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在解决问题、实现目标、提高组织协调性和执行力以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智慧体测站方案设计 智慧水务解决方案篇一
关于智慧水务解决方案
智慧水务是以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用水安全为核心目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挖掘和广泛运用水务信息资源,通过水务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服务,实现水务管理的自动化、数字化、协同化、智能化、科学决策化,全面提升水务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一、方案概述
随着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渐突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智慧水务”应运而生,而且成为传统水务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在水务管控与调度、资源管理与协调、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能源管理与优化等领域,进行业务创新,实现水务智慧化管理。
力控水务系统能够实现24小时不间断、连续监测和远程监控,达到及时掌握水质状况,预警预报重大水质污染事故的目的。在水厂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时,能够快速掌控水源水质状况,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有效解决突发事故带来的影响,确保城市供水安全,并做好事后的安全防范。
二、设计目标
构建集水源监管、城市供水、排水、污水处理、水资源回收利用及水环境保护为一体的“智慧水务”运营管理平台,实现水务全产业链的协同化管理。
利用物联网及新型传感器等技术,实时、自动采集水资源流动全过程涉及的基础数据;对城市水源、供水管网、水厂、泵站、污水处理厂等涉水区域,实现全网监测;对液位、压力、流量、温度、水质等异常情况,进行及时报警,并对管网漏损进行监测管理。
实现水厂生产调度管理,根据用户需求量及历史数据分析,预测用水负荷,有效指导生产计划,确保城市安全、有序供水,提升用户满意度。
实现涉水区域全过程水质的动态监测;制定源头水、饮用水、排污水、回收利用水等不同类型水质的质量检测指标,对于未达标的情况,系统进行报警,并对相关水域进行隔离、查找原因、解决问题,从而保证和提高水质。
基于gis系统,整合城市供水管网、泵站、水源地、排污口等基础数据资源,实现“智慧水务”调度指挥管理与决策的可视化;同时,实现gis与视频监控的集成与联动,为应急处理提供方便。
针对泵站、曝气池、蓄水设施等重点能耗单元,进行能源计量数据的自动采集、实时监控,并对能耗进行动态分析、优化控制;通过能源数据的统计分析,实现企业能效分析和负荷预测;基于水务能耗模型,实现能源平衡与优化,促进节能降耗。
对水务相关的设备设施,实现从档案、维护保养、检维修、检定、报废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实现智能设备的互联、互通,以及远程管控与运维;对设备的运行状态、执行效率、能耗情况等进行实时跟踪与监控、分析与优化,从而提高设备的综合能力和应用效率。
构建“智慧水务”应急调度指挥系统,实现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资源调度、模拟仿真为一体的可视化、数字化安全应急管理,通过涉水区域流程图、gis跟踪、视频监控、移动应用等多种方式,实现安全应急事件的动态感知、智能分析与辅助决策,提高水务应急调度管理能力。
构建“智慧水务”大数据平台,对水务相关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与统计分析,构建水力动态模型,为合理调配水资源、准确预测供水趋势、及时预警水污染等提供数据支撑,实现智能化、科学化决策。
构建城市水务门户平台,支持平板电脑及手机终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查询水务公共信息、跟踪用水量,还可以预约相关服务、反馈异常及问题,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水务相关调度人员及领导,可以随时随地监控、处理业务,提高应急事件的响应速度。
三、功能特点
1、构建强大的水务物联网。
实现水务全生态链设备的动态感知、互联互通,实时监测水质、用水负荷、污废排放等情况,并进行历史趋势分析、异常智能报警。2、通过预测与分析,实现安全、稳定供水。
根据用户需求量和管网能力及泵效,制定合理、有效的生产计划;再根据用水负荷的预测与分析,动态调整生产计划;模拟仿真生产过程,实时监测,针对异常进行报警,指导生产调度,确保安全、稳定供水。3、建立水务gis管网模型。
通过gis管网模型,实现管网可视化展示;实现在线网管巡检及远程运维;分析管网运行参数,为管网平衡与优化提供决策依据。4、提供安全综合监控,实现快速应急指挥。
通过涉水区域流程图、gis跟踪、视频监控、移动应用等多种方式,实现安全应急事件的综合监控;针对安全隐患进行报警,并进行分析、评估,制定应急预案。5、丰富多样的水务统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撑。
建立水力动态模型、管网控制模型,进行水厂运行优化、管网平衡与优化、能耗平衡与优化等;针对水务相关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与统计分析,实现生产状况、能耗、设备运行情况、水质、环境质量等的分析与评价。6、方便快捷的移动应用,随时随地监测信息、处理应急事件。
系统提供基于平板电脑及手机终端的web app,实现与pc端同步的管理功能;移动终端可以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标示出涉水区域的实际地理位置信息,以及各区域监测点的真实地理位置,实时监测其运行参数、运行状态、能耗值、报警信息等;移动端支持用户服务功能,可以查看水务公共信息、查看用水情况,预约报装服务、申请报修等。7、构建城市市政门户平台,提高整个城市的服务形象。
系统支持平板电脑及手机终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查询市政公共信息、跟踪城市资源使用情况,还可以预约相关服务、反馈异常及问题,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四、给客户带来的价值
2、力控水务系统对饮用水水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指标进行实时、连续监测,并对质量检测设备进行远程监控,确保居民安全用水;
并且对主要流域及排水口的水质进行有效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水污染事件,保护生态环境,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智慧体测站方案设计 智慧水务解决方案篇二
庆祝活动要坚持隆重、热烈、节俭、实效的原则,广泛宣传党的光辉历程、伟大的成就和优良的传统以及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员,唱响...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活动采取全镇集中组织和各党支部自行安排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1、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为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贞元镇机关党支部将于“七一”前夕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开展一次警示教育活动。
2、召开七一表彰大会。镇党委将在“七一”前夕对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进行集中表彰,同时巡回各村为广大党员上一堂党课。
3、组织开展党员慰问活动。“七一”期间,镇党委班子成员和各党支部,要进取开展走访慰问困难党员、老党员活动,尽力帮忙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走访慰问活动要深入群众,与群众谈心交心,了解民意,能够上户宣讲政策,进取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镇党委班子成员将于“七一”前夕入户开展慰问活动。
4、组织开展“迎接建党xx周年”活动。“七一”前夕,各党支部经过组织党员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赞颂党的丰功伟绩活动,坚定其梦想信念,激发党员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更加出色的工作业绩,掀起创先争优活动高潮。
5、开展党建工作“回头看”活动。各个党支部对照年初党建工作的要求,对半年来党建工作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经验,查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不足,提出整改措施,按照农村党的建设和机关党的建设“三级联创”要求推进各项工作。
6、创新形式开展庆祝活动。各党支部要在镇组织活动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党员参加为新农村建设献力量、重温入党誓词、新发展党员集中宣誓及创先争优座谈会等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党支部要正确认识纪念建党庆祝活动的重大意义,及时召开支部会,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提高认识。党支部书记具体负责各单位的纪念活动,制定活动方案,指定专人组织实施,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2、实事求是,合理安排。各党支部在听取党员意见提议的基础上,结合各单位目前的中心工作和实际情景,安排活动资料,并及时上报至镇政府。
3、认真开展,及时总结。各支部要进取做好沟通协调各项准备工作,根据要求开展好一系列活动,活动结束后,以书面构成将活动开展的情景报告,于7月5日前报至镇党委。
智慧体测站方案设计 智慧水务解决方案篇三
前言:
建筑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和支柱产业之一,同时,建筑业也是一个安全事故多发的高危行业。如何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降低事故发生频率、杜绝各种违规操作和不文明施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是摆在各级政府部门、业界人士和广大学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在建筑领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二研究所和海康威视联手采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充分发挥现有资源和技术优势,推动了物联网相关技术在建设工程安全质量领域的应用。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在技术上又称为“传感网”,被认为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it浪潮”。就物联网技术而言,其本身是一项信息技术,为建筑施工质量安全管理提供了先进技术手段,通过安装在建筑施工作业现场的各类传感装置,构建智能监控和防范体系,就能有效弥补传统方法和技术在监管中的缺陷,实现对人、机、料、法、环的全方位实时监控,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控”;同时,其也将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引入新理念,真正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传统的施工监测、易受人为影响且效率低下。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建筑施工质量,进而构建智能家居、智能建筑,并最终达到创造智能城市的目标。
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物联网管理系统
背景介绍
针对目前安全监管和防范手段相对落后,全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水平仍较低,信息化尚未深度融入安全生产核心业务的现状,利用信息化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进行“智能化”监管。
通过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物联网管理系统,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监管责任,提高企业对工程现场的远程管理水平,加快企业对工程现场安全隐患处理的速度。通过政府统筹规划,协调各业务管理部门,围绕安全监管制度为核心,以物联网技术为技术手段,将科技技术力量与安全监管制度紧密集合,成立综合性市级应急管理机构,实现体制创新,能够统一处置生产安全领域的各类事件。
系统设计
系统将构建覆盖政府、企业、工程现场三级联动的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平台。按照权限设置,分级管理的原则,市建设委员会、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区质量安全监督分站、企业、监理部门等共享资源,可以查看自己权限范围内的信息。
系统组成:
物联网应用架构图
系统建设采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主要由信息采集层、网络接入层、网络传输层、信息存储与处理层组成。将移动执法终端、施工升降机、塔式起重机作业产生的动态情况、工地周围的视频数据、混凝土搅拌车超载超速信息及时上传给综合管理平台。系统同时结合工地可视化远程管理系统、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建设工程结构安全实时监测系统等系统对工地监测信息的采集,实现工地的实时监督管理,最终有效提升政府部门科学管理水平。
系统特点:
3、管理流程再造:数据共享融合,可为多个政府部门提供监管决策支撑;
4、项目监管为中心项目从开工到竣工被纳入系统实时监控,通过实时现场安全安全质量监控数据结合传统的监管模式,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典型案例:
杭州市建设委员会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物联网管理系统
工地可视化远程管理系统
背景介绍
在工地分布广泛、现场环境恶劣的建筑行业,确保规范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及工地的建筑材料、设备等财产安全是施工单位管理者关心的头等大事。建筑工地属于环境复杂,人员复杂的区域。考虑到工程监督、项目进度、设备及人员的安全,一套有效的视频监控系统对于管理者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管理者可以了解到现场的施工进度,可以远程监控现场的生产操作过程,可以远程监控现场材料的安全。由此实现项目的远程监管,强化总部对前端的支撑服务。这是科学技术助力建筑行业管理创新的典型应用。
系统设计
工地可视化远程监控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工地现场的远程预览、远程云控制球机转动、远程接收现场报警、远程与现场进行语音对话指挥等功能。采用政府部门、企业、施工现场三级联动架构,有效实现视频数据共享,并提供建筑公司管理系统对接接口,方便进行二次开发。通过企业平台,可以促使企业更好地对工地进行安全质量监管,落实企业责任主体。同时可以方便企业进行自我监管,实时掌握工地现场信息,减少管理成本。
系统组成(图片更改,差不多这个效果,请以visio原图修改排版)
如图所示,建筑工地视频监控系统架构由三部分组成:前端施工现场、传输网络、监控中心。监控中心配置视频综合平台解码设备,建设液晶拼接大屏幕电视墙,实现对前端视频信号的实时查看和突发事件的指挥、控制、调度。
功能描述
工地前端系统:负责现场图像采集、录像存储、报警接收和发送、传感器数据采集和网络传输。
传输网络:工地和监控中心之间专线和互联网两种方式可选;工地现场使用网桥ap无线传输。监控中心:系统的核心所在,是执行日常监控、系统管理、应急指挥的场所。
系统特点
综合监控,全面集成高清监控,提升价值
易于扩展,复用便捷
专业软件,管控一体 典型案例:
背景介绍
塔式起重机已经成为建筑工地必不可少的大型施工机械之一,但同时塔吊安全事故也屡屡发生,虽然各地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加大监管力度,但由于监管手段的单一和监管人力物力的不足,超载违章作业现象严重。据调查,85%塔式起重机使用环节普遍存在的超载和违章作业等现象,导致塔式起重机事故的直接原因。塔式起重机安全事故频发已经是建筑业久治不愈的顽疾。塔式起重机安全监管平台主要提供给建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施工企业、项目部、监理单位和塔吊产权单位,塔吊租赁公司等各方主体使用,主要实现多方主体单位的塔吊远程监督与管理。
系统设计
中电海康自主研发的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控管理系统高效率地完整实现建筑塔机单机运行和群塔干涉作业防碰撞的实时监控与声光预警报警功能,并在报警的同时自动中止塔机危险动作。
在对塔机实现现场安全监控、运行记录和声光报警的同时,通过远程高速无线数据传输,实现实时动态的远程监控、远程报警和远程告知,使得塔机安全监控成为开放的实时动态监控。从技术手段上保障了对塔机使用过程和行为的及时监管,切实防范、管控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和安全隐患,有效地防范和减少了塔机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同时,系统平台可实现工地级、企业级、区域(省市)级三级网络化、信息化远程安全监督与实时管理。
系统组成
在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控管理系统中,前置系统通过高精度传感器采集塔机的风速、载荷、回转、幅度和高度信息,控制器根据实时采集的信息做出安全报警和规避危险的措施,同时把相关的安全信息发送给服务器,塔机的监管部门可通过客户端查看到网络中每个塔机的运行情况。塔机与塔机之间采用wsn进行实时通信,解决群塔间相互碰撞的问题。
前置系统组成图
功能描述
系统特点
避免误操作和超载
为机械设备维护人员提供科学依据
为管理者提供有效的科学管理手段
为事故处理提供有效证据 典型案例
建设工程结构安全施工实时监测系统
背景介绍
建设工程结构安全施工实时监测包括对建筑工地环境监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钢结构应力应变,地基监测,基坑支护等数据的监测。传统的监测手段主要是人工现场监测,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较低,不能集中管理,尤其在恶劣的环境下人员工作效率低,监测效果差。
系统设计
建设工程结构安全施工实时监测是在建构筑物施工过程中,采用监测仪器对关键部位各项控制指标进行监测,并在监测值接近控制值时发出报警,用来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同时也可用于检查施工过程是否合理。基于传感网的建设工程结构安全施工实时监测系统,改变传统的周期性、人工监测方式,将新兴无线传感网技术应用于建设工程监测领域,设计出智能化、信息化的监测系统,为建设工程结构安全施工的实时监测提供有效、便捷的方式。本系统将各类监测点的信息汇集到统一的监控平台,实现各个监测点的信息共享,实现对整个用户单位管辖范围内所有建筑工地统一管理。
建设工程结构安全施工实时监测系统是基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传感网应用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监控中心管理软件、wsn协调器、wsn路由器、wsn采集器以及各类测量传感器组成。
功能描述
本系统采用无线传感网技术将分布式布置的各个监测点信息汇总后,由wsn协调器通过以太或者移动网络(3g/gprs)上传到监控中心管理软件。监控中心管理软件可以对各个监测点信息实现共享,实时分析监测点的状态信息并根据预设的报价阀值产生报警。根据用户需求,报警方式可以采用声光报警、短信报警等方式。此外,本系统提供建筑工程施工现场gis服务,并将各个监测点的位置及状态与gis结合,为用户提供直观、现象的展示服务。
系统特点
系统为具有管理权限的用户提供多种报警方式,包括声光报警、短信报警等。
混凝土搅拌车超载超速管理系统
背景介绍
随着经济的发展,混凝土搅拌车数量有很大增长,但是其超速、超载等原因造成了很多交通事故,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也给企业造成损失,严重影响了和谐城市建设的进程。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52研究所经过多年研发与实践运行经验,研发的以卫星定位系统为基础,集通讯控制、计算机网络、智能化管理等一体的智能混凝土搅拌车监控管理系统必将大大改善目前的混凝土搅拌车管理难题,严防混凝土搅拌车超载、限制行车速度、保证行车安全,加强对混凝土搅拌车超载超速监管力度,使得混凝土搅拌车运输更加规范、安全、有序。
系统设计
系统是按照先进、可靠、长远发展的要求进行设计,充分体现模块化系统集成的设计思想。满足无线和有线报警联动的功能要求,同时考虑系统增值服务的发展空间,力争实现一个高度信息化、自动化的超载超速监控系统。整个系统由管理中心、数据采集端、远程监控终端等组成,包括超载监控子系统、超速监控子系统、综合管理子系统、执法联动子系统等。
系统组成
混凝土搅拌车监控管理系统主要有4部分组成:超载监控子系统、超速监控子系统、管理中心子系统和报警联动子系统。
超载监控子系统:从搅拌站工控系统采集混凝土搅拌车的运载土方量,并上报到管理中心。超速监控子系统:实时采集gps信息等,并判断该混凝土搅拌车是否超速、位置是否正常,同时通过gprs网络发送到管理中心。
综合管理子系统:系统核心所在,部署超载超速综合管理系统,包括数据库服务模块、管理服务模块web服务模块等。
地理位置信息显示
实时采集装载数据 车辆实时位置定位 实时采集超速信息 报警联动
形式多样的统计报表 系统特点
先进性:大力采用3g移动通信、gps、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一系列成熟、可继承、具备广阔发展前景的先进技术。
实用性:坚持实用性为主的原则,避免使用不成熟、过分超前的技术和产品。
可靠性:从系统设计理念到系统架构的设计,再到产品选型,都持续秉承系统可靠性原则。
安全性:在构建系统时,使用中电五十二所关于系统安全的多年来的设计思想,全面实现系统防入侵、数据防泄漏。
开放性:在设计和设备选型时,科学预测未来扩容需求,进行余量设计。
易管理性、易维护性。典型案例:
杭州市混凝土搅拌车超载超速管理系统
案例:
新建杭州火车东站(图四)杭州市万象城二期工程
杭州市混凝土搅拌车超载超速管理系统(图五)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智慧体测站方案设计 智慧水务解决方案篇四
智慧社区就是连接互联网,把社区的与互联网服务整合在一起,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的管理。下面是由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智慧社区实施方案”,欢迎大家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为积极稳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工作,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和原则
(一)工作目标。以“惠民、兴业、善政”为目标,以“互联网+”为创新引擎,以促进信息和资源共享为重点,着力构建便捷高效的社区管理和民生服务体系。到20xx年,全市初步建成以一套系统(社区服务综合信息系统)、两个支撑平台(社区事务一口式办理平台、社区网格管理服务平台)为基础,三项服务体系(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服务)相互促进融合,市、区县(市)、街道、社区四级信息服务网络互联互通的社区智慧管理和服务体系,确保“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难事妥善解决”。在政府引导下,引进社会力量和资本,建立智能化社会服务模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治理体系和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初步实现全市社区的智慧化。
(二)工作原则。
1.统一规划、多级负责。市级负责顶层设计,并承担全市基础性项目;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负责本地区和本领域的应用推广和拓展性建设任务。
2.科学设计、分步实施。在遵循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广泛调研论证,合理设计,科学试点,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3.整合资源、信息共享。最大限度整合各部门、各层级的社区服务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效率,实现各类服务信息共享和有效对接。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从社区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需求出发,确定最符合社区实际和特点的建设模式,并科学有序推进。
5.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发挥政府在智慧社区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扩大社会合作,探索互利共赢的建设和运营模式。
6.务实创新、安全可控。鼓励有关部门和企业树立“互联网+”与智慧社区建设相融合的创新思维,推动传统领域通过互联网与社区有效结合。同时,增强安全意识,强化安全管理和防护,保障数据和系统安全。
二、工作任务
(一)推进智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推进智慧社区网络设施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对各区、县(市)及其组成部门、街道和社区的网络设施建设统一布局、加快推进,到2020xx年底,将社区办公场所的网络整合到市电子政务外网,社区网络宽度接入能力不小于10m,逐步扩大社区公共区域wifi无线网络覆盖率。(牵头部门:市民政局、大数据局及各区、县(市)政府;配合部门:市财政局)
2.加快推进智慧社区硬件设施建设。根据社区规模和实际,为社区工作人员配备一定数量的电脑、打印机、扫描仪、身份证读卡器等标准化办公配套设备,方便社区居民办事。进一步发挥社区“一厅一校”的作用,配备一定数量的电脑,为有需求的社区居民提供上网服务。(牵头部门:市民政局;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及各区、县(市)政府)
3.加快推进社区便民服务终端建设。通过政府和企业协同投入的方式,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根据社区规模,逐步为社区配备电子信息显示屏、缴费和公共服务信息查询一体机,方便社区居民缴纳各种费用和查询各类公共服务信息。在社区养老、医疗等领域提供电子辅助终端,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信息化服务支持;在广电、传媒等领域探索高清交互数字终端进入家庭,开设智慧社区专区(频道)。(牵头部门:市民政局、服务业委;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及各区、县(市)政府)
(二)完善社区管理体系建设。
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以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立新型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为目标,健全完善社区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体系,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实施创新驱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对于确需通过社区受理的便民服务事项,要精简手续、优化流程,强化协同办理,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落实社区办理事项准入制度,公开具体事项名称、设立依据、内容、申报材料、程序和办理时限,实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强化流程监督。积极推行社区“全科社工”工作模式,逐步形成“开放式办公、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工协同”的服务模式。开展全程委托代理、全年无休假等便民服务,打通市民办事的“最后一公里”。(牵头部门:市民政局;配合部门:市政务服务办、大数据局)
2.整合社区政务和公共服务信息资源,搭建社区事务一口式办理平台。社区事务一口式办理平台作为智慧社区的业务支撑,兼具政务事项办理和基础信息采集功能。加快统筹社区公共服务网络和信息资源,凡涉及社区居民的政务和公共服务事项,逐步纳入社区事务一口式办理平台集中办理。加快社区信息系统集约化建设,推动部署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各类社区信息系统向社区一口式办理平台迁移或集成,最大限度整合基层业务应用系统、服务终端和管理台帐,增强部门协同服务能力,实现社区服务事项的全人群覆盖、全口径集成和全区域通办,提升社区居民的使用率和满意度。(牵头部门:市民政局;配合部门:市大数据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及各区、县(市)政府)
3.推进网格化社区服务管理,搭建市级社区网格管理服务平台。社区网格管理服务平台作为智慧社区的数据支撑,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对人、地、物、组织、事件等各种资源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动态管理、及时发布,实行定向网格化管理,为社区居民、企业和政府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动态大数据服务和应用。各地区以市级社区网格管理服务平台为基础和依托,对本行政区域内公共服务资源和信息网络进行整合,搭建区、县(市)级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整合公共服务、基础数据、经济商务、绩效考评等功能,并延伸至街道、社区。(牵头部门:市民政局;配合部门:市大数据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及各区、县(市)政府)
(三)完善和提升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1.创新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的社区服务工作机制。积极推进以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为主的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的社区服务创新模式。支持驻社区单位与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为低收入人群、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等提供各种服务。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城乡社区服务业,推进社区商业服务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鼓励企业以连锁经营、品牌加盟等服务业态进社区。(牵头部门:市民政局、服务业委;配合部门:市大数据局等相关部门及各区、县(市)政府)
2.完善“沈阳新社区”政务服务平台。在微信服务平台运营所形成的社区服务、党政服务、媒体服务、便民服务等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构建整体服务框架,进一步开发基于移动端的手机应用,按照智慧沈阳建设要求,打造最贴近社区居民的媒体服务、政务服务和民生服务的平台;同步拓展“社区智慧屋”线上到线下服务模式,到20xx年建成300个智慧屋,并以智慧屋为节点,实现“沈阳新社区”政务服务平台的社区安全、智慧家居、便民服务等线上功能的线下落地和体验。
3.加快社区服务综合信息系统建设。以社区事务一口式办理平台和社区网格管理服务平台为支撑,建设统一的集社区政务、公共和商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整合网上服务、服务热线、移动终端、网络电视、自助服务终端、电子显示屏等服务渠道,充分利用“沈阳新社区”、“我的沈阳”智能门户等资源,为社区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服务提供统一应用和可扩展支撑,作为各类智慧信息系统的统一入口和信息发布的统一出口,为市民提供“实时在线”的个性化服务,为大数据应用和服务提供社区数据支撑。加快电子政务向基层延伸,将政务公开、事项预约、查询咨询代办等服务推送给社区居民。结合“智慧沈阳”重点工程,对养老、就业创业、气象、卫生、文化、教育等社区公共服务进行信息整合、个性化信息推送和智能服务。以社区养老服务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模式为切入点,逐步拓展各类社区服务与智慧社区的融合。(牵头部门:市民政局;配合部门:市大数据局等相关部门及各区、县(市)政府)
三、实施步骤
(一)夯实基础阶段(20xx年1月-8月)。在全市选择部分社区作为智慧社区试点。以推进重点项目试点运行为主要目标,梳理各类数据和业务,制定智慧社区建设方案和建设标准体系。初步建成社区事务一口式办理平台,率先实现民政、残疾事业、就业创业类事项的一口式办理。通过“沈阳新社区”政务服务平台发布各类标准化社区事务事项。初步完成试点社区的一口式办理标准化改造和基础信息化设备配套。初步完成市级社区网格管理服务平台建设,采集试点社区网格基础数据。
(二)完善和试点阶段(20xx年9月-20xx年5月)。进一步扩大智慧社区试点范围,在全市网络基础设施完善的社区逐步推广社区事务一口式办理。完善市级社区网格管理服务平台,加大网格化数据采集力度。建成社区服务综合信息系统,探索引进社区商业服务。
(三)提升和推广阶段(20xx年6月-12月)。在全市推广智慧社区试点成果。社区所有政务和公共事务进入社区事务一口式办理平台,实现跨区域通办。在条件较好的地区探索大数据应用。通过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与健康、卫生、体育、教育等其他智慧系统互联互通,在养老、家政、生活服务等领域与线下实体对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商业服务体系建设,推出多种品牌社区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智慧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跨部门的市级协调管理机制,市民政局、大数据局负责具体实施,共同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其中,市民政局负责智慧社区重点项目的建设和组织实施,负责“沈阳新社区”政务服务平台的资源整合和推广使用,市大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智慧社区应用平台建设和基础数据的采集共享。各地区也要建立由各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智慧社区建设工作协调管理机制。
(二)完善政策体系。推动政府引导支持和市场有序参与的有机结合。拓展社区服务范围,在养老、餐饮、娱乐、家政等领域培育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区服务新模式。市、区县(市)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智慧社区建设。同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将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纳入本地区、本部门推进智慧沈阳建设所承担任务中统筹考虑,制定智慧社区具体建设措施。市、区县(市)政府绩效考评部门要将智慧社区建设工作纳入年度政府绩效考评体系。
(三)建立长效机制。将智慧社区建设中需政府投入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加大社区基础信息化专项经费保障,确保社区网络、数据采集、硬件和耗材等专项经费及时到位。完善区县(市)、街道、社区的智慧社区应用考核体制。加大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将“全科社工”纳入年度培训计划,每名社区工作者全年接受智慧社区有关培训不少于30学时。社区内各类平台、系统和网络实行准入机制。加强社区的数据管理,确保社区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和安全性。
一、建设目标
在“智慧城市”整体框架下,紧扣全区社区体制改革方向,以居民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将各部门延伸到社区的业务系统进行整合,着力构建覆盖全区、分级管理、上下衔接、基本功能与特色应用相结合的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全力拓展便民服务内容和领域,改进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重构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形态与流程,为广大居民提供政府服务协同化、社区管理智能化、居民生活便捷化的生活环境,切实有效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建设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区主管部门负责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区有关部门、镇和社区负责推广应用并根据实际完善功能。
二是资源整合、条块联动。整合共享全区各级网络、信息资源,纵向实现区、镇、社区所有管理服务事项联通办理,横向实现各部门、各镇信息系统数据交换和共享。
三是先行试点,逐步推广。选择典型社区先行试点,完善实施路径和方法,形成长效运营管理机制,加快推广应用覆盖全区。
四是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推进体系,发挥政府在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经费保障方面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建设。
三、任务分工
(一)提升社区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
1、完成社区信息基础设施。整合社区网络,结合政务外网提升扩容工程,实现区、镇、社区(村)三级联网。提高社区用户互联网宽带,加快推进公益免费wifi网络建设,部署信息显示屏等自助设备。(牵头单位:区智慧办、区工信局、区发改局;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区人社局、区农工委、区气象局、区科协、各镇等。完成时间:20xx年12月)
2、整合共享社区信息资源。完善社区基础信息采集交换平台,融合智慧高淳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基础数据共享交换标准和流程。结合各部门延伸至社区的工作需求,推广应用低保核对、不动产登记等业务模块,建立社区信息动态交换机制。(牵头单位:区智慧办、区民政局、区发改局;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区人社局、区计生局、区残联、区分局、区司法局、区城管局、各镇。完成时间:20xx年12月)
(二)建设智慧社区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3、建设镇级政务服务系统。实现数据接轨承接,以及系统推广应用,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并以“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工协同”为原则,整合各部门业务系统,优化办事流程,实现公共事务通办、联接联办。(牵头单位:区政务中心、区智慧办、区民政局;责任单位:区人社局、区计生局、区残联、区住建局、区分局、区司法局、各镇。完成时间:20xx年12月)
4、建设社区事务支持系统。建设智慧党建,规范综治三级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社区事务协商(投票)、社区志愿者管理服务、社区事务跟踪管理、社区内部协同工作平台及社区日志、台账等应用系统,整合社区党建、综治等业务系统。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对社区人员、部件和事件信息的三维、可视、动态管理。(牵头单位:区民政局、区智慧办;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综治办、区人社局、区计生局、区残联、区分局、区城管局、团区委、区妇联、各镇。完成时间:20xx年12月)
5、建设社工工作量化考评系统。依托镇、社区各类系统产生的业务、服务数据,推广应用社工工作考评系统,形成社工管理和服务工作全面、准确、量化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牵头单位:区民政局;责任单位:各有关单位、各镇。完成时间:20xx年12月)
(三)深入推进社区信息惠民服务应用
6、拓展社区信息惠民综合应用。根据社区居民需求,应用如拼车、二手物品交换等符合社区特点的居民互助信息服务。建设社区公益捐助系统,组织和引导针对社区内受灾家庭、弱势群体的公益慈善服务,推进新型社区邻里关系形成。实施社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室和星级农家书屋。(牵头单位:区民政局、区智慧办、区文广局;责任单位:各有关单位、各镇。完成时间:20xx年12月)
7、提高物业管理智能化水平。推进社区安防应急体系建设,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发布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避难场所、民防设施地理位置等方面信息。推进社区车辆智能化管理、水电气远程抄表、有毒有害气体检测预警、电梯安全监测等系统建设。(牵头单位:区住房中心;责任单位:区城管局、区民政局、区分局、区气象局、区住建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各镇。完成时间:20xx年12月)
8、推进社区商业增值服务。围绕社区居民生活需求,规范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开发建设生活信息发布、搜索、交易平台,提供家政、配送、教育、健康等增值服务,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牵头单位:区民政局、区智慧办;责任单位:各镇。完成时间:20xx年12月)
四、组织实施
(一)推进计划
1、调研启动阶段:20xx年5月至20xx年6月。完成对现有社区业务系统和资源的详细梳理,开展建设方案深化设计工作,对接南京已有的统一平台技术标准。
2、试点推进阶段:20xx年7月至20xx年8月。选择信息化基础较好、具有代表性的2个城市社区和2个农村社区进行智慧社区试点运行工作。
3、应用推广阶段:20xx年8月至20xx年12月,根据试点情况对平台进行整改和完善工作,并逐步在全区所有社区的推广应用。
4、持续完善阶段:20xx年1月以后,在继续完善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鼓励支持社区及相关服务组织创新应用,进一步拓展公共服务与增值服务。
(二)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各镇、各相关部门分工协作,保障智慧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队伍,形成智慧社区建设长效协调推进机制。针对相关工作任务,加快推进智慧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确保平台尽快上线并推广应用。
2、落实资金保障。各镇、各相关职能部门安排专项资金并建立动态保障机制,落实智慧社区建设和维护相关经费。同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积极探索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多方投入机制。
3、营造创新氛围。各镇、各相关部门加强对全区智慧社区建设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支持探索创新特色功能,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完善社区便民应用,因地制宜推动智慧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
智慧体测站方案设计 智慧水务解决方案篇五
本文是关于智慧社区实施方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智慧社区实施方案(一)
为积极稳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工作,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和原则
(一)工作目标。以“惠民、兴业、善政”为目标,以“互联网+”为创新引擎,以促进信息和资源共享为重点,着力构建便捷高效的社区管理和民生服务体系。到20xx年,全市初步建成以一套系统(社区服务综合信息系统)、两个支撑平台(社区事务一口式办理平台、社区网格管理服务平台)为基础,三项服务体系(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服务)相互促进融合,市、区县(市)、街道、社区四级信息服务网络互联互通的社区智慧管理和服务体系,确保“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难事妥善解决”。在政府引导下,引进社会力量和资本,建立智能化社会服务模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治理体系和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初步实现全市社区的智慧化。
(二)工作原则。
1.统一规划、多级负责。市级负责顶层设计,并承担全市基础性项目;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负责本地区和本领域的应用推广和拓展性建设任务。
2.科学设计、分步实施。在遵循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广泛调研论证,合理设计,科学试点,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3.整合资源、信息共享。最大限度整合各部门、各层级的社区服务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效率,实现各类服务信息共享和有效对接。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从社区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需求出发,确定最符合社区实际和特点的建设模式,并科学有序推进。
5.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发挥政府在智慧社区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扩大社会合作,探索互利共赢的建设和运营模式。
全意识,强化安全管理和防护,保障数据和系统安全。
二、工作任务
(一)推进智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推进智慧社区网络设施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对各区、县(市)及其组成部门、街道和社区的网络设施建设统一布局、加快推进,到2020xx年底,将社区办公场所的网络整合到市电子政务外网,社区网络宽度接入能力不小于10m,逐步扩大社区公共区域wifi无线网络覆盖率。(牵头部门:市民政局、大数据局及各区、县(市)政府;配合部门:市财政局)
2.加快推进智慧社区硬件设施建设。根据社区规模和实际,为社区工作人员配备一定数量的电脑、打印机、扫描仪、身份证读卡器等标准化办公配套设备,方便社区居民办事。进一步发挥社区“一厅一校”的作用,配备一定数量的电脑,为有需求的社区居民提供上网服务。(牵头部门:市民政局;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及各区、县(市)政府)
3.加快推进社区便民服务终端建设。通过政府和企业协同投入的方式,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根据社区规模,逐步为社区配备电子信息显示屏、缴费和公共服务信息查询一体机,方便社区居民缴纳各种费用和查询各类公共服务信息。在社区养老、医疗等领域提供电子辅助终端,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信息化服务支持;在广电、传媒等领域探索高清交互数字终端进入家庭,开设智慧社区专区(频道)。(牵头部门:市民政局、服务业委;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及各区、县(市)政府)
(二)完善社区管理体系建设。
委托代理、全年无休假等便民服务,打通市民办事的“最后一公里”。(牵头部门:市民政局;配合部门:市政务服务办、大数据局)
2.整合社区政务和公共服务信息资源,搭建社区事务一口式办理平台。社区事务一口式办理平台作为智慧社区的业务支撑,兼具政务事项办理和基础信息采集功能。加快统筹社区公共服务网络和信息资源,凡涉及社区居民的政务和公共服务事项,逐步纳入社区事务一口式办理平台集中办理。加快社区信息系统集约化建设,推动部署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各类社区信息系统向社区一口式办理平台迁移或集成,最大限度整合基层业务应用系统、服务终端和管理台帐,增强部门协同服务能力,实现社区服务事项的全人群覆盖、全口径集成和全区域通办,提升社区居民的使用率和满意度。(牵头部门:市民政局;配合部门:市大数据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及各区、县(市)政府)
3.推进网格化社区服务管理,搭建市级社区网格管理服务平台。社区网格管理服务平台作为智慧社区的数据支撑,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对人、地、物、组织、事件等各种资源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动态管理、及时发布,实行定向网格化管理,为社区居民、企业和政府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动态大数据服务和应用。各地区以市级社区网格管理服务平台为基础和依托,对本行政区域内公共服务资源和信息网络进行整合,搭建区、县(市)级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整合公共服务、基础数据、经济商务、绩效考评等功能,并延伸至街道、社区。(牵头部门:市民政局;配合部门:市大数据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及各区、县(市)政府)
(三)完善和提升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盟等服务业态进社区。(牵头部门:市民政局、服务业委;配合部门:市大数据局等相关部门及各区、县(市)政府)
2.完善“沈阳新社区”政务服务平台。在微信服务平台运营所形成的社区服务、党政服务、媒体服务、便民服务等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构建整体服务框架,进一步开发基于移动端的手机应用,按照智慧沈阳建设要求,打造最贴近社区居民的媒体服务、政务服务和民生服务的平台;同步拓展“社区智慧屋”线上到线下服务模式,到20xx年建成300个智慧屋,并以智慧屋为节点,实现“沈阳新社区”政务服务平台的社区安全、智慧家居、便民服务等线上功能的线下落地和体验。
3.加快社区服务综合信息系统建设。以社区事务一口式办理平台和社区网格管理服务平台为支撑,建设统一的集社区政务、公共和商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整合网上服务、服务热线、移动终端、网络电视、自助服务终端、电子显示屏等服务渠道,充分利用“沈阳新社区”、“我的沈阳”智能门户等资源,为社区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服务提供统一应用和可扩展支撑,作为各类智慧信息系统的统一入口和信息发布的统一出口,为市民提供“实时在线”的个性化服务,为大数据应用和服务提供社区数据支撑。加快电子政务向基层延伸,将政务公开、事项预约、查询咨询代办等服务推送给社区居民。结合“智慧沈阳”重点工程,对养老、就业创业、气象、卫生、文化、教育等社区公共服务进行信息整合、个性化信息推送和智能服务。以社区养老服务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模式为切入点,逐步拓展各类社区服务与智慧社区的融合。(牵头部门:市民政局;配合部门:市大数据局等相关部门及各区、县(市)政府)
三、实施步骤
基础数据。
(二)完善和试点阶段(20xx年9月-20xx年5月)。进一步扩大智慧社区试点范围,在全市网络基础设施完善的社区逐步推广社区事务一口式办理。完善市级社区网格管理服务平台,加大网格化数据采集力度。建成社区服务综合信息系统,探索引进社区商业服务。
(三)提升和推广阶段(20xx年6月-12月)。在全市推广智慧社区试点成果。社区所有政务和公共事务进入社区事务一口式办理平台,实现跨区域通办。在条件较好的地区探索大数据应用。通过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与健康、卫生、体育、教育等其他智慧系统互联互通,在养老、家政、生活服务等领域与线下实体对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商业服务体系建设,推出多种品牌社区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智慧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跨部门的市级协调管理机制,市民政局、大数据局负责具体实施,共同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其中,市民政局负责智慧社区重点项目的建设和组织实施,负责“沈阳新社区”政务服务平台的资源整合和推广使用,市大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智慧社区应用平台建设和基础数据的采集共享。各地区也要建立由各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智慧社区建设工作协调管理机制。
(二)完善政策体系。推动政府引导支持和市场有序参与的有机结合。拓展社区服务范围,在养老、餐饮、娱乐、家政等领域培育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区服务新模式。市、区县(市)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智慧社区建设。同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将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纳入本地区、本部门推进智慧沈阳建设所承担任务中统筹考虑,制定智慧社区具体建设措施。市、区县(市)政府绩效考评部门要将智慧社区建设工作纳入年度政府绩效考评体系。
行准入机制。加强社区的数据管理,确保社区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和安全性。
智慧社区实施方案(二)
一、建设目标
在“智慧城市”整体框架下,紧扣全区社区体制改革方向,以居民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将各部门延伸到社区的业务系统进行整合,着力构建覆盖全区、分级管理、上下衔接、基本功能与特色应用相结合的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全力拓展便民服务内容和领域,改进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重构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形态与流程,为广大居民提供政府服务协同化、社区管理智能化、居民生活便捷化的生活环境,切实有效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建设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区主管部门负责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区有关部门、镇和社区负责推广应用并根据实际完善功能。
二是资源整合、条块联动。整合共享全区各级网络、信息资源,纵向实现区、镇、社区所有管理服务事项联通办理,横向实现各部门、各镇信息系统数据交换和共享。
三是先行试点,逐步推广。选择典型社区先行试点,完善实施路径和方法,形成长效运营管理机制,加快推广应用覆盖全区。
四是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推进体系,发挥政府在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经费保障方面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建设。
三、任务分工
(一)提升社区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
改局;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区人社局、区农工委、区气象局、区科协、各镇等。完成时间:20xx年12月)
2、整合共享社区信息资源。完善社区基础信息采集交换平台,融合智慧高淳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基础数据共享交换标准和流程。结合各部门延伸至社区的工作需求,推广应用低保核对、不动产登记等业务模块,建立社区信息动态交换机制。(牵头单位:区智慧办、区民政局、区发改局;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区人社局、区计生局、区残联、区分局、区司法局、区城管局、各镇。完成时间:20xx年12月)
(二)建设智慧社区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3、建设镇级政务服务系统。实现数据接轨承接,以及系统推广应用,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并以“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工协同”为原则,整合各部门业务系统,优化办事流程,实现公共事务通办、联接联办。(牵头单位:区政务中心、区智慧办、区民政局;责任单位:区人社局、区计生局、区残联、区住建局、区分局、区司法局、各镇。完成时间:20xx年12月)
4、建设社区事务支持系统。建设智慧党建,规范综治三级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社区事务协商(投票)、社区志愿者管理服务、社区事务跟踪管理、社区内部协同工作平台及社区日志、台账等应用系统,整合社区党建、综治等业务系统。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对社区人员、部件和事件信息的三维、可视、动态管理。(牵头单位:区民政局、区智慧办;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综治办、区人社局、区计生局、区残联、区分局、区城管局、团区委、区妇联、各镇。完成时间:20xx年12月)
5、建设社工工作量化考评系统。依托镇、社区各类系统产生的业务、服务数据,推广应用社工工作考评系统,形成社工管理和服务工作全面、准确、量化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牵头单位:区民政局;责任单位:各有关单位、各镇。完成时间:20xx年12月)
(三)深入推进社区信息惠民服务应用
针对社区内受灾家庭、弱势群体的公益慈善服务,推进新型社区邻里关系形成。实施社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室和星级农家书屋。(牵头单位:区民政局、区智慧办、区文广局;责任单位:各有关单位、各镇。完成时间:20xx年12月)
7、提高物业管理智能化水平。推进社区安防应急体系建设,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发布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避难场所、民防设施地理位置等方面信息。推进社区车辆智能化管理、水电气远程抄表、有毒有害气体检测预警、电梯安全监测等系统建设。(牵头单位:区住房中心;责任单位:区城管局、区民政局、区分局、区气象局、区住建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各镇。完成时间:20xx年12月)
8、推进社区商业增值服务。围绕社区居民生活需求,规范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开发建设生活信息发布、搜索、交易平台,提供家政、配送、教育、健康等增值服务,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牵头单位:区民政局、区智慧办;责任单位:各镇。完成时间:20xx年12月)
四、组织实施
(一)推进计划
1、调研启动阶段:20xx年5月至20xx年6月。完成对现有社区业务系统和资源的详细梳理,开展建设方案深化设计工作,对接南京已有的统一平台技术标准。
2、试点推进阶段:20xx年7月至20xx年8月。选择信息化基础较好、具有代表性的2个城市社区和2个农村社区进行智慧社区试点运行工作。
3、应用推广阶段:20xx年8月至20xx年12月,根据试点情况对平台进行整改和完善工作,并逐步在全区所有社区的推广应用。
4、持续完善阶段:20xx年1月以后,在继续完善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鼓励支持社区及相关服务组织创新应用,进一步拓展公共服务与增值服务。
(二)保障机制
线并推广应用。
2、落实资金保障。各镇、各相关职能部门安排专项资金并建立动态保障机制,落实智慧社区建设和维护相关经费。同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积极探索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多方投入机制。
3、营造创新氛围。各镇、各相关部门加强对全区智慧社区建设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支持探索创新特色功能,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完善社区便民应用,因地制宜推动智慧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
智慧体测站方案设计 智慧水务解决方案篇六
在学校,课堂教学环节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做好教学互动环节,是掌握好教学环节的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现行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签到环节、疑问确认环节、提问互动环节、课堂小测试环节存在诸多问题。签到过程中,使用纸张签到,效率低且存在代签现象,结果不便于教师统计;提问互动环节和课堂小测试的环节中,教师给出简单选择后,学生举手或者口头回答,不能获得准确的统计数据,教师只能根据大体情况来判断是否进行教学,没有准确的数据,更不能考虑后期的数据挖掘和数据统计工作。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基于物联网技术集智慧教学、人员考勤、资产管理、环境智慧调节、视频监控及远程控制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化智慧教室系统在逐步的推广运用。智慧教室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给教育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1.2 智慧教室主要用途
智慧教室设备能够体现物联网的三个层次(应用层、网络层、感知层),运用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使信息传感设备实时感知任何需要的信息,按照约定的协议,通过可能的网络(如基于wifi的无线局域网、移动通信、电信网等)接入方式,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链接,实现对物品的智慧化识别、跟踪、监控和管理。同时,智慧教室还能满足学校物联网技术专业开设的物联网导论、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应用、rfid技术及应用、物联网工程及应用、物联网标准与中间件技术、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等课程的实践实训教学需要,并为学生或教师的物联网技术应用项目开发提供平台。
使学生通过智慧教室实验平台,能掌握物联网技术基础理论、物理信息系统标识与感知、计算机网络理论与技术和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技术等知识,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工程应用系统的开发、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二、智慧教室实验平台方案
智慧教室以物联网工程信息平台为基础,以光载无线交换机为核心,构建wifi无线局域网,覆盖智慧教室,加上教室的有线网络交换机、网络路由器,从而建立融合有线网络、无线局域网的物联网关键部分——网络层,各种传感器件通过标准模块wifi设备服务器(串口通信rs232转wifi无线网络)无线接入物联网工程信息平台,构成全面涵盖物联网三个层次的一个统一的物联网工程实验平台。同时,其它内置wifi模块的各种手持设备(笔记本电脑、手机等)也能无线接入该实验平台,成为物联网实验设备的一部分;师生教学、科研实践开发的其它感知模块,通过与标准的wifi设备服务器连接,也能轻易接入该实验平台,完成测试、验证。
2.1 光载无线交换机及其分布式天线系统
光载无线交换机及其配套设备远端射频单元为广州飞瑞敖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核心产品,用于实现wifi无线射频信号的远距离、大范围的光纤分布,是物联网无线网络分布的主要分布方式。
光载无线交换机安装在智慧教室的网络机柜里,与原本有线布线的网络交换机连接,接入学校计算机网络。光载无线交换机内置2个wifi接入点(ap)(所有网络协议处理、基带数据处理、射频信号处理都集中在光载无线交换机内),通过模拟光纤链路将wifi射频信号分布到智慧教室内,完成智慧教室的wifi无线覆盖,将实验设备和各类wifi终端接入统一的wifi无线局域网,构成整体物联网工程平台。
2.2 物联网工程实验平台服务器
为实现物联网工程实验平台的统一管理、实验室实验设备等管控、以及开展功能复杂的综合设计和科研项目,在智慧教室的网络机柜里配置一台服务器。
该服务器安装系统软件,及物联网工程实验的服务器端软件,提供本地、或远程访问服务,并实施对物联网实验的监控和设备管理。
三、智慧教室系统设计方案述
智慧教室基于光载无线交换机为核心,建成一个综合型的物联网共享平台,所有的设备系统均可以通过标准模块wifi设备服务器无线接入物联网工程信息平台,通过服务器的系统软件统一管理前端系统设备;同时,我们提供教室智慧系统的设计原理图,开放足够多的端口和丰富、完善的接口函数以及二次开发包,为教师、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平台去学习和研究。
下图1是智慧教室总体框图:
图1 智慧教室总体框图
3.1教学系统
教学系统由内置电子白板功能的触控投影机一体机、功放、音箱、无线麦克、拾音器、问答器和配套控制软件构成。
使用内置电子白板功能的触控投影机代替传统的黑板教学,实现无尘教学,保护师生的健康,可在投影画面上可以操作电脑,在每个桌位上配置问答器,实现师生交互式课堂教学。
3.2 led显示系统
led显示系统由led面板拼接而成,安装在教室黑板顶部,用于显示正在上课的课程名称、专业班级、任课教师、到课率、和教室内各传感器采集的环境数据(室内温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3.3人员考勤系统
人员考勤系统由rfid考勤机、考勤卡和配套控制软件构成。
在教室前后门各安装一个rfid考勤机,采用rfid标签(校园一卡通)对学生进行考勤统计,对进入教室的人员进行身份识别,对合法用户进行考勤统计,对非法用户进行告警。同时可通过wifi无线覆盖,在远程对考勤情况的监控,统计以及存档打印等。
3.4资产管理系统
资产管理系统由特高频rfid读卡器、纸质标签、抗金属标签和配套控制软件构成。
在教室前后门各安装一个特高频读卡器,对教室内的实验仪器、设备等资产(贴有rfid标签,标签上存储有设备的详细信息)进行出入教室的监控与管理,对未授权用户把教室内资产带出教室进行告警,方便设备管理人员对教室设备的统一管理。
3.5灯光控制系统
灯光控制系统由灯光控制器、光照传感器、人体传感器、窗帘控制系统和配套控制软件构成。
首先通过人体传感器来判断教室内对应位置是否有人,此位置无人,则灯光控制系统及窗帘控制系统处于关闭状态;反之,处于工作状态。
1:窗帘控制系统:通过采集安装在窗户的光照传感器数据,根据软件预设门限值,以窗帘自动开、关来实现教室内光照强度的补偿; 2:灯光控制系统:采集安装在教室内的光照传感器数据,通过分析数据,根据软件预设值,来控制教室内灯光的自动开启与关闭,并可调节灯光的亮度,实现室内灯光的智能控制与节能减排。
3.6空调控制系统
空调控制系统由中央空调电源控制器、温湿度传感器和配套控制软件构成。
通过温湿度传感器监测室内温度,通过分析数据,根据软件预设值,当室内温湿度高于最高门限值时自动开启空调。当室内温湿度低于最底门限值时自动关闭空调,实现室内温湿度的自动控制。
3.7门窗监视系统
门窗监视系统由窗户门磁模块及配套软件组成。
窗户门磁模块用于检测门和窗户的开关状态,并将状态信息及时上传至服务器。同时设置敏感时段,实施对窗户的自动监视和报警。
3.8通风换气系统
通风换气系统由抽风机、co2传感器和配套监控软件构成。
通过co2传感器监测室内的co2浓度,通过分析数据,根据软件预设值,当室内co2浓度高于软件门限值时自动开启抽风机来进行换气,通过补充室外空气来降低室内co2的浓度。
3.9视频监控系统
视频监控系统由wifi无线摄像头和配套监控软件构成。
视频监控可为安防系统、资产出入库、人员出入情况提供查询依据。
在教室前后门口各安装一个wifi无线摄像头监控人员出入和资产的出入库情况,在教室内安装一个wifi无线摄像头监控教室内部实时情况,所采集的影像经由远端射频单元传送至终端管理电脑,提供实时的监控数据。
序号 系统名称 设备名称
光载无线交换机 远端射频单元 物联网工程信息平台套件
有线交换机模块 1u服务器
台式电脑 功放 音箱
无线麦克 拾音器 问答器 教学软件 led面板
led显示管理软件 高频标签 wifi设备服务器
物联网人员管理软件 高频rfid读卡器 特高频读卡器 纸质标签
灯光控制系统 窗帘控制系统
物联网智慧家居管理软件
温湿度传感器 wifi设备服务器 空调控制系统
安防主机报警系统主机 门窗监控系统软件 抽风机 通风换气系统
co2传感器 通风换气管理软件 wifi摄像头 视频监控系统
物联网视频监控管理软件
四、实验项目
实验项目表
物联网实验方案 设备
实验序号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物联网工程信息平台套件
实验4 实验5 实验6
物联网工程信息平台测试实验 无线信号分布实验
物联网信息平台的管理与配置实验 实验项目
有线局域网组网实验 无线局域网组网实验
有线和无线局域网混合组网实验
嵌入式实验
wifi设备服务器人员考勤系统
资产管理系统
智慧照明系统
视频监控系统
空调控制系统
串联控制系统
综合
高频rfid应用实验 实验20 人员考勤系统设计实验 实验21
特高频rfid应用实验 实验22 货物盘点系统设计实验
实验23
物联网数据网关(中间件)设计实训 物联网网络编程实验
物联网远程控制实验(b/s模式)物联网远程控制实验(c/s模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406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