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邹碧华传先进事迹 邹碧华传先进事迹心得篇六
20xx年4月18日,邹老师在华东政法大学明法楼关于《法治的理想与现实》的讲座让我记忆犹新。在谈到法治的现状,以及法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时,邹老师说道:诚然我们国家在法治进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法律不够成熟,司法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公众的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法治的社会资源配置不足,社会救济制度不够健全,保险制度也不够健全,执行难度较大,包括法官构成上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的军转干部他们的法治思想不足的问题,这些历史问题需要两三代沉淀才能逐渐改善。面对这些法治的不足,邹老师说我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我们的传统,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我们才有对现实的忍受力和承受力,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不能用其他国家的价值标准评价我们自己的事情,法治还是应当注重本土资源的利用,有什么样的资源才能做什么样的事,当然我们也不应该抛弃共同的规律性价值。要共享法治的文明成果,应当立足现实的土壤去追求法治的理想。
在谈到自己的职业生涯时,邹老师将它划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刚刚迈入法官这一职业中,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优秀的法官,其中邹老师说到自己每天研究高院的指导判例到凌晨一点的习惯,这种长期的积累让他能够在审判实务中有较快的进步。第二个阶段是成为民庭庭长之后,邹老师说道,作为高院的一名庭长,就必须在自己管辖的领域内,对于所有的专业问题有明确的答复,不能出错。第三个阶段是成为长宁区法院院长之后,邹老师要求自己要做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作为一名院长,更重要的是管理好整个法院这样一个大团队,提高团队的凝聚力,注重司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其中邹老师谈到他与上访群众耐心交谈陪他们吃盒饭化解纠纷的情形,至今记忆深刻。第四个阶段是邹老师对自己未来角色的展望,他认为,每个人的职业都会有变动,自己也可能从事与法律无关的工作,无论在哪里从事什么工作,最重要的是,努力做到让这个世界因为我自己的存在而更加美好。可惜邹老师还没有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就匆匆离我们而去。
邹老师作为上海司法改革的执行者,面对的压力不言而喻。但邹老师是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好法官。在司法改革全面进入深水区的当下,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同时不怕承受由于改革而带来的种种压力,是新时代法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他曾经说过的两句话始终印象深刻,他说“改革,是一点点往前拱的”,他说“背着‘黑锅’前行,是改革者必须的修行”。人们为什么会记住这两句话?因为它体现了当前中国司法改革最重要的特征。改革走到今天,能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留下的都是难解的困局。没有对司法改革深刻的体会是说不出这样的话的,而没有迎难而上、不计毁誉、甘背“黑锅”的改革精神也同样说不出这样的话。
邹老师早在六年前就开始为执法部门改革工作进行准备,让时任法院信访办主任滕道荣抓信访改革,每月做投诉率分析。在今天他时任上海司法改革组委会的一名成员时,更是在工作中时时将责任承担于肩上,为细化法官员额制改革方案做准备。法官要压缩到33%,为了“避免搞‘一刀切’,图省事,出现‘欺负年轻法官,将助理审判员‘就地卧倒’转为法官助理现象出现,他建立科学考核标准,让真正胜任审判工作的优秀法官进入员额,他让执法人员将上海4家试点法院所有法官5年来人均办案量梳理一遍,单看办案数量不行,还要计算案件质效。他潜心钻研,兢兢业业,为司法改革做出了很多工作,付出了很多辛苦。
邹老师除了在改革上有重大成就,在尊重维护基层法律工作者权利的工作中也得到一致好评。法官与律师事务所打交道,如何在执法过程中尊重律师的意见,并且与律师共同维护法的尊严,邹老师也做了很多工作。在朋友圈转发上海法院律师诉讼服务平台上线的新闻,评论道:“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在重要的会议活动中强调法官与律师的关系。在全国律师协会民事专业委员会20xx年年会上,他最后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律师对法官的尊重程度,表明一个国家法治的发达程度;而法院对律师的尊重程度,则表明这个社会的公正程度。”道出了执法者与律师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他推动上海长宁区法院出台《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同时个人还撰文《法官应当如何对待律师》,阐述法官、律师职业共同体建设对中国法治的重要性。正是他做了大量的工作,才让律师这一群体对他充满了尊重,让他的个人行为赢得了整个执法群体的认可。
汪沪平副院长在座谈会上说,邹碧华英年早逝,全国法律人都深感惋惜,评价他是一个“燃灯者”,说“做法官当如邹碧华”。邹老师走了,但是他的精神长存,他为司法改革所做的成绩长存,他的行为更会激励其他的执法者在工作中严于律已,为中国的司法护法卫道,让司法改革打造出别样的风景来。
邹碧华传先进事迹 邹碧华传先进事迹心得篇七
20xx年4月7日上午,我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师德师风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乐东中学举行报告会上,五位师德标兵分别作了《倾情教育,坚守这片蓝天》、《爱岗敬业,终身无悔》、《用爱心换取信任》、《春风细雨,大山洒爱心》等报告。五名师德标兵用自己精彩的报告展示着教师的人格魅力,通过自身切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中的小故事,现身说法,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节课。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在他们的身上得到诠释。五位师德标兵典型的故事,平凡中见伟大,简朴中见真情,体现了他们对教育、对生活、对学生的挚爱,折射出他们高尚的师德。听了师德标兵们精彩的报告,感动之余,感触颇多。通过学习,我对师德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一、加强学习,充实与完善自我。
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知识容量在扩大。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不断吸收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是啊,一个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的教师,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的、纯净的底色。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原来的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终会走向腐化。
二、加强师德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关键。教师的责任是教育学生,然而学生的思想品德在很大程度主要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感染出来的。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作为一名教师,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对学生道德纪律的实施需要借助的是教师的道德权威,而不是行政手段,更不是纪律强权。道德权威来源于教师的师德,教师的人格力量。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学术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感召力。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受益终生的。
三、关爱每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想当一名好教师,首先要有爱心,不关爱学生的教师,决不是好教师,学生们也决不会喜欢的。关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付出爱的过程是甜美的,付出爱的道路是艰辛的。我曾为学生不学习而大动肝火;曾为家长不重视学生的教育而伤透脑筋。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学生闹矛盾,我给予合理的处理;学生犯了错误,我耐心地进行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平时我很我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关心学生;对程度、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差生,给予更多的关心,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尽最大的努力使他们健康成长。
在日常工作中,我要用行动诠释师德的真正内涵。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用实际行动向优秀教师学习,要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做学生的榜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教育每一个学生,做一名有爱心、有责任感、无私奉献精神的教师。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988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