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的凉粉 吃凉粉写日记汇总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6:35:53
二年级的凉粉 吃凉粉写日记汇总
时间:2023-06-06 16:35:53     小编:文友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的凉粉吃凉粉写日记篇一

城东石板桥下有一家凉粉店:状元凉粉店。听说,店主的儿子五年前成了本城的高考状元,状元凉粉就此得名。城里人都想讨个好彩头,听说,那儿的生意很火。

一切只是听说而已,凉粉对于我这个农村穷学生来讲真是一种奢侈品,既吃不饱,又贵。

“小伙子,凉粉来啦,吃吧!”店主将满满一大碗凉粉端到我面前。

说真的,这东西又白又滑,爽口宜人,还真好吃,真想天天吃个够。

“上学呢?”店主掇了条板凳坐下来。这时我才抬头打量了她,四五十岁,皮肤很黑,脖子上,手臂上都是些热毒疹。

“嗯,高三了!”这时,我又想起了兜中的那张假的钱,今天可要将你出手了!

我犹豫了,到底要不要将这20元假的钱用掉,使这位店主蒙受损失?不用吧,自己下半个月的日子可就难过了;用吧,抛给这位与我父母一样劳苦的店主,让她的状元儿子少掉20元生活费,我也于心不忍。

怎么办?我受着良知和生活压力的煎熬……

回校后,我就把那假的钱撕掉。

为了店主的真诚,为了我的父母,为了自己,这次选择,值!

二年级的凉粉吃凉粉写日记篇二

用芝麻酱、油泼辣子、酱醋蒜水等汤汁调拌凉粉,本来就是一道挺不错的小吃,偏偏还要浇上一大勺冒着热气的鸡蛋卤汁,创制这么一种亦凉亦热、亦素亦荤(鸡蛋乃小荤)饭食的人,无疑是一位天才。考虑到以上所言之凉、热两种内容,又都是大半碗掰碎的饼块的浇头,那这一道小吃显然也可称之为亦饭亦菜了——无疑,这也是钱包经常发瘪的人所深爱的一种吃食。

亦凉亦热、亦荤亦素、亦饭亦菜……其实统统是模棱两可的说法,不能算是准确的定义。况且,就算卤汁凉粉是饭,它又属于其中的那个系列呢?馒头系列,面条系列,米饭系列,饼系列,粥系列……显然都不是啊!

终于,有高人的著作使我得以解困释惑。前几天,翻阅刘裕泰先生请我看一看的书稿《千古吃趣之谜》,发现他在书中也提到了卤汁凉粉,并将其归类为泡馍系列。仔细想想,此说还真是不无道理;甚至我还认为,卤汁凉粉这种“异类”的泡馍,好像比其它任何一种“正宗”的泡馍,要更加严格恪守泡馍的规范(为什么这么讲?后面再说)。只是,刘裕泰先生认为卤汁凉粉是“一种专为夏季制作的泡馍”的观点,我却不敢苟同。因为,实际情况是,此种清真小吃在西安的餐饮市场上,是常年供应,冬夏皆宜。

和卤汁凉粉结下“深厚友谊”,是因为30多年前我供职的一家文学月刊编辑部,是位于回民坊里的一座小楼之上。说来有趣,在西安,供应牛羊肉泡馍、肉丸儿胡辣汤等清真饭食的餐馆,固然在钟楼以西、西大街以北、莲湖路以南的回民坊里最多,但别的区域也有;唯独这可以吃到卤汁凉粉的所在,出了回民坊就极难找到。当年我办公的小楼附近,就有一家专卖卤汁凉粉的小店。小店门脸儿不大,但却收拾的洁净整齐。使得我终于走进这家小店,并进而成为它的常客的,一是由于店老板(同时也是掌勺师傅)的热情爽朗,每当你走进(有时仅仅是走近)店门,那一声“来咧,一位”的亲切吆喝,就左右、甚或决定了下一步你出脚的方向;二是因为操作台上那一排盛放各种调料的硕大青花瓷碗(刘裕泰先生说是八个,我没数过,但印象中要比三五个多得多),实在是引人注目。这一排大碗,其实就是在醒目展示一种美味,分明是在诱惑着你、提醒着你:“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从而勾起你旺盛的食欲!

能想象得出您面对的是怎样的一种美食吗?大碗里首先是五彩缤纷:白色的凉粉,红色的辣子,黄色的芥末,酱色的卤汁,褐色的麻酱……同时还是五香杂陈:辣香,麻香,酸香,甜香,咸香……在既大饱眼福又大饱口福以后,我想,您的幸福指数,一定会“噌、噌、噌”地窜上去好几个百分点儿吧!

二年级的凉粉吃凉粉写日记篇三

本站:凉粉好吃又简单,学着做最好了,学会做凉粉以后可以做给爸爸妈妈吃,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我学会了做凉粉》。

今天我一走进厨房看见爸爸准备做凉粉。我心里有了一个念头——给爸爸妈妈做凉粉吃。就请求爸爸让我来做,爸爸想了想答应了。

我拿起凉粉,摸着滑滑的。把它紧紧地拿在手上放到了菜板上,抽出了菜刀,按着凉粉一条一条地切着。切好了,我把凉粉小心翼翼一根根地放进了盘子里。

凉粉切好了,放进盘子里了,现在只要调味了。爸爸对我说:“调味一定要调好。”“哦,好的。”我一下子拿起了酱油打开盖子慢慢地倒了下去。倒完酱油从碗里捻起一撮葱花,仙女散花般地“撒”进了盘子里。又抓了一点鸡精撒进了盘子中间。“爸爸,我做好了!”我激动地说。“儿子,还有醋和蒜泥没有加。”爸爸微笑着说。我慢慢地打着蒜泥,爸爸看了看蒜泥说:“已经打好了,倒进盘子里吧!”我点了点头,轻轻地倒进了盘子里。我一看到醋就一下子拿了过来把醋倒了进去。

我开心地大叫一声:“做好了!”就飞快地端了过去。妈妈爸爸尝了一下还可以。我觉得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认真去做。

二年级的凉粉吃凉粉写日记篇四

凉粉,一道小吃也!这小吃在许多地方都有,只不过做法和叫法有些差异而已;川北凉粉冠以“川北”二字,那就是说,这凉粉必有其独到之处,乃凉粉中的上品、绝品。

说起凉粉,我们得从豌豆开始。我的老家位于川北,那里属于丘陵地带,土地贫瘠而匮乏,好的土地必须用于栽种主要粮食,如水稻、小麦、玉米等,豌豆属于副食,只能栽种在山坡上那些小而分散的地块。到了秋天,父亲除去地里的野草和杂树,挑来农家肥堆在地边,驾起耕牛和犁头,把土地翻耕出一条壕沟。母亲身上斜挎着一个竹篮,里面装上一些肥料,再在衣兜里装上豌豆种子,跟在父亲的后面,一手抛撒种子,一手抛撒肥料,篮子里空了;她又弯下身子一捧一捧把篮子装满,努力挺直腰杆撑起沉重的篮子。一条壕沟走完,父亲回转犁头翻耕新的壕沟,一边用泥土顺势将前一条壕沟里的种子盖住,一边用脚把那些大块的泥土踢碎,一块地还没种完,父亲和母亲都累得直不起腰来了。

大约在入冬的时候,豌豆就从那些地里冒出了嫩芽,像一个个好奇的孩子张望着陌生的世界,随着气温的日日降低,豌豆苗在寒风中冷得直哆嗦,小雨滴落在叶片上,像是一颗颗晶莹的眼泪。饶是如此,它们还是挺过了寒冬,到了次年春天,它们才开始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藤苗长长的相互缠绕着,绿遍了山坡,紫的花白的花竞相开放,拉开了春天的序幕。候鸟被吸引回来了,停留在山间歌唱,把春天的韵律推向了高潮。

扁而长的豌豆荚像一张张笑开的嘴唇挂在藤苗上,在温暖的阳光中逐渐变得饱满起来。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母亲就会摘下一些豆荚摆上餐桌,那清香的味道燃起了我们对新的一年生活的希望。

豆荚随着藤苗一起成熟变黄,父亲和母亲把藤苗连同豆荚一把一把扯出来,用背架背回来晒在日光里,等到豆荚壳干裂后,他们用连枷使劲敲打,豌豆就脱落在地上,他们抖索着拿走藤茎,把豌豆和渣滓扫到一起,用筛子把豌豆筛出来,在日光里连续晒上好几天,豌豆就变得干硬了。

由于豌豆坚硬,磨粉要经历好几道反复,母亲拿一些细粉给我们做成面疙瘩,老实说,尽管那时粮食比较缺乏,但我还是觉得那面疙瘩难以下咽。母亲就改变了办法,把豌豆提前几天用清水泡涨;父亲白天在外忙碌完毕,到了傍晚就在煤油灯光的照耀下转动石磨,把豌豆磨成细糊,放进纱布里掺入很多清水过滤成豌豆浆,豌豆浆沉淀一段时间后倒掉多余的清水,再把淀粉搅散,倒进铁锅里,用擀面杖使劲地搅动,等到淀粉完全熟透后,用一个土罐装起来,冷却后的粉团亮晶晶的,如冰雕,如珍珠,如白玉,用刀子切成细条,再加上一些佐料,美味的凉粉就出来了。

二年级的凉粉吃凉粉写日记篇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乡愁,有的是村口的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槐树,有的是母亲街头唤儿归的一幅剪影,有的是一处饱经沧桑的百年老屋……而我的乡愁则是那一碗让我百吃不厌、端得起、放不下的.应县凉粉。

凉粉在我的家乡,是草根食品,几乎家家户户的主妇都会做。每到夏季,隔三差五的,一般人家都要吃上一回凉粉。它既消暑解渴,又提精养神,是盛夏的一种必备食品。我的母亲,每到夏天总要给我们吃十多回凉粉。那时的食材,既没有施化肥,又没有打农药,原汁原味原生态,吃起来让人无所顾忌,酣畅淋漓,久久不愿放碗。近年来,家乡的凉粉因风味独特,渐渐创出了品牌,被统一冠名为应县凉粉,2015年入选了国际美味方舟,是当年山西省唯一入选的食物。更让它声誉鹊起,食者如云。现在,让我介绍介绍它的做法。应县凉粉是由马铃薯淀粉制成的。但它之所以能成为地方一绝,自有它与众不同之处。首先是淀粉的含水量多,别处凉粉的淀粉与水的比例一般为一比七左右,而应县凉粉可以达到一比十,因此很软。又应县沿边坡一带,土地肥沃,气候温凉,生长出来的马铃薯个大面多,淀粉产出率高,质量上乘,用之做凉粉很有筋骨。故而成就应县凉粉软、顽、筋的特点。应县凉粉在出售前一般都浸放在凉水里,几时吃几时再捞出来。有的用刀切成细丝,有的用专用的凉粉礤子礤成细条,但不管是切与礤,总是根根如线,粘而不断,似银鱼,如飞棱,打勾上调料后,根根都沾料,入口后滑溜异常,不用咀嚼即可下咽,而且香味浓郁,直达肺腑,故称之为喝。再次是调料制作精细。有咸盐水、味精、酱油、醋、香油、芥末、葱、蒜、香菜、黄瓜、豆腐干等,可谓作料齐备,五味俱全。尤其是用当地出产的纯正的胡麻油炸了花椒、大料、辣椒粉或片做成的辣椒油,往凉粉上面一泼,再配上几根香菜,是红艳艳让人垂涎三尺,翠生生使人食欲大增。这辣椒油的制作,更是各家有各家的绝艺,大都秘而不宣。制作时有专门作坊,关门闭窗,并在门前拴一条凶狠的大狗,以防别人偷艺。所以应县凉粉制作手法尽管大体相似,但口味却大不相同,各有擅长。正如英国人眼里的莎士比亚,是百人百莎翁。应县凉粉也是百家百风味。但总体上的特点是:清凉爽口,入口滑溜,软中有顽,顽中带筋,筋里带香,香中透辣,使人喝过齿颊留香,回味无穷,心生爱恋,不忍释箸。

由于应县凉粉不攀龙附凤,不自抬身价,在应县,无论是在街头巷尾,还是饭馆酒楼,随处可见它的芳踪靓影。并且一年四季不绝于市,尤以夏季为胜。而最让外地客人瞠目结舌的是三九天应县人街头喝凉粉。其时呵气成霜,滴水成冰,而街上喝凉粉者却不畏酷寒,手端粉碗,拌上辣椒油,旁若无人呼噜呼噜喝得山响,额头上不时有汗珠滚落下来,看着就让人忘却置身于冬季,情不自禁地也要来上一碗。近年来,一些有头脑的商家为了进一步提高凉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为自己的产品注册了商标,并开发出可以携带贮藏的真空包装产品,利用互联网进行直销,更让其声名大噪,走向了五湖四海。

总之一句话,应县凉粉是实实在在的好,真真切切的香。应县游子离乡在外,最梦绕魂牵、思之念之的,就是这忘不了、吃不厌、爱不够的凉粉了。每每想起,口水便会不由自主地淌下来,恨不得马上吃一碗才痛快过瘾。

二年级的凉粉吃凉粉写日记篇六

;

      在这一口感里有着一股浓浓的乡情滋味,一种难以割舍的少年眷恋……下面达达文档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说起家乡的美食,我对凉粉情有独钟,一直割舍不断。因为吃起来口感清凉爽口,带着酸香,口味独特,且价格低廉,备受乡亲们的喜爱。让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凉粉,成为我们莒南县的地理标志产品。

如今,让我回想起小时候的凉粉,多数是用地瓜粉制作,极少数使用豌豆制作。因为那时候生产队每到入冬期间,将一些看似冻坏不易储藏的地瓜做成淀粉后储存 ,即可用来做成粉条和凉粉。每年初夏的头晌,天气尚处微热,我们邻村甲子山一个凉粉挑子,便固定在我家东边不足百米的老槐树下。每到这个时候,我一般是首个光顾。趁着父母不在家,我便偷偷地用小葫芦瓢少少地盛上一平瓢地瓜干,正好可以给我称上一小盘的凉粉。那时没有现在的各种调料,只有酱油和盐,还有现场用石臼捣碎的蒜泥。将调料放入小黑碗中,用叉子适当搅拌调合。叉子是用竹片制作的,尺寸长大约十多公分,宽一公分多,取一头用刀削薄,劈成三个叉,长度在两公分左右,中间用比火柴棒还要细的竹条撑开。这种餐叉,传统、简单、实用,与眼下的钢叉感觉截然不同。食用凉粉时,先用水果刀把它切成块状,放到盘子里,再用叉子叉上凉粉蘸上调料。盯着晶莹透亮,色泽鲜嫩的凉粉打到盘里后,味蕾早已忍不住地被诱发。当入口的辣味刺激了舌尖神经,越发提起了食欲,越吃越辣,却越辣越想吃。起初是狼吞虎咽,吃过之后,口里却仍感不过瘾。再后来琢磨着,为了拉馋,便慢慢地拖延,一点点地去品尝这盘中的幸福美味。

记得有一次,让我深刻难忘。卖凉粉的王老汉,看我频频光顾,说这回不要钱了,让我包餐一顿,敞开肚皮使劲吃。那一次,我印象中肚子撑得圆圆的,好几天不敢近前。在那个缺吃挨饿的年代,尤其是春天到夏天这段时间,是断粮的时节,十多岁年龄的春天正在长个头,饭量自不必说。凡是野外发芽的,只要能吃的基本不剩。著名作家莫言在有关文章中就关于吃的感受介绍得非常深透。

后来这家凉粉挑子没有再来。当时是什么原因,我还专门问过父母,现在已记不清了。再后来,本镇的辛庄村一家凉粉来到了我家的旁边,让我又接上了茬。过去,一般卖凉粉的是用流动的方式,因为固定一个摊位,有可能卖不完,所以需要流动叫卖。“凉粉,卖凉粉喽”,这时顺着这诱人的吆喝声,便引来了馋客。而我家这边的摊位基本是固定的,无须叫卖。由此可见,这摊位的吸引力有多大,说它有吸引力,还在于对它有一种说不清的情愫,如果把凉粉带到家里食用,总找不到那种味道和感觉。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农村商贩和小作坊开始大力提倡,我们镇的辛庄村几乎家家户户制作凉粉,他们围绕周边集市、村庄,到处流动叫卖,兴盛了很多年。说到凉粉的制作,看似简单,其实做起来,工艺也不少,也有一定的技术性。先把筛选的绿豆或者豌豆用水清洗、需浸泡五六个小时。第二天早上三四点钟起床,进行研磨、过滤、沉淀、熬制、冷却等工序。熬制过程最为关键,一边往锅里倒浆,一边用木铲不停地搅合,水多了会发软,水少了则会发硬。火大了容易糊锅,火小了熬不熟,就像熬浆糊一样,是个比较费力的技术活。后来,由于这行当需要起早贪黑,熬夜劳累,利润渐薄,加之随着各种生意的兴起,有的陆续转行。现在能够坚持从业的都是年长之人,只要周边逢集,一问便是辛庄村的。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凉粉的品种也在增加,从最初的地瓜凉粉、到后来的豌豆、绿豆。豌豆又分大豌豆和小豌豆。颜色各种各样,有的金黄,有的翠绿,有的淡紫。在吃法上也有所创新。对于地瓜凉粉,只有在个别酒店里可以见到,作为一道下酒菜,放到铁锅里热炒,适量加入油盐酱醋,口感也别具风味。如果有喜欢吃辣椒的,放上一点味道更佳。

冬天,摊主们生上一个煤球炉,把铝盆放上水,用小火温热,让凉粉口感不再扎凉,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有一回,听我一个朋友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他的妻妹在临沂度婚假,正好事也不多,就想到家乡的凉粉。于是,小夫妻俩便坐上公交车花了两个小时来到莒南,一顿饱餐后便又打车回去。由此可见乡里人对于凉粉的痴迷和青睐,这或许就是源于对乡情的反复回味和浓厚情结吧。

乡下的集市上,一排排的长桌,一大溜的马扎,一盆盆的盛宴,一盘盘的诱惑,吃着盘里的,看着盆里的,老人们的酒肴,孩子们的最爱,凉粉地摊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是摄影爱好者抓取民俗风情的亮点。

在青岛和日照的一些海鲜饭店,有时可以见到一道菜叫海菜凉粉,具体是如何制作的不得而知。这种凉粉看起来透明晶莹,加上蒜泥、辣椒、香菜末、香油、醋、盐、味精等调味品,口感特别清爽鲜美,是解暑佐酒的佳肴。只要到日照吃海鲜,这是我的必点之菜。

眼下在当地,叫得比较响的,当属大店凉粉。在大店镇115师旧址周边,有几家专门开设了门店,一年四季营业。其中王家凉粉以舌尖上的美味,被市电视台制作成了专题节目。

我赶过乡村的多处集市,品尝过不知多少家制作的凉粉,但是目前唯有让我口感特别吸引的,首选县城的王记凉粉。她家的凉粉在出锅时需要加入一些老浆勾兑,又称酸浆,是以往在制作凉粉过程中过滤后留用的淀粉浆水,经过发酵,带有一些酸味,调出的凉粉酸中带着香甜,口味独特。由于城管需要,王记凉粉挪过多个地方,最后固定到一家沿街。这家凉粉店每年的清明节期间开业,入冬后便不再出摊。每天的上午九点左右开始营业,半天功夫大约能卖出十多盆。店内就只两个品种,一种大豌豆,一种小豌豆,一般不出中午十二点便很快卖完。来的都是常客,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有的过来打上一盘,再打开一瓶啤酒,慢慢地品味,也许要的就是这种味道。我也是这里的粉丝,常客。

如今,开始步入耳顺之年,对于大鱼大肉已经不再留恋。相反,对于乡土原生态的特产,却在不断地回味,细数最具特色的,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凉粉,更是来自于心底的感受。因为,在这一口感里有着一股浓浓的乡情滋味,一种难以割舍的少年眷恋……

 

相关热词搜索:;

二年级的凉粉吃凉粉写日记篇七

用芝麻酱、油泼辣子、酱醋蒜水等汤汁调拌凉粉,本来就是一道挺不错的小吃,偏偏还要浇上一大勺冒着热气的鸡蛋卤汁,创制这么一种亦凉亦热、亦素亦荤(鸡蛋乃小荤)饭食的人,无疑是一位天才。考虑到以上所言之凉、热两种内容,又都是大半碗掰碎的饼块的浇头,那这一道小吃显然也可称之为亦饭亦菜了——无疑,这也是钱包经常发瘪的人所深爱的一种吃食。

亦凉亦热、亦荤亦素、亦饭亦菜……其实统统是模棱两可的说法,不能算是准确的定义。况且,就算卤汁凉粉是饭,它又属于其中的那个系列呢?馒头系列,面条系列,米饭系列,饼系列,粥系列……显然都不是啊!

终于,有高人的著作使我得以解困释惑。前几天,翻阅刘裕泰先生请我看一看的书稿《千古吃趣之谜》,发现他在书中也提到了卤汁凉粉,并将其归类为泡馍系列。仔细想想,此说还真是不无道理;甚至我还认为,卤汁凉粉这种“异类”的泡馍,好像比其它任何一种“正宗”的泡馍,要更加严格恪守泡馍的规范(为什么这么讲?后面再说)。只是,刘裕泰先生认为卤汁凉粉是“一种专为夏季制作的泡馍”的观点,我却不敢苟同。因为,实际情况是,此种清真小吃在西安的餐饮市场上,是常年供应,冬夏皆宜。

和卤汁凉粉结下“深厚友谊”,是因为30多年前我供职的'一家文学月刊编辑部,是位于回民坊里的一座小楼之上。说来有趣,在西安,供应牛羊肉泡馍、肉丸儿胡辣汤等清真饭食的餐馆,固然在钟楼以西、西大街以北、莲湖路以南的回民坊里最多,但别的区域也有;唯独这可以吃到卤汁凉粉的所在,出了回民坊就极难找到。当年我办公的小楼附近,就有一家专卖卤汁凉粉的小店。小店门脸儿不大,但却收拾的洁净整齐。使得我终于走进这家小店,并进而成为它的常客的,一是由于店老板(同时也是掌勺师傅)的热情爽朗,每当你走进(有时仅仅是走近)店门,那一声“来咧,一位”的亲切吆喝,就左右、甚或决定了下一步你出脚的方向;二是因为操作台上那一排盛放各种调料的硕大青花瓷碗(刘裕泰先生说是八个,我没数过,但印象中要比三五个多得多),实在是引人注目。这一排大碗,其实就是在醒目展示一种美味,分明是在诱惑着你、提醒着你:“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从而勾起你旺盛的食欲!

能想象得出您面对的是怎样的一种美食吗?大碗里首先是五彩缤纷:白色的凉粉,红色的辣子,黄色的芥末,酱色的卤汁,褐色的麻酱……同时还是五香杂陈:辣香,麻香,酸香,甜香,咸香……在既大饱眼福又大饱口福以后,我想,您的幸福指数,一定会“噌、噌、噌”地窜上去好几个百分点儿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07996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