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一
本节内容的要点是乘法结合律。它是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既要使学生懂得算理、知识迁移的道理,又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还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各类简便计算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开拓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是一个新的教学内容,虽然交换和结合在生活中接触很多,但它比较抽象,要建立此概念对学生可能有点难度。所以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体验学习方法。让学生自我感知,自主构建知识网络。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学习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54名学生中,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整体看来很不错;百分之四十学生踏实、认真但接受新知的能力较慢;百分之十五的学生属于聪明却不好学的类型;还有百分之十五的学生是学困生。我相信,通过本节课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引导教学,小组讨论交流等的方式,班级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能在轻松,快乐氛围中掌握新知。而百分之十的学生经过“一帮一”的学习也没有问题,难的是百分之五的学生(基础差,不好学,加上智商不同常人)。虽然班级两极分化严重,但若通过努力,能达到预期效果,我也很满意。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二
1、说课: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模拟片段教学:说教学程序。
2、说课的“说教学程序”:复习铺垫、新授、巩固、综合运用、拓展延伸、小结等;模拟片段教学的“说教学程序”:一般说“新授”部分。
3、说课主要说“为什么这样教”,模拟片段教学重在“怎样教”。
2、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学课本等。
3、要体现课堂评价的多元;教师评价、学生评价适时、恰当。
4、要展示板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与课堂教学同步(及时);有所选择;字体规范;布局合理。
5、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如:《平行与垂直》 《认识几分之一》 《连续退位减法》。
6、要注意培养学生数学信息收集、整理和交流的能力;
7、要体现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8、要关注学生方法多样化,体现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不同的解法、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表述等要能及时板书。
2、空间与图形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
案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4、解决问题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1、如何开头?
2、教学目标要说吗?
3、复习多长时间比较合适?《商的变化规律》
4、如何小结?
5、要充分利用资源—————没有三角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三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长方形纸板,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片(硬卡纸做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动手操作
1.情境导入
2.出示问题,明确要求。(理解重点要求,如整分米数,整块)
3. 学生猜测可选用几分米的地砖。
4.介绍教具,明确活动要求.5.小组活动。
二、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1.展示学生作品,得出结果。
2.教师将不同铺法展示到课件上。
3.明确王叔叔对地砖的要求必须符合什么条件。(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4.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揭示课题。
5.巩固练习课本80页做一做。
三、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出示例2,独立思考,做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归纳方法,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之间的关系。(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他们公因数的倍数,他们的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四、巩固练习,
总结
提升1.81页做一做,独立思考,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总结规律。(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最大公因数。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时,那他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五、小结
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四
1、使学生理解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且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2、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实践探索、观察发现、拓展应用的学习过程,掌握探讨知识的一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感受家的温馨。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吉祥三宝》(点击播放)。
师:喜欢听这首歌吗?就像歌里唱到的,爸爸、妈妈和我们就是吉祥如意的一家!老师也有一个幸福的家,这是老师住的楼房,一起看看吧!(放课件:小区楼房)这是我们家的客厅、厨房、餐厅、卧室(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给居者新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小卧室的面积是多少?
生2:餐厅的面积是多少?
(出示房间图)
师:怎样求小卧室的面积?
生1:小卧室地面的形状是长方形。
生2:我们借助学具来研究。
二、合作实践 探究新知
问题一: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呢?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学案。
学生展示
生1铺一铺:我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把长方形纸片全部铺满,共用了20个。它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
生2摆一摆:我沿长摆了5个,沿宽摆了4个,就说明可一摆四行,共用了54=20个正方形,知道它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
生3量一量:我量出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就能想出沿长能摆5个,沿宽能摆4个,共用了54=20个正方形,知道它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
问题二:你会求下面长方形的'面吗?
师:回顾刚才的探索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
生2: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总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小卧室的面积:54=20(平方米)
答:小卧室的面积是20平方米。
问题三:餐厅的面积是多少?小组合作,展示交流。
生1:餐厅地面的形状是正方形的。
生2:长方型的的长和宽相等时,就是正方形了。
生3: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
总结: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餐厅面积:44=16(平方米)
答:餐厅的面积是16平方米。
三、自主练习
师:有了这个计算方法,我们就可以解决生活中、家庭中的许多问题。(出示题目)
师:爸爸、妈妈看到这张充满祝福、充满收获的贺卡,一定会很高兴的!在这里,老师也祝同学们学习进步!(放歌曲《吉祥三宝》)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五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光盘。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谈话:这是同学们在文具商店购物的画面。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下面的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1)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2)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3)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
(4)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5)三个人一共用多少元?
2、揭示课题。
谈话: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二、探究。
1、教学例1的第(1)问。
谈话:你能用竖式计算“4.75+3.4”吗?先试一试,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又是怎样想的?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解释思考过程。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
2、教学例1的第(2)问。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教学“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两道题,你能用刚才学到的计算方法自己算出结果吗?
学生计算后,再要求说一说是怎样算、怎样想的。然后提出把计算结果化简的要求,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
4、总结和归纳。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然后组织机交流。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再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3、完成练习八第1题。
4、完成练习八第2题。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5、完成练习八第3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自己补充问题:问学生你还想到了什么?
四、总结。
五、延伸。
同学们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提出了许多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其中,有些问题我们已经解决,剩下的问题下节课在继续研究。
六、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p
学生回答。
学生根据条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学生口答算式。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算式中都用小数。
学生用竖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同时指名板演)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同学间交流自己想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学生交流后明确学生独立计算,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同学们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学生各自在书上填出得数,并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结合线段图学生说说对前3个问题的理解
学生交流。
问题的提出来自学生本身的思索,这让学生更有兴趣去探索、尝试。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比较“数位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和“小数点对齐”,最终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教师鼓励分小组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进而探讨小数加、减法的基本算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既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联系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法,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
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既巩固了本课的相关知识点,又提高了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4.75+3.4=8.15(元)4.75-3.4=1.35(元)
4.754.75
-3.4-3.4
8.151.3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六
鸡兔同笼问题设置在数学广角中,其教学与常规课有所不同。区别之处在于要把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始终,巧用素材,有效提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数学用书》中说道:“数学广角重在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鸡兔同笼问题作为数学广角教学内容之一,正是教材注重渗透思想方法,关注学习过程的重要体现。教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应用列表、假设、方程等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1)教材首先通过“鸡兔同笼”这一问题,激发学生解答我国古代著名数学问题的兴趣。
(2)注重体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备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能力,能够理解此类问题题意,初步接触多种解题策略,会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用图示法、假设法、列方程法等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并能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和解法的巧妙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在学习中进行尝试、比较、分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研究成果。
4、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经。
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创设游戏,提出问题
师:一只鸡。
生:一只鸡,一个头,两只脚。
师:一只鸡和一只兔。
生:一只鸡和一只兔,两个头,6只脚。
……
师:那反过来如果有5个头,16只脚,该有几只鸡几只兔呢?
……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怎样解决这类问题的。
设计意图:创设游戏情境,很自然地引入课题。
出示问题,学习模式
已知:鸡和兔共有5个头,16只脚。
问题:鸡和兔各有几只?
画图法:
结合教材,生自主用画图法理解完成。
列表法(枚举法):
一一列举出鸡有0到5只及兔有5到0只时的脚数。
文字说明:
1.画图法:先画出5个头和16只脚,然后先给每个头配2只脚,剩下的脚再两只两只地加到每个头上,分配完后,4只脚的是兔,2只脚的是鸡。
2.列表法:假设4只鸡,1只兔,那么共有12只脚,与题目条件不符;假设3只鸡,2只兔,那么共有14只脚,也不符合条件;假设3只鸡,2只兔,那么共有16只脚,刚好符合题目条件。
设计意图:数形结合,以画促思,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题讲解
那现在我把数量增加一点点,你们再来算一下?(出示例1)
1.尝试与猜想(分小组合作,活动后汇报、交流)
四人小组,仿照引例中的按照表格模式,探讨方法,并把讨论结果综合在表格里,组长负责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并推荐一位组员上台展示成果并分享方法。
画图法:
8个头,26只脚
兔有( )只,鸡有( )只。
列表法(枚举法):
兔有( )只,鸡有( )只
经过同学们的小组交流,合作探讨,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你们善于观察和总结规律,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以上的方法属于一种猜测和推算的过程,这些方法在对于一些数字简单的题目还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数字较大,以上两种方法操作起来就有些难度了,我们能不能用列式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2.假设与探究
假设全是鸡
(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再交流)
生:我们是这样想的:兔子都用2只前脚捂住耳朵,用2只后脚站了起来,这时每一个头就对应着有2只脚站在地上(即可假设8个头都是鸡头),此时站在地上的脚的个数是8×2=16只。
师:算式里的8表示什么?2又表示什么?结果的16只脚是什么的脚?
生:8表示“假设8个头都是鸡的头”,2表示“每只鸡有2只脚”,16只脚是站在地上的脚。而之前数有26只脚,少了26-16=10只脚,这10只脚是兔子捂耳朵的前脚,而每只兔子有2只前脚,所以兔子的只数是:10÷2=5只,鸡的个数是:8-5=3只。
师:“10÷2=5”式中的10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
生:10表示兔子抬起捂耳朵的前脚,2表示每只兔子有2只前脚,
10÷2表示兔子的数量。
师板书:假设全是鸡:
脚的总数:8×2=16(只脚)
一只兔比一只鸡多的脚数:4-2=2(只脚)
兔子:10÷2=5(只)
鸡:8-5=3(只)
师:以上的方法就是假设法,假设全是鸡,先算出脚的假设总数,然后对比实际总数,再用少了的脚数除以2(4-2=2)就可以算出兔子的数量了。
假设全是兔
(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再交流)
生2:我们是这样想的:鸡都把翅膀撑到地上当“脚”了(即可假设8个头都是兔头),这时地上的脚的总数是8×4=32只,但实际上只有26只脚,多出来的“脚”32-26=6只,多出来的这6只“脚”实际上是鸡的翅膀来的,每只鸡有2个翅膀,所以鸡的个数有6÷2=3(只),兔的个数有8-3=5(只)。
师板书:假设全是兔:
脚的总数:8×4=32(只脚)
一只兔比一只鸡多的脚数:4-2=2(只脚)
鸡:6÷2=3(只)
兔子:8-3=5(只)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我们可以把刚才的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假设法”——假设怎么样,然后怎么样。经过这两道题的观察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假设全是鸡,就会先求出兔的只数;假设全是兔,就会先求出鸡的只数。
设计意图:拟人化的比喻,让学生兴趣盎然。
渗透文化,激发情感
师: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穿越时空回到1500年前。在一间学堂里,一位先生拿着一本数学名著《孙子算经》,摇头晃脑地读着:“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同学们,你们能用我们刚才学习的几种方法帮帮古代的学生们吗?谁来先翻译一下这个古代数学问题的意思?然后,请各位同学用刚才学过的方法解答这个问题。
(独立完成后让学生交流,并进行板书汇报、)
师:对了,这道题的意思就是: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同学们都做得很好,板书的两位同学做得更加精彩。
设计意图:渗透古代数学思想,适时适地进行思想教育,创设课堂数学文化氛围。
畅谈收获
师:今天的课堂学习有趣吗?大家有哪些收获?
生1:……
生2:……
……
师:今天,我们通过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了用画图、列表和假设的方法来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希望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巩固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方法,了解古时候的解法,使学生对我国的古代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后的小结梳理一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反思学过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已经预想到了学生理解方面可能会存在偏差,同课室同事谈到往届学生对鸡兔同笼这类问题的解决途径很是模糊。我有意识细琢磨了一下课堂课堂会出现的情况。于是,课堂上先游戏引导,再通过画图、列表法的展示,学生们一下子眼界开阔,思路瞬间明朗化,直到后面的假设法的出现,学生对鸡兔同笼问题都不难理解了。假设法作为一种基本方法,给学生讲通讲透,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解决此类问题就足够的。本计划课堂上渗透用方程方法解决问题,由于四年级学生未接触方程和课堂时间关系,未提及这一方法,希望学生们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拓展更多的解决途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七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会数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初步体会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经历观察、猜想、操作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并能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
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活动一 认一认
课件出示人民币图片学生认识(夸奖学生)
其实在生活还有很多地方要用一个比100大得多的数来表示。
活动二:猜一猜 课件出示体育馆图片。
师:这是哪里?
首都北京体育馆,猜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生猜的各不相同)
活动三:数一数
(一)、多媒体演示,进一步理解10个一百是一千。
师:俗话说积少成多,其实大的数也都是由一些小的数组成的,咱们看看它们是怎样组成的(电脑演示。)
1、课件演示一个一个地数,并得出10个一是一十。(板书)
师:看看现在灰太狼把它变成了什么形状?(课件变成10×10×10立方体方块图),让学生回答,了解掌握情况,如一百为一层,2层是几个百?3个百后面是几个百?5个百再添一个百是多少?谁能继续一百一百地数?重点强调9个百再添一个百是多少?然后思考:10个一百是( )。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师: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观察板书后小组讨论。(让学生说出一(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关系,并知道各自所在的数位。) 师引领生从188数到204。(课件演示) 师小结:灰太狼看大家表现的这么好,想给大家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大家自己在组内练一练。
活动四:练一练 小组学习任务: 你来数一数
一个一个地数,从三百九十八数到四百零七。(课件演示)同桌用计数器一个拨数一个说(集体一边看课件演示一边说)
1、找出你认为最难数的地方,说说为什么?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针对难点,进行计数器演示。
2、请出数朋友师:让咱们再一起请出数朋友来吧(课件)
3、摘苹果
(课件出示:苹果落地的动画,学生从989数到1000。)
三、多层练习,巩固新知
1、森林运动会师:灰太狼看大家表现的这样好,想带大家一起到喜羊羊课堂去。想参加吗?谁就请举手,这么多人都想去,那一定要认真听要求。
3、掀起红盖头(猜一猜,五角星后面藏着哪个数字?)
4、我说你猜
5、寻找幸运儿
6、激流勇进
师:同学们真的表现得很棒!喜羊羊就向大家发来了祝贺(课件)看来喜羊羊是难不倒大家了,但是喜羊羊并没有放弃,它还出了一道更难的题目,你们敢接受挑战吗?要不咱们不看了吧。
___ ___ 800 ___ ___(答案不唯一) 师:这道题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哦,大家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吧。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1、今天的学习愉快吗?
2、有什么收获?
3、想到了什么问题?
4、画珠子
板书设计: 10个一是一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096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