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它们可以是对成功的总结,也可以是对失败的反思,更可以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阅读红楼梦的心得体会篇一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丰碑”,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在阅读这本书之后受益匪浅,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古代中国的家庭制度和官僚制度
红楼梦中通过对清朝时期的家族制度和官僚制度的刻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这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历史的演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红楼梦中描写 的官员的贪污、虚荣、权力斗争等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清代的官场现实,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
第二段:情感丰富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塑造了大量的形象丰富的人物,通过各种丰富的情节,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的情感以及与他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穿插其中,使得红楼梦成为了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生命力的小说。每个人物形象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生命力,读者可以通过这些人物的形象来认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和反映。
第三段:文化底蕴和人性思考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其背后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底蕴和人性思考。作者对人性、情感以及走向的思考深入剖析,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类生命的高度关注和忧思。读者通过阅读,可以感受到红楼梦所蕴含的深刻人性思考的价值与魅力,更深入地认识、理解和欣赏中国的文化内涵。
第四段:书中的抒情诗歌
红楼梦中还有很多抒情诗歌,这些诗歌构思新颖,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爱情与现实的追寻和思考。这些诗歌都具有建立感染力和美学意义,更加增强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阅读红楼梦,让我感受深刻的是这部小说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人性思考和情感体现。我通过阅读,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和精神面貌,也得到了对人性、情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反思。通过阅读,我得到了启示和启发,从中汲取了人生的力量和智慧。
总之,红楼梦是一部充满文化内涵和人性思考的经典之作。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官僚制度和家族制度、感受到深刻的人性思考和情感世界,同时也能够获得自己阅读体验的改善。这本书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了中国文化的瑰宝和历史的深度,也帮助我们在生命的旅途中找到自己的信仰和力量。
阅读红楼梦的心得体会篇二
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活,将其攫娶裁剪,再加以创造,《红楼梦》这幅画卷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一经问世就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另外还有芹圃、芹溪、芹溪居士等字号。祖籍襄平。出生在贵族家庭,年仅十岁的他亲眼看到家庭遭受沧海桑田的变故,对封建统治的没落命运有了切身感受。从1752年起,他终于挥洒出一部不朽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有关爱情的小说,但作者并没有把着眼点完全放在故事情节上,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下足了功夫,显示出高度成熟的艺术水准。全书共刻画了四百多号人物,不同的身世命运,不同的生活情景,在曹雪芹的笔下,人与事的来龙去脉,一概井然有序,从容自然。上至皇庭贵妇,下至走卒车夫,其神色、语言及个性,都贾宝玉,荣国府的嫡派子孙,衔玉而生。前世为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灵石。从小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
贾宝玉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他聪慧异常,出类拔萃,但他不肯“留意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他是大家庭中的宠儿,但命运却不由得自己做主,与林妹妹相契相知,抒发真性情真心意,却被逼着娶了宝钗,终离了俗世,走入茫茫大雪。
林黛玉,前世为三生石边的一株绛珠草,受赤霞宫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愿跟其下凡还尽眼泪。她绝丽脱俗,雅若天仙,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心思敏感,才华横溢,个性纯真灵净,说话率直有时却也刻保她常怀隐忧,感物伤情;暮春时节,见落花飘零,就锄坟葬花。最后黛玉泪洒百日,泣血而死,还了前世情缘,留下悠长的深思。
红楼梦阅读课后心得体会2
阅读红楼梦的心得体会篇三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研究和阅读的对象。而对于我而言,近几年才开始真正接触这部巨著,感受到了阅读《红楼梦》带来的启示和思考。在阅读中,我体会到了一个更加丰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风貌。下面将会详细介绍我阅读《红楼梦》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情节引人入胜,人物性格鲜明
《红楼梦》的情节结构丰富多彩,充满着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引人入胜。故事中的人物各具特色,他们的性格鲜明突出,在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人文历史的沉淀之后,成为了有血有肉的形象,让人在经历他们的故事时,感同身受地走进这个古老的封建社会。
第三段:沉淀历史,呈现社会风貌
《红楼梦》中描绘的封建社会的文化风貌,是书中的另一个亮点。通过对书中人物居住的环境、饮食文化、婚姻制度、家族传承、社交礼仪等方面的描写,读者能够感受到帝制社会中人们的热闹、炫耀、虚浮、才华等方面。阅读《红楼梦》让我们得以从历史的角度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国家传统游戏。
第四段: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一部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还可以了解到文化的底蕴所在。读完该书,更加深了我对自己国家文化的热爱和自信,我相信只有在保持和传承好优秀文化这个本质质量的前提下,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在时代浪潮中屹立不倒。
第五段:思考人生,深刻启示
通过阅读《红楼梦》,我更加深刻的领悟到了“人之初,性本善”的深刻内涵,人性的复杂与本性的善良并存,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中,都有各自的选择和勇气。《红楼梦》也反映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种人生态度,教人谨守中道,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尊,面对人生的高山峻岭和荒沟险滩。通过这一过程,挖掘自我潜能,充实而有益。我相信,阅读《红楼梦》一定能够对大家的人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启示和反思。
总之,《红楼梦》不仅仅是一个梦幻世界,更是一个有生命、有血肉、有思想的大云的世界,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着不可删除的位置,并且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借鉴思考的范本。在阅读中,我们能够领略到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启示。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一直保持着对《红楼梦》的热爱和学习。
阅读红楼梦的心得体会篇四
今年暑假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我读完第一章就已经爱不释手了。
它主要是以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写的,它以生动的描写,写出了那时候大家族的悲欢离合。在这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林黛玉了,因为我觉得她美丽、聪明,又很好学,还知书达理。不过,她的缺点就是太多愁善感。我最不喜欢的人物就是薛宝钗,因为她明知黛玉多愁善感,没有妈妈,还在薛姨妈怀里撒娇,感觉好像是故意的。我不太喜欢《红楼梦》的结尾部分,因为太悲惨了。
读了《红楼梦》,让我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还要学习《红楼梦》中人物的优点,从自身找找有没有和里面人物同样的缺点,并把它改正。这是我第一次看《红楼梦》,有些地方还不是太懂,以后有时间我会再好好阅读它,相信会有更多的体会和感想。
《红楼梦》塑造了一个跛足道人,他的眼睛正是大观眼睛,所以他看到了一个欲望无穷、沽名钓誉、巧取豪夺的泥浊世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他所唱的《好了歌》,正是荒诞歌。甄士隐为《好了歌》作了注解。他的解,是对泥浊世界和荒诞人生的“解构”。原来,这个金玉其外的人群舞台,演的不过是一幕幕荒诞戏剧:“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红楼梦》有一首荒诞主题歌,还有一个荒诞象征物,这就是“风月宝鉴”。
宝鉴的这一面是美色,宝鉴的另一面是骷髅。贾瑞死在美女的毒计之下是惨剧,而追逐骷髅似的幻影幻象则是几乎人人都有的荒诞剧。难道只有贾瑞拥抱骷髅?人世间在仕途经济路上辛苦奔波、走火入魔的名利之徒,哪一个不是生活在幻觉之中的贾瑞?总之,揭示世道人生甚荒唐的荒诞性,是《红楼梦》极为深刻的另一内涵。
如果说,林黛玉之死是《红楼梦》悲剧最深刻的一幕,那么,贾雨村的故事则是《红楼梦》喜剧最典型的一幕。《红楼梦》的大情节刚刚展开,就有贾雨村“葫芦僧判葫芦案”。熟悉《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贾雨村本来还是想当一名好官的。他出身诗书仕宦之族,当他家道衰落后在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里卖文为生时,也是志气不凡才会被甄氏所看中并资助他上京赴考中了进士,还当了县太爷。被革职后浪迹天下又当了林黛玉的塾师。聪明的他通过林如海的关系和推荐,便在贾政的帮助下“补授了应天府”。可是一下马上任就碰上薛蟠倚财仗势抢夺英莲、打死冯渊的讼事。
贾雨村开始面对事实时也正气凛然,大怒道:“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的走了,再拿不来的!”并发签差人立刻把凶犯族中人拿来拷问。可是,站在桌边上的“门子”对他使了一个眼色,雨村心中疑怪,只好停了手,来到密室听这个听差叙述讼事的来龙去脉和保乌纱帽的“护官符”,而讼事中的被告恰恰是护官符中的薛家,又连及同在“护官符”中的贾家,甚至王家,这可非同小可。最后,他听了“门子”的鬼主意虽口称“不妥,不妥”,还是采纳了“不妥”的处理办法,昧着良心,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放走凶手,之后便急忙作书信两封给贾政与王子腾报功,说一声“令甥之事已定,不必过虑”。为了封锁此事,又把那个给他使眼色、出计谋的门子发配远方充军,以堵其口。
王国维在评说《红楼梦》的悲剧价值时,指出关键性的一点,是《红楼梦》不把悲剧之因归罪于几个“蛇蝎之人”,而是“共同关系”的结果,如林黛玉,她并非死于几个“封建主义者”之手,而是死于共同关系的“共犯结构”之中。而“结构中人”并非坏人,恰恰是一些爱她的人,包括最爱他的贾宝玉与贾母。他们实际上都成了制造林黛玉悲剧的共谋,都有一份责任。这种悲剧不是偶然性的悲剧,而是人处于社会关系结构之中成为“结构的人质”的悲剧。
《红楼梦》的忏悔意识,正是意识到自己乃是共谋而负有一份责任的意识。《红楼梦》正因为有此意识而摆脱了“谁是凶手”的世俗视角,进入以共负原则为精神支点的超越视角。可惜王国维未能发现《红楼梦》美学价值中的另一半--喜剧价值同样具有它的特殊的深刻性,即同样没有陷入世俗视角之中。
贾雨村在乱判葫芦案中扮演荒诞主体的角色,但他并不是“蛇蝎之人”的角色。当他以生命个体的本然面对讼事时,头脑非常清醒,判断非常明快,可是,一旦讼事进入社会关系结构网络之中,他便没有,并立即变成了结构的人质。他面对明目张胆的杀人行为而发怒时,既有良心也有忠心(忠于王法),可是良心与忠心的代价是必将毁掉他的刚刚起步的仕途前程。一念之差,他选择了徇私枉法,也因此变审判官为“凶手的共谋”。可见,冯渊无端被打死,既是薛蟠的罪,也是支撑薛蟠的整个社会大结构的共同犯罪。说薛蟠仗势杀人,这个“势”,就是他背后的结构。
贾雨村在葫芦戏中扮演荒诞角色,表面上是喜剧,内在则是一个士人没有、没有灵魂主体性的深刻悲剧。总之,《红楼梦》的内在结构,是悲剧与荒诞剧兼备的双重结构。也可以说,《红楼梦》的伟大,是大悲剧与大喜剧融合为一、同时呈现出双重意蕴的伟大。一百年来的《红楼梦》研究只重其悲剧性,忽略其荒诞性,今天正需要我们做一补充。
王国维说《红楼梦》是哲学的,指的不是《红楼梦》的哲学理念,而是它的生命哲学意味和审美意味,即由《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及其他女子等美丽生命所呈现的生命形上意味。也就是说《红楼梦》的永恒魅力和美感源泉,不在于它与社会形态变动相连接而产生的意识形态,而在于它呈现了一群生命,一群空前精彩的诗意个体生命。这些生命,也带有儿童的天真和原始的气息,在你争我夺的功利社会里都在内心保持一种最质朴、最纯正的东西。
《红楼梦》塑造林黛玉等一群至真至美的诗意女子形象,是中国文学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奇观,也是世界文学的奇观。《红楼梦》女性诗意生命系列中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主要形象,如林黛玉、晴雯、鸳鸯等有一共同特点:不仅外貌极美,而且有奇特的内心,这便是内在诗情。
贾宝玉称她们属于净水世界,这不仅是概括她们的“柔情似水”的女性生理特点,而且概述了她们有一种天生的与男子泥浊世界拉开内心距离的极为干净的心理特点。她们的干净,是内心最深处的干净,她们的美丽,是植根于真性情的美丽。因此,曹雪芹给予她们的生命以最高的礼赞。
他通过贾宝玉作《芙蓉女儿诔》礼赞晴雯说:“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这一赞辞,既是献给晴雯,也是献给其他所有的诗意女子。《芙蓉女儿诔》出现于《红楼梦》的第七十八回,至此,曹雪芹的眼泪快流尽了。
他借宝玉对所爱女子的最高也是最后的礼赞,包含着绝望,也包含着希望。那个以国贼禄鬼为主体的泥浊世界使他绝望,但是,那个如同星辰日月的净水世界则寄托着他的诗意梦想。《红楼梦》的哲学意味正是,人类的诗意的生命应当生活在泥浊世界的彼岸,不要落入巧取豪夺的深渊之中。
人生只是到人间走一遭的瞬间,最高的诗意应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如林黛玉、晴雯、鸳鸯、尤三姐等,返回宇宙深处的故乡时,不带俗世中浊泥与尘埃,乃是一片身心的明净与明丽。《红楼梦》充满悲剧氛围,正是因为它本身就是这样一曲悲绝千古的诗意生命的挽歌。
阅读红楼梦的心得体会篇五
近年来,古典文学一度被认为是“冷门学科”,然而,“红楼梦”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之一,却依然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钟爱和青睐。我也是其中之一,阅读完整部《红楼梦》后,深感其深刻的人性思考和情感表现,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与体会。
第一段:情节跌宕起伏,宏大叙事结构
整部《红楼梦》呈现的是一幅宏大的图景,一个庞大的家族在如风如雨的变迁中渐渐迎来了衰败,受到了满腔的悲情所包围。这其中充满了复杂的家庭纷争、权力斗争、人性的彰显和社会现实等多方面的因素,将读者带入一个至深至真的眼前世界。本书的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起,同时也呈现了深刻的哲学意蕴。
第二段:细节描写生动逼真,反映着中国社会的现实
《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更是反映中国社会历史背景、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的重要依据。如在书中,钱塘江的地理环境和改编前的众生相貌等场景描述,都是红楼梦中的精妙之处,使我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深刻地反映了封建中国那个时代的人民及其社会生存状态。
第三段:作品风格优美流畅,充满文学价值
在艺术方面,《红楼梦》的故事情节、语言是一种极具魅力的文化现象,其文学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其文气朴实、自然流畅,语言方面有灿烂的诗意和散文性,更是表现了中国文学艺术的精华。
第四段:中西文化融合,极具时代意义
《红楼梦》不仅仅在中国传统文化内有着突出的地位,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亦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中西文化的对比和融合来看,不仅是一部中国文学家的经典巨作,而且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奇观,这种中西文化的融合,也为当时的时代带来了新的发展。
在《红楼梦》中,我们读到了对家庭、爱情、权利等的深刻思考,也读到了成长、人性、道德等等的启示。无论身处哪个年代,任何人都能够从中得到追逐美好的力量和朝着幸福的目标不断进步的勇气。因此,我们应当从中汲取力量,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而孜孜不倦地努力奋斗。
总之,阅读《红楼梦》是一次深刻的体验,每个读者都会从中获得不同的启示和体验。虽然这是一部古典的小说,不过慢慢阅读它,就能发现它还是有很多闪光点,有很多精彩的领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感悟到它浓厚的人性气息,感受它极高的文学价值,甚至在自己的生命中向它一样不断地进步,一步步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美好。
阅读红楼梦的心得体会篇六
风花雪月之事,假假真真之幻,有有无无之乱。或许没有战三国的雄伟壮观,或许没有水浒汉的忠义情深,或许没有梦西游的虚幻迷人,但红楼有着一种千古不变的发人深思。
《红楼梦》乃曹雪芹先生之心血之作——“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本书贯用北京方言,看官可透过表面用心观测到曹雪芹先生极力反对封建思想,批判封建腐败。读红楼,令人叹为的可不仅仅是家族兴衰史,还有种种风流事,种种风流情。
身带金锁的薛宝钗是位极符合封建思想的女子。待人宽厚,不得罪他人,脾气和顺。可也正因为与林黛玉性格的反差,造就了一系列的悲剧。封建包办婚姻不仅没能为贾宝玉带来幸福,还让他经历了生死离别。薛宝钗从小灌溉封建妇女思想,时刻铭记着“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场所谓的婚姻,亦是悲剧。
有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错觉,《红楼梦》前几十回是一场美轮美奂的精神盛宴。元妃省亲建大观园,何不宏伟?元宵众人同乐猜谜,何不愉悦?林黛玉等人起诗社,何不自在?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衰弱往往都是从那最繁华的一瞬开始的。这一切都如一场梦,家族兴衰的梦,讲述封建礼教的梦。过眼云烟。烟消云散。最终,大观园的繁荣仅仅止步于过去。
张晓风曾说过,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有刺,三恨红楼梦未完。《红楼梦》不仅是一本讲述四大家族由兴到衰的经典之作,而且,在更多人眼里她就是对某一个时代的回忆,能触发人心底的温情。“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葬花,葬的不仅是桃花,还有她居人篱下的惆怅。红楼,梦一场,到头来,惹得那人憔悴。
辗转红楼,忘不了伊细泣独怜,忘不了伊焚稿断痴情,忘不了红楼一瞬却终究梦一场。红楼,梦。
阅读红楼梦的心得体会篇七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独对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情有独钟。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不少。首先,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
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 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
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
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红楼梦》巨大的社会意义不仅在于它写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更在于它以这个爱情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向腐朽的封建制度敲响了沉沉暮鼓。同时,小说通过对封建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思想,也敲响了新世纪到来的晨钟。
在中国文学,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像《红楼梦》这样把爱情悲剧写得既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又能深刻全面地揭示出它的社会根源,从而对封建社会作出深刻有力的批评。
红楼梦心得2
阅读红楼梦的心得体会篇八
红楼梦是女人的世界,但通过女人的世界反映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展现了那个朝代的发展的悲剧。
中国诗词有两句诗有难以描摹的霸气,一句是李太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另一句是杜子美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巧合的是,同是以“安”字开头“颜”字结尾,它们却各自代表了中国士人的两种精神境界,出世则旷达不羁、入世则心怀天下。
李唐几百年以后,在清初,有位伟大的作家用他细腻独特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他眼中的这两种士人,同时渲染出那个君主_达到鼎盛时期的大悲剧。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红楼梦》叙说着那些痴人痴事,感叹书中他们不老不死,不伤不灭,却一遍一遍的上演着悲剧。读尽红楼,只得一世伤红颜伤逝的背后,便是中国古代士人们悲剧的写照。
《红楼梦》总是用几大段文字描写着主角们的风姿神韵,如王熙凤,贾宝玉,从容貌的美到繁饰的衣装。而对于林黛玉却只是描写了她三分病态如西子的模样。是否注定了她内心的自卑和低人一等的心理,低调自卑到衣物可以朴素到忽略不计,生怕写出来与凤姐,宝玉对比起,让别人笑话了。留笔三分给了人无尽的深思,或许结局在这里悄悄种下了根。
不知林黛玉是何时喜欢上那不爱武枪爱颜色的少年。或是刹那的初见:贾宝玉因为如天仙一样的林妹妹没有携玉而要把他落草时含的宝玉扔碎,又或是贾宝玉总是宽容她的无理和冷笑。佛曰:“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虽不知她是否在一念之间恋上了如玉少年郎,却知道在无数的须臾中他们将这份美好无尽的展现。
每每读到贾宝玉,林黛玉的言行时,我总是感叹幸好他们命运算不错,至少最初在贾氏家族中是少爷,小姐,不然让他们这种性格生于现代,必是两个娇命之人。
黛玉在大观园中格格不入,可没有人否定她超凡脱俗的才华谈吐和细腻优雅的生活态度;宝钗在大观园中受到老少妯娌的喜爱赞美,她有男子都少有的治家能力,她温婉贤淑,她谦逊怜下,是那个时代女子的典范。如果说黛玉是小家碧玉柔娟风流,宝钗则是大家闺秀的冷艳风骨,一个细声“嫁与东风春不管”,一个韵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无论是出世的黛玉还是入世的宝钗,在这么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时代中,她们都无路可走,无处可逃。
黛玉隐寓着超凡脱俗的士人们,她代表的是奔波辛劳的徐霞客,是医者仁心的李时珍,他们有不同于世俗之人的理想抱负,又或只为自己而活,不理睬世人的目光,甚至不能被世人所容,但活出了自己的味道,他们的成就也被后世人肯定,可是他们所生之年,必定不会被大众理解,必定有人笑他们痴傻,出世者,不被世所容,怎一个孤寂了得。
阅读红楼梦的心得体会篇九
划几许流光,落几许苍凉,一世繁花似锦,奈何离散使人伤。情太真,意太浓,红楼一梦,惹人怎敢忘。
《红楼梦》既是女子的歌颂,却又是女子的悲剧,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巨著,在以往的中国你,古典文学中尽管有许多美丽的女子形象被塑造,但最高也不过像《牡丹亭》这类,敢于为自己的爱和幸福而斗争的“女子觉醒”形象,而红楼梦中却带来的是全新的也是前所未有的,那就是对女子的尊重,就像曹雪芹本人所说:“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比裙钗,我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他依他所想而写,也因此写出了不朽。
《红楼梦》是对女子的颂歌,赞美黛玉“世外仙妹寂寞林”宝钗“山中高土晶莹雪”,湘云“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寄月光风耀玉堂”,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孤僻世罕见。”……但又是女子的悲剧,含恨结郁而死的是林黛玉,青春守寡的是史湘云,李执,出嫁一年就被丈夫折磨而死的是贾迎春,远嫁他方的是贾探春,对人生悲观绝望而出家的是贾惜春,跳井而死的是金钏,含冤而亡的事秦可卿和鸳鸯,被强盗强抢去的是妙玉……她们都是“红颜薄命”是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
《红楼梦》中的悲剧震撼人心,使人荡气回肠,不仅仅写了一群青年女子的毁灭,也写了整个贾府的衰落。许多人曾说这就是整个封建社会衰落的象征。但从精神上、思想上,却是因贾宝玉,这种新思想人的出现,宣诉这个社会的不合理性,这才是封建社会衰落的真正预兆。
云卷云舒,踏遍世间繁华,风气风停,荡涤红尘烟波,昔日纵使荣华再过,到头来,不过一梦而已,终究曲了人皆散,究竟谁奏的'挽歌?又该为谁悲伤?红楼一梦,阅尽世间沧桑!
阅读红楼梦的心得体会篇十
这个暑假,我又将原著版《红楼梦》翻出,看了一遍,在刚识字的年纪,爸爸就给我买了一本儿童版带拼音的《红楼梦》,于是,每晚缠着爸妈给我讲一章作为睡前故事,小小的我看着书上精美的插图,在内心幻想偌大荣国府的盛象。再后来年岁稍长,妈妈为我买来原著版《红楼梦》,虽看得不全懂,却也囫囵吞枣地读了几遍,当时觉得最复杂的是,就是人物关系。赵姨娘是谁的小老婆?贾琏是刑夫人的儿子吗?一整个大家族,上至贾母下至丫鬟,凡提到名字的,最后的结果也都交待了,这里不得不佩服曹雪芹先生写作的一气呵成,毫不拖泥带水。
曹先生自评《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整本书结尾以"贾雨村言"即"假语村言",因此书中虚幻世界和现实世界相承接,常在一个人冤死后,再出现在一个濒死之人面前,如凤姐死前看到尤二姐对她笑……这样的情节,让我又时不时心惊肉跳一回。既然刚才提到红楼梦中复杂人物关系,我就来说说自己对一些人物的看法。
而薛宝钗,却是与林黛玉的性格截然相反。曾读过一篇文章,说宝钗的内心是一片清明的。不错,作为整本书中最明白、最识大体、最想的通、最宽容大度的人,宝钗不论是待人还是接物亦或是遭遇变故,都是头一个明白人。她宽容大度,因此人人都愿意和她交往。她细心地关心着身边的人,她曾日日为身为自己的情敌的黛玉送燕窝;她曾在香菱受委屈时保护她。她内心澄澈,看透世事,即使是在宝玉出家后,她也只是落下泪后忙劝薛姨妈和王夫人想开些。我觉得她一定是最长寿的人,只因她处事不惊、娴静如月。她是贤妻,亦必是良母。尽管知道宝玉心中只有林妹妹,她依然无怨无悔地悉心照顾宝玉,为他着想,解他的心结,劝勉他勤学。宝钗是真正的智者,在红楼这场大梦中,她似乎是坐看梦中人情百态而内心无波亦无澜。
再来说说袭人和晴雯:这两人都是我非常欣赏的丫鬟。她们伏侍宝玉尽心尽力,细心备至。袭人贤惠,也心仪于宝玉,文中说宝玉待袭人与旁人是不同的,她应是意识到宝玉的感情,因此在宝玉踹了她一脚后心凉了半截。她最多只能做侧室,她心中对做姨娘的命运应是有些害怕的。她怕色衰爱弛,怕正室欺压,但她对宝玉的爱是不动摇的,这样一个聪明而贤惠的丫头,最后结局也是好的。她本欲为宝玉而死,却意外发现所嫁之人乃宝玉之友蒋玉函,最后想来应是夫妻和睦、儿女承欢膝下。晴雯则是个大美女,凤姐说:“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生的好。”晴雯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林妹妹,也因花颜而耽了莫须有的罪名,因病惨死。在《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中她的落落大方、勇敢坚韧让我敬佩。她死后被宝玉杜撰为芙蓉花神,也不枉她对宝玉尽心伏侍一番。袭人和晴雯同为丫鬟却不同命,其原因是晴雯的开放、反抗精神与当时封闭的时代相抵触。
最后来说说赵姨娘,这个戏份并不多的“坏女人”。小时候不懂太多,对赵姨娘只一字评述:坏。略大些,才发现了赵姨娘并不是坏,她是有无奈、无能为力的。她和马道婆用魇魔法设计害凤姐和宝玉,是狠毒。但文中马道婆进赵姨娘屋子时看到的是满炕头的零碎的、不成样的绸缎,可见赵姨娘作为小人物悲哀的命运。主子只做了半个,比下人好不到哪里,还要每日每夜忍着一窝子气。她是贾政的侧室。又生了儿女,所谓纳妾纳色,想必她也曾有过美人如玉的岁月;也曾有过相爱交好的小厮;也曾与贾政恩爱缱绻,只可惜女儿探春总不和她同一战线,儿子贾环又是扶不上墙的烂泥,而她又是个好争风吃醋、斤斤计较、极具小市民气质的女子,也正因此,她骂女儿、打儿子,惹得人人讨厌。她在偌大荣国府内无可安身之处,或许,她会在每次被姑娘太太们欺辱后无力地叹息一声吧。赵姨娘“坏”的背后隐藏着外表光鲜生活下满地的虱子,也正给了当今时代那些整天做梦想飞上枝头变凤凰的灰姑娘警示。
除出色的人物塑造外,《红楼梦》中大量优美而隽永的诗文,让我不得不惊叹于曹先生的妙笔生花、妙语连珠。
《红楼梦》于康乾盛世出现,表达了对反对封建、追求平等、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它的问世,是中国文学的骄傲,引起了广泛关注,后来更是出现了一门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问——红学。曹雪芹先生如此出色之作,不愧为后人称道。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145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