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创新计划书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0 01:07:16
工作创新计划书
时间:2023-09-10 01:07:16     小编:雁落霞

计划是人们在面对各种挑战和任务时,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管理自己的时间、资源和能力而制定的一种指导性工具。计划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计划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计划书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工作创新计划书篇一

在空闲的时间里,看看书,对于我来讲,就是一种享受。

文学就像一缕春风吹过,邻人倍感清爽。我喜欢文学,去品味书中的甘甜故事,每一次念书,我都心存一份感动,由于是它,使我的文学梦更为切入肌肤,有人过去说过:“念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我在这浩瀚的文学中,寻觅着那些如金子般闪耀的文学巨作,那些文坛上不朽的巨作,滋润着我的文学,正因这样世界也不再暗淡无光,生活也因有了文学而愈加精彩。

我有我的文学梦,它可能没大海那般壮阔,但它肯定有江河的那份生机,它可能没巨石般的坚韧,但它肯定有滴水石穿的执着。我从未放弃过我的文学梦,有时我总会感觉到文学梦如那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而不可及。不过,我想这也验证了一句话——“学无止境”,而当这个时候我便又埋头向书海奋进,驶着我的梦想的航船继续前行。

夜深了,四周这样寂静,此时我也要念书,在宁静的夜晚,品出这神秘而诱惑的“书香”。就如此,我携带那份对文学的渴望,满足的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当梦醒时,文学的大门也将会为我而打开,由于我一直忘不了!书中还有文学梦,一直忘不了我对文学的热爱。

工作创新计划书篇二

尊敬的院党总支:

做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想结合学校氛围及近期思想状况,做一次思想汇报。学校推崇“创新教育”,再次思想的引导之下,我发现“创新”不仅是对教育十分重要,乃至对国家对社会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为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做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这是继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及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进入21世纪,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早在上世纪50年代,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改革开放以来,多次强调,实现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也多次强调,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础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名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不是意味着什么都自己干,完全有自己来创新,而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谓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引领未来,就是着眼于长远来看,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方针,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全国经济的经验与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抉择,必须贯穿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全过程。诚然,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要把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努力建设一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2019年4月11日

工作创新计划书篇三

引导语:技术创新型人才在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中起着主体作用,如何对他们进行激励正成为企业管理活动的中心问题。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企业技术创新型人才的激励措施,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目前我国企业对技术创新型人才的激励手段缺乏针对性,绩效期望值过高,激励方式不当,影响了技术创新型人才的科研创新效率。企业的管理者要根据技术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建立系统化的激励制度和富有竞争力的薪酬政策,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内容,营造鼓励自由创新的氛围,满足技术创新型人才多层次的需要,从而激发技术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技术创新型人才 需要 激励 措施

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自主创新能力又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强调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发展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为当前和今后我国企业发展确立了新的战略基点和导向。自主创新是我国企业的战略立足点与发展导向,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人,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型人才的能动作用。目前,我国企业的研发效率相对较低,2006年,我国大中型企业中每万名科研人员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仅为298项,低于高等院校的340项,与发达国家相对更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如何调动技术创新型人才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从而获取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企业管理活动面临的中心问题之一。

企业中的技术创新型人才,是指通过对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进行整合与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在某一时期、某一特定领域成为领先者的群体。技术创新型人才在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中起着主体作用,他们往往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技术创新型人才大都经历长期、大量的知识学习与积累,并从事专用性程度高的工作,逐渐成长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敏锐的观察力,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技术型创新人才的创新成果通过企业这个媒介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也为企业获得一定时期内的“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的刺激,加上技术创新型人才本身所具有的巨大的创新释放能力,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

技术创新型人才具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稳定的研究方向,精通本专业的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并且了解相邻学科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这需要大量的、密集的、长期的知识积累,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成本与机会成本,而且培养和使用技术创新型人才也从客观上要求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设备及其他物质条件,从而导致企业对技术型创新人员以及其创新活动投入不足,造成了技术创新型人才的稀缺。

我国目前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力度还不够,企业的创新激励不足,使得技术创新型人才面临三重风险: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创新失败而导致的风险;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风险;技术创新型人才自身贬值的风险。我国的文化倾向于规避不确定性,这三重风险的存在会使相当多的企业尽量避免投资风险较大的研发项目,技术创新型人才也缺少自主创新的勇气,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创新活动中放不开手脚。

技术创新型人才由于其工作特点和所受教育等的影响,具有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竞争意识和自我意识比较强,更珍视自身的独立性。他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工作实绩来获得精神、物质及地位上的满足,期望通过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来体现其自身的价值。他们关注国际社会和科技的最新发展,有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条件,有更多的选择条件和机会,能够随时敏感地捕捉到各种可能的发展机会,因此这部分人才群体更容易流动和出现跳槽现象。

企业技术创新型人才所具有的特点,使其成为企业最重要、最稀缺、最难替代和最难监督的生产要素之一,企业要获取、保持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对技术创新型人才进行合理的激励,激励不当会导致技术创新型人才关闭自己的人力资本,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当前我国企业在对技术创新型人才实施激励时,存在以下误区。

技术创新型人才需要的并不仅仅是奖金和表扬,他们追求的往往是事业上的成就感。许多企业并没有对员工的需求进行认真的分析,而是简单的将全体员工“一视同仁”,对技术创新型人才和工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奖金加表扬,激励手段单一,而且缺少系统性,导致技术创新型人才得不到实质的尊重和地位,积极性受到打击,甚至会离开企业。

创新活动本来就有较大的风险,失败的机率很大,全世界科技创新的成功率一般不超过10%。而有的企业往往对技术创新型人才提出过高的期望,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导致他们的压力增大,在工作时反而缩手缩脚,唯恐做得不好,辜负了上级的殷切期望。事实上,西方行为科学家早就证明了期望与绩效之间呈倒u型关系,即期望过度会导致员工绩效下降。

许多企业在对技术创新型人才进行激励时,为了防止出现大锅饭的局面,只是针对个体进行奖赏。轮流坐庄式的享受荣誉当然是有害的,但是许多个人的优秀业绩确实是建立在工作团队的共同努力基础之上的,过分强调个人的业绩并据此进行激励,可能会导致团队成员之间的恶性竞争,从而破坏良好的工作氛围。因为团队成员间的羡慕,既可能会转化成学习、追赶的动力,也可能会演变成嫉恨,从而影响团结,影响工作效率。

有些企业发现了优秀的技术创新型人才后,所采取的激励方法就是对他进行提拔,并委以重任。这种以职行赏式的激励往往会造成人才错位。对于一些技术创新型人才来说,管理工作并非其强项,只有在技术岗位上才感到得心应手。

技术创新型人才作为典型的知识型员工,随着社会的发展,由“外在主导型”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向“自我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具有极强的自主性、创造性、藐视权威、流动意愿强等特点。因此,对企业技术创新型人才的激励,应注重技术创新型人才的专业特长,尊重其个性发展和自主诉求,加强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激发技术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建立并实践甄选实绩化、职责岗位化、发展业绩化、管理制度化、利益共同化、薪酬市场化、保障社会化、组织目标与个人价值协同化等“拴心留人”的制度体系,真正强调能力本位和业绩本位。对于技术创新型人才来说,这样的激励制度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体系,而且要做到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环境、市场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薪酬的合理配置,是为技术创新型人才提供平衡的激励与保健因素。技术创新型人才期望根据自身的业绩来获取报酬,企业应精心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与评估机制,把他们的薪酬与其绩效挂钩,提供动态的、精细化的和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除货币化激励机制外,可采用树立榜样、带薪休假、资助参加会议等形式多样的精神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技术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考虑建立长期激励计划和股票期权制度,让创新型人才以股票期权的形式参与公司长期价值的创造。

企业应设立富有挑战性的远景,为技术创新型人才提供展示才能的事业舞台和不断挑战自我的工作目标,寻求技术创新型人才与企业之间“价值共鸣、远景共建、事业共干、发展共求、利益共享”的发展纽带,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情感契约、价值契约等,才能对创新型人才产生持续的激励。企业的目标定得太低,会让技术创新型人才觉得情绪低迷,太高则会使技术创新型人才产生严重的焦虑感,因此企业要确立科学、健康的发展愿景,相应设立一些重要的、前沿性的科技创新项目,由技术创新性人才组建队伍参与研究计划的安排,并对项目的完成质量承担相应的责任。企业的.负责人必须不断洞察技术创新性人才的内在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与技术创新型人才潜力的110%-130%相当的工作目标,并进行动态化、情景化的调整,这样不但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并能有效地避免由于对技术创新型人才期望过高带来的负面影响。

技术创新型人才喜欢自由的气氛,因为创新工作是一项比较独特的活动,是前瞻性的工作,需要突破常规思维,这就要求创新人才不能循规蹈矩,要善于突发奇想。只有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他们才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能力,获得创造的灵感。要形成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局面,关键是要营造一种自由创新的氛围,建立一种创新型的企业文化,这样就能够显著提高工作本身所带来的快乐,使技术创新型人才产生更强的创新激情,因而能对技术创新型人才产生持续长久的激励。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宽容失败,既强调竞争,又强调合作,允许技术创新型人才自由选择创新领域,或者保持一定程度的自由选择权,尊重技术创新型人才的个性特点,确保人才发展的机会公平,让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此外,还要重视保护技术创新型人才,企业的领导者应鼓励冒尖,宽容失败,善于保护创新型人才。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对技术创新型人才的激励,除了提供相应的物质报酬、满足其低层次的生存和安全的需要外,更需要关注技术创新型人才在工作本身所带来的乐趣、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个人价值与组织价值相结合、发展和成长的机会等方面的需要,为其开辟职业发展的广阔空间。这种激励不一定非要给他们某种官职,而是让他们担负更重的责任,获得更高一层的事业舞台。针对创新型人才重视精神激励的特征,还可以对他们考虑授予各种称号,如我国正在研究建立的国家荣誉制度和政府奖励制度框架,就将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

技术创新型人才是21世纪我国企业最珍贵的资源,企业对技术创新型人才资源的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企业的管理者要全面了解技术创新型人才的自身特点和多层次需要,合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在创新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构建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工作创新计划书篇四

中央领导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已经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所以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优秀人才。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创新教育呢?笔者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环境“活”,激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见,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由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认为,良好的课堂环境应该包括宽松的氛围和创新的情境,二者分别构建了课堂的“大环境”和“小气候”,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创新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一)精心营造宽松氛围。

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员,与学生和平相处,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具有丰富反映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

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和平对待。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且我经常给学生创造“钻空子”的机会,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

其次教师要把“微笑教学”带进课堂。

一堂课教师柔和的语调、期待的目光、亲切地抚摸、关注地倾听、激励的语言好似一条条情感的纽带,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沟通更加顺畅;教师的信任、鼓励、欣赏、赞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产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精神环境之关键”。事实确实如此,我在课堂上巧用“微笑艺术”,使孩子们在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

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欲望。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

二、技巧“活”,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也正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

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制,根据教学情况,教师适度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既能保证语文课堂顺利的进行,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新性,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不着痕迹地启发学生并由此展开文章的阅读活动,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创新思维。

(一)相机而动,巧引导。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还要在“善导”上下功夫。

工作创新计划书篇五

“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 是具有高度责任感、个性化、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人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到2020 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关键。”根据国家的总体布局,四川音乐学院音乐舞蹈专业围绕本院自身优势,同时结合当下的社会实际需求,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革新考试制度,以“具有一定音乐、舞蹈专业性知识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作为音乐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体现在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改善、专业结构布局、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计划修订上,也要体现在每一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只有渗透实施在每一门课程、每一次教学活动中,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本文就四川音乐学院音乐舞蹈专业舞蹈编创课程,谈谈对音乐舞蹈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 一) 在模仿中学习深入

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在一定知识积淀基础上的创新,没有相关的知识支撑,创新无从谈及,铺垫、筑牢舞蹈编创基础知识是学生未来创新的根本。针对音乐舞蹈专业的实际情况,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出了一套“先入为主式教学法”,即通过对各类型经典舞蹈作品的赏析,让学生直观理解舞蹈编导的基础知识。在作品分析中告知学生动作造型、动机发展、段落结构、空间调度、舞蹈构图、形象塑造、情感把握、情节展现、音乐驾驭、服装设计、舞美应用等相关的编舞技法,并对不同导演在题材选择、人物捕捉、情节发展、动作设计的优长之处着重分析,让学生建立起一种先入为主的知识结构与创作理念。在教授编创课程的前一学期,用选修课“舞蹈作品赏析”进行铺垫,而后以“模仿—改动—改编”的阶段教学进行授课。第一阶段模仿,即参照已有作品( 下文称为原作品) 的同时建构自己的舞蹈结构概念; 第二阶段改动,即在原作品类似的舞蹈段落中,替换主题动作或造型,使之与自己的创作主题相接近,这种做法不改变舞蹈结构( 如a—b—a 结构、a—b—a—c 结构) ,只改动舞蹈语汇与舞蹈表现; 第三阶段改编,即在原作品的基础上,变换主题、变换音乐、调整作品结构、舞蹈构图、空间调度,以参照为起点,以变身为终点进行创作练习。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教学,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掌握舞蹈编导的技法。在“模仿—改动—改编”的探索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编舞的乐趣,并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 二) 在探索中寻找自我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两个过程: 教学过程和探索研究过程。”四川音乐学院音乐舞蹈专业在教学计划设定上,部分课程是对已有知识的学习,模仿学习他人作品进行创作也只是一个铺垫,虽然都很重要,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个性发展和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授课中必须要赋予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帮助他们培养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动手能力。“编导技法,在我看来可理解为处理舞者动作关系的构成法……在于其‘技’可通于‘道’,‘以技通道’的舞蹈编导教学……虽着眼于处理舞者动作关系的构成,但却能有效地揭示‘动作关系’背后蕴藏的情感关系、性格关系———‘技’非‘道’却通‘道’。”于平先生的这番话虽然是针对双人舞和三人舞编导教学而言的,但是可以有更为深入的解读与阐释,笔者认为,“以技通道”可以被理解为“通过编舞技法的学习,寻找创作规律的把握”。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也是如此,如果始终让学生受限在对他人创作技法的模仿上是不合适的,关键是通过模仿掌握到舞蹈创作的规律,而这种领悟和感知需要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对此,在编创课第二学期的授课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自主选题、寻材、创编,在从无到有的实践过程中提升编创能力。如北京舞蹈学院肖苏华教授所言:“教材的创造性应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指其理念与方法论具有独创性与独特性。其二,是其为启迪和发挥学生主体的创造性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这部分教学主要在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的基础上展开,用一学期的时间进行。具体授课过程中,看似简单的问题,对大多以模仿学习为主的学生来说是不适应的。如在编创动机的切入方式上,有些人会从动作入手,有些人从选好的音乐入手,有些人从主题入手,有些人则会从即兴入手,或从实际生活中的故事,或者是从小说、电影、电视中选题等等,可谓千头万绪、多种多样。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使之舞蹈化,即捕捉到与作品形象主题适宜的,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舞蹈动作,以及发展出有序的、合理的、可观的舞句、舞段,这就需要把学生所有的舞蹈智慧都调动起来。如果这一关过不了,创作也就无法实现,这是基础也是难关。

动作创编出来后,接下来就是如何进行修正,即根据作品形象、音乐感觉、结构设计、情节发展等诸多要素进行舞蹈形式( 时、空、力、造型、动作、调度、构图、衔接等方面) 的修正,让编创出来的舞蹈形式与作品的题材或者感觉合拍。除此之外,还要对作品音乐、服装、道具、舞美等辅助内容进行设计与选择,同时结课时尽可能将一个班级学生所编作品按照风格、性质、特点等分类串接,做一个作品展演,让学生学会组织作品晚会甚至更大型的文体活动。通过这一整套的教学设计,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通过引导、指正、辅助,帮助学生完成舞蹈小品,使之学会与舞蹈编创相关的设计、编排、修正、整合与组织的方法,培养他们独立操作、自主创编的能力,这一学期课程虽然会上得异常艰辛,但是非常有意义。

( 三) 借助音乐启发创作

如果说音乐舞蹈专业的学生,舞蹈的基础弱、底子薄,但是他们的音乐修养是很多舞蹈专业学生达不到的。用音乐的知识来启发舞蹈创作,对于懂音乐的学生来说事半功倍,甚至教学收效往往会出乎预料。音乐语言包括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诸多要素,上述要素在舞蹈中也都存在,只不过是用身体进行体现。例如独舞编创,如何发展主题动作,如何强调动作的节奏、节拍以及速度、力度上的变化,是编好一部作品的关键。对于群舞来说,也可以理解为一部用身体演奏的交响乐。北京舞蹈学院肖苏华教授曾开设过“交响编舞课”,其授课的核心就是借鉴交响乐的思维方式,依据音乐的结构创作舞蹈。这种音乐与舞蹈达到高度统一的编舞方式,要求编导有较高的音乐素养,不仅要深刻理解诸如其内在的结构、织体、风格、情绪、内涵、作曲特征及创作背景等音乐要素,还要尽可能地像俄罗斯舞蹈编导人才的培养一样,具备一定的作曲知识,以便能够从宏观上把握音乐,从微观上处理好音乐与舞蹈的关系。这一注重音乐与舞蹈融合的编舞理念,对于音乐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切实可行的,也是效果显著的。尽管会有动作、舞段上的不甚完美,但是他们能将整个作品做得结构完整、有模有样。

人才培养的探索在音乐舞蹈专业舞蹈编创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笔者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一定的反思。首先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反思。“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包括创新基础积累、创新意识培育、创新动机激发、创新思维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成果催化等复杂的训练和养成过程。”前文说道,舞蹈编导教学作为舞蹈教育的一个领域,是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舞蹈创作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舞蹈编导教育活动过程,它要求编创者自主原创。“动作编排需要创新,表现形式需要创新,结构立意更需要创新,一切都不能重复他人也不能重复自己。从动作的细节、轨迹到形态,形式的选择、融合到创新,视角的切入、引申到表达,艺术作品的个体创造性要求,也是个舞蹈艺术领域的创造性体现和追求。”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如何把握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力之间的平衡,如由于学生的舞蹈基础弱,因此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教师往往无法引导而需要主导。教师的介入,优点是能很快引导学生进入创作,缺点则是过多的干预使得学生创新能力受限,作品中老师的影子太重,看不到学生自己的创意与追求,甚至会出现同班学生创作模式化、雷同化的现象。此外,过度鼓励学生对已有经典作品的学习,也会让学生产生一种依赖感,甚至会出现没有可参照的作品就编不出舞,如何能参考而不模仿,让学生能够找寻到个性独特的语言、陌生化的形式、自己擅长的创作风格、编舞手段,是需要认真探索与研究的。

其次是对如何体现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思考。“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但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和想象力,借助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在舞蹈编导教学中也如此,针对各地编导教学过渡模仿北京知名艺术院校,脱离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实际能力而导致的同质化趋向,部分学者提出了警示: “相关高校的决策者不但应清醒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区域及现有的教学资源,不陷入盲目; 更要找准自身的优势、特色,并不断强化它,使其成为自己的品牌。”这一倡议值得推崇,艺术创作讲究独特与不同,舞蹈编创也是如此。多年来我们将外来的编舞技法奉为编舞的圭臬,似乎不用这些方法,不创作类似的题材,就不能与现代、时尚划等号。如此追求导致对一些本地的舞蹈资源、素材很少关注,就更别说像过去那样走村串寨地进行田野考察与体验生活了。如果不对本地域、本民族的舞蹈资源加以关注、认真开发,那么我们永远都是长不大或者不称职的学生,学会了别人,却找不到自己。四川音乐学院的学生主要就业于四川地区,服务的对象依然是四川的各族人民。因此,在借鉴、学习、应用比较前沿的编导教学知识的同时,潜心钻研编创四川地区各民族舞蹈作品的方法,是必须要加以重视与积极探索的。特别是授课过程中,加大向传统的蜀文化,以及彝族、藏族、羌族等省内世居少数民族舞蹈的创作倾斜,争取能培养出一些在民族舞蹈创作领域有独到见解和有所作为的.人才,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本地的文化建设。守住历史资源,守住地域文化资源,服务当下,探索未来,是舞蹈编创课程必须加以思考的。再次是对如何海纳百川、广采博学的思考。

“‘创新能力强不强,要看学生知识基础牢不牢’,虽然说知识的多少不等同于创新能力的强弱,但广博而合理的知识结构的确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养成。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是建立在广博知识基础上,通过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实现的。没有开阔的眼界、多方面的知识,创新能力也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型人才必须是有创新意愿和创新动力,拥有创新所必需的相关知识、技能、信息或经验的人才,因为创新需要融合各方面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手段。舞蹈编创强调个人的悟性,而悟性又是与编创者的生命体验、人生经历分不开,解决了动作语言、编舞技法等基础性要素之外,舞蹈编创更多是一个由生活到感悟,由感悟到创造的过程。编舞技法是教师可以教授的,但是创作的主题、内容,选用的语言、形式,创作的深度、广度,却与学生的文化修养、生活阅历息息相关,很多是教师在课堂中无法教授的。创编出一个作品不难,但是创编出一个有深度震撼人的作品却不易,这就是人们常说编导是学不出来的原因。北京舞蹈学院章民新教授谈道: “我认为不论派别有多少,以生活为基础,现实主义扎实的基本功是不能动摇的。在舞蹈学院编导系教学中‘观察生活’、‘捕捉形象’等基本的方法还是要坚持,当然也需拓展。”肖苏华教授也谈道: “除了学生中重专业轻文化的思想倾向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处理好教材的整体性与个体性的关系,造成学生严重的‘偏食’的毛病。我认为专业课的课时量还可以适当压缩,增加共同课的课时量,特别是在第四学年教育专业和编导专业都可以‘砍掉’起码30% 的专业课课时。”224两位教授的话语提醒我们,教授学生编舞技法的同时,也要教会他们如何完善和补充生活知识、社会知识以及相关的跨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新。具体而言,利用各种可能帮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寒暑假期间安排学生田野考察; 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文学、电影、戏剧、哲学、美术、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诸多其它学科知识,这些都是完善、丰富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

舞蹈编创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推进艺术教育改革,提升舞蹈艺术创造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教学中如何摆正教师的位置,做到只引导不主导,强调对学生创新主体意识的挖掘,注重创作实践与本地文化建设相联系,教会学生间接学习、自主学习,有目标、有方向地自我设计、有序发展,是该课程最为核心的建设内容,需要认真地探索与不歇地实践。

工作创新计划书篇六

一、工作内容

1、负责前台电话的接听和转接,做好来电咨询工作,重要事项认真记录并传达给相关人员,不遗漏、延误。

2、负责来访客户的接待、基本咨询和引见,严格执行公司的接待服务规范,保持良好的礼节礼貌。

3、负责公司前台大厅的卫生清洁及桌椅摆放,并保持整洁干净。

4、送文件至各级领导,签收文件,收发报刊。

5、打印、复印办公文件,收发传真,制作办公表格等。

6、联系公司各项目部人员,收发公司内部文件。

7、领导安排交付的其他工作。

二、工作收获及体会

1、在实践中学习,努力适应工作。这是我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作为一个新人,刚加入公司时,我对公司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流程都很生疏,多亏了领导和同事的耐心指导和帮助,让我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了前台的工作内容还有公司各个部门的职能所在。也让我很快完成了从学生到职员的转变。都说前台是公司对外形象的窗口,短短的三个月也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接待公司来访的客人要以礼相迎,接听和转接电话要态度和蔼,处理办公楼的日常事务要认真仔细,对待同事要虚心真诚……点点滴滴都让我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受益匪浅。

2、学习公司企业文化,提升自我。加入到_这个大集体,才真正体会了“勤奋,专业,自信,活力,创新”这十个字的内涵,我从领导和同事的敬业中感受到了这种文化,在这样好的工作氛围中,我也会以这十个字为准则来要求自己,以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投入到工作中,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及时地和部门沟通,认真听取领导及同事的意见,争取把工作做好,做一个合格,称职的员工。这也一直是今后工作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3、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完善自己。三个月的工作也让我产生了危机意识,工作中会接到一些资料和客户打来比较专业的咨询电话,所以单靠我现在掌握的知识和对公司的了解是不够的,我想以后的工作中也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拓宽自己的知识,减少工作中的空白和失误。初入职场,难免出现一些小差小错需领导指正;但前事之鉴,后事之师,这些经历也让我不断成熟,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考虑得更全面,杜绝类似失误的发生。

这段时间的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感悟了很多,我很感谢公司领导及同事对我的关心和帮助,看到公司的迅速发展,我深感骄傲,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和内涵,弥补工作中的不足,在新的学习中不断的总结经验,用谦虚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发挥自己的潜力为公司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39977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