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案4篇(汇总)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4 08:23:17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案4篇(汇总)
时间:2023-05-24 08:23:17     小编:cyyllee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方案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方案应该怎么去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篇一

阜南县环境保护局 二○○八年十月

第一章 总 则

1.1 任务的由来

农村环境问题一直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没有农村环境质量的改善,要实现区域生态与环境的改善是无稽之谈。近年来,为推进全面小康进程,国家、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其中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被列为环保部门工作中的“重头戏”加以推进。不少地方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通过选择一些基础条件好的村镇,开展整治试点,积累经验,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全面铺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必要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利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社会文明,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激发农村社会活力,有利于改变农村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

阜南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本县全面组织生态产业建设、水土资源保护、环境综合治理与污染控制以及生态镇村建设。经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农业和农村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产业生态化及生态产业化建设取得开创性成效;安全饮水工程稳步推进,镇村工业污染源基本实现达标排放,部分镇村人居环境有所改善,为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本县农村“脏乱差”问题尚未得到根治,严重影响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农村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根据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结合本县实际,特组织编制《阜南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本规划切实贯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阜南县的发展状况和环境资源现状为基础,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核心,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加强环保基础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规划明确了阜南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各镇村、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本规划,逐年制定实施计划,加大投入力度,切实解决农村的“脏、乱、差”现象,保障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富民强县”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1.2 规划编制的范围

规划范围:阜南县所辖全部乡镇及村庄,包括鹿城镇、苗集镇、赵集镇、方集镇、王堰镇、地城镇、王化镇、曹集镇、黄岗镇、张寨镇、焦陂镇、朱寨镇、柴集镇、新村镇、田集镇、中岗镇、洪河桥镇、王家坝镇、三塔集镇、柳沟镇、王店孜乡、许堂乡、老观乡、郜台乡、于集乡、龙王乡、段郢乡、公桥乡、会龙乡,计29个乡镇,322个村民委员会及22个居民委员会,全县总国土面积1768平方公里。

1.3 规划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目的和意义

1、规划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贯彻落实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需要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农村环境问题一直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没有农村环境质量的改善,要实现区域生态与环境的改善是不可能的。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农村污染治理已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阜南县是淮河流域的重点农业县,近年来,随着本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增大,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农村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制约了本县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村环境状况令人担忧。

当前,阜阳市和阜南县已经相继步入了生态市和生态县建设的重要阶段,本规划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综合治理措施,致力于实现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对于切实改善本县的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规划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描绘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广大农村地区能否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着如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如何面对国际上激烈的市场竞争及如何遏制自然资源耗竭和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挑战。这就需要我们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转变农村地区粗放的生产模式和落后的生活方式,坚持服务“三农”的基本思想,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农村环境污染现状,走农村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党中央明确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阜南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对于推动全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规划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切实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的需要

长期以来,由于资金、技术有限,人口分散、污染物难以集中处置等多种原因,镇村生活废弃物处理厂的建设及容量都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目前本县绝大多数镇村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入河流,路边和河沿成为堆放垃圾的主要场所,使得农村污染较之城市更加严重。畜禽养殖粪便污染情况严重、生活垃圾得不到妥善治理、生活污水横流、生活用水不清洁等问题的突出存在,严重危害了农村环境,危及广大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

通过规划,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

合利用及污染防治示范工程、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场建设工程、生活污水组合治理工程和清洁饮水工程等系列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工程,将极大地改善全县农村的生活环境,对于切实保障农村群众身体健康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规划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仅关系我县农村群众身体健康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对于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影响重大。

1.4 规划编制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相关法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31日)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2008年7月24日)

财政部 环境保护部《关于组织申报2008年农村环保资金的通知》(财建便函[2008]50号)

安徽省财政厅 环境保护局《关于申报2008年农村环保资金项目的通知》(财建函[2008]724号)

阜阳市环保局《关于要求编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函》(环监管函[2008]291号)

《安徽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 《阜阳生态市建设规划》 《阜南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

《阜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阜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阜阳市统计年鉴》(2007年)《阜南统计年鉴》(2007年)5

第二章 农村环境现状与问题

2.1 自然地理状况 2.1.1地理位置

阜南县位于黄淮海平原南缘,淮河中游北岸,安徽省西北部,阜阳市南部。北依阜阳市,东临颍上县,西接临泉县,南临淮河、洪河,由东南至西南依次与安徽省霍邱县、河南省固始县、淮滨县以淮河为界。地理坐标为东径115°35ˊ,北纬32°34ˊ。县境南北长51.9公里,东西宽65.5公里,总面积1768平方公里,其中沿淮河、洪河行蓄洪及洪水影响区608平方公里。县城位于县域中部,北距阜阳市区36公里。

2.1.2地形地貌

阜南县位于淮北平原西南部,为黄淮泛滥形成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倾,坡降为1/7000-1/10000,海拔高程19.5~34米之间。地形分为岗地、坡地、洼地三种类型,岗地在县境的中、北部,占总面积的55%,是该县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地方;坡地主要分布在谷河、润河和陶子河下游两岸,占总面积的21%,易受涝渍灾害;洼地主要分布在沿淮一带,占总面积的24%,地势低洼、洪涝灾害频繁。

2.1.3气象

阜南地处暖温带南缘,区内气候温和,常年平均气温14.9℃,太阳辐射量年均120.6千卡/平方厘米。大于0℃的活动积温多年平均5446.2℃,大于10℃的活动积温多年平均4857.1℃,年日照时数2200~2500小时,无霜期220~230天,日照时数长,无霜期长,适合大豆、小麦、棉花、水稻等多种水旱作物种植。

极端最高气温 41.4℃ 极端最低气温-20.4℃ 年平均降雨量 889.1mm

年最大降雨量 1618.7mm 年最小降雨量 440.8mm 最大冻土深度 130mm平均相对湿度 58.5% 最大积雪厚度 260mm 极端最高气压 0.10355mpa 极端最低气压 0.09907 mpa 年平均风速 2.8m/s 全年日照时间 187天 2.1.4土壤

土壤多在黄、淮河泛滥的冲击物上发育而成,土层较厚,比较肥沃。土壤类型可分为潮土、棕壤土和砂礓黑土三个土类,其中潮土占23%,主要分布在濛洼蓄洪区;棕壤土占32%,分布在坡地;砂礓黑土占45%,分布在中、北部岗地。

2.1.5水系及水文

阜南县河流均属淮河水系。县境内河流除淮河外,主要还包括谷河、洪河、润河,以及界南河、小润河、陶子河、小草河、小清沟、大清沟等,此外还有濛河故道、洪河分洪道、淮河分洪道在县境南部连通洪、淮河、起到分流作用。

2.1.6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1、工程地质:

据《安徽省阜南县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1973年)称:第四纪以来,本县堆积较厚的第四季松散沉积物,按其岩性特征和区域地层对比,划分为中下更新统q1—2,上更新统q3,全新统q4三组。据城区钻孔资料综合分析,城区地质有两种类型(15米以内),一种类型是杂(素)填土—粘性土,一种类型是杂(素)填土—粘性土—粉砂层。地下土层一般现状如下:

杂(素)填土:含碎砖瓦块、垃圾、植物根茎等杂质,承载力很

低,一般在10吨/平方米以下,厚度一般在0.5—3.5米。

粘性土:呈黄褐色、黑色,承载力一般在14吨/平方米以下,厚度一般在7米以下,局部地区分布,承载力值随含水层和液化程度变化较大。

2、水文地质

县城地下水依其填藏条件及水力性质可分为孔隙潜水和孔隙承压水。地下水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及河塘渗透和地下水渗流。根据含水层中地下水接受降水补给的难易程度划分浅层含水层组与深层含水层组。

浅层含水层组:主要包括第一、二含水层,由上更新统(q3)、中更新统上段(q22)古河道的粉砂、细砂、中细砂、中粗砂组成,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或弱承压水,底板埋深35—45米,水质类型多为hco3—ca及hco3—型,矿化度多在0.3—0.6克/升,硬度8.13—14.02德国度,ph值7.2—8.2,属中性一弱碱性、软—微硬的淡水。浅层水埋藏浅,水量较丰富,补给来源充足,水质较好,易于开采。

深水层含水层组:一般埋藏在40米以下。由中更新统一段(q12),下更新统(q1),新第三系(n)的粉、细、中、粗砂等所组成。含水层顶板埋深变化较大,由36.17—79.60米,含水层厚度一般 为31.39—43.00米,单井涌水量为128.16—1504.08立方米/日。该层为孔隙承压力含水层,补给主要来自层内渗流和层间渗透。水质类型以 hco3—na、hco3—型多见。矿化度0.2—0.7克/升,总硬度3.5—13.9德国度,ph值7.00—9.08,属中性—弱碱性、极软—微硬的淡水。

2.2 人口与社会经济状况

阜南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截至2007年底,阜南全县总人口16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8.8万人,占总人口的92.5%。

阜南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属于皖西北经济区和豫东南经济区的接触地带,毗邻皖西北经济区中心城市阜阳市,与阜阳市共同构成皖

西北经济区的核心区。

近年来,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阜南县抓住京九铁路贯通、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等一系列机遇,大力建设各项基础设施,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使阜南县经济和社会事业获得很大的发展。

阜南商贸发达,市场繁荣,流通体系健全,已建成各类市场50余个。县城富陂商城、地城黄牛市场、焦陂山羊市场、三塔禽蛋市场、黄岗柳编市场、会龙蔬菜市场、皖阜兔毛市场,皖北建材大市场、皖西北农副产品物流大市场、王家坝黄砂市场等辐射省内外,是远近闻名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全县先后建成了酿酒、粮食加工、建材、化工、纺织、制革、柳编等一批骨干企业,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名优土特产品种类繁多,质优量大,小杂粮、脱水蔬菜、皮革、兔毛、柳编制品、黑陶等享誉海内外,出口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县工业园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近几年来,本县招商引资连续实现逐年递增目标,位列全市招商引资先进行列。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52377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1310万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10345万元,增长18.5%,第三产业增加值192121万元,增长11.4%。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42.9:20.4:36.7变化为42.2:21.1:36.7;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3313元,比上年增长7.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7169万元,比上年增长17.31%。2007年实现财政收入177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92元。

2.3 生态环境现状 2.3.1空气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近年安徽省环境质量报告资料统计结果表明:阜南县so2多年均0.036mg/m3,超标率为零。no2多年均浓度0.44 mg/m3,超标率为零。tsp多年均值0.31 mg/m3,超标率为33%,主要是受地面扬尘影响,阜南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2007城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1.728,空气质量较好。

2.3.2水环境质量现状

阜南县境属黄淮冲积平原,其地平展,其水回曲,呈现一望无际大平原的自然景观。淮河沿县南境至东南境,流长65公里;洪河沿县西南境,流长45公里,于洪河口注入淮河。谷河、濛河、润河、界南河、小润河、小草河、陶子河、小清河、大清河、洪河分洪道、淮河分洪道等河流大都西北向东南,县境内总流长393公里。

淮河王家坝断面属省控断面,据阜南县环境保护监测站2008年1-10月份水质监测情况,淮河王家坝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评价结果如下:1月份为劣v类,2、7月份为ⅳ类,3、4月份为v类,其余为ⅲ类水质,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

谷河王化桥断面属市控断面,据阜南县环境保护监测站2008年1-10月份水质监测情况,谷河王化桥断面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评价结果如下:8月份为v类,其余均为劣v类,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最高污染物倍数为15倍,最低为0.07倍。

县境其他河流如洪河、濛河、润河、界南河等水质均为ⅳ类。区内地下水较丰富,补给来源充足,水质较好,易于开采。但由于当地在农业生产种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致使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

2.3.3声环境质量现状

农村常年声环境基本达标。影响城市声环境的噪声源可以分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生活噪声和其它噪声五类。2007年阜南城区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9.1db(a),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72.9db(a)。

2.4 主要资源状况 2.4.1森林及生物资源

阜南县是安徽省林业生产先进县和中原地区的林业大县。目前全县共有林地面积已达85万亩,建成林网144.9万亩,森林覆盖率已提

高到22%。其中,杞柳种植5万亩,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杞柳之乡”。拥有县造林示范乡镇10个,示范村10个。全县林业活立木蓄积累由2001年的142万立方米增加到189.2万立方米;林业产值由2001年的1.2亿元提高到4亿元。

地处淮河流域的阜南县生物区系复杂,为南北生物过渡带,生物资源丰富。亚热带和暖温带植物成分兼容并存,植被具有明显的南北过渡特征。本区地带性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主要有栎类林、杂木林和刺槐林;针叶林主要有油松林、黑松林、赤松林、侧柏林、马尾松林;水生与湿地高等植物30多种,优势品种为荻、芡实、野菱、香蒲等。

动物区系兼有古北界和东洋界南北方种类特点,以古北界为主要种类组成。沿淮水域现有鱼类75种,主要鱼种有鲤、鲫、鲢、鳙(又名大头鱼、黑鲢)、草、鳊、乌鳢(又名黑鱼)、黄颡、泥鳅以及餐条等小型鱼类。阜南县境内洪洼、濛洼等总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水草丰富,十分适宜各种鸟类繁殖栖息以及候鸟中途歇脚捕食。尤其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重视林业生产,全县生态环境逐步好转。相关统计表明,目前阜南已发现有3至5种国家级、29种省级重点保护的鸟类,像蜡嘴、灰鹳、乌鸦、白鹭等一大批珍稀鸟。兽类以啮齿类为优势种,已知有20种,其中黑线姬鼠在沿淮湖洼地广泛分布。有黄鼠狼、野兔、狗獾等少量分布。

然而,除农、林、水产、畜禽等生物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外,其余传统优质小杂果、小杂粮等优良品种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尚未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由于受到人为影响破坏,一些鸟类及野生动植物很难见到,许多优良农作物品种和畜禽品种已经消失。丰富的秸秆、饲草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2.4.2土地资源

2007年末全县常用耕地面积为97181公顷,其中水田15541公顷,水浇地35730公顷,25度以上陡坡耕地面积57公顷。目前阜南县在土地利用中还存在如下问题:(1)耕地资源减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阜南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土地产值偏低。(2)土地利用结构不够合理。(3)土地经营粗放、生产率偏低、经济效益差、中低产田面积较大。城市建筑层数较低,用地容积率低,土地利用程度不高。(4)农业后备资源匮乏,开发复垦补充耕地数量有限,土地保护措施不力,不注重用地和养地相结合,耕地肥力日趋下降,土地污染越来越重,由于大环境因素的影响,已有农田水利设施的老化和不配套,自然灾害频繁、耕地保护乏力,耕地保护措施难以落实到位。(5)土地生态质量下降。阜南自建县以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乡镇企业,大量土地被征用。长期以来重用轻养,经营粗放,地力下降。加上乡镇企业工艺技术水平低,工业三废乱排乱放、土地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农业上重用轻养,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致使有害成分积累和土壤结构破坏,地力明显下降,人民生活、工业生产和部分农田灌溉皆依靠中深层地下水,地下水过量开采已使地面形成漏斗,这些不合理因素造成了全县土地生态环境恶化,土地生态质量下降,农业生态环境脆弱。

2.4.3水资源

阜南县境主要河流有淮河、洪河、谷河、润河、陶子河、界南河、小草河及洪河分洪道等。

根据阜南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报告计算结果,本县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8.5亿立方米,其中浅层(10-50m)地下水资源量4.3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4.2亿立方米。全县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为3.2亿立方米,地表水可供水量为2.1亿立方米(包括蓄水量)重复利用水量1.22亿立方米。

从水资源现状分析可以看出,阜南县人均水资源量为528立方米,人均可利用水量为329立方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目前,主要河道内地表水资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已不能直接用于农村人畜饮水,地下水资源特别是浅层地下水资源受大气降水补给因素影响较大,中等以上干旱年份,浅层地下水补给困难,人畜饮水不安全。

2.5农村环境现状与主要问题 2.5.1阜南县农村环境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阜南县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农村环境污染逐步加剧,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业环境受到冲击,农民利益受到伤害。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和农业废弃物任意排放的问题未引起根本重视,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废弃物大部分没有得到处理,随意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或直接排放到河渠等水体中,使“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跺、畜禽乱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我县一些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相关调查表明,我县农村每年产生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大部分得不到有效处理,严重污染了农村居住环境,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同时,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业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畜禽粪便任意堆放和排放、秸秆就地焚烧现象较为普遍。县城与部分集镇则存在着聚居点与工业区混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严重落后的现象。

当前,农村生产与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一些地区由于环境污染引发的各类疾病明显上升,还有一些地区农田污水灌溉、过量施用农药化肥,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减产甚至绝收。我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部分农田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数十万农村人口面临饮水不安全问题。

根据资料,可以将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来源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农业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及土壤污染;二是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三是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而对于我县农村环境影响较大的环境问题来源主要为前两类。

2.5.2当前阜南县农村环境的主要问题

1、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阜南县为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普及程度严重落后。当地农村饮水不安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水质不达标、水量不达标、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水源保证率不达标等方面。

(1)水质不达标

根据农村饮水防疫检验结果,本县部分农村的农村饮用水存在高氟、高铬、苦咸、污染及血吸虫等水质问题,主要分布在县内被污染的洪河、淮河北岸,县内西部及西北部。

1饮用高氟水 ○本县氟污染去主要集中在沿东北至西南的柴集、新村、王店、赵集、会龙、段郢、王堰、方集等乡镇,受危害人口10.63万人,儿童患病率高达51-85%。长期饮用高氟水,轻者形成氟斑牙,重者造成骨质疏松、骨变形,甚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往往给农民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在氟病区,由于氟斑牙、驼背病等屡屡发生,直接影响青少年入学、参军、就业和婚嫁。

2饮用污染严重未经处理地下水 ○本县饮用污染严重未经处理地下水的人数多达5.5万人。饮用污染水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容易导致癌症和肠道疾病。污染水源主要集中在大洪河和县城周围,该区域水源污染严重,必须对现有的水源进行处理,浅层水已不能作为饮用水源,必须打深井,开发新水源。

3其他饮水水质问题 ○主要集中分布扎起沿淮河、大洪河及含氟区范围内。该区域水质中呈现出一层黄色油状漂浮物,导致毛巾和用具均是黄绣斑痕。当地群众肠胃炎病较为普遍,外来人易出现水土不服症状。主要原因系水中铁、锰和氯化物含量超标。

(2)水量不达标、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水源保证率不达标等

阜南县人均水资源量为528立方米,人均可利用水量为329立方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源保证率不足,导致局部地区水源性缺水。主要缺水区分布于阜南县的东北部和沿河洼地。主要成因:地下水埋藏较深;季节性干旱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沟塘、浅井干涸,人畜饮水严重困难,部分群众甚而需要到1公里之外的深井车拉人抬买水,形成“家住沿岗头,吃水贵如油”,“住在沿河洼,吃水没办法”的窘境。

按照《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和《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的规定,阜南县属于三区,人均安全水量指标为50l/人.d,而目前本县农村人均水平仅为30l/人.d左右。

目前,本县绝大多数村民生活用水还主要依赖各户采用传统手压式水井供水或传统的庄台大口浅水井供水,一般水井都达不到10米深,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和水源保证率均不达标,严重影响力群众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的生产、生活。

2、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

据统计,现我国生活垃圾人均日产量约为0.5-1kg,大量的垃圾被运到城郊裸露堆放,已成为公害。阜南县目前全县总人口16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8.8万人,占总人口的92.5%。全县日常生活垃圾日产生量近1000吨左右。目前的城市生活垃圾主要运往鹿城镇苗寺西2公里处的齐郢村堆放,已规划在此建设的500吨/日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厂工程因资金筹集困难尚未落实,其余广大镇村更无专门的垃圾处理设施。由于没有相应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农村大量的生活垃圾随意丢弃或露天堆放,致使本县农村的许多河道形成了“旱时河在垃圾中,涝时垃圾在河中”的景象,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

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

生活污水未经治理即随意排放,已经成为当今农村环境的另一主要污染源。目前阜南县城日处理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并投入运营,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未经处理的农村生活污

水随意外排,对县境内的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我县部分村镇开始“一池三改”(一池指农户沼气池建设,三改指改厕、改圈、改厨),但目前已完成改厕的村不足9%,且因配套治理措施不到位,生活污水尚未能做到达标排放。全县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4、畜禽养殖粪便污染问题

阜南县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矿产资源贫乏、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贫困县。近年来,本县响应市委、市政府“优化一产就是突出发展畜牧业”的号召,制定了畜牧富民工程的战略决策,优化区域布局,发展规模养殖。结合“三大特色养殖带”建设,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引导农民发展区域化、规模化养殖,在全县建立起“两大规模养殖示范带”和“五大畜产品生产优势区”。形成了沿s202一线和s328一线的规模养殖示范带,s328线以北的优质三元杂交猪优势区,蒙洼、洪洼的优质肉牛、肉羊优势区,焦陂、柳沟、许堂、苗集、城郊的良种蛋鸡优势区,城郊、城关、田集、赵集、龙王的优质肉鸡优势区,蒙洼优质水禽优势区。但随着规模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畜禽养殖粪便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由于众多规模养殖企业或养殖区畜禽粪便处理设施及综合整治措施不到位,大量未经过处理的畜禽粪便露天堆积或直接排放,造成县境内河流的水体污染,进而影响到淮河水体,同时造成土壤、空气污染,已成为当地污染的主要来源,并极大地威胁着规模化禽畜饲养业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对其治理已经势在必行。

5、农业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及土壤污染问题

我县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而这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是面源污染最为重要的来源。由于面源污染难以有效控制,会造成湖泊等水体的富营养化,使之失去生产和生活的使用价值,面源污染的严重性因此逐渐显现出来。目前对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只对点源污

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县内河流沟塘的监测资料表明,悬浮物和大部分氮磷来源于农田径流。除了沟河塘富营养化外,面源污染还造成地下水污染甚至食品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分布面积广,污染在空间上、时间上的不确定性较大;另外,农用地膜带来的土壤污染和农村的秸秆和垃圾燃烧产生的污染也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环境危害。

6、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问题 阜南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工业基础较为薄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本县已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家电、食品、纺织、化工、建材为主体的工业体系。近年来,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大部分乡镇企业已经聚集到工业园区,为实现乡镇企业的合理布局与污染集中治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五”以来,阜南县基本完成了“一控双达标”,在全县工业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势头得到一定遏制。总体看来,工业污染对于阜南县农村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不容忽视。

7、秸秆焚烧污染大气环境问题

秸秆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但由于从前农业生产水平低、产量低,秸秆数量少,秸秆除少量用于垫圈、喂养牲畜,部分用于堆沤肥外,大部分都作燃料或直接在田间焚烧掉了。我国农业产生的秸秆量相当惊人, 1公斤稻米, 产生1.5公斤稻草;1公斤小麦, 产生 1.5公斤麦秸;1公斤玉米, 产生4公斤玉米秸秆。阜南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年秸秆产生量约合95.8万吨,但目前本县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不足50%。大批的农作物秸秆被白白焚烧,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烧秸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但总体来看弊大于利。烧多了就会使土壤板结,而且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给土地带来很大的伤害,从而危害到下一季播种的

农作物。同时,焚烧秸杆还会对环境造成危害,草木灰最后很可能形成尘埃,污染空气,气候和焚烧秸秆的双重影响,给空气质量带来“灭顶之灾”。近几年来,阜南县秸秆禁烧工作卓有成效,但如何进一步引导农民变废为宝,加大秸秆的综合利用,仍然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综上所述,尽管近年来经过多方面共同努力,本县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目前形势依然严峻,前景不容乐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第三章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3.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着眼生态文明建设、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小康环境指标要求,以改变农村面貌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中心,在全县范围内推进以“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多元化筹集资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实施进度,力争到2015年全面解决阜南县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实现农村环境的根本好转。

3.2 规划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依据循环经济原理,实施清洁生产,以产业化、生态化发展现代农业,依靠技术进步和生活方式转换,实现农村环境状况的根本好转,把环保优先方针落实到农村发展的全过程,实现农村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坚持城乡一体化原则

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区域化环境保护体系,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同时适当利用城市环境保护和污染处理设施,提高环保设施的利用效率。

3、坚持生产全程化控制原则

按照清洁生产要求,对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的工业生产实施从源头到产品的全程污染控制。在资源和能源的利用上实行减量化原则,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以及工业原材料的利用。对工农业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实现废弃产品的资源化。对最终的污染物实施无害化处理。

4、坚持重点突出、分步实施的原则

以“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为抓手,紧紧围绕农村村

镇环境面貌改善这一主要目标,以村庄或农民集中居住区为主攻点,按照计划要求,逐村逐镇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

5、坚持政府领导、统筹协调、多方投入的原则

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起“政府补助、企业赞助、社会资助、农民自助”的多元投入渠道,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和资金上的保障。

3.3 规划时限

根据上级部门拟定的规划指导意见,结合阜南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及中长期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阜南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基准年为2007年,规划分近期和中远期二个阶段,其中近期为2008-2010年,中远期为2011-2015年。

3.4 规划目标

在全县范围内建立起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和技术体系,切实扭转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改变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状况,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全面建设“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民富裕化、农村生态化、城乡协调化、发展持续化,推动全县农村进入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时期。具体目标为:

——全县范围内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其中重点建设70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覆盖率达90%以上。——实现农村饮用水安全合格率达98%以上。——县乡河道疏浚率95%以上。

——全县农村医疗废弃物安全处置率达100%。

——全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以上,新建房配套改厕率达100%。

——全县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兴建1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

——森林覆盖面积达到25%以上,村庄绿化达30%以上。——创建4个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达80%以上。

——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种植面积或养殖产量占食用农产品种植面积或养殖产量的比例达80%以上。

——创建3个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21

50个市级以上生态村。

第四章 规划整治的主要区域和重点任务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据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提出的十项农村环境保护政策措施,针对目前阜南县农村环境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本规划拟定的主要整治区域和重点任务可分解如下。

4.1 农村饮水安全

1、加强饮用水源保护

要结合既有的农村改水、区域供水等相关规划,进一步编制完善本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在饮用水源的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从事种植生产、放养禽畜和网箱养殖以及任何工业开发项目。在二级保护区内严格控制农村污染源,采取措施降低农药和化肥用量,禁止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已建的要关停或迁移。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根据“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继续实施农村改水、序时推进区域供水工程。县水务部门要在农村饮用水现状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村饮用水安全规划,做好本县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工作。加大区域水网建设力度,在人口稠密地区,尽可能发展集中式供水,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期间,基本解决全县的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

(1)洪洼及北部岗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

项目范围:涉及王堰镇、王店孜乡、赵集镇、公桥乡、田集镇、新村镇、会龙乡、柴集镇、段郢乡、三塔集镇、苗集镇、柳沟镇、许堂乡、中岗镇、鹿城镇、朱寨镇、张寨镇、焦陂镇、方集镇、地城镇、洪河桥镇,计21个乡镇。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26.4万人,其中:解决氟超标农村饮水安全人口10.4367万人,其他饮水水质安全人口7.475万人,污染严重、未经处理的地下水饮水安全人口4.7422万人,水源保证率不达标饮水安全人口4.1775万人。

建设标准:供水水质符合《国家居民生活饮用水标准》,用水量按《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规定,阜南县属于三区,人均

日生活用水量为50l,每2人平均1头牲畜,牲畜用水量按每头每天50l计算,公用设施用水量和其他用水量按人畜用水量的10%计算。根据阜南县乡镇实际情况,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布置,采用集中供水方式。

项目建设原则: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为目的,以集中供水为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管并重,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项目良性运营。取水水源为深层地下水,水质符合国家制定的卫生饮水标准。

(2)蒙洼蓄洪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

蒙洼蓄洪区在阜南县境内,位于淮河干流洪河口至南照集间,南临淮河,北临蒙河分洪道,汛期四面环水。蓄洪区面积180.4平方公里,耕地18.0万亩。蓄洪区内有4个乡镇(王家坝镇、老观乡、曹集镇、郜台乡)34个行政村、1个国营农场,人口16.5万人。

2004年以前,蓄洪区庄台基本靠大口浅水井解决人畜饮用水,饮水安全得不到保证。蓄洪区现有低标准安全庄台131座,按每个庄台打1眼深水井,需建深水井131眼。拟建深水井井深120米,包括配套提水机泵、水塔和输水干管等设施。现已完成批建31眼,尚需建设100眼。

3、河道清淤疏浚工程

以“农村新五件实事”为契机,结合“清洁水源”活动,全面加强全县县乡河道清淤疏浚工作,与居民饮用水源保护相结合,建立农村河道清洁长效管理体制和机制,落实专门管理人员,加强考核监督。规划期间,对县境内所有县乡河道实施疏浚。到2015年,全县县乡河道疏浚率达95%以上。

4.2 村镇环境综合整治

1、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建设

要根据村庄现状条件采取中心村整治,空心村整理,城中村改造,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性整治等有效形式,对村庄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以村容村貌整治,废旧坑(水)塘和露天粪坑治理,村内闲置宅基地和私搭乱建清理,建设卫生、方便的厕所,改善人畜混居,硬化

村内主要道路,配套建设供水设施、排水沟渠、垃圾集中堆放点、集中场院、集中柴草堆放场所、村民活动场所、公共消防通道及设施,鼓励利用新节能材料,建设节能建筑,发展新型清洁能源等为主要内容进行的整治规划;使整治后的村庄达到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硬化路面符合要求、饮用水质达到安全饮用标准,厕所卫生符合要求,排水沟渠和新旧水塘明暗有序,垃圾收集和转运场所无害化处理,农村住宅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医疗文化教育设施建没得到基本保障,农民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农村风尚得到有效改善的目标。

按照示范带动、分步实施的原则,阜南县拟在规划期内,重点建设70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进而以示范村为典范,全面推进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2、积极开展生态创建和农村环境保护

安徽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安徽省环境保护局《关于实施百镇千村万户生态示范工程的通知》(皖省生态办[2005]5号)中提出:我省从2005年起在全省范围组织开展百镇千村万户生态示范工程创建工作(简称“百千万工程”),力争用3-5年时间,全省创建100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000个省级生态村和10000个生态示范户。

(1)创建环境优美乡镇

实施多元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发展。加大农村和农业基础投入,保护基本农田,建设完善农村和乡镇基础设施,增强农村和农业发展后劲。大力实施生态乡镇和环境优美小城镇创建工作,提高城镇文化品位,加强自然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控制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

整合生态公益林、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富民与生态村庄建设工程,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改卫、改坟、改殡”和“绿化、净化、美化”等工作,推广沼气综合利用和太阳能热水器,改善和提高农村居住环境。深入开展文明村、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建设农村社会新风尚。

中岗镇已于2005年完成《阜南县中岗镇环境规划》的编制工作,阜南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并于2008年4月申报“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该镇的环境保护工作已走在其他乡镇的前列,具备了良好的创建基础。

本县拟在本规划期内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3个,其中2010年前申报并创建1个(即中岗镇),2011-2015年申报并创建2个。

(2)创建生态村

经过统一规划,建设生态村,彻底改变农村环境脏、村貌乱、设施差、布局散的现象。强化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按照现代化要求改造和建设农村住宅,合理集中择址,统一规划建设农民住宅,完善农居的上下水、卫生等设施配套水平,提高农村住宅质量。

当前,阜南县已步入生态县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围绕着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等环节,积极创建生态村,已经成为阜南生态县建设的重要内容。

目前,本县的部分村已经具备了创建生态村的良好基础,已经申报省级生态村的有:方集镇的大张湾村、许堂乡的新集村、柳沟镇的李寨村、中岗镇的西街村、张寨镇的贾楼村以及公桥乡的巩堰村等6个村。按照拟定的规划目标,到2015年,全县将完成创建市级以上生态村50个。

3、实施农村道路通达工程

按照镇村布局规划,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实行路桥同步建设改造,力争完成规划集中居住点道路建设,完善农村路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村村通”,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优化农村发展环境。

4.3 农村生活污染治理

1、建立和完善农村垃圾处置长效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 结合本县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建立符合各乡镇实际的农村垃圾处置体系,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1)距离县城较近的乡镇,可将生活垃圾集中转运到选址鹿城镇苗寺西齐郢村的县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厂统一填埋处理,建立起“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集中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2)距离县城较远的乡镇,可根据本乡镇实际情况,每个乡镇建

设1座小型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站,以满足本乡镇生活垃圾处理需求,形成“组保洁、村收集、镇集中焚烧处理”的独立处理模式。

实施目标:各村均配备保洁员。村内住宅四周及主要道路和河道、沟渠两侧,以及池塘、村庄周边无暴露垃圾、无露天粪坑,无乱搭乱建棚舍。村庄内排水通畅,河道、池塘等水面无漂浮物,有专人负责日常管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距离居民集中区 500米以上,养殖专业户必须圈养并与居民集中区有效分离,且建有适合的污染处理装置或得以全部综合利用。村庄、道路、水体、河岸清洁,生态良好,环境整洁,无“脏、乱、差”现象,有良好的感官和视觉效果。

2、大力推广一池三改,加大农村改厕力度

“一池三改”的一池指农户沼气池建设,三改指改厕、改圈、改厨,即在开展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简称“一池”)的同时,同步新建或改建畜禽舍、厕所和厨房(简称“三改”)。

主要任务和目的:“一池三改”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合理规划和布局的基础上,将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建设与畜禽舍、厕所、厨房的配套建设或改造同步实施,使得农户用上干净方便的能源。通过一池三改消灭疾病传染源,切断疫病传播渠道,改善庭院卫生,使广大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活方式,走上健康与文明的生活之路。

结合各镇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新建房屋必须全部采用卫生厕所,且厕所污水须经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周围水体。使全县拥有卫生厕所(包括一池三改或其他处理方法处理后产生能源和肥料并全部得到利用的厕所)的农户数占总户数的百分比达到 80%以上。

3、加强集中居民区生活污水处理

结合各村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1)相对分散的村民居住区积极推广潜流式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生活污水经过管道收集,进入厌氧池进行厌氧处理,然后通过砂石过滤、生物填料(主要为鹅卵石)上的微生物消化、植物根系吸收等作用,降解污水中的有机质和n、p,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2)新建的居民集中居住区力争全部建立集中的污水处理装置,阜南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积极推广厌氧、潜流式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生活污水通过收集管网,经过滤、沉淀等预处理进入厌氧池,在厌氧池内进行厌氧降解后,进入潜流式人工湿地处理。

加快中心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县乡镇都建设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

4、农村医疗垃圾安全处理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监管、跟踪检查,实行责任到人、经费到院(卫生站),单独收集、统一处理。到2015年,全县农村医疗废弃物安全处置率达100%。

4.4 工业污染防治

1、优化农村工业产业结构

按照国家规定,强制关停“十五小”企业和“新五小”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提升全县农村工业整体水平。加强监督检查,防止落后生产设备和工艺向农村地区转移。提高各地招商引资门槛,支持和鼓励发展污染轻、能耗低、水耗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产业带动性强的优质企业,并向建立循环型工业体系挺进。

2、推进农村工业集中布局

按照“工业进园区”的要求。要科学进行区域环境功能分区,合理确定区域性工业集中区,停止新建县以下乡镇工业集中区,控制已建乡镇工业集中区发展,加快分散工业的迁移集中。如重点引导本县黄岗柳编等优势产业集群集中布局,统一规划治理。所有新上农村工业项目全部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3、推行工业清洁生产

支持和鼓励企业引进和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采用清洁能源、原料以及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流失,建设生态文明厂区。

4、加强对乡镇企业污染的防治

污染严重的项目和未经环保主管部门审批的项目一律不得上马,杜绝新污染源产生。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和合理布局,增加科技含

量,推行清洁生产。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工业。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及农产品废弃物为原料的乡镇企业,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率。

5、加强制度建设,确保稳定达标

建立起地方行政长官负总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环保部门严格执法的农村工业污染治理监管体制。实行地方领导环境责任问责制,将环保纳入地方政府和官员政绩考核的内容。各级发展改革、经济贸易、工商、农业、安全生产等行政管理部门要与环保部门密切配合,把好污染控制关。要采取必要手段坚决消除环境执法的制度性障碍、社会关系障碍,完善环保法律、法规,严厉惩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环保参与和监督意识。

4.5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1、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管理

依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划定规模化畜禽养殖禁养区,加快禁养区内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关停和搬迁工作,完成非禁养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任务。到2010年,全面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污申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落实新建、扩建、改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2、开展以农牧结合为核心的规模化畜禽养殖集中管理模式 根据养殖的类型、养殖区资源环境及人文社会背景,建立利于养殖业疫病防治安全、利于管理、利于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利于环境保护的集中规模化养殖示范区。

集中规模化养殖示范区必须有统一的规划设计,实行农牧结合和废弃物的多级循环利用,形成结构合理、布局科学、比例协调、操作标准、管理规范、体制有活力的生态型畜牧生产综合示范区。结合以阜南县现有“三大特色养殖带”为基础,重点建设“两大规模养殖示范带”和“五大畜产品生产优势区”:进一步规范建设沿s202一线和s328一线的规模养殖示范带,s328线以北的优质三元杂交猪优势区,阜南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蒙洼、洪洼的优质肉牛、肉羊优势区,焦陂、柳沟、许堂、苗集、城郊的良种蛋鸡优势区,城郊、城关、田集、赵集、龙王的优质肉鸡优势区,蒙洼优质水禽优势区。

3、加大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

所有畜禽养殖场必须采取相应的粪污处理配套措施,推广应用雨污分离、干湿分离、自动饮水、农牧结合、沼气发酵等综合治理技术。

加快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步伐,通过组织专项资金申报等方式,积极鼓励和扶持大型畜禽养殖场通过大型沼气工程、有机肥生产、沼渣沼液还田等技术,进一步提高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率,减小对环境的污染;中小型畜禽养殖场应积极采取中小型沼气工程、多级氧化塘或集中存储沉淀处理污水、堆积发酵处理粪便等方式,实现对畜禽粪便污染的减量化控制。

坚持农牧结合,鼓励粪便生态还田,发展“牧-沼-菜(果)”等循环农业模式、“一池三改”生态家园模式等,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规划到2015年,创建4个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

4、建设高标准农业循环经济园区

结合畜牧富民工程和养殖小区建设,重点推广应用以下新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①推广“林-草-牧”、“牛-沼-菌”复合模式。即林下种草,牧草养牛,牛粪栽培蘑菇,牛尿及冲洗污水进入沼气池,沼气用于炊事、牛舍照明、取暖和混燃发电,沼肥用于种植无公害农作物,农作物秸秆氨化青贮后养牛。计划按照该模式,重点建设田集养牛场和王家坝养牛场两个生态园区。

②推广“猪-沼-粮-鱼-蚌(珍珠)”循环模式。建设方集大张湾示范园区,即发展规模化养猪,猪粪进入沼气池,沼渣作为肥料种植无公害水稻;沼液进入养殖水体培养浮游生物为珍珠蚌和鱼类提供饵料和添加养猪;沼气用于诱虫养殖鱼类、照明取暖和猪舍杀菌消毒。

③推广“牛-沼-菌-鱼-蚌(珍珠)”循环模式,在中岗珍珠湖发展规模养牛,新建沼气示范工程一处,利用牛粪和当地丰富的稻草,发展双孢蘑菇生产,牛尿及冲洗污水进入沼气池,沼液用于培水养鱼,养河蚌育珍珠,沼渣用于栽培蘑菇,蘑菇菌渣种植无公害农作物。

④推广“鸡-猪-沼-粮”生态模式。一是发展龙王、地城养鸡循环经济示范区,即鸡粪发酵杀菌后喂猪,猪粪进入沼气池,沼液添加养猪,沼气用于炊事、照明和鸡舍增温消毒,沼渣作为优质有机肥料种植农作物。二是发展县农业科技园循环经济示范区,即在富民种猪场的基础上新建100m3沼气工程,猪粪和冲洗污水进入沼气池,沼渣、沼液用管道输送到园区农田,用于种植生菜、西兰花等无公害蔬菜,沼气用于猪场职工炊事、照明和猪舍取暖、消毒。

计划到2010年建设高标准农业循环经济园区15处,到2015年,建设高标准农业循环经济园区50处以上。在实现畜禽粪便污染防治的同时,实现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4.6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1、加强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品污染控制,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优化化肥、农药结构,推广使用专用复合肥料、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制订禁止使用农药、限制使用农药和推广使用农药名录,确保高毒、高残留化学品远离农村环境。在化学品使用过程中,结合农时和土壤肥力水平,因时使用,因土使用,确保最佳的使用时期和最高的使用效率,以减少流失。

2、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推广可降解农膜的使用和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控制和消除农村“白色污染”。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积极探索新的利用途径,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避免随意焚烧造成大气污染。到2015年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达到9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3、推行农产品安全战略

阜南县位于黄淮平原南端,淮河中游北岸。阜南县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水、光、热组合条件好,气候生产潜力大,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土地类型以砂礓黑土、黄潮土为主,质地良好,植物资源较多。土壤共有六大类,9个亚类,25个土属,91个土种。全县耕地面积10.13万公顷。现种植蔬菜面积达3.4万公顷,主要种植辣椒、芦蒿、毛豆、马铃薯、西瓜、甜瓜、大蒜、黄瓜、食用菌等,尤其是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较大,秋延辣椒0.8万公顷,早春芦蒿0.2万公顷。无公害蔬菜面积已达666.7hm2,目前会龙“集辰”牌辣椒、柴集“丹绿”牌芦蒿、赵集“健生源”食用菌、“郜台”板鸭和王家坝毛豆已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并经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会龙辣椒协会等6家蔬菜协会,被确定为省级无公害蔬菜示范县。全年各类蔬菜总产量达90万吨,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区),并出口国外。

为了进一步加快安全农产品基地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标准化以及产供销一条龙经营模式建设,应制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研究开发、生产技术指导、标准化检测和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

坚持以无公害农产品为重点、绿色食品为先导、有机食品为补充的发展思路,做到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相结合,产品认证与体系认证相结合,争取每年全县设法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5万亩以上,产品认证2个以上。力争到2015年,全县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种植面积或养殖产量占食用农产品种植面积或养殖产量的比例达80%以上。

4.7土壤污染防治

1、系统调查,制定功能区划

开展对全县土壤调查研究工作。环保部门会同农林部门加快完成土壤背景值的调查研究工作,制订土壤质量标准、土壤环境功能区划以及保护利用规划。

2、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示范工作

针对不同污染类型,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开展污染治理和修复示

范,探索成功的修复模式。

3、土壤利用和保育相结合

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通过提高使用效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保护土壤环境,从而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4.8秸秆资源利用

1、进一步加大秸秆禁烧工作力度

全县范围内建立健全季节性的秸秆禁烧组织管理体系,坚持实施禁、导两手抓策略,特别是在夏秋收获季节,组织基层干部和专门人员进行禁烧巡查。一方面要按照《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等规定,在禁烧区加大执法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管理、监督、奖罚措施;另一方面要花更大的精力加强对废弃秸秆资源化利用工作,鼓励农民积极利用秸秆资源,变废为宝。到2015年,全县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

2、加快秸秆资源化利用

重点推行秸秆资源化利用的途径有:

一是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是广泛适合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的秸秆利用模式。重点抓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大力推广应用机械粉碎秸秆全量还田、麦田套直播稻秸秆全量还田。全县秸秆直接还田面积应保持在稻麦油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0%以上,直接还田量要保持在稻麦油秸秆总产生量的50%以上。

二是大力推广秸秆饲用技术。大力实施秸秆氨化、青贮、微贮,实现玉米、豆类、薯类等作物秸秆的过腹还田。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发展以秸秆为部分原料的混合饲料产业化生产项目,开辟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新模式。

三是推进和提升秸秆能源化利用模式。关注生物质能源开发的世界新潮流,从能源产业的战略高度和能源产品的新视角审视秸秆资源价值,坚持秸秆能源化利用方向,积极推广秸秆气化工程。力争在规划期内兴建1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

四是鼓励和扶持秸秆加工开发项目。根据材料市场发展和技术进

步,积极探索生产装饰板材、一次性用具、包装材料、手工艺品等秸秆资源化利用新途径,选择一些科技含量较高、无污染或环境污染很少,产品和市场定位明确,便于产业化生产,具有较好的产业链拓展性的项目,开展试点工作。

4.9绿化造林

1、居民区绿化

充分利用本地乡土树种进行村口、道路两旁、不布置建筑物的滨水地区、不宜建设地段及房前屋后、庭院进行绿化,与乡村环境相协调,符合自然生态和景观要求。有条件的镇村可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供居民休闲健身的公共绿地、草坪和居民广场,县城所在的鹿城镇可实施城乡一体化绿化方案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篇二

湘东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为合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江西省委、省政府“绿色生态江西”、《江西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战略实施总体要求,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本着提高我区农村环境质量为己任,结合我区实际,编制本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农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工业企业迅速崛起,养殖业的发展壮大,许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统筹协调农村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农村地区的持续发展战略,区委、区政府对上述问题高度重视,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十多年来我区坚决执行国家环保政策,取缔小造纸企业4家,小电镀、小化工2家、小水泥企业6家,对全区8家重点污染企业进行限期治理,同时对我区工业污染企业实行排污总量控制,推行环保“一把手”负总责,对新、改、扩建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环保一票否决权,“三个一”工程,“十一五”期间,实施了新一轮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优美乡镇、生态村),并建成一批环保文明生产企业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富民工程”和“三改”工程(改水、改厕、改圈),全面加大解决当前农村最突出环境问题。

1、总则

1.1规划的由来 2006年2月《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现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学习和贯彻的要求;

2007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的要求;

2008年7月,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的学习和贯彻要求;

江西省委、省政府“绿色生态江西”战略实施的要求;

推进鄱阳源生态经济及建设和加强河流源头区环境保护的要求 1.2规划范围

湘东区总面积853.4平方公里,内辖8镇、2乡、一街,168个行政村,2664个村民组,总人口387390人,其中农业人口296690人。1.3规划编制依据

各种法律、法规、条文及标准等;

地方农村环境保护管理相关规定

全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纲要

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

2、农村环境概况 2.1主要环境问题

1、农村饮水源受到污染:农村饮水绝大多数不是自来水公司供应,而是饮用山岭渗漏水、泉水、甚至还有部分村民饮用库塘水,且含钙、氟铁量高,有些地方因煤矿开采导致水资源严重馈乏,直接威胁农村饮水安全。加上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随意排放,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未经处置,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污染地表水、地下水。

2、土壤受到污染: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经常大量使用化肥、激素、农药等物质残留于土壤中以及在生活中大量使用塑料袋、橡胶地膜等白色污染,不仅污染农产品而且严重影响土壤耕作质量,肥效。

3、水体富营养化:养殖业在近十几年大力发展后,粪便随意排放,造成蚊虫大量繁殖,成为了传播传染性疾病的又一途径,产生的恶臭气体直接影响农村环境空气质量,同时致使大量农田种值作物长期发青,长苗开花不结果,使塘库的水质富营养化,造成鱼塘死鱼的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广大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4、生态环境恶劣: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相当淡薄,只顾眼前利益,对山林大量乱采乱伐,山岭千疮百孔,极大程度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十分严峻。

5、农村工矿业污染:随着工业企业迅速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农村土地上兴建,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工业“三废”对农村的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6、基层政府经费严重不足,农村环保投入严重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

2.2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水平

目前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无处理设施,缺乏垃圾处理技术,畜禽养殖粪便的综合利用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主要依靠集中收集运往山岭进行简易填埋处理。

2.3农村环境整治面临的问题

1、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就我区而言,农村与城镇环境治理管理相比,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重视还不够,农村环境保护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一是思想认识不足。仍然存在“注重gdp,忽视cod”的倾向,重视农村工业发展,忽视农村环境保护。二是缺乏科学决策和规划。农村环境保护的标准不明、措施不实、效果不佳。三是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环境保护与建设缺少规范、长期、可操作的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四是缺乏强有力的政策体系保证。农村环境保护涉及到不同社会成员和集体的利益,目前仍缺少强有力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五是宣传监管力度不够。宣传教育大多停留在空乏的标语口号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在农村比较普遍。

2、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不够科学

我区现有农业人口296690人,从我区目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的现状看:一是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农业比较效益不断下降,农民更加迫切需要增加收益,往往不愿意采用精耕细作的传统生产技术,而更乐意使用化肥农药。二是重产品重产量,轻生物资源利用。农民在生产中往往更加关注较高的产量,以获取较多的现金收入,而不愿意投入劳动强度,开发利用秸秆、人禽畜粪便等资源。三是化肥使用重投入轻效率。大多数农产品的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超过作物实际最佳需要量的15%-30%,甚至50%.四是重个人现代消费需求,轻公共环境基础建设。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追求现代化生活方式,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有毒或难降解的现代生活垃圾大量产生,但缺乏相应处理设施。

3、农村环境建设投入不足

主要表现为:一是资金投入不足。近几年来,全区在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地区开展了各种示范试点和创建活动,对农村环境保护有一定量的资金投入。但财政对农村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需要。二是人员队伍建设力量不足。农村面源污染分散、复杂,工作难度远远大于城市和工业集中区环境保护。目前全区各镇村环保机构处于形式状态,各项工作不能适应农村环境管理的需要。三是农村环保监督基础不足。生活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和环境管理体系相对滞后,全区镇村没有起码的检测设备和条件,全区大部分农村大气、水、土壤的系统性基础环境数据处于空白。

4、农村环境治理尚未形成合力 近年来,我区相继开展了“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富民工程”和“三改”工程(改水、改厕、改圈),对改善我区农村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农村环境是一个与区域自然资源条件、社会和经济条件密切相关的综合体,环境没有地域界限,没有行业界限,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领导,缺乏农村环境保护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和体制,资金、技术支持力量分散,农村环境治理的效果还不够理想。

3.1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布置,根据江西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要求,以改善农村环境状况为核心,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效开展,结合农村各项精神文明建设,重点解决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等环境问题,加快推进“两个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3.2规划原则

(一)坚持在建设中治理,在发展中治理

我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技术进步和循环经济建设,寻求解决农村生态环境的出路,把环保优先方针落实到农村发展的全过程,实现小康和环保、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坚持源头、过程、末端治理三结合

通过“农业生产的清洁化”,减少农业化学品投入量,控制污染源头,减轻过程污染通过”农村废弃物的资源化”以及生活垃圾和废水治理处理,加强末端治理,在农村工业发展中坚决贯彻环保优先、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按照我区农村环境承载力,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确保农村环境脏、乱、差状况得到彻底改观。

(三)坚持立足长效,建立制度

“三改”中的“改”是手段,真正建成才是根本,在加强清理整治的过程中,必须同步建设符合农村实际,建立广大农民能够自觉遵守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制度,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推动农村环境保护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四)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我区各镇和行政村(居)要编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指导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规划编制要立足当地实际,各镇村布局和村庄建设规划、农业结构调整要紧密结合围绕改水、改厕、改圈,以村庄或农民集中居住区为主攻点,按照计划的要求,整合资源,统一行动,确保一个村一个整治,一个村一个村见成效。

(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适度超前

我区各地区农村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水平有差异、各乡镇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执行省、市、区各相关要求要同时,提出不同的建设思路、标准和要求。因地制宜,推进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三集中”(居民向居民点集中,农业生产向大户集中,乡镇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搞一刀切,在较发达的地区,适当提高建设门槛,创造新技术,开拓新途径,探索新经验。

(六)坚持政府领导、统筹协调、多方投入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由各级政府统一组织领导,各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防止力量分散,各自为战,按照“工业反辅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政府补助、部门帮助、企业赞助、社会资助、农村自助的多元投入渠道,为我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实施提供组织和物质上的保障。

3.3规划时限和目标 3.3.1规划时限

规划年限为2008-2015年,与为近期“十一五”(2008-2010)和近期“十二五”(2011-2015年)两个阶段

3.3.2规划目标

到2010年,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控制,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有所改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进展,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低毒高效农药使用率均提高15%以上;农村改水、改厕工作顺利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0%,严重的平农村环境健康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有所改善。

到2015年,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得到遏制,农村环境监管能力显著提高。4.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方案

全面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结合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修建村庄道路、河塘整治、垃圾清理、污水处理、村舍改造、村庄绿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建设,落实每个乡镇编制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按时序进度,每年完成5个村的整治任务,2 0 0 9年底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达到8 0%,2 0 10年上半年达到100%。加快“一池三改”步伐,推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工程建设。鼓励开发使用太阳能、秸杆制沼气等清洁无污染的节约型能源。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强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性污染,积极开展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规模化兽禽养殖污染防治、乡镇工矿企业污染治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农业面污染治理、农村生态示范工程建设等工作,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4.1 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

针对目前我区农村饮用水环境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对农村饮用水源,特别是白竺乡、麻山镇、东桥镇、广寒寨乡,下埠镇的杞木村、光华村、下埠村、潘塘村,湘东镇、腊市镇等农村人口聚居区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建设并完善水源地标志性建筑物,防止水源受到污染。合理布置取水点位置,选择远离污染源、水量充沛、水质良好的水源,在村民集中聚居区,逐步建设集中供水系统。划定水源保护区,完善污染预防措施,加强农药和化肥的环境安全监督管理。加强水源水质监测,开展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调查与评估,为保护水源环境提供科学依据。计划逐年解决各乡镇人口密集区集中式供饮用水。4.2 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

(一)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大力开展农村改厕工作,推进“三格式”生态厕所的普及,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到2010年,全区农村改厕完成率达到80%以上,重点建设4个镇农村改厕普及村,创成3个优美乡镇。在我区水环境污染较严重的乡镇及水污染治理重点流域,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根据各乡镇的实际情况,选择化粪池、污水净化池、人工湿地等技术模式,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发挥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的示范作用。

(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1、计划到2010年,在4个乡镇各行政村逐步推广以“户分拣、村收集、镇集运、区处理”为主卫生填埋场和堆肥为辅“的垃圾简易卫生设施。

2、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配置:根据村庄规模和卫生要求配置一定数量的垃圾筒(箱),及时收集村庄生活区产生的垃圾废物。根据村庄人口规模、清运路程,配置一定数量、规模的垃圾转运工具、中转站。

3、垃圾填埋场按国家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要求进行设计与建设。

4.3 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遵循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综合利用优先的原则,根据我镇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生产沼气、建设有机肥生产厂、土地利用、工艺处理等模式,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与污染物达标排放率。使用安全、高效的环保生态型饲料和先进的清粪工艺、饲养管理技术,实现污染“源头控制”。加强畜禽养殖环境监管,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在重点区域、流域、生态敏感区,要严格控制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加紧制定相应的法规、标准,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

以畜禽养殖场粪便和农作物秸秆污染治理为重点,运用粪便无害化处理、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沼气厌氧发酵等综合工程技术,开发农村新能源和有机肥料、畜禽饲料等,实现残留物多层次循环利用,防止农业生产残留物流失并对水体造成污染,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主要工程类型:

a、以沼气发酵为主的能源生态工程 b、有机废弃物饲料化利用生态工程

c、有机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和食用菌养殖生态工程 d、有机废弃物的工业利用生态工程(1)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控制 合理规划畜禽养殖布局,根据养殖场周边农田对畜禽粪便的消纳容量确定养殖规模,防止畜禽养殖对饮用水源的污染影响,饮用水源保护区500米内禁止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加强畜禽养殖场污水处理,区域内规模畜禽养殖场废水均需经妥善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建立畜禽粪便化粪池,分别处理畜禽场的固、液粪污,固体部分资源化利用。到2010年,生猪达80万头,禽1000万羽,年粪便利用量100万吨,综合利用率达100%。

(2)农业秸秆环境污染控制 突出重点、划定禁烧区,全区境内所有省道、国道沿线两侧全面禁烧。调整种植结构与布局,在国道、省道沿线大力度减少秸秆性作物的种植,严禁路边焚烧秸秆毁林,严禁将秸秆随意推入河中。加强环境质量监测与监督管理,有效控制因秸秆处置不当造成的空气与水体.污染。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积极扶持秸秆的资源化综合利用,稳步推进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大力推广秸秆全量还田、秸秆青贮氨化养畜及食用菌生产等综合利用技术,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4.4 乡镇工矿企业污染治理

我区已将污染严重的“十五小”企业关停取缔,淘汰能耗高且落后生产设备陶瓷倒焰窑,削减二氧化硫2739.6吨,cod1130吨。将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逐渐向清洁生产方式过渡,建设生态文明厂区。在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确保各类污染物在本区域总量控制内,同时加强整治河道力度,提高河水调蓄能力,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保证水质达标。具体做法:

(1)严格矿山审批,防止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2)加强执法力度,依法取缔农村范围内的小煤窑、小矿山及粘土实心砖的生产

(3)加强工矿业企业的监管,防止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

(4)加大农村工矿业企业污染的治理,严格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总量控制制度

(5)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准入条件,执行市局对我区严控建设的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防止“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在农村地区的死灰复燃。4.5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开展全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推动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作,防治土壤污染。重点加强对工农业用地的环境监测和评估,通过技术、工程等多种手段,积极推进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加强污染土壤的综合治理。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保障农产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土壤环境监测体系与监管能力。4.6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开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发展生态农业模式。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区域内规模畜禽养殖场建立符合i s 014000的环境管理体系,开展清洁生产。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具体做法:

(1)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科学施肥(2)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技术

(3)积极推行秸秆综合利用和地膜覆盖和回收(4)推行田间合理排灌,发展节水农业 4.7 农村生态示范工程建设

我区组织各乡镇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基地和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实行耕地保护,积极推进循环型农业,主要以白竺、麻山镇、排上镇、东桥镇、广寒乡为示范镇。按城镇绿化指标,依托水系和道路,按照集镇绿化率3 5%、村庄林木覆盖率30%的标准,搞好沿河沿街绿化,单位庭院绿化,农村居民宅基绿化,同时建设围庄林、环镇林,逐步达到点上成景、线上成荫、环上成带、面上成林,集镇人均公共绿地达1 0平方米。5.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和布局 5.1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

(1)重点解决环境问题突出、严重影响群众身体健康湘东镇的裕升村、五四村、下埠镇的杞木村、长春村、大陂村、光华村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企业污染防治示范建设、土壤污染综合治理与修复示范建设、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示范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建设、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等村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治理土壤污染与农村面源污染,保障农村饮用水环境安全,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巩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成效。

(2)巩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成效,优先支持申报国家级、省级麻山镇、东桥镇、广寒乡及申报生态村。

(3)重点加大对下埠镇、麻山镇、荷尧镇、湘东镇、腊市镇煤矿开发重点区域环境的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强规划工作,严格矿山开采环境的管理。对工艺落后、设备简陋、污染严重的企业,限期治理或予以取缔、关闭。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查处违法排污企业,确保环境安全。加强企业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对超标排污企业实行限期治理。按照污染物总量控制原则,逐步实施企业污染物排放削减计划。5.2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布局

(1)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治理。

坚决取缔白竺沿河两岸餐馆,重点保护萍乡市麻山取水口所在地麻山村、高车村生态环境,杜绝工业企业新建,保障市、区百姓饮用水安全,其次保障陶瓷产业基地周边村民饮水安全,对腊市镇、下埠镇、荷尧镇等饮用水源严重匮乏,优先建设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治理示范工程。

1、科学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麻山村、高车村按照饮用水源有关规范要求,完成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确定保护区等级和界限,设立警示标志。杞木村、光华村参照有关规范要求,完成水源划定和调整工作。优先划定人口比较密集的村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2、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摸清污染状况 针对下埠镇杞木村、光华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污染原因不清等问题,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重点查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现状、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状况、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质量评价等,为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村庄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示范工程 优先在水污染治理重点流域和区域,特别是人口集中、生活垃圾产生量大、对环境危害严重、位于饮用水水源地上游的农村聚居区建设示范工程。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垃圾,逐步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采用“统一收集,就地分类,综合处理”的模式,加强对该地区电子废弃物、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分类、回收与处置。

加强各乡镇街沿线、沿河路等水污染治理重点流域和区域的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与处理。逐步推进区域污水处理设施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在人口集中密集的湘东镇、下埠镇、东桥镇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将农村净化沼气池建设与改厕、改厨、改圈相结合,逐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综合处理率。

(3)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近年来,各乡镇农村养殖业发展较快,如猪年出栏30万头,禽年出栏 150万羽。但由于配套处理措施跟不上,给土壤、空气造成一定程度污染。在重点流域、区域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较高的下埠镇潭塘村、栗塘村,老关镇老关村、排上镇上珠村优先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1、科学划分畜禽养殖区域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畜禽养殖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布局,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宜养区。禁养区内不得新建畜禽养殖场,已建立的畜禽养殖场要限期搬迁或关闭。限养区内要严格控制畜禽养殖场的规模和数量。宜养区内新建、扩建、改建畜禽养殖场,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相关制度,并逐步减少个体畜禽养殖场的数量。

2、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 在禽养殖废弃物产生量较高的乡镇,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优先支持位于人口比较集中地区、重点流域和区域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废弃物综合利用与污染治理设施。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综合利用方式,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4)土壤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在各乡镇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基础上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类型,在重点流域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菜篮子基地、重点污灌区、典型工矿企业废弃地等,开展污染土壤修复试点。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搬迁企业做好原厂址土壤修复工作,对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应依法调整用途。

(5)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示范工程 优先在自然条件良好,有利于发展有机食品生产的乡镇建设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开展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环境调查与评估,编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发展规划,制定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技术规范和管理办法,进行有机食品基地认证工作,开展产地水、土壤、大气环境质量定期监测。

6.重点项目和效益分析 6.1重点项目列表(见表)6.2效益分析

按照轻重缓急、逐步解决的方法,到2009年,通过治理水环境污染、中小企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垃圾及镇村环境整治,基本建成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相适应,村容洁净、生态良好的农村新环境。

(1)经济效益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到2009年单是农村垃圾处理就可大量安排农民就业,务工农民年增加收入8400元。此外利用秸秆作饲料、秸秆气化、畜禽粪便制沼气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的利用,可以大量节省农业投入,降低农民生产生活成本,每年可新增农民人均收入358元。加上绿化造林等其他收入将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农村工业科技含量的提高、循环经济技术的落实以及工业相对集中产生的积聚效应等将使国民生产总值有望在现有26%增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一、二、三产业比重在目前10:57:33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良好的乡镇可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乐休闲旅游和服务业、特色农业、将产生巨大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

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可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解决当前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农业清洁生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等科学技术的应用,将增强农民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总之,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倡导文明乡风和良好的生产生活方式,保障农民群众身心健康,提高农村干部和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起到明显的社会效益。从萍乡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城市角度来讲,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也是我市创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领域,其综合整治工作的圆满完成将为萍乡市的创建打下一个重要、的基础。因此该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保护生态、保护水源,提高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也改善了镇、村、组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

(3)环境效益

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各乡镇绿化覆盖率将得到提高,各乡镇森林覆盖率有望达到38%;所有村建成环境优美乡村,80%的村建成生态村;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20%以上;基本控制农村垃圾和粪便污水的排放,大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全区农村水功能区达标率提高到70%以上;至2009年,全区农村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可比2005年下降20%以上,生态效益将十分明显。7.保障措施 7.1制度保障

(1)建立长效机制,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我区按照地域特点,制定镇村污水、垃圾处理及设施建设的标准和规范;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的改善措施及运行机制。

(2)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我区已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日程,组织编制和实施农村环境保护相关规划,制订工作方案,研究部署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检查政策落实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建立村规民约,积极探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自我管理方式,组织村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深入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3)加强农村环境的监测和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公布各乡镇、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等环境管理制度。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7.2组织保障。

为加强组织领导,我区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及各乡镇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环境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环保局。把规划任务按分解到每个乡镇、部门,明确具体时间、包干负责,按期完成。形成了乡镇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效率,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力度,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在政府的领导下,落实廉政保障责任制,做到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明确各级廉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和责任部门的职责,做好辖区内环境整治的廉政监督工作。廉政监督责任部门的办公地点、联系电话应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投诉和监督。7.3 资金保障

我区积极拓展资金渠道,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并在本级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重点支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水质改善和监测、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外来有害入侵物种防控及生态示范创建。加大对重点流域和水源地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并积极组织和引导当地群众,参与到农村环境保护项目的建设和实施中。

加大政策激励和资金投入力度。我区制定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清洁生产管理办法等与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工程配套的规章制度,大力扶持节水、节肥、节能等循环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和市级财政对农村环境保护项目的投入,并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当地财政预算,逐年加大投入。同时将农村能源、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建设紧密结合,统筹安排,确保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建设的综合效应。7.4 技术保障

(1)增强科技支撑作用。在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推动农村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保实用技术。建立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发布制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通过试点示范、教育培训等方式,促进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应用。

(2)强化技术指导和服务。为了完成好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任务,我区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建设各项工作,突出区域特点和分类指导原则,优先安排在产业发展好、农民群众积极性高、班子力量强、发展基础好的乡镇村庄布点。要切实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提高农村环境保护项目示范村建设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关键技术、典型工程模式的攻关和示范推广,因地制宜地引进消化、科学集成各项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项目管理和技术服务支撑体系。我区农办成立了专门的技术班子,并派相关技术人员进村入户蹲点,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建设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3)以科技创新推动农村污染防治工作,在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尽快建立以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村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等为主体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低成本、操作简便、高效的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培训、指导和试点示范。建立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发布制度。加强农村环境保护重大课题的研究与科技攻关,包括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农村区域水环境安全保障等,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实际应用。(4)加强乡村物业服务建设。按照国家投入引导、资产集体所有、方式灵活多样和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以村为单元,建立环境卫生管理站,实施乡村保洁制度,由专人收集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秸秆等废弃物,并负责垃圾处理、污水净化等设施的运行、维护和服务。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鼓励农民、企业、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广泛参与,形成以村为基本单元、农户为基本服务对象的乡村服务体系,带动村级服务产业,壮大集体经济。7.5 社会保障

提高群众受教育程度,提高人口素质,鼓励村民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1)加大宣传、教育与培训力度。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培养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能力。广泛听取农民对涉及自身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在中小学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实践。组织开展各级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和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提高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能力。结合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纪、政纪的有关条规,总结、推广、宣传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建设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弘扬正气,营造良好的廉政氛围,增强党员干部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2)加强示范引导和宣传发动。按照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开的原则,建立起一批农村环境保护项目示范典型,在总结典型模式、技术及经验基础上,以点带面,扩大建设规模和范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广泛宣传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社会各界对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建设的认识。并采取农民易于接受的宣传卡片、村务公开栏、科技入户等形式传播各种建设模式和先进典型经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到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中来,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建设的浓厚氛围。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篇三

临县北下庄乡木口村申请中央农村

环保专项资金进行环境综合整治的规划概况

临县北下庄乡木口村位于镇“十里一条街”腹地,县城东南9公里处,距镇政府5公里,耕地面积503亩,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近年来,木口村充足优越的地理位置,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利用村里广阔的土地资源,在生态环境整治上,着眼长远,科学规划,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确立了建设生态园林新村的目标,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现状和问题

1、村民饮用水污染较为严重

由于木口村及四周地下煤炭资源丰富,四周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形成了对地下水严重的破坏。再者,由于木口村村民以种植、养殖业为主,家户饲养畜禽较多,且以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场为数不多。但规模化养殖场布局不够合理,距离村民居住区较近,生产方式比较粗放,生产设施比较落后,没有养殖污染防治设施,也没有采取污染防治措施。畜禽养殖环境管理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畜禽养殖场粪便随意露天堆放,废水四处乱流,夏天蚊蝇乱飞、臭气熏天,粪便污水随雨水下渗污染地下水或蔓延后污染河流。总之,采矿业及畜禽养殖对饮用水的污染已经对农民身体健康和农村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2、垃圾污染现象普遍

随着农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排放量不断增 长,房屋建设和旧村改造带来的建筑垃圾增长较快,生产、生活垃圾迅速增长。但农村环境长期以来缺乏管理,村内几乎没有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大量的生产、生活垃圾存放于村街道旁、村边、田边,既污染水源,又有碍观瞻。村内没有排水设施,造成污水乱泼。导致村庄环境“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

二、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根据县委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意见,木口村党支部、村委会从本村实际出发,针对本村环境现状,首先决定下大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饮用水水质卫生安全、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以切实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及居住环境质量。为此,村集体拟投资250万元上一套净化水处理设备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投资50万元建垃圾收集设施、建设污水沉淀池、储存池。

三、指导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因地制宜,着眼长远,科学规划,集中整治,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的保护,建设优美的人居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建设目标

全部工程于2010年3月份开工建设,2011年3月底全部验收合格投入使用,建设期一年。净化水处理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后,可实现日处理污水190吨,达到8吨/小时的处理能力,水质可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基本满足全村的生产生活用水。拟修建垃圾收集池10个,购置垃圾清运车1辆,建设污水沉淀池3个、储存池2个,以彻底解 决村庄环境污染现状。

五、投资概算

净化水处理设备及配套设施建设投资250万元;垃圾处理配套设施投资50万元。投资需求共计300万元。今年村集体自筹资金100万元已修建前期配套净化蓄水池2个,打深井1眼。尚有200万元资金缺口,特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00万元;省市财政补助资金100万元。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篇四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申 请 报 告

一、xxx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基本情况

菏泽市定陶县xxx是2002年xxx省人民政府批准的中心镇。总面积63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50个自然村,5.3万人,5.6万亩耕地。镇域主要产业为木材加工、化工产业、种植业。

自2010年1月份起,我镇按照“打造个性、彰显特色,高起点定位、分阶段实施”的原则,编制完成了《xxx城镇建设三年实施纲要》,并聘请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进行详规设计,编制完成了镇区4.5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规。2011年以来,我镇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制定实施了《xxx2011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工作方案》,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工作中,由于镇投入资金改善环境的能力有限,环镜基础设施薄弱,广大群众环保意识淡薄,实施有效的环境整治存在一定的难度,造成一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全镇xx个行政村,xx个自然村,唯有xxx村制作了详细的村庄规划,村庄无序建设造成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土地闲置或浪费、部分建筑极不适应长远发展规划要求的问题日益突出;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不足,大量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和清运,堆放在房前屋后和道路两旁,影响了镇容整洁且滋生蚊蝇,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省级道路及县级道路两侧路灯亮化率达不到要求,影响到镇容镇貌美化亮化,且给群众出行带来不便;省级道路两侧无护栏,人车混行现象得不到有效制止,直接威胁到群众的生命安全;广告标牌不统一,违法建筑、不规范建筑、“野广告” 及店外经营、占道经营现象的存在,影响镇容镇貌及我镇的综合实力的提升。

二、政策措施

(一)强化认识,提高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工作的持续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工作关系到镇容镇貌的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及城镇综合实力的体现。我镇地下煤炭资源丰富,增强对加快镇村规划修编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配套联动,建管并重,切实采取得力措施,全力抓好规划修编工作,为煤炭资源开发打下坚实基础,不断提高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和持续性,显得尤为重要。

(二)依据实际,切实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长效性。镇村规划是小城镇和村庄建设的基本依据。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从我镇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要求,从乡镇规划、中心小城镇规划和村庄规划三个层面着手,统筹考虑人口分布,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资源要素,结合镇村现状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科学预测未来10年内镇村的发展设想,确定镇、村的发展规模、步骤和建设标准,准确把握规划编制的原则,合理确定和设计规划的主要内容,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充分论证探讨,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实效性和长远性,为打造我镇成为定陶县西部经济、政治、文化、物流中心,为煤炭资源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强领导,切实加快规划编制工作进度。本次规划修编工作面广、量大、专业性强,为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我镇及村庄规划编制成立以镇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城建办、办公室、各管区等部门力量,全面负责规划修编各项工作任务的督促落实。在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方面,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在规划图、效果图、设计图三图俱全,报城建局批准后,全面实施工程建设。

三、编制计划时序

2011年6月—2011年12月前完成全镇整体详细规划;

2011年7月---2012年12月前完成镇域生活垃圾的处理; 2011年6月---2011年12月前完成道路扩宽及路灯更换; 2011年6月---2011年12月前完成省道路加设护栏; 2011年5月---2011年12月前完成沿街门市标牌更换。

四、财政支持计划

工程总投资454.3万元,拟争取上级资金150万元,镇政府财政匹配262.8万元,群众自筹41.5万元,分类投资如下:

1.由xxx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制作全镇详细规划,村庄的位置、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村庄的交通、供水、供电、商业、绿化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的配置。

2.垃圾收集工程:修建20吨垃圾中转站1座,政府匹配20万,需资金35万元;购买垃圾箱(桶)120个,政府匹配6万元;垃圾收集车5辆,政府匹配14万元;垃圾转运车1辆,政府匹配15万,需资金10万元。

3.道路扩宽、绿化、亮化工程:省级道路两侧更换10米灯杆,灯头为150瓦,共计200盏,政府匹配76万元,所需资金10万;并更换路灯电缆5000米,政府匹配7.5万元;县级道路两侧更换8米灯杆,灯头85瓦,共计100盏,政府匹配23万元,所需资金10万;并更换路灯电缆2000米;政府匹配3万元;扩宽定黄路由早教中心向xxx村西止,计600米,并延伸绿化带,用蘑菇石砌成规格:宽2米,长8米,共计50组,政府匹配10万元;计:女贞200株,政府匹配1.8万元;小叶黄杨5万株,政府匹配15万元,所需资金10万;土方2000方政府匹配8万元。

4.对省级道路xxx路加设护栏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共计2500米,政府匹配20万,所需资金10万元。

5.统一沿街门市广告牌:省道xxx路及县道定黄路,共需更换广告牌4500m²,镇政府匹配24.5万元,所需资金25万。

xxx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七月七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99837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