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1、背诵这首词。
2、咏月名句的收集和诗歌鉴赏。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一起坐在这里,听着悠扬的曲调,在这屏幕上欣赏到了中秋的月色,如果我们一起由历史的长河向上追溯,追溯到上百年、上千年前,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他们在欣赏中秋月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感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就是大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咏月词。
我们先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的词评家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词。先了解作者。
1、了解作者。(看屏幕)
2、我们再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哪一句话提示了我们作者写作的背景?(小序)
总结:中秋时,大醉时。(看屏幕,补充介绍)
3、介绍“词”的体裁。
给红色的字注音。正音并全体朗读。
1、播放朗读。
2、学生跟读。
3、齐读。
1、读完了课文,我们就初步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要想读得声情并茂,我们还要学习课文的意思,深入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提问1、根据课文注释,发挥想象,再现这首词描绘的情景。
出示每个诗句的画面,同学描述,教师总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月宫中的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分析: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呢?因为作者政治失意,内心激烈的矛盾。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分析:诗人为什么想要乘风归去?想要离开现实,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分析: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分析: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这就过渡到了下面的怀人。
分析: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分析:作者的内心矛盾有没有得到解脱呢?解脱了,通过自我安慰。人事无常,有聚有散,自古如此。人的悲欢离合也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为此悲伤,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就可以了。
作者由幻想超然物外,到重新认识到现实的美好,认识到现实总有不完美的地方,战胜了自己消极地想要离开现实的念头,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旷达的胸怀。
2、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3、上下阙主要写什么?怎样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
上阙:望月(写景)下阙:怀人(抒情)
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自由发言,领会词意,词人的感情。
5、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表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总结:学完了这首词,我们深刻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一生时常处在坎坷之中,他的心里,有那么多的矛盾和斗争。但他却始终有着那么乐观的精神,那么宽阔的胸襟。不因为宦海的沉浮而自暴自弃,不因为生活的境遇而怨天尤人。让我们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优秀的咏月诗词,有的优美动人,有的沉郁深刻。说说你收集的咏月名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分析:说说喜欢某首诗的道理,可以从分析其思想,鉴赏其艺术着手。
出示范例,学生思考讨论,可写个大意。
听音乐可放声跟唱。加强背诵。听完一遍,回到首页齐读课文。(或背诵)
1、背诵这首词。
2、将刚才交流的你喜欢的一句咏月诗词及喜欢的理由写成200字的短文。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诵读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能力;设置情境,引导想象,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从而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课前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为此,老师想给同学们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就在后面。对啦,今天学校领导和语文组全体教师都来到了我们班,一起见证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美好时光,也为一睹我们185班同学的风采。相信你们能用你们的妙语连珠,用你们的真知灼见,用你们热情似火让在座的老师叹为观止,有没有信心?(有!)会不会喜欢老师后面送的礼物?用掌声来给我答案,也让后面的老师感受一下你们的热情。(掌声热烈)
二、猜谜导入:
三、解题:
1、“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什么?(词牌名)
2、请一名学生说说他了解的苏轼。
师小结:是啊!苏轼一生坎坷,官运不通,可以说是一个政治上非常失意的人。
四、学习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正音、句读。
2、自由朗读——指名吟诗(扮苏轼,表演读,气氛热烈)——齐读。
3、小组学习:质疑——释疑。
4、分析:
(1)齐读词前小序,从小序里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作词时间、当时情形及缘由。)
(2)速读课文,小组交流,这首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请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望月、思圆)
——孤寂、苦闷,与“高处不胜寒”的嫦娥同是天涯沦落人。
(4)整个上阙,作者没有只字片语涉及到孤寂,却时时处处让我们感觉到孤寂。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老师也想让同学们感同身受,发挥你的想象,假设你就是苏轼,面对一圆月、一清影、一孤树、一壶浊酒(老师即兴作简笔画),极写当时之孤寂、郁闷的心情。记得,要感动你我,必须得先感动自己,让感动流泻于我们笔端!
(学生写作几分钟,后请几位同学展示成果,师生评价。)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是啊!月光如水,地上藻荇交横,乃竹柏影也,微风轻拂,树叶婆娑,沙沙作响,似情人的呢喃,如好友的窃窃私语。“我”双眸痴痴凝望孤月,把酒临风邀圆月,无奈何,月光融融影子单,长夜漫漫何由彻。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惟有歌能释怀,细心聆听,共同感受《久别的人》(播放歌曲)
这首歌可以说是作者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他是多么渴望家人重逢、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来排遣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啊!所以呀,才有了下阙的怀人思圆。
(5)齐读下阙,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旷达乐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规律。没有离别的悲伤,哪来相逢的喜悦?更何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即使天各一方,但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的是同一轮圆月。
(6)此词之所以为不朽之佳作,是因为它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词中的许多句子已成了我们今天许多人失意苦闷时心灵按摩的良药。自由地朗读诗歌,说说你对词中哪句话感触最深,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生各抒已见。)
师小结:是啊!人生是一道风景,快乐是一种心境。春看桃,夏看柳,秋观菊,冬赏雪,月圆是诗,月缺是画。风柔雨润,花好月圆,能不让我们赏心悦目吗?让我们以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一起去聆听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明月几时有》,唱熟了这首歌,词你也就能背了。一举两得哦!
四、唱“月”
(学生表现踊跃,唱到情深时哭了。)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1、了解写作的背景,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学习重点: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学习难点: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前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并朗读全词,读通读顺。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本着课程标准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能力发展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导入1:同学们,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学,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杰出的文学大师,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大放异彩璀璨夺目。比如,提到魏晋我们就会想起陶渊明,提起唐代就不能不说李白、杜甫,提到宋代就不能说(生答:苏轼)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更加精彩。
导入2:“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在作家的笔下都是一曲浪漫的歌,一首美丽的诗。团圆之时的中秋佳节,浩瀚的深蓝的天空中那轮皎洁的月亮就更是牵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愫。其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词被广为传诵,这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今天,让我们跟着苏轼一起来对月长歌。
苏轼简介:
苏轼:
词人)、书画家,文艺评论家和审美鉴赏家。词集有《东坡乐府》。其词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与父亲苏洵兄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散文家”。散文有《前赤壁赋》词有《水调歌头》《念奴娇》。与辛弃疾齐名,为豪放派的代表。(苏辛)
时代背景:
该词是苏轼任密洲太守时写的,当时王安石当政,苏轼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那是一个中秋之夜,诗人一个人孤零零来到庭院,对月独饮,”政治上的不得意,对亲人的思念,郁结于心。但他又深深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于是将千愁万绪,流泻笔端。所以词中有消极伤感的情绪,但他毕竟有着旷达的胸襟,又从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中达到了自我解脱。
内容简析:
小序:交代作词原由,领起全篇。(序常起揭示作品内容的作用。)
上阕:词人欢饮时的想象,表达。(问天)(人格化)
下阕:词人无眠时的探求,表达诗人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问月)
全词:问人生探哲理,寓哲理于抒情中。
(表达诗人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也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简单赏析:
这首中秋怀人词,久负盛名,横绝今古。开头一句虽在用李白诗句,而举止超逸,气韵终高一筹。人间天上,连通情感脉络。接着以浪漫瑰伟的想象,集中描写自己与朝廷的微妙关系,突出“去”与“留”的矛盾。下阕实写中秋赏月,写与弟的离别相思之苦,由怨而转入彻语,足见作者不为环境所拘束的豁达品格,“但愿”二字,忧患俱释,惟以善保天年,藉明月而寄相思互相劝勉。
翻译全词:
小序:丙辰年的中秋节,我畅饮到天亮,大醉,写了这首词,并以此思念子由。(本是团圆之日,天涯各一方)
上片:明月什么时候才会出现,端起盛满酒的杯子来质问青天。(一疑)
不晓得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二疑)
我打算乘风回到天上去,又怕在那高高的琼楼玉宇中禁不起寒冷。(三疑)
月下跳起舞来,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哪里像在人间啊!(四疑)
下片:月儿已经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
(描写月光)
月儿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要在人们分别时才变圆呢?
人都有悲欢离合之事,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圆满。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3)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透过词的本意,词人向我们暗示了什么?——“天上”乃朝廷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相关链接:点击生活,理解运用,展开想象,诵读品味
1、创设生活情境。
(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
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2、哪一句直接写“月”的。
设计说明:
创设生活情境,既能学以致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检测对诗句理解程度。
4、读完这首词,你有何启示?
哀叹,而苏轼却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他的旷达。可见,同样的月亮,人们对她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可能无法改变事物,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可以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事物。
设计说明:
好起到了“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加深体验。
备课时间:20xx年12月
再备课于20xx年7月13日星期五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1、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注释,通过质颖,小组互动学习,了解本词的内容。
2、训练联想力和想像力。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 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生:《虞美人》
师:作者是谁?
生:李煜
师: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来唱这首《虞美人》,好吗?
师生齐唱《虞美人》后
师:李煜的这首《虞美人》是属于婉约派的词,写出了他由一代国君到阶下之囚的无限忧愁感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豪放派代表苏轼写的一首词《水调歌头》。
(欣赏《水调歌头》的音乐,媒体演示)
生:背《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 检查预习
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生:他是眉山人。
生: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生: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那代表了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
生:北宋书画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师:这代表了他在书画方面的造诣。
师:你对他了解得真详细。的确,他在词的方面造诣极高,看来,大家通过预习,已经了解了苏轼的许多文学成就。虽然他的文学造诣很高,但是他的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曾多次贬官,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他在贬官时所作,而且当时他与他弟弟已有七年没见。
三、 自由读课文,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理解词的大意。
师:这首词是古往今来最为著名的中秋词,就词的内容来说,有一定难度。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但愿人长久》一文,就这首词的大致意思讨论一下,讨论中的疑问等会在大组交流中提出来,并且在讨论过程中,告诉同组的人,你最喜欢那句词句,为什么?好,下面请以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
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教师来回巡视,并参与学生讨论)
师:(看讨论时间差不多了)下面我们就进行大组交流。
生: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没有人举手,表示理解都有难度)
师:作者自比神仙,一个“欲”,一个“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舍,所以打消念头。表现作者的矛盾心理。
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这句写出了他对着自己的影子翩翩起舞,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心情,何似在人间的意思是不如在人间,表现诗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生: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认为这里“何似在人间”,还有对现今的生活的满足,安于现状。
师:这两位同学回答的不错,还能结合词的创作背景来理解。
生:我觉得不是,因为《但愿人长久》一文中已经有所提示,这句话是表达作者心里的宽慰之情。
师:对,我同意他的观点,因为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发生变化的。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表现作者对月亮的埋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与弟弟天各一方的遗憾和无奈。所以他用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这一自然的普通规律来自我安慰,自我释怀。这种胸怀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生:我认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是表现诗人在中秋节饮酒时的发问,表现作者愁苦心情。
师:愁苦吗?这句话的意思是明月是什么时候就有的,我端起酒杯来问苍天。在这里作者把天想象成能与之对话的对象,他不把天看成是高于自己的、主宰一切的神圣,应该说表现苏轼的豪放与浪漫。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一句表现作者的一种美好的祝愿。祝愿兄弟俩的情谊开长地久,同时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弟弟的思念之情。
师:那么这里的人指谁?
生:弟弟。
师:能不能指天下人?
生:想了一下后说:也可以。
师:所以这句话不仅表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而且能推而广之,表示对天下所有与自己有类似情况的人一种良好祝愿。
生:我喜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因为这句话是写景句,表现作者因为思念而心绪不宁,辗转难眠的情景。
考。下面我们一起来再读一遍。
生:齐读。
四、根据语境填写词句
师:同学们,我们读前人的古诗词文,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我们的文化积淀,感悟前人在古诗词文中的意韵,感受古人的遣词造句;另一方面,我们背诵积累的目的在于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我们所积累的古诗文,增加文章的语言色彩,并为自己文章的中心所服务。下面我们来看几个语段,请同学们根据语境,填入《水调歌头》中的词句,并思考概括这样的词句可用于怎样的语境中。(发下讲义,学生读读议议,开始练习)
语段一:
李意民还是那样,有极度的表现欲,只见他将袖子捋得老高,端起啤酒瓶:
说完他咕咚咕咚三口并作二口地将一杯啤酒喝了下去。
(摘自李晓羊《友情》)
语段二:
我将去送姚烨,三年来日夜相伴的感情,一年后将被她带到美国去,虽然三年前我已经知道终会有这么一天的,但觉得不会来得这么快,走进侯机亭,才真切地感受到分别在即,也明白“x”,然而眼泪最终还是背叛了我自己。
语段三:
今天是农历十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湛蓝的天空中“皎皎空中孤月轮”。白天发生的事仍然历历在目,一个人躺在床上,只要闭上眼睛,眼前就会展现她那苍老蹒跚的身影,月光从东窗移向了前窗,复而又移向西窗,此时此刻,我才感受到了苏轼那“x”的那份辗转反侧。
五、这首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想像
月圆(天上)——人圆(人间)联想
六、提供几幅形色各异的云彩图,让学生想像。
七、小结“词”。词是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一种韵文。在唐五代时称曲子词。曲指的是音乐,词指的是文辞,词与曲二者本来不分离,至宋代,词与曲分离开来,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但仍然可以配乐吟唱。词有词牌,即乐调,如《水调歌头》就是词所配的乐调。古人多以吟唱的方式读词。
八、多媒体播放歌曲《水调歌头》,提出背诵要求。(提名试背、师生齐背)
九、布置作业
以“遥望夏夜的星空,我浮想联翩……”开头,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上阕望月(写景)情借
明月酒青天风清影“我”(实写)景景
宫阙琼楼玉宇(虚写)交抒
下阕怀人(抒情)融情
乐观旷达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想像
月圆(天上)人圆(人间)联想
教后感:
1、纵导:得意于随意
为了让学生真正主动地自得词中之意,我始终把自己定位于学生探索队伍中的随员角色。其引导多是随学生之意的商量、探讨,随课文之意的设疑、设境。
2、横拓:生发于随文
开放性的语文教学要求教者凭借教材载体,给学生以更多的知识信息和思维、表达、创新等能力训练的机会。为此我特别注意在“纵导”中随意、随机的横向拓展。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1、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2、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 、欣赏《水调歌头》
1、 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 学生读书下注释。
(2) 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 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 全班齐读
3、 疏通全文
(1) 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 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 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明确: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月光转过朱红色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5)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明确: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6)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 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5、音乐欣赏
(1) 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
(2) 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感受其中的情感。
6、 学生总结
(1) 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第一步: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第二步:驱遣想象,再现情景。
第三步:诵读品味,领会诗情。
(2) 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明确: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三、 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以“月”为话题,说自己想说的话。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一、 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 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一、 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一、 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二、 提高欣赏能力,情感体验深刻。
录音小黑板
一课时
一、 导入:中秋的月亮皎洁无暇,举家团圆的人们其乐融融,可是,在这本应团圆的日子里,又有多少离人看着这明月,黯然神伤。
二、 听朗读录音,感知全诗
1、 教师播放录音
2、 学生仔细聆听
三、 写作背景介绍
1、 学生汇报收集的材料
2、 教师补充介绍
四、 初读全诗,领会意境
1、 学生翻译全文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
2、 提问:这首词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呢?
五、 再读文章,体会感情
1、 抓住重点词句,说说作者表达的感情
(学生抓住文章中的语句,结合自身的感受说一说对这首词的理解。)
六、 课外延伸,拓宽知识。
1、 提问:你们还能说一些咏月的诗句吗?
2、学生交流汇报课外收集的诗句。
七、 听音乐,加深体验。
1、 教师放《二泉映月》、《花好月圆》音乐。
2、 学生仔细听音乐。
(提问:这两首曲子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你能听出来吗?)
八、配乐朗诵,加深印象。
学生集体朗诵。
九、课堂小结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454515.html】