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活着》读后感600字 《活着》读后感800字左右篇一
作者在书中讲述了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反动派部队抓了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已经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命运就是这样作弄人,这样令人无法捉摸,令人尴尬、无奈、痛苦。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动荡,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新中国成立,在大跃进运动中,饥荒饿得福贵妻子家珍驼了背。邻居们为争抢剩余发了霉的红薯大打出手,福贵的儿子为救学校校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踊跃献血,忙乱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上演。《活着》,我几乎是哽咽着踏在福贵的人生路上,每走出一小步,我都能感受到苦难的沉重,感受到泪水的微不足道。他的亲人因为天灾人祸先后离他而去,让他孑然一身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空气中处处弥漫着绝望,精神的支撑似乎随时会被瓦解,会在眨眼间烟消云散。但他没有抱怨,他依然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友好,他依然维持着他和命运的友情。
福贵历尽沧桑仍有滋有味地活着的意义在于:在人生之中,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在困顿之中活下去的力量。想必,这就是作者余华所要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如同书名《活着》。
作为一名在儿子十六岁时就遭遇车祸失去父亲的母亲必须要用自己单薄的肩膀承担教养孩子的责任,要坚强面对一切将孩子抚养成人。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用最真挚的爱滋润孩子的心田,用师爱鼓励孩子们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励孩子们树立努力学习的决心、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作为一名父母健在的女儿要像父母悉心关怀、百般爱护和辛苦抚养子女长大那样尽孝,让年迈的父母安享晚年,不给自己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人生遗憾!
从《活着》这部小说中让我认识到:人是为活着本身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我们也应该树立像福贵这样一种坚韧的人生观,不管什么事情发生千万不要轻易言弃。
诚然,我们要感谢祖国的培育,感谢大自然的恩赐。自然,我们的孝敬,我们的感恩,不能只停留于口头,更重要的是应付诸行动。如此,我们的生活必然会更加美好,我们的社会必然会更加和谐。
《活着》读后感600字 《活着》读后感800字左右篇二
余华说:“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的起伏,亲人一个个地离去,独自忍受着生命带给他的痛苦和折磨。当我们经历种.种磨难时,该怎样去做,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活着,就这样活下去。
刚看完《活着》,心中的沉重感久久不能释然。文中所记述的生命,是那么脆弱,摔个跤、一次抽血、吃几个豆就能使它结束。以及福贵自身的遭遇,让我感觉到命运的不公平。后来细细体味,便被福贵的顽强感动到了。不禁想到,福贵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他经历了如此悲惨的遭遇,还能顽强地活着。以前觉得,活着的意义嘛,无非就是金3钱,名利,亲情,地位,生活享受……但这些福贵都没有,可他依旧活着,就这样平凡地活着。后来,我觉得,活着本身没有意义,活着就只是为了活着而已。
福贵用自己的意志在努力地活着,如此过完自己的一生罢了。我想,遵从自己的意愿,不虚度光阴,自由地过完一生,就是活着最好的方式了。
正如苏轼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豁达地看待人生,平凡地活着。
不过《活着》告诉我的道理我都懂,但是,或许因为我未曾经历过什么磨难,对活着的理解也没有那么深刻。可能,当自己成长到一定阶段,才会对福贵的人生态度和活着有更深刻的感触吧。
《活着》读后感600字 《活着》读后感800字左右篇三
《活着》这本书是我有史以来第一次走心看完的一本书,对于我这种一看书就打瞌睡的人来说是多么可贵的宝物。
这本书是看着看着就走入了书中,走进了那个年代那个画面。不得不佩服余华先生的写作手法,用着最朴实的话语叙述完这么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有时翻开书,想一下子看完,又不想这么囫囵吞枣的看完。刚看完的时候,我心想再也不要翻开它了,太伤感了,都看哭了自己。可是几天过后,又拿出来了,想着下次再回味一遍。所以,这本书是一本让人回味无穷的书。
书中以一个老人的角度叙述自己的一生,看似平淡却又波涛汹涌,在已经经历过风雨的福贵眼里那些都过去了,所以它平淡,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这其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揪住人心,想要冲进故事里去做点什么。
整本书我的泪点在福贵儿子去世的时候,看到前面我真的不敢相信,因为那些文字叙述得太普通了,我一直加速往后看,看到福贵的痛苦后,才哗啦啦的眼泪直流,带着眼泪进入了梦境,合上了书。
再次翻开,就是我看完了整本书了,故事中一个接一个的去世,我没有再掉一滴眼泪,不是因为叙述得不好,而是我已经麻木了对于这个故事中的死亡。
我除了对于佩服这本书的作者以外,好像还没有太明白整个故事更深的意义,对于生死这件事,是福还是祸呢?故事里的人活着那么痛苦,可能死亡是解脱,而活着总给别人感觉是好的,活着就好,真的好吗?
看到福贵年迈的时候,又觉得活着确实好。
希望下次再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活着》读后感600字 《活着》读后感800字左右篇四
这本书看完了,这确实是一本不需要书签的书,对于想养成读书习惯的人来说,十分推荐这本书,读起来很流畅。
一本书一共有五篇自序,这还是第一次见。在日本自序中,余华谈到了时间创造了一切,创造了生离死别,创造了酸甜苦辣,并引用了贺知章的一首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对于某些事情的认识,确实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懂。就像对于读完上面这首诗的感受,初中和现在相差深远。而现在当我读完《活着》的这本书时,感触并不是很深,并没有觉得这本书写的有多么好,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上一两代人所遭受的苦难没有切身体会的原因吧。
读完之后大概有以下几点感触:富贵最大的幸运就是取了家珍这么好的妻子,这一点甚至改变了自己之前的择偶观;凤霞因为生病变成哑巴真的是太可惜了,但是她第一次就相亲成功我感觉还是比较意外的;有庆一定是一个超级可爱的孩子,如果当时能给他一只狗狗陪他玩,简直就是天堂般的生活了,毕竟绵羊和人类的互动还是很少的,感触最深的就是富贵夸他跑步得第一名的时候,仅有的一次表扬,内心真得比有庆本人还要激动,这可能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系吧;凤霞因为难产而去世,二喜因为工地事故而去世,苦根因为吃豆子而去世,这样类似的事情回老家时也听长辈提起过,那个年代这样的事情确实。
只有回老家时,才能听到长辈讲述他们年轻时的苦难,表情状态大都相似,脸上的皱纹快乐的游动着,和富贵一样,精彩的讲述着自己。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901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