各门类艺术先后兴起,唐宋时又皆臻于成熟和繁荣,与同时期东西方各主要民族艺术相比,除了存在重“再现”还是重“表现”,或者重“形似”还是重“神似”等方面不同外,无论时代先后和表现手段均毫不逊色,唯一例外的是黑格尔《美学》第3卷将其作为“诗歌艺术的最高形式”的戏剧,在中国其形成和成熟晚至公元12世纪,与世界文明古国的地位几乎难以相称。尽管有学者将部分颂诗、楚辞九歌、大武舞、优孟衣冠等作为“先秦古剧”看待,亦有观点将汉代百戏中的“东海黄公”、歌舞戏“谈容娘”等以及参军戏作为中国戏曲并未晚熟之依据,但都难以获得最大限度的认同。

在中国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史上,戏曲的晚熟是一个至今仍旧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即使晚近人们引入了“戏剧”、“戏曲”、“真戏剧”、“原始戏剧”等细致入微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弥合了“戏剧形成”、“戏曲形成”等棘手概念之争,但无论如何中国戏剧(戏曲)长时期未能占据文学史或艺术史主流地位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和西方戏剧的源头——活跃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希腊戏剧以及同样属于东方但盛行于公元一世纪的印度梵剧相比,总是一个无法消除的遗憾。

20多年前,笔者曾以《中国戏曲晚熟之非经济因素剖析》为题发表了一篇论文⑥,旨在探讨自先秦到唐宋长时期阻碍成熟戏曲产生的社会思想观念和文化习俗诸因素,如“原始宗教和神话的不发达显示着人们思维方式的局限和戏剧土壤的贫瘠”、“生活和艺术观念的保守性以及所造成社会文化结构的惰性严重阻碍了戏剧因素发展中的综合进程”、“文人远离表演艺术而同仕途经济紧密结合使得我国戏曲产生长期没有创作基础”等,而根本上消除这些因素存在的土壤,中国艺术得以全面发展的契机,正在于公元13世纪随着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元帝国崛起和新的南北统一,中原儒学正统权威被打破是元王朝建立后发生重大社会变革的重要标志,而此前雅文化的主流地位无疑是与这种权威地位密切联系着的,也无疑随着它们的丧失而丧失。同理,活跃在传统“下九流”行业和场所中不被汉族社会上层看中的俗文化,此时期却由于正统雅文化地位衰落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说到底,这些俗文化正由于适合同样粗俗的蒙古统治者的审美层次,故而大受鼓励和提倡,以至在事实上取代了正统雅文化的地位,最终成了社会的主流文化。具体而言,即在对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强力冲击基础上诞生了元曲这一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

应当承认,元曲并非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熟戏剧,参军戏、宋杂剧和金院本这些处于发展演变中的非定型戏剧类型固不必说,在时代上它也后于南宋时即已诞生的南曲戏文,但如同前节我们讨论文人画一样,谈艺术史一定得把握“主流”二字,唐宋时王维、苏轼、文同诸人的努力并不必然表示艺术史文人画时代的到来,当时作为绘画艺术代表的只能是院体而非其它。戏曲领域情况也同样,南戏在宋元始终未能占据主流艺术地位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方面当仁不让的只能是元曲。元曲是以剧本文学为基础,舞台表演为中心,融北曲音乐、科白舞蹈、勾栏及庙台建筑、化妆美术等多种技艺于一炉的综合性艺术,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戏剧在历史上第一次占据主流文体和主流艺术的地位。元杂剧作为我国戏曲史上第一座高峰,涌现了“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和王实甫、纪君祥、乔吉等一大批堪称一流的剧作家和《西厢记》、《窦娥冤》、《赵氏孤儿》、《墙头马上》等一大批优秀名作,还涌现了珠帘秀、顺时秀、天然秀、张怡云等一大批活跃舞台堪称一流的表演艺术家。毫不夸张地说,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文学史上唐诗宋词元曲并称,王国维赞为“一代之文学”,很大程度上即出于从戏曲史角度考虑立论。

非但如此,除了艺术成就本身外,元曲的成功还在于和文人画以及文学中的章回小说一道,扭转了中古以后中国艺术史和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趋势,如同入明后还出现浙派院体画一样,尽管元以后文学中传统诗文创作依然存在并有所发展,但始终无法超越唐宋诗词古文而实现真正里程碑式的创新,而这方面只有元杂剧方能做得到。站到历史和艺术价值高度,元杂剧在文学上悲喜剧因素糅杂,音乐上宫调合流和曲牌联套,剧场取三面敞开式舞台,表演上融唱念做打于一炉,开综合性、虚拟化、程式化之先河,这些都奠定了明以后戏曲艺术的基础。虽然由于语言及文化习俗等关系,带有浓厚北方音乐特点的元杂剧在元朝灭亡后很快衰落,但戏曲作为主流文体主流艺术的地位并未随之中断,继承宋元南戏传统并吸收元杂剧艺术精华的明清传奇随之而起,维持了戏曲作为综合性艺术的时代主流地位。同样,即使清中叶后的花雅之争,身为“雅部”的传奇杂剧又逐渐衰落,其主流地位为京剧及众多地方戏取代,勾栏庙会舞台演变为酒楼堂会,曲牌联套体音乐不敌板式变化体,同一门类艺术的新旧之争同样未能改变上述历史性趋势。

其实还不仅是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元曲在音乐方面的成就也足以扭转历史。谁都知道,尽管明人臧晋叔将他所编的元杂剧选本命名为《元曲选》,但元曲并非元杂剧的同义语,从严格的音乐史角度说它是元代北曲的简称,在艺术类型上包括元散曲和元杂剧。文学方面,散曲是语言艺术,属于中国古典诗歌范畴的拓展,时人因常以“乐府”称之,又以之与唐诗宋词并提。音乐方面,散曲为建立在北曲音乐基础上,自娱和娱人功能相结合的演唱技艺,与杂剧乐曲一起奠定了近古音乐中的南北曲音乐。上面提到以关汉卿为代表的元杂剧诸大家和以珠帘秀为首的表演艺术家几乎同时又在从事散曲创作和演出,同样是成就不凡。与此同时还涌现出张可久、睢景臣、卢挚、徐琰、张养浩等一大批专门从事散曲创作的名家,以及《天静沙•秋思》、《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山坡羊•潼关怀古》等脍炙人口的名作。中国音乐史上,在此之前,从先秦礼乐歌舞开始,经过乐府民歌、清商大曲、隋唐燕乐直到词乐、诸宫调,中国音乐史主要是以歌舞及说唱音乐为主,盛行的是以宫调为代表的古代数理乐律学体系。而自元代开始,宫调所体现的调高调式等统一的音乐功能逐渐被消解,建立在“声情”基础上的南北曲音乐即上升到主流层面。有论者在谈及宋代音乐时认为:“就音乐的性质而言,我国音乐的主流由宫廷转向民间,由宫廷化转向平民化。民间音乐逐步加入到商品经济行列中。就音乐形式而论,我国音乐最具代表性的形式由歌舞转向戏曲。”⑦应当承认,所论这种情况在宋代的确存在着,但也如同文人画和戏曲一样,宋代音乐性质平民化和形式转向戏曲的这种变化仅仅是开其端倪,宋代音乐占主流地位的仍是由隋唐沿袭下来的宫廷雅乐、燕乐歌舞及大曲摘遍,民间盛行的主要还是词乐、诸宫调。戏曲音乐和戏曲本身一样并不占时代音乐的主导。彭吉象先生主编的《中国艺术学》第三章第二节《中国传统音乐》明确指出:元明清三朝,中国传统音乐的潮流主要是在民间涌动。这一时期,主要的音乐形式乃是戏曲音乐。 ⑧这样表述是对的,就科学把握时代艺术形式的历史规律而言,主流和代表性永远处于第一位。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元杂剧所代表的戏曲音乐标志着中国古代音乐史翻开新的也是最后的一章。如果我们将先秦礼乐看作上古音乐的代表,魏晋后大曲歌舞作为中古音乐的典范的话,则以戏曲音乐为标志,中国音乐史的近古阶段开始了。

三、元代:近古艺术的开端

近古,原为史学分期概念,与远古、上古、中古相对应,一般指的是宋代至清(鸦片战争之前)。这种分法也多为此前艺术史界所接受,如前面两节我们在分析文人画和元杂剧时曾一再提及并回应的。笔者始终认为,历史的分期固然可以作为艺术史分期之参照,但二者并非完全等同,艺术史分期归根结底还应把握主流艺术是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如果没有改变或者虽出现改变苗头但仍不足以导致整个时代艺术主体形态发生根本性位移,就不能据以进行分期,即使政治及社会其它方面发生根本性改变也罢。以宋代而论,尽管元以后的主流艺术类型诸如戏曲、文人画等在本时期已经产生和形成,有些艺术现象如宫廷化向平民化转型等等在此时期也已露出端倪,值得研究宋代艺术史者所重视,但并不能以此得出结论宋代已经完成艺术史新变并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其理由,就是本文此前不止一次提到并论述的必须考虑的“主流”因素。宋代的主流艺术无疑仍是院体画、洞窟造像、宫廷和寺院建筑,以及宫廷音乐大曲摘编和士大夫词乐,少数文人倡导的文人画以及作为平民化标志的诸宫调、南戏等民间艺术、表演艺术尽管生机勃勃,但仍旧未能为统治者接受而上升到时代主流的地位。统治者的思想理所当然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一点艺术史也概莫能外。一句话,未能促使戏曲和文人画提升为主流艺术就注定宋代未能完成艺术史新变的任务。也正因此,宋代艺术整体上只能停留在中古,开启近古艺术的任务将不得不落在元代艺术家的肩头。

应当指出,将元代艺术作为中国近古艺术的发端不仅仅在于戏曲和文人画的因素,还应包括其它门类的艺术史变革以及时代社会价值观念、思想文化背景由表及里的转型。

无论从什么角度衡量,公元13世纪元帝国的建立都是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事件。首先,它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少数民族掌握了全国政权,这个事实本身就是对中国古代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几乎撼动了它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谁都知道,儒学体系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即成了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汉末大一统社会随着黄巾起义和军阀混战崩溃之后,经学式微,儒学的统治地位第一次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由此导致了曹魏时社会性思想解放和艺术自觉时代的开始,中古艺术得以确立。然而必须明白的是,这次冲击和挑战来自内部,是汉民族文化在面临时代变革时所作的内部调适。统治者采取兼容佛道的思想政策,但并不意味着儒学失掉了它的正宗地位。至唐宋时,统治者将诗文书画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渠道和形式,以诗歌散文和书法绘画以及宗教雕塑为主流的中国古典艺术终于发展到了繁荣阶段,这里面当然有着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在起作用,但显然也与儒家传统的艺术观念的鼓励和指导有关。宋代以后,理学大兴,儒家理论更加严密、充实,正统文化亦变得更加精致、高雅。从某种意义上说,随着儒家思想社会功能的强化,魏晋以后儒学和艺术在日趋分离之后又有了一定程度的结合,而元帝国的建立则再一次拆散了这种结合并连艺术自身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如笔者此前所指出,在元代,这种历史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元文化并存取代了儒家文化独尊,另一是俗文化取代雅文化上升为社会思想文化之主流⑨。而这是元王朝在思想文化上独立于此前历代中原王朝的主要特征,从深层意义上说,它是草原游牧生活方式对中原农耕文化空前强力冲击的必然结果。与思想文化大转型相对应,元代艺术也发生了两大根本性转变,这就是一方面元杂剧崛起显示了市俗戏剧作为综合性艺术已由此前受鄙视被贬斥而上升为社会文化的主流,歌舞音乐让位于戏曲音乐。二是文人画由此前偏于一隅而至此际蔚为大国,明清时期这种文人艺术更增加了文人书法和江南私家园林的成分。与先秦以来艺术服务于礼乐、政制、宗教和统治者个人爱好相比较,近古艺术更重视市俗大众的心理接受,以及中下层文人士大夫力图挣脱精神束缚的的情绪宣泄,尤其是前者,它实际上代表艺术史新趋势,如果说从先秦至两汉的上古艺术更多是从实用艺术品角度发现美,魏晋至唐宋的中古艺术增加了重个人原创的艺术家因素,近古艺术则在艺术品、艺术家之外看到了艺术的接受主体——市俗大众。市场化的元杂剧如此,明清传奇本质上同样如此。虽然明中叶后文人传奇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背离市场规则的雅化倾向,但以弋阳腔传奇为代表的这一传统却始终充满了世俗舞台活力,最终在清中叶以花雅之争、京剧占据舞台主流的结果为这一趋势重新拨正了方向。同样如前所言,明初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院体风格的一时虽然短暂地阻止了元代开始文人画的勃兴势头,但后者不久即随着吴门画派的兴盛而再次前行,至晚明董其昌以艺坛盟主身份倡导“南北宗论”,文人画再次成为主流。非但如此,自吴门画派开始,文人绘画也开始出现按质论价的市场运作苗头,清以后这种势头更是方兴未艾,扬州八怪、金陵八家乃至晚清海上画派将这一潮流推向了真正的艺术史主导地位。也正由于市俗化趋势转变的影响,近古时期雕塑也由此前充满神秘张力的的佛教造像而趋于装饰化和生活化,敦煌莫高窟、杭州灵隐寺等地的西域密宗造像风格为魏晋之后兴起的宗教寺院雕塑值得一提的尾声,也标志着延续了近千年的这一艺术形式生命力的终结。

此外,元人创始的近古艺术还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除了戏曲和文人画等新型艺术种类外,此前发生并延续下来的传统诗文、界画、寺院造像以及十六天魔舞为代表的宫廷艺术、宗教艺术依旧占有一定的地位,它们和新兴文人艺术和市俗艺术和平共处,包括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综合性艺术在内,所有曾经发生过的艺术形式大都能在本时期找到生长、乃至复苏的机遇,艺术品、艺术家和艺术受众一道构成了艺术王国的有机主体。这种多元化的特色还表现为对海外异域艺术的包容和消化,如果说唐代的西域技艺进入中国显示的是统治者的自信、大度、包容和开放,元代空前扩大的版图更集中了来自欧洲、西亚的异邦艺术。尼泊尔工匠阿尼哥和内地汉人士大夫刘秉忠合作建造的大都和上都宫城、“纳什石”织锦、青花瓷器都可以看到来自草原文化、外来文化和中国固有文化交流的结果,作为元代实用艺术的代表,元青花瓷器和宫殿样式影响了明清及近代,在中国近古陶瓷史和建筑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如同当年的佛教艺术进入中国后逐步本土化,最终形成中国艺术一部分的经历一样,这实际上反映了儒家大一统观念空前淡薄的元王朝具有吸纳、包容和消化多民族乃至外来文化的能力,这不是蒙古统治者特别聪明,而是其文治优势先天缺乏,政治控制力不能及,客观上为时代的审美解放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元代艺术发生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以至于为艺术史开辟一个新时代,原因当即在此。(责任编辑:郭妍琳)

① [明]陈眉公《太平清话》卷一。

② 徐子方《元代文化转型与古典文学》,《文艺研究》,2007年第2期。

③ 李晓、曾遂今《龙凤的足迹:中国艺术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页。

④ 洪再新《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67页。

⑤ 康有为《万木草堂画目》,转引自柳诒征编著《中国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1988年版,第583页。

⑥ 徐子方《中国戏曲晚熟之非经济因素剖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⑦ 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15页。

⑧ 彭吉象(主编)《中国艺术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2页。

⑨ 徐子方《元代文化转型与古典文学》,《文艺研究》,2007年第2期。

yuan-dynasty art and chinese art

xu zi-fang

(school of arts,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18)

相关热词搜索:;

艺术艺术篇四

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二胡演奏家高韶青的艺术成就

院(系)名称 专 业 名 称 学学指导

教生

名 号 师

目 录

前 言

一、高韶青简介(标题是高韶青简介,文章是其人,你要弄哪样?

二、高韶青的艺术成就

(一)多元化音乐创作

(二)创新的二胡演奏机巧

(三)对二胡大胆创新与改造

(四)对中国二胡音乐现代化的影响

结 语

下面这页空白是什么情况??

浅谈二胡演奏家高韶青的艺术成就

孙羽佳

音乐学院 音乐表演专业 学号:110924021

指导老师:王伟讲师

摘 要:高韶青是中国著名二胡演奏家,堪称世界级的二胡大师,对中国音乐现代化的发展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他以富有创新的作曲和演奏,第一次把环境音乐、摇滚乐、爵士乐、印度音乐、南美音乐以及乡村音乐嫁接到了二胡音乐中去,向全世界展示了二胡音乐的魅力。本文通过对高韶青的基本介绍和对他二胡音乐风格,技巧的分析以及他颇具改革性的音乐创作来展示他在艺术上的成就。

关键词:二胡;高韶青;艺术成就

前 言

二胡始于唐朝,是北方的传统乐器,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在我国音乐史上已经发展了一千多年,从一开始的戏曲伴奏乐器分离出来独奏,发展到现在则是以高韶青为代表的现代艺术家们的努力,他们将世界音乐融为中用,引导二胡音乐向全新的方向发展。

一、高韶青其人

高韶青,男,汉族,1967年出生于甘肃省武威。他是艺术界公认的优秀二胡大师。1979年,高韶青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是地道的“科班生”。1 他也是1985年的北京全国二胡邀请赛一等奖,最佳指定曲目奖和最佳自选曲目奖的三大奖得主。1993年,被多伦多皇家音乐学院聘为历史上第一位教授中华民族乐器的教师,并开设二胡教学的正式专业课程。[5]1994年,高韶青与多伦多esprit交响乐团合作举办第二次音乐会。1995年,在与密西沙加交响乐团合作了二胡协奏曲。高韶青也参与多部好莱坞电影,电视剧的二胡演奏和音乐制作。其中他 1 王云飞.析高韶青的三部二胡随想曲[j].乐器,2012,06:33-35.参与的的科幻电视连续剧《泰星来客》被著名的emmy大奖提名为“最佳主题音乐奖”。电影纪录片《颍州的孩子》荣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这其中也有高韶青先生的配乐演奏。高韶青先生每年都会有上百场的演出,还和一些顶级的音乐家有过完美合作,这不仅展现出他的音乐深受大众欢迎,也表现出他的艺术影响力。

他的代表作有移植于小提琴的《吉普寨之歌》,《卡门主题幻想曲》和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首演刘文金先生作品《秋韵》以及黄安伦先生作品《中国畅想曲第五号》、用韶琴移植演奏《梁山伯与祝英台》,他创作的《诗人的山庄》意境高超,仿佛随着他领略了唐时期的诗文之美,他创作的“二胡随想曲”系列五首作品也深受好评,在业界广受传播和推崇。

二、高韶青的艺术成就

(一)多元化音乐创作

七八十年代国门大开,各种各样的世界音乐文化涌入中国,新鲜的“外来户”音乐元素冲击着居于“老本家”地位的中华民族音乐,作为本家民乐的一支,二胡音乐也面对了一种由于传统曲目无法创新而导致停滞不进,而“外来和尚好念经”的尴尬局面,高韶青尝试着将各具特色的“音乐经”元素糅合到本地二胡音乐这座“老庙”当中,如此一来,真的是“老庙里念了本新佛经”,使二胡音乐得到重生,焕发新的生机。

九十年代的高韶青远赴加拿大继续深造,2 并自行组建了“inner pulse”流行乐队。海外的求学经历和闲暇时间玩流行音乐的舞台经验,让他逐渐步入国际音乐人的多元化音乐生涯。他留学的第三年又成为了此院历史上第一位教授中华民族乐器的教师。这不仅是对他的成就的肯定,更是一种对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肯定。留学在外,感受着异国的音乐文化氛围,使得他对西方音乐的了解更深,正是因着他对世界许多音乐流派的深入研究,为他将世界音乐精华融入二胡创作增添了尤为重要的可能性。

所有音乐创作的源泉是情感,高韶青先生也是一样。情感表达是音乐的血肉,高韶青先生自己也表示:灵光一现就写出来了。所以创作时的灵光很重要,2管民.二胡移植作品发展概述[d].西安音乐学院,2008.很多随着性情流露出来的感觉变成音符,会更加打动人心,产生共鸣。高韶青先生的旋律虽然随性而为,但却不是胡乱而为,他的音乐创作也守着规矩——音乐逻辑性,逻辑性到位,整首曲子就是一个接上连下的整体。

多元化的创作表现在高韶青的创作乐曲中很容易找到,例如《炫动》中采用爱尔兰舞蹈音乐为主要律动而成的 c乐段,热烈的爱尔兰节奏感,使得重拍位置突显出犹如跳舞般的动感;还有摇滚音乐元素的运用,采用的是节奏型态的运用,在快板 b 乐段的开头出现了摇滚乐的节奏运用,切分是二胡的节奏音型的最大的特色,使摇滚乐的节奏应用到二胡切分中,就是典型的中西合璧了。再例如《蒙风》采用了北美现代舞蹈的节奏律动与蒙古音乐旋律风格的巧妙结合,《蒙风》中有力的快板基本由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组成,他巧妙地对重音位置进行了改变,使节奏变的特别动感,体现出一幅大蒙古草原的壮阔场景。高韶青先生的特点就是把传统的二胡曲目结合外来音乐,就如同中外混血儿,虽然曲式结构会借鉴采用西方音乐的相貌,但是从骨子里仍然要流着中国二胡独有的血液。

(二)创新的二胡演奏技巧

二胡的音色柔和、圆润,有着“中国弦乐之王”的美誉。高韶青先生就利用移植,将西方音乐移植到传统二胡演奏中去,将西洋乐器演奏的乐曲进行民乐化的二度创作,使其成为适应二胡演奏的独奏。高韶青先生的移植技术在1985年的北京全国二胡邀请赛上得到热烈响应,他将萨拉萨蒂的超高难度的小提琴独奏曲《卡门主题幻想曲》成功的进行移植,并且凭借这次演奏获得一等奖,由此出现的移植浪潮,使许多小提琴的高难度曲目被众多二胡演奏者开发利用,其中有名的代表作还有《流浪者之歌》和《引子与回旋》。3 但是毕竟小提琴和二胡在结构上就有着本质的区别,琴弦数量不一样,就增加了移植曲目的难度,对升降音、快速换把、高把位、快速转调这些技巧要求变的比较高,也把二胡演奏技巧的要求被推向了另一个新的高度。

(三)对二胡大胆创新与改造

吴旭东.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二胡音乐多元化特征及其对二胡演奏同心圆模式的启示[d].上海音乐学院,2010.二胡逐渐走出过门,走向世界,被世界所熟悉,但是此时传统二胡的弊端也就更加明显,此时高韶青革新乐器,创造了“韶琴”。首先二胡发出音量较弱,一旦二胡跳出独奏和其他乐器尤其是交响和流行乐队同台演出的时候,声音就会显得单薄无力,使得二胡就成为了一个不出彩的小卒;而韶琴的琴筒改革是二胡传声系统的一次完全革命,琴筒的开口向上,后半部分向上,音量变大,且声音向上,明显不同于传统二胡,韶琴的音色浑厚稳,这使得韶琴的表现更加突出,与传统二胡的若是形成巨大反差。二是由于二胡的自身特点,转轴不容易被轻松转动,而演出时间有限且不能中断,因此调音成了一个既费时又费力的缺陷;韶琴的琴轴采用的是现代化的高精密齿轮轴,使得转轴时的精准度高且不容易跑弦,这样的调音,不论是微调还是大幅度的调音都易如反掌。三是琴筒的保养,经常所见的二胡琴筒都会蒙上一层蟒蛇皮,并且在演奏时依靠蟒蛇皮的震动来发出共鸣,二胡在新蒙上蟒蛇皮时发出的声音常不尽如人意,这就需要演奏者与二胡进行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使得二胡的音质慢慢改善,这种磨合既费时又费力,而且蟒蛇皮毕竟是动物的一部分,生物的物理性质是非常不稳定的,当周围的气温和湿度发生改变,蟒蛇皮就容易产生收缩变化,蟒蛇皮的质变自然就会使得音色也发生改变,所以二胡的存放也是有一定要求的,假如由于演出的奔波和环境的变化,就会造成二胡音色出现改变从而影响到演出效果;再看韶琴的琴筒采用的是人造皮,人造皮的韶琴音色比之蟒蛇皮更加稳定和优美,音色统一,还附加了一些人声喉音的音色,让二胡的音色更加的动人。并且人造皮大大减少了动物皮的利用,这样既保护了自然,减少杀害,又音色稳定,便于存放。另外,琴皮部分是可以活动的,即便是琴皮受损也可以随时更换。

此外,韶琴的千金不是固定的,韶琴的千金运用了高科技工程材料,让活动千斤的设计更加符合科学,性能更加优良。按照大腿的弧度设计的韶琴琴托上刻有防滑纹,紧密的契合了琴与腿部的空间,增加了摩擦的阻力,使得琴体前后滑动大大减少,避免了演奏时不必要的麻烦,使演奏者更能专注于指尖的旋律。2013年,高韶青将韶琴付之实践,并且完美的演绎了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挑战难度相当大,但其成功也赢得了极大的赞誉。4 现如今,他又首创了二胡电声乐队,将韶胡插电改为“声电二胡”,其电声极度接近电吉他,是中国音乐现代化的新发展。

(四)对中国二胡音乐现代化的影响

高韶青中西结合,以二胡音乐为本,吸收外来音乐,进行移植创作,将西方乐曲民乐化,充分的发挥了二胡独有的特色,这不仅丰富了二胡的音乐风格,增加了二胡的曲目,也深深的影响了20世纪后期的二胡音乐创作。如今,二胡中的移植曲目已经成为二胡音乐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过多的西方移植曲目终究只是舶来品,借着中国传统土壤开出的花成了“洋气”缺失了“原味”,今后的发展之路还是需要历史的考验。

高韶青高超熟练的二胡技法和创新的二胡演奏理念也影响了二胡音乐现代化的发展,用二胡技法完美演绎西方乐器的音色,这种中西合璧的方法既避开二胡单一的演奏方式和手法,打动不同的观众,也使二胡音乐现代化发展多元化,更加富有感染力。

韶琴的设计是二胡的一次革命,韶琴不仅声音浑厚稳定,演奏时音量更大,使二胡更加富有表现力,表现力的进一步突出也为二胡音乐日后发展奠定了更高的基础,而且改良的韶琴避免了许多二胡的不足之处,便于掌控和演奏,也为二胡走向世界增加了推动力。

结语、(顿号去掉)

高韶青先生在二胡音乐的卓越成就,作为现代二胡音乐发展的代表人物,不论是在乐曲创作还是在乐器改革方面的成绩都是引人注目的。高韶青不仅将传统二胡引向世界潮流,并且融会贯通,博世界音乐之众长,推进中国传统音乐的现代化发展,向全世界传播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他出众的才华、大胆的尝试以及出色的演奏堪称“中国二胡音乐大师”。

参考文献:

[1]王云飞.析高韶青的三部二胡随想曲[j].乐器,2012,06:33-35.[2]李静.谈高韶青的多元化音乐创作[j].大众文艺,2011,15:143.4 管民.二胡移植作品发展概述[d].西安音乐学院,2008.[3]吴旭东.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二胡音乐多元化特征及其对二胡演奏同心圆模式的启示[d].上海音乐学院,2010.[4]管民.二胡移植作品发展概述[d].西安音乐学院,2008.[5]李育.二胡艺术家——高韶青[g].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13.1.内容基本可以了,注意目录和标题要一致。

2.注意一下下面每个章节的标题字体是不是符合范文要求 3.文中的注释格式不对,应该在引文的右上角标注小1,好好看看范文,注释不是只能介绍名词,可以引用一段话后边加注释,如果没有很大必要可以不加注释,有参考文献就可以,一定严格按范文要求标注。

艺术艺术篇五

这些艺术家都发现了城市中不寻常的一面,用各种创意将不同的元素和现实场景联系到一起。

这个作品位于立陶宛的考纳斯,虽然只是画了一堆星星,但艺术家却借此创造了一个完美的涂鸦。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候,你会在墙上看到——

这要出来的是绿巨人吗?

植物版的 afro发型!再过两天,就要解决头发枯黄的问题了。

please do nottouch!不能触碰的蒲公英,多么智慧的一个作品!

这些艺术家都发现了城市中不寻常的一面,用各种创意将不同的元素和现实场景联系到一起。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86801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