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即方子、方法。“方案”,即在案前得出的方法,将方法呈于案前,即为“方案”。方案能够帮助到我们很多,所以方案到底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划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摄影课程培训方案篇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正在与国际接轨,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评价标准和传统的教学思想理念,在认识和理解上,会发生很大变化,产生很大的疑惑和出现理解的误区,需要我们去重新适应和理解。如何让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评价机制真正全面的深入落实和实施,扭转传统教育思想不良部分的束缚,用新课程的思想观念,冲洗传统教学观念不良部分的污泥浊水,挣脱束缚我们几十年的影响学生能力发展、限制教师展示才华和发挥空间的铁链枷锁,跨越式的达到新课程精神要求的境界。是摆在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和体育与健康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各级学校领导,对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十分重视,认识较高,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能亲自带骨干教师参加各类会议接受新理念;走出去处参观学习;深入基层和教师座谈、研讨、研究实施方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一中、五中、实验中学、十中、十二中、十三中、积极筹措资金添置体育器材,编写校本教材,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类体育活动。对此,广大教师也表示出了极大的热情,积极探讨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领会其实质,积极开动脑筋设计体育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改形势的需要和要求。在行动上积极大胆进行实验,抛弃框框,探索课改新途径,摸索经验,积极投身校本教研活动,为全面适应性课程进行铺垫。
课程改革的实施,为体育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迎来了体育的科学春天。以新理念、新形式、新教学方法为指导思想的各类教研活动,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令看课教师耳目一新,受益匪浅。实验中学8年级实施的自选项目上课形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和理念,具体表现在给教师足够的选择空间,教学内容自定,教学形式不限;给学生充分选择余地,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和展示才华的机会。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四中在教材教法多样性上的处理上,进行了大胆尝试,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引进多种土教材,满足不同学的不同需要。我们知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哪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需要根据授课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而定,决不能千篇一律,受任何形式的束缚,要以学生喜欢、愿学、能学为前提。如:竹竿舞、土保龄球、满族传统项目"赛威呼"、"珍珠球"引入课堂,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即能满足学生的乐趣又能增加和体现竞争性、娱乐性,对场地器材要求的也不高,而且,同样可以达到强身健体之功效。这也是开发校本课程和体育资源的具体表现。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课改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课程改革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学成果。场地和器材是体育与健康课质量的保证。宽敞的场地,充足的教学用具和辅助器材,再加上布置合理新颖,会给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带来无限的乐趣,是成功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十三中的足球;十二中的乒乓球;实验中学的腰鼓、太极拳等效本教材的开发已见雏形。十中、十二中积极筹措资金、购买和制作了许多体育联合器械,其他学校也不甘落后紧紧跟上;因陋就简,利用废旧的饮料瓶、矿泉水瓶自制土保龄球,充分发挥小垫子的各种功能、一材多用、小凳子的使用也更加丰富起来,这些都为校本器材开发带了好头。因为我们现有的教学条件,尚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所以自制土器材的做法是十分提倡的和可取的。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体育锻炼场所和活动空间,一场开发校本课程和体育设施资源开发的良好氛围以形成。
摄影课程培训方案篇二
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本着对学校安全、师生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负起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的领导责任,时刻保持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围绕构建“平安先行学校”,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五大”活动、“清剿火患”战役的总体要求,以“政府统一领导,社会齐抓共管,师生积极参与”的消防宣传为格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动员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活动,努力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全面提升广大师生的消防安全素质,保障我园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学校的安全与稳定。
组 长:李叶芬(幼儿园书记、园长)
副组长:李丽莉(副园长)
陈闻谊(综治副校长)
成 员:各班班主任 保卫班干部
巩固和扩大消防安全专项治理成果,以预防和遏制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为中心,以强化我校师生防范意识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彻底排查整改火灾隐患,改善学校防火设施,加大对消防安全资金的投入,实行群防群治,坚决制止引发群死群伤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
今年“119”消防宣传的主题是:xxx
按照省、市政府有关文件要求,切实履行职责,努力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辐射整个社会”的良好氛围。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动员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活动,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宣传手段,扎实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主题宣传活动,形成“师生生命至上,火灾隐患必除”的舆论导向,鼓励师生参与身边的消防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让全体师生共同关注消防安全工作。
在开展“119”消防周宣传活动中,思路要开拓,形式要创新,注重消防宣传的普及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将提高广大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增强防控火灾能力作为切入点。
1、消防宣传电子屏、宣传横幅标语:
隐患险于明火 防范胜于救灾 责任重于泰山。
关注消防,珍爱生命,共享平安。
2、开设一堂消防教育课(防火自救知识)
3、观看消防安全录像(或请人作知识讲座)
4、组织逃生疏散演练
5、排查消防安全隐患
摄影课程培训方案篇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先后六次颁布了六套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不断修订的教学大纲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的地理教育思想和社会要求。最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在新时期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理论纲领性文件,它在课程理念、评价机制、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与现行地理教学大纲有较大的不同,是与时俱进的产物。
1、《课程标准》依据情感心理学的教学论思想和罗杰斯的“人本化教学”思想,取代了赫尔巴特的“学科三中心论”。在基本理念方面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思想,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设置课程目标,以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
2、《课程标准》基于布鲁纳“认知结构教学理论”的发展观,淡化、粗化具体知识内容,强化、细化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倡导以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详尽要求或建议带动地理知识的学习,特别倡导探究式学习和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致力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构建,以形成学生终生学习、探索新知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改变现行教学大纲过分注重教师“教”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弊端,转而注重师生互动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教育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教育思想具体化。
3、《课程标准》突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地理学科特点,既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又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充分发挥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综合优势,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科学原理为基础,以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对象,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的支撑下,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我国国情的地理课程。
4、《课程标准》大幅度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7个选修模块给了学生很大的课程选择空间。既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又给地方、学校、教师留下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余地。5基于“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课程理念,突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生活能力,《课程标准》突出了一些应用性强的领域,如设置“旅游地理”、“城乡规划”、“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三个应用性强的模块。
1、在《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提出“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这一思想将逐渐改变我国当前把考试成绩作为惟一标准的评价方式,改正“应试教育”的一些弊病。通过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形成的评价以及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等全方位、多角度、综合的评价机制,充分体现现代教育心理学“三维度认知心理”理论,有利于学生形成金字塔型的健全人格结构。
2、学分制的实施和必修、选修模块的设置,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便于“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学生“发自兴趣的学习”,同时对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发展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此次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整合,并以此为依据,构建地理新课程的目标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提供了有力保障。
2、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对于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以因材施教为方法的现代思想和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表述形式。它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教育思想的角度来说,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教育能力,才能造就一批又一批创造型人才。从教育模式的角度来说,创新教育则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体现。因为创新教育所培养的素质不是一般的素质,而是创新素质。以培养人的创造性为根本宗旨的创新教育,既是最高层次的教育,也是当前正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最高形态的实践模式。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要求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及其方法的掌握,启迪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创造性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增长创造才干,特别是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发展创造性个性品质,开拓创新精神,激发创造兴趣,锻炼意志和毅力,树立创造志向。
3、强调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新课程内容目标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结构上的重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现代新课程观念的形成。它表明,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那种把课堂看做是惟一受教育的场所,把书本看做是惟一的知识来源,把教师看做是惟一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的观念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视在生活和实践中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也提出了“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的要求。地理是惟一以“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为基本内容的学科。这是因为,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地理才从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诸方面综合起来探讨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
4、强调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
中学地理课程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领域。在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提出“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科学人文性,就是以建立在科学理性之上的人文精神来规范、统领科学,从而实现科学与人文彼此关照、相互包容,最终达到二者的协调统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浑然一体的关系。正如美国著名学者萨顿曾经鲜明提出的那样,要建立科学人文主义。萨顿指出,为了防止科学主义的出现,“我们必须准备一种新的文化,第一个审慎地建立在科学、在人性化的科学之上的文化,即新人文主义”。“新人文主义不排除科学,相反将最大限度地开发科学。”它将“赞美科学所含有的人性意义,并使它重新和人生联系在一起”。
《课程标准》构建的多维度的课程目标体现在:
1、知识与技能选择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中,基础的且“有用”的知识为学习内容,关注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整理、分析、综合、归纳、解释地理信息,并将地理信息应用于地理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在做中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以激发兴趣为主,包括“理解周围的世界”、“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情感观念。渗透点具体、广泛、可操作性强。
1、《课程标准》在内容选择上,瞄准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常见问题以及国民利益和民众兴趣所在,瞄准当今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终生发展需要,在保留经典地理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增加相应内容,删除部分“繁、难、偏、旧”的知识。如在《课程标准》中,大量引入了现代地理学的最新知识、观点和理论:“地理2”中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地理3”中有“区域可持续发展”;“选修1”中有“宇宙大爆炸”假说;“选修2”中有“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选修7”中有“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但是,有关“土壤”的具体内容却没有在《课程标准》中出现。
2、《课程标准》摒弃了现行《教学大纲》中的传统的学科内容划分体系和传统的“条述法”的叙述方式。在教学内容上,通常围绕学习主题组织知识点,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但对于主题下的每个知识点都给以较多说明和教学建议。《课程标准》突出“教学案例”的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通过对“教学案例”的阅读、讨论、分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主动参与意识,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五、《课程标准》设计了切实可行的“活动建议”和“实施建议”在《课程标准》中设计“活动建议”和“实施建议”比之现行的教学大纲是一大进步。在这两个“建议”中,有大量的地理科学方法教育和学法指导,其目的是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有序和谐发展。因此,这两个“建议”是实现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必经之路。“活动建议”内容清晰、要求明确,便于操作,对开展教学活动有指导意义。
3、“实施建议”对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都作了详细说明,便于操作。在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建议中,配合案例,针对性强,便于借鉴;倡导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除此之外,新修订的地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更加明确了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要求,为地理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依据。进行地理实践活动,是地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面。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他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地理实践活动强调以能力发展为中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才能发展和提高。在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获得知识、丰富情感、发展能力、完善独立的人格。实践活动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摄影课程培训方案篇四
指导思想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区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安全工作的文件及会议精神,珍爱生命,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_的意识,充分认识保障少年儿童的安全,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首要职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根据幼儿园安全教育的要求,结合本幼儿园实际情况,特制定教职工安全教育培训计划。
二、工作目标
1、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安全教育与管理制度,推动幼儿园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增强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实效性,不断提高安全教育与管理水平和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2、开展_优秀安全管理员_评选,力争90%以上的教职工达到要求。
3、严防发生有幼儿园责任的安全事故,杜绝群死群伤及恶性事故发生;学生事故出险率控制在1%以下。
三、工作措施
1、加强培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幼儿园要抓好安全管理员、教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通过培训,使安全管理员、广大教职工能掌握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基本知识,能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去管理幼儿园安全工作。
(1)安全教育培训要有层次性。对安全管理员、教职工、学生、家长等不同层次的对象,要有不同的培训内容。对安全管理员、广大教职工安全教育培。
训的内容不仅要具有知识性,而且要具有理论性与科学性,使安全管理员、广大教职工能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与管理方法。对学生及家长的培训,要注重直观,通过对身边的安全防护、安全事故的典型案例分析,提高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和幼儿园纪律的自觉性,增强学生预防伤害和避免危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护能力和家长的监护水平。
(2)安全培训内容要具有理论性。要充分发挥有关法律、法规、文件在安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全体教职工要掌握有关安全教育的法律、法规、文件的有关知识,学会运用政策规范安全教育与管理。
(3)安全管理的方法指导要具有针对性。幼儿园要根据平时的安全工作,分析总结幼儿园安全工作中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幼儿园安全管理要突出制度的落实,突出教育与防范,突出细节管理,要将幼儿园每个岗位的安全责任,逐条细化,分解到人、落实到每项工作、每个环节之中。
2、注重整改,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安全教育与管理要十分重视安全隐患的整改。平时,要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安全隐患,确保防患于未然。
(1)提高警惕,预防校园侵害。一是切实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健全外来人员登记制度,加强夜间巡逻,严把校门关。切实作好双休日校内外车辆的出入管理工作。
摄影课程培训方案篇五
农技人员教育培训存在模式单一、培训效能低、培训理念落后、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鉴于此,需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加强教育培训调研需求分析,提升教育培训的有效性,运用现代教育培训理念,加强考核评估,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关键词:
农技人员;教育培训;质量效益
农技人员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农技推广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对于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农技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形成多种教育培训模式,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农技人员服务“三农”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有的农技人员存在知识结构老化、技能水平下降的问题,农技推广服务效能较低。为提高农技人员服务“三农”的能力,各地加强了对农技推广人员的教育培训,但此类培训也存在模式单一、培训机构分散、培训效能低的问题,制约着农技推广人员素质和技能的全面提升。加大农技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全面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势在必行。如何使农技推广人员教育培训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是现阶段应予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各级农技员培训机构的教育培训现状和存在问题
目前,农技推广人员教育培训主要在省、市两级培训基地进行,省一级教育培训依托农林大学及职业技术学院,有较为完善的设施和软硬件条件,连续多年的教育培训实践形成了完善的培训模式和现代培训理念,主要围绕农业政策等宏观理念、农业推广新技术和各省产业体系开展培训;市一级培训依托各市农科所、农校、农广校、农技推广中心,围绕当地产业推广技术开展培训,培训模式沿用省一级模式或经验模式。在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体制机制不健全,培训资源缺乏整合
农技员培训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整体规划、制度建设、宏观指导、协调服务、督促检查,导致目前的培训机构多头管理,培训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出现多头调训、重复培训等现象。
(二)培训理念落后,培训效能低下
各级培训机构软硬件配置不同,培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培训机构未确立现代培训理念,培训沿用过去的经验和模式,甚至为完成培训而培训,只求数量,忽视质量,培训质量和效益难以得到保证。
(三)不注重培训需求调研分析,盲目下达任务指标
部分培训机构在制订培训方案时未进行培训需求调研,凭主观经验下达培训任务指标,未充分考虑培训内容与培训对象需求的契合度,导致培训内容的空洞,培训效果较差。
(四)绩效评价方式单一,跟踪回访尚未形成有效机制
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目前对培训机构的考核评估制度不完善,绩效评价方式单一,仅靠现场打分,对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和效益评价的督促检查缺位。
(五)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师资绩效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目前部分省份已经建立了农技员培训师资库,这是农技员教育培训的一大进步,但各地区农技员培训师资质量参差不齐,师资队伍缺乏有效管理,师资绩效评价缺乏统一标准,培训师资聘任流程不规范。
二、健全体制机制,确保教育培训健康有序进行
农技人员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目前的农技人员培训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为避免为完成项目任务而完成任务的短视行为,解决省市农技推广部门政出多门、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健全管理体制,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目标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势在必行,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健全管理体制
农技推广人员教育培训应当建立省厅领导、省厅相关部门主管、省厅和地市农业部门分级管理的体制。省厅主管部门承担全省农技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规划、制度建设、宏观指导、协调服务、督促检查等工作。整合和调动培训资源,建立省级农技推广人员教育培训联合会,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相关教育培训工作。农技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应当纳入农业主管部门考核范围。地市开展农技人员培训必须报省厅和市农业主管部门审批,避免多头调训和重复培训。
(二)科学评估并确定培训机构
须建立一套科学评估机制,对培训机构的软硬件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按照评估标准加以认定。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管理机制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管理机制,从目标机制、运行机制、评估考核机制确定管理细则。
(四)农技人员教育培训实行登记管理
各级农技人员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和农技人员所在单位应当在管理权限内,建立完善的农技人员教育培训档案,如实记录农技人员参加教育培训情况和考核结果,并可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时登记。
三、加强教育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教育培训本着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从实际出发补其短板,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要实施精准培训,由原来的大水漫灌变为喷灌(如政策、宏观理念、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教育培训)、滴灌(如技术、产业、专业专题等培训),保证培训的精准高效,这需要做好培训需求调研分析,运用培训调研分析结果,切实提高培训组织的实效性。
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应做好培训需求的调研分析。需求即农技推广工作实际要求与农技员现有能力之间的差距,农技员培训工作就是弥补差距、补缺短板,应充分重视农技推广工作方法创新和农技员知识能力素质提升,要引导农技员对农技推广工作形成正确的认识态度。做好需求分析,是做好培训方案设计的前提条件。农技员培训是国家建设农技推广队伍的重要举措,农技员培训须满足三方面的需求。从培训内容方面来说,应包含农业基本理论、大政方针、政策法规,确保农技推广工作与国家的农业政策相一致;从农业部门的需求来看,培训应着力提升本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加强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教育;从农技人员的需求来讲,培训应侧重实际工作所需的业务技能、综合素质的培训与提升。这三者的需求均应在培训中有所体现且应找到三者需求之间的结合点,以确定培训内容,制订最佳培训方案,求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二)运用科学的需求调研分析方法
科学的调研分析方法有助于提高培训的精准性,在进行农技推广人员培训需求调研时可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焦点小组、事件评论、情景模拟等方法。
(三)运用需求调研分析结果,科学制订培训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培训
根据培训需求分析设计培训方案,是对现代培训理念、方法和技巧的综合运用,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培训需求决定培训内容,方案设计决定培训模式和方法。目前,农技员培训存在培训班额过大、培训内容空洞重复、多头调训、重复培训等问题,需要根据需求调研分析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培训班额不宜过大,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点名制培训。
四、运用现代培训理念,提高培训质量
现代教育培训是指通过改进个体的知识、技能、行为和态度,使其充分发挥潜力,实现个体的健康发展并取得良好组织效能的活动。现代培训与一般教育有较大区别,现代培训针对具体工作,以学员、工作、任务、问题为中心,解决问题,即学即用;培训形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在线学习取代课堂教学,创造性解决问题成为培训活动主题;组织与实施方式发生变革,课堂教学专题化、短班化、小班化、类别化、训练化成为主流。运用现代培训理念能有效提高培训质量。
(一)充分认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的使命
农技员培训目的是促进农技员个人的发展、满足农技推广工作所需,帮助农技推广人员端正工作认知态度、提升工作技能、获得新知识,从而实现个人的发展并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为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深刻理解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的现实与挑战
农业的现代化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技员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培训对象也发生了变化,接受培训的农技员有更强的动力追求工作的内在价值,有较强的成就动机,追求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农技员培训机构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需要配备现代化培训设施和手段,建设高质量的农技培训师资队伍,需要增强培训教师的实践经验,帮助教师更新培训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理论水平与教学技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350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